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

(红色部分为重点)

导论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体经济(不太可能考)

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年新增)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知道即可考概念题不太可能)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消灭私有制,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更快的发展生产力,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看来,商品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商品生产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

(5)、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第一阶段是刚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社会生产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选集》,第三卷,P305-306,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基本依据,,反左和右思想武器)

(基本依据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这样一来,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主张。在中国,真正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重点))

关系?((重点

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竞争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也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股份制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企业组织形式。通过股份制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论述题

、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考的可能性不大

1、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和其他国家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什么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含义,特点,意义。

A、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

历史前提和现实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述了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解决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动力、战略等问题。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理解。本质与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关系。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第三章)

形成了一套包括改革性质、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方式、改革战略、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等在内的经济改革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收入分配标准由单一劳动标准改变为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的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

(6)对外开放的理论。

把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发挥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关键不在于使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而在于国有经济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特有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

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各种所有制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本章在分析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制框架。

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一、名词解释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32页★★增量改革40页(倒2段)★★渐进式改革35页和40页(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在信息结构上,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纵向传递;在所有制结构上,一大二公。

在传统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

1、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改变。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决定产出构成。

2、在追求高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而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为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满足的。

3、由于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企业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与上级讨价还价等争取投资资源,引起投资紧张。

二、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的经济形态,它不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其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产权交易,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对于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至关重要。产权规则——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

(2)决策分散化。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的。各他们独立决策,并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它承认经济主体具有契约自由,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共同的规则和法律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他们具有择业自由、消费选择的自由、交易自由等。

(4)、市场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和商品生产上。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够自动协调微观决策。

★★2、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三章40页)

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

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35页中间页中间)

)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膸主体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由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生产力水平。

第二、按照三和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和发展中积极推进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治民主化等。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确立)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一原则中,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仍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结合的关系。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84-19861984-19861984-1986)有计划商品经济

)有计划商品经济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有两点:一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87-19921987-19921987-1992))“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作用认识的一次突破。

第四阶段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34页)

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特征(34

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它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应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有制经济,应解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融问题.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割裂的\相互排斥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关系。

既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35-38页)

三、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38

★三、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经济主体

实施分类改革战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市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入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政策工具,提高政策

效率;建立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加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实行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过渡

一、名词解释

华盛顿共识38页;北京共识39页(创新,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积累不对称性力量);等级规则39页(倒三行);产权规则40页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41页;宪法秩序42页;★★诺斯悖论43页(倒数2段中间5行)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44页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47页

二、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改革的差异。P39-40(P39-40(P39-40(渐进式改革作重点渐进式改革作重点渐进式改革作重点)

)激进式改革方式的基本内容:第一、政治民主化——多党制;第二、经济上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第三、经济政策上采取休克疗法——一揽子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全面放开价格,从而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在很短时间内由市场价格替代计划价格,让转制后的企业马上接受价格机制的考验,从而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

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1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只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特点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特点:P41

:P41倒数第一段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和方式的主导力量。因为在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政府主体拥有政治权力和资源配置权力的优势。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关系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和利益刺激,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潜在的制度收益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

度收益大于成本时,实际的适度变革才能发生。政府主体和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涵数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两主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摩擦。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认可或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通过建立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三、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三、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诺斯悖论”

”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政府或国家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过程中通常追求双重目标——社会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统治集团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

“诺斯悖论诺斯悖论”

”是指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诺斯悖论诺斯悖论”

”在供给型制度变迁方式中表现为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之间的冲突。在供给型制度变迁的框架内,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因难以解开“诺斯悖论”而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理论上说,微观主体的独立化,使得微观主体存在制度需求,但这种制度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能否获得制度创新的特许,或者能否凭借讨价还价的能力突破进入壁垒,因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同样面临障碍。

(第一,在产权关系模糊的条件下,企业或因收益预期不明确而不能及时感知这一获利机会,或者不能排除搭便车而不愿从事充满风险的制度创新活动。

第二,个人或微观主体既不能自主进入可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创新,也难以退出由权力中心作出的制度安排。这样就不能在相互同意的个人之间的合作性安排的基础上作出以自愿性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第三,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可能受现有宪法秩序的限制。宪法秩序直接影响行为人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难易度。现有宪法秩序下,微观主体难以承受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使其自发进行制度创新活动受到限制。

第四,由于过高的交易成本,难以导致微观主体的集体行动。)

基于上述认识,在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条件下,揭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实施这一集体行动的主体是组织——指在既定制度规则下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和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能够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种变迁方式被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三、论述题(1,2题要格外注意

题要格外注意))

。(结合渐进★★★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式改革答题))

式改革答题

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的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我国改革中不仅保留了等级框架,而且通过原先等级框架中的领导者组织市场化改革,并在市场机制作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渐渐减少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改革之初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自爱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是指一个能

诺斯悖论”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诺斯悖论

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2)在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条件下,揭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实施这一集体行动的主体是组织——指在既定制度规则下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能够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种变迁方式被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第一行动集团”.随着放

(3)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

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

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P44

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使地方政府不仅仅是纵向依赖的行政组织,而且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经济组织。包干制不仅改变了政府行为,而且形成了地方之间的竞争,与财政收入相联系的GDP成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行政性放权,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具有了自己控制的资源和配置资源的权力,因而具有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地方政府因此具有了发展本地经济的强烈冲动。处在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官员被称之为政治企业家,即具有政治家与企业家的双重功能。————地方官员作为权力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他们通过谋取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升迁;地方官员具有企业家的特

征,即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的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取政治升迁机会。

(4)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也有能力为谋取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竞争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获取试点权等,P45。

(5)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并取得事后追认。P45。

(6)地方政府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时更偏重于效率,并通过追求效率获取垄断

。地方政府起到了扩散新制度规则

诺斯悖论。

租金,从而有助于化解制度创新中的诺斯悖论

的功能,主要是确立排他性的产权。

P47

的功能,主要是确立排他性的产权。P47

(7)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奕。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上述制度变迁方式产生的负效应:

第一,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第二,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可持续能力下降。

第三,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产生了所谓的诸候经济现象。

第四,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和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机会,导致差距扩大。

上述负效应的最基本的根源还是渐进式改革条件下等级规则和产权规则的冲突,或者说反映了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化解冲突进而减少负效应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章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核心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什么,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实现形式如何。

一、名词解释:

所有权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49-50页产权52页产权制度52页自然人企业制度59页★★法人企业制度60股份公司60页公共产品56页基础工业57页竞争性国有企业59页

1、所有权——是主体(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考过)

2、占有权——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以及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可以由所有者占有,也可由非所有人占有。)

3、使用权——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收益权——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人财产权——是指由法人依法对公司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6、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二、简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马克思从两层次论述所有制概念:一是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经济关系上所有制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占有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之中。作为法律上的所有制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的是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生产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当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规定,实际占有就具有了合法占有的性质。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反映到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上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52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解释:“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产权明晰化首先是产权归属明确。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归属明确意味着产权主体对所拥有的财产价值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

其次,通过法律制度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

53页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53

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因此产权模糊通常两种情况:一是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没有人对该资产的价值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从而必然产生搭便车行为;二是产权的保护是低效率或无效的,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边界,主体的各项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55页

、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5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从国有产权的属性和市场经济对初始权利安排的要求可以发现,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4、为什么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如果财产权利界定不清楚,就会模糊交易界区,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及市场交易行为。产权关系通过法律等制度明晰化,就可以确立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其产权所有者能够享有合法权益,这样交易者就能够

进行市场上的公平交易,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

(2.明晰产权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

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归属,使产权所有者权益获得有效保护,同时由于界定了实际占有主体和对所拥有的财产界定了其明确的权限,这样就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的交易规则,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

(3.有助于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和对称性,可以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形成稳定的预期,使其根据预期收益最大化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4.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

明晰化使得交易者谈判、交易的对象明确,交易费用因此而降低,提高合作的效率。

5.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排他性的产权的确立,使自由、公平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权能组合方式,由不同主体行使不同权能,从而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产权的可转让性,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0页

5、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60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资产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依法拥有自己的财产或依法独立支配的财产,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济活动,并享有经济权利,承担责任,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在法院进行独立地起诉和应诉。)。企业只有在法律上成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才能独立的承担财产责任。

(2)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转让。这种转让并影响公司财产的完整性和独立运行,会对公司产生约束。这是股东行使所有权的一种方式。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企业法人只能由出资者选出并代表出资者根本利益,由对外代表公司、对内执行业务的常设机构来代表,股份公司中就是董事会。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机构的授权下具体执行经营业务。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股份制这种约束有二:一是股东通过组织上的“投票”和市场上“投票”实施约束;一是法人机构通过控制重大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实施法人所有权约束。

(6)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市场约束(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一是法律约束,通过法律体系建立法律规范。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1)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体现。

马克思从两层次论述所有制概念:一是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经济关系上所有制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占有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之中。作为法律上的所有制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的是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2)所有权及其权能

A、所有权是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占有权——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以及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可以由所有者占有,也可由非所有人占有。

使用权——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收益权——指获得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财产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处分权——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反映的是人们在改变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所有权是一组财产权利的结合体。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由同一主体行使,也可以由不同主体行使。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大体上可分离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伴随借贷资本出现而出现的。

(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实际上是伙伴:一个是法律上的资本所有者,另一个,当他使用资本的时候,是经济上的资本所有者”。《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P565,人民出版社,1982。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分别是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股份制中,股东与公司法人分权关系,马克思称为“资本的法律上的所有权同它的经济上的所有权分离。”《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P511,人民出版社,1982。)

二类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马克思说:“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全集》,第25卷,494。“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全集》,第25卷,493。就是说股份公司中,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分离。“这个资本所有权这样现在就同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正像这种职能在经理身上同资本所有权完全分离一样。”《全集》,)

52页

、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52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状况,必须通过深入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2、国有产权模糊的集中表现在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低效率。“要建立归属清晰、权则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比必须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

没有考过))

★★3、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

、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没有考过

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和所处的行业存在差别,据此可以把国有企业分为

两类:一类是竞争性企业;一类是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企业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包括国防、公安部系统、公共道路等。后者包括新闻广播、邮政电讯、城市自来水和煤气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要保证最优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应免费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改革主要是准公共产品企业的改革。

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垄断程度高、社会目标在这类企业中应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因而实行国有国营模式。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具有这样的特征: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因此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特征,这样企业企业就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这种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所决定的垄断,即自然垄断。

基础产业就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在我国现阶段,基础产业还不适宜完全按市场化的标准改造成为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应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国有国控模式与国有国营模式的区别在于:国有国控模式中政府不再是经营者,同时在很多企业中也不是唯一的所有者,(允许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占有主体可以多元化),但国有资本具有控制力。

根据不同垄断性企业的情况,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同程度的分离。再此情况下,政府实施所有权约束,并设置必要的进入许可规则来维持垄断,以保证规模效益。

(3)竞争性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应改造成为股份公司。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组织。

进行股份制改造,需要明确产权关系。1、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产权的归属主体;2.产权主体行为满足经济人假设——产权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3.明确产权主体的权益及责任;4.使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5.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6.对产权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

(4)国有小企业完全放开

宜完全放开的国有小企业一般是这样一些特点的企业:企业规模小、竞争性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传统上国家对其控制的力度低、国家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交的收益等。放开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或股权转让、改组、联合、兼并等放开放活。对长期资不

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

3、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可通过四层次授权经营模型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第一层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就是使主体以保值和增殖为目标,并建立能有效监控行使所有权主体的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核心三权分离)。具体:1,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分离。所有权由国有资产委员会代行使;行政权由政府行政部门;调控权由政府职能部门。2,国有资产委员会脱离政府系统,直接受全国人大的监控。3,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4,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控。

第二,第二层次授权: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第二层次授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的分离(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

控股公司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第三,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经营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

第四,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这一层次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关键是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职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企业治理结构64页★道德风险64页激励一致性约束65页参与约束65页代理成本66页企业所有权68页内部人控制69页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69页★企业共同治理71相机治理机制72页

青木昌彦:“所谓内部人控制现象,我们指的经理人员通常与工人合谋,在事实上掌握了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外部人没有解雇低效率企业经理所需的决策权。”[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75页。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西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生了代理问题。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

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如在职消费等。代理人利用授权追求非货币收益,使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

道德风险是代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为控制道德风险,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除非通过支付货币或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否则委托人就不能了解代理人所属类型的信息。因此,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委托人主要通过对利润指标的度量、利用股票市场的度量和直接的行为度量等来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

为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和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两个约束条件。

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是指代理人在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契约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代理人“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由他面临的其它市场机会决定。

如果机制设计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该机制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可操作的机制设计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那末它就是可行的,并可使激励约束机制处于最优状态。

2、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P66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不同,从而导致很高的代理成本。这里的代理成本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

2、代理人追求非货币物品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3、由代理人决策与其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代理成本的大小与监督和约束的难易程度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一致程度有关。合同越是完整,代理成本就越低,但带来的约束成本就越高。代理成本与约束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理论上,委托人应使成本控制在代理成本和约束成本之和最小的水平上。约束成本包括旨在规范代理人经营行为的交易以及代理人的经济行为受限制而产生的效率损失.

为控制代理成本,要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降低代理成本。此外,通过市场制度的完善降低代理成本。

1、经理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

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3、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69-769-70

0页

我国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的,政府赋予经营者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1、通过企业主观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对一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则通过晋升、收入和精神鼓励等激励经营者。

(3、经营者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

(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重大决策。这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

(1、对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惩罚手段;

(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

(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4、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三、论述题

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样性。、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样性。P67

P67产权不再是支配物的权利,而是支配有价值的利益的权利,财权的合法权利所保护的不是物,而是价值。产权已从单纯的物权转化一束关于人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产权有别于物权,产权的行使将受到某种限制。(1、这种限制可能来自于禁止某人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社会强制;2、产权行使的受限制可能来自于产权的分解;3、产权行使的受限制可能来自人的理性选择本身。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充满利益矛盾,产权的界定就是为了减少直至消除这些矛盾。如故产权的行使不受限制,行为人的决策后果所导致的外部性就难以内部化,极端的自利追求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激化,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一个理性人在行使产权时会自觉考虑约束条件的限制,把与其相关者的利益也纳入保护范围。)

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使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限制。因此,行为人在支配归其所有的人力资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将会面临约束,这意味着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并非是完全不可分离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要转变为机会主义行为要受到约束。在一定的社会约束下,他不得不理性地选择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

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制性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制性,,它与产权的内涵是一致的它与产权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而决定了从而决定了(1)

(1)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特征。

(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克抵押性仅仅说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可能分享企业所有权,但并非说一定能获得这种权利.若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要取决于影响合约各方谈判力的一系列条件,而人力资本的转用性和团队特征是最重要的条件。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是指工作中的有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为专用性人资本的积累引致了将来的谈判力,从而可能改变既定的利益状态。

(3)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对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对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企业所有权的现实分配要取决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谈判,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有关。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共同治理””的原则?的原则?7171页(好好看看好好看看,,本章最核心的内容本章最核心的内容)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投入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目的在于获取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企业所有权现实的分配结构是产权主体相互谈判的结果。

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

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中,(1)建立董事会的共同治理机制: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和银行董事制度。(2)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职工和银行代表以适当方式进入监事会。

3、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P72

P72所谓相机治理,就是根据具体的利益受损状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在既定财产所有权格局下,如何有效配置企业所有权。动态的看,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不同的经营状态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当其中某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遭到严重侵害时,他必然要求改变既定利益格局,进行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再谈判。相机治理机制的构建目的就是确保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帮助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完成其再谈判意愿。)

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通过这套制度确保支配权的顺利让渡,并保证让渡的有序性。

相机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一般说来,只要企业处于正常的经营状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受损害,企业的控制权总保持在公司董事会和经营人员手中,他们构成了公司的决策层,掌握着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如果有信号显示企业经营失态,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就力图通过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共同治理机制是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相机治理机制则旨在对企业决策者的行为进行外在约束。

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就是:当一个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显露出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信号,并暗示某些利益相关者未来的权益将受到侵害时,为实现权益保全,这些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相机治理程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求重新分配控制权(如改组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等)。可见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机制包含三个要素:能够利用该机制的人,即相机治理的主体;相机治理信号及信号系统;相机治理程序。

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包括三阶段:

1、事前监督阶段——通过项目评估,处理对象是逆向选择。

2、事中监督——监督企业营运和经营者行为,控制道德风险。

3、事后监督——判断财务状况,针对不同的信号,采取惩罚性或纠正性措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

一、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74页微观收入分配过程77页宏观收入调节过程78页公共服务均等化78页社会保障79页

1、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以劳动为标准,在对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二、简述题:

一般看一下))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一般看一下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成为获取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因此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中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旧分工,劳动能力还是劳动者个人的“天然”特权。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不需要经过价值形式实现,因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是通过劳动券形式进行的;在社会范围内按劳动标准进行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P75-76

何?

何?P75-76

收入或产品的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包括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而且包括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和领域的分配。从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来看,既包括客观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也包括主观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客观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涉及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和非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因为存在私营经济,私营经济的存在意味着生产的一些物质条件依然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一部分社会成员手里,另有部分社会成员仅仅拥有劳动力条件,主观生产条件采取劳动力商品的形式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与生产资料结合,对于劳动力的拥有者来说,收入分配是建立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私营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但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尽管客观生产条件是公有的,但由于存在旧的社会分工,社会不得不承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

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好坏和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即主观生产条件的状况。

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生产条件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和领域,其分配渠道和分配机制的不同,同样影响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收入分配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在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包含两种含义。

首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的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因此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与之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从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来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不同分配标准即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的结合。

其次,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蓝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这种分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中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仅不能脱离等价交换,而且必须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二、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分配的主体、原则、机制和范围不同。

(1、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市场机制特别是竞争机制一方面把各个生产商品的不同个别劳动时间统一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不同的个别价值统一为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一,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四,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考试温习题库一

2012学年度下学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考试 复习题库(一)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 )。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 商品经济不发达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C )。 A.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3. 市场经济是( B )。 A. 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B. 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 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 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4.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 B )。 A. 以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 B. 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之间的联系机制 C. 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D. 企业的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契约关系 5.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般地,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 A )。 A. 有限责任 B. 无限责任 C. 连带责任 D. 介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之间的责任

6.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担当公司权力机构的是( B )。 A. 职工代表大会 B. 股东(大)会 C. 董事会 D. 监事会 7. 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C )。 A. 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 明晰产权 C. 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 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8.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就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 B )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A. 经济杠杆 B. 市场机制 C. 行政手段 D. 计划机制 9. 市场机制通过( D )信号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信息。 A. 供求 B. 市场 C. 竞争 D. 价格 10.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C )。 A.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 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 个人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其必要性在于( C )。 A. 初次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B. 国家要从中分配一部分作为公共国有资产 C. 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D. 政府管理国家财政的必要手段之一 12.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但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以( B )为前提。 A.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 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清晰 C. 机会平等 D. 劳动具有谋生性质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党的十二大 C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 党的十四大 2、首次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予以重大突破的新概念是() A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概念 B “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概念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概念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基础是() A 解放思想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4、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 党的十三大 D 党的十四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 马克思 B 毛泽东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相同 B 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 C 与其他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 D 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 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结合 B 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C 市场规律起支配作用 D 法治起保障作用

8、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 计划经济 B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C 社会主义市场 D 按劳分配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 A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坚持改革开放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 A 所有权的归属上 B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上 C 使用权的归属上 D 控制力上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是() A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和质量有差别 B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 存在着社会分工 D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1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对() A 资本占有状况的分配 B 劳动者劳动质量的分配 C 劳动者劳动数量的分配 D 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3、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A 与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相同的 B 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 C 是按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分配 D 实质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4、实现共同富裕就是() A 同时富裕 B 先富带动后富 C 富裕程度完全平均 D 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15、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是() A 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B 追求最高利益 C 采取一切手段致富 D 只要有利可图就干 16、邓小平提出的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基本指导原则是() A 大体平均,略有差别 B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实践证明,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关键。本文着重通过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使市场在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推进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实鼓励引导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目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名词解释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 判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报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 发达的阶段。 ②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 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一种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所有制经济。 二、简述题 1、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P23-P24 2、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8 3、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P29-P30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统一于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 制可以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我国多种所有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阐述中古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论述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原因一国情: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质和量的保证 p29③混合所有制P30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 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5、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地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 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 “华盛顿共识”是指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 府,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 策主张 . 它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 P30 P25-28 。。P28②公有 P31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论述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34 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35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P35&40 1、 2、 3、 P3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五章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24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刺激一致性约束: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 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所谓的刺激一__________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 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4、参与约束:(接3)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 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 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 机。 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 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 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 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6、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 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7、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 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 际。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 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 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 强调决策的共同参 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院包亚钧 导论 一、简述题 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 (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20年整理).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09级)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P5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这读的依据是: 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交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以下新成果: 一、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三、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经济快速发展,GDP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 七、投资建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3、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市场机制存在以下缺陷:一、市场垄断行为;二、市场信息不完全;三、收入分配不公平;四、宏观总量失衡; 五、不完全市场;六、外部效应;七、公共产品。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市场途径来实现的。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doc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2.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4.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5.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6.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7.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9.试述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10.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 11.如何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13.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4.当前我国应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6.试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17.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提法意义何在?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19.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0.两种改革模式的异同。 21.有人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越来越远,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却越来越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为什么?2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实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更进一步说,

2014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实践报告

编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所属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调研时间2014.09.23 调研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9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因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一理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思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题目与答案合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简答: 第二章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答:(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自己适当添加一些内容) 第四章 1、决定人的经济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则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①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②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③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②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客观需求。①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②这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论文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状况密切相关,这就必然把体制改革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正是在这样重要的转折时刻,邓小平远见卓识,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探索的成果,开始提出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但这个决定的内容,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一、开篇陈述 (一)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复习思路 包老师课件及课后复习题、课本重点内容 二、分类总结 (一)名词解释 第一讲: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1.强国富民 强国:国家综合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安全保卫能力、财政资金能力、公平保证能力、抗灾能力。 富民:全体公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之间的富裕差距保持合理、形成买方市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阶段上: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性质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经济发展模式(重点)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6.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8.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9.三个代表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

1.市场 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调节 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一种调控方式和手段。 3.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的一套有机系统。 4.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第三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宪法秩序 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3.华盛顿共识 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4.北京共识 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5.“诺思悖论” 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 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第四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点) 1.所有制 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2.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第六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