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第一章林木病害的概念

1. 林木病害的定义:

森林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来自其他生物的侵害,或受到一些不利的非生物因素影响,以致在生理上、解剖结构上和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反常变化,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引起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分为两大类:

由寄生生物侵染而引起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寄生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由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如温度或水分不适,施肥不当,有毒物质影响等。(缺乏养分—生理性病害)

2. 病原、病原物和寄主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非生物侵染中称为受害植物。

一种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除需要有病原存在外,还要有感病的森林植物存在和合适的环境条件。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只有在三者有机配合时,三角形面积才最大;如果缺少任何一边,病害就不能发生。

4.

包括: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和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病征和病状统称症状

5. 植物病害症状7大类型

1)变色:(黄化,白化,花叶):由于植物叶绿体减少,造成植物叶片表现黄化或白化。植物体内叶绿体分布不均匀可导致花叶症状,如病毒感染。

○1植物体内缺少某种元素(如钾、铁、锰等)可产生黄化症状;

○2植物受到“植原体”感染也可产生黄化症状;

例:海桐缺钾性黄化、樟树缺铁性黄化、枣疯病(有叶黄化现象)、泡桐丛枝病、杨树花叶病、茶花叶病、柑橘黄龙病(类立克次氏体病害)

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或“酶”,使植物细胞坏死或组织解体,产生斑点(叶斑,果斑)或腐烂(树干腐烂,果实腐烂,根部腐烂等)症状。溃疡为植物组织解体以后寄主产生愈伤组织形成。

毒素一般由真菌或细菌产生;酶由真菌、细菌或线虫产生;

腐烂——果胶酶破坏了中胶层,未产生愈伤。溃疡——腐烂斑的扩大与愈伤包围不断进行,产生凸起。

例: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各种叶斑病、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大斑性溃疡和水疱性溃疡病、枝干腐烂、果腐

3)畸形(肿瘤,丛枝):由于植物体内激素分布不平衡,导致植物生长异常。有病原物产生或病原物侵入植物以后使影响植物体内的激素正常分布。真菌、细菌、线虫等都可使植物产生畸形症状。

肿瘤——细胞分裂素大量积累。

例:辐射松根癌病(细菌)、油橄榄肿瘤病、楸树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竹子丛枝病(真菌)、竹丛枝病、松栎锈病、缩叶病引起的变形、樟树小叶病

4)枯萎(根部坏死,维管束被破坏):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使植物根部或维管束坏死。

真菌、细菌都能产生毒素。由于干旱,水淹,冻害等也可使植物枯萎。

例:松材线虫病、栎枯萎病、榆枯萎病、苗木猝倒病、毛竹枯捎病、松树枯梢病、冻害(狭叶十大功劳)

5)粉霉(白粉菌,煤污菌,锈菌):几种真菌侵染植物后,其营养体或繁殖体可以生活在植物表面,表现出白色、

黄色或黑色的霉状物。如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白粉);锈菌引起的锈病(黄粉);煤炱菌引起的煤污病(黑粉)。

例:白粉病(狭叶十大功劳)松材线虫病?、榆树白粉病、叶锈病、梨桧锈病、松疱锈病、栎锈病、疫病、竹子杆锈病、煤污病

6)流脂流胶:松柏类植物受伤或病菌感染后容易产生流脂症状,如松脂溃疡病。核果类植物受伤或病菌感染后容易产生流胶症状,如桃流胶病。

例:松流脂病、桃流胶病

7)蕈菌(腐朽):由大型担子菌侵入树干,造成的树干腐烂或腐朽,其体表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型菌体。大型担子菌种类很多,菌体的类型多样。

例:腐烂病(蕈菌)、马蹄金白绢病、高羊茅草褐斑病

6. 草坪病害

草坪出现褐斑,以正片草坪为主。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原

1.

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

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如松苗紫化病(冬天植物吸收磷的功能下降,症状更明显)

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如海桐缺钾性黄化

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如樟树缺铁性黄化(土壤碱性过高,铁离子变成高价铁)

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

6)缺锰:叶片出现均匀的黑点

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脉间失绿)

2. 温度

1)高温:破肚子病(冬季的西北面树干)、果实灼伤、地表烫伤

2)低温冻害:极度低温——冻死;

霜害——早霜(秋天第一次霜),晚霜(春天,危害更大)

3. 水分

少——干旱,萎蔫;

多——烂根,上部缺水

4. 有毒物质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氮化合物,药害,盐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真菌

1. 真菌(Fungi):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spore)。

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

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菌丝形成吸器从细胞中吸取养分

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

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

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

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

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2. 真菌的无性生殖

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包括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等)。

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

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3. 真菌的有性生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要通过性的配合。

要经过质配(双核期)、核配(双倍体期)、减数分裂(单倍体)3个过程。

不同真菌的有性生殖各异,为真菌的主要分类依据。

有性孢子一年只产生一次。

有性孢子通常对不良环境有强的抵抗能力。

卵孢子(oospore)(卵孢子为二倍体孢子)、接合孢子(zygospore)、子囊孢子、担孢子

4. 真菌的生活史

5. 真菌的生理和生态

1)营养:真菌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无机碳合成有机碳化物,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碳化物;另外还需要氮和一些微量元素等。真菌的寄生能力各异,有专性寄生,也有专性腐生,但大多植物病原真菌既有寄生能力也有腐生能力。

2)水分或湿度:大多真菌需要高的湿度。

3)pH值:大多喜欢中性偏酸环境。

4)温度:大多最适温度在25-28℃。

5)光照: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光照

6.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1)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五界说

2)真菌分类以形态学为主

3)Ainsworth系统

真菌五个亚门的划分

鞭毛菌亚门:菌丝无隔,无性产生游动孢子,有性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亚门:菌丝无隔,无性产生孢囊孢子,有性产生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菌丝有隔,无性产生分生孢子,有性产生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菌丝有隔,无性阶段一般不发达,有性产生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无性阶段多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不产生或少见。

4)真菌的命名——双名法

如:油桐叶斑病菌

Cercospora aleurtidis Miyake

Mycosphaerell aleuritidis (Miyake)Ou

7. 真菌的主要类群

(一)鞭毛菌亚门

7.1、腐霉(Pythium)

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无隔。

产生游动孢子和卵孢子。

孢子囊长形。

喜欢潮湿环境。

能引起苗木猝倒病等。

7.2、疫霉(Phytophthora)

属鞭毛菌亚门

菌丝无隔;

产生游动孢子和卵孢子;

孢子囊梨形,常从植物气孔中伸出。

喜欢潮湿环境;

能侵染植物根部,引起各种植物疫病。

引起各种植物枯萎病

(二)接合菌亚门

7.3、黑根霉(Rhizopus)

属于接合菌亚门真菌

菌丝发达无隔;

产生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

有假根;

引起植物种子腐烂和鳞茎霉烂等。

(三)子囊菌亚门分纲:子囊菌的分类根据子囊果的形态分为:

1)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子囊菌纲——子囊散生在闭囊壳内。

3)核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壳;若为闭囊壳,则里边子囊排列成束状。

4)腔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座,子囊成双层壁。

5)盘菌纲——子囊果为盘状。

6)虫囊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壳,多寄生在昆虫上。

7.4、外囊菌(Taphrina)

属于半子囊菌纲。

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在植物表面呈栅栏状排列一层。

强寄生菌。

引起植物叶片和枝梢畸形。

7.5、白粉菌

属于核菌纲,白粉菌目真菌。

子囊产生在闭囊壳内,闭囊壳形状多样;

专性寄生菌。

在植物表面寄生,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在植物表面产生一白色粉层。

引起各种植物的白粉病。

7.6、球壳菌类

属于核菌纲。

子囊产生于烧瓶状的子囊壳中,子囊壳的颈有长有短,子囊为短棒状。

无性产生各种分生孢子。

引起很多植物腐烂病、叶斑病、炭疽病等

7.7、腔菌类

属于腔菌纲。

子囊生于由子座形成的子囊腔内;子囊双层壁。

引起植物腐烂病、叶斑病、煤污病等。

(四)担子菌亚门

7.8.1、锈菌类

属于担子菌亚门;

为专性寄生菌;)

典型的锈菌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分别用0、Ⅰ、Ⅱ、Ⅲ、Ⅳ符号表示各阶段);这5种孢子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寄主上产生。

有转主寄生现象;

松树干锈病

7.8.2、层菌

具有发达的担子果,担子果形状多样,担子果上有排列整齐的担子层,担子上产生4个担孢子。

无性阶段不发达,但可产生菌核和菌索。

多引起木材和树木的腐朽病,根部白绢病,银叶病等。

(五)半知菌亚门——半知菌

半知菌无性阶段发达,有性阶段无或不发达。

半知菌大多属于子囊菌的无性阶段。

半知菌的分类根据无性孢子的产生情况。

半知菌亚门下属3个纲:丝孢菌纲、腔孢菌纲、芽孢菌纲。

第三节、植物病原细菌、植原体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没有荚膜。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不形成芽孢。

植物病原细菌通常生有鞭毛,鞭毛一至多根,极生或者周生(用特殊的染色才能看到)。

细菌的繁殖为裂殖。

革兰氏染色反应:(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再用番红复染和冲洗,如菌体为兰色,则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如菌体为红色,则为阴性。)

2、细菌的分类主要根据《贝捷细菌鉴定手册》(Bergey’ 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进行。(缺点:在种的划分上忽视了致病性特点)

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1)纯培养的形态

2)染色反应

3)培养性状(如:40℃的生长)

4)生理生化反应(如:产酸产碱、糖的利用、明胶液化等)

5)DNA中的鸟嘌呤和胞嘧啶(G+C)含量

6)16S RNA的序列

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检索表

1、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1’、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2

2、鞭毛极生-----------------------------------------------------------3

2’、鞭毛周生----------------------------------------------------------4

3、鞭毛数根,菌落白色--------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3’、鞭毛1根,菌落黄色---------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

4、引起植物肿大或畸形---------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4’、引起植物组织腐烂-----------------欧氏杆菌属(Erwinia)

3、细菌的生理和生态

营养:都能人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各种菌落。一般能利用无机铵盐作为氮源。培养时一般用牛肉膏蛋

白胨培养基。

温度:(低温、适温、高温)

酸碱度:一般喜中性偏碱环境。

寄生性:一般寄生性较强,但也有的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4、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特点

斑点:由细菌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而成为坏死斑点;细菌引起的斑点一般具有“晕圈”。黄单孢杆菌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可产生斑点症状。

枯萎:细菌产生毒素,破坏植物的维管束系统,使其变黑,而失去输导性能,造成枯萎症状。棒杆菌属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

肿瘤:细菌侵入植物以后,可以使植物局部细胞或组织激素增加,产生肿瘤症状。野杆菌属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可产生肿瘤症状。

腐烂:细菌产生果胶酶破坏植物细胞的中胶层,而造成腐烂症状。欧氏杆菌属细菌。

柑橘溃疡和桉树青枯病、细菌性肿瘤病、油橄榄肿瘤

5、细菌的传播和侵染

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

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

6、植物菌原体

“植物菌原体”简称“植原体”(Phytoplasma)。

原来的名称为“类菌质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s)。1967 日本“土居养二”发现并命名。

可引起植物产生丛枝、黄化等症状。

林业上重要的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桑萎缩病等(植物上有300多种)。

植原体在形态上和动物上的菌原体相似,但动物上的可以培养,而植物上的不能培养。

以前还把引起柑桔僵化病和玉米矮化病的丝状的螺旋体归为一类。

目前认为植原体和以上两类有明显区别,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把三者明显区分开。

6.1 分类地位

柔膜菌纲Mollicutes (纲内仅一个目)

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 (目内三个科)

1)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 (对毛地黄皂苷敏感)。

支原体属Mycoplasma(需甾醇类物质培养,多形,在动物上寄生)。

2)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

螺原体属Spiroplasma (需甾醇类物质培养,形态为螺旋状,可运动)。

3)不需甾醇菌科Acholeplasmataceae(对毛地黄皂苷不敏感,即抗毛地黄皂苷)

不需甾醇菌属Acholeplasma (能人工培养)

植原体属Phytoplasma (不能培养)

6.2 植原体的基本性状

无细胞壁,仅3层单位膜,内外两层为酯膜,中间为一层蛋白质膜。1至几个微米。

多型?(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线形等)。

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寄生,引起植物丛枝、黄化、畸形、衰退(萎缩、僵化)等症状。

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由吸取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传播。(叶蝉、蝽蟓、木虱等传播)。

基因组较小,600-1200kb,DNA G+C含量较低,仅23-30%。

枣疯病、泡桐丛枝病

传病昆虫:麻皮蝽、木虱

植原体14组和亚组的划分(见PPT)

7、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Like Oganism

类立克次氏体和细菌同属一个纲,故也叫“类细菌”。

目前已发现有30多种植物感染类立克次氏体病害。如:柑桔黄龙病、柑桔青果病、桃树矮化病等。

7.1 类立克次氏体主要性状

有细胞壁,波纹状。

通常为杆状,1-3微米。也有球形、线状等,比细菌小。

二均裂方式繁殖。

对青霉素和四环素均敏感。

人工不能培养。

在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寄生。

7.2致病特点

寄生在韧皮部,表现黄化型症状。表现植株萎缩,叶片黄化、花变绿等。如柑桔黄龙病,柑桔青果病等。

寄生在木质部,由于破坏了寄主的导水系统,症状表现为叶缘坏死,叶片卷曲,整株枯死等。如洋李叶灼病等

第四节病原病毒和类病毒

1. 病毒

病毒是德国人Mayer首先从烟草上发现的。

病毒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和其他生物有独特的区别:1、病毒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2、繁殖时只进行核酸的复制,而不是整个细胞的复制,也不能二均裂复制;3、只能利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所以人工不能培养。

病毒在自然界可寄生在各种生物中。

植物病毒病害也很多,最著名的烟草花叶病毒病,黄瓜、番茄、马铃薯病毒病,林业上的杨树花叶病毒病,刺槐、胡桃、白蜡树病毒病等

1.1 病毒的一般特性

病毒有各种形状。

病毒粒体由核酸内芯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为一螺旋状的长链,蛋白质外壳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

植物病原病毒内的核酸类型大多为“RNA”。

1.2 病毒的增殖

病毒只能在寄主体内增殖,人工不能培养,专性寄生物,病毒增殖的程序为:

脱去蛋白质外壳。

核酸侵入寄主细胞。

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复制新的核酸链。

新的蛋白质亚基在寄主细胞内合成。

装配成新的病毒。

从胞间连丝扩展到其他细胞。

1.3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还很不完善,虽然有多种方案,但不被大家所接受。目前的分类根据:

核酸的性状(RNA还是DNA,单股还是双股)。

核酸的分子量在病毒粒中所占的百分比。

病毒粒体的形态。

寄主的种类。

传播媒介的种类。

1.4 病毒的命名

目前多采用通俗名称,即以病毒的主要寄主和所引起的症状来命名。如: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水稻丛矮病毒Rice dwarf virus

杨树花叶病毒Poplar mosaic virus

1.5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营养消耗一般对植物够不成大的威胁,致病性主要是促使寄主细胞产生各种酶、激素或毒素,干扰和破坏寄主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引起的症状有:

花叶或黄化

坏死(过敏性反应)

畸形(缩叶缩果,花变绿等)

不引起丛生症状

1.6 病毒的传播和侵染规律

传播:1、机械传播;2、无性繁殖材料传播;3、种子和花粉传播;4、介体传播(昆虫:蚜虫、木虱等,线虫、螨类和真菌等)

病毒主要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

1.7 类病毒Viriod

类病毒是一类最小的病原物。

只含有核糖核酸(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引起的植物病害有: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病;柑桔鳞皮类病毒病;菊花矮化病;菊花斑驳病;黄瓜灰果病等。

靠无性繁殖材料和机械接触传播。

第五节、植物病原线虫

2. 概述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线形动物门,线虫纲(Nematoda)。

线虫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很多,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0万多种,仅次于昆虫。

植物上寄生的线虫有100多个属,2000多个种。约5000多种植物受害。

2.1 一般形态和构造

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

2.2 线虫的构造(见PPT):

2.3 线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线虫的第一龄幼虫是在卵内发育的,从卵内孵化出来即为二龄幼虫,幼虫共有4个龄期。

从卵的孵化到成虫交配产卵为一代,一般一至四周可完成一代,长的几个月才完成一代。

2.4 线虫的寄生性和培养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

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大豆蛋白培养基)。所以松材线虫不能看作为专性寄生物。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可以取食真菌,所以在研究时可以用真菌培养线虫。

重要的植物线虫病害——根结线虫病、菊花叶枯线虫病、松材线虫病

第六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1.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

种子植物中有少数是营寄生生活的,它们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枝干或根上,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所需要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

寄生性种子植物共有12个科,2500多种,都是双子叶植物。

在我国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仅有两个科,分别为桑寄生科和菟丝子科。

2.

是寄生物的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

物质,还要吸收炭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和筛管均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

3.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

为长绿多年生小灌木,半寄生。

由于桑寄生的为害,寄主植物可提早落叶,延迟抽芽。被寄生的枝干变脆,易被风雪摧折。严重时整株枯死。

3.1. 较重要的有两个属:

桑寄生属(Loranthus):花两性,植株高1米左右,在我国长江以南较常见。

槲寄生属(Viscum):花单性,株高50厘米左右,叶对生或退化成鳞片,茎二叉分枝。在我国南部均有分布。3.2. 桑寄生科植物的侵染程序和防治

1)桑寄生科植物种子由鸟传播。

2)冬季砍除被寄生的植物枝条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4. 菟丝子科(Cuscutaceae)植物

菟丝子属草本植物,一年生,茎攀缘,无根,无叶或叶退化为鳞片状,无叶绿素,茎黄白色旋转状。

全世界有100多种,在我国常见的有中国菟丝子(C. chinensis)和日本菟丝子(C. japonica)两种。

中国菟丝子茎黄色,直径在1毫米以下,主要为害草本植物。

日本菟丝子茎较粗,2毫米左右。主要为害木本植物。

4.1 侵染规律和防治

4.1.1种子在土壤中越冬,发芽较晚于植物。发芽后先固着在土粒上,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脱离土壤。茎不断

旋转生长,向外扩散并建立新的寄生关系。

4.1.2防治方法:1、冬季深翻土壤,减少菟丝子初侵染来源;2、及时检查清除,以免传播蔓延;3、喷洒“鲁保

1号”(炭疽菌)防治。

第三章、森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步骤:从大到小,从宽到窄,排除虫害

1. 非侵染性病害

1.1、病害发生上的特点

1)病害发生往往比较突然。时间持续短,但发生面积大。

2)病害的分布往往成片的,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3)病害分布有可能与地形、地势、土质等有一定关系。

4)病害的发生有可能与某种气象条件变化有一定关系。

1.2症状表现特点

1)发病部位有一定规律或部位较固定。

2)所发生的叶枯、叶斑等大多从叶尖、叶缘开始。

3)变色部位往往与健康部位没有明显的界限。

4)受害部位往往没有“病征”出现。

1.3对营养缺乏症的诊断方法

1)症状观察:

2)化学诊断法:对土壤或植物组织进行化学分析,

3)人工诱发:

4)治疗诊断:

2. 侵染性病害

2.1 病害发生上的特点

1)病害发生往往持续时间很长,存在由点到面的过程。

2)病害在分布往往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3)病害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有“病征”

4)一般与品种有关

2.2 真菌病害的诊断

症状观察往往有“病征”出现。

直接挑取植物表面的真菌子实体,制作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切取病斑上的子实体,制作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比较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于已经研究过的老病害可得出诊断结论。

如果植物上还没有表现子实体,采回样品后要进行保湿培养,待产生子实体后观察。

对于新病害还需进一步研究。

2.3 细菌病害的诊断

症状观察:细菌病害引起的叶斑病往往有“晕圈”,引起的枝干枯萎病木质部韧皮部的交界处往往有“黑线”。

显微镜观察“细菌溢”。

细菌的分离培养。

2.4 病毒病害的诊断

症状观察:“花叶”症状是病毒病害所特有的症状。

汁液传染法接种试验。

内含体的观察。(结晶体和X-体)

2.5 植原体病害的诊断

症状分析:

电镜观察:

四环素治疗试验。

2.6 线虫病害的诊断

症状观察:

对于根部的肿瘤,可以直接用针挑取。

对于其他线虫病害,可以进行线虫的分离。

2.7 柯赫法则Kock’s Postulates

对于新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必须要遵循柯赫法则所规定的原则进行。

柯赫法则内容:

1)从感病部位分离出这种病菌并得到病菌的纯培养;

2)把这种病菌重新接种到原植物上,植物表现和原来相同的症状;

3)再从接种的植株上重新分离到这种病菌。

对于病毒、植原体等不能培养的病原物,要注重接种这一环节。

3. 病害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3.1 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1)病害的发育阶段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如锈病。

2)同一种病害,在不同品种上表现症状不同。如杨树黑斑病。

3)不同的感病部位,症状表现不同。如油茶炭疽病。

4)一种病害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如植原体病害。

5)多种病原,可以出现相同症状。如苗木猝倒病。

3.2病原菌与腐生菌的区别

病原菌的“病征”出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致性和大量性。

病原菌在培养时,其生长速度往往比腐生菌要慢。所以,在培养基上长的茂密,数量比较多的菌,就可能不是病原菌。就不能以概率统计的方法确定病原。

第四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上取得赖以生存的营养和水分的能力。寄生的生物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为寄主。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大多都是异养的,必须依靠寄主合成的各种有机营养物质而生存。这些异养生物按其营养方

式划分为寄生物和腐生物两种基本类型。

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上取得养料。

腐生物: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生物是绝对不同的,但实际上两类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中间存在很多过渡类型。在植物病理学中,按其寄生能力强弱,划分为一下4种类型:

1)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寄主细胞死亡,它们也随之死亡,人工培养基不能培养;

对寄主植物有强的选择性。如锈菌、白粉菌、病毒、植原体等。

2)兼性腐生物(强寄生物):以寄生为主,兼营腐生生活,通常在植物活体上生活,但也有一定腐生能力,在人工培养基上可勉强培养。对植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如外囊菌、杨树黑斑病菌、黑粉菌等。

3)兼性寄生物(弱寄生物):以腐生为主,有时也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往往在寄主生活力下降或生长不良时才能侵染活组织。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很好。对寄主植物往往没有选择性。如大多数引起植物腐烂和溃疡的病菌。

4)专性腐生物:只能在无生命的有机体上生存,不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如食品上的霉菌,木材腐朽菌等。

三、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由于病原物多为微生物,个体较小,结构简单,群体数量大,繁殖率高,有性和无性杂交的可能性大,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干扰,所以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病原物变异的结果往往会使原来优良的抗病品种变得不抗病,从而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四、寄生专化性

(寄主范围往往与寄主的亲缘关系有一定联系)病原物的寄生性与寄主范围的关系: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寄主范围较窄;反之亦然。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寄生性与寄生专化性的关系:寄生性越强,寄生专化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专化型(forma specials, 简写f. sp. ):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或者属具有不同的致病力的差异,称为专化型。如禾谷柄锈病:

Puccinia graminis f.sp. t ritici 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 s eclis 黑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 a venae 燕麦专化型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种或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称为生理小种。

如禾谷柄锈病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t ritici1

Puccinia graminis f.sp.t ritici2

生理小种是寄生性专化的一种最强的表现。

五、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除掠夺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外,还能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各种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往往是病原物对寄主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这些物质有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

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毒素:毒素是一类大分子物质,可以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主要,主要引起枯萎和斑点症状。

激素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第二节林木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概念

抗病性与感病性:植物的抗病性也就是植物与病原物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相反,植物与病原物的易亲和或易感染的特性称为感病性。

抗病性和感病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抗病性高的植物叫抗病植物,抗病性低的植物就叫感病植物。

植物的抗病仅仅是对一种或几种病原物的抗病,而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原物都抗病。

Vanderplank根据病原物的毒性变化,(即病原物生理小种组成,不同的生理小种代表不同的毒性。)把植物的抗病性划分为两种类型。

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是垂直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

三、抗病基因的来源

一般认为病原物的原产地的寄主植物具有较丰富的抗病基因,人们称这一地区为抗病基因中心。植物的抗病性是植物同病原物共处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病原物的选择压力,那些高度感病的个体被淘汰了,具有抗性的个体保存了下来。

但并不是说远离病原物原产地的地区,抗病基因就不存在。只是抗病基因出现的频率较低。

第三节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简称为病程。病程是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开始,到它们停止活动为止。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和发病期4个时期。

二、接触期的研究内容

湿度:大多数真菌需要在高的湿度下(相对湿度100%时),孢子才能萌发;有的还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温度:在自然情况下,一般较高的温度,孢子较易萌发,芽管生长也较快。

空气:在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有足够的空气供给孢子萌发;孢子在土壤内,如水分太多,孢子萌发会受到一定影响。

光照:大多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的照射。

营养物质:少数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营养,但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促进孢子的萌发。自然界中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真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接触期是病原物的较薄弱环节,在病害防治中,可抓着这一有利时期进行喷药,控制病害。

三、侵入期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和方式

直接侵入:有些真菌的芽管可产生侵染垫和侵染钉,直接穿透寄主植物表皮而侵入植物。能够进行直接侵入的真菌有锈菌、白粉菌等。另外高等寄生植物、线虫也能直接侵入植物内部。

自然孔口侵入:植物表面有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皮孔、柱头、蜜腺等。这些孔口均可以成为病原物侵入植物的途径。最常见的是真菌的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中侵入;溃疡病菌经常从皮孔侵入;梨火疫病细菌从蜜腺侵入等。

伤口侵入:除了有冻伤、日灼伤、修剪或嫁接伤口、虫的咬伤等大伤口外,还有一些微小伤口。引起溃疡和腐烂的真菌往往从枝干的伤口侵入;病毒和植原体由昆虫造成的伤口侵入。

四、潜预期

潜预期是病原物同寄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病原物必须克服寄主植物的反抗和一些不利的因子,最后才能使植物发病,如不能克服病程就会终止。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内扩展范围受病原物的特点决定。有的只在局部扩展,造成局部性病害;有的可扩展至全身,成为系统性病害。

潜预期的长短:不同的病害组合,潜预期长短不同;而同一种病害,温度则是影响潜预期长短的主要因素。五、发病期

——影响病原物子实体产生的因素

营养的影响:一般认为,“饥饿”可促进真菌孢子的产生,如叶斑病。

湿度:一般情况,高的湿度有利于病菌子实体的产生。

温度: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真菌有性孢子的形成。

光照:有些真菌孢子的产生需要光照的刺激(如杨树溃疡病菌)。

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病原物暂时停止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力,待环境条件合适,病原物再重新扩展,使植物发病,这种现象称潜伏侵染(炭疽病和溃疡病往往有潜伏侵染现象)。

复合侵染:某种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物同时或先后侵染而造成的。而两种病原物单独侵染均不能造成危害。如美国山核桃苗的根腐病(同时受线虫和腐霉侵染)。

第四节病害的侵染循环

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以病原物的活动为主线,包括了3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和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3、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冬方式

病原物冬季也要进入休眠,但各种病原物忍受低温的能力不同,越冬的成功率也不同。病原物越冬的方式有:真菌的各种孢子:如有性孢子中的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无性的厚垣孢子。

菌丝的各种变态:菌索、菌核、子座。

在我国的南方,温度比较高的地区,真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也能越冬。

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感病植株:(病株枝干、不落的叶片、芽鳞、芽痕等)。

病残体:(落叶、落果、枯枝、枯立木、倒木等)。

种子:(病原物混杂在种子间、附着在种子表面稻瘟病菌、潜伏在种皮或胚内病毒)

土壤:大多为根部病害或干基部的病原物。分为根部习居菌和土壤习居菌两种。

根部习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他腐生微生物取代。如白绢病、紫纹羽病菌等。

腐霉、丝核菌等。

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害的发生

病原物能否顺利越冬,决定了来年病害的数量。如有合适当场所和环境条件越冬,来年病害的数量就多。

一般来讲,病原物越冬的场所即为来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越冬是病原物在侵染循环中的较薄弱的环节,其一是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其二是越冬场所比较集中。所以抓着越冬环节进行病害防治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气流(风)传播:真菌的子囊孢子和担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

雨水(水流)传播:是真菌的分生孢子和细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昆虫:病毒和植原体由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另外,梨火疫病由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松材线虫病由天牛传播,栎枯萎病由小蠹虫传播等。

人为传播:

四、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越冬后的病原物所进行的第一个侵染程序为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初侵染后在寄主上新产生的病原体所进行的侵染程序,以及后来反复产生的一系列侵染程序都称为再侵染。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次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为单循环病害,如松落针病。(一次侵染就很多)

复循环病害: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的病害为复循环病害。(病害初期较少,以后病害数量不断增加)

决定有无再侵染的因素

病原物的生活史中没有无性孢子;如松落针病菌。

侵染发生的条件;如桃缩叶病,毛竹枯梢病。

潜预期过长;如竹子杆锈病。

传播媒介的限制;如松材线虫病。

第六章林木病害防治

一、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方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

“预防为主”是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把病害消灭在未发生前或初发生阶段。

“综合治理”是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合理地应用各种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病害。

二、病害防治的方法

1. 植物检疫

3.1 植物检疫是由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种子和苗木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免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它是国家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由专门的检疫机构来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措施。

3.2 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从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对外检疫)

将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让其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对内检疫)当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到新的地区时,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消灭。

森林植物对外检疫名单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4年4号文,提出的我国森林植物危险性病害检疫名单如下: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s xylophilus

杨树花叶病毒病Poplar mosaic virus

落叶松枯梢病Guignardia laricina

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

猕猴桃溃疡病Pseudomonas syringae

根癌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草坪草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3.3 为害严重,传入后可能给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

能随种子、苗木、原木或其他植物材料由人为传播的。

国内尚未发生或者仅局部发生的。

凡全部符合这3个原则的病害才能定为检疫对象,有一条不符合就不能定为检疫对象。

2. 林业技术防治

林业技术措施在森林病害防治中尤为重要,因为森林病害较难防治,而林业技术措施执行简单,效果突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可能是林业技术措施不当而导致的,如杉木炭疽病,板栗疫病等。

有些林业技术措施也能防止病害的发生。如苗木猝倒病等。

2.1苗圃阶段

苗圃地的选择:选择土质好,排灌条件好的苗圃是首要的;另外,要注意苗圃远离大树,不能用菜园地作为苗圃。

适当进行轮作,防止病菌积累。

精选种子,使之出苗整齐,苗木生长健壮。

及时间苗,保持适当密度,提高通风透光能力。

及时清除病株,注意苗圃卫生。

2.2造林阶段

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等配置合适的树种。

选用无病的健康苗木造林。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可以阻止病菌传播;可以调节土壤内微生物种群;有利于害虫天敌对繁殖;当病害流行时不易遭受大的损失。

2.3营林阶段

加强幼林抚育;

合理施肥排灌;

合理的修剪和整枝;

合理的间伐;

防除害虫。

3.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3.1 因为不同树种或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所以可以利用抗病品种的栽培来达到防病的目的。

林木病害防治困难,很多重要的林木病害均是利用抗病品种来解决问题的。如栎树抗枯萎病、杨树抗黑斑病、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抗梭形锈病等选育工作的开展。

抗病品种的选育,往往是针对那些寄生性比较强的病原物所引起的病害,而对那些寄生性较弱的病原物引起的病害效果不大。

3.2 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的途径

1)选种

○1抗病树种的选择:利用不同树种间对病害的抗性差异;再者因林产品对质量的要求不严格,所以可亲缘关系较近的树种代替感病树种。

○2抗病种源选择:同一树种而不同地理来源的植物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如不同地理来源的松树对落针病的抗性差异表现不同。

○3抗病单株选择:利用种内单株之间对病害的抗性存在有差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选育方法。在重病区选择抗病表现型的单株;将选出的各单株进行无性繁殖;对各无性系进行抗性测定。将表现好的无性系进行扩大繁殖并推广试种;建立种子园,提供优质种子。

○4抗病实生苗选择:在苗圃内育苗,进行人工接种,测定各个单株大抗病性,筛选保留下来的抗病苗木,进行无性繁殖推广或建立种子园。

○5抗病母树林改良:对病害的发生区,一些林分虽然受到感染,但还保留了一部分感病较轻的植株,把这种林分当作母树林来经营,也可以提供优质的种子。

2)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处理植物种子和幼苗,使其在遗传特性上发生改变,育出优质抗病的植株。

4.生物防治

4.1 广义的生物防治是利用除人以外的一切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但通常所采用的生物防治多是利用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是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现象,人类加以发现利用

4.2 在自然界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有相互抑制的关系。这种抑制的关系表现在几方面:捕食,寄生,竞争,抗生,降低病菌毒力,交叉保护等。

4.3 交叉保护防治病毒病害:在病毒病害的防治中,先对植物接种一个病毒的弱毒株系,植物就可产生对病毒强毒株系的抗性,就可以保护植物不受该种病毒强毒株系的侵染,从而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这种防病作用称作交叉保护。如对黄瓜花叶病毒病,柑橘衰退病毒病等的防治。

5. 物理防治

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在植物病害防治中使用的不多。

温水处理种子、苗木、插条接穗、鳞茎等。一般用50-55℃的温水,在这个温度下可杀死大多数病菌,而对植物没有大的影响。

火烧苗床,土壤灭菌。

用超声波或射线处理果实或植株。

6. 化学防治

6.1 使用化学药剂毒杀病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化学防治。

6.2 化学药剂有多种,有毒杀真菌的杀菌剂;毒杀细菌的抗菌素;有抑制病毒的抗病毒剂;有毒杀线虫的杀线剂。

6.3 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

○1植株处理:对树木的地上部分进行喷水剂、粉剂、油剂等处理。

○2种苗处理:药剂浸泡种苗,杀死表面和内部队病原物。

○3土壤处理:土表撒粉、药液浇灌施入土壤,抑制土壤内的病原物。

○4其他方法:树干涂白,树干注射等。

6.4 两类杀菌剂

根据杀菌剂的作用把杀菌剂分为两大类:

保护剂:在植物表面,抑制真菌的萌发和侵入,或在植物外部杀死病菌。在病菌侵入前起作用,对侵入植物内部队病原菌无效。大多数杀菌剂属于保护剂。保护剂在植物表面容易被雨水冲刷掉。

治疗剂:这类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有的还能够的植物体内传导和移动,所以也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苯来特、瑞毒霉、粉锈宁、乙磷铝等。它们能杀死侵入植物内部的真菌,在植物发病以后起作用,且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常用的杀菌剂:

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是一种古老的杀菌剂,因为其用料简单、便宜,另外还有杀菌谱广,残效期长等优点,到目前还一直在使用。

配方及配比:

生石灰:硫酸铜:水=1:1:100,这个配比生石灰和硫酸铜用量是相等的,所以称石灰等量式。有时根据需要可以把石灰减半或加倍,分别称石灰半量式或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

配制方法:

波尔多液的杀菌机理是靠铜离子对病菌蛋白质的破坏作用,所以杀菌范围很广。另外,波尔多液属于保护剂,粘着性也较好,可在植物表面附着20-30天,是杀菌剂中残效期最长的。

注意事项:随配随用,晴天使用,不易混用。

石硫合剂

也是一种古老的杀菌剂。

是由生石灰,硫磺和水熬制而成的,配制的比例为1份生石灰,2份硫磺和10份水。熬制好的药液为母液,其浓度用波美度表示,用时加水稀释。

使用浓度随不同使用时期和植物的状态来定,树木生长季节浓度要低(0.2-0.5 o Be),休眠季节高一些(2-5 o Be );

植物幼嫩时浓度低一些,植物老化时浓度高一点。

石硫合剂也是保护剂。主要对白粉菌、锈菌、外囊菌作用较好,对有的害虫也起作用。石硫合剂残效期为10-15天。

注意事项:不易混用,高温不用。

有机硫杀菌剂

有机硫杀菌剂有三类:

代森类: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等

福美类:福美双、福美砷等。

三氯甲硫基类:灭菌丹、克菌丹等。

均属于保护剂,可做喷雾、土壤消毒拌种等使用。药效可维持7-10天,属于广谱性农药,可防多种病害。

其他几类杀菌剂有机砷杀菌剂:退菌特、苏化911等。保护剂,广谱。

杂环类杀菌剂:

苯来特、多菌灵、瑞毒霉、萎锈灵等。都属于内吸性杀菌剂;前三者属于广谱杀菌剂,后者主要防治锈病。

取代苯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均属于广谱性的内吸剂)百菌清(广谱性的保护剂)

抗菌素类和杀线虫剂

抗菌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均用来防治细菌病害。

杀线虫剂:氯化苦、溴甲烷、D-D混剂、二溴氯丙烷、杀线灵、呋喃丹等。

主要病害

一、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我国主要是黑松、马尾松受害

1)针叶鲜黄不落:(其他病害为暗色——如松梢枯病)

2)松

3)质部脂分泌减少:

4)树干木粘性降低

5)和松枯梢病症状比较:松枯梢病症状针叶发暗

3. 三种症状类型:

1)当年枯死型(急性型):6月被感染,7-8月表现症状,秋冬前枯死。

2)越年枯死型:前一年6-8月份感染,第二年春、夏枯死。多见于北方。

3)枝条枯死型(慢性型):感病松树下部枝条先枯死,慢慢向上部发展,有的枝条几年内不枯死。

6.1 拟松材线虫(B.mucronatrus)与松材线虫区别:

1)雌成虫尾端较尖细。——主要鉴别特征

2)雄成虫交合刺较小,近端喙突不明显。

3)雄成虫交合伞方形或铲状。透明包括于尾端。

4)尾尖突3-5微米。

拟松材线虫在有些地区是致病的,在另一些地区是不致病的。为什么?

7. 分离和培养

分离:用浅盘法或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线虫

培养:

1)真菌培养

2)松树愈伤组织培养

3)人工培养基培养(大豆蛋白,酵母膏,胆甾醇,血红朊等)

8.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研究中)

9. 侵染循环:(详见PPT)

10. 传病昆虫:天牛及其他松树蛀干害虫

11. 冬季清除枯立木或濒死木

工作在12-2月开展,至少3月底前清除完毕。

伐木时,残留伐桩要尽量低,伐桩进行剥皮后用杀螟松乳剂涂抹,并用塑料代包扎。

原木及3公分以上的枝条都要运出林分。

原木可集中用溴甲烷24小时熏蒸处理或高温干燥处理。

枝条集中烧毁或加工成薄片。

这一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消灭树皮中的天牛幼虫

12.

1)致病过程中,木质细胞出现“空穴化”是树木输导功能丧失

2)某种毒性物质使木质细胞“空穴化”

3)松材线虫本身不产生毒素

4)松材线虫体表所携带的细菌可产生毒素

5)用松材线虫和细菌分别接种不能致病,而二者混合接种可以发病

二、松针褐斑病

4. 侵染循环:

越冬:病菌在病斑上以菌丝或孢子越冬;

传播:雨水稀释后,风传播。水流也可传播,种子不能带菌,但苗木可带菌。

侵入:气孔侵入,潜育期18天,生长季节多次侵染。

6. 病害防治:

美国病害防治方法(火烧、喷药)。

我国:据病害流行区的划分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主要流行区:种植抗病品种。

2)偶然流行区:在苗木上山时用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根系蘸浆处理。

3)无害区:可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不必进行检疫。

三、松枯梢病

1、分布和危害

该病害为弱寄生病害,可侵染的树种很多。松属(Pinus)、冷杉属(Abies)、落叶松属(Larix)、云杉属(Picea)、黄柏属(Pseudotsug)内的很多树种均可受害。

在国外主要为害的树种有辐射松(Pinus radiata)、欧洲黑松(P.nigra)、欧洲赤松(P.sylvestris)、美国黄松(P.pondersta)、海岸松(P.pinaster)等。

在国内,主要为害的树种有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樟子松(P.slyvestris)等。

3、病原

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Sphaeropsissapinea)。

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或近圆形,半埋于寄主的表皮下。

分生孢子初期为单细胞,卵型或椭圆型,无色,后期有的变为双细胞。

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4、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发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当新梢萌发时,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第一次侵染。

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2h持续降雨孢子才能释放)。

从伤口或气孔侵入。

潜预期7-13天,再过十几天产生分生孢子再进行侵染。在生长季节可以进行多次侵染。

南方在4-10月,北方在5-9月均可进行侵染。

5、病害的发生规律:

树种与病害:不同树种、原产地不同,生物学特性有差异,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发病率不一样。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枯梢病发病率湿地松高于火炬松,而马尾松未见发病。另外,大树比小树感病重。

地形地势:不同地形、地势、坡向松枯梢病发病率不同,一般沿山脚、山脊、山顶上升。坡地比平地严重。迎风干旱的北坡、西坡,比避风向阳的东坡、南坡发病率要高。另外,低洼积水地段病害也重

病害发生规律:

土壤:土层深厚的酸性红壤土最适宜松树生长,随土中砾石含量增加,松枯梢病发病率上升,石灰岩风化土最为严重。环境:海凤大的地区病害严重。

管理:管理粗放病害严重。

水分胁迫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6、防治:

防治对策要控制松枯梢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立足预防,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适地适树根据国外松的生物学特性最好选择北纬27°以南,避风向阳的丘陵岗地或低山下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土栽植。切忌选高寒、阴冷、积水或贫瘠、干旱、迎风、碱质土壤种植。

防治:

大穴春栽国外松是深根性树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密切相关。因此,整地要打大穴,做到土壤疏松通气,不干不湿,

使根系发育有良好的环境。松树又是常绿针叶树,容易受冻伤根,失水引起枯根枯梢。要求在立春后气温回升时,抓紧时机,深栽保湿,以避免冻根、冻梢或风干。

施磷喷硼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幼树秋梢的木质化程度,是增强两松抗寒防冻能力的关键,也是目前预防枯梢病最有效的措施。在星子曾多年多点对两松施肥做过试验。在同等条件下凡栽植前将苗木根系用黄泥打浆、磷肥沾根的苗木成活率高,根系发达,长势好,发病率不到对照组的50%;苗木出圃前施硼或叶面喷硼的,定植后经多年观察其抗枯梢病的能力比单纯施磷的效果还好。而苗木喷硼,磷肥沾根,定植后每年秋冬施磷、钾、硼肥的综合试验林,至今连续6年尚未有枯梢病发生。

适地适树,加强管理,提高树木生命力!

四、杉木病害

(一)杉木炭疽病

1、分布及危害性

杉木炭疽病在我国杉木栽培区均有发生,尤以华东、中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区的幼林发生普遍且严重。

杉木感病后,轻者针叶枯萎,重者大部分嫩梢枯死,严重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

定植1-2年的幼树感病严重时,可整株枯死。

2. 症状

杉木炭疽病的病菌危害杉木新老针叶和嫩梢,主要在春末和夏初发病,老熟秋梢受害最重。通常在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这种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是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

除了“颈枯”症状以外,还可引起枯捎、枯枝和整株枯死等症状。

在枯死的针叶上,可见到许多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小黑点大多长在针叶背面中脉的两侧。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3. 病菌:

病菌有性阶段(Glomerella cingulata)为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菌,有性阶段很少见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无性阶段较常见。

病菌子囊壳在枯死针叶上产生,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梨形,颈部有毛,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多为梭形,稍弯曲。子囊在孢子成熟后不久即溶化。分生孢子盘生于嫩茎和针叶上,以背面气孔带上为多,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萌发时产生附着孢。

4. 侵染循环:

杉木炭疽病菌以子囊壳或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患病组织内越冬。

翌年3月中旬前后分生孢子成熟,雨水稀释,或风雨溅散传播,进行首次侵染。潜育期一般5-7天,但在最适的温度条件下,3天即可表现症状。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

寄主4月初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盛夏高温病害基本停止扩展。秋后,温度适宜时又会有少量植株发生。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5. 发病规律:

杉木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与杉木的生长生理状态有直接关系:病菌大多侵染生长衰弱的植株,呈现生理黄化的杉木最易发病。因此,凡引起杉木生长的不良因素,都会促进炭疽病害发生。如丘陵红壤地区,因土壤中所含的氮、磷及有机质少,加上粘重板结,透水不良,易受旱涝或地下水位过高,树势衰弱等,都是导致发病的诱因。

在立地条件好,高标准造林、抚育管理的杉木,一般较少发病或发病较轻。

6. 防治:

(1)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如深耕整地,施用有机肥料或压青等,以促进幼林生长,提高抗病力。

(2)病害发生早期,对幼林喷药2-3次。可选用65%代森锌500倍液;50%退菌特600-800倍液;70%炭疽福美500倍液。

(二)杉木细菌性叶斑病

5. 侵染循环: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的病菌在树上感病叶片的病斑中越冬,细菌由风雨传播,病菌一般自伤口侵入针叶组织内,潜育

期5—10天。

春季3—4月份开始侵染发病,5—6月上旬达高峰,7—8月基本停止。入秋9月中旬以后又继续危害,但不如春季严重,这样一年中便形成春、秋两季发病高峰期。

五、杨树黑斑病

1. 分布及危害

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

危害叶片、嫩梢、叶柄等

使树木提早落叶,降低生长量

苗圃内可导致苗木死亡

2. 症状:

3. 病菌:Marssonina brunnea

Two specialized forms:

1 .Marssonina brunnea f. sp. monogermtubi

2.Marssonina brunnea f. sp. multigermtubi

1黑杨分生孢子为双细胞

grow fast;

produce dark reddish conidia;

germinate only one germ tube;

highly pathogenic to the section Leuce.

2

grow slowly;

produce yellowish-greenish conidia;

germinate 2-5germ tubes;

highly pathogenic to the section of Aigeiros and Tacamahaca

Conidia Germination Types

4.侵染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树或落叶上越冬;

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初次和多次侵染;

雨水稀释溅散传播;

气孔侵入;

潜育期8-10天;

一年中春季开始发病,到秋季落叶为止。

5. 发病规律:

春天雨水多发病重;南方比北方病重;苗木比大树病重;

6. 不同的杨树感病性不同;

杨树感病性:

感病树种:

I-45、I-214、加杨、中林46、毛白杨、响叶杨等;

抗病杨树:

I-69、I-72、I-63、95、895、351等

7. 防治:

抗病品种种植;苗圃远离大树;苗圃喷药;(后二者适合北方地区)

【2020考研】——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考研情况分析及经典专业问题问答

森林保护专业分析001林学院 森林保护学

专业课资料 612:初试复习资料和服务;模拟卷三套 811:初试复习资料和服务;模拟卷三套 816:模拟卷三套 经典问答 1、这个专业怎么样? 国家林业局、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2、难考吗? 难度一般,但是报考人数在增加,所以难度也有所增加 3、参考书在哪里买呢? 淘宝网、当当网等都可以买,但是也要关注,参考书目可能会增加或改变4、专硕和学硕有什么区别? 专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习时间比较多,学硕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主要还是看自己偏向工作还是更深入学习了 5、专业课的书目和其他学校一样么?有重复的么? 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材,如果你觉得专业课复习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购买我们机构的复习资料配套使用。 6、初试报录比是多少啊? 18年是1:3左右 7、这个专业每年南林内定本校的人数占多少?外校考难度大不大? 内占人数倒不知道占多大比例,外校考生难易程度得看分数线和招生人数,如果招生人数低于5人,不建议报考 这个专业难度还是有的 8、专业课大概需要考多少分才能被录取?去年他们平均大概考了多少分? 过国家线基本上可以,但是越高排名越前,优势越大,你报我们机构,我们

专业课是针对性辅导的,我们成立针对专业的教研组进行该专业教学研究的,辅导老师一般为该专业老师或者教授推荐的有过辅导经验的研究生团队组成。9、我是跨考的,考上的几率大吗? 跨考的话,你的专业课要好好复习,如果你自己搞不定,我们这边对该专业有一定研究,可以帮助到你,这样你会轻松很多。 10、我现在还不知道哪所学校比较好? 1.南京林业大学(全国排名第4) 11、排名怎么样?好考吗? 在江苏,南林这个专业排第一,难度还是有的 12、有辅导班吗?报名在哪儿报啊?辅导班怎么报名啊? 有辅导班的,可以在南林考研网上报名,也可以来南林报名,主要是针对南京林业大学专业考研进行的相关辅导 看你想报哪个班次的辅导班。 13、专业课在哪儿查到? 首先推荐你可以去我们本校官网南林研究生院,其次可以在我们南林考研盒子上查到。 搜索南林企鹅裙:叁零肆捌捌捌玖贰壹 14、专业课如何复习? 专业课还是建议早点复习,早做准备,自学或者报辅导班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15、资料在哪儿买啊?有啥资料可以推荐的嘛?请问的资料里面包含什么? 一般可以在我们官网南京林业大学考研盒子购买,我们资料是南林最权威的。 真题,真题答案,笔记,期末试卷,题库,答疑录音以及笔记等的资料,南林内部最权威的资料都包含在里面 16、考数学吗 不考数学,考两门专业课 17、英语考英一还是英二? 考英一,比英二难,难在超纲单词比较多,且不会标注意思

病理学考点--整理版

1.关于萎缩,正确的是:间质不减少,反而有时增生。 2.再生性增殖:溶血性贫血时骨髓增生。 3.细胞浆嗜酸性坏死:病毒性肝炎。 4.电镜下细胞萎缩显著特点:自噬泡增多。 5.镜下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表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6.结缔组织玻样变不可能发生与哪种疾病: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 7.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结缔组织。 8.细胞水肿主要机制:线粒体肿大与内质网扩张断裂。 9.那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肝脏。 10.关于细胞水肿叙述不正确的是:继续发展下去,可形成玻璃样变。 11.脂肪变性中,说法不正确的是:食入过多脂肪。 12.高血压病,血管壁的玻璃样变主要发生在:细小动脉。 13.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那种损害最轻:玻璃样小滴变性。 14.从同一胚胎叶的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 生。(癌前病变) 15.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神经胶质细胞。 16.那种器官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脑。 17.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 18.不属于机化的病变:疖破溃后有周围组织修补。 19.不属于肉芽组织的功能:伤口收缩。 20.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属于:内分泌性肥大。 21.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内质网内。 22.肉芽组织主要有哪项组成:成纤维细胞与新生毛细血管。 23.死后组织自溶与生前坏死组织区别的主要病变依据: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 24.肝脂肪细胞变性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

25.一期愈合的叙述正确的是: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伤口。 26.由纤维包裹所致的病变是:肺结核瘤。 27.关于细胞凋亡坏死(固缩坏死),不正确的是:凋亡坏死是由酶解作用所致。 28.关于肝淤血说法正确的是: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 29.患慢性消耗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脂肪组织。 30.湿性坏疽,叙述不正确的是: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不正常所致。 31.不属于化生的是:食管黏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32.引起虎心斑的病变,属于:脂肪变性。 33.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变性。 34.不是引起萎缩的原因:四氯化碳中毒。(其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原因) 35.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 36.不易发生玻璃样变的疾病:支气管炎。 37.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产气夹馍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 38.那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39.慢性淤血引起后果,不正确的是:实质细胞增生。 40.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血小板。 41.混合血栓通常见于:静脉血栓体部。 42.手术后好发的血栓部位:下肢静脉。 43.槟榔肝镜下的显著病变是:中央静脉及血窦扩张充血,和肝细胞萎缩及脂肪变性。 44.有关血栓形成,不正确的是: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45.DIC时微血管的血栓称之为:透明血栓。 46.淤血器官的形态特征: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减退、温度降低。 47.心脏病很少引起肺淤血的是:肺源性心脏病。 48.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是:心、脾、肾。 49.关于梗死: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 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 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

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 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3)子座: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5、真菌的无性生殖: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真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抗不良环境的作用等)。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各样的无性孢子。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6、真菌生活史:孢子—菌丝,无性多次,有性一次。 7、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水分、PH值、温度、光照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学实验总结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 (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细胞核无改变。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 (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 (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 (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部分区域有机化现象。 7.鼻炎性息肉 各类炎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具有分叶状细胞核,核浆淡红色,内含中性颗粒。在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病理学2

1. 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没有疾病 B.不生病就是健康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 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提法较正确 A.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B.疾病即指机体不舒服 C.疾病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协调障碍 D.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E.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细胞受损的表现 参考答案:A 3. 下列中哪项是错误的叙述 A.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 B.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C.对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 D.条件对于疾病是必不可少的 E.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4. 病因学研究的是 A.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C.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机制 D.疾病转归的机制 E.因果转化规律 参考答案:B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种疾病一般来说都有病因 B.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C.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关的疾病 D.没有病因也可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 E.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有时是可转化的参考答案:D 6. 疾病发生的条件不正确的说法是 A.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B.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C.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 D.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 E.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是固定不变的 参考答案:E 7. 下列正确的陈述是 A.只要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B.有条件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C.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 D.有诱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E.同时具备条件和诱因才能引起疾病发生 参考答案:C 8. 发病学主要研究 A.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 B.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C.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系 D.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B 9.

病理学考点--整理版

镜下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表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结缔组织玻样变不可能发生与哪种疾病: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 关于细胞水肿叙述不正确的是:继续发展下去,可形成玻璃样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那种损害最轻:玻璃样小滴变性。 从同一胚胎叶的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 生。 (癌前病变) 肉芽组织主要有哪项组成:成纤维细胞与新生毛细血管。 死后组织自溶与生前坏死组织区别的主要病变依据: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 1. 关于萎缩,正确的是:间质不减少,反而有时增生。 2. 再生性增殖:溶血性贫血时骨髓增生。 3. 细胞浆嗜酸性坏死:病毒性肝炎。 4. 电镜下细胞萎缩显著特点:自噬泡增多 5. 6. 7. 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结缔组织。 8. 细胞水肿主要机制:线粒体肿大与内质网扩张断裂。 9. 那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肝脏 10. 11. 脂肪变性中,说法不正确的是:食入过多脂肪。 12. 高血压病,血管壁的玻璃样变主要发生在:细小动脉。 13. 14. 15. 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神经胶质细胞。 16. 那种器官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脑。 17. 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 18. 不属于机化的病变:疖破溃后有周围组织修补。 19. 不属于肉芽组织的功能:伤口收缩。 20. 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属于:内分泌性肥大。 21. 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内质网内 22. 23. 24. 肝脂肪细胞变性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

关于细胞凋亡坏死(固缩坏死),不正确的是:凋亡坏死是由酶解作用所致。 关于肝淤血说法正确的是: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 湿性坏疽,叙述不正确的是: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不正常所致。 不是引起萎缩的原因:四氯化碳中毒。 (其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原因) 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产气夹馍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 槟榔肝镜下的显著病变是:中央静脉及血窦扩张充血,和肝细胞萎缩及脂肪变性。 淤血器官的形态特征: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减退、温度降低。 关干梗死?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25. 一期愈合的叙述正确的是: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伤口。 26. 由纤维包裹所致的病变是:肺结核瘤。 27. 28. 29. 患慢性消耗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脂肪组织。 30. 31. 不属于化生的是:食管黏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32. 引起虎心斑的病变,属于:脂肪变性。 33. 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变性。 34. 35. 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 36. 不易发生玻璃样变的疾病:支气管炎 37. 38. 那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39. 慢性淤血引起后果,不正确的是:实质细胞增生。 40. 白色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血小板。 41. 混合血栓诵常见于:静脉血栓体部。 42. 手术后好发的血栓部位:下肢静脉。 43. 44. 有关血栓形成,不正确的是: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45. DIC 时微血管的血栓称之为:诱明血栓。 46. 47. 心脏病很少引起肺淤血的是:肺源性心脏病。 48. 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是:心、脾、肾。 49.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用) 王海光编 二零一一年

前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 2011年8月

实验课注意事项 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 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 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遇到仪器 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图形中各部分名称一律用虚线引出标注在图形右侧,图名写在图形下方,并在图名下面注明放大倍数。 6.实验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将所用仪器或材料整理好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需要, 应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7.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森林病理学 南京林业大学 考试笔记

森林病理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因素的影 响,使生长受到抑制、品质变恶劣,甚至死亡的现象。 (1)非生物的因素:缺少、冻害、污染等。 (2)人为的、动物的干涉不叫病害,称为损伤。 (3)芝麻蕉的黑点也不是病害,因为它使香蕉更甜。同样的,根瘤菌也不是。 二、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1.病原:引起植物病害最直接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真菌(植物上较多),细菌(植物上较少), 植原体,病毒,类细菌,类病毒,线虫,寄 生性种子植物。 大小比较:细菌>植原体=类细菌>病毒>类病毒 2.植物:①寄主:侵染病原所侵染的植物。 ②受害植物:非侵染病原所侵染的植物。 3.环境条件 4.植物病原发生的三角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病原、环 境和植物,其面积代表受害程度, 面积越大受害越深。当三个条件都 充分时,病害程度最大。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症状

1.症状: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能看到的植物的不正常表现。分为 植物本身的不正常和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 (1)变色:①黄化或白化。因为叶绿体的缺少。是营养元素, 如N、Fe的缺乏;植原体的感染等原因造成的。 ②花叶。因为叶绿体分布不均。是病毒导致的。 ③紫化。因为胡萝卜素含量上升。是却磷导致的。 (2)坏死:①斑点:有叶斑、果斑等。是病原物分泌毒素将植物 细胞杀死造成的。真菌和细菌较多。 ②腐烂:细胞中的胶层被分解。 ③溃疡:是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植物会在伤口附 近形成与上组织,这一点与腐烂相区别。 (3)畸形:①丛生: 因为不定芽抽生过多。主要有植原体造成, 真菌也会(例如竹子的丛生)。 ②瘤肿: 激素分泌不均匀造成。由真菌、细菌和线 虫造成。 (4)枯萎:由根部被破坏或干部输导组织被破坏造成。 (5)流脂流胶:枝干上流出液体。松柏类称为脂,核果类称为 胶。 (6)粉霉:①白色粉末:白粉菌 ②黑色粉末:煤炱菌 ③黄色粉末:銹菌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字号: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一、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 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 1.临时玻片的制作 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 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 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 团制成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 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 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 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 –优点:方便 –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 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第一章林木病害的概念 1. 林木病害的定义: 森林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来自其他生物的侵害,或受到一些不利的非生物因素影响,以致在生理上、解剖结构上和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反常变化,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引起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分为两大类: 由寄生生物侵染而引起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寄生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由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如温度或水分不适,施肥不当,有毒物质影响等。(缺乏养分—生理性病害) 2. 病原、病原物和寄主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非生物侵染中称为受害植物。 一种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除需要有病原存在外,还要有感病的森林植物存在和合适的环境条件。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只有在三者有机配合时,三角形面积才最大;如果缺少任何一边,病害就不能发生。 4. 包括: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和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病征和病状统称症状 5. 植物病害症状7大类型 1)变色:(黄化,白化,花叶):由于植物叶绿体减少,造成植物叶片表现黄化或白化。植物体内叶绿体分布不均匀可导致花叶症状,如病毒感染。 ○1植物体内缺少某种元素(如钾、铁、锰等)可产生黄化症状; ○2植物受到“植原体”感染也可产生黄化症状; 例:海桐缺钾性黄化、樟树缺铁性黄化、枣疯病(有叶黄化现象)、泡桐丛枝病、杨树花叶病、茶花叶病、柑橘黄龙病(类立克次氏体病害) 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或“酶”,使植物细胞坏死或组织解体,产生斑点(叶斑,果斑)或腐烂(树干腐烂,果实腐烂,根部腐烂等)症状。溃疡为植物组织解体以后寄主产生愈伤组织形成。 毒素一般由真菌或细菌产生;酶由真菌、细菌或线虫产生; 腐烂——果胶酶破坏了中胶层,未产生愈伤。溃疡——腐烂斑的扩大与愈伤包围不断进行,产生凸起。 例: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各种叶斑病、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大斑性溃疡和水疱性溃疡病、枝干腐烂、果腐 3)畸形(肿瘤,丛枝):由于植物体内激素分布不平衡,导致植物生长异常。有病原物产生或病原物侵入植物以后使影响植物体内的激素正常分布。真菌、细菌、线虫等都可使植物产生畸形症状。 肿瘤——细胞分裂素大量积累。 例:辐射松根癌病(细菌)、油橄榄肿瘤病、楸树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竹子丛枝病(真菌)、竹丛枝病、松栎锈病、缩叶病引起的变形、樟树小叶病 4)枯萎(根部坏死,维管束被破坏):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使植物根部或维管束坏死。 真菌、细菌都能产生毒素。由于干旱,水淹,冻害等也可使植物枯萎。 例:松材线虫病、栎枯萎病、榆枯萎病、苗木猝倒病、毛竹枯捎病、松树枯梢病、冻害(狭叶十大功劳) 5)粉霉(白粉菌,煤污菌,锈菌):几种真菌侵染植物后,其营养体或繁殖体可以生活在植物表面,表现出白色、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病理学”考点归纳与真题详解(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圣才出品】

第1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1 考纲要求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1.2 考点归纳与真题详解 一、细胞适应的概念及分类 1.适应的概念 适应是指细胞及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作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适应的分类 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涉及细胞数目、细胞体积或细胞分化的改变。 (1)萎缩(表1-1)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表1-1 萎缩的分类、机制及意义 【例】(X型题)在下列病变中,属于心肌褐色萎缩病变的有()。[2018年研] A.心脏体积缩小 B.心底部大血管管腔缩小

C.冠状动脉呈扭曲状 D.心室内膜呈虎斑状 【答案】AC 【解析】AC两项,心肌褐色萎缩时,由于心肌细胞体积减小,可导致心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呈蛇行状扭曲。B项,心脏底部的大血管均位于心脏之外,在心脏褐色萎缩时,不会出现大血管管腔缩小。D项为心肌脂肪变性的特征性改变。 (2)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又分为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子宫、哺乳的乳腺、运动员的肌肉)和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的心脏肥大、甲亢时甲状腺滤泡上皮肥大、垂体腺瘤所致的肾上腺皮质细胞肥大)。 (3)增生 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①生理性增生见于妊娠期子宫、青春期乳腺、肝叶切除后肝细胞的增生、高海拔地区红细胞代偿增生。 ②病理性增生见于创伤愈合的增生、慢性炎症或长期暴露皮肤或脏器被覆细胞增生。 ③增生与肥大的关系:两者常相伴存在。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器官(如子宫、乳腺等)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和细胞数目增多(增生)的共同结果;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心肌、骨骼肌等,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例】(X型题)下列选项中,不伴有细胞增生的肥大是()。[2006年研] A.高血压病性心肌病理性肥大 B.运动员骨骼肌生理性肥大

森林病理学试题B

森林病理学试题(B卷) 姓名班级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词2分,计10分) 1、病征 2、子囊果 3、寄生 4、转主寄主 5、病害侵染循环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森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和()。 2、子囊果的四种类型为()、()、()、()。 3、真菌典型生活史包括()和()两个阶段,其典型的繁殖方式为()。 4、植物病害的发病过程包括()期()期()期()期。 5、白粉病是由()菌亚门的()菌所致。 6、植物病害的病三角是指()、()和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 7、构成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流行的条件有(),()、()。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则划“×”。每小题1分,共5分) 1、子实体是由菌丝体形成的产生繁殖体的组织体。() 2、真菌是异养生物,必须从外界其他有机体中吸收所需的现成营养物质。() 3、白粉菌分属的主要依据是闭囊壳的数目和闭囊壳外附属丝的形态。() 4、.植物发病后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形态上的反常现象叫病症。() 5、由菌丝交织而成的容纳孢子的座垫叫菌核。() 四、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后请将其序号填在括号中。共5分) 1、真菌性病害() A 既有病状又有病症 B 有病状无病症 C 无病状有病症

2、园林植物病害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病原引起,属于生物性病原的是()。 A.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 B.营养贫乏 C.有毒物质、高温 3、梨、桧柏锈病造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是()。 A.易于患病寄主 B.适宜发病的环境 4、波尔多液应在()时喷施效果最好。 A.感病前 B.感病中 C.感病后 5、下列孢子类型中属于无性时期的是()。 A.子囊孢子 B.孢囊孢子 C.卵孢子 D.接合孢子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2、简述侵染性病害发生过程经历哪几个时期? 3、园林植物病害的病状包括哪几种类型? 4、什么叫植物病害的垂直抗性? 六、连线题(将下列病害与相应的病原用线连起来,共10分) 马铃薯青枯病真菌 西瓜枯萎病真菌 苹果花叶病细菌 大豆菟丝子病病毒 葡萄霜霉病真菌 桧柏锈病细菌 大豆根结线虫病寄生性植物 月季黑斑病真菌 柑橘溃疡病线虫 黄瓜白粉病真菌 七、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从哪几个方面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病理学(医学高级):绪论知识点模拟考试.doc

病理学(医学高级):绪论知识点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病因引起疾病发生的神经机制不包括( )。A.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器官的病变 B.直接损伤神经组织而致病 C.通过神经递质引起组织损伤 D.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致病 E.导致大脑皮质下功能紊乱而致病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与免疫性因素有关的疾病有( )。A.高血压病 B.先天愚型 C.支气管哮喘 D.艾滋病 E.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题答案: 3、配伍题 形态学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利用: 在病理研究和病理诊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是:A .HE 组织切片 B .图像分析技术 C .流式细胞 D .免疫组织化学 E .原位杂交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 4、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 本题答案: 5、问答题 叙述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本题答案: 6、名词解释 动物实验(animal-experiment) 本题答案: 7、名词解释 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pathology)。 本题答案: 8、多项选择题 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规律的特点()。A.是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B.可以相互交替 C.可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 D.可使疾病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E.最终结果是导致机体死亡 本题答案: 9、多项选择题 免疫组化可用于( )A.肿瘤的鉴别诊断 B.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C.检测肿瘤的癌基因 D.肿瘤的组织起源 E.了解癌细胞激素受体 本题答案: 10、名词解释 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pathology) 本题答案: 11、多项选择题

森林病理学

四、云杉球果锈病 (一)、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 (1)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leolata (Fr.) Magn.) (2)鹿蹄草金锈菌(Chrysomyxa pyrolae (DC.) Koetr.) (3)畸形金锈菌(Chrysomyxa deformans(Diet.) Jacz 五、森林病害的特征1、重大森林病害严重发生2、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病害频繁发生3、全球环境变化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病害流行4、已入侵的有害生物将完成对我国生态适宜区的入侵并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境外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依然存在。5、伴随城市生态环境非自然化的过程,城市森林病害发生普遍且机理更加复杂。 六、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侵袭,使林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内部组织结构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导致林木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死亡,使林业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称为林木病害。 十、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 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病症的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小黑点4.菌核、菌索5.菌脓: 十一、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初侵染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寄主植物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和越冬,渡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各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不同的。 侵染循环的组成:1、初侵染;2、再侵染;3、传播;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一)、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1)初侵染的概念: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第一次(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2)再次侵染的概念: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3)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1、休眠孢子2、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3、无性孢子4、病原细菌或细菌团5、病毒、类病毒、植原体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a、感病的植株;b、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c、土壤;d、病株残体;e、肥料。 十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1、人为传播;2、自然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十三、植物病害控制策略与防治方法 (一)植物病害控制策略: 二战以前:自然防治阶段,天灾,提倡“修德减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