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9)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10)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11)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12)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13)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14)异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是人们借助感官感知文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对来自社会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信息形成的有意义的经验。异文化感知即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感知而形成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知的过程。

(15)文化适应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为适应对方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

(16)移情作用

“移情”最早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顾嘉祖教授认为:“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即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17)文化融合

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趋于统一的过程;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主要过程:接触-----碰撞、筛选-----整合。

(18)第三文化

研究异文化沟通的美国学者西特拉姆特地把由外国移民构成的下位文化称做“第三文化”。

(19)传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实现信息有效的传递的即是有效传播。

影响有效传播的有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理念障碍等。

2.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1)文化交际环境理论

Hall(1976)为了区别不同文化中交际对其环境的依赖程度,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

在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因此暗码信息相对较多,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说者倾向于采取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因此听者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避免误会。

在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之中,尽可能清楚直接地表达思想以使听者明白是说话者的责任。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倾向弱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低, 说话直接明了。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强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高, 说话习惯以间接的方式, 甚至绕弯子。

Gudykunst 把世界上12 种文化按照顺序排列,中国与美国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

(2)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简称CMM)Cronen 等人(1988)考察了文化在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中的作用。他们归纳出了CMM的三个目标:(1)"CMM寻求以下问题的解释:我们是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与交际现象有何关联"(2)"在承认文化异质的情况下,CMM寻求不同文化的可比性"(3)"CMM寻求对包括研究者自身的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启发性评论"。

CMM被用来分析社会“情节”中使用的规则(如餐桌上的交流),要描述社会“情节”关键就要看社会场合情景了。总而言之,CMM所说的描述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参与者了解在具体场合情景中要想“建设性地交流”该做些什么。

(3)建构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Applegate and Sypher(1983, 1988)把文化概念引入结构主义理论中。他们指出交际是指个人"分享、交换信息的相互识别的交流过程"。该过程受到一定目标的驱动,个人进行其认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交流活动。

主要观点: 复杂信息行为(信息中包含许多目标和环境因素)导致"个人中心"的交际。"认知结构"不一样,交际观念和相关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这影响

个体对环境的定义,并指导他们的策略性的行为。

②"文化决定交际逻辑",不同文化侧重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都不一样。

③跨文化交际培训"应当着重培养灵活、整合的策略手段,以达成目标"。

(4)期望违背理论

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EVT)是朱迪·伯贡(Judee Burgoon,1987)为了解释非语言传播及其在谈话中对信息的影响而提出的。是指传播效果与传播意图产生了差错甚至违背,可能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造成的,或者是传播手段有问题,或者由于接受者既有的神会、团体、心理背景。

与非语言传播相关的,首先要提到的是空间距离,也称为个人空间和人们期望的交谈距离。在交谈过程中,人们可以感知空间的使用和他人空间的使用。比如教师走进自习课堂中,开始辅导学生时,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开始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对他们之间空间的变化感到不安。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向学生靠近,学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当辅导内容转向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时,学生就不再把教师与他们的接近看成是威胁。

空间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及公共距离。这些距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都适用,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比如,公共距离适合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正式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距离、目光控制、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语言以外的行为发生期望以外的变化,会造成生理唤起,也经常会产生模糊的意义。

(5)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简称为FNT)

最初只是关于冲突的"面子-协商"理论(FNT)已经得到扩展,结合文化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特征来解释面子问题、冲突形式和维护面子的行为。Ting-Toomey (1985)说冲突是个人原有身份认知或面子受到威胁或质疑时的面子-协商过程(Ting-Toomey, 1988)。面子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

Ting-Toomey 、Kurogi (1998)认为集体主义文化成员更多使用他人导向(other-oriented)的保留面子的策略,而恰恰相反,个人主义文化成员则更多使

用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保留面子的策略。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更多的是维护和要求自己的个人权利,而权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员则更多的是负责地承担起一定的义务。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倾向于通过信息交流将尊敬--顺从的差距降到最低程度,而权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员则更喜欢垂直型上对下/下对上的面子交流。

Ting-Toomey 和Kurogi (1998)认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更注重关系的、过程的解决冲突的策略,而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则注重于独立的、结果的解决冲突的策略。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地位高的成员比地位低的成员在口头上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面子策略,而权力差距小文化中的地位高的成员比地位低的成员在口头上则往往使用更直接的面子策略。

(6)(谈话制约理论(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谈话是有目的的,要求交际者之间相互调整。M. S. Kim (1993) 把谈话制约分为两类:社会关系型和任务导向型。

社会关系型限制强调关心他人,注意避免伤及听者感情,并且尽量不把意见强加给听者;任务导向型的限制则强调透明度(如信息被清晰交际的程度)(M. S. Kim, 1995)。不同的文化选择的交际策略不同。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集体主义文化成员认为维护面子的行为(如避免伤及听者感情,尽量少地强加意见于人和避免听者给出负面评价)更重要;而个体主义文化成员则更加重视透明度。

M. S. Kim (1995) 认为:目标追求过程中,依赖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比独立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更看重不伤及听者感情和尽量少地强加意见于人;而独立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比依赖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把透明度看得更重要。具有双重的自我阐释类型的个人则同时看重关系限制和透明度限制。M. S. Kim (1995) 还认为:个体越渴望赞同,他们就越尊重听众的感情,越不把意见强加于人;个体越渴望支配,他们就越强调透明度。个体的心理性别角色越男性化,就强调透明度;越女性化,则越强调不伤害听众的感情及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7)文化辐合会聚理论(Cultural Convergence)

"文化辐合会聚"理论建立在Kincaid (1979; 也见Rogers & Kincaid, 1981) 提出的"交际辐合模式"基础之上。Kincaid (1979) 把交际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分享信息达到理解彼此及所属文化的过程"。他说人们可以理解彼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2-22T09:47:45.71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供稿作者:施恩设 [导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恩设(宿迁市宿豫中学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与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然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英语学习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说出或写出了令人费解甚至令人贻笑大方的语句。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割裂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场合运用。针对此种现象,笔者结合了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叙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师能真正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它来跟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是英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用途,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这种形式下,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的必备的素养之一。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语言上的冲突和障碍。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它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自然对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到培养重要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操练,却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没能对比我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学生尽管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缺乏对外国国家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厚理解,结果使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无法利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所以。当他们与外宾交流时就难以沟通,因而就出现了学生向外宾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之类涉及别人隐私而使人不愿作答的问题,出现尴尬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学了忽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忽视了语言实际场合的运用,只顾培养学生的一般语言能力。所以,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作出判断,从而产生的语言障碍,如何摆脱这一现象就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要有深入了解。对西方国家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都要能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向向学生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教学中,教师也应不断关注西方社会的发展,追踪语言的最新变化以适应现代教学。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观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对学生英美文化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交际化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具有深刻理解。 2.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作用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以及在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应根据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出判断的一种主动意识。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克服不自觉的民族中心主义。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出发点进行判断,其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或认为自己的文化最好、最先进、最标准,形成了民族文化中心论。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抛弃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做到态度开明,心胸宽广,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只有做到接纳和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3.1 利用实物举办一些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晚会等来促进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3.2在课文讲解教学中,对于那些涉及到西方历史、风俗的文章可以向学生做出详尽的讲解,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如在阅读到一篇文章时,学生对“Uncle Sam”(山姆大叔)一般都感到迷惑不解,如果教师能把它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相信既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新概念英语3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skeleton in the closet(“壁柜里的骷髅”)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告诉学生这个短语所表达的是不可或不愿外传的家丑,那么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恐惧感了。这两个实例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在进行新授课的时候,对每一单词的讲解都只局限于音、形、义,而且在讲授“义”的时候,最多是翻阅字典,将词义讲解得全面一些,但这些仍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思上,没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在讲授文中段落和句子也只是强调语法规则。对学生考核也只要求学生会听、读、写,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往往一带而过,甚至置之一旁,于是就出现了吧“力大如牛”翻译成“as strong as a cow”笑话来。(正确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3.3在训练口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来进行语言交际训练。如在讲述西方某些节日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costume(化妆服)作为道具,暂时忘却本民族的文化,完全融入到西方文化环境中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增添了课堂的情趣,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氛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幻灯片,对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文章进行讲解、注释,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案例一 一位意大利妈妈每次用小推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是有无数的中国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有时候好心的中国人多得她都无法走路。“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衬衫夏天穿羽绒的多了去了,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那位妈妈极其气愤又极其不解的问我:“难道我不比他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他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案例二 有一个美国女孩中国话讲得很流利,还会讲点广东话。在四川生活多年,听得懂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川菜店的服务员十分不满意。 “你们中国人来吃饭,服务员总是问您是要微辣、中辣还是重辣我来吃饭,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我疏忽了,忘了告诉他们要重辣,上来的准不是辣的;就算我再三重复,上来的最终只是微辣。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把服务员叫来:“我刚才跟你讲了那么多遍要重辣,你为什么给我微辣”“你们老外不能吃辣的,我知道的。我们这里来的老外多着呢。”没想到服务员还是见过世面的。 美国女孩发了脾气:“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这么了解我” 更多分析可以加扣一二六零四四一二六九 针对上述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两个材料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气愤源于她们对中国文化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她们两个人和处于交际另一方的中国人的跨文化意识都有些淡薄,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矛盾冲突。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即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三大敌人”的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

它要求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案例一中的意大利妈妈和案例二中的美国女孩正是缺乏这种意识,没有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才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 其中,案例一中意大利妈妈所遇到的情况在中国人看来是好心的提醒,而在意大利妈妈看来却令人十分不快,她认为自己受到了“面子威胁”。“面子”是个人要求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西方文化中,建议、劝告、提醒类的话被视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讲话人表示自己认为听话人应该做某事或可能会忘掉某事,似乎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会触犯听话人。而中国人则将这些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只会产生感激之意。 而在案例二中,川菜馆的服务员一看是外国女孩便自作主张地提供微辣菜品,认为所有的老外都不能吃辣,这是由于他对外国人产生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存在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完全疏忽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服务员不问美国女孩的个体情况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不能吃辣即是对外国人产生了“不能吃辣”的刻 板印象。它导致人们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 两个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产生的跨文化冲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所谓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或名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有文化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宗教信仰差别和生活环境各异。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干扰,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材料一中中国人好心的提醒以及材料二中服务员的自作主张正是受中国人思维的影响,认为这是对他人的关心;而处于西方文化的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受西方个体思维的影响,就认为这是对她们的不尊重,从而造成误解。 中国文化石群体文化,追求整体观,崇尚群体观念,因此注重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因此中国人对意大利妈妈都会给予好心的提醒,在案例二中的川菜服务员也才会设身处地的将美国女孩的菜调换为“微辣”。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体文化,他们崇尚个人意识,以个体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受到提醒,美国女孩买不到重辣的菜而感到气愤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害。尤其在材料二中,美国女孩是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认为应该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应当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而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促使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努力把跨文化交际融入课堂。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会极大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为此做好准备,也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 (1)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文化特性。(2)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2)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香水的味道到身体散发出的体味,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文化意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环境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1)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 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 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 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 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 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由 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是因为这样,加 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 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 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 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 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美国学生如 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 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 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文化休克。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 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 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 友好。 分析3: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 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 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 丧。 解决3: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摘要]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但任何一门语言都与其诞生地的文化息息相关,不懂语言蕴含的文化就很难运用该语言完成交际的任务。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交际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了解并尊重交互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交互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必

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乃至文化创造力(即能够实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李炯英 (东南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已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论文近300篇,专著20余部,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体系。透过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与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推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评述 中图分类号:H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2)0620086205 A R evie 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 esearch in China L I Jiong 2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 outheast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Prov.,210096,China ) Abstrac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os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has since en joyed a long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from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In China ,nearly 300papers and 202odd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early 1980s ,and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 2cation research has been set u 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ll not only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China π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prospects for its de 2velopment. K ey w 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其诞 生可以说有三个标志,一是1959年第一部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霍尔(Edward Hall )的《无声的语言》问世;二是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正式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三是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可见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始终与其他众多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这些相邻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许 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 2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不仅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对我国20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作一评述。 2.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引进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3年,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 收稿日期:2002-03-14 作者简介:李炯英(1962-),男,浙江建德市人,东南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与二语习得。 第25卷 第6期 2002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5 No.6 Nov.2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