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社会的系统性和矛盾分析法》

Ppt中的相关内容:

本专题内容的逻辑关系

1.社会具有系统性(矛盾性)

2.矛盾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的重要方法

3.阶级阶层分析法:矛盾分析的重要方法

一、社会具有系统性

横向角度

由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有机体

纵向角度

由不同的历史阶段构成、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1)决定性要素:生产力:重新理解生产力概念的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所有制、分配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

(2)重要影响因素

人口(量、质、年龄、性别等)、自然环境

(3)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立统一关系

2、经济社会形态

划分标准: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社会:原始社会

国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3、技术社会形态

标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石器时代:渔业、狩猎业

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

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二、矛盾分析法: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

1、社会的系统性与矛盾性

2、社会系统的矛盾性要求采用矛盾分析方法

(1)一般矛盾与特殊矛盾: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重点是政治制度)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性格、领导风格、对事物的判断

3、阶级矛盾是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

三、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的历史起源

(1)柏拉图

人的本性—社会分工—社会阶层—正义

(2)亚里斯多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政体的六种形态——理想形态(综合富人和平民利益的政体)

对后世影响很大,如美国政体的构建

2、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分析观点

(1)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阶级斗争历史发展的叙述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如梯叶里、基佐、米涅

阶级斗争是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是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钥匙。决定阶级斗争的是各阶级的“实际利益”,即财产关系。为着理解政治制度,应该研究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及其相互关系。为着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应该知道土地关系的性质。

(2)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阶级的经济剖析

法国的重农主义者魁奈、杜尔哥以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3)资产阶级学者阶级分析学说的局限性

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

财产关系产生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发展运动本身,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征服”

的结果。征服来源于人的本性中存在统治别人的欲望。

他们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发条,但仅局限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3、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多维视角

(1)基于生产方式的阶级分析:阶级之间的对立模式

(2)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分析:阶级之间的互动模式

对立阶级之间有许多中间阶层

奴隶社会:自由民、骑士以及个体手工业者等。

封建社会: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城市自由民等。

资产阶级社会: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

阶级之间,即便对立阶级,也有同盟的可能性(欧洲封建的市民和国王的合作)

不同阶级在不同阶段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

(3)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分析:阶级内部关系模式

阶级内部有不同的阶层和组织。

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食利资产阶级;主张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也有改良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转化为无产阶级的。

无产阶级:主张革命、主张改良

4、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

(1)革命时期的正确运用

中国革命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阶级分析方法解决首要问题: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不足,必须依靠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多层次的:富农、中农和贫农,注重加强阶级意识教育。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与合作问题。(原则性与灵活性)

(2)建设时期的错误实践: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错误的对待知识分子、将阶级斗争引入党内

5、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1)中国社会各阶级内部的分层化

(2)当前阶层冲突的新趋势

雇佣工人与私营企业主等资产者矛盾凸显

失地农民与腐败官员矛盾趋于严重

冲突有尖锐化和扩大化的趋势

(3)阶层冲突的结构性根源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意外社会后果

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红利未能公平分配

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维权意识与能力的增强

(4)破解阶层冲突的基本途径

理性制定发展目标

畅通表达机制

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案例分析:

案例一: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去解决决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过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是影响整个决策过程的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当代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运用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可以减少公共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效率。目前关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已成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有效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新的政策问题不断出现,以往过于重视经济与技术为主的定量政策研究方法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研究不仅为了完善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而是为了给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提供可行的操作与技巧,从而更有效、更快捷地发现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提出政策方案并成功解决政策问题,以达到公众的利益要求。公共政策分析不仅要求有操作性强的实用技巧,而且更离不开唯物辩证法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该方法,是我们分析事物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该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所直面的是社会问题与矛盾,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公共政策问题出现,也有不同的解决公共政策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在当代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社会问题更是趋于具体化、专业化,对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论问题多复杂、多具体,最根本的一点是政策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矛盾,所以我们从矛盾入手,运用矛盾分析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矛盾分析法在公共政策分析的应用

现代公共政策分析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人类社会问题,同时亦面临着许多新的人类社会问题。

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将矛盾分析法引入到公共政策分析中是十分必要的。矛盾分析法作最根本的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公共政策分析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视野,也离不开矛盾分析法这个基该方法。加强公共政策分析中矛盾分析法的研究,这是由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决定的。

第一、从公共政策的本质来分析,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社会公共权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派,又涵盖宗教团体或宗族势力,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它

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等。公共政策是国家公共权利运行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手段。国家在运行公共权利时,如何做到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矛盾双方的利益需要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抉择,将矛盾分析法纳入到公共政策分析中,有助于平衡矛盾双方的利益,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二、从公共政策的特点来分析,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与公共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公平性与效率性、强制性与合法性等特征。尽管如此,由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受到决策者价值观的影响,不免使得公共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不公平性、随意性、主观性等。矛盾时有产生,要解决这些矛盾,应该采用矛盾分析法。

第三、从公共政策的功能来分析,公共政策具有制导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推动功能。一般在社会的常态运行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平衡协调发展的,但是这种平衡和协调是相对的,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各方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会出现利益冲突,公共政策要对这些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使之趋于和谐,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法方法。

三、矛盾分析法在中国应用分析

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根该方法,在中国的政策分析的和政策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该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的原则,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分析问题和制定政策要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同时要学会“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就会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说,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以及正在展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要求贯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相对性结合的根该方法。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防止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均衡论”;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单打一”的“一点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变辩方向、识大局。如果主次颠倒,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

第三、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时,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和国际问题。在公共政策分析中采用矛盾分析法,首先必须认清社会问题的内部矛盾,找出问题的内因,这是合理解决问题的前提跟基础,再者,也要重视问题的外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二者不能偏废。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一系列中央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指导实践,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的政策,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的提出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

21世纪的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面向社会问题发展的趋势,加强矛盾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创新新的公共政策分析研究路径和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高决策效率;加强这一研究,对建立新型的政府公共决策模式,提高公共决策的理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要正确对待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一点论是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即看问题只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或割裂了对立与统一。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能正确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分析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反对片面的看问题。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将全球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也使各国经济深受他国经济的影响。(3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我们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大于

挑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4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他也是一种复杂的演化过程,他充满着矛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又是这种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他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春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啊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实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主体的基本需求时,他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 2开放与封闭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不断着向世界开放,这已经成为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然而我们又不断强化着自身的边界和主权意识力求争抢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的过程,整合已无形和有形两种方法进行分化则在主体及经济要素的分化

4有序与无序虽然经济主体与经济要素间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演讲和运行,但是其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又在增加,而容易出现蝴蝶效应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

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它使得我国国内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很多企业陷入泥泞,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它给我们国家就业形势带来严峻考验,这种考验特别表现在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农民工有2000万被迫返乡,从而带来了子女教育,社会稳定,就业结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而6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对我们国家的严重考验;它使得社会稳定任务更加繁重:穷苦出刁民,经济陷入困境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这也是对我们的巨大考验。

然而,对于经济全球化只看到这些是很片面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国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金融危机下中国在国际地位日益巩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我们在世界格局中也更加主动;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国家创新能力,加快高新产品研发;在金融危机下,全球资源大大降价,使得我们国家能源有保证,更有利于我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金融危机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美元受到巨大挑战,欧元、日元也不景气下,人民币加快了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逆势而上;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金融危机增强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国家果断出台政策投资4万亿以扩大内需,有中央政策的强大支持,国民更有信心走出困境,也充分调动了国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困难面前,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所以经济全球化还要继续下去,寅吃我们应当努力应对各种随之而来的问题,一间小不必要的损失,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潮流中不衰不败。

三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分析拆迁问题

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防止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均衡论”;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

“单打一”的“一点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变辩方向、识大局。如果主次颠倒,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

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依然与人民群众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 正如拆迁问题,在城镇化,招商引资,建立大型项目中,免不了要依法拆迁一些居民的房子,或者要征用村民的一些土地,而房子、土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经济利益。这类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从主次矛盾来看,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是当今社会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则是社会发展的次要矛盾。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看,政府与强势的开发商勾结,而损害被拆迁户。甚至激化矛盾,造成不应有的自焚事件、或推土机压死人的惨剧或是被拆迁户,蛮横无理、漫天要价的现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要正确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各方合法的正当利益,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的原则,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拆迁工作中,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1.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的补偿金问题。2.人地矛盾 3.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4.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5.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与公民行使个人私权利的矛盾6.发展与维持社会稳定的矛盾7.GDP的发展观与人民利益的矛盾,各个方面。

表面上看,政府在房屋拆迁中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但实际上,通过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城市房屋拆迁体现着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政府在解决拆迁问题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符合拆迁条件或是应当拆迁的情形下,通过索要高于同等条件的被拆迁人补偿款来阻碍拆迁时抗法行为,政府不能一味迁就,应当执行的必须强制在执行,否则就是政府的不作为。当然对于"钉子户”我们应该区别对待,“钉子户”本身要求高于同等条件的被拆迁人的补偿款,如果满足,构成对其他别拆迁人的不平等对待;反之,如果“钉子户”的确具备不同于其他被拆迁人的特殊情况,那么也需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给予不同于其他被拆迁人的补偿。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社会事实

1、事实及其特点

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

(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

(1)社会认知的界定

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

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

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其二,社会现实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自我相关,互为主客体,由此必然产生出相互补充、相互顺应或相互制约、相互避讳的“自适应”现象,再加上利害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其三,社会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宿命的而是选择的,受着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而有限的理性无法对知识的增长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对社会未来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

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它强调在价值评价中包含了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且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臧否褒贬价值关系的。

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确立,必须要把以往脱离了经验的客观性重新归回到经验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上。社会评价活动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客观性的活动,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评价的客观性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还要用理解、评价。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唯有通过理解、评价,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才展现给我们,成为我们人类进行自我发现的过程,成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的客观性是追求“外在于我”的客观性,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则是“我在”的客观性。

社会评价中的“偏见”、“先见”

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先见”

一种是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先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联结每一代人与历史的存在上的关系。因此,它是“合法”的先见。

另一种“先见”伽达默尔称之为“盲目”的先见。它是指个人在现实人生中不断接触吸收的见解。

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

保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的开放、协调。

通过向不同的社会评价体系开放来获取和保证一定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第三层含义是指自然科学客观性和人文科学客观性之间相互开放、对话,使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在新的生长点上生成,同时也使自然科学客观性增长新的基因。

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我们坚持强调,只要从传统的、极端绝对的客观性标准或模式中解脱出来,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就能得到说明。

人对社会价值的评价认同主要是靠理性的说服,但这并不排除人们通过情感感染达到某种价值认同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把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看作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而言)一种弱客观性。

三、社会评价的合理性

1、社会评价合理性的基础

休漠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

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是如何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围绕“休漠区分”的争辩

以艾耶尔为代表,坚决否认由“是”推出“应当”,进而坚决否认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以马斯洛为代表则肯定由“是”能推出“应当”,进而主张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约翰·塞尔认为从有些事实陈述中可以推出价值判断。塞尔把事实陈述分为自然的事实与惯例的事实,其中自然的事实不能推出价值判断,但惯例的事实是可以推出价值判断的。

对于社会评价来说,它涉及的对象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事实”、包含着“价值”,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之基础上的。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以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事实判断为前提的,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价值判断中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

在社会评价中,事实判断“命令”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规范”事实判断。

简言之,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完全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证明,根本用不着反对“休漠区分”而企图武断地从事实判断中推论出价值判断来。

2、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

“相对合理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其它类型的合理性(如科学的合理性)而言的;

二是指不同的社会评价之间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合理性理论

(1)不同参与者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真诚地、自愿地、平等地交往行动;

(2)不同参与者“解释性地讨论”、论证性地表达、反思性地批判;

(3)在普遍的交往行动、学习行动、讨论批判行动中,达到比较一致的合理性的确立。合理性总是体现在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

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

社会评价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理性活动。

社会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活动被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其历史的内在逻辑性便清晰可见了。任何一种社会评价实际上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的评价。

社会评价从价值目标的选取到评价标准的建构,从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到对社会价值的肯否,都或隐或显地有一个逻辑次序,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次序就是社会评价主体追求社会价值的理性轨迹。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评价,着眼于历史的事实及其联系和发展,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尺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行评价。

价值评价以社会主体(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需要和利益等价值追求为尺度对社会进程进行评价。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思考题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社会评价的科学性?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人学方法论》

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来实现的,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研究社会主体。从指导思想上来说,本章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既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分析社会主体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社会主体的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作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历史规律的物质承担着,从人的主体性活动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社会主体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思想。

第三、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价社会主体的社会作用时,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思想。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历史发展是一部长篇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社会历史剧的表演者,又是社会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人类自编、自演、自导了一部长篇社会历史剧。

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切认识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才是哲学的中心、出发点和终结点。人在物性方面连接起自然,又通过灵性发展成人类社会,它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纽带,把握住人就可以把握住一切。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哲学上的意义非常重大。怎么理解现实的人?

首先,关于“现实的人”的含义。其次,“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再次,要明确认识到“现实的人”是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的假说形成的现实原型。

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例如有的经济学所定义的“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有的社会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人”:有的政治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人“。

这些所谓的人的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一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2、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二、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三、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3、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任何方法论原则,首先就是研究尺度和标准设计问题,那么在衡量社会发展问题上,也有一个尺度问题,马克思从人的状态的立场给出了社会发展的尺度。

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

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所以,确立人的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的作用和地位突出出来,这种理念依据就是马克思当年在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时候,按照人的状态作为标准划分。因此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中要突出人的发展状态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按照人的尺度来理解社会发展,以此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的说,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以人为本怎么理解?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以人为本怎么理解?首先不能够离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够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以“物”为据。这个“物”是唯物主义的物,也指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就缺乏现实性。

以人为本,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要以自己的那个领域为本,我们现在社会发展阶段是什么样的阶段,事物发展规律性呈现什么特征,我们的以人为本的“本”实现到什么程度,这有一个辩证关系需要处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句话讲,发展是第一要务,然后讲核心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还不能离开发展。

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按照人的存在和发展阶段,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第二、“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第三、“自由个性”阶段五个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五个形态”思想和“三个阶段”思想之间的区别、联系所体现的统一关系两种思想是两个不同的分析参照系。一个是社会基本矛盾参照系,另一个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参照系。但是这两个参照系是内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为:

第一,社会矛盾运动的本质是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它是人的发展的社会形式。社会矛盾运动的推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所以社会矛盾运动的主体是人。

第二,人的存在状态,不仅表现为人自身的存在状态,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状态。而社会关系的性质的变化依赖于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第三,人的发展状态的三阶段是一种人的状态的一个根本划分。社会发展五形态是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形式的具体类型,这些具体类型可以归属于三阶段划分的范式。具体地说,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处在“物的依赖的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不断强化的阶段,但也有人的某方面的自由有所进步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逐步减弱的阶段,人的自由不断实现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物的依赖”不能完全摆脱,甚至还会发展,但其历史趋势是人的自由不断发展,不断走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的一个根据

根据这个思想,我们来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完全摆脱物的依赖,要发展生产力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走向人的自由。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

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1)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

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

2、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又表现为具体的社会共同体,研究特定的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是认识特定的人的基本途径。

(2)社会结构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共同体组成的复杂性体系。分析社会问题,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3)“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区别

由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对人的影响不同,对于各种类型的社会共同体,不同层次的社会共同体,如何去分析其基本特点和基本性质,这是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在分析国家共同体时,提出了一个分析的标准,这就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区别标准。

“真实共同体”就是它自己所代表的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它所标榜代表的利益和它实际代表的利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

“虚假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本质上是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但是它把它说成是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

(4)不同性质的社会共同体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虚假共同体”会限制甚至束缚个人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真实共同体”符合了人的解放和自由,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社会进步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和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无产阶级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反映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地推进,是其真实性的内容不断地丰富的过程。

3、“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社会共同体的制度特征的构想。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所内涵的自由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发展,而社会发展首要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我们讲解放思想,讲改革,实质上是为了解放人;我们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是为了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不断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不断扩大人的自由,为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自由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或英雄)。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

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劳动群众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脑力劳动者

4、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发明家、伟大的艺术家等等,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无可争议的英雄,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贡献也是无可争议的。即使其中有些人可能在个人品质上有些微瑕,但无损他们的伟大。

(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其具体含义,需要作历史分析。其中包括劳动阶级,也包括某些剥削阶级。例如,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是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的。

第二方面,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时人民群众是与少数“英雄”“天才”相区别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这时人民群众是与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反对派相区别的。

第三方面,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来看,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进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个要点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立足点要在人民群众,我们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确定改革的出发点,选择改革的着力点,把握改革的程度要根据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程度来把握改革的分寸和尺度。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社会成员集合,分为不同阶级和群体,所以为人民服务,不是只给人民做好事情就行了。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民群众当中的每一个群体都处在整个生产力体系的某一个位置上,他们在生产力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他们对整体生产力的贡献也是有差别的。怎么样合理协调他们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一、阶级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阶级分析方法可以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

第二、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可以使他们有所作为,也限制着他们的作为。所以用历史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肯定其历史贡献,又不能忽视其历史局限性。

第三、辩证分析方法

既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长处与短处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以后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之中。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指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或感性活动。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人的活动,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而实践又具有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物为我所用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所以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几乎都同时伴随着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并以后者为理论先导。科学的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丰富和发展正确的知道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因而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因而能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一点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异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即通过实践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历史的主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肩负着人类解放这一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认识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同时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这也是科学实践观的运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经受了检验,更是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对政治的理论指导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这样说到:“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对实践过程本身的一些认识,通过这些认识又指导了实践的发展。当今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这个大实践较以往相比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想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重视目标方向的确定,还应重视实践方式、方法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在吸取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同时又对实现目标的具体实践方式、方法做出全面部署。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又要把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开放这个实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深刻分析目前的形式,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健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1978年有着标志性转折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篇章。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

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1999年迎回了澳门,等等大事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在改革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提出了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生产发展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政策,一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二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三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认识又指导了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熔炉里更加清醒的认识了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在文化进程中的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试金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实践则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而历史只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说,不仅客观方面是实践创造的,而且主体方面也是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以外,而是以某种社会的方式从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的实践观能够指导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子。” 文化是一面旗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在文化大旗引领的路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文化建设踏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各个门类的文艺创作开始呈现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表现出了更加高昂的创作热情,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队伍也更加意气风发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大市场准入等,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回顾近代历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我们的奥运之梦从构想到实现,整整走过了百年的历程。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也终成现实,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无不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因为它不但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而且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尤其重要的是它的理论根基深植于人类实践。更为可贵的是,在具体的国情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被应用于不同的实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理论本身,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人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变革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实践这一规定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次反思中,在现实实践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正是在于它的科学实践性,它的最终诉求是最广大人民的实践的最大解放,其根本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也是一个应用与发展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 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之一。如同马克思本人所说;“要发现这种唯物的历史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诸多著作中都有阐述,不同时期的著作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1、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初步形成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做《莱茵报》编辑时通过与官方关于莱茵省议会林木盗窃案和地产分析以及摩塞尔农民状况的论战之后,开始逐渐探索经济问题。他认为自己当时“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所以通过在巴黎的进一步学习,于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手稿》。这篇文章指出将市民社会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概念鲜明地概述了市民社会作为生产关系是构成政治国家和其他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顺着这个思路马克思引入了唯物史观。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生产分配原理,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同时期的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揭露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

2、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的创立

《提纲》对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石,《提纲》正确解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同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清算。从论述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对唯物史观做了概括性的论述。1844年马克思发表的《神圣家族》完成了对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及其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阐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

3、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序言》从五个层面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性的表述。文章从宗教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从哲学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到私有制的批判,逐步深入直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最深层结构的批判。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从唯物史观切入剩余价值理论。其所蕴含的经济学的科学理论范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184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它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科学探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

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书中指出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

1、生产力决定成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里的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誰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这些显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下的生产关系,封建制下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这些不同生产关系的更替不是由人类意识而定,是社会生产力状况发展所产生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活过程,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即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正是科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才使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进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源和动力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与之相适应,于是便出现了社会革命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而代之以新的生产关系,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解决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唯物史观的应用

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应用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马克斯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命运,使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拿起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正是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列宁的俄国共产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

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在当今社会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2、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

3、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四、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 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 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从此, 马克思就在唯物史观这块坚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建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伟大事业。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 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 对于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澄清西方某些学者在唯物史观形成问题上的种种混乱, 划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 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考题》

1、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吗?

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如此,同样是以矛盾的存在为前提和根据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不断迎接新矛盾、继而不断化解新的矛盾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

的持续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交替运动,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进步。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就应该确立相应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回避或讳言矛盾,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第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既要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又要增强化解矛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第三,化解矛盾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要允许其实现经历一个过程,甚至要给化解矛盾以一定的时间条件。

2、如何认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它们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都是使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理论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二者缺一不可,既不能互相取代、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排斥、厚此薄彼。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他的任务是研究发现自然规律;而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研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讲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自然科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来解决,而必须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而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恰好在于创造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从而为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在生产、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提供思想指导和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等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和提高自然科学素质同等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等重要。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谈谈你对“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认识和体会?第一,抓好落实理论教育的培训,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工作能力。从教育部门来讲,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知识培训。一是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知识的培训,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是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知识的培训,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四是现代领导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水平。

第二,致力于提高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切实抓好道德教育。我们育人的目标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些不能说能力不强,但政治上不坚定,品德不好,这样的人并不认可。道德情操的教育,应当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情操方面成为表率。

4、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为什么?

1选题要做一流的学术,选题非常关键。一个好的课题,会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一些进展;一个前沿的课题,会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怎么样选题呢?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阅读国际顶级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看看他们都在搞什么?再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进行学科交叉,或查找缺陷、不足,或进行方法移植,这样选择的课题实际上已经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跑道上了。但由于别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且稿件有一定的滞后性,他的加速度会比我们大,所以我们在具体搞研究时一定要另辟蹊径。总之,我的选题原则是“基于国际前沿,另辟蹊径”。

2方法论科学研究是需要方法的,而且是有方法的。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需要先构思实验方案;在控制被控对象时,需要先设计控制算法。这些“构思”、“设计”等过程就是一个点子产生的过程。在做科研时有意识地用方法论去思考,会产生很多新的、好的点子。另外在科研的过程中,我还应用“类比法”、“移植法”,将模糊控制和预测控制用于网络化控制

高考政治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政治题

高考政治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政治题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答政治题,有助于增强解题的科学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那么,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答政治题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防止“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例1:自由地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走极端。在解题过程中就是要防止“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思维,在承认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的前提下,要指出其片面性。 参考答案:(1)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让人民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参加政治生活,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注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2)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的自由,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公民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3)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防止“绝对化”、“一刀切” 例2:辨析:政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和矛盾着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政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地位不同,服务的阶级及利益也就不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1)政党是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利为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统治阶级通过执政党行使国家权利,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党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3)笼统地说政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错误的。 三、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防止“单打一”、“主次不分” 例3:甲同学认为:当今世界,追求和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成为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乙同学认为:当今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维护和追求国家利益才是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请对这两种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

议论文事例论证中因果分析法的例段

【示例一】因果分析 逆境出人才 (论点)逆境出人才。(事例)司马迁受宫刑之后,承受着身心的巨大折磨,感受着世态人情的炎凉,奋笔疾书,用充满血泪的文字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才得以青史留名。(评析)为什么司马迁在逆境中能成就一番事业呢?是因为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所以成就了一番事业。由此可见,逆境让生命升华,让生命闪光,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示例二】假设分析法 有志者事竟成 (论点)有志者事竟成。(事例)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的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评析)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示例赏析三】同类归纳分析法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事例)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分析)左思和法 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一一付出,无悔地付出。(结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必定有收获。 整篇议论文的规范结构第一节:引出观点(主旨);第二节:分析评议观点(主旨);第三节:第一分论点;第四节:第二分论点;第五节:第三分论点; 第六节:联系实际,深化论点;(现实社会? ? ? ?,现如今 ... ) 第七节:结尾 【例四】论点:生活需要宽容

矛盾分析法原理和方法论小结与训练

七个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A、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反对】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反对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关键词】“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 【该原理经常应用于】 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A和B的关系------(通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之间存在冲突,顾此失彼) 【答题模式】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A与B是对立统一关系 (2)一方面,A与B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分析…… 另一方面,A与B也具有统一性……分析…… (3)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既要……又要……(或把……和……有机结合或兼顾……) 例1:(2007·广东)“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D )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互渗透 D.相反相成 例2:(2009·江苏)“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B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知识点整理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唯物辩证法二 矛盾: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事有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时时有矛盾 2、矛盾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同一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 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同一事物事物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同一矛盾的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②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相互区别 ;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③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含义不同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 相互区别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①要分清主次, 主次矛盾:地位与功能: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 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相互依赖③同时学会统筹兼顾,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含义不同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 矛盾的相互区别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①要分清主次, 主次方面:地位与功能: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 被支配地位抓主流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对立(斗争性)③同时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相互联系统一(同一性) 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①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①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②既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③实质:扬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①

论马原矛盾分析法在分析题中的应用

论马原矛盾分析法在分析题中的应用 一、历年命题总结 (1999文-35(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4分) (2008-34(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4分) (2011-34(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考点归纳:①题目明确了考查范围——“矛盾分析法”;②作答以上试题重在理解矛盾分析法,不能生搬硬套矛盾分析法的5种具体体现;③解题的关键在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模板原理 (1)态度:矛盾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应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事物的矛盾。 (2)方法:同一性;矛盾特殊性。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以实现共同发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矛盾双方能够实现协调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 三、真题考证 (1)(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5M因素法(鱼骨图)分析案例

运用5M因素法(鱼骨图)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案例 背景:某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下属商贸分公司,在自有房产基础上经营有超市5家, 经营业种以生鲜食品、传统食品、日用日化为主,总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百货一家, 主要经营业种为服装针织、皮具、皮鞋、化妆品,小吃,营业面积4500平方米;正在筹备 中的购物中心18000平方米。 问题1 :经过统计商贸公司2001年9月一2002年3月的销售,总体毛利率为不到8%,注意:此毛利率是在公司无低毛利的家电以及百货毛利率近20%的基础上产生的总体毛利 率,相对于市场状况以及竞争对手来讲,此毛利率偏低,从中反映了占销售比重近80%的超市经营毛利不正常。 问题2 :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针对超市每个业种安排如下数量的市调(按销售数量排名),得出以下数据比较: 注:甲连锁店为一国营零售企业,在本地有34家连锁店,拥有诸多食品、日化产品的代理批发权; 乙连锁店为一民营连锁零售企业,现有18家分店,拥有部分食品、日化产品的批发代理权; 丙为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 将市调数据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价格问题----[b]我司进价比竞争对手售价高[/h]的情况如下(先忽略在正常供价基础上零售价格异常状况): 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司紧急召开了采购人员的专项会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周) 针对以上问题各采购主任做出解释并及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希望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周过去了,供价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高出比例依然居高不下。总结各采购主任的解释,主要如下: 1、甲、乙对手拥有诸多敏感商品的控制权,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家有权利及有实力去进行降价; 2、公司政策对于供应商的通道利润要求过高,厂商在无奈情况下,只有提高供价,保持其基本利润,如果要求供应商降价,只有舍弃部分通道利润才可行; 3、公司要求的经营方式过于呆板,竞争对手部分商品是从批发市场上进行铲货来冲击市场,而公司没有此先例,都是以正常方式进行经营; 4、公司的付款方式问题:由于现金进货与押款进货的供价有区别,但是公司最低的付款要求为7 天付款,因此在价格上没有办法降低; 5、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行为:牺牲利润,亏本赚吆喝; 6、人手不够,杂事多,没有办法集中时间与精力与供应商谈判。 针对以上解释,公司明确回复:如果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以上由于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供价高的问题,可以放宽尺度与供应商进行交涉。 但是,一周时间过去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真的就是以上问题造成的吗?是主要的原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没有过多的责怪各采购主任,在随后的中层干部例会上,我将此问题谈了出来,然后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鱼骨图分析法(5M 因素分析法),希望通过大家的理解来讨论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主要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些环节,哪些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虽然是先天的因素,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进的环节,哪些是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改进但是可以通过改进其他问题予以弥补的问题。 5M 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5 个方面,“人”指的是造成问题产生人为的因素有哪些;“机”通俗一点就象战斗的武器,通指软、硬件条件对于事件的影响;“料”就如武器所用的子弹,指基础的准备以及物料;“法” 与事件相关的方式与方法问题是否正确有效;“环” 指的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5 个方面就象鱼的“主刺”一样,每个主刺上还有很多的小刺,这些小刺就是与主刺相关的问题,来构成了一条难以下咽的鱼骨头,如果不拔掉,一不小心就会卡住喉咙,让人痛苦不堪。

浅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

浅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 摘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 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初二年级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社会发展常识。它 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 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 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学的目 标和任务之一。它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教学 中如果能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 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矛盾分 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所谓矛盾分 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 一、“全面看问题方法”的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 面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看问题必须考虑矛盾双方,坚持辩 证法的全面性。譬如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的关系时,就要 全面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和变化。 二、“在普遍原理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的运用。 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与其他矛盾相联系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又有与其他 事物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本质,即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在 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比如在讲“如何看待奴隶社会”时,有同学说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 最残暴的剥削社会,它不如原始社会好;又有同学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 史的一大进步。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必须明确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 否的标准,其次,就要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 进步。如人类自从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文 化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奴隶社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 的社会,奴隶主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政治上统治,又利用宗教迷信思想欺骗、威吓奴隶,对奴隶进行精神上统治,最惨无人道的是 奴隶主还常常利用奴隶作人祭、人殉,用奴隶充当角斗士等对奴隶的人身摧残和 迫害。由此可见,评价奴隶社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又如讲封建社会的“行会”时,也要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它在建立初期的积极作用,如行会的建立, 有利于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有助于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的巩固和 发展。又要看到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行会的种种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数目,限制了新式工具的应 用等,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其它像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在讲解的 过程中也都必须具体分析,既看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其局限的一面,不能一概 而论。 三、“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方法” 的运用。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 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警示: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2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3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4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5 矛盾分析法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1] 6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

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

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鱼骨图分析法(又名因果图)

鱼骨图Cause & Effect/Fishbone Diagram 第1章概念与来源 鱼骨图又名特性因素图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展出来的,故又名石川图。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之为“因果图”。鱼骨图原本用于质量管理。 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以下称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又叫因果分析图。同时,鱼骨图也用在生产中,来形象地表示生产车间的流程。下图为鱼骨图基本结构: 一般可转化为三种类型: A、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对问题进行结构化整理) B、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 C、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 第2章应用场景 鱼骨图常用于查找问题的根因时使用,如对于现场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整理时可使用该工具分析用户的本质需求。 第3章使用步骤 制作鱼骨图分两个步骤:分析问题原因/结构、绘制鱼骨图。 分析问题原因/结构

A、针对问题点,选择层别方法(如人机料法环测量等)。 B、按头脑风暴分别对各层别类别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 C、将找出的各要素进行归类、整理,明确其从属关系。 D、分析选取重要因素。 E、检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确保语法简明、意思明确。 分析要点: a、确定大要因(大骨)时,现场作业一般从“人机料法环”着手,管理类问题一般从“人事时地物”层别,应视具体情况决定; b、大要因必须用中性词描述(不说明好坏),中、小要因必须使用价值判断(如…不良); c、脑力激荡时,应尽可能多而全地找出所有可能原因,而不仅限于自己能完全掌控或正在执行的内容。对人的原因,宜从行动而非思想态度面着手分析; d、中要因跟特性值、小要因跟中要因间有直接的原因-问题关系,小要因应分析至可以直接下对策; e、如果某种原因可同时归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请以关联性最强者为准(必要时考虑三现主义:即现时到现场看现物,通过相对条件的比较,找出相关性最强的要因归类。) f、选取重要原因时,不要超过7项,且应标识在最未端原因; 绘制鱼骨图 鱼骨图做图过程一般由以下几步组成: 1.由问题的负责人召集与问题有关的人员组成一个工作组(work group),该组成员必须对问题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2.问题的负责人将拟找出原因的问题写在黑板或白纸右边的一个三角形的框内,并在其尾部引出一条水平直线,该线称为鱼脊。 3.工作组成员在鱼脊上画出与鱼脊成45°角的直线,并在其上标出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成45°角的直线称为大骨。 4.对引起问题的原因进一步细化,画出中骨、小骨……,尽可能列出所有原因 5.对鱼骨图进行优化整理。 6.根据鱼骨图进行讨论。完整的鱼骨图如图2所示,由于鱼骨图不以数值来表示,并处理问题,而是通过整理问题与它的原因的层次来标明关系,因此,能很好的描述定性问题。鱼骨图的实施要求工作组负责人(即进行企业诊断的专家)有丰富的指导经验,整个过程负责人尽可能为工作组成员创造友好、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使每个成员的意见都能完全表达,同时保证鱼骨图正确做出,即防止工作组成员将原因、现象、对策互相混淆,并保证鱼骨图层次清晰。负责人不对问题发表任何看法,也不能对工作组成员进行任何诱导。 鱼骨图使用步骤 (1)查找要解决的问题; (2)把问题写在鱼骨的头上; (3)召集同事共同讨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尽可能多地找出问题; (4)把相同的问题分组,在鱼骨上标出; (5)根据不同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总结出正确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摘要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着社会和谐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实践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除、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统一,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斗争性。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本身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还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如所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所谓的“利他”和“利己”都不仅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便实现了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言,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方面也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等都是针对矛盾特殊性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两点论”是指在处理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指处理矛盾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处理次要矛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例如我国目前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光鹏《浅谈矛盾分析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30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论矛盾分析法和辩证论治

论矛盾分析法与辩证论治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 实践,逐步发展完善,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辩证论治始终都体现着矛盾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 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 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人是自然界中的人,人的生存 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身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在认 识疾病、治疗疾病时须辩证论治。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 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 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辩证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 基本原则。矛盾观点始终贯穿整个辩证论治。主要体现在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方面。 首先,所谓疾病的标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生与派生等几 方面的矛盾关系。中医学在“标本缓急”理论中,已经触及到了根本矛盾、主要矛盾 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其次,在区分了病的标本,确定了治疗的主次先后之后,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是阴阳相对平衡得以恢复。总的治疗原则就一个,即针锋相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 调状况,我们就采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 再次,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治疗疾病既 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善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所谓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两个方面,这是中医治 疗上的灵活性。不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这说明中医学是从矛盾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矛盾相互联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5-10分钟就可以搜集到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行情,3-5分钟就可以查询并调用日本国内三万多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时间系列数据,5分钟即可利用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5-10分钟可以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且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惟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购买。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 其实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后来,日本人从1 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冲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又从伪满州地图上查找到“马家赛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后来,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 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贪,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二、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及在学习中的应用 1.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是要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看问题。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习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任务,学习也是有利有弊的。在青年时期,我们因为学习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使得我们不能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来体验生活,不能很好的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等。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面对大小考试时,我们也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学习使我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基础知识得以夯实,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和逻辑能力,可以提升我们学习能力。只有在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利弊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灵活快乐的学习,不被其“弊”吓倒,同时充分发挥其“利”。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问题。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有各自特点。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矛盾认识更深刻。

论文 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论文: 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与其他矛盾相联系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又有与其他事物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本质, 即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在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比如在讲“如何看待奴隶社会”时,有同学说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 的剥削社会,它不如原始社会好;又有同学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呢?首先,必须明确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其次,就要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 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如人类自从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文化也取得巨大成 就;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奴隶社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的社会,奴隶主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 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政治上统治,又利用宗教迷信思想欺骗、威吓奴隶,对奴隶进行精神上统治,最惨无人 道的是奴隶主还常常利用奴隶作人祭、人殉,用奴隶充当角斗士等对奴隶的人身摧残和迫害。由此可见,评价 奴隶社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又如讲封建社会的“行会”时,也要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它在建立初期 的积极作用,如行会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有助于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的巩固和 发展。又要看到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会的种种规定限制了自由竞 争,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数目,限制了新式工具的应用等,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其它像资本主义的民主、自 由、平等,在讲解的过程中也都必须具体分析,既看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其局限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联结,不可分割的,同一中有对立,对立中有同一,因此,在处理矛盾双方 的关系时,应坚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比如在讲“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就要坚持“同中 有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但是同时又要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是复杂的,各 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由于特殊原因,可能超越这个或那个社会阶段跳跃地向前发展,这就形成了各个国家特殊 的发展过程。如**耳曼人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他们没有经历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 入了封建社会。这就是“同中有异”。又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英、法、德、**、美等国尽管最

矛盾分析法易错点

矛盾分析法易错点 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好和坏两个方面,都有优点和缺点。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3.矛盾双方地位是平等的。 4. 矛盾就是双方各占一定的比例 5.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也可以相互转化 6. 新旧矛盾之间存在着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 7. “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8. 政治用语中的“斗争”、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与哲学意义上的斗争是一样的。9。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关系。 10.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人主观幻想的 11. “对立”就是斗争性,是相对的。“统一”是同一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矛盾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2. 找不出矛盾就是没有矛盾。 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是整体与部分,多数和少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 矛盾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5.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7.矛盾双方共同规定事物的性质 8. 矛盾越少越好。 9. 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存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主要矛盾是急需解决的矛盾;主要矛盾是新出现的矛盾 2.主要矛盾一旦得到解决,次要矛盾就自动解决了; 3.主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 4.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5.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不会改变我 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6.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相对立。或重点论是一点论, 与两点论相对立。 7.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 8.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 9.主次矛盾的转化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变化。 10. 矛盾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1.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矛盾分析法: 1.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就事论事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样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从实际出发是一样的。 3.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