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片机实验参考资料 (2)

单片机实验参考资料 (2)

单片机实验参考资料 (2)
单片机实验参考资料 (2)

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ICElab-G2200实验/仿真系统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2.熟悉单片机系统开发软件keilC51。

二、实验设备

1.G2200 实验平台 1 台 2.仿真器/ 仿真板 1 台

3.连线若干根 4.计算机 1 台

三、实验内容

P1端口接发光二极管,加1点亮。

四、连线方案:

五、实验步骤

1.仿真器与实验平台的连接

将Lab51板的DC34芯插座与G6W仿真器上的DC34插座用扁平电缆连接起来。

2.仿真器与计算机的连接

用随机配带的串口通讯电缆,将仿真器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串口1、串口2均可。

特别注意:在仿真器与计算机连接串口电缆时,两台机器必须都断电,否则易损坏计算机和仿真器。

3.实验连线

按连线方案,用随机配带的实验连线插入孔后,轻轻转动一下锁紧插头,保证良好接触。拆线时,应先回转一下,不要硬拨,以免损坏线路板。不管是拆线还是插线,都应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中“连线方案”的粗线即为需用户动手接连的线。

4.检查接线是否有误,确信没有接错后,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5.在计算机上打开keil软件

建立新程序

ORG 0

MOV P1,#0 ;熄灭发光二极管

LOOP: INC P1

CALL Delay

SJMP LOOP

Delay: MOV R2,#3 ;延时程序

MOV R1,#0

MOV R0,#0

DLP: DJNZ R0,DLP

DJNZ R1,DLP

DJNZ R2,DLP

RET

END

6.建立新的项目

7.设置项目

8.编译程序

选择菜单[项目 | 编译]功能或按编译快捷图标或按F9键,编译项目。

在编译过程中,如果有错可以在信息窗口中显示出来。双击错误信息,可以在源程序中定位所在行。纠正错误后,再次编译直到没有错误。在编译之前,软件会自动将项目和程序存盘。在编译没有错误后,就可以执行、调试程序了。

9.执行、调试程序

六、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

实验二查表程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Keil uvision3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单片机实验操作步骤。

3.熟练掌握MOVC A,@A+DPTR和MOVC A,@A+PC两条查表指令的功能及应用原理。通过

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两条查表指令的异同。

4.掌握采用两条查表指令编写的实验程序的调试方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keil uvision3软件

三、实验内容

采用查表法求1~20的平方数。入口:自变量在累加器A中。出口:平方高位数在R7中,低位在R6中。分别采用MOVC A,@A+DPTR和MOVC A,@A+PC查表指令编写实验程序,并进行调试和验证;

四、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采用查表指令MOVC A , @A+DPTR实现上述字数据查表。因为最大的自变量20的平方数是400,为了查表后验证方便,自变量1~20对应的平方数用伪指令DW定义,并且定义为压缩BCD码。查表指令MOVC A , @A+DPTR只能进行字节查表,要查找一个字数据,必须进行两次查表。利用指令MOVC A, @A+DPTR查表,表可以存放在任何位置,查表前只需要将表的首地址用MOV指令送DPTR、累加器A中必须是要查找数据在表中的偏移地址即可,查找到的数据存放在累加器A中。编程时,首先将表的首地址送DPTR,累加器A中的自变量减1形成要查找数据在表中的序号,序号乘2得到表内偏移地址,将该偏移地址暂存到寄存器R6中,用MOVC A , @A+DPTR指令进行第一次查表,得到该自变量的平方高8位在累加器A中,并与R6进行交换,这样查找的平方高位数存放在寄存器R6中,累加器A中是第一次查表时的表内偏移地址;累加器A再加1,得到要查找的平方低位数在表内的偏移地址,再用MOVC A, @A+DPTR指令进行第二次查表,累加器A得到该自变量的平方低8位,送寄存器R7。

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

ORG 0000H

MOV A,#5 ;把要计算的自变量送入A

MOV DPTR,#TAB

DEC A ;减一对齐

RL A ;A乘以2

MOV B,A ;保护A

MOVC A,@A+DPTR ;高位

MOV R6,A

MOV A,B ;恢复A

INC A

MOVC A,@A+DPTR ;低位

MOV R7,A

SJMP $

ORG 1000H

TAB: DW 1,4,9,16,25,36,49,64,81,100

DW 121,144,169,196,225,256,289,324,400

END

五、实验步骤

1.在盘下为工程建立文件夹ZL1;

2.新建工程项目文件ZL1.uv2,保存在文件夹ZL1中,并为工程选择目标器件为AT89S52

3.编辑源程序,建立源文件ZL1.ASM,保存在文件夹ZL1中;

4.将源文件ZL1.ASM添加到工程项目组中;

5.设置调试环境,选择调试模式为软件模拟;

6.加载运行程序,根据预习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7.实验数据经过实验指导教师检查正确后,实验结束。

实验数据记录见附页。

六、实验结果分析

记录的实验数据经过计数器验证,全部正确,说明源程序设计正确、实验步骤正确。

七、心得体会

1.第一次使用Keil uvision3单片机仿真软件,学习了它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掌握

了它的常用功能;

2.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了MOVC A,@A+DPTR和MOVC A,@A+PC两条查表指令的功能。理

解了两条查表指令的异同。

3.通过实验,学会了查表指令程序的调试方法;

4.。。。。。(自己的体会)

5.。。。。。。(自己的体会)。。。。。(自己的体会)

实验二多分支转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Keil uvision3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熟悉单片机实验操作步骤。

2. 熟练掌握MOVC A,@A+DPTR和MOVC A,@A+PC两条查表指令的功能及应用原理。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两条查表指令的异同。

3.掌握采用两条查表指令编写的实验程序的调试方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keil uvision3软件

三、实验内容

根据R2的值(1-4)实现四分支,分别实现对R7内容乘2,乘10,加10,除2操作,结果存于R6,R7中。

四、实验原理

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

源程序:

ORG 0000H

LJMP MAIN1

ORG 1000H

MAIN1: MOV DPTR,#TAB1

MOV A,R2

DEC A

RL A

JMP @A+DPTR

TAB1: AJMP PROG1

AJMP PROG2

AJMP PROG3

AJMP PROG4

PROG1: MOV A,R7

CLR C

RLC A

MOV R7,A

CLR A

ADDC A,#0

MOV R6,A

SJMP DONE

PROG2: MOV A,R7

MOV B,#10

MUL AB

MOV R7,A

MOV R6,B

SJMP DONE

PROG3: MOV A,R7

ADD A,#10

MOV R7,A

CLR A

ADDC A,#0

MOV R6,A

SJMP DONE

PROG4: MOV A,R7

MOV B,#2

DIV AB

MOV R7,A

MOV R6,B

DONE: SJMP $

END

实验三数据排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冒泡法排序的原理及编程技巧;

2.熟练掌握双重循环程序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3.进一步掌握无符号数排序的编程及调试方法。

一、实验设备

PC机一台,keil uvision3软件

三、实验内容

在起始地址为60H的数据存储区中,连续存放有10个无符号数,编程将其由大到小排序。

四、实验原理

冒泡法是一种相邻数互换的排序方法,其过程类似于水中气泡上浮,故称冒泡法。执行时从前向后进行相邻数比较,如果数据的大小次序与要求顺序不符时将相邻两个数互换,否则为正序不互换。降序排序时通过这种方法,使较大的数向前移动,较小的数向后移动。如此从前向后进行一次冒泡就会把最小数置于最后,再进行一次冒泡,就会把次小数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以此类推进行排序。判断排序是否完成的方法是看冒泡中是否有互换发生,如果有数据互换,说明排序还没有完成,否则就表示已完成排序。一般使用设置互换标志的方法,以其状态表示在一次冒泡中是否有数据互换来控制排序的结束。

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注意程序中变动的内容)

ORG 0000H

LJMP PAIXU2

ORG 1000H

PAIXU2: MOV R7,#10 ;长度送R7

LOOP1: DEC R7

MOV A,R7

MOV R6,A

CLR F0 ;标志位为0

MOV R0,#60H;从60H的地址开始存放数据

LOOP2: MOV A,@R0 ;要确保A中数据是小数

INC R0

MOV R2,A;保护

CLR C

SUBB A,@R0 两数进行比较

MOV A,R2;恢复

JNC NEXT 第一个数大于第二个数跳转

XCH A,@R0;交换

DEC R0 ;A中原来存放是小数,经过交换后变为大数,必须把它放在该放的位置上,因为指针此时指的是后面一个单元的数据,所以必须减一。

MOV @R0,A

INC R0 SETB F0 ;标志位为1 NEXT: DJNZ R7,LOOP2 MOV A,R6 MOV R7,A

JB F0,LOOP1 ;一次循环中有交换继续

DONE: SJMP $ ;无交换退出 END 五、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见附页 六、实验结果分析 七、心得体会

实验四、外部中断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5. 熟悉SICELab-G2200单片机实验系统的结构和实验方法。

6. 熟练掌握Keil uvision3单片机仿真软件的硬件仿真操作方法和步骤。

7. 学习和掌握外部中断源控制程序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8. 学习和掌握验证中断优先级的实验设计步骤和技巧。

9. 通过实验验证外部中断源之间的中断优先级关系及其正确性。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SICELab-G2200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51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与脉冲单元的PUSH1连接,外部中断1与脉冲单元的

PUSH2连接。当响应外部中断0时,LED 指示灯D7D6点亮并顺次向右移动7次;当

响应外部中断1时,LED 指示灯D0点亮并顺次向左移动8次。编程设计外部中断的混合控制,并验证其中断优先级关系。

四、实验原理

51单片机有5个中断源,这5个中断源之间的硬件优先权是固定的。每个中断源

可以设置高、低两个中断优先级。通过改变中断源的优先级可以设置中断源之间的响应顺序。其中的两个外部中断源,分别是外部中断0 0INT 和外部中断1 1INT ,通过单片机的P3.2引脚和P3.3引脚输入中断请求信号。0INT 的硬件优先权比1INT 的高,当0INT 和1INT 同时发出中断请求时,先响应0INT 的中断请求,后响应1INT 的中断请求;为了使1INT 的中断请求先得到响应或能够打断0INT 的中断处理,实验中

又重新设置1

INT的中断优先级为低,即PX0=0。

INT的中断优先级为高,即PX1=1,0

外部中断有两种触发方式:电平触发方式和边沿触发方式,本实验采用边沿触发。实验电路连接如图1所示,P1口各位输出与8个LED灯(D0~D7)相连,0

INT与脉冲单元的PUSH1连接,1

INT与脉冲单元的PUSH2连接,通过按下PUSH1和PUSH2产生0

INT的中断请求。响应不同的外部中断时,发光管的状态不同。根据优INT和1

先级关系设置实验数据记录表格。Array

图1 外部中断控制实验接线图

根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

TIMER0 EQU 30H

TIMER1 EQU 31H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3H

LJMP INTERRUPT_0

ORG 0013H

LJMP INTERRUPT_1

MAIN:

MOV SP,#60H

MOV IE,#10000101B

MOV IP,#00000100B

SETB IT0

SETB IT1

LOOP:

MOV A,#11110000B MOV P1,A

CALL DELAY500

MOV A,#00001111B MOV P1,A

CALL DELAY500

JMP LOOP

INTERRUPT_0:

PUSH ACC

PUSH B

MOV B,#7

MOV A,#00111111B LOOP1:

MOV P1,A

CALL DELAY500

RR A

DJNZ B,LOOP1

POP B

POP ACC

RETI

INTERRUPT_1:

PUSH ACC

PUSH B

MOV B,#8

MOV A,#11111110B LOOP2:

MOV P1,A

CALL DELAY500

RL A

DJNZ B,LOOP2

POP B

POP ACC

RETI

DELAY:

MOV TIMER0,#250 DELAY2:

NOP

NOP

DJNZ TIMER0,DELAY2

DJNZ TIMER1,DELAY

RET

DELAY500:

NOP

PUSH TIMER1

MOV TIMER1,#250

LCALL DELAY

LCALL DELAY

POP TIMER1

RET

END

五、实验步骤

8.在F盘下为工程建立文件夹张三4;

9.新建工程项目文件张三4.uv2,保存在文件夹张三4中,并为工程选择目标器件为

A TMEL公司的A T89S52;

10.编辑源程序,建立源文件张三4.ASM,保存在文件夹张三4中;

11.将源文件张三4.ASM添加到工程项目组中;

12.设置调试环境,选择调试模式为硬件仿真,选择实验箱上的仿真器和计算机的USB连

接,串口为COM3,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115200bps;

13.打开实验箱,进行电路连接,接通电源,汇编、连接、调试,进入调试状态;

14.运行程序,根据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实验,观察发光管显示的状态,验证外部中

断源之间的中断优先级关系,并记录实验现象;

15.实验数据经过实验指导教师检查正确后,实验结束。

六、实验结果分析

七、实验总结

实验五定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51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

2掌握定时器/计数器T0、T1工作在定时器和计数器两种状态下的编程方法。

3学习和掌握定时器/计数器工作在定时器和计数器两种状态下,分别采用中断和查询方式控制的编程方法。

4熟练掌握利用软件扩展定时器/计数器量程的原理和编程技巧。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SICELab-G2200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设定时器/计数器工作于定时方式,定时时间为50ms,每当50ms到申请中断。每10秒种将A的内容循环左移一次,送P1口显示。

四、实验原理

51单片机有2个16位的定时器/计数器,分别是T0和T1。它们有两种工作状态,可以工作在定时方式和计数方式;定时是对内部的机器周期进行加法计数,计数是对外部输入的计数脉冲进行加法计数,T0的外部计数脉冲从P3.4引脚输入,T1的外部计数脉冲从P3.5引脚输入;计数满产生溢出,硬件使定时器/计数器T0、T1的中断请求标志TF0、TF1置位;如果定时器/计数器允许中断,则可以采用中断方式进行溢出处理,而如果定时器/计数器不允许中断,则可以采用查询方式进行溢出处理。

若定时器/计数器T0工作在定时状态,在实验系统的晶振频率f OSC=12MH Z时,T0工作在方式1,16位最大计数量程,最长的定时时间是65mS多,要想实现10S定时,必须对T0进行量程扩展。实验中采用R7进行软件扩展,即R7对T0定时50mS进行计数,计数200次就是定时10S。每10S对累加器A进行一次左移,然后送P1口显示。

实验电路连接图如图1所示。

图1 定时器/计数器应用实验接线图

根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1BH

LJMP DVT1

ORG 0100H

MAIN:MOV TMOD,#10H

MOV TH1,#3CH

MOV TL1,#0B0H

MOV R7,#200

SETB ET1

SETB EA

MOV A,#01H

MOV P1,A

SETB TR1

SJMP $

DVT1:MOV TH1,#3CH

MOV TL1,#0B0H

DJNZ R7,EXIT

MOV R7,#200

MOV P1,A

RL A

EXIT: RETI

END

五、实验步骤

1.在F盘下为工程建立文件夹张三5;

2.新建工程项目文件张三5.uv2,保存在文件夹张三5中,并为工程选择目标器件为

A TMEL公司的A T89S52;

3.编辑源程序,建立源文件张三5.ASM,保存在文件夹张三5中;

4.将源文件张三

5.ASM添加到工程项目组中;

5.设置调试环境,选择调试模式为硬件仿真,选择实验箱上的仿真器和计算机的USB

连接,串口为COM3,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115200bps;

6.打开实验箱,进行电路连接,接通电源,汇编、连接、调试,进入调试状态;

7.运行程序,根据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实验,观察发光管显示的状态,并记录实验

现象;

8.实验数据经过实验指导教师检查正确后,实验结束。

实验现象记录见附页。

六、实验结果

七、心得体会

实验六、交通灯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9.掌握51单片机的P1口作为输入/输出接口使用的方法。

10.学习和掌握Keil uvision3单片机仿真软件硬件仿真操作方法和步骤。

11.学习和掌握模拟交通灯控制的实现方法。

12.进一步熟悉SICELab-G2200单片机实验系统的结构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SICELab-G2200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将单片机的P1口作为输出口,模拟交通灯控制。根据灯的不同状态,表示路口的通行或禁行。

四、实验原理

设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灯设置如图1所示:

图 1 一个十字路口交通灯设置

实验利用单片机的并行口P1的各位模拟东西南北四个路口的红灯和绿灯,P1口各位的定义如图2所示,P1口输出与单片机实验箱上的8个LED灯(D0~D7)相连。通过控制各路口红灯、绿灯亮与灭的时间长短来控制相应路口的禁行、通行时间,从而实现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模拟控制。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Array东西南北东西南北

图 2 P1口各位定义

实验中先打开交通灯,8个灯闪烁5次;接着东西通行、南北禁行设定的时间;然后南北准备通行,东西的4个灯闪烁10次、南北的灯不变;接着南北通行、东西禁行设定的时间;然后东西准备通行,南北的4个灯闪烁10次,东西的灯不变;最后循环进入东西通行、南北禁行状态,如此循环进行。

实验可以编程改变各路口的通行时间。

实验电路连接如图3所示。

图3 交通灯控制实验接线图

根据此实验原理编写的实验源程序清单见附页。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100H

MAIN:

MOV R2,#05H

STAUT1: ;状态1 打开交通控制灯

MOV P1,#00H

LCALL DELAY_INIT

MOV P1,#0FFh

LCALL DELAY_INIT

DJNZ R2,STAUT1

CIRCLE:

LCALL STATUS2 ;进入状态2

LCALL STATUS3 ;进入状态3

LCALL STATUS4 ;进入状态4

LCALL STATUS5 ;进入状态5

LJMP CIRCLE ;状态2到状态5循环控制STATUS2: ;状态2 东西通行,南北禁行 MOV R2,#50H

EW_PASS:

MOV P1,#3CH

LCALL DELAY_INIT

DJNZ R2,EW_PASS

RET

STATUS3: ;状态3 南北准备通行

MOV R2,#0AH

SN_PREPARE:

MOV P1,#0FCH

LCALL DELAY_INIT

MOV P1,#30H

LCALL DELAY_INIT

DJNZ R2,SN_PREPARE

RET

STATUS4: ;状态4 南北通行,东西禁行 MOV R2,#50H

SN_PASS:

MOV P1,#0C3H

LCALL DELAY_INIT

DJNZ R2,SN_PASS

RET

STATUS5: ;状态5 东西准备通行

MOV R2,#0AH

EW_PREPARE:

MOV P1,#0F3h

LCALL DELAY_INIT

MOV P1,#0C0H

LCALL DELAY_INIT

DJNZ R2,EW_PREPARE

RET

DELAY_INIT: ;延时子程序

MOV R6,#0C8H

LOOP1:

MOV R7,#0F8h

NOP

LOOP2:

DJNZ R7,LOOP2

DJNZ R6,LOOP1

RET

END

五、实验步骤

1.在F盘下为工程建立文件夹张三7;

2.新建工程项目文件张三7.uv2,保存在文件夹张三7中,并为工程选择目标器件为A TMEL 公司的A T89S52;

3.编辑源程序,建立源文件张三7.ASM,保存在文件夹张三7中;

4.将源文件张三7.ASM添加到工程项目组中;

5.设置调试环境,选择调试模式为硬件仿真,选择实验箱上的仿真器和计算机的USB连接,串口为COM3,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115200bps;

6.打开实验箱,进行电路连接,接通电源,汇编、连接、调试,进入调试状态;

7.运行程序,观察发光管显示的状态是否符合交通灯的控制规则,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并记录实验现象;

图中:表示相应的灯亮

表示相应的灯闪烁

表示相应的灯灭

实验数据记录见附页。

六、实验结果分析

七、心得体会

实验七串口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的程序设计及简单三线式通信的方法。

2.了解实现串行通信的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

3.学习串行口通信的查询方式程序的编写方法。

4.学习proteus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proteus软件

三、实验内容

利用串行口,实现两台单片机之间串行通信,其中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方,另一个为接收方。发送方将片内40H-4FH单元的数据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在数码管上显示。

四、实验原理

两台单片机之间通过串行口进行通信,采用查询方式工作。发送方单片机将串行口设置为工作方式2,TB8作为奇偶位。待发送数据位于片内40H-4FH单元中。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器之前,先将数据的奇偶位写入TB8,使第9位数据作为校验位。接收方单片机也将串行口设置为工作方式2,并允许接收,每接收到一个数据都要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决定是否正确。接受正确则向发送方回送标志数据00H,同时将收到的数据送往P1口显示,接受错误则向发送方回送标志数据FFH,同时将数据FFH送往P1口显示。发送方每发送一个字节后紧接着接收回送字节,只有收到标志数据00H后才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同时将发送的数据送往P1口显示,否则停止发送。

Proteus仿真电路图如下

接收方程序

ORG 0000H

LJMP REV

ORG 30H

REV: MOV SCON, #90H ;设置串行口工作方式2,允许接收

MOV PCON, #80H ;波特率为fosc/32

MOV R7,#10H

LOOP: JBC RI, READ ;等待接收数据并清0标志位RI

SJMP LOOP

READ: MOV A, SBUF ;读入一帧数据

JB PSW.0, ONE ;判接收端奇偶位

JB RB8, RIGHT ;判发送端奇偶位

SJMP RIGHT

ONE: JB RB8, ERR

RIGHT: SW AP A;接收正确,高低位交换

MOV P1,A;送往P1显示

LCALL DELAY;延时

MOV SBUF,#00H ;回送正确标志

DJNZ R7,LOOP ;接收未完,继续

L: SJMP L

ERR: MOV P1,#0FFH ;接收出错,显示FF LCALL DELAY;延时

MOV SBUF,#0FFH ;回送出错标志DJNZ R7,LOOP ;接收未完,继续

LL: SJMP LL

DELAY: MOV R7,#3

DD1: MOV R6,#0FFH

DD2: MOV R5,#0FFH

DJNZ R5,$

DJNZ R6,DD2

DJNZ R7,DD1

RET

END

发送方程序

ORG 0000H

LJMP TRS

ORG 0030H

TRS: MOV R7,#10H

MOV R0,#40H

MOV A,#0

TRS1: MOV @R0,A

INC A

INC R0

DJNZ R7,TRS1

MOV SCON, #90H ;设置串行口工作方式2 MOV PCON, #80H ;波特率为FOSC/32

MOV R0, #40H ;设置片内数据指针

MOV R2, #10H ;数据长度送R2 LOOP: MOV A, @R0 ;取数据送A

MOV C, P ;奇偶位送TB8

MOV TB8, C

MOV SBUF, A;启动发送

MOV P1,A

LCALL DELAY

WAIT: JBC TI, CONT ;判发送完标志

SJMP W AIT

CONT: JBC RI,RE ;准备接收回送标志SJMP CONT

RE: MOV A,SBUF ;接收回送标志CJNE A,#00H,L ;回送标志错误,结束

INC R0 ;回送标志正确,继续DJNZ R2, LOOP ;发送16个数据

L: SJMP L

DELAY: MOV R7,#3

DD1: MOV R6,#0FFH

DD2: MOV R5,#0FFH

DJNZ R5,$

DJNZ R6,DD2

DJNZ R7,DD1

RET

END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实验指导书 注意: 1、做实验前必须预习 2、带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仪的使用 本实例是仿真INTEL的8031单片机,来循环点亮P1口的发光二极管(低电平有效)。程序是用汇编语言来编写。下面介绍相应的操作步骤: 1、运行桌面“星研集成软件”,画面如下: 2、建立源文件 执行 [主菜单?文件?新建],(或者点击图标)打开窗口。 选择存放源文件的目录,输入文件名,注意:一定要输入文件名后缀。对源文件编译、连接、生成代码文件时,系统会根据不同的扩展名启动相应的编译软件。比如:.ASM文件,使用A51来对它编译。本实 例文件名为xunhuan.asm 。窗口如下: 按“确定”即可。然后即出现文件编辑窗口: 输入源程序,参照实验一源程序。 .专业DOC.

这样一个源文件就建立好了。 3.编译、连接文件 首先选择一个源文件,然后可以编译、连接文件了。对文件编译,如果没有错误,再与库文件连接,生成代码文件(DOB、HEX文件)。编译、连接文件的方法有如下二种:(1)使用[ 主菜单?项目?编译、连接 ]或[主菜单?项目?重新编译、连接]”。(2)点击图标或来“编译、连接”或“重新编译连接”。编译、连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显示在信息窗的“建立”视中。编译没有错误的信息如下: 若有错误则出现如下信息框: 有错误、警告信息,用鼠标左键双击错误、警告信息或将光标移到错误、警告信息上,回车,系统自动打开对应的出错文件,并定位于出错行上。 这时用户可以作相应的修改,直到编译、连接文件通过。 4.调试 编译、连接正确后,可以开始调试程序。进入调试状态方法有: a)执行[ 主菜单?运行?进入调试状态] b)点击工具条的进入后的窗口如下:

传感器实验参考资料解析

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实 验 指 导 书

简 介 一、本实验装置的设计宗旨: 本实验装置具有设计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拓展性,实验中大量重复的接线、调试和后续数据处理、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仪器构造和原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非常适合大中专院校开设开放性实验。本实验装置采用了性能比较稳定,品质较高的敏感器件,同时采用布局较为合理且十分成熟的电路设计。 二、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实验装置 1.传感器实验台部分 2.九孔实验板接口平台部分:九孔实验板作为开放式和设计性实验的一个桥梁(平台); 3.JK-19型直流恒压电源部分:提供实验时所必须的电源; 4.处理电路模块部分: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调零、增益、移相等模块组成。 三、主要技术参数、性能及说明: (1)光电传感器:由一只红外发射管与接收管组成。 (2)差动放大器:通频带kHz 10~0可接成同相、反相、差动结构,增益为100~1倍的直流放大器。 (3)电压放大器:增益约为5位,同相输入,通频带kHz 10~0。 (4)19JK -型直流恒压电源部分:直流V 15±,主要提供给各芯片电源: V 6 ,V 4 ,V 2±±±分三档输出,提供给实验时的直流激励源;V 12~0:A 1ax Im =作 为电机电源或作其它电源。 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射二极管、红外接收管、达林顿出管及波形整形组成。

发射管发射红外光经电机转动叶片间隙,接收管接收到反射信号,经放大,波形整形输出方波,再经转换测出其频率,。 图1 【实验目的】 了解光电传感器测转速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实验仪器】 如图所示,光电式传感器、JK-19型直流恒压电源、示波器、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频率计和九孔实验板接口平台。 图2 图3 【实验步骤】 1.先将差动放大器调零,按图1接线;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KEIL 51软件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KEIL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2、掌握算术运算程序 实验设备:计算机、KEIL51软件 实验内容: 编程实现把片人RAM30H单元和40H单元两个16字节数相加,结果放于30H单元开始的位置处。在KEIL51编译、连接、仿真调试。 实验步骤: 一、运行KEIL51软件,出现图1所示KEIL 51主界面。 图1 KEIL 51主界面 首先用Project菜单下的New Project命令建立项目文件,过程如下。 (1) 选择Project菜单下的New Project命令,弹出如图2所示的Create new Project对话框。 图2 Create New Project对话框 (2) 在Create New Project对话框中选择新建项目文件的位置(最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文件夹如E:\project), 输入新建项目文件的名称,例如,项目文件名为example,单击【保存】按钮将弹出如图3所示的Select Device for Target ‘Target 1’对话框,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选择单片机型号。Keil uVision2 IDE几乎支

持所有的51核心的单片机,并以列表的形式给出。选中芯片后,在右边的描述框中将同时显示选中的芯片的相关信息以供用户参考。 图3 Select Device for Target ‘Target 1’对话框 (3) 这里选择atmel公司的AT89c51。单击【确定】按钮,这时弹出如图4所示的Copy Standard 8051 Startup Code to Project Folder and Add File to Project确认框,C语言开发选择【是】,汇编语言开发选择【否】。 单击后,项目文件就创建好了。项目文件创建后,在主界面的左侧的项目窗口可以看到项目文件的内容。 这时只有一个框架,紧接着需向项目文件中添加程序文件内容。 图4 Copy Standard 8051 Startup Code to Project Folder and Add File to Project确认框 二、给项目添加程序文件 当项目文件建立好后,就可以给项目文件加入程序文件了,Keil uVision2支持C语言程序,也支持汇编语言程序。这些程序文件可以是已经建立好了的程序文件,也可以是新建的程序文件,这里我们新建的汇编程序文件后再添加。 (1) 选择文件菜单上的new命令,出现新建文本窗口,如图5所示。

单片机实验报告2_lbs_v2.0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实验名称:单片机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二) 院(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目录 一、硬件实验四显示器/键盘实验 (3) 二、硬件实验五串行口实验 (16) 三、硬件实验六计数器/定时器实验 (32) 四、硬件实验八 8255扩展 (39)

硬件实验四显示器/键盘实验 I、八段数码管显示实验 一、目的 1、了解数码管动态显示的原理; 2、了解用总线方式控制数码管显示。 二、内容 利用实验箱提供的显示电路,动态显示一行数据。 三、实验步骤 1、硬件连接 2、实验说明 注意:当用总线方式驱动八段显示管时,请将八段的驱动方式选择开关拨到“内驱”位置;当用I/O方式驱动八段显示管时,请将开关拨到“外驱”位置。

本实验箱提供了6位8段LED显示电路,只要按地址输出相应数据,就可以实现对显示器的控制,显示方式为动态显示。 8位段码,6位位码分别由两片74HC374输出,其中位码再经MC1413或ULN2003反相驱动。 本实验箱中,8位段码输出地址为0X004H,位码输出地址为0X002H。此处X是KEY/LED CS决定,参见地址译码。 做键盘和LED实验时,需将KEY/LED CS接到相应的地址译码上,以便用相应的地址来访问。例如KEY/LED CS接到CS0上,则段码地址为08004H,位码地址为08002H。 七段数码管的字形代码表如下表: 3. 分析并执行程序,观察并记录结果 四、提高要求 修改程序,显示1,2,3,4,5,6或A,B,C,D,E,F。

参考文献实验报告格式

参考文献实验报告格式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下面是精心收集的参考文献实验报告格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实验目的 1.干涉的实验目的 1)组装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等厚、等倾干涉条纹记录。 2)观察干涉条纹反衬度随光程差变化。了解光源干涉长度的意义,检查防震台稳定性。 3)比较平面波和球面波产生干涉条纹的区别。 2.衍射的实验目的 1)验证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的若干规律。 2)掌握测量利用光电元件测量光强的方法。 3)用Matlab模拟夫琅禾费衍射现象。 二、实验仪器 1.干涉实验仪器 He-Ne激光器,反射吧镜,衰减器,分光光楔,扩束器,显微物镜镜头,光阑,CCD,配备相关软件的计算机,白板。 2.衍射实验仪器

He-Ne激光器,反射镜,双凸透镜,狭缝,圆孔,一维光栅,衰减器,CCD,计算机。 三、基本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本仪器是用分裂振幅的方法产生双光束干涉以实现光的干涉。从激光器岀射的光束经过准直扩束器系统,形成一束宽度合适的平行光束。这束平行光射入分光棱镜之后分为两束。一束由分光棱镜反射后到达发射镜,经反射后透过分光棱镜,形成岀射光束,这是第一光束;另一束透过分光棱镜,到达反射镜,经过反射后再次到达分光棱镜,形成反射光束,这是第二束光。在分光棱镜前方两束光的重叠区域放上CCD。 干涉原理,如有图所示,其中S为单色点源,M1、M2为互相垂直放置的平面反射镜。BS为分束镜,放在M1M2法线的交点上,并分别与M1、M2成45°角。电光源S发出球面波经BS的镀膜层分为两束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M2反射又回到BS,在BS上透过和反射的这两束光在BS的右侧空间形成一非定域的干涉场。屏幕放在干涉场中垂直于光束方向,在屏幕 上可以看到干涉条纹。M2’与M1平行时(及M2与M1相互垂直),产生圆形干涉条纹,当M2’与M1之间有一定小的倾角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不再是圆形的封闭曲线,而变成弯线或是接近直线(实际上是双曲线或椭圆的一部分)。 圆心条纹中心处的光强取决于M1M2相对的距离d,即:

单片机实验报告 二

单片机实验报告二 班级:信息工程(微波通信方向) 姓名:肖丽学号:1195111040 时间:2013.10.29地点:工学院单片机实验室 实验题目:第三章课后习题练习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Keil集成开发环境基本使用方法; 2. 掌握学林51mini仿真器和下载(编程)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实验主要仪器及环境: 硬件:学林51mini仿真器和下载(编程)器 软件:Keil Vision2、XLISP 三、实验内容 P85.6、8、P77有关的极值排序的程序 四、实验步骤 1.将P85.6修改存到自己的文件内,用软件仿真。 2.编写P85.8的程序,然后存到自己的文件里,用软件仿真。 3.编写P77有关的极值排序的程序,然后存到自己的文件里,用软件仿真。 五、实验流程框图、实验程序 P85.6已知程序执行前有A=02H,SP=42H,(41H)=FFH,(42H)=FFH。下述程序执行后, A=(80H);SP=(42H);(41H)=(50H);(42H)=(80H);PC=(001EH)。ORG 0000H MOV A,#02H MOV SP,#42H MOV 41H,#0FFH MOV 41H,#0FFH POP DPH POP DPL MOV DPTR,#3000H RL A MOV B,A MOVC A,@A+DPTR PUSH ACC MOV A,B INC A

MOVC A,@A+DPTR PUSH ACC SJMP $ ORG 3000H DB 10H,80H,30H,80H,50H,80H END P85.8试编写程序,查找在内部RAM的20H~40H单元中出现“00H”这一数据的次数。并将查找到的结果存入41H单元。 ORG 0000H START: MOV 41H,#00H MOV R0,#20H MOV R2,#21H LOOP: MOV A,@R0 JNZ NEXT INC 41H NEXT: INC R0 DJNZ R2,LOOP

材料力学实验参考

实验一、测定金属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ψ。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F ?-曲线)。 二、仪器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简要 材料的力学性质s σ、b σ、δ和ψ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自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和铸铁拉伸图。对于低碳材料,确定屈服载荷s F 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回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即为屈服载荷s F ,继续加载,测得最大载荷b F 。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前,伸长变形在标距范围内均匀分布。从最大载荷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颈缩出现后,截面面积迅速减小,继续拉伸所需的载荷也变小了,直至断裂。 铸铁试件在极小变形时,就达到最大载荷,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流动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低于碳钢的强度极限。 四、实验过程和步骤 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测量三个截面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取三处中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积的直径。 2、 按要求装夹试样(先选其中一根),并保持上下对中。 3、 按要求选择“试验方案”→“新建实验”→“金属圆棒拉伸实验”进行试验,详细操 作要求见万能试验机使用说明。 4、 试样拉断后拆下试样,根据试验机使用说明把试样的l F ?-曲线显示在微机显示屏 上。从低碳钢的l F ?-曲线上读取s F 、b F 值,从铸铁的l F ?-曲线上读取b F 值。 5、 测量低碳钢(铸铁)拉断后的断口最小直径及横截面面积。 6、 根据低碳钢(铸铁)断口的位置选择直接测量或移位方法测量标距段长度1l 。 7、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断口特征。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计算机控制、网络、物联网等 学时:12 编写人:孔庆臣 2016-5-12

实验一 IO口输入输出实验 1. 实验内容 (1) P2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2) P1口做输入口,接八个扭子开关,P2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读取开关状态,将此状态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 2. 实验目的 学习keil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习IO口的使用方法。 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stc-isp软件的使用 3.有关说明 P1口为准双向口,P1的每一位都能独立地定义为输入或输出线,作为输入的口线,必须向锁存器相应位写入“1”,该位才能作为输入。单片机IO口在复位时均置为“1”,如果后来在口锁存器写入过“0”,在需要时应写入一个“1”使它再成为一个输入。 可以用第二个实验做一下实验。先按要求做好程序并调试成功后,可将P1口锁存器中置“0”,此时将P1作输入口,会有什么结果。 再来看一下延时程序的实现。通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定时器中断来实现,一是用指令循环来实现。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后一种方法。 本实验系统晶振为11.0592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0.0904us。现要写一个延时0.1s的程序,可大致写出如下: void Delay100ms() //@11.0592MHz { unsigned char i, j, k; i = 5; j = 52; k = 195; do { do { while (--k); } while (--j); } while (--i); } 5.实验电路设计 (1)分析附录1 单片机实验系统部分原理图,选择合适的电路模块,并根据实验要求的功能进行合理的电路模块间的电路连接。 (2)画出本次实验独立的原理图 5、实验要求 (1)完成实验电路设计 (2)完成实验程序设计 (3)实现要求的实验结果

单片机实验报告书

并行I/O接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单片机并行I/O接口输入和输出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个人计算机1台,装载了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软件。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平台1台。 三、实验内容 (1)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延时(0.5-1秒)循环点亮。实验原理图如图3.2-1所示。 图3.2-1单片机并行输出原理图 实验程序及仿真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MOV R2,#8 MOV A,#0FEH LOOP:MOV P1,A LCALL DELAY RL A

DJNZ R2,LOOP LJMP START DELAY:MOV R5,#20 D1:MOV R6,#20 D2:MOV R7,#248 D3:DJNZ R7,D3 DJNZ R6,D2 DJNZ R5,D1 RET END 中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初始化方法和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个人计算机1台,装载了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软件。 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平台1台。 三、实验内容 (2)用P1口输出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8,实现未中断前8个LED闪烁,响应中断时循环点亮。 实验程序及仿真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3H LJMP INT00 ORG 0010H MAIN: A1:MOV A,#00H MOV P1,A MOV A,#0FFH MOV P1,A SETB EX0 JB P3.2,B1 SETB IT0 SJMP C1 B1:CLR IT0 C1:SETB EA NOP SJMP A1 INT00:PUSH Acc PUSH PSW MOV R2,#8 MOV A,#0FEH LOOP: MOV P1,A LCALL DELAY RL A DJNZ R2,LOOP

FISH实验文献参考

Video Articl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Mitotic Chromosomes of Mosquitoes Vladimir A. Timoshevskiy1, Atashi Sharma1, Igor V. Sharakhov1, Maria V. Sharakhova1 1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Virginia Tech Correspondence to: Maria V. Sharakhova at msharakh@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 URL: 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video/4215 DOI: doi:10.3791/4215 Keywords: Immunology, Issue 67,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Entomology, Infectious Disease, imaginal discs, mitotic chromosomes, genome mapping, FISH,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mosquitoes, Anopheles, Aedes, Culex Date Published: 9/17/2012 Citation: Timoshevskiy, V.A., Sharma, A., Sharakhov, I.V., Sharakhova, M.V.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Mitotic Chromosomes of Mosquitoes. J. Vis. Exp. (67), e4215, doi:10.3791/4215 (2012). Abstrac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is a technique routinely used by many laboratories to determine the chromosomal position of DNA and RNA probes. One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physical maps useful for improving the genome assemblies for various organisms. The natural banding pattern of polytene and mitotic chromosomes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precise ordering and orientation of the genomic supercontigs. Among the three mosquito genera, namely Anopheles, Aedes, and Culex, a well-established chromosome-based mapping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only for Anopheles, whose members possess readable polytene chromosomes 1. As a result of genome mapping efforts, 88% of the An. gambiae genome has been placed to precise chromosome positions 2,3 . Two other mosquito genera, Aedes and Culex, have poorly polytenized chromosomes because of significant overrepresentation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 in their genomes 4, 5, 6. Only 31 and 9% of the genomic supercontings have been assigned without order or orientation to chromosomes of Ae. aegypti 7 and Cx.quinquefasciatus 8, respectively. Mitotic chromosome preparation for these two species had previously been limited to brain ganglia and cell lines. However, chromosome slides prepared from the brain ganglia of mosquitoes usually contain low numbers of metaphase plates 9. Also, although a FISH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itotic chromosomes from a cell line of Ae. aegypti 10, the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 cell line chromosomes 11 makes them useless for genome mapping. Here we describe a simple, robust technique for obtaining high-quality mitotic chromosome preparations from imaginal discs (IDs) of 4th instar larvae which can be used for all three genera of mosquitoes. A standard FISH protocol 12 is optimized for using BAC clones of genomic DNA as a probe on mitotic chromosomes of Ae. aegypti and Cx.quinquefasciatus, and for utilizing an intergenic spacer (IGS) region of ribosomal DNA (rDNA) as a probe on An. gambiae chromosomes. In addition to physical mapping, the developed technique can be applied to population cytogenetics and chromosome taxonomy/systematics of mosquitoes and other insect groups. Video Link The video component of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video/4215/ Protocol 1. Chromosome Preparation Mosquito larvae were reared using a standard protocol described in Methods in Anopheles Research available at the website of the Malaria Research and Reference Reagent Resource Center(MR4) 13. The temperatures of mosquito rearing were modified to provide the highest number of chromosomes in imaginal discs and lowest mortality of the larvae. The stages of mosquito larvae development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izes of their head capsules 13. 1.Hatch mosquito eggs at 28 °C, and after 2-3 days, transfer 2nd or 3rd instar larvae to 16 °C for Ae. aegypti and Cx. quinquefasciatus and to 22 °C for An. gambiae. 2.Place 4th instar larvae on ice for several minutes for immobilization. 3.Transfer larva to a slide with a drop of cold hypotonic solution (0.5% sodium citrate or 0.075 M potassium chloride), and place it under the stereo microscope. 4.Select larva with oval IDs (Figure 1B) for further dissection. 5.Decapitate larva, and cut the cuticle from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larval thorax using dissecting scissors (Figure 2A). Make additional cut in second or third abdominal segment to dissect the gut from the larva. The directions of the cuts are shown by arrows. 6.Open the cuticle, and remove the gut and fat body from the larva. Remove the hypotonic solution from the slide using filter paper, and add a fresh drop of hypotonic solution directly to the IDs (Figure 2B). Keep larva in hypotonic solution for 10 min at RT. 7.Remove hypotonic solution using filter paper, and apply Carnoy's solution (ethanol/acetic acid in 3:1 ratio). After adding fixative solution, IDs immediately turn white and become easily visible under the microscope (Figure 2C). https://www.doczj.com/doc/2211054570.html,ing dissecting needles, remove IDs from the larva (Figure 2D), and transfer them to a drop of 50% propionic acid. Remove any other tissues, such as the gut and fat body, from the slide. Cover IDs with an unsiliconized 22x22 cover slip, and keep for 10 min at RT. 9.Cover the slide with filter paper, and squash the tissue by tapping the eraser of a pencil on the perimeter of the cover slip. 10.Briefly analyze the quality of the slide using the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at 100x or 200x magnification (Figure 3). Preparations with >50 chromosome spreads can be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FISH.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8051简单编程与调试实验目的 通过简单小程序的输入和调试,熟悉并掌握Keil 的使用。学会Proteus与Keil的整合调试。 实验基本要求 建立三个项目,分别输入存储块清零、二进制BCD码及二进制ASCII码转换的汇编源程序,并进行仿真调试。画出实验程序的流程框图。 实验步骤 采用Keil Cx51 开发8051单片机应用程序一般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1、在 Vision2集成开发环境中创建一个新项目(Project),并为该项目选定合适的单片机CPU器件。 在菜单栏中选择“Project”→“New Project”,弹出“Create New Project”对话框,选择目标路径,在“文件名”栏中输入项目名后,单击“保存(S)”按钮,弹出“Selecte Device for Target”对话窗口。在此对话窗口的“Data base”栏中,单击“Atmel”前面的“+”号,或者直接双击“Atmel”,在其子类中选择“AT89C51”,确定CPU类型。如图所示。 点击“确定”按钮后,弹出如下的对话框

如果是进行汇编语言编程选择“否”。 2、利用μVision2的文件编辑器编写C语言(或汇编语言)源程序文件,并将文件添加到项目中去。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多个文件,除源程序文件外还可以有库文件或文本说明文件。 在μVision2的菜单栏中选择“File”→“New”命令,新建文档,然后在菜单栏中选择“File”→“Save”命令,保存此文档,这时会弹出“Save As”对话窗口,在“文件名(N)”一栏中,为此文本命名,注意要填写扩展名“.asm”。单击“保存(S)”按钮,这样在编写汇编代码时,Keil会自动识别汇编语言的关键字,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以减少输入代码时出现的语法错误。程序编写完后,再次保存。 在Keil中“Project Workspace”子窗口中,单击“Target 1”前面的“+”号,展开此目录。在“Source Group 1”文件夹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Add File to ‘Group Source 1’”,弹出“Add File to Group”对话窗口,在此对话窗口的“文件类型”栏中,选择“Asm Source File”,并找到刚才编写的.asm文件,双击此文件,将其添加到Source Group 中,此时“Project Workspace”子窗口如图所示。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2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验指导书 唐山学院信息工程系 单片机实验室 2008年9月

实验一 P1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2.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3.学习单片机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题目 1.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其循环点亮。 2.P1口低四位接四只发光二极管L1-L4, P1口高四位接开关K1-K4,编写程 序,将开关的状态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 三、实验原理说明 P1口为准双向口,P1口的每一位都能独立地定义为输出线或输入线,作为输入的口线,必须向锁存器相应位写入“1”,该位才能作为输入。8031中所有口锁存器在复位时均置为“1”,如果后来往口锁存器写入过“0”,再作为输入时,需要向口锁存器对应位写入“1”。 延时程序的编写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定时器来实现,一种使用指令循环来实现。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后一种方法。 如果系统晶振为6.144MHz,则一个机器周期为12/6.144μs即1/0.512μs。 现要编写一个延时0.1s的程序,可以大致写出如下: MOV R7, #200 DE1: MOV R6, #X DE2: DJNZ R6, DE2 DJNZ R7, DE1 上面 MOV、DJNZ指令均为两个机器周期,所以执行一条指令需要1/0.256us, 现求出X值:(X*1÷0.256+1÷0.256+1÷0.256)*200+1÷0.256=0.1*106 指令3 指令2 指令4 指令1 计算出X=126,代入上式可知实际延时约为0.100004s。 四、连线方法 题目1:8031的P1.0—P1.7分别接发光二极管L1—L8 题目2:P1口的P1.0—P1.3接L1-L4, P1口的P1.4—P1.7接K1-K4 五、实验电路

单片机实验报告2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验名称:实验二——指示灯/开关控制器班级:应用物理12-1学号:2012305384 :再先总学时: 48 教师:虎成绩: 实验日期:2015年05月04日 一、实验目的 学习汇编語言指令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方法

二、实验容 1、参照教材图A.19完成实验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 2、根据图A.20的程序流程图编写汇编语言程序; 3、利用ISIS的汇编工具查找并修正程序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 4、观察仿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容:1、完成的电路原理图,要求说明P2口控制LED亮灭和P1口读取开关状态的工作原理;2、编写的汇编源程序,要求源程序中含有能说明语句功能的注释区段和至少2条伪指令;3、汇编程序的调试过程,要求简述使用的调试方法,展示调试过程主要截图;4、实现的仿真运行效果,要求提交3~4幅运行截图;5、实验小结,说明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实验2体会等。 实验报告的电子主题及存盘文件名的格式为:2005041220马晓明实验2,应采用2003或2007版word文档格式。 1、电路原理图 图1 实验原理图 P1口读取开关状态的工作原理:通过P1的读引脚功能来实现,由于P1口设上拉电阻,在开关闭合前读取高电平,经过三态门在P1.n输出

高电平。当开关闭合时,由于与地面相连,P1读取低电平,经过三态门在P1.n输出低电平。 P1口输出工作原理:单片机执行写P1,#data时,数据data经过部总线送入锁存器储存。当数据为,则该位锁存器输出Q=1,则非Q为0,场效应管截止,从而在引脚P1.n上输出高电平;反之,如果数据为0,则Q=1,非Q为0,场效应管导通,引脚P1.n上输出低电平。 P2口控制LED灯的原理也是通过P2口的输出原理实现的,程序不断把P1的容传递给P2。当给P1口赋初值0或开关闭合时,P1.n输出0,P2口读取0,在引脚P2.n上输出低电平,由原理图中LED的摆放方式知LED灯低电平导通。同理当给P1口赋初值#FFH或开关断开时,P1.n输出1,P2口读取1,在引脚P2.n上输出高电平,LED灯截止,灯灭。 2 3、程序调试方法 (一)源文件创建与编译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单片机实验 实 验 指 导 书 2017年2月

单片机实验报告 (自动化XX级) 实验名称 学生 联系方式 学号 院系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专业自动化 指导教师 填写日期

实验一数据传送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仿真器的使用方法。 2.练习设计简单的程序。 3.掌握8051片RAM和片外RAM的数据传送方法,从而了解这两部分存贮器的特点。 二、实验容 将8051部RAM 40H~4FH置初值00H~0FH,然后将40H~4FH容传送到外部RAM的4800H~480FH,再将4800H~480FH传回部RAM的50H~5FH。设置断点B1、B2、B3每运行到断点时检查相应的CPU现场和存贮单元的容。 三、实验准备 1、认真阅读本实验指导。 2、读懂下面的程序: #include #include char data *p40 ,*p50 ; char xdata *p4800; char i, j, k; void main( ) { p40=0x40; p50=0x50; p4800=0x4800; for(i=0;i<16;i++) { *p40=i; p40=p40+1; } //B1 p40=0x40; for(j=0;j<16;j++) { *p4800=*p40; p40=p40+1; p4800=p4800+1; } // B2 p4800=0x4800; for(k=0;k<16;k++) { *p50=*p4800; p50=p50+1;

p4800=p4800+1; } } //B3 3、画出如下要测的数据表格: 四、实验步骤 1、向机器输入程序。 2、运行程序至第一个断点B1,检查40H~0FH单元容及指针p40的容。 3、运行程序至第二个断点B2,检查4800H~480FH单元容及指针p40,p4800的容。 4、运行程序至第三个断点B3,检查50H~5FH单元容及累加器及指针p50的容。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C语言源程序和对应的汇编语言指令及注解的程序清单。 2、将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相比较。 3、说明8031CPU对部存贮器和外部扩展RAM存贮器各有哪些寻址方式? 4、如果要读外部程序存储器0x4800中的容,该如何访问? 5.实验心得。(必须)

单片机实验报告二 单片机IO口实验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2019.4.16 实验成绩: 实验二单片机I/O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片机最小系统的构成,学习如何控制I/O口来驱动发光二极管,掌握移位和软件延时 程序的编写。 2.熟练掌握STC型开发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掌握应用STC_ISP烧录过程; (二)设计要求 利用51单片机及4个LED发光二极管,设计一个单片机流水灯程序,P4.7 /P4.6/ P1.6/ P1.7 来演示跑马灯。其中流水灯的变化形式多样。 (三)实验原理 STC实验箱单片机型号为IAP15W4K32S4-Student,其在线编程与在线仿真可由Keil uVision4集成开发环境和STC系列单片机在线可编程(ISP)电路实现: 1.设置STC仿真器:运行STC-ISP在线编程软件,选择“keil 仿真设置”选项,如图1 所示,单击“添加型号和头文件到keil中/ 添加STC仿真器驱动到keil中”,弹出“浏 览文件夹”对话框,在浏览文件夹中选择keil的安装目录,单击“确定”按钮即完成添 加。根据所用芯片,单击“将IAP15W4K32S4-Student设置为仿真芯片”。 图1 2.Keil uVision4环境设置:选择菜单命令Project →Options for Target →Debug,选中 “STC Monitor-51 Driver”,勾选“Load Application at Startup”选项和“Run to main()” 选项,如图2所示。单击图2右上角的“settings”按钮,弹出硬件参数设置对话框,如 图2所示,根据仿真电路所使用的串口号(本机所用为串口5)选择串口端口,如图3 所示:

高电压技术实验参考资料全

高电压技术实验参考资料 一、高电压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 1.熟悉和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 2.通过实验,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初步掌握进行实验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3.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是进行高压试验特别强调的问题,思想上必须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4.培养同学重视实际、遵守制度、爱护国家财产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 1.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安全技术。 通过实验,同学们不仅在思想上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养成严格的安全习惯。所以,要求同学们正确而熟练的掌握以下的基本安全技术。 a、掌握高压实验中必须的安全措施(防护栏、联锁、接地和安全距离)以及试验前的安全检查容。 b、按照实验规则的要求,呼叫口令,并按实验程序进行操作。 c、掌握基本安全工具——接地杆的使用和检查。 2.学会安排试验条件和掌握工频试验变压器的正确使用。 3.掌握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典型仪器的使用。 a、掌握主要电力设备(套管、避雷器、电力变压器、线路绝缘子、电缆、电容器等)绝缘的基本检查和试验方法,包括绝缘电阻、泄漏电流、介质损耗因数、局部放电等的测量。以及击穿试验、耐压试验等。 b、掌握测量球隙、静电电压表、多种分压器、兆欧表、以及数字量的测量和使用方法。

三、对同学们的要求 1.预习:要求掌握实验容、方法及基本原理,并选择试验所需设备、元件、仪器、仪表(包括使用方法)及试验点。画出试验线路图和原始记录表格。 2.实验:必须认真操作,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记录每次数据,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听从教师指导,实验后清理现场。 3.写出实验报告: 格式如下: a、实验目的 b、实验线路图,线路图要整齐、清楚(不得徒手画),并对图中设备的符号列表说明 c、实验容及数据整理:数据应列表,对所用符号的含义和单位应加以说明,需计算部分应列出引用的公式和说明计算方法。必要时,应绘曲线。 d、现象描述:主要是放电现象,或在实验中遇到的其它现象(如故障现象),若无此容,可省略。 e、分析讨论:对整个实验的数据、波形、实验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总结。 f、.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迟到、早退。按时交报告。 四、高压实验室学生实验规则: (一) 实验前: 1.预习与组织: a、同学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容,教师要提问检查,不预习者不得参加实验,实验前应交前次实验报告。 b、每实验组推选组长一人,组可轮流担任,并兼安全监护人。 2.实验前的检查: a、检查设备、仪表有元损坏。如有损坏.应立即向教师报告。 b、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