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记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力学中的三种常见力物体受力分析

必记一:力的概念

1、力:力是 1 。力不能 2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 3 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2、力的效果:使受力物体的 4 或 5 发生变化,或 6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检验力的存在与否,上述两种效果可以独立产生,也可以同时产生。

3、力是矢量,在三要素:7 8 9 。要完整的表述一个力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为形象、直观的表述一个力,我们一般用10 来表示力的11 12 13 .这各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作力的图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用不同的标度画同一物体所受的不同力;二是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图示要求严格,而力的示意图着重于力的方向,不要求做出标度。

4、力的分类:在力学中按14 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15 可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16 。

6、力的测量用17 。

必记二:重力

1、产生:是由于 1 而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 2 .重力的大小可用 3 测出,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者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3、重力的方向: 4 。

4、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 5 有关,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其 6 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可用7 测定其重心的位置。因为重心为一等效概念,所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也可能在物体之内。如圆环的重心就不在圆环上。

必记三: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 1 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一是 2 二是 3 。

3、弹力的方向:一是压力、支持力的方向 4 指向被压、被支持的物体。二是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 5 的方向。三是弹力方向可以说成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大小的计算:一是胡克定律,既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即F= 6 。其中K是由弹簧本身特性决定的物理量(注意和弹簧匝数有关),叫劲度系数。X表示弹簧伸长或被压缩之后的长度与没有发生形变时的长度之差,即弹簧的形变量。二是除弹簧外,其他物体所受的弹力的大小,通常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

律建立方程求解。

必记四: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 1 另一个物体 2 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 3 的力,这种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一是 4 二是 5 三是6 。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7 ,并且跟物体的8 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9 成正比,也就是10 成正比。公式为F= 11 。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N表示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5、效果:总是12 物体间的13 ,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必记五: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 1 2 3 。

2、方向与接触面 4 ,并与物体的 5 方向相反。

3、大小:一是随着相对运动趋势强弱变化而在零到最大值之间变化。跟运动趋势的强弱程度有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的力F N无直接关系。二是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在数值上相等。

4、效果:阻碍物体间的 6 ,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是阻力。

必记六:物体受力分析

1、方法是隔离物体法。将要受力分析的物体与其它物体隔离开,只分析 1 受的到的力,不分析该物体对其它物体的力。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

2、受力分析的步骤:一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 4 ,把要研究的对象从周围物体中 3 出来选取的研究对象要有利于问题的处理,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 5 ,即物体系,应视具体问题而定。二按照先 6 ,再7 ,再8 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按此顺序分析受力可以防止漏力。三在分析受力的过程中,要找到它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的,这样可以防止9 。

答案:

必记一: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开物体独立存在;另外的物体;体积;形状;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大小;方向;作用点;带箭头的线段;大小;方向;作用点;性质;效果;牛顿;测力计。

必记二:地球吸引;F=mg;测力计;竖直向下;形状;几何中心;悬挂法。

必记三: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两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垂直于接触面;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kx。

必记四:相对于;滑动;阻碍作用;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相切;相对运动;压力;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F N;阻碍;相对运动。

必记五: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相切;相对运动趋势;相对运动。

必记六:这个物体;研究对象;隔离;系统;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存在;多力。

第二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必记一: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 1 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 2 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 3 ,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 4 ,合力与分力之间是等效代替。

二、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 5 作 6 ,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7 表示出来,这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力的合成

1、8 叫做力的合成。

2、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其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那么:A、在F1和F2大小不变的情况下,F1和F2之间夹角θ越大,合力F就9 ;θ越小,其合力F 10 。

当θ=0°时,F= 11 ,为F的12 ;当θ=90°时,F= 13 ;

当θ=120°时,且F1=F2时,F=F1=F2;当θ=180°时,F= 14 ,为F的

15 。

B、合力变化范围为16 ≤F≤17 。例如:F1=5N,F2=7N,两力的合力变化范围就是18 ≤F≤19 。由此看出,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小于分力。

四、力的分解

1、20 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21 。

2、把一个已知力分解时,如果没有限制条件,将有22 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如果加上一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确定的解,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况(请同学们自己作出示意图)。

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个分力的大小(唯一解)。

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解)。

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可求F2大小和F1的方向(这时要注意有一组解或两组解,当然也可能无解,也就是不能分解)。

附注:以上所述均不包括合力方向与分力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3、在实际问题中,一舰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力进行唯一分解。如:在光滑斜面上的下滑物体,其重力产生的效果一是23 ,二是24 ,故其重力的分解就按效果进行,分解为这两个方向的分力。请同学们作出重力分解示意图,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G1= 25 ,G2= 26 。但不能就此认为所有斜面上物体的重力都得这样分解,有时为了解题方便,我们会沿其它两个方向把斜面上物体的重力进行分解。如:竖直挡板将一球挡在斜面上静止不动时,其重力产生的效果一是27 ,二是28 即应按这两个效果进行分解,请作出分解示意图,并写出两力G1= 29 ,G2= 30 。

必记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物体保持 1 或 2 状态叫平衡状态。注意:静止状态是指 3 和 4 都为零的状态。以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5 。

A、竖直上抛物体达到最高点时;

B、自由落体运动的初始状态;

C、弹簧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状态;

D、弹簧振子经过最大位移处时的状态;

E、单摆的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的状态;

F、单摆摆球经过最大位移处时的状态;

G、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处的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该条件是

6 。

1、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7 ,方向8 ,为一对9 。

2、如果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10 ,方向11 。

3、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一力与其它力的合力大小12 方向13 。

三、三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为共点力。(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答案:必记一:效果效果合力分力邻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求几个力的合力越小越大二力和最大值根号下二力平方和二力差的绝对值最小值二力差的绝对值二力和2N 12N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逆运算无数使物体下滑使物体压紧斜面GsinA GcosA 使球压紧竖起挡板使球压紧斜面GtanA G/cosA 必记二:匀速直线运动静止速度加速度 C 合力为零相等相反平衡力相等相反相等相反

第三单元: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必记一: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它包括

和及。

二、参考系为了研究运动而假定为的物体叫参考系。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就可能不同,通常以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必记二:质点

一、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的点,它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二、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和对研究物体运动无影响。

必记三:时刻与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表示,对应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个表示,它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必记四:位移和路程:

一、路程:物体运动的长度,是量。

二、位移: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物理量,是量。

表示方法:用由指向的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

大小:到的距离;方向:指向。

必记五:速度和速率: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单位是,它是矢量,方向描述运动方向。

1、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和所用的比值,表达式为V=s/t。它只能粗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也是矢量,方向即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大小描述物体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运动的快慢;方向描述运动的方向。

二、速率: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过要注意:平均速率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它并不一定是平均速度的大小。而瞬时速度的大小就是瞬时速率。这点要注意区分。

必记六:加速度:

定义:速度的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表达式为a= 。

物理意义:描述的物理量,是矢量。

方向:与方向相同,当a与v方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a与v方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a为恒量时为匀变速;a为变量时为非匀变速,也叫变加速。

单位:;含义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答案:

必记一:位置平动转动振动不动地球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

必记二:质量大小形状

必记三:点线段

必记四:轨迹标位置变动矢初位置末位置初位置末位置初位置末位置

必记五:运动快慢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v=s/t m/s 位移时间某一时刻

必记六:改变(Vt-Vo)/ t 速度改变快慢速度改变相同相反m/s2

第四单元: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必记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速度特点为和均不变。

位移特点为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s所用的时间t成,公式为。

必记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相等,这种运动即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为。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3、规律:速度规律为;位移规律为;将两规律结合消去时间可得一个有用的推论为;另一个位移规律为。

4、推论:

A 任意相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段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S= = 恒量。

B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段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V t/2= 。

C 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即V s/2= 。

D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②1T末、2T末、3T末、……速度之比为。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必记三: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即叫自由落体运动。

2、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且a = g。所

以速度规律为;下落高度规律为;推论为。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增加量均相等,即△S= =恒量。

必记四:竖直上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初速度后,只在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即竖直上抛

运动。

2、规律: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则有速度规律为;高度规律

为。

二者结合消去时间的推论为。

3、几个特征量

①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②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时间和从最高点处落回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均等

于。

必记五:追击和相遇问题

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1、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

有。

②若速度相等时有相同位移,则刚好能追上,也是二者相遇时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③若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能有一次追上追者,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间。

2、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二者间有。

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后者追上前者。

必记六: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s-t图象表示运动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的直线,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图象的,即v=k 。如图(略,请自己补画)。

必记七: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v-t图象表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它表示的规律是:给出了v、t的对应关系,即若给定时间t,则可以从图上找出相应的速度v,反之亦然。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①是与横轴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②从图象上不仅可以找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利用“面积”求出。(请自画图)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①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可过可不过原点)(请自己补画图象)

②直线斜率的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即a=tanθ=k。

③当V o>0时,若直线的斜率大于零,则加速度也大于零,表示物体作运动;若直线的斜率小于零,则加速度也小于零,表示物体作运动。

④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0~t1段)表示该段时间内的位移,位移大小等于梯形的“面积”。

答案:

必记一: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大小方向正比s=vt

必记二:时间内速度变化恒量(略)

必记三:重力静止(略)

必记四:水平抛出重力(略)

必记五:速度相等最小距离距离最大最大距离

必记六:位移过原点的斜率

必记七:运动的速度位移的大小匀加速直线匀减速直线

第五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必记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时的运动状态。

②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有。

③牛顿第一定律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的原因。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或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被消失,不能被克服,不能被抵消……等等。

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和受力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及运动速度大小。

惯性的表现形式:①物体在或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②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这里所述实质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所反映的内容。(外力一定时,a大就是运动状态容易改变,a小则反之。)

4、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必记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跟物体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公式F=ma在使用时,各量的单位必须使用单位制中的单位。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时,加速度同样可以进行正交分解。

3、力的独立性原理: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可以产生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等于所有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4、加速度和合外力是对应关系,加速度是合外力的瞬时作用效果,合外力发生变化,加速度立刻也跟着变化,不需要时间。

必记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

2、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除了“等大、反向、共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性质: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是同种的力。

②同存亡: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③异物性:分别作用在物体上,因此不能抵消,不能合成,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的本质区别。

答案:

必记一:匀速直线运动静止不受外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静止质量无关匀速直线运动静止难易程度理想

实验

必记二:正比反比相同国际加速度瞬时

必记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上性质不同

必记四:合外力加速度地球

必记五:质量长度时间导出单位单位制

第六单元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必记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力求运动,应用求出加速度,如果再知道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是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运动的轨迹。

2、已知运动求力,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推断或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3、求解以上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所列来表示:

物体的受力情况

?

?

?

?

?→

←牛顿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加速度??

?

?→

←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就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必记二: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明确题意,清楚物理过程;

2、选取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组;

3、运用隔离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的示意图;

4、建立坐标系,一般情况下可选择物体或为下方向;

5、根据牛顿定律、运动学公式、题目给定的条件列方程;

6、解方程,对解进行分析、检验或讨论。

必记三: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对(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2、失重:物体对(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3、完全失重:物体对(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

4、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发生“超”重现象,超出的部分为ma;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向上减速运动或向下加速运动)时发生“失”重现象,失去的部分为ma;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正好等于(自由落体运动或处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里,也就是说只要物体具有重力加速度g)时就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现象。(请你举出几例来)。

必记四: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定律只适用于的物体,它不适用于。

答案:

必记一:牛顿运动定律

必记二: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

必记三:支持物的压力大于重力支持物的压力小于重力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g

必记四:宏观低速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

第七单元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

必记一:曲线运动

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上。

2、曲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轨迹的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

曲线运动。

必记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相等,即它们同进开始,同时结束。

②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更多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③等效性:各分运动的叠加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2、运动的合成、分解的法则

对运动进行合成或分解,实际上就是对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即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进行合成或分解,因它们都是,因此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定则。

必记三:平抛运动及其分解

1、平抛运动:水平抛出的物体仅在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分解方法: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

水平方向运动规律:速度为;位移为;

竖直方向运动规律:速度为;位移为;

而任一时刻速度大小为;任一时刻位移大小为。任一时刻速度、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θ可分别表示为:tanα=Vy/Vx;tanθ=Y/X。

答案:

必记一:同一直线切线变速

必记二:时间矢量平行四边形

必记三:重力匀速直线自由落体运动Vo V o t gt (略)

第八单元圆周运动

必记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线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大小:V=s/t(s是t内通过和弧长)方向: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方向,与过该点的半径。

2、角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

大小:ω=φ/t(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单位是弧度。

3、周期T、频率f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

做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频率,也叫转速。

4、V、ω、T、f的关系:(略,请自己补充)

注意:T、f、ω三个量中任一个确定,其余两个也就确定了。

5、向心加速度

①物理意义:描述改变的快慢。

②大小:a=V2/r=ω2r=……

③方向:总是指向,所以不论a的大小是否变化,它都是个变化的量。

6、向心力:

①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不改变线速度的,因此,向心力对圆周运动的物体功。

②大小: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式,(从略)

③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向心力是个变力,圆周运动一定是非匀速性质的运动。

必记二:匀速圆周运动

1、特点:它是不变的运动,因此它的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2、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外力大小,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

必记三: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1、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就叫离心运动。

2、离心运动的防止和利用:

①利用离心运动制成各种离心机械,如等。

②防止离心运动的危害性,如等。

答案:

必记一:快慢切线垂直快慢线速度方向圆心方向大小不做

必记二:线速度大小定值不变垂直

必记三:向心力离心干燥器“棉花糖”制作机摔干机……火车、汽车转变时速度不能过大各种机器的转速也不能过大……

第九单元万有引力定律人造地球卫星

必记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在这些椭圆的一个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跟公转周期的的比值是一个和行星无关而只和太阳有关的常数。即:R3/T2=K。(K只和太阳有关而和行星无关)

必记二: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比。

2、表达式为:F= 。其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大小单位。

说明:此式子对于能视为质点的两个物体,距离就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对于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距离就是两个球心的距离。

而对于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以外的其它情况,万有引力仍然成立。

必记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其所需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运动天体的提供。写成式子,有多个表达。(自己补写)应用时就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选用适当的一个表达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中心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方法:

①是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及天体的半径,用黄金代换来估算。(请补写式子)

②是测出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及周期T,利用GMm/R2=4mπ2R/T2得到此天体的质量M= 。而密度ρ=M/V=3M/4πR03=3πR3/GT2R03(R0为天体的半径)。当卫星绕天体的表面运行时,R=R0,此时密度ρ=3π/GT2。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也叫):大小,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也叫):大小,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

的。

③第三宇宙速度(也叫):大小,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

4、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自转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为24小时。位置必须位于赤道距地面高度约为三万六千公里(35800km)处。

答案:

必记一:椭圆焦点平方

必记二:正反GMm/R2

必记三: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M=4π2R3/GT2 环绕速度最小脱离速度最小发射速度逃逸速度最小发射速度上空

第十单元冲量和动量动量定理

必记一:动量

1、定义:运动物体的和的乘积叫做物体(在该时刻)的动量,写成式子就是p=mv,动量的单位是kgm/s,注意虽然和Ns(冲量)单位相等,(1Ns=1kgm/s)但不能混为一谈。

2、物体的动量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的速度为瞬时速度,通常以为参照系。

3、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两个物体的动量相同(或相等)必须是相等,相同。二者缺一不可。

4、注意动量与动能的区别和联系:动量、动能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量是矢量,动能是,动量大小和动能的关系是。

必记二:动量的变化

1、定义是:变化后减去变化前的动量,即ΔP=Pt-Po。矢量差,不是代数差。

2、动量的变化是矢量,其方向与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的冲量方向相同,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与初末动量的方向均无关。

3、求动量变化的方法有二:一是;二是。

4、动量变化率:即ΔP/Δt描述动量变化的;实际上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必记三:冲量

1、定义: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在该段时间内的冲量,I=Ft,单位是。

2、冲量是过程量,它表示力在一段时间内的。

3、冲量是矢量,其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但不一定是力的方向)。如果在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冲量的方向就与力的方向相同。力是变力时,冲量方向往往不是力的方向。

4、求冲量的方法:I=Ft(适用于求恒力的冲量);(适用于求变力的冲量)。

5、注意:

①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和冲量单位是相等的,但不能互换

....。

②动量具有,相对于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的动量是的。

③两物体动量、动量变化、所受冲量是否相同,不但要看大小,还要看。

必记四: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等于物体的,这就是动量定理。

2、表达式:Ft= ,或Ft=ΔP.

3、动量定理公式中Ft代表,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是一个矢量。

4、它可以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请自己推导)。

答案:

必记一:质量速度地面大小方向标量 E k=P2/2m.

必记二:速度变化动量定理合成法快慢

必记三:N.S 累积图象法相对不同方向

必记四:冲量动量的变化 Pt-Po 合外力的冲量

第十一单元动量守恒定律

必记一: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可以根据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来。

必记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内力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外力才能改变系统的总动量,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它:

1、系统或为零。

2、系统所受合外力内力,如爆炸或碰撞瞬间,外力可以忽略不计。

3、系统某一方向或为零,或外力远小于内力,则该方向动量守恒。

必记三:动量守恒定律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含义

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

2、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等于零)

3、ΔP1=-ΔP2(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各自的动量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中1的形式最常用,具体到实际应用时又有以下三种常见形式:

①(适用于作用前后都运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②(适用于原来静止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爆炸、反问等)

③(适用于两个物体作用后结合在一起或具有共同速度的情况)

必记四: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1、“守恒”的确切含义是在动量一直保持不变,即该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总动量都与初时时刻的总动量等大同向,而不仅仅是动量相等。

2、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3、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是指系统作用前后的保持不变,在一维情况下可以先选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4、相对性:列动量守恒方程时,所有动量都必须相对,通常选取地面为参照系。

5、同时性:以m1v1+m2v2=m1v1’+m2v2’为例,v1、v2应是作用前,v1’、v2’应是作用后。(左边是某一时刻的,右边是另一时刻的,不能混淆)。

答案:

必记一: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合外力为零

必记二:不受外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远小于不受外力所受外力矢量和

必记三:m1v1+m2v2=m1v1’+m2v2’0=m1v1+m2v2m1v1+m2v2=(m1+m2)v

必记四:整个过程中某两个时刻系统动量的矢量和同一参考系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第十二单元功功率

必记一:功

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上发生了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须知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的作用,在力的。

3、功的计算公式:W= ,式中θ是的夹角,此式主要用于求和F随s做线性变化时的变力的功(此时F要取平均值)。

4、功是标量,正、负表示是动力做功还是阻力做功,当θ=90°时,力对物体;

当θ<90°时,力对物体;当θ>90°时,力对物体。功的单位是。

5、合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即W合=W1+W2+W3+W4+……

7、功是过程量,与能量的转化相联系,谈到功,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过程中做的功。同时,还要明白A对B的功实质上指的是A对B的作用力做的功。

必记二:功率

1、功跟的比值叫功率,它是表示的物理量。

2、计算功率的公式有、,若求瞬时功率,则要用。

3、发动机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指的是该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不是任何时候发动机的功率都等于额定功率,实际输出功率可在之间取值。

发动机的功率即是的功率,P=FV,在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跟运行速度成比。

答案:

必记一:力的方向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FSCOSθ力和位移恒力做功不做功做正功做负功焦耳代数和

必记二:做这些功所用时间做功快慢P=W/t P=FV COS θP=FV COSθ牵引力反

第十三单元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必记一:动能

1、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公式是,单位是,符号是。

2、动能具有相对性,其的大小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中学物理中,一般选取地球为参照物。

3、物体的动能的变化,指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Ek=Ekt一Eko,若△Ek>0,表示物体的动能;若△Ek<0,表示物体的动能。

必记二:动能定理

1、内容: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

2、公式:W合=△Ek。

必记三: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

②、表达式:Ep= .

③、单位:。

④、矢标性:它是,但有正负,正负的意义是表示比零势能参考面上的势能大还是小。

⑤、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对物体做多少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多少;重力对物体做多少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多少。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的减小量。即W G=一△Ep=一(Ep2一Ep1)=Ep1一Ep2.

2、弹性势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量叫。

②、大小: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及有关,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必记四: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和统称机械能,即E=Ep+Ek,其中势能包括和。

2、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内容:在物体系内只有做功时,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②、表达式:(略)

答案:

必记一:运动焦耳 J 增加减少

必记二:物体动能的变化

必记三:重力势能 mgh 焦耳标量减少增加重力势能弹性形变弹性势能劲度系数形变量

必记四: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第十四单元动量和能量

必记一:解决动力学冲量的三个基本观点

1、力的观点:结合公式,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此种方法往往求的是,利用此种方法解题必须考虑的细节,中学只能用于匀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和曲线运动),对于一般的变加速运动不作要求。

2、动量的观点:主要包括和。

3、能量的观点:主要包括和。

动量和能量的观点研究的是或经历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它不地求对过程细节深入研究,关心的是运动状态变化,只要求知道过程的始末状态动量、动能和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和功,即可对问题求解。

必记二: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

1、如果要列出各物理量在的关系式,可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

2、研究某一物体在力的持续作用下时,一般用动量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或动能定理(涉及位移的问题)去解决问题。

3、若研究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一般用去解决问题,但必须注意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守恒的条件。

4、在涉及相对位移问题时则优先考虑定律,即用系统克服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也即转化为系统内能的量。

5、在涉及碰撞、爆炸、打击、绳绷紧等短暂瞬时的物理现象时,必须注意到一般这些过程均隐含有之间的转化。这种问题由于作用时间均极短,故一般能派上大用场。

必记三: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对象的受力及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作出分析示意草图。

3、根据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确定解题的观点,选择规律。

若用力的观点解题,要认真分析受力及运动状态的变化,关键是求出加速度。

若用两大定理求解,应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量(动能)及其变化量,并分析求出该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合外力做功或叫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若判断了过程中的动量或机械能守恒,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始末状态,列守恒关系式,一般这两个守恒定律多用于解决求某状态的速度(速率)。

4、根据选择的规律列式,有时还需挖掘题目的其它条件(如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几何关系等等)列补充方程(也叫辅助方程)。

5、进行字母运算,得到所求物理量的最后字母表达后,统一单位,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答案:

必记一: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瞬时关系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系统必记二:某一时刻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系统能量动量守恒定律

第十五单元机械振动

必记一:机械振动

1、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叫做机械振动,通常简称。

2、回复力:使物体返回的力叫回复力。它是方向时刻指向。它是以命名的力,它是振动物体在上的合外力,可能是几个力合力,也可能是某一个力的。

3、平衡位置:物体在振动过程中为零的位置。但是,需注意:当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物体受到的不一定等于零,物体也不一定处于。(如单摆)

4、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①位移:由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线段,它是量。

②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它是量。

③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④频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次数。周期和频率互为,它们都是描述振动物体的物理量,均反映了振动的重复性。

必记二: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最简单的振动。

2、简谐运动的特征:

①受力特征:回复力满足。

②运动特征:加速度a= ,a方向与位移方向,v方向与位移方向。

3、简谐运动的过程特点:从中间到两边(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移处),x ,F ,

a ,v ,动能,势能,机械能。

4、简谐运动的图象:表示振动物体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振动图象不是

质点的,其图象是一条曲线。

必记三:单摆

1、构成:在一条不可,忽略的细线下拴一质点,上端固定,即成

单摆。

2、回复力来源:重力沿的分力,最大摆角小于时,可以认为。

3、周期公式T= ,与振子的质量及振幅,即固有性。

4、应用:一是做成记时器;二是测量重力加速度g= 。

必记四: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1、阻尼振动: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热运动,反之振幅固定不变的振动

叫。

2、受迫振动

①定义:物体在的外力(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②特点: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的频率,跟物体无

关。

3、共振:

①定义:当驱动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

这种现象就是共振。

② 条件: ;特征:振幅最大。

③ 受迫振动的振幅A 与驱动力频率f 的关系图线即共振曲线(自己画图),由曲线不难

看出: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A 有最大值。

④ 共振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共振就是让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直至等于振动系统

的 ;防止共振就是让驱动力的频率 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答案:

必记一:往复运动 振动 平衡位置 平衡位置 效果 振动方向 分力 回

复力

合外力 平衡状态 平衡位置 有向 矢 最大距离 标 全振动 全

振动

倒数 振动快慢

必记二:位移大小 平衡位置 F=-kx -kx/m 相反 可能相同, 也可能相反

变大 变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不变 位移 运动轨迹 正弦(余弦)

必记三:伸长 质量 切线 10度 简谐运动 2g L 无关 4π2L/T 2

必记四:振幅 无阻尼振动 周期性变化 驱动力 固有频率 相等

最大 f 固=f 驱 固有频率 相等

第十六单元 机械波

必记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 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有两个:一

是要有 ,二是要有 。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 有机械波,但是,已经形成的波跟波源无关,在波源停止振动时仍会 ,直到机械能耗尽后停止。

2、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的波叫横波。凸起的最高处

叫 ,凹下的最低处叫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 的波叫纵波,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 ,分布最疏的地方叫 。

3、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① 波长:两个 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的质点间的距离叫

波长。在横波中,两个 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 的距离

等于波长。

在 内机械波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② 频率:波的频率由 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 。

③ 波速:单位时间内振动形式向外传播的距离。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是v= ,波速大小由 唯一决定。

4、机械波的特点:① 每一质点都以它的平衡位置为中心做 ,后一质点的振

动总是 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② 波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和振动的能量,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必记二:机械波的图象

1、图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 ,用纵坐标表示

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 ,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的图象,简谐波的图象是 (或余弦)曲线。

2、物理意义:某一时刻介质中 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3、应用:由波的图象可获得的信息:

① 该时刻各质点的 以及该波的 。

②若知道波速的方向,可知各质点的方向。

③已知该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波的方向。

④已知波速的大小可求。

⑤已知波速的大小和方向,可画前、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必记三:波的特性

1、波的叠加: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都能够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重叠区域里,任一质点的总位移等于,速度和加速度也等于两个分量的合成。

2、干涉: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形成稳定叠加的现象。

3、衍射: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

4、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在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声源的频率发生变化,而是发生了变化。如果二者是接近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多普勒效应是所有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定车辆行驶的;根据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地球的。

必记四: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

2、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感觉的声波的频率范围为;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

3、能够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来的最小时间间隔为。

4、声波也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声波的共振现象叫声波的。

答案:

必记一: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传播振动的介质不一定继续传播相垂直波峰波谷同一直线上密部疏部相邻总是相同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相邻的疏部(或密部)一个周期振源不

变 v=fλ介质简谐运动落后于

必记二:简称位置位移正弦所有质点平衡位置位移波长振动传播波的周期

必记三:保持各自的状态各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频率相同相互间隔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有相对运动

没有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减小速度运行速度

必记三:纵波20Hz到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0.1s 共鸣

第十七单元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

必记一: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

1、分子体积很小,它直径的数量级是 m。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其中V是,S是水面上形成的油膜的面积。

2、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3、分子间有间隙。

4、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值N A= mol 一1。

必记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叫布朗颗粒),运动越明显;温度,运动越剧烈。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的反映,是微观分子热运动造成的现象。

必记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合力叫分子力。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随分子距离的减小而,但斥力比引力变化。

① r=r0时(r0的数量级为10-10m),F引 F斥,分子力F= 。

② r

③ r>r0时,F引 F斥,分子力F= 。

④ r=10r0及其以后,F引、F斥迅速减弱,几乎为零,分子力F= 。

必记四:物体的内能及其变化

1、物体的内能

①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内分子动能的叫分子的平均动能。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②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和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有关。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当分子间距离r

③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叫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宏观上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和有关。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2、物体内能的改变

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

①做功: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物体内能。

②热传递:物体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热量,内能减少。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但本质有区别。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物体的,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热传递的多少用表示。

必记五: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用公式表示。利用该式讨论问题时,必须弄清其中三个量的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反之取;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Q取,反之取。物体的内能增加时,△U取,反之取。

2、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传递到,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表述二:不可能从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此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

3、热力学第三定律了:不可能达到。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即不能,也不能,它只能从一种形式别的形式,或是从一个物体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其不变。

答案:

必记一:10-10 油滴体积单分子10-26 6.02×1023

必记二:越高越小越高无规则热运动宏观

必记三:斥力和引力越小增大快= 0 < 斥力> 引力0

必记四:平均值温度温度相互作用力相对位置体积增大增大最小动能和势能之和温度体积增加减小吸收放出等效的

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温度不同热量必记五:内能的增量△U=Q+W 正值负值正值负值正值负值低温物体

高温物体单一热源吸收热量方向性绝对零度凭空产生凭空消失

转化为转移到总量

第十八单元气体

必记一: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微观上樗着物体中分子。中学物理中表示温度的高低有温标和温标两种温标。两种温标的区别是零点的规定不相同,而每一度的所表示的温差是的,所以用两种温标表示同一温度时,其关系为T=(t+ )K,表示同一温差时,其关系为△T(K)=△t(℃)。

2、体积:气体的体积宏观上等于容器的容积,微观上则表示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空间体积,体积的国际单位为,且1m3=103=106。

3、压强:气体的压强宏观上等于器壁上受到的压力,从微观上看则是大量气体分子的结果。压强的国际制单位为Pa,且1atm=1.013×105Pa=76cmHg。决定气体压强的因素有两个:和。温度越高,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多,气体的压强就。

4、三个参量的大小决定了气体所处的。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P、V、T相互影响,只有一个参量改变的情况是,至少要有两个或三个参量同时改变。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气体的状态参量还有第四个,也就是气体的量,指气体的mol数。

必记二:气体的状态变化

1、气体的状态:一定质量的气体,如果、和都确定,就说气体处于一定状态。当两个或三个状态参量改变后,气体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2、三个参量间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体积和压强满足,假若其中一个参量不变,就可知道另外两参量间的关系。

①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分子的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何种减小时,分子的密集程度,气体的压强就。

②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时,分子的密集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气体的压强就。

③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只有气体的体积同时,使分子的密集程度,才能保持压强不变。

答案:

必记一:冷热平均动能的大小摄氏热力学相等 273 等于 m3 dm3 cm3 单位面积频繁碰撞器壁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温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个数越大不可能的

必记二:温度体积压强理想 PV/T=常量平均动能增大增大保持不变增大

增大增大增大减小

第十九单元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必记一:电荷库仑定律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和。

2、元电荷:电荷量为1.6×10-19C电荷,叫。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也不能被,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4、库仑定律:

①内容:在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边线上。

②公式:,其中k=9×109Nm2/C2,叫静电力常量。

③适用条件:。

④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与带电体本身大小无关。

必记二:电场电场强度

1、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其特殊性表现在不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看不见摸不着),是电荷间的媒介,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的特性和的特性。电场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的作用。

2、电场强度E:在电场中放入一个试探电荷q,它所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所带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个位置上的电场强度。定义式:,单位。场强是量,规定电场强度E的方向为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则与场强E

的方向。

注意:E与试探电荷的电量关,与它所受的电场力也关。由决定。

必记三:电场线匀强电场

1、电场线:

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电场中各点的强弱及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曲线,曲线上各点的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曲线的表示电场的强弱。

2、电场线的特点:

①电场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而假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

②始于(或无穷远),终于(或无穷远),不。

③任意两条电场线都不。如果平行则等距,不会平行而不等距。

④电场线的疏密表示表示,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尽管二者可能是重合的,那也是一种巧合,不是应有的规律。

⑤沿电场线方向,电势。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指向低等势面(线)。

3、要熟悉以下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①孤立正负点电荷;②等量异种点电荷;

③等量同种点电荷;④匀强电场;⑤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的电场。

4、正负点电荷Q在真空中形成的电场是非匀强电场,场强的计算公式是。

5、匀强电场:场强方向处处,场强大小处处的区域称为匀强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板之间除边缘外的电场就是。

答案:

必记一: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整数倍创造消灭正比反比 F=kQ1Q2/r2真空中的点电荷体积

必记二:相互作用力力能电场力 E=F/q 伏/米矢正电荷相反无无电场本身的性质

必记三:切线方向疏密电场的分布一簇曲线正电荷负电荷闭合相交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降低 E=kQ/ r2相同相等等距的平行线匀强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掌握好物理公式是解决物理题目必不可少的,为方便学生学习,下面是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 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记公式大全【原创】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记公式大全【原创】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 02=- 2、计算平均速度t x v ??= 2 t v v v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 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对应题型每年必考】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doc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 1 知识点总结 章节具体内容主要相关公式 ①参考系 1、运动、空间②建立一维、二维坐标系描述空 二运动和时间间位置 ③时间和时刻 ①质点 的描述2、质点和位移 3、速度和加速 ②位移和路程 ③矢量和标量 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②加速度 ▲平均速度 v s t 三匀度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 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加速度a v t v o t ▲ v t v o at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变 1、匀变速直线速运动的规律 直 线 运 动 2、匀变速直线的 运动的实验研研究 究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①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方法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利用纸带会计算某点的瞬时速 度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③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 究过程 v v t v o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 vt v o v t t v t 1 at2 o 2 2 ▲v t2 v o2 2as ▲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差 s aT 2 ▲ v v t v0 v o a t 2 2 ▲各个点的瞬时速度 v n s n s n 1 2T

3、自由落体运 动 1、重力与重心四 相 互 2、形变与弹力作 用 3、摩擦力 1、力的合成五 力 2、力的分解与 平 3、力的平衡衡 4、平衡条件的 应用 1、牛顿第一定六 律 力 2、牛顿第二定与 律 运 3、牛顿第三定动 律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③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规律 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 ①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②重力及其测量,弹簧测力计 ③重心和稳定 ①形变、弹性 ②胡克定律 ③弹力的应用 ①滑动摩擦、动摩擦因数 ②静摩擦 ③摩擦力的调控 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合力的计算①力的作 用效果及分解 ②力的正交分解 ③力的分解的应用 ①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②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①平衡条件的应用 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牛顿第一定律 ③物体的惯性 ①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②力学单位制 ①牛顿第三定律 ▲ v t gt ▲s 1 gt2 2 ▲ v t2 2 gs ▲ G mg ▲弹力 F kx (胡克定律) ▲滑动摩擦力f N ▲力的正交分解 F x F cos F y F sin ▲共点力下物体平衡条件: F合0 ▲牛顿第二定律 F m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F F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作者:————————————————————————————————日期: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7、 牛顿第二定律: t p ma F ??==合(后面一个是据动量定理推导)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F= -F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V= t s =2πR T =ωR=2πf R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理科适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合力: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 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 2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24GT r M 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75031

高中物理公式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 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一、质点的运动 1.1直线运动 1.1.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 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 t/2=V 平=(V t +V o )/2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2=[(V o 2 +V t 2 )/2]1/2 6.位移S= V 平t=V o t + at 2 /2 7.加速度a=(V t -V o )/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0;反向(减速)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 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 路程米(m )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 t -V o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1.1.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h=gt 2 /2(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 =2gh t=(2h/g)1/2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1.1.3竖直上抛 运动 1.位移S=V o t- gt 2 /2 2.末速度 V t = V o - gt (g=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 V o 2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 V 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