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

种植黄瓜出现霜霉病的预防方法黄瓜霜霉病是发生在黄瓜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黄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显水渍状浅绿色斑点,逐渐变成黄绿、黄色。我市各地都有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和损失,所以要做好黄瓜霜霉病的预防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几年栽培实践表明津研系列黄瓜和津春四号黄瓜对霜霉病有一定的抗性。那些自留黄瓜品种及一些地方品种,如东阳的白皮黄瓜极易发生霜霉病。有的农户黄瓜刚开始结果霜霉病已严重危害致使绝收。因此选种时应特别注意。

二、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健身栽培。黄瓜要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种植。施肥要做到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要掌握好棚温和棚内湿度。田间要做到沟不积水,雨后抢晴松土,适当培土,可用稻草、麦杆等铺覆畦面。要及时进行整枝,打叶,在生长后期可用0.3%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三、药剂防治。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可选用40%乙磷铝300倍或25%甲霜灵600倍、64%杀毒矾5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等冲水喷雾,间隔7-10天,根据病情和天气条件确定用药次数。塑料大棚等保护地也可采用烟熏,如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于傍晚闭棚后分放4-5处,用暗火点燃发烟熏一夜,翌日通

风,隔7-8天一次,都能有效控制发病。

黄瓜的营养价值黄瓜可生食,也可做成凉菜或炒熟食用,还可煮汤食用,亦可做馅等,另外,黄瓜还可以腌制成咸黄瓜、酸黄瓜食用。

黄瓜是一种好吃又营养的蔬菜,黄瓜的口感鲜脆,味道甘甜,芳香可口。

营养上,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纤维素以及钙、磷、铁、钾、钠、镁等丰富的成分。

尤其是黄瓜中含有的细纤维素,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排泄,改善人体新陈代谢。

新鲜黄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还能有效地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因此,常吃黄瓜可以减肥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黄瓜的功效与作用1、预防糖尿病,降脂稳压。黄瓜中的一种激素有益胰腺分泌胰岛素,有益改善糖尿病。黄瓜中的固醇类成分有益降低胆固醇。黄瓜富含的膳食纤维、钾和镁有益调节血压水平,预防高血压。

2、补充维生素。黄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需要提醒的是,黄瓜连皮吃,补充维生素的效果更好。

3、加速新陈代谢。黄瓜以清香多汁而著称,含相当多的蛋白质及钾盐等。钾盐具有加速血液新陈代谢、排泄体内多余盐份盐份的作用。幼儿吃后能促进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成人常食对保持肌肉弹性和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4、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黄瓜有降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人来

说,黄瓜是最好的亦蔬亦果的食物。黄瓜中的苦味素有抗癌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瓜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之功效。黄瓜头中含有一种葫芦素c,这种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5、抗衰老。黄瓜果肉脆甜多汁,清香可口,它含有胶质、果酸和生物活性酶,可促进机体代谢,能治疗晒伤、雀斑和皮肤过敏。黄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另外黄瓜还可治疗烫伤,痱疮等。

6、排毒。营养丰富的黄瓜有益“清扫”体内垃圾,常吃还有助于预防肾结石。

黄瓜霜霉病防治要点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靠气流传播、再次侵染频繁、流行性很强的病害。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重病地块甚至全株枯死,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如何有效防治霜霉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以期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危害。黄瓜的霜霉病是温室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对黄瓜霜霉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发病严重,甚至个别棚室出现了三分之二叶片干枯的情况,影响了产量和效益。 1.发病原因 1.1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不同 黄瓜叶片生理年龄与霜霉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成株期,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植株顶端嫩叶不发病,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很轻,以植株中间的叶片发病较重。嫩叶不发病的原因是气孔尚未形成或数目不多,老叶片是因钙、氮和糖的含量急剧下降等原因,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轻微病症出现。因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以中间的功能叶片受害最重。 1.2温湿度控制不当 在春季,黄瓜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在发病的季节里温度是比较适宜的,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是湿度问题。在多雨多露的情况下,昼夜温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病害发生的早晚与气温的回升有直接关系。温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不及时,造成棚内湿度过高,夜间温度低,湿度大,容易结露;叶片上长时间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白天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在病害盛发期尽量少浇水,将湿度降到不利于病菌侵染为宜。 1.3栽培与肥水管理不当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导致病害加重发生。黄瓜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后浇水次数不可过多,白天应及时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养分完全,性质稳定,肥效较长,可以不断地供应黄瓜各个阶段生长的需要,增强抗病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对促进根系发育与机械组织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黄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不能过密,密度大了,通风不良,影响光照作用,也是诱发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症状识别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感病初期产生浅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因而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卷缩,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成灰黑色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3.防治技术 3.1 培育壮苗 常规的育苗法大都采用营养钵育苗,以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多施有机肥料,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加强光照,增强抗病能力。 3.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黄瓜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推广的大都是垂直抗性的品种,有的品种抗病性容易退化。在生产中表现较好。 3.3 加强栽培管理 建造大棚时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料。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结瓜后要防止大水漫灌。出现零星病叶要及时摘除,可以喷0.3%磷酸二氢钾或尿素加糖等进行保护。要注意通风排湿,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湿度保持90%以下为宜。 3.4 高温闷棚

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用抑快净、灭克、克露等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试验表 明52.5%抑快净WG1500 倍和60%灭克WP1000 倍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显著,在发病前或初期每7d 施1 次药,共3 次防效均在85%以上。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uonospora crbensis(Berk.et curt.)Rostsv.]侵染所致。菌丝体无隔无色,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发育,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霜 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非常大,当相对湿度在85%以上, 温度在10-26℃的范围内都可受到霜霉病的侵染,而且湿度越大发病愈 严重。大棚黄瓜栽培中由于湿度大,更易发生这种病害。在幼苗期便可 感病,成株发病多在进入开花结瓜以后。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渍状浅 绿色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其色泽变为黄绿、黄色,最后 变为褐色,在潮湿的情况下,叶背面的病斑处长出黑色霉层。由于此病 蔓延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必须及时,用药合理。近几年广大菜农在防 治该病时往往不注意轮换用药和间断用药,过分依赖某种高效农药并连 年使用,导致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为了筛选出既具保护活性又有治疗活性,防效好残效期长的药剂,笔者于2002 年上半年对六种杀菌剂进行 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处理 试验选择了市场销售的六种药剂。试验设7 个处理:(1)60% 灭克WP(有效成分:氟吗啉、代森锰锌,沈阳化工研究院)1000 倍;(2)52.5%抑快净WG(有效成分:恶唑菌酮、霜脲氰,美国杜邦公司)1500 倍;(3)72%克露WP(有效成分:霜脲氰,美国杜邦公司)500

黄瓜炭疽病、靶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症状及区别

黄瓜炭疽病、靶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症状及区别 一、黄瓜靶斑病 【发病症状】 黄瓜靶斑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发生速度快,危害严重,一般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其症状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及炭疽病较类似,不易区分,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也危害叶柄、茎蔓及瓜条。 期初叶片被染病会出现黄色水浸状米粒大小近圆形或不规则斑点,病斑中央颜色一般较浅,呈灰白色、半透明似靶心状,易穿孔,边缘通常有黄绿色晕圈,病斑多时可达数百个,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为白色至黄褐色凹斑。后期病斑连成一片,干裂坏死,导致叶片枯死,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可见稀疏的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发病条件】 病原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各地该病的发生多见于黄瓜生长中后期。病原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病菌侵入经潜育6~7天后发病,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的条件下

易发病;气温25~27℃,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发病重;温差大也有利于发病。土 壤肥沃,底肥充足,黄瓜植株生长健壮的田块,靶斑病发生较轻;肥力不足,土壤贫瘠,植株长势较弱,叶片色黄,质地较薄,则发病严重。大水漫灌,放风不及时,田间湿度较大的田块,往往发病较重;保护地中缓冲室及过道附近发病明显较轻;灌后遇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黄瓜靶斑病一般发生较重,普通药剂效果不显著,主要原因是靶斑病由真菌和细菌混合侵染发生,单独预防真菌或细菌很难取得很好效果;靶斑病对目前一般真菌性药剂产生了很强抗药性;以链霉素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治疗药剂目前抗性严重,而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的铜制剂往往不能混用,且不安全。因此,要争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具体方法如下: 1. 种子消毒,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5℃,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分钟后,转入55℃至60℃热水中浸种10至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3至4小时,捞起沥干后置于25℃至28℃处催芽,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轮作,发病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控制空气湿度,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栽培,于膜下沟里浇暗水,减少水分蒸发,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风排湿,增加光照,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萌发侵入的温湿度条件。 3.药剂防治可用0.5%氨基寡糖素400~600倍液;发病后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治2至3次、64%可杀得3000的1500倍液。在喷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

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19-11-08T14:27:17.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陈玲玲 [导读] 黑龙江省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随着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黄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但是严重发生的黄瓜霜霉病给当地黄瓜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此病害发展迅速,经常在发生后1~2周造成黄瓜植株叶片全部枯萎死亡,直接影响黄瓜结果。在一般情况下,黄瓜霜霉病可导致黄瓜减产3~5成,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减产幅度可达7成以上,甚者造成绝产。 一、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 1.发病原因 黄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该病菌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温室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此病一经发生,蔓延很快,病叶枯黄,瓜条生长缓慢,早衰减产,甚至毁园。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同温度、湿度有重要关系,尤其是湿度,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气温16~20C,叶面结露或有水膜,是霜霉病菌侵染的必要条件。气温20~26t,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是霜霉病菌生长的最适条件。因此,气候忽冷忽热,空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将预示着霜霉病的发生与蔓延。土壤中越冬孢子或气传孢子为其初侵染来源。 2.发病规律: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20~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3.气候因素: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迟早和轻重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湿度是决定病害轻重的主要因素。在5-30℃时均可发育,以15-25℃最适宜,20-25℃时潜育期最短,仅3天,气温高于30℃,病害受抑制。在有水滴的适温条件下,孢子囊只要1.5小时就可萌发,2-3小时就可完成侵入,而在干燥叶片上孢子囊则不能萌发。在湿度较小时,病斑水渍状不明显或较小,湿度大或雨后,水渍状明显且迅速扩大。在多雨多露的情况下,昼夜温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当棚内湿度大,温度在16℃以上时,便可出现发病中心。病害发生的早晚与气温的回升有直接关系。温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不及时,造成棚内湿度过高,夜间温度低,湿度大,容易结露;叶片上长时间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4.肥水管理不当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导致病害加重发生。黄瓜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后浇水次数不可过多,白天应及时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养分完全,性质稳定,肥效较长,可以不断地供应黄瓜各个阶段生长的需要,增强抗病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对促进根系发育与机械组织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黄瓜的抗病力。密植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不能过密,密度大了,通风不良,影响光照作用,也是诱发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排水不良或灌水过多的田块,种植过密或中耕锄草不及时的田块,湿度较大,发病重。施肥不当,土壤板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保护地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使保护地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2.防治方法 2.1品种抗性不强,品种更新速度慢 不同的黄瓜品种对病害的抗性能力有差异。因此,选择的黄瓜品种不同,发生黄瓜霜霉病的程度会不同。相对而言,晚熟黄瓜品种的抗病能力更强。汶上县有农户连续若干年种植同一黄瓜品种,造成其抗病性逐渐降低,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一般来说,品质好的整体抗病能力差,而农户喜欢选择更受市场欢迎、品质好的黄瓜品种种植,这也是黄瓜霜霉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农业防治 应结合的实际情况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在多菌灵500倍液中,30 min后捞出并用清水冲净,然后与适量的增产菌可湿性粉剂拌匀。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育苗栽植,利用地膜覆盖、建高垄种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及时轮作换茬,一般每隔3年与其他瓜类蔬菜轮作1次。采用配方施肥,要施足基肥,增加磷肥、钾肥、钙肥的施入量,适当补施二氧化碳气肥;在黄瓜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尿素溶液+0.3%磷酸二氢钾、喷施宝等,或喷施葡萄糖水溶液,连喷4次。要适当控制栽植密度,切忌栽植过密。在浇水管理上,可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不可大水漫灌。一旦有黄瓜霜霉病中心病株出现,要及时拔除并清理干净,同时做好消毒工作。每次收获之后将田间病残体、落叶等全部清理干净。 2.3生态防治 采取高温闷棚方式防治黄瓜霜霉病,在黄瓜霜霉病严重发生时,高温的中午时段将大棚封闭,使棚内温度达到42℃以上,并保持2h左右,之后揭开膜进行通风,降低棚内温度,每隔1周闷1次,连续2~3次;闷棚前如果大棚内土壤干燥,则要先适当浇水;闷棚时温度控制在42~47℃之间。正常情况下,棚内的温湿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创造不利于黄瓜霜霉病发生的条件。一般棚内夜晚湿度可在90%以上;清晨适当揭膜,随着温度逐渐上升加大通风口,以降低温度、控制棚内湿度;下午温度超过16℃时尽量多通风,低于16℃时则可适当盖上草苫、减少通风口,傍晚将草苫全部盖上;22:00左右可再次开启风口以降低棚内湿度,清晨温度超过10℃即可。

黄瓜霜霉病有什么药好用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病害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开花结果后发生。发病 初期,子叶被害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 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 卷缩于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 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 发病条件 黄瓜霜霉病一年四季均可侵染大棚、温室、大田黄瓜。该病菌主要靠气流、雨水传播、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高湿条件下发病重,早熟和品质好的品种发病重。在温室中,人们 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 囊吹去。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 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 浸种催芽,可采用品萃植物疫苗稀释1500倍液浸种30分钟55℃温汤浸种,减少病源,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 3. 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控制田间湿度,做到合理密植,生长前期应尽量少浇水,开花结果后,应增加浇水量,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禁止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喷雾可选用德国进口品萃病害专用疫苗套餐,二次稀释后兑水120斤 ~150斤叶面喷施。采用独创“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关于霜霉菌及黄瓜霜霉病的文献综述

关于霜霉菌及黄瓜霜霉病的文献综述 植保三班 [摘要]黄瓜是蔬菜生产的主栽品种之一,而黄瓜霜霉病、灰霜病、蔓枯病、炭 疽病造成黄瓜产量质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严重。尤其是黄瓜霜霉病,具有随气流传播、发生早、防治难的特点,是菜农在防治上用工、用药最多的一种病害。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又叫跑马干,俗称烘被子,是由古巴假霜霉病菌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黄瓜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病危害而遭受很大的损失。在适宜的条件下,流行速度很快,一两周内即可使除顶端嫩叶外的其他所有叶片枯死,减产率可达30%~50%。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 一、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发生水浸状淡绿色或黄色小斑点,后来病斑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在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梗,空气湿度大时霉层更厚、呈黑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 1.幼苗感病子叶正面先出现不均匀的褪绿黄化,然后呈不规则枯黄斑,背面产生一层灰紫色霉层,病叶很快干枯,以致幼苗死亡。 2.成株期受害多在开花结果后开始发病,一般下部叶片发病,叶片正面呈现水浸状褪绿斑点,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而呈黄绿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背面生一层灰紫色霉状物,如果大棚湿度大,霉层会更厚,形成黑霉。多个病斑连一片,使叶片迅速干枯,植株生长缓慢,严重的令整株死亡。 二、病原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所致的一种气传性病害,病原为古巴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属专性寄生菌,菌丝体无隔膜,无色,主要危害叶片。幼苗和成株均可得病,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变黄绿色,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斑块,最终变成黄褐色,病斑连片后,叶片枯死。空气湿度大时,病叶背面生成一层黑霉,在干燥环境或喷药后霜层易消失。此病一经发生,蔓延很快,病叶枯黄,瓜条生长缓慢,早衰减产,甚至毁园。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同温度、湿度有重要关系,尤其是湿度,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气温16~20c,叶面结露或有水膜,是霜霉病菌侵染的必要条件。气温20~26t,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是霜霉病菌生长的最适条件。因此,气候忽冷忽热,空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将预示着霜霉病的发生与蔓延。土壤中越冬孢子或气传孢子为其初侵染来源。 黄瓜霜霉病的致病菌,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nsis (berk. et Curt. ) Rostov)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菌目、假霜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无性繁殖发达,由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它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低温时可释放出游动孢子1~8 个,在水中流动片刻后形成休止孢子,再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蔓延,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产生孢子囊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记住黄瓜霜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2)、并用以上理论解答技能题、选择题、填空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解决自主预习题目、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看到黄瓜霜霉病的症状图片,防治方法的视频,从直观上认识该病斑、防治措施。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症状、病原、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学习难点】 症状、综合防治的理解、记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黄瓜霜霉病的症状特点? (2)、黄瓜霜霉病的病原特征? 1、病原菌属于亚门属。 2、病组织上产生的霜霉状物都叫什么?教师同步导学案学生笔记及反思

(3)、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A:南方病害发生情况?北方病害发生情况? B、田间发病规律: E、影响因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在气象条件中,那个因素又是决定发病与否与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 6)、综合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的措施。 B、栽培防治措施 C、化学防治 (a):化学防治的时期 b):具体措施 D、注意事项

二、检测预习 三、小组合作探究 1、霜霉病的主要发生部位有哪些?各自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2、病组织上产生的霜霉状物都叫什么? 3、该病在南北方以及田间的发病规律? 5、传播途径? 6、影响该病流行的因素? 7、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如何抓住时机? 四、教师精讲点拨(针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填空题 1 、黄瓜霜霉病病原物属亚门,属。病组织上长出的霜霉状物为霜霉菌的和 2、病害在温暖的南方全年不断发生,北方温室地黄瓜也不断产生,从而造成地和地黄瓜霜霉病的周年传播,此外孢子囊可随由南向北不断扩展蔓延。 二、判断题 1、()黄瓜霜霉病在田间发病常从低洼潮湿处形成中心病株。 2、()黄瓜霜霉病病菌可随气流由南向北不断扩展蔓延。 3、()一般早熟黄瓜品种比晚熟黄瓜品种抗霜霉病。 4、()种植黄瓜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肥料不足,霜霉病发病重。 5、()对黄瓜来说,多雨、多雾不容易得霜霉病。 6、()黄瓜霜霉病在发病初期可以不进行防治。 7、()昼夜温差大,时晴时雨妨碍霜霉病的病害的流行。 三、黄瓜霜霉病的症状 四、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黄瓜病虫害防治图谱大全

?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但多见于叶片。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

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 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62%仙生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黄瓜成株期发霜霉病,叶片上初现浅绿色水浸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转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由叶缘向上卷缩,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少而小,叶背霉层也稀疏,那霜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天注意防漏,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滴灌技术可较好地控制病害;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预防,10~15天1次,或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重烟预防,每亩0.5千克,7~10天1次。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液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那么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1、选用抗病品种,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大,要选较抗病的品种。 2、选用健壮无病幼苗,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

3、选地.露地栽培时,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 4、生态防治,改革耕作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并提高地温。进行膜下暗灌,在晴天上午浇水,严禁阴雨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叶片结露。浇水后及时排除湿气,防止夜间叶面结露。加强温度管理,上午将棚室温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气相对湿度60%~70%,每天不要过早地放风。[1] 5、科学施肥,施足基肥,生长期不要过多地追施氮肥,霜贝尔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70-100ml加大蒜油15ml加沃丰素25ml加有机硅兑水30斤连喷2-3次,控制后改为预防。植株发病常与其体内“碳氮比”失调有关,碳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时易发病。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叶面喷肥,提高碳元素比例,可提高黄瓜的抗病力。[1] 6、高温闷棚,一般在中午密闭大棚两小时,使植株上部温度达到44-46℃,不要超过48℃,可杀死棚内的霜霉菌,每隔7天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