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学校人群密集,是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多发地,仅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全省共报告学校食物中毒3起,中毒143人。

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危害极大,轻则引起人体不适,重则造成多脏器损害;严重的危及生命、危及子孙后代,给家庭、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意义

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含有足够数量的毒物或含有致病菌及其毒素的食品而导致的疾病,它是食源性疾病当中一种。因食用不洁水源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甲肝、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是食源性疾病,但不是食物中毒。

积极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民族的兴旺,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反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维护正常教学及行政管理秩序的必须。

二、食物中毒发病原因分析

食物中毒有四个基本特征:即2人或多人在同一地点进餐;食用同一种食物;中毒症状相同或相似;无传染性。

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通过对集体食堂发生的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中毒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加工直接入口食品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遭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主要包括原料、加工用具及设备、从业人员生病和不卫生行为造成的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此外因烹调方法不适当、回锅食品的加热温度不够、生吃食物、冷藏不适当、售前存放的时间过长、保温不适当等而未消除或污染微生物引发食物中毒也是常见原因。

人员对直接入口食品的危害最大,可以说一切的污染均来自人员:健康带菌、生病不离岗、便后不洗手消毒、不规范的操作方法、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不消毒、皮肤感染化脓、对着直接入口食品打喷嚏、生熟混放、容器混用等各环节均可致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

2、杀虫剂、杀鼠剂污染

杀虫剂、杀鼠剂既有它杀灭病虫害的正面作用,但是也存在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严重隐患。如果保管、使用不当,人为投毒等极易污染食品而造成食物中毒(2001年黄梅小池镇某小学大面积投放杀鼠剂〈三步倒〉后污染了面粉,导致600余名学生中毒;2002年9月14日南京江宁区汤山镇某中学遭遇特大投毒事件,经抢救无效死亡38人)。

3、烹调方法不当及误食

部分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生物成份,如四季豆等豆类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素两种毒素、土豆含有龙葵素、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毒素,这些毒素在高温下均遭致破坏,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若烹调方法不当极易引起食物中毒。误食有毒食物最常见的是毒蘑菇、野菜、河豚鱼等。

4、食品原(辅)料带有致病性微生物

主要指食品原料在种植、养殖、储运、销售、加工等过程受到肥

料、环境、水质、车辆、工用具、人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如黄瓜因施肥而带痢疾杆菌;毛蚶因水质污染而带有甲肝病毒;禽畜产品携带沙门氏菌、水产品携带副溶血性弧菌等,生吃或凉拌这些食品就有可能导致大规模食物中毒。

三、食物中毒的预防

食物中毒发生有其突然性、偶然性,但是完全可以预防,主要措施是构筑“三道防线”、采用“三种管理”、强化“三层责任”。

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不购买、不使用、不存放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原料、半成品,以及加工用具、容器和设备(校园食品原料必须定点采购、集中供应)。

2、第二道防线:采取科学、严谨的加工方法,如加热、冷藏、辐照等消除或破坏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防止食品污染。

3、第三道防线: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提高其识别食品安全危害的技能和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三种管理

1、食品原料的管理:如对供货商的诚信度、资格进行考查;对采购的食品原料进行验证、索证;防虫害,防鼠、防投毒。

2、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在加工流程按“原料入口-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合理布局的情况下,抓住生、熟分开;餐(饮)具、加工用具清洗消毒、保洁两个重点。

3、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管理:如患有职业禁忌症(肝炎等5种职业禁忌症)人员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从业人员工作期间穿戴

清洁工作衣帽、不戴任何饰物、不得抽烟、吃零食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层责任

1、校方的责任:其职责一是制定校园食品安全、食物供应及营养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三是组织协调、监督各个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营造和维护校园正常的公共卫生秩序。

2、校园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责任:其职责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本部门食品安全检查、做好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改善食品生产加工的条件、实施奖励和追究责任。

3、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其职责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取得合法的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保持生产经营场所的清洁或整洁和个人卫生;不购买、不使用、不生产、不出售有问题的食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四、食物中毒的控制

控制食物中毒最切合实际的方法是危险因素分类控制,即根据食物中毒发生的因素综合分析,将学校食堂经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按危险程度分类,抓住危险度高的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监督管理。

1、一类危险因素

一类因素直接威胁食品安全,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重点控制因素。如工用具及容器混用、熟食在专间外切配、熟食专间不专、熟食切配前后工用具容器不进行消毒、凉拌菜在粗加工处加工、熟食冰箱不制冷、食物中心温度小于70℃、人员不按规定洗手消毒等。

2、二类危险因素

二类因素间接威胁食品安全,是我们中度重视的控制因素。主要指烧制加工前、直接入口食品加工前、工用具餐饮具消毒和熟食专间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如熟食专间无紫外线消毒、空调设施;动植物洗涤水池混用;熟食加工人员未洗手;原料冰箱温度偏高;餐具无保洁设施;半成品生食品混放;从业人员健康证、工作衣帽口罩佩带不规范等。

3、三类危险因素

三类危险因素指环境卫生问题,问题的存在让人感觉不舒服,通常对食品安全威胁不大,是我们轻度重视的危险因素。如地面积水油腻、瓷砖油腻、垃圾桶未加盖、墙角蛛网、饮料着地存放、生原料着地存放、沙门纱窗敞开等等。

将危险程度分成三类,有利于节省有限的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现危险因素并将其合理分类是靠经验和水平,能够解决危险因素靠的是能力和实力。人为分类需要对问题有正确判断,解决问题需要卫生监督员、卫生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相对人实施,有时还要资金的投入。

此外硬件改造升级也是一个关键控制因素,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按照国家有关学生食堂卫生设计规范要求,食堂建筑设计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性卫生学审查,确促“区域分离、功能分块、布局合理”的食品制售流程,以杜绝二次污染或交叉污染。

综上所述,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要

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14619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 Food poisoning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一、豆浆中毒 1、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表现:潜伏期数分钟到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的腹泻、头痛,可很快自愈。 3、预防措施:豆浆必须煮开再喝。 二、豆角中毒 1、中毒原因:豆角品种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2、中毒表现: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五小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3、预防措施:"烧熟煮透"。 三、发芽土豆中毒 1、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一种生物碱,叫龙葵素。正常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较少,为2-10毫克%。当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人一次食用0.2~0.4克可发生中毒。 2、中毒表现:一般在进食后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胃部灼痛,舌、咽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体温升高,头痛,昏迷,出汗,心悸。儿童常引起抽风、昏迷。 3、预防措施:⑴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防止生芽变绿。⑵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不得食用。⑶发芽很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围的肉。因龙葵素溶于水,可侵入水中泡半小时左右。 四、亚硝酸盐中毒 1、中毒原因:亚硝酸盐可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因而出现青紫和组织缺氧现象。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一、食物中毒的特点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5—10月份,尤其是6月份,由于气温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次是9月份,由于气温由热转凉,放松了对食物中毒的预防。 2、发病急。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进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最迟数十小时内发作。 3、发病与饮食物有关。所有中毒的病人在发病都吃过相同的致病食物,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并且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高烧等。 4、没有传染性。 二、食物中毒的原因 1、食品未烧热煮透、外熟内生,未达到全部杀死细菌的温度,致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未被杀死,食后引起中毒。 2、食品本身腐败变质,引起中毒。 3、食品本身有毒,引起中毒。 4、操作污染。包括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盛放食品的容器生熟不分,刀、砧、抹布等用具生熟不分,以及炊事人员加工食品后未洗手消毒又操作熟食等,都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5、食品放置时间过长,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大量繁殖,食后引起中毒。

6、操作人员因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带菌,通过食品传播疾病或引起中毒。 三、食物中毒的预防 1、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卫生制度,保证食品卫生。 2、防止食品污染,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炊事人员注意个人卫生,操作前应洗手,消毒;炊具应消毒;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有传染病的应立即隔离或调离。 3、经营食品坚持“四不”制度。即: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不做腐烂变质的原料,售卖人员不卖腐烂变质的食品。 4、控制细菌繁殖。主要从时间和温度上采取措施;新鲜食品要及时加工;对一时用不完的易腐食品,要进行低温保藏;已烧好的熟食菜要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现做现吃。 第三章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第十八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预案实施细则,按照职能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核实情况,经初步核实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通报。

最新学校食堂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一、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贮存食品不当。如在8℃~60℃条件下存放熟制的高危易腐食品2小时以上,或在不适当温度下长时间贮存高危易腐的原料或半成品; 2.未烧熟煮透食品。因烹饪前未彻底解冻食品、熟制时食品的体积较大或熟制时间不足等,导致加工制作时食品的中心温度未达到70℃以上; 3.未充分再加热食品。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在食用前未充分再加热至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4.生熟交叉污染。如熟制后的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接触过生的食品原料的表面(如操作台、容器、手等)污染;接触熟制后食品的操作台、容器、手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5.进食未彻底清洗、消毒的生食品; 6.从业人员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消化道传染病或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带菌者,或手部有化脓性或渗出性伤口,加工制作时由于手部接触等原因污染食品。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1.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食用农产品受到化学性物质污染,或在食用前,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或兽药残留剂量较多; 2.在运输、贮存、加工制作过程中,食品受到化学性物质污染。如使用盛放过有机磷农药的容器盛放食品,导致食

品受到有机磷农药污染; 3.误将化学性物质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用饮用或使用。如误将甲醇燃料作为白酒饮用,误将亚硝酸盐作为食盐使用; 4.食品中的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食用油脂酸败后,产生酸、醛、酮类及各种氧化物等; 5.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或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贮存不当,受到真菌污染,在适宜的条件下污染的真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如霉变的谷物、甘蔗等含有大量真菌毒素。 (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1.食用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组织。如食用野生河鲀、未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鲀,织纹螺、鱼胆、动物甲状腺; 2.在一定条件下,可食的动物性食品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如组氨酸含量较高的鲐鱼等鱼类在不新鲜或发生腐败时,产生大量组胺。 (五)植物性食物中毒 1.食用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制品。如食用有毒菌、鲜白果、曼陀罗果实或种子及其制品等; 2.在一定条件下,可食的植物性食品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加工制作时未能彻底去除或破坏有毒成分。如马铃薯发芽后,幼芽及芽眼部分产生大量龙葵素,加工制作不当未能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新建衡茶吉铁路HCJ-2标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五局衡茶吉铁路工程指挥部二项目部

二00九年六月十日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一、编制依据 本措施根据《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TB10401.1~2《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进行编制。 二、安全管理目标 预防食物中毒发生。 三、什么是食物中毒 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把含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其特点是: 1、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未食用者不发生中毒,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3、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4、所有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四、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㈠、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肉、鱼、蛋、乳等及其制品,如烧、卤肉类;凉菜;剩余饭菜等。 ㈡、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类污染的海产贝类等。

㈢、本身含有天然有毒成份的食品:河豚鱼;毒蘑菇;腐烂变质的青皮红肉的鱼类如金枪鱼、青鱼、池鱼等。 ㈣、在某一特定环境下能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发芽的马铃薯;霉变的甘蔗;未加热煮透的豆浆、四季豆、杏仁、木薯、鲜黄花菜等。 五、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1、保持厨房环境和餐用具的清洁卫生。 2、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品,切勿食用发芽马铃薯、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尽量不生食动物源性食品;不食用野外拣拾的水产品、蘑菇和野菜;不食用病死的畜禽和腐败变质的食品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蔬菜按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的顺序操作处理。 4、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 5、彻底加热食品,特别是肉、奶、蛋及其制品,四季豆、豆浆等应烧熟煮透。食品要充分加热煮透灭菌,尤其是动物性食品最易被微生物污染,要彻底杀灭病原菌毒后再食用;出锅卤制品应尽快食用或冷藏,以免细菌污染、繁殖;冷藏、隔夜食物、以及豆类食品(如四季豆等)须蒸熟煮透食用。 6、食物现吃现做,烹调后的食品应在2小时内食用。 7、妥善贮存食品。食品贮存密封容器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新鲜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提前做好的食品和需要保存的剩余食品存放在高于60摄氏度或低于10摄氏度的条件下。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编号:SY-AQ-0758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Measures to prevent food poisoning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在购买食品时,认定你所购买的食品(特别是一些熟食制品、定型包装食品)是否新鲜,防护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按特定的贮存要求存放;当你认为食品的品质有问题时,绝对不要购买食用。例如,选择已加工消毒的牛奶而不是生牛奶,选择已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新鲜或冷冻的家禽畜肉等。 二、烹调食品要熟透:未经烧煮的食品通常带有可诱发疾病的病原体,特别是家畜、家禽肉类和牛奶,只有彻底烹调才能杀灭各种病原体,而且加热是要保证食品的所有部分的温度至少达到70摄氏度以上。从卫生角度看,广东人喜欢食用骨头尚带有血丝的白切鸡等是极不安全的。 三、立即食用煮好的食品:食用在常温下已存放4至5小时的食物极不安全,这是因为烹调好的食品冷却至室温时,微生物就开

始繁殖,放置的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微生物繁殖到一定的数量或繁殖过程中产毒可致进食者中毒,所以趁热进食刚煮好的食品可缩短微生物繁殖时间。 四、精心储存熟食:如果必须提前制备食品或吃剩的食物想保留4至5小时以上,贮存的温度必须在60摄氏度以上或以最短时间降至10摄氏度以下,这样可减慢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日常生活中常见这么一种错误,即把大量剩余、尚未完全冷却的食物放在冰箱中保存,然而,其食物的温度还很高(10℃以上),微生物仍可乘机繁殖。 五、尽量在校内食堂用餐,不要到不干净的饭店吃饭。 六、反复洗手:在处理食品或进餐前都应把手洗净,尤其是上网、在提款机取钱、上过洗手间、抚摸过不洁物品(如钱币、宠物)之后;烹调过程中,每次用手接触过生食品后要接触熟肉与熟食品有关的物品时,也必须洗手:当手上有伤口与食品接触时,最好能用绷带包扎或戴上密封套。 七、避免苍蝇、蟑螂类和其它动物接触食物: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将食品贮藏于密闭容器中,以免遭到上述害虫将致病的微生物带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校园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学校人群密集,是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多发地,仅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全省共报告学校食物中毒3起,中毒143人。 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危害极大,轻则引起人体不适,重则造成多脏器损害;严重的危及生命、危及子孙后代,给家庭、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意义 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含有足够数量的毒物或含有致病菌及其毒素的食品而导致的疾病,它是食源性疾病当中一种。因食用不洁水源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甲肝、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是食源性疾病,但不是食物中毒。 积极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民族的兴旺,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反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维护正常教学及行政管理秩序的必须。 二、食物中毒发病原因分析 食物中毒有四个基本特征:即2人或多人在同一地点进餐;食用同一种食物;中毒症状相同或相似;无传染性。 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通过对集体食堂发生的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中毒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加工直接入口食品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遭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主要包括原料、加工用具及设备、从业人员生病和不卫生行为造成的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此外因烹调方法不适当、回锅食品的加热温度不够、生吃食物、冷藏不适当、售前存放的时间过长、保温不适当等而未消除或污染微生物引发食物中毒也是常见原因。 人员对直接入口食品的危害最大,可以说一切的污染均来自人员:健康带菌、生病不离岗、便后不洗手消毒、不规范的操作方法、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不消毒、皮肤感染化脓、对着直接入口食品打喷嚏、生熟混放、容器混用等各环节均可致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 2、杀虫剂、杀鼠剂污染 杀虫剂、杀鼠剂既有它杀灭病虫害的正面作用,但是也存在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严重隐患。如果保管、使用不当,人为投毒等极易污染食品而造成食物中毒(2001年黄梅小池镇某小学大面积投放杀鼠剂〈三步倒〉后污染了面粉,导致600余名学生中毒;2002年9月14日南京江宁区汤山镇某中学遭遇特大投毒事件,经抢救无效死亡38人)。 3、烹调方法不当及误食 部分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生物成份,如四季豆等豆类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素两种毒素、土豆含有龙葵素、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毒素,这些毒素在高温下均遭致破坏,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若烹调方法不当极易引起食物中毒。误食有毒食物最常见的是毒蘑菇、野菜、河豚鱼等。 4、食品原(辅)料带有致病性微生物 主要指食品原料在种植、养殖、储运、销售、加工等过程受到肥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一般在进食后1-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四、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食物中毒预防方案

多人食物中毒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食物中毒事故: 五矿职工近2500 人在单位食堂集中就餐,由于卫生条件所限,可能导致有毒动植物中毒等食 物中毒伤害事故。 食物中毒发生的性质多为化学性和生物性。发生食物中毒较为明显的食品是食品添加剂、肉食类、菌食类、奶制品。 食物中毒常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节。它分为人为的、自身行为的两种。食物中毒事故多发生于职工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的对象大多是职工、家属。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直接导致大批职工、家属的伤亡,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指导、规范和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抢救中毒病人,保障职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编制应急准备及响应预案,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2.2 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体职工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控制。 (2)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根据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以及食物中毒发展趋势,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当地政府、卫生局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 依法管理,措施果断。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报告和处理工作。 (4)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积极开展 防范和处理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机构

餐饮服务食物中毒防范措施总结

餐饮服务食物中毒防范措施 范志松 (2015-09-25) 前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倍受社会和百姓关注。 2014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各地要按照习总书记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餐饮业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未端,食物种植和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等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均可以累积到餐饮消费环节。?因此,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保障公众餐饮消费安全,是我们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第一部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一般概念 ?一、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二、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事故。?三、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四、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一般概念 ?五、食品污染,是指食品中含有外来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和含有天然有毒有害物质食物四大类。 ?第一类生物性污染,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及苍蝇、蟑螂、鼠害等对食品或饮用水造成的污染,是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如甲肝病毒、戊肝病毒、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嗜盐菌、金葡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第二类化学性污染,指由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餐饮食 品造成的污染。如蔬菜水果受到农药污染,织纹螺受到赤潮毒化,水发产品受到甲醛污染,花生、玉米、黄豆、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发生霉变受到黄曲霉毒素B1污染 ?第三类物理性污染,来自某些非化学性杂物。如杂质、砂粒、金属等。 ?第四类含有天然有毒有害物质食物,如河豚鱼、毒蘑菇、四季豆、黄花菜、发芽马铃薯、含组胺鱼类等天然有毒有害食物。 ?餐饮食品及其原料一旦受到污染,或食用含天然有毒有害物,就极有可能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表现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或者远期危害 第二部分 餐饮服务行业特点与风险 ?餐饮服务,是指通过即时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性活动。据此定义,界定餐饮服务必须具备六个要素:即时加工、销售、服务+食品、场所、设施。根据餐饮服务法律定义,餐饮服务行业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餐饮业(包括食堂)处于食品的下游,其制售过程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序复杂,品种多、供餐集中,员工流动性大,食品安全风险高,是食物中毒的高发行业。

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及时候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预防措施 1、食堂开办前,应到当地卫生监督所申办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要挂在显目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有效合格的健康证、培训证才能上岗。食品生产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工作衣帽。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肝炎、开放性肺结核、传染性皮肤病等,应立即停止炊事工作,在治愈后,经体检合格才能上岗。非厨房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厨房。 2、应当有与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储存等场所。门、窗、锁要牢固,钥匙要专人保管。 3.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 4、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5、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食品过夜要上锁封存。茶缸、饮用水热水器必须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 6、设置卫生消毒柜。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其他用具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

7、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8、生、熟食物要定点采购。 9、从市场上购回的蔬菜要先用清水洗净,浸泡约半小时后,用开水烫过才煮炒。 10、切菜的砧板、盛食物的容器要生熟分开,碗筷和洗碗布要经常消毒。 11、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 12、肉、奶、蛋及其制品和四季豆、豆浆类应烧熟煮透。 13、食品烹调好到食用的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否则应及时放入冰箱。 14、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摄氏度,并至少维持2分钟。 15、所有食品均应实行24小时留样。 16、不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如河豚鱼、发芽的土豆和发霉的米、面、花生、甘蔗、瓜菜等食物。 17、不要自行乱采摘、进食山上及野外的野生蘑菇。 18、不售卖、食用腐烂变质或过期的食品。 19、不食用因病因毒死亡的禽、畜和已死亡的黄鳝、甲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

校园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包括: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蕈、桐油、蓖麻子、马桑果等)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如四季豆、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等)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有:食品未烧熟、煮透;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食用有毒、有害物质;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要求;饮用水被污染等。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无毒无害,储存方法得当,加工方法正确,处理过程无污染。 1.把好采购关 (1)不采购腐败变质的食品(如已酸败的油脂,霉变、生虫、污秽等不洁的食品),不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不采购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3)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进货验收制度,建立台账。 2.把好贮存关 (1)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3)建立严格的食堂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注意上锁,防止投毒。 (4)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3.把好加工关 (1)蔬菜加工前要用食品清洗剂(洗洁精)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3)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5)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6)烹调四季豆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7)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宜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其中的有毒物质。 (8)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煮沸5分钟左右。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4.做好食堂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 (1)食堂必须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2)食堂要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品加工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 (3)每餐要对供应的食品成品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经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4)食堂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对公用餐具、容器、用具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第一步是用热水洗去食物残渣(水温以50℃~60℃

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及紧急处理措施

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及紧急处理措施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没有传染性。 食物中毒的分类 平时我们通常指的食物中毒有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而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占食物中毒总数的一半左右。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一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和食品有下列数种: (1)细菌名称—沙门氏菌类: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蛋、奶类及奶类制成品、肉类及肉类制成品,特别是家禽类食品(例如烧味卤味、鹅肠等)。 (2)细菌名称—金黄葡萄球菌: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糕点、雪糕、奶及奶类制成品、蛋制品。 (3)细菌名称—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海产品和腌制食品(例如海蜇、墨鱼、咸菜、熏蹄等)。

(4)细菌名称—腊样芽孢杆菌: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剩饭、 炒饭、冷盘、调味汁等。 (5)细菌名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罐头食 品、肉类制品。 (6)细菌名称—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通常受到污染的食品:肉 类及肉类制成品。 夏季一直到秋末天气变凉,食物都特别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再加上有苍蝇蚊虫的叮咬,食物变质的几率更增大,此时,如果吃了被病菌或者毒素污染过的食物,就极可能导致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把好“病从口入关”,防止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预防方法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佳方法就是确保食水及食物的卫生。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食物的选购 (1)不要购买那些没有受到适当保护的食物(例如挂在店铺 外边的烧味卤味和没有盖好的熟食等)。

学校食堂预防食物中毒的预案和应急措施

学校食堂预防食物中毒的预案和应急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校食堂预防食物中毒的预案和应急措施 第一条学生食堂管理实行主管校长负总责,专职和兼职的管理人员和食堂承包人负责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是承包合同的重要指标。 第二条学生食堂应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建立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所有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并且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第三条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第四条学校总务处应定期对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学校德育处应定期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及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第五条学校的专职和兼职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到食堂进行业务指导和卫生监督,对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应重占点进行监督指导。 第六条若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一)、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零时”报告制度;由食堂——总务处——校长室——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逐级报告,不能“迟报”、“隐报”。 (二)、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及时做好“留样”、“索证”等工作,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目前国际上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的仅为200多种。依据菌体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沙门氏菌分为A、B、C1、C2、C3、D、E1、E4、F等血清型,其中对人类致病的沙站氏菌仅占少数。沙门氏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亦可感染人类,极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0℃,在普通水中虽不宜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成1-2个月,在土壤中可过冬,在咸肉、鸡和鸭中也可存活很长时间。水经氧化处理5分钟可杀灭沙门氏菌。相对而言,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即被杀死。另外,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观性状变化,易引起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5-10月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可达全年发病总起数和总人数的80%。 2、食品种类: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禽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由植物性食品引起者很少见。 3、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来源:由于沙门氏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中有广泛的宿主,因此,沙门氏菌污染肉类食物的概率很高,如家畜中猪、牛、羊、猫、犬,家禽中鸡、鸭、鹅等。健康家畜

禽肠道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15%,病家率禽肠道沙门氏菌检出率可高达70%,正常人粪便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仅为002-0。2%,腹泻患者粪便沙门氏菌检出率可达8.6-18.8%。 1)家畜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生前感染是指家畜禽在宰杀前已感染沙门氏菌,是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原发性沙门氏菌和继发性沙门氏菌病两种。原发沙门氏菌病是指家畜禽在宰杀前已患有沙门氏菌病,如猪霍乱、牛肠炎、鸡白痢等;继发性沙门氏菌病是由于健康家编辑禽肠道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当患病、饥饿、疲劳或其它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于肠道内的沙门氏菌即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而引起继发性沙门氏菌感染;由于这些细菌进入动物的血液,内脏和肌肉,其危害较大且发生食物中毒时症状亦较严重。宰后污染是指在屠宰过程中或屠宰后被带沙门氏菌的粪便、容器、污水等污染。 2)乳中沙门氏菌的来源:患沙门氏菌病的奶牛其乳中可能带菌,即使是健康奶牛的乳在挤出后亦可受到污染。 3)蛋类沙门氏菌的来源:蛋类及其制品感染或污染沙门氏菌的机会很多,尤其是鸭、鹅等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一般在30-40%之间。家禽及蛋类沙门氏菌和原发性感染使卵巢、卵黄或全身带菌外,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可在腔门腔里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可通过蛋壳气孔侵入蛋内。 4)熟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来源:烹调后的熟制食品可再次受到带菌容器,烹调工具和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

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一、严把食堂进货关。坚决杜绝资质不合格、食品来源不明、无规范进货手续的厂商提供的食品。食堂禁止采购和使用下列食品;腐烂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和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经过保质期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二、严格按照食品储存的规范要求,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保质期限的食品。食品储存场所禁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需贴提示标志,必须做到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分柜存放。 三、严格按规范程序加工食品,所用工具、容器必须有明显标志,分类专用,定位存放、保持清洁。食品加工必须熟透,不得加工或使用腐烂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熟制品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均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四、严把供餐卫生质量关。不得向师生提供腐烂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师生健康的食品。食品在烹饪后至师生就餐前一般不超过2小时,剩余饭菜不得隔餐使用。 五、食堂工作人员须经培训并持健康证上岗。食堂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有关卫生管理规定,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症状时,必须立即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检查治疗。

六、食堂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学校主管部门及责任人要定期对食堂进行卫生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防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 七、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卫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班主任、生活教师及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学生将校外不洁食品带到校内进食。 学校饮食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办法》,自觉接受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和学校师生的监督。 二、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证;从业人员必须经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无卫生死角。 四、采购人员不买腐烂变质食品,加工人员不用腐烂变质食品,营业员不卖腐烂变质食品,不使用和出售过期食品。 五、餐具数量与就餐人数相适应,餐具必须做到一清、二刷、三冲、四消毒,并有保洁设施。严禁使用未消毒餐具。 六、食品必须做到生熟分开,熟肉、卤菜有专人加工、专用工具、专用冰箱;熟食间应具备洗手、消毒设施,不得存放其它杂物。 七、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清洁工作衣帽上岗,必须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上班时不戴首饰、不吸

食物中毒预防教案

第八课食物中毒预防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种类和常见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以及怎样预防食物中毒,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区别食物的新鲜程度,变质食物不能吃。 教学建议 1、可结合实例讲解食物中毒的种类和症状。 2、结合教材有毒植物中毒预防简表及五种动物食品质量鉴别,计述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3、结合实例,说明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中人”关。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食物中毒吗? 凡是吃了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含毒物的食物、以及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称为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的种类 1、按中毒病因,食物中毒可分3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的一般症状 集体共食可疑食品发生中毒后,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食物被细菌污染、细菌繁殖和未彻底加热灭菌3个主要环节。 4、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防止食品污染、控制细菌繁殖、进食前彻底加热灭菌

5、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 (2)发芽的马铃薯中毒霉变的甘蔗中毒白果中毒 (3)豆浆中毒未煮熟扁豆中毒 (4)亚硝酸盐中毒等。 三、在校学生学生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针对年龄特点,我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教育歌 食物中毒在预防,功夫完全在日常 饭前便后要洗手,卫生习惯要优良 专人餐具专人用,饭后洗净袋内装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管理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管理 1、概念: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或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疾病。 备注:不包括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寄生虫病、经饮食肠道传染的疾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 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酗酒)。 2、特点:①发病呈爆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 ②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③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 在食用该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很快停止。 ④对健康人不具传染性。 备注: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新疆: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沿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北方:霉变甘蔗、酵米面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夏、秋高发,尤其是第三季度。 3、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了大量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包括: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酵米面椰毒假单胞菌毒素食物中毒、韦梭菌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结肠炎耶尔森菌食物中毒、链球菌食物中毒、志贺菌食物中毒。 ②有毒动植物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能除去有毒成分的 动植物引起的中毒。 有毒动物中毒:河豚、有毒贝类 有毒植物中毒:毒蕈(毒蘑菇)、含氰苷果仁、木薯、四季豆等 ③化学性食物中毒: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特点: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发病率、病死率高。(如金属或金属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引起的) 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食用被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教案

预防食物中毒教案 东后完小2010年6月3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和种类,掌握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要点 1、什么是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的种类。 3、食物中毒的预防。 教学过程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经口进食了正常数量的含有致病毒,或生物性及化学性毒物和某些植物天然毒素的可食性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或中毒。某些已知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寄生虫病或食物过敏和暴饮暴食等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并不属于食物中毒的范围。 通常可以把食物中毒分为两大类,即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了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或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常是由于食品污染的致病的微生物,这些致病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水分、PH和营养条件下,大量急剧繁殖,或者产生毒素,如果在食用食品前,不对食品进行加热,或者加热不彻底,就会发生中毒。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奶多,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属、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梭毒素、蜡样芽抱杆菌等。

生的肉类和动物内脏中变形杆菌的带菌率较高,在烹调过程中,如不注意,生熟食品使用同一案板或容器时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而被污染的熟食在2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放置较少时间,变形杆菌便大量繁殖。含水分、蛋白质和淀粉较多的食品更容易使葡萄球菌繁殖并产生毒素,如一些乳类、奶制品及含奶糕点,另外还有糯米、凉糕、凉粉、米饭都是适合于葡萄球菌产毒的良好培养基。有人做过实验,葡萄球菌在奶类和碎粥麦中于20℃-37℃下,经过48小时即可产生毒素;而在新鲜的马铃薯羹中只要45小时即可产毒。 (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凡不是由于细菌等微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均属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些人甚至将亚硝酸盐误当食用盐炒菜,这类食物中毒的事例,在我国已有多次报道,其后果相当严重。 各类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在吃下食物后,短则数十分钟,长则数十小时,就会发生上吐下泻等急性胃肠道反应或发烧等中毒症状,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发生食物中毒固然可性,然而食物中毒是可以预防的,具体的预防措施见教材。 教学建议 1、可结合实例讲解食物中毒的种类和症状。 2、结合教材有毒植物中毒预防简表及五种动物食品质量鉴别,计述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3、结合实例,说明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中人”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