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11级夜大工商专张文兵

1、什么是再现论,什么是表现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再现美学”包含二个阶段—“模仿”与狭义“再现”。从“模仿说”的开山领纲到“镜子说”的中间过渡,再到别林斯基“艺术现实的再现”这种转变展望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和谐美,是一咱更高层次表现和再现,“再现”可以有几个层面:1、图画般的生动的描绘或以象征表现外部客体。2、人性的一般普遍特征。3、需要呈现自然世界外部客体后面的历史理想形式。“再现”的理念的目地是对于对象的准确记述和描写,或者说是对于对象的模仿,这柳叶眉说是“再现”的历史第一义,也即“模仿”

现当代西方美学把“表现”定义为审美艺术活动的核心,甚至可以说:现代美学和艺术整个地都是表现的,按照表现的内在原则可把现代美学历史分为两个不同时期,第一联合阶段包括移情说、精神分析美学、生命哲学美学、直觉表现说等,第二阶段则包括艺术形式度、完形心理美学、符号形式美学等。

他们二者的关系:再现是镜,反映这个世界,表现是灯,照亮这个世界,我们不防顺意这个思路对比一下它们的侧重点,就会发现二个理论都有其片面性,再现论把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当然就把艺术的技法和内容看得重,认为模仿的越象就越是成功,这得依靠后天的勤学苦练,再现论割裂了世界和其它要素的关系,表现论宣扬艺术家的创造力,认为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表现论割裂了艺术家个体和其它要素的关系,它们的追求目标也不相同,再现论追求形似,强调写实性,而表现论追求神似,强调写意。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处处存在着矛盾,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的话,再现与表现的划分真的是相对而言的,布洛克在《现代艺术哲学》中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永远不是物体自身的样子”而是从我们的生物学立场和我们所在的文化背景出发看到的样子,确实是这样的,再现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焦点透视

也是人为的虚拟的神话,人的视角从来就是移动的,那么,透视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觉。所以再现论笔下的真实也只是他个人眼中的真实,其实还是带着画家个人的审美的,其次,每幅画都不光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都深深的打上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烙印。

2、请你谈谈美育对智育的影响?

答: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对智育的影响如下:

一、美育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二、美育可以完善人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智力

三、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为智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3、谈谈你对“人的美”的理解?

答: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常用它表达那些能使人的享受欲望得到满足的事物。美学家认为人所获得的意象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来自心灵即直觉。美是心灵的综合物,直觉的创造品。宣称:“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是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所以说,人是根据内心的感受去感知美。美包括了形式美,艺术美、自然美、园林美、饮食美、服饰美、劳动美、产品美、科学美和人的美。而人的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心灵美。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姿态的美只能说是人的外在美。健康、青春、生命活力,是人类最早追求的审美对象。另一种美是社会美,即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所谓可爱指的就是性格、心灵、理想、道德情感方面的美。有些女性一边忙着上美容院做美容,一边又以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方式透支美丽。有许多人长的不丑,甚至很美,而且具有东方女性的美,她们要求做整形手术等,是由于她们为了追求外表的完美。当然,现代女性注重外在的美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她们能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又注重心灵升华,真正从心灵深处加以净化,提高心智和灵性,这种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达到身、心、灵的和谐,才是人美的最高境界。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全国大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C)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电大专科形考作业答案 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B)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没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卓越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B)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卓越人社 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A.王维B.刘勰C.宗炳D.钟嵘 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恩海姆 D.克罗齐 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8.被称作现代中国“美育之父”的是(C)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更简洁地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2.阳刚与阴柔: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和优美相似,但并不完全等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阳刚之美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之美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卓越人 3.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是在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的结构块,此种确定的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几乎所有的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他们的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 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7.模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立体形状和拓扑结构颇为类似的局部区域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的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他们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TA、-35区的TGACA 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13.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5.考斯质粒:是经过人工构建的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的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的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的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蛋白质。 二、填空 1. DNA的物理图谱是DNA分子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的排列顺序。 2. RNA酶的剪切分为(自体催化)、(异体催化)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是(IF-1)、(IF-2)和(IF-3)。 4.蛋白质的跨膜需要(信号肽)的引导,蛋白伴侣的作用是(辅助肽链折叠成天然构象的蛋白质)。5.启动子中的元件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核心启动子元件)和(上游启动子元件)。 6.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重组技术)三部分。7.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感染小鼠)、( 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8.hnRNA与mRNA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点:(hnRNA在转变为mRNA的过程中经过剪接,)、 (mRNA的5′末端被加上一个m7pGppp帽子,在mRNA3′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9.蛋白质多亚基形式的优点是(亚基对DNA的利用来说是一种经济的方法)、(可以减少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活性能够非常有效和迅速地被打开和被关闭)。 10.蛋白质折叠机制首先成核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核)、(结构充实)、(最后重排)。 11.半乳糖对细菌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作为碳源供细胞生长);另一方面(它又是细胞壁的成分)。所以需要一个不依赖于cAMP—CRP的启动子S2进行本底水平的永久型合成;同时需要一个依赖于cAMP—CRP的启动子S1对高水平合成进行调节。有G时转录从( S2)开始,无G时转录从( S1)开

分子生物学习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 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 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 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2.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组 成部分。由于 50 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 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dogma)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B.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经济时代,分子生物学将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信号跨膜转导成为新的热门领域,将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4.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社会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具有 重大科学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领域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发展,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细胞发育、生产、分化的分子机理,疾病发生的机理等,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医药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促进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刺激相关学科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带动起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3).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技术、数据库及生物学资源,还将推动对农业、畜牧业(转基因动、植物)、能源、环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面貌,把人类带入更佳的生存状态。 科学意义: 1)确定人类基因组中约 5 万个编码基因的序列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物理位置,研究基因的产物及其功能 2)了解转录和剪接调控元件的结构和位置,从整个基因组结构的宏观水平上了解基因转录与转录后调节 3)从总体上了解染色体结构,了解各种不同序列在形成染色体结构、DNA 复制、基因转录及表达调控中 的影响与作用 4)研究空间结构对基因调节的作用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美学与美育课程作业 11级夜大工商专张文兵 1、什么是再现论,什么是表现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再现美学”包含二个阶段—“模仿”与狭义“再现”。从“模仿说”的开山领纲到“镜子说”的中间过渡,再到别林斯基“艺术现实的再现”这种转变展望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和谐美,是一咱更高层次表现和再现,“再现”可以有几个层面:1、图画般的生动的描绘或以象征表现外部客体。2、人性的一般普遍特征。3、需要呈现自然世界外部客体后面的历史理想形式。“再现”的理念的目地是对于对象的准确记述和描写,或者说是对于对象的模仿,这柳叶眉说是“再现”的历史第一义,也即“模仿” 现当代西方美学把“表现”定义为审美艺术活动的核心,甚至可以说:现代美学和艺术整个地都是表现的,按照表现的内在原则可把现代美学历史分为两个不同时期,第一联合阶段包括移情说、精神分析美学、生命哲学美学、直觉表现说等,第二阶段则包括艺术形式度、完形心理美学、符号形式美学等。 他们二者的关系:再现是镜,反映这个世界,表现是灯,照亮这个世界,我们不防顺意这个思路对比一下它们的侧重点,就会发现二个理论都有其片面性,再现论把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当然就把艺术的技法和内容看得重,认为模仿的越象就越是成功,这得依靠后天的勤学苦练,再现论割裂了世界和其它要素的关系,表现论宣扬艺术家的创造力,认为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表现论割裂了艺术家个体和其它要素的关系,它们的追求目标也不相同,再现论追求形似,强调写实性,而表现论追求神似,强调写意。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处处存在着矛盾,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的话,再现与表现的划分真的是相对而言的,布洛克在《现代艺术哲学》中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永远不是物体自身的样子”而是从我们的生物学立场和我们所在的文化背景出发看到的样子,确实是这样的,再现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焦点透视 也是人为的虚拟的神话,人的视角从来就是移动的,那么,透视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觉。所以再现论笔下的真实也只是他个人眼中的真实,其实还是带着画家个人的审美的,其次,每幅画都不光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都深深的打上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烙印。 2、请你谈谈美育对智育的影响? 答: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对智育的影响如下: 一、美育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二、美育可以完善人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智力 三、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为智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3、谈谈你对“人的美”的理解? 答: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常用它表达那些能使人的享受欲望得到满足的事物。美学家认为人所获得的意象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来自心灵即直觉。美是心灵的综合物,直觉的创造品。宣称:“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是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所以说,人是根据内心的感受去感知美。美包括了形式美,艺术美、自然美、园林美、饮食美、服饰美、劳动美、产品美、科学美和人的美。而人的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心灵美。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姿态的美只能说是人的外在美。健康、青春、生命活力,是人类最早追求的审美对象。另一种美是社会美,即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所谓可爱指的就是性格、心灵、理想、道德情感方面的美。有些女性一边忙着上美容院做美容,一边又以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方式透支美丽。有许多人长的不丑,甚至很美,而且具有东方女性的美,她们要求做整形手术等,是由于她们为了追求外表的完美。当然,现代女性注重外在的美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她们能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又注重心灵升华,真正从心灵深处加以净化,提高心智和灵性,这种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达到身、心、灵的和谐,才是人美的最高境界。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_________的人文学科。 2.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_________时代。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___________的肯定。 4.形式美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________、符号直觉性和__________。 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6.儿童审美活动的特征是:_________,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浓厚,和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选对1处得2分,共10分) 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 A. 柏拉图 B. 鲍姆加登 C. 黑格尔 D. 贺拉斯 2.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C. 阿恩海姆 D.克罗齐 3.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 A. 表现 B.再现C. 抽象 D.和谐 4. 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 ) A. 典性文化 B.现代性文化C. 外来文化 D. 高雅文化 5.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 A. 语言修辞性 B.瞬间永恒性C. 形象间接性 D.含蓄蕴藉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美的符号性 2.审美通感 3.荒诞

分子生物学每章作业及其答案

二简答题-1)DNA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2)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3) DNA 的半保留复制机制;4) DNA复制精确性的分子机理; (1)DNA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中单链与双链、双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链或四链结构。 (2)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有操纵子结构。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是单拷贝的,但rRNA基因往往是多拷贝的。非编码的DNA所占比例很少,类似病毒基因组。基因组DNA具有多调控区。与真核生物类似,具有可移动的DNA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基因组较庞大:2.大量重复顺序3.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4. 转录产物是单顺反子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7.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具有端粒结构 3)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DNA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链接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子代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4) DNA复制精确性的分子机理; 1.严格的碱基配对 2.DNA聚合酶对碱基的选择 3.DNA聚合酶的校读功能 4.修复(错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直接修复、SOS)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简答题-1)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区别;2)RNA转录的基本过程及加工方式;3)列举几个RNA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如TATA box)及其作用方式。 (1)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 1) 半衰期短:转录与翻译同步,翻译没有完成可能mRNA 5’端就开始降解; 2) 多顺反子形式:操纵子-功能相关的几个基因一起转录为一条mRNA分子; 3) 无5’帽结构,3’没有或很短polyA尾巴 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 mRNA前体长5-10倍以上,加工为成熟mRNA的结构与DNA序列有差异: 1) 5’端存在帽结构2) 3’端polyA尾巴 真核细胞mRNA结构为:5’cap-5’UTR-coding region-3’UTR-polyA tail,病毒mRNA 亦是单顺反子结构。UTR为DNA转录没有加工的不翻译区。 2)RNA转录的基本过程及加工方式 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板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及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1.模板识别阶段主要指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转录起始前,启动子附近的DNA双链分开形成转录泡以促使底物核糖核苷酸与模板DNA的碱基配对。 2、转录起始就是RNA链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 3、转录起始后直到形成9个核苷酸短链是通过启动子阶段,通过启动子的时间越短,该基因转录起始的频率也越高。 4、RNA聚合酶离开启动子,沿DNA链移动并使新生RNA链不断伸长的过程就是转录的延伸。 5、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美学与美育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 1 大题 第一次作业填空 1 . (3分)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2 . (3分) 鲍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3 . (3分) 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文化语境这几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4 . (3分) 梁启超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5 . (3分) 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第 2 大题 第一次作业,单选 1 . (3分) 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D )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角度作出论证。 A.直觉 B.通感 C.审美移情 D.审美态度 2 . (3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B )把那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恩海姆 D.克罗 3 . (3分) 在古希腊,因创作《蛙》《云》等喜剧作品而被称作“喜剧之父”的剧作家是……(C )。 A.亚里士多德 B.埃斯库罗斯 C.阿里斯托芬 D.毕达哥拉斯 4 . (3分) 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D)等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A.符号实践 B.审美体验 C.文化心理 D.文化语境 5 . (3分) 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C )提出了“畅神说”。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第 3 大题第一次作业判断是非题 1 . (20分) 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错误 2 . (20分) 社会关系的美体现着人的本质。正确 第 4 大题 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1 . (30分) 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答: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

年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原题

小教专业美学与美育试题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的胜利。 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 3.美育的典型方法包括感兴、、、启悟。 4.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和表演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 5.青少年美育的基本途径包括、欣赏艺术、品味传统和师法英雄。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选对1处得2分,共10分) 1.在中国美学史上,具体地论述“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的现代美学家是()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宗白华 D.朱光潜 2.“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A.狄德罗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黑格尔 D.席勒 3.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 B.“虚静”说 C.“移情”说 D.“感物”说 4.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斯多德

5.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 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 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 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荒诞 2.语言论美学 3.黄金分割 4.含混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每题7分,共14分) 1.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实际上是一回事。 2.社会关系的美体现着人的本质。 五、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简述美育的具体特征。 六、论述题(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来论述问题。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二题作答。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2.怎样理解形式美组合规律中“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请联系实际作答。 3.为什么说造型艺术具有“瞬间永恒性”的审美特征?请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美学与美育(专科必修)》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提出“审美静观说”的是( )。 A.叔本华 B.尼采 C.康德 D.黑格尔 3.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 )。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4.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 )。 A.阴柔 B.自然 C.阳刚 D.典雅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 A.西方文化 B.印度文化 C.中国文化 D.伊斯兰文化 6.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 )。 A.思想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B.知识修养品德修养人格特征 C.知识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D.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情感经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11.简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差异性特征。 四、综合论述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20分) 12.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举例论述审美体验在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艺术 的关系。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B 2.A 3.B 4.B 5.D 6.C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答:错。(3分)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但却可 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 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10分) 共13分。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3分)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 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 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 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10分)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 基本内容;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以上四点各3分)共12分。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 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6分)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 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2分)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 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2分)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

16春季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一

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 . 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 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 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 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正确答案: 2.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 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 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 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美在形式 . 美在关系 . 美在生活 . 美在距离 正确答案: 4.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席勒 . 柏拉图 . 亚里土多德 . 尼采 正确答案: 5.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物质实在层 . 形式符号层 . 意象世界层 . 意境超验层 正确答案: 6. 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 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 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正确答案: 7. “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 . 仿象 . 兴象 . 喻象 . 抽象 正确答案: 8.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 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 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 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 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正确答案: 9.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人类的审美需要 正确答案: 10.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 没有起点 . 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 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 有起点,也有终点 正确答案: 11. 美感产生于() . 游戏 . 摹仿 . 巫术 . 社会实践 正确答案: 12. 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精神产品 . 物质产品 . 人工制品 . 自然物 正确答案: 13. 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 感性 . 感染性 . 愉悦性 . 规范性 正确答案:

电大《美学与美育》考试复习题

电大《美学与美育》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_________的人文学科。2.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_________时代。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___________的肯定。 4.形式美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________、符号直觉性和__________。 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6.儿童审美活动的特征是:_________,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浓厚,和____________。 7.笛卡尔提出的“——”的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8.20世纪初,——以一系列的美学与美育论文,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社会时尚美是特殊时期普遍流行的——中显现出来的美。 10.审美移情的四种类型包括统觉移情、经验移情、——和——。 11.“仁心君子”是——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 12.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13.语言艺术含蓄蕴藉性的两种典范性形态是——和——。 14.青少年审美活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和差异性。 15.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__________”的胜利。 16.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美育的典型方法包括感兴、__________、__________、启悟。 18.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是__________和表演性,__________ 和流动性,节奏感和__________。 19.青少年美育的基本途径包括__________、欣赏艺术、品味传统和师法英雄。

分子生物学第四章练习题

假定你从一新发现的病毒中提取了核苷酸,请用最简单的方法确定:(1)它是DNA还是RNA?(2)它是单链还是双链?--类型:分析题 答:确定碱基比率。如果有胸腺嘧啶,为DNA,如果有尿嘧啶,则为RNA。如果为双链分子,那么A与T(或U)的量以及G与C的量应相等。 RNA 是由核糖核酸通过()键连接而成的一种()。几乎所有的RNA都是由()DNA()而来,因此,序列和其中一条链()。--类型:填空题 --答案:磷酸二酯;多聚体;模板;转录;互补 多数类型的RNA是由加工()产生的,真核生物前体tRNA的()包括()的切除和()的拼接。随着()和()端的序列切除,3’端加上了序列()。在四膜虫中,前体TRNA 的切除和()的拼接是通过()机制进行的。--类型:填空题 --答案:前体分子;加工;内含子;外显子;5’;3’;CCA;内含子;外显子;自动催化 Rnase P 是一种(),含有()作为它的活性部位,这种酶在()序列的()切割()。--类型:填空题 --答案:内切核酸酶;RNA;tRNA;5’端;前体RNA C0t1/2实验测定的是()。--类型:填空题 --答案:41 RNA的复性程度 假定摆动假说是正确的,那么最少需要()种TRNA来翻译61种氨基酸密码子。--类型:填空题 --答案:32 写出两种合成后不被切割或拼接的RNA:()和()。--类型:填空题 --答案:.真核生物中的5SrRNA;原核生物中的mRNA 原核细胞信使RNA含有几个其功能所必需的特征区段,它们是:( ) --类型:选择题--选择:(a)启动子,SD序列,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茎环结构(b)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前导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ORF 尾部序列,茎环结构(c)转录起始位点,尾部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0RF,茎环结构(d)转录起始位点,前导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0RF,局部序列 --答案:d

分子生物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与沃森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得主要贡献。 答:孟德尔得对分子生物学得发展得主要贡献在于她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得主要贡献在于发现染色体得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成为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沃森与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AN反向双平行双螺旋模型。 2、写出DNA与RNA得英文全称。 答:脱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 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得生物学本质。 答:其生物学本质就是基因遗传。子代得性质由遗传所得得基因决定,而基因由于遗传得作用,其基因得一半来自于父方,一般来自于母方。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就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得主要步骤。 答:一,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1,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2,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3,用加热得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得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得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2,DNA中P 得含量多,蛋白质中P得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得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得DNA。用35P标记蛋白质得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得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得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得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三,烟草TMV得重建实验:1957年,Fraenkel-Conrat等人,将两个不同得TMV株系(S株系与HR株系)得蛋白质与RNA分别提取出来,然后相互对换,将S株系得蛋白质与HR株系得RNA,或反过来将HR株系得蛋白质与S株系得RNA放在一起,重建形成两种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叶片。 5、请定义DNA重组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 答:DNA重组技术:目得就是将不同得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得一部分)按照人们得设计定向连接起来,然后在特定得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得新得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技术:就是除了包含DNA重组技术外还包括其她可能就是生物细胞基因结构得到改造得体系,基因工程就是指技术重组DNA技术得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与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得就是基因重组、克隆与表达得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得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得分离纯化过程。 6、写出分子生物学得主要研究内容。 答:1,DNA重组技术;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3,生物大分子得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1、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得特征? 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美学与美育论述题

3、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回答提示: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4、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 回答提示: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异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异性,这是指自然物的具有变动特征。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5、结合实际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回答提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和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回答提示: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提示: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