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段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段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段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段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最新修改合肥八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最新修改合肥八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9至第11三个小题。 9.Why is the man going to Beijing? A. To travel.. B. To find a job C.To do business. 10.How will the man go to Beijing? A.By train. B.By bus. C.By car. 11.What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do? A.Get his things ready. B.Buy him a ticket. C.Wish him good luck.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2至第14三个小题。 12.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The Browns' trip to the USA. B.The Browns' plan for the trip to China. C.The Browns' trip to China. 13.What did the Browns suggest the two speakers should do? A.Take warm clothes there. B.Take less clothes there. C.Not buy souvenirs there. 14.What is cheap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 A.Clothes. B.Souvenirs . C.Gold jewelry.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皖中联盟联考方案(合肥八中0917)

皖中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方案 一、命题要求 1.考试范围、时长、分值。

2.试题符合考试范围,不出现超范围的试题,适合高三学情; 3.模拟高考,试题要有梯度和区分度。难度系数控制在0.67+0.03,优秀率10%-25%,及格率75%-90%; 4.试题须原创或改编,科学准确,不要出现高考原题或高考模拟题原题; 5.统一模板和格式(详见模板),正文5号宋体,页码为偶数页,图片要清晰; 6.数理化科目要求学生书写计算过程的试题,所给参考答案有具体解题过程和评分标准; 7.注意试卷保密,不得泄露命题信息; 8.建议9月30日前交一稿,10月5日前定稿,互相交换。 二、考试安排 1.考试日程: 2.考场布置:10月11日晚22:20年级统一广播讲话,各班级打扫卫生,布置考场,行列对齐;桌肚开口朝向讲台,学生考试时面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上考生座位号分布图(S型),各班多余课桌椅搬到教室外,沿走廊外侧栏杆整齐摆放,不要叠加。1-35班由班主任负责安排布置,活动室由对应组团长负责安排布置,楼层巡视的班主任检查各考场布置情况。 3.考务会:暂定10月11日周四下午16:40-17:20。 4.考试期间早晚自习、学生手机端、卫生、网课安排: (1)10月11日晚22:30,学生手机端取消闹铃,放班级充电柜,上锁。(2)10月12日早读课正常,13日早读课取消,各班值日生7:20到校,打扫班级和卫生区卫生。(3)10月12日晚,学生在班级上晚自习。(4)13日下午考试结束后,学生回班,打扫卫生,桌凳摆放整齐,各组团活动室由相应组团班级搬回整理及打扫;布置作业,班主任进班召开班会。(5)10月14日下午学生正常返校,晚上没有限时练。 5.监考安排:每位老师监考2场,每考场1位监考老师。家长自愿参加,在班主任处报名,不硬性安排。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湖北孝感八校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带答案)

湖北孝感八校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带答案)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48分) 1.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 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3.“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浪漫主义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4.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B.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C.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D.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 B. 分封制被取消 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 D. 宗法制不再实行 2.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3.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4.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5.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 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 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6.2015年5月8日,英国大选计票完毕,执政保守党大获全胜,赢得过半议会席位,首相卡梅伦成功连任,他在觐见女王后发表讲话称,计划在未来数日内筹组新政府,并阐述了施政大纲,下列关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批准担任首相 C.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贵,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D. 首相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70.0分) 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A. 正确 B. 错误 2.下列关于孟德尔“假说—演绎法”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高茎和矮茎比值是3∶1”属于推理的内容 B. “测交实验”是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属于假说的内容 D. “F1(高茎)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属于假说的内容 3.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相关基因用A、a表示)() A. 由1、2和4个体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 由1、2、4、5个体可推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C. 2、5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 D. 若7、8婚配,其后代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 3 4.兔的长毛(由基因H L控制)与短毛(由基因H s控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 生物育种基地利用纯种兔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产生了大量的F1与F2个体,统计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一(♂)长毛×短毛(♀) F1雄兔全为长毛雌兔全为短毛 实验二F1雌雄个体交配 F2雄兔长毛:短毛=3:1雌兔长毛:短毛=1:3 A. B. 控制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C. F2雌雄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D. F2中长毛雄兔的基因型为H s H s 5.某动物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当AA纯合时致死。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 种基因型,比例为2∶1。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为 A. 1∶1 B. 2∶3 C. 4∶1 D. 3∶2 6.关于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 A、a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 B. 分别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C. 分别在不同的细胞中转录 D. 分别存在于两个染色体组中 7.基因型为AaBb的黄色圆粒豌豆进行自交,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1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占7 16 B. 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 C. F1不同表现型个体的比例为1:1:1:1 D.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 8..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 A. 1/8 B. 1/5 C. 1/16 D. 1/5或1/3 9.在家鼠的遗传实验中,一黑色家鼠与白色家鼠杂交(家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 F1均为黑色。F1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得F2,F2中家鼠的毛色情况为黑色:浅黄色:白色=9:4:3,则F2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 ) A. 1/3 B. 2/3 C. 1/2 D. 1/4 10.狗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别用A、a和B、b表示。 其中有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色短尾狗与黄色长尾狗交配,F1为黑色长尾和黄色长尾,比例为1:1.当F1的黑色长尾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长尾:黄色长尾:黑色短尾:黄色短尾=6:3: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控制黑色的基因是A,控制长尾的基因是B B. F1的黑色长尾狗彼此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广东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

广东省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 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D.谏议制度的消亡 3.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 4.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安徽省合肥八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PDF(含答案)

合肥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5。 2.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对当今而言或许依然是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科举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启示,超越了狭义的制度范畴,洋溢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 科举的“举”是典型的中国政治概念,在传统语境中指众人推举贤能之士上位。统治者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称为“选”。两者合称“选举”,是上下结合的、小范围的、权重不同的选拔方式。近代西方政治涌入中国之后,西式的一人一票、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套用了“选举”一词。这个概念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概念的变迁,恰恰说明了制度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背景套用概念。科举的“科”指选拔人才的规范,科举就是运用明确的规范,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它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科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增加了社会流动性。“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传奇,只有在科举制下才能实现。在同时期的西欧封建体制和日本的幕府体制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阶层跃升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流动是稳健、持续的流动,不是疾风骤雨般的革命。科举制在北宋得到推广后,两宋和明朝的新科进士中祖宗三代没有官爵或功名的比例超过50%.这便意味着,有一半人提升了家庭的阶层,而另一半人保持了阶层不坠。在这之间,传统社会实现了缓慢、有序的阶层流动,既保证了政治传统和惯例的延续,又选拔高素质者补充到上层来,它不是暴力式大清洗,而是缓慢的置换。 流动性是社会保持活力、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缺乏流动的社会最终无不阶层固化、结构板结,不得不通过暴力革命来刺激流动,重启社会。而“重启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牺牲发展成果,无数的个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其次,科举塑造了数以百万计的乡绅,构成了传统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关键力量。北宋以后乡绅要以科举功名为标准,杂以部分在籍或致仕官员。财富并不是乡绅的充分条件,富裕人家必须通过科举的转化才能跻身乡绅群体。乡绅身份介于官民之间,今日的乡绅或许明天就入仕为官了,今日的官员或许可能明天就回乡为民了。他们熟悉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和话语体系,很多人拥有直接的行政经验、不俗的政治资源。乡绅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他们的根始终扎在乡土里。地方乡绅父母坟茔、祖产田亩都在当地,搬不走离不开。自己也将落叶归根葬在乡里。部分乡绅早年贫寒,是依靠乡邻宗族的资助,甚至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艰难崛起的。所以,乡绅阶层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情理上不会祸害本乡本土。老百姓推举乡绅代表自己与官府打交道,也基本听从乡绅的号召与安排;父母官奉行“为政不得罪缙绅”,注意协调官府与乡绅的关系,就地方政务咨询请教或干脆委托后者出面经理。传统社会造桥铺路、抢险赈灾、征收赋税、兴办文教、息讼调停等方面都活跃着乡绅的身影。这种治理模式官民两便,在协调资源、化解矛盾、保护百姓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 思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3)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训练。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学习和专题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试卷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突出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考查历史基本技能,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根据本人今年高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在我校王卫东主任和严宴云,李德坤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分析探讨下,现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考核目标要求: 年的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以08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试卷突出了考核目标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问题能力的考核,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二)测试范围及分数分配: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3)的全册。试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部分的5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

小题,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与新课程下高考试卷题型及分值完全一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单元:选择题1、2、3、4题,非选择题26题,共计23分;第二单元:选择题5、6题,非选择题27题,共计19分;第三单元:选择题7、8题,非选择题28题,共计14分;第四单元:选择题9、10题,共计4分;第五单元:选择题11、12题,非选择题29题,共计14分;第六单元:选择题13、14、15、16题,共计8分;第七单元:选择题17、18、19、20、21题,共计10分;第八单元:选择题22、23、24、25题,共计8分。 总体上说,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抽取试卷样本80份,最高分89,最低分41,不及格15人,平均分65.48。各题得分率如下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三)典型错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4题得分率为32.2,准确答案为A,学生的选择情况是,ABCD项均有选择,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传统儒学、君主专制思想、道学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区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0题得分率59.4%,准确答案为B,本题考察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能力,错选的主要原因在

2020-2021学年合肥八中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任淑芳、孙伟婷审题人:任淑芳 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5。 2.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对当今而言或许依然是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科举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启示,超越了狭义的制度范畴,洋溢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 科举的“举”是典型的中国政治概念,在传统语境中指众人推举贤能之士上位。统治者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称为“选”。两者合称“选举”,是上下结合的、小范围的、权重不同的选拔方式。近代西方政治涌入中国之后,西式的一人一票、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套用了“选举”一词。这个概念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概念的变迁,恰恰说明了制度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背景套用概念。科举的“科”指选拔人才的规范,科举就是运用明确的规范,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它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科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增加了社会流动性。“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传奇,只有在科举制下才能实现。在同时期的西欧封建体制和日本的幕府体制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阶层跃升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流动是稳健、持续的流动,不是疾风骤雨般的革命。科举制在北宋得到推广后,两宋和明朝的新科进士中祖宗三代没有官爵或功名的比例超过50%.这便意味着,有一半人提升了家庭的阶层,而另一半人保持了阶层不坠。在这之间,传统社会实现了缓慢、有序的阶层流动,既保证了政治传统和惯例的延续,又选拔高素质者补充到上层来,它不是暴力式大清洗,而是缓慢的置换。 流动性是社会保持活力、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缺乏流动的社会最终无不阶层固化、结构板结,不得不通过暴力革命来刺激流动,重启社会。而“重启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牺牲发展成果,无数的个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其次,科举塑造了数以百万计的乡绅,构成了传统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关键力量。北宋以后乡绅要以科举功名为标准,杂以部分在籍或致仕官员。财富并不是乡绅的充分条件,富裕人家必须通过科举的转化才能跻身乡绅群体。乡绅身份介于官民之间,今日的乡绅或许明天就入仕为官了,今日的官员或许可能明天就回乡为民了。他们熟悉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和话语体系,很多人拥有直接的行政经验、不俗的政治资源。乡绅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他们的根始终扎在乡土里。地方乡绅父母坟茔、祖产田亩都在当地,搬不走离不开。自己也将落叶归根葬在乡里。部分乡绅早年贫寒,是依靠乡邻宗族的资助,甚至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艰难崛起的。所以,乡绅阶层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情理上不会祸害本乡本土。老百姓推举乡绅代表自己与官府打交道,也基本听从乡绅的号召与安排;父母官奉行“为政不得罪缙绅”,注意协调官府与乡绅的关系,就地方政务咨询请教或干脆委托后者出面经理。传统社会造桥铺路、抢险赈灾、征收赋税、兴办文教、息讼调停等方面都活跃着乡绅的身影。这种治理模式官民两便,在协调资源、化解矛盾、保护百姓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01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共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A.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2.右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照搬 B.始终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C.制度成效与制定者初衷违背 D.分封制复辟是历史必然趋势 3.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和官僚制虽然相互依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中国的官僚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皇帝的雇员,官僚体系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却总是有点别扭,直到清朝,皇帝才明确地将士大夫的野心压下去。其措施是 A.军机处的设置B.继承明朝内阁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使用D.扩大理藩院职责 4.“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是 A.决策方式民主 B.参与范围全面 C.决策内容领域广泛 D.决策对象是具体议案 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主张保护私有制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顺应现实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理性的源头 6.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关于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

2018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 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文不值的天空。”皮洛夫针对的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A.法国英国 B.法国意大利 C.波兰英国 D.比利时西班牙 2.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 它们 亮起来了。”格雷勋爵这句话针对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俄国的十月革命 C.德奥建立军事同盟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该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马恩河战役 D.东普鲁士战役 4.以下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 1917年双方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意大利的倒戈②美国的参战③俄国退出一战④英国的海上封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列宁曾经提出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一战期间,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的 A.二月革命 B.四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十一月革命 6.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 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以下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巴黎和会期间,虽然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之多,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所谓的“三巨头”, “三巨头”指的是 A.威尔逊克里孟梭劳合·乔治 B.威尔逊克里孟梭张伯伦 C.威尔逊克里孟梭丘吉尔 D.威尔逊克里孟梭罗斯福 8.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写道:“福煦元帅要求今后法国的边界必须延至莱茵河;德国必 须解除武装;其军事体制必须瓦解;它的要塞必须拆毁;德国会变得赤贫;它得负担难以计算的战争赔款……根据《凡尔赛和约》有关领土的条文,德国的领土实际上原封未动,它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的国家。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之后,十分精确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丘吉尔认为福煦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A.《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埋下世界二十年后冲突的种子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够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种子 C.《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民族复仇的种子 D.《凡尔赛和约》体现了过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种子 9.劳合·乔治说:“德国人民已经无疑地证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力量的民族之一,但 他们竟然被许多小国所包围,而这些小国中,许多国家的人民过去从来没有组织过一个稳固的政府,他们每个国家却都拥有人数众多的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吵闹着要和自己的祖国合并,我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能成为将来产生战争的理由了。”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