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海湾战争分析

古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亦指现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由于生产力

水平低下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军队参战的只有将士和战马,武器也仅限于刀枪棍棒,后勤保障十分简单,主要是粮食和

马草的供给。即便是简单的后勤保障,也对每一次军事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近现代战争后勤保障不再仅仅局限于“粮草”,而包括部队生活保障、武器弹药保障、维修保障、医疗保障等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古训是前人对历次战争的经验总结,它反映了后勤保障在军事行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就断言“军无瑙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阐明了后勤补给与军队存亡的关系。虽然现在“兵马”与“粮草”的含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原理对现代战役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它反映了军事行动对后勤的依赖关系,现代战役后勤保障的地位更加重要,如古代军事家孙武在《作战》篇提出: “凡用兵之法,驰马千驯,革车

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时间短,但军需物资需求巨大,消耗种类繁多,物资运数量剧增,是保障呈现超强化特征。同时,现代作战的后勤保障难度不断加大,技术保障难度加深,后勤生存和防卫问题突出。因此,在作战思想上,必须强化作战的后勤保障观念,充分认识战场后勤保障已成为保证部队持续作战的生命线,对决定战争胜负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技术战争其极大消耗量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供应补给量与消耗量要成正比,要以极大的供应量来保障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如果供应量小于消耗量,那就要影响战争的进行,甚至发生粮尽弹绝的危险情况,因此提高现代战争下联合保障、高强度保障、可持续保障能力。另外如果供应量过大也会造成大量浪费,比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都有大量的后勤物资遗留在战场,所以后勤保障在一场战争的作用很重要,但其后勤保障高精确性列加重要。

一、现代局部战争后勤保障

什么是后勤保障?《现代汉语词典》对后勤保障的诠释是: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给战争带来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指挥复杂等特点所以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给战争带来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的特点。因此,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作为军事后勤的中心工作,作用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保障武装力量作战、建设的需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军事任务的完成。后勤保障的一般原则是,立足实际,适应需要;力争主动,避免被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后勤保障的方式,主要是按部队建制保障,或按区域保障,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又是什么呢,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1、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其大规格使用高科技武器,作战方式也发生根本改变,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当时仍然是以大规模地面部队为主,空军为辅担任空中支援任务。到海湾战争时发生改变,美军先是以大规格空中打击和远程火力打击为主,夺取制空权后对敌方军事设施进行空中打击致其瘫痪,然后地面部队为辅快速穿机动插进行地面占领,并且同时空中进行不间断支援,下面我们看一下现代战争的特点有哪些体现在海湾战争中。

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其最大特点为,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

(1).电子战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

(2).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空中作战:在海湾战争中,空中作战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而出现。在历时43天的空中作战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各种用途的飞机,分别执行空袭、侦察、电子战、护航、加油、运输、观察等任务,对伊军的指挥中心、防空体系、重兵集团等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袭,完成了战略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消弱伊军地面部队和支援地面作战等4个阶段的任务,对战争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机动作战: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从地面和空中对敌实施双重包围,通过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和空中兵力投送,在敌后方形成积极活动的正面,直接攻击敌主力部队。这种以机动作战为主的战法,目标明确,行动坚决,更快地推动了战役进程的发展。

远程火力战: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充分发挥高技术兵器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性能,主要进行远距离火力战。例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摧毁伊军坦克装甲车;M—lA坦克也是在敌方火力射程之外开火,摧毁伊军坦克和阵地设施。远程火力战使技术装备优势一方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己方人员的伤亡。

电子战: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是现代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手段。在海湾战争中,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在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夜战:在这次战争中,美军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这使美军的武器装备在夜间可以发挥同在白天一样的作战效能,使美军能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更有效地打击伊军,更快地推进战役战斗的进程。

当战争的形势发生改变后,其配合战争的一系列将随之发生改变,现代战争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就是打仗就是打后勤,朝鲜战争的胜利70%归功于后勤,但其后勤主要是枪支弹药及士兵的衣食住行,当现代战争大规格先进武器的使用以及快速机动作战方式的改变其后勤保障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后勤高度信息化、系统化、技术化和精确化为这些变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2、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发展趋势

1.1 高技术引起后勤保障的变化

(1) 高技术条件引发了局部战争战役的后勤理论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战役,与传统的战役相比,其作战思想、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后勤保障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2) 保障装备、系统日趋现代化,高技术的发展,使后勤保障装备日趋现代化,进而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能。保障系统也日趋科学化、自动化;

(3) 后勤补给正在从“以防万一”向“量体裁衣”转变。要求后勤在最大限度满足作战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讲求效益,长期以来,对于后勤保障如何做到既保障作战需要,又尽量减少战场过多储备始终是个难题,以往,一般采用在既设战

场,根据预定的战略目标、作战可能持续的时间和消耗,以大量储备战争物资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战争的事发地点、战争的进程、时间的长短等又不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其结果,如战争没发生在既设战场,不得不临时从各地紧急调运,造成后勤保障工作的忙乱和被动;如战争进程大大超出预定进程,时间大大延长,又常因储备的物资过少,不得不再次大量调运物资;战争时间如大大缩短,储备物资过多,致使大量物资堆弃于战场,要么花大力气运出战场,要么丢弃于战场,有时甚至会成为敌方的战利品。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途径。通过计算机进行作战模拟和仿真试验,可以科学地预测不同规模作战各种物资的消耗量,制定后勤保障的总体方案,有计划地生产、采购、运输和储备,使后勤保障日趋科学化;

(4)机动力正在成为和火力同等重要的因素。后勤基本形态正在从储备型向速度型转变后勤基本形态从储备型向速度型转变,是信息化后勤的鲜明特征。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作战目标的可变性和选择性,导致战场飘移,作战重心位移,部队将不可避免地频繁机动,甚至大跨度地机动。战役的进程缩短,节奏加快,消耗剧增。要求后勤必须具备快速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地点、及时、准确地提供后勤保障。所以未来战争中,后勤保障要求非常高。

1.2 后勤保障体制的变化

(1) 军民一体化趋势,军民一体化,就是把军队后勤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结合进行,在布局、产品、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合,从浩瀚的后勤保障史料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体制既寓于作战体制之中,又寓于国家行政机构之中,结构极为松散。掠夺性的就地取给,临时征用商人或组成辎重队实施伴随保障,是当时后勤保障的基本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兵器日益发展,战争规模扩大,军队机动频繁,专门的后勤保障系统逐步形成,组织结构也逐渐完善,现代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对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军队建制的后勤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必须以国家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充分利用国家力量,发挥社会各系统的合力,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形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军民双向兼容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这既是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保障体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军“空地一体战”后勤理论中,把筹措和利用民间资源,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作为对战区、战役后勤的重要要求之一。

(2) 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苏联武装力量后勤的发展》一书认为:后勤要有适应性强的灵活编制,能在最短时间内改变自身的组织而适应具体任务的需要。原苏联武装力量后勤参谋长戈卢什科表示:平时就要按照积木组装方法组训某些同类型的后勤分队,使各级后勤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进和调出同类型的人力、物力,迅速增强后勤保障力量。为使“积木式”保障体制更为有效,后勤保障系统的“积块”也需要增加综合化成分,从专业保障型向功能型,即以主要功能为中心,其他有关功能相配套的一体化的集中保障系统发展。根据海湾战争经验,美空军后勤提出各业务保障力量上层由分散型改为集中型,下层由协调型改为配属型。美陆军今后将在军后勤保障部编设多功能综合保障大队,把现行的专业型后勤部(分)队改变成综合型后勤部(分)队。这些综合后勤部(分)队,同时具有实施物资补给、运输、维修、卫勤等多项专业勤务保障的能力。如美军师以下已实现了全面综合化,其前方保障营由物资、修理,卫生、运输力量组成,可连续对部队实施3—5 昼夜的后勤保障。美军认为,大容量电子情报传输系统和高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已使美军建立“分离式” 后勤保障结构成为可能,后勤指挥管理机构和后勤保障基地主体都留在本土,减少战场展开的后勤规模,作战部队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化传输系统申请物资,而且还可以接受维修和卫勤难题的遥控咨询。这种以保障信息为纽带的组合,不仅是将后勤力量“积木式”灵活编组扩充到更大的规模和范围,而且也预示着在信息战时代,编组后勤力量的雏型。

(3)后勤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同步发展,海湾战争的实践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使用的一批高技术常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装备,在这场战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后勤保障并非尽善尽美,美国原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L·阿斯平与共和党领袖W·迪金森在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曾说:“卡车和运输车辆的不足,而不是它们所支援的战斗车辆的不足,往往成为影响作战的环节”;“在空中,是空中加油机而不是轰炸机或战斗机的不足限

制了每天出动攻击飞机的架次”;“装甲抢修车、指挥和控制车辆以及医疗后送装备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①他们从海湾战争作战方面的变化给后勤保障装备系统造成的压力进行分析,要求对作战系统与支援系统之间传统的“牙齿与尾巴”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审查。实际上,作战装备越先进、越复杂,对后勤保障装备的依赖性就越大,没有各种配套的、并与作战装备相适应的加油装备,车辆就不能启动,船只就不能起航,飞机就不能上天,导弹就不能升空;没有先进的战略空运与海运工具,快速反应部队及其高技术作战装备也就无法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可见,后勤保障装备是军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它不能与作战装备同步发展,如果它的数质量与保障任务不相适应,就会出现作战装备“腿长”、后勤装备“腿短”的不协调状况,从而影响作战行动。各国军队认真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把后勤保障装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是强调对作战装备(①《海湾战争》(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和后勤装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保证其协调配套,同步发展。二是作战装备与后勤装备同步应用高新技术。美军在确定选择关键技术的指导方针时,明确提出了“通用性”原则,即所选择的关键技术必须能在作战装备和后勤装备上同时得到充分应用,使之同步发展,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三是后勤装备与作战装备配套列装。法军认为在新作战装备列装时,若相应的后勤装备没有研制成功,则推迟新作战装备的列装。美军则推出了“整套配发”的新方法,实行作战装备和后勤装备一次性列装到位。如美军为解决MIAI新型主战坦克的运输保障问题,已制定并开始实施M 1070 /M 1000 等装备运输系统的研制和生产计划。

3、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

3.1 后勤保障环境,各国军费投入巨大,国防重视程度今非昔比统观目前世界形势,尽管总体趋于缓和,但由于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军事强国的国防投入仍然居高不下。导致过高的国防投入的原因主要有:现代武器耗费巨大、人员培训费加大、现代战争财力消耗巨大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后勤保障,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制度上都要做出巨大的调整,以适应高技术战争高消耗的需求。

3.2 后勤指挥范围广,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技术密集的立体战争,这种复杂多变的高技术

密集的立体战场,使后勤指挥面临指挥范围广泛,这是由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决定的,(1)后勤指挥的空间范围大。后勤不仅要指挥后勤机关和后勤部而且还要指挥后勤机关和后勤部队对空中作战、海上作战、深海作战,乃至外层空间作战的后勤保障,使后勤指挥的范围从平面扩大为立体;(2)后勤指挥的对象多而杂。既要指挥建制内的后勤部队,又要指挥临时加强配属的部队;既要指挥陆军的后勤力量,又要指挥协调海空军和炮兵的后勤力量;既要指挥军队的后勤力量又要指挥地方的支前力量;既要指挥后勤保障,又要协同地方政府指挥后勤动员,由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任务和要求,从而增加了后勤指挥的难度;(3)后勤指挥协调的领域拓宽。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力量来源的多元化,使后勤保障几乎涉及到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外贸、外交的各个部门及各条战线,因此,后勤指挥不仅要组织协调军队内部各部门、各系统和后勤内部各部门,各后勤保障部队的工作,而且要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科学技术、外贸、外交等各部门及各条战线进行协调,使后勤指挥调协的领域扩展到军内外的各个领域。

3.3 物资保障难度大,(1)物资的保障量大。军队技术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投入,使得现代战争的物资消耗量激增;(2)物资保障的品种多,类型多。因为现代战争所投入的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大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少则由几千个、几万个,多的甚至达几千万、上亿个零部件构成,其中任何一个零部件出问题,都会影响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甚至完全失效;加之现代战争的事发地点有时又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根据战争的需要,还要筹措一些特殊的装备和物资,所以使得后勤保障的物资品种大大增加;(3)物资筹措日趋复杂。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研单位、公司、企业非常之多,有的甚至是多国协作,加之需要保障的其它作战物资的种类也非常多,所以使得后勤保障物资的筹措日趋复杂;(4)运输保障繁重,对于现代战争,高科技技术不断融入实战。但利于己方的同时更要考虑这一点敌方势力对自己的影响。运输线路的复杂变化,尤其是战争时期,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截,因为对方也深知后勤保障的巨大支柱作用,因此会遇到意向不到的阻力。

如何保障运输线路畅通意义非凡,由于现代高技术战争物资消耗非常巨大,所以大大加重了战争物资的运输保障。为了维持这些战斗部队的正常运转,它们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后勤队伍。如果天没有油料和饮用水,军队自身生存都难以为继,更不要说作战了。

3.4 后勤生存面临挑战,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役后勤是敌达成战略战役日标的首选打击对象之一,其生存面临着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首先,敌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穿透力的侦察观测系统,覆盖了天、空、陆、海、电磁五维战场。后勤传统的隐蔽伪装相形见拙,藏形于夜暗和自然景物之中,简单的自然植被和伪装网都不能把敌变成瞎子。我后勤可能完全暴露在敌侦察系统之下,形成“单向透明”的局面。其次,敌全纵深、超视距“灵巧”导弹、炸弹和炮弹的使用,使战役后勤及其保障活动处于高精度、高杀伤、高破坏的火力威胁之下。再次,敌兵力兵器远距离投送能力的提高,作战行动更加强调实施大纵深打击,战役后勤与敌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多,前方后界线日趋淡化。后勤仅靠警勤合一的有限兵力,简单的小型高射兵器,难与敌优势兵力兵器抗衡,难以完成保卫后勤安全的重任。后勤隐蔽难、肪护难、防卫难的“三难”局面,对传统的后勤防卫理论、防卫战术和防卫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5 技术保障的地位突出,要改革发展体制由于各种高技术特别是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战损率大大增加,因此只有加强技术保障,才能使有些损坏的武器装备得以修复,重新投入到战场使用。其次,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精密仪器多,使用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检查、保养、维护,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使得技术保障的工作量非常大,费时费力。再次,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多是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它的技术保障工作几乎涉及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难度大。因此新的后勤保障体制更要体现技术保障的重要作用。

二、海湾战争后勤保障分析

美军著名后勤历史学家和后勤理论家詹姆斯·休斯顿。他在1966年出版的《美国陆军后勤史》一书中就曾指出:“战略、战术和后勤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一个圆周上的三段弧线。没有起点或终点,每一段弧线都影响着其它两段弧线,同时也受它们的影响。”美军之所以如此强调作战计划与后勤计划在制定上的一体化,原因就在于现代高技术战争十分明显地呈现出作战与后勤相互融合的趋势。比如,海湾战争42天,而将近半年的时间是“沙漠盾牌”后勤行动。美国对阿富汗、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虽然少不了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舆论上的准备,但这些准备工作的完成,却都直接服务于最关键的准备工作——军事准备。而军事准备的主要内容:美国军队的战备情况,部队的部署和运输,后勤部队的集结和运输,后备役人员的征召、动员和部署,战前训练的完成状况,战备物资的保障情况:包括燃料、弹药等物资的到位情况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后勤准备。所以美军强调,在一定意义上作战是后勤,后勤也是作战,这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下面针对美国海湾战争和现代局部战争作进一步对比分析,确定现代战争的精确性对战争后勤的影响。

1、后勤保障时间对比分析

本节将用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来作为对比分析,现代战争在后勤上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两场战争对于现代战争都有着转折点的意义,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场战争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分析其在后勤保障上的变化:

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场战争的不同处,作战特点上:朝鲜战争历时2年9个月,大规模地面作战,空中配合作战。海湾战争历史42天,大规模空中打击为主,地面作战为辅完成收尾;时间上:朝鲜战争开始至美军介入,时间3个月。美军介入至志愿军介入不到1个月;海湾战争开始到美军正式介入,时间5个多月,空中行动38天,地面作战4天。美军计划3个月结束战争,为什么把时间选在1月份,除了考虑伊拉克后勤供应不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伊拉克除东北部山区外的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只有冬夏两季,4月至11月是夏季,12月至翌年3月是冬季。夏季天气酷热、干燥少雨,多发沙尘暴,其中6月至9月的天气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40℃~43℃,白天最高气温往往超过50℃,且常有沙尘暴和雷暴天气。冬季气候温和,多雾、多阴天,雨量不大,正好抑制沙尘飞扬。这个时间选择恰到好处。

1).这两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讲都是远距离作战,所以其长距离军事部署和后勤供应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看朝鲜战争,从朝鲜不宣而战到美军在仁川登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美军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准备时间不到三个月,而志愿军方面自美国介入战争后决定后朝战争只有1个月的时间,文献影片《伟大的朝鲜战争》中提到这1个月的时间中,中共中央,三次决定停止行动的决定使志愿军准备时间非常的仓促,这些双方都有考虑到,那为什么行动照常进行,除了当时的形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现代化装备及高精武器(虽然当时美军装备已经现代化),所以当时的后勤保障还主要集中在作战部队衣食住行,及枪支弹药方面,主要还是大规模地面作战,另外从双方投入兵力来看也说明这点,朝鲜战争双方投入兵力约300万,美军120万,而海湾战争双方投入约200万,美军55万。所以当时如果能够保障作战部队衣食住行及枪支弹药,大规模地面作战是可行的。朝鲜战争与二战其次差异性不大,朝鲜战争因形势仓促性,其后勤保障时间精确性并不高,特别是志愿军,其战争初期后勤保障物资出现空洞,经常出现断粮情况,战争物资经常不能按时到达士兵手中,严重影响到战斗力和战争进程,特别因追击美军,其战线越拉越长,后勤物资反应太慢,根本不能及时供应,以至于对美军的围歼战没有达到目的(长津湖东部消灭美军陆战第—师的。当时美国自己的广播已经宣布它那个陆战一师完了,因为志愿军后勤不及时跟上,后来却从陆战一师海上跑掉了),这充分说明战争随时间的推移对后勤保障时间精确度的意义。随着战线南移,运输线不断延长,后勤供应更加困难。第四次战役时,粮弹补给的困难尤为突出。例如,因为炮弹不足,使进攻的步兵得不到有力的炮火支援而大大影响了战果。步兵因弹药缺乏,有时不得不用刺刀与敌人拼杀。第五次战役中,我军在县里地区突破敌人防线后,因等待补充粮弹,曾停止进攻三天,失去了有利战机。我军还包围过许多股团、营规模的敌人,也因为火力不足,没有能够予以歼灭。有的部队因供应不上,被迫后撤,严重地影响了作战任务。总之,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因粮食、弹药等供应不及时,在作战中或被迫停止进攻,或加重了自己伤亡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到后来,敌人摸到了志愿军的规律,知道我们进攻作战主要靠部队本身携带粮食、弹药,而且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所以,美军称我们为“礼拜攻势”。在一个星期内,他们往往掩护退却,不跟我军硬拼,但过了一个星期,估计我们的给养快完了,就开始拼命反扑。运动战后期,我军就吃了这样的亏,反观美军,从仁川登陆1个多月的时间将战线从韩国海岸推到朝鲜首都平壤接近中国东北鸭绿江的位置,其战线也拉得足够长,但美军却能够吃到牛排甚至国内运来的冰淇淋和啤酒,而且飞机轰炸都是不间断进行,其说明美军后勤保障从时间上已经开始突显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向精确化方向发展。

2).我们再看海湾战争中后勤保障时间精确性方面的变化,海湾战争这里不对伊拉克军队进行分析讨论,因为据外电报道,伊拉克有工800万人口,其粮食生产仅能满足20%,80%的粮食需依赖进口。联合国8月6日实行禁运后,伊粮食进口来源完全断绝,只能依靠入侵科威特之前储备的150万吨粮食度日,即使按最低的配给量计算,加上刚收获的40万吨椰枣,也仅能供全国6一7个月的消费。这就是说,到1991年1一2月份时,伊拉克全国已经基本陷入无粮之境,所以其后勤无保障性可言。这里重点对美国在海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的后勤进行分析,海湾战争规格远没有朝鲜战争规模大,但美军花费近半年时间进行准备,海湾战争42天,而将近半年的时间是“沙漠盾牌”后勤行动。美国对阿富汗、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虽然少不了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舆论上的准备,但这些准备工作的完成,却都直

接服务于最关键的准备工作——军事准备。而军事准备的主要内容——美国军队的战备情况,部队的部署和运输,后勤部队的集结和运输,后备役人员的征召、动员和部署,战前训练的完成状况,战备物资的保障情况——包括燃料、弹药等物资的到位情况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后勤准备。所以美军强调,在一定意义上作战是后勤,后勤也是作战。这里除军事部署外,大部分是后勤战略部署和后勤运输工作,而且还包括大重型运输机和运输船只的投入使用,这是朝鲜战争当时没有的条件,而当时朝鲜战争美军在非常自信的情况下依然准备了3个月,美国打仗是非常重视人员伤亡的,因为一旦伤亡过大,其国内反战压力会相当大,所以美军打仗是非常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即后勤准备,尽量避免因后勤不到位对战争的影响。海湾战争后勤的一大特点是储备型向速度型转变,而这与时间精确控制密不可分,要不然朝鲜战争美军每天的空中打击如何保障,而且这种保障还带有随机性。我们知道海湾战争历时42天,其中38天属于空中精确打击,地面作战实际只有4天,这是有计划的行动,作战部对每天的空中打击目标都是有计划的,这背后我们能想到什么?每天的弹药后勤供应时间是要相当精确的(包括3000架次的空中支援),否则会影响空中精确打击进程,试想: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应,多国部队的军队能迅速部署到海湾吗?不能。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应,多国部队能对伊拉克大规模持续轰炸38天吗?不能。要不然,六七十万吨弹药和300多万吨油料哪里来?如果不是后勤的快速反应,多国部队能在四天之中解决地面战斗吗?不能。要不然,大量的物资消耗(美军一个装甲师日耗弹药、油料各多达1800吨左右)从何处去索取?所以,世界各国都纷纷指出,海湾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后勤快速反应的胜利,是后勤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功”的胜利,是“以后勤史上从未见过的、最令人惊异的行动载入史册”的胜利。我们知道,地面作战中,部队的行进时间都是有计划的,什么时间到达什么样的位置,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特别是现代战争中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要求后勤根据作战时间计划更精准的将后勤按时到位,否则对战争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在海湾战争四天的地面战中,多国部队后勤快速跟进保障,确保了多国部队对伊军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围。尤其是美军后勤,快速反应比较出色。在地面战进攻前夕,隐蔽、快速地将物资、设施运到预设战场前沿,并建立起弹药所、加油站、维修站和救护所;在地面战打响前夕,为达到突然性,改变美军部队部署,美军后勤迅速出动大量的运输车辆和直升机,快速将重装部队及其携行物资、器材,从沙特东部运送到沙特西部,确保了主攻部队按时、快速地发起攻击;地面战一打响,为了切割伊拉克军队,美军后勤又以300架直升机等运输力量,将101空降师4000多人及其所需物资、器材运到伊拉克南部;为了及时保障深入伊拉克南部美军的急需,迅即在伊南部建立起补给基地群;为了保障多国部队地面战的顺利发展,美军后勤组建起庞大的快速支援部队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多国部队实施快速、充足、有力的保障。

3).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后勤保障时间精确化对战争的影响,现代战争信息化加速催化部队后勤管理的精确化,部队后勤精确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管理理念到方法手段全面创新,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管理的崭新特征。首先,部队后勤精确管理采用数理方法,实现定性定量的精确化。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精确管理将数理方法全方位运用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在注重定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定量控制,对后勤管理目标科学地实行层层分解细化,对完成情况严格考核,能够堵塞管理漏洞,节省管理成本。其次,它运用电子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时空的精确化。部队后勤精确管理将电子技术和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虚拟技术等广泛运用到后勤管理实践中,实现了重要管理场所的可视化,众多后勤物资器材管理信息的电子化,提高了管理控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最后,它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管控实时的精确化。部队后勤精确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网状的信息传递,彻底改变了数据的生成方式和以往的线性传递模式,实现了后勤各类信息的全面同步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后勤管理“迷雾”,缩短了决策时间,提高了后勤保障的反应速度。

2、后勤保障地点对比分析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战争地理位置大致相同,所以本节将以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进行对比分析,只是不同的是海湾战争以解决科威特,将伊拉克军队超出科威特为目的,而伊拉克战争则是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为目的,海湾战

争因科威特被伊拉克占领,所以这两场战争后勤保障地点也有所不同,海湾战争中美军将沙特作为部队的集结地,因为沙特阿拉伯具有第三世界国家中最为完善的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和通讯设施体系。另外波斯湾沿岸的巴林及卡塔尔也分布有部分保障基地,而且其离作战区距离也相对安全。大部分还是分布在沙特,所以美军为保障后勤基地安全性,在1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调集防空和装甲部队保护。海湾战争后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后勤基地主要分布在卡塔尔、科威特、巴林、沙特、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卡塔尔和科威特两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些基地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提供后勤保障,包括伊拉克战争。

1). 保障基地分析:20年前的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湾战争”。下面三张地图是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基地部属分析状况,左图

是中东这两场战争发生地及周边国家地图,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将大量军事装备、部队集结在沙特和伊拉克,沙特和科威物边境,而后勤基地则少量分布在沙特边境后方便于立即对战争进行补给,大部分后勤基地分布在波期湾沿岸卡塔尔、巴林、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间地图上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向科威特境内伊拉克军队发起进攻的方向,由南向北推进,其后方大量的后勤保障严阵以待,因其距离离沙伊,沙科边境比较近,运输机很容易到达,且不易受到导弹的攻击,战争期间,后勤战略物质源源不断运输到保障基地。右图为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保障基地分布图,除地图南方向海湾战争建立的保障基地外,在科威特建立军事保障基地,同时在北方土耳其有军事保障基地存在,对伊拉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对美军在整个中东的军事行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对其中重要的军事保障基地的作用及地理位置作进一步分析

多哈兵营:其位于科威特城以西20英里,是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要综合仓库。它既是作战基地,又是后勤基地。多哈兵营原本是一个工业仓库,在科威特被美国“解放”以后,被改造成了一个军用仓库。随着1991年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的结束,多哈兵营作为美国在科威特的军事存在应运而生。为“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美国大兵开始频繁出现在该区域。第一批部署在多哈兵营的是美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11装甲骑兵团和第8步兵师。随着美军人数的增多,多哈兵营也从原来的只有2个小仓库大小的面积,迅速扩展成占地500英亩的大型兵营。1991年11月,美国在科威特预置了一个旅级规模的重型装备和相应的训练机构及应急力量。1992年5月,沙漠风暴行动过后,驻科威特美军司令部重新改编为美-科威特训练与安全中心,其使命是与科威特在新防卫协作协议下面进行联合演习。这使得多哈成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投送基地。在以后的几年里,由于连绵不断的伊科冲突,科威特最终同意美国在多哈兵营保持长期军事存在。在1998年2月的“沙漠惊雷”行动中,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匈牙利,新西兰,波兰,罗马尼亚的联合作战力量就部署在多哈兵营。这个小小的地方成为美国在战区内所有军事力量的前哨。美军在多哈兵营预置的重型旅包括2个装甲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包括:100辆M1A1坦克/ 30辆布莱德利运兵车/80辆装甲运兵车/12座155mm榴弹炮/9个多管发射火箭系统/48辆装甲指挥车/30辆推土机和架桥车/150辆卡车。

阿尔法贾兵营:在科威特政府同意和支持下,目前在科威特城南正在建造一个新的预置基地,即阿尔法贾兵营。阿尔法贾位于科威特东北,是一个新的耗资2亿美元的大型兵营。这个新的陆军基地完全是从沙漠中建起来的,它将为美国驻科威特部队提供永久的支持设备,而不是那些海湾战争以后的暂时性设备。在它建好以后,将逐渐取代多哈

兵营。因为美军认为多哈兵营最初并不是为军事而设计的,而是由一个工业仓库改造过来的,虽然有一个完全的旅级规模的装备被预置在多哈兵营,但这些装备的大部分是放在多哈兵营以外。

阿塞里亚兵营:其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城郊,离首都多哈仅1小时路程。它是美陆军在海外规模最大的预置地,美军用了三年时间建造,耗资11亿美元,于2000年8月建造完成。它既是一个能容纳一个重型装甲旅装备的仓库,同时其仓库和存储设施也能为美空军使用。在中东,美陆军共预置有2支重型旅的装备。其中一个重型旅预置在科威特,而第二个重型旅同时还包括一个师部的装备和设施,预置在卡塔尔的阿塞里亚。它是美陆军中央司令部和第3机步师在海湾地区的3个前进指挥部之一,主要是用于对美中央司令部在中央战区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援,同时也可为美陆军和空军提供支援。后勤支援任务则是负责内陆石油和水分发。从1995年9月开始直到1996年1月的4个月间,美军第二个重型旅装备陆续运抵卡塔尔,这样美军在阿拉伯半岛上便预置了第二个旅级重装备。这使得美军部队在该地区得以更快速部署,以实现美军快速部署和前沿存在的战略目标,以使美军的部署时间从1991年海湾战争时的4个星期缩短为4天。随着这个由美国财政支持的大型军事设施的完成,卡塔尔成为美军地面部队在海湾地区主要的集结地。兵营贮备有150辆M1,116辆布莱德利步兵战车,112辆其他类型的装甲人员输送车。美国陆军还在兵营内建设了10公里的道路。而在2002年的1月,美高级军事计划人员便已经被部署在此兵营,以准备与伊拉克可能开展的战争,并改造了33个仓库用于存储。

乌代德空军基地:卡塔尔不仅同意在境内预置一个旅的装备,而且1996年它还同意美军一支包括30架战斗机和4架加油机的空军远征部队进驻该国。美空军预置力量就设在海湾地区主要的机场——乌代德空军基地。其位于多哈城南35公里的地方,它有海湾地区最长的跑道,长约15000英尺。有能容纳近100架战斗机的飞机掩体,远远超出卡塔尔本国空军的需求(它只有12架战斗机)。到2002年3月中旬,已有几千名美军士兵驻扎在乌代德空军基地以支援持久自由行动。同时还有F-16战斗机、侦察机,KC-10,KC-130,KC-135加油机。而且该空军基地的规模还在扩大,以便能容纳1万名美军士兵和120架飞机。2001秋,美国开始在乌代德空军基地安装计算机,通讯和情报设备和其他设施,以建立一个备用的指挥中心,并投资900万美元修建了机场跑道,整个工程2002年3月底完工,有8个足球场那么大。工程竣工的当月美国副总统切尼曾视察该基地。该基地一直定位为秘密工程,在入口处也只是标有“陆军兵营”字样。2002年3月底,美军将其在沙特阿拉伯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的通讯设施和计算机移到乌代德。该设施是一个备用的空军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美中央司令部否认这种改变标志着美军将对伊拉克发动打击,或表明美军将离开王子苏丹基地。卡塔尔为此掏了4亿美金以建设永久性房屋,可存储100万加仑航油的油库,和一套指挥控制设施。美空军战争物资贮备中心为该基地系统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医疗、弹药、燃油运输、车辆、地面设备、基地设施和相关备件和其他消耗品。该基地可以对预置装备进行接收、维修、卸运和组装。

“猎鹰-78”弹药储备中心:卡塔尔允许美军在其位于沙漠中的地点储备弹药,代号为“猎鹰-78”。

穆塞德后勤支援中心:美中央司令部在卡塔尔的穆塞德后勤支援中心,存储有大约750,000桶石油。其中包括JP-8型油料650,000桶和JP-5型油料100,000桶。在这里还有美军第831运输营。

2) 意义:这些基地的存在为伊拉克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其长期的战备存在甚至可以说美军在中东的小局部军事行动还不需要紧急从国内运输后勤保障物资,而其地点的选择相当具有战略意义,其离战场的距离对于空运和陆运都比较容易,再者在安全保障范围之内,这就和中国解放战争中就地保障一样,美军通过这些基地的存在实现通过周边国家实现就地保障,这样美国只需要从本土运送兵力和少量后勤就能够实现大规格作战任务。因长距离运输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对实现精确投送相当困难,所以这些保障基地的存在同样为后勤投送精确性提供保障。

3、后勤保障量对比分析

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从危机爆发到战争结束,历时7个月之久。1990年8月7日凌晨2点”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实施至1991年1月17日实施“沙漠风暴”行动,美军的“沙漠盾牌”行动长达5个多月,海湾战争爆发之前这段时间,美军实际上是在做战前准备,美军花这么长的时间进行战前准备除了天时上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据美军的统计,1991年海湾战争中,伤亡最大的不是一线战斗员,而是为他们提供食品、燃料、饮用水和弹药补给的后勤人员。“后勤不再

是后方的行动。”在390名死于“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的人员当中,有50%是在为一线部队运送补给当中阵亡的,这其中大多数是死于高速公路,而不是子弹,可见当时战争理念的变化使双方对于后勤的重视。

1). 后勤对战争的影响:中东沙漠地区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还是各种自然人文条件对美军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挑战最大则是对水的后勤保障,来自美洲大陆的美国大兵们整天一身汗一身沙也就算了,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无法洗澡,水的后勤保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知道美军所用的美一加仑水都得用飞机从遥远的地方运来,那可是用美元堆出来的。另一个挑战则是伊斯兰世界的人文环境。因为阿拉伯国家像沙特,卡达尔也参加了海湾战争,为了维护多国部队的团结,美国国防部专门印制了一本关于阿拉伯国家风俗文化的小册子。在整个战区美军不能吃猪肉,不能喝含酒精的酒。要知道美国人是嗜酒的,在战争中甚至出现了多名美军士兵喝自己酿的酒而中毒的事件。最后,财大气粗的美国国防部花了3100万美元包租一条豪华客轮,供美国大兵们喝酒吃肉。海湾这种战场环境让美军特别头痛,要不是美

这是一组美国现代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从中我们看出战争伤亡多少和战争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变化是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变化,其阵亡人数在不断减少,其原因是现代局部战争慢慢由高科技取代一开始由地面部队行动的方式,就像海湾战争,42天的战争38天的空中打击让伊拉克军队基本瘫痪,而此时地面部队更容易迅速取得战争主动权,而伊拉克战争在萨达姆被俘前1年时间了美军阵亡仅几百人,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后勤装备的投入对战争伤亡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同时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与全世界所认为的,美军可以在数天之内部署数十万军队的观点相反,虽然美国拥有完善的军事运输系统,但也无法让船飞起来。能够使用空运的只有82空降师与101空中突击师的部队,他们只拥有轻型装备,在拥有坦克和装甲车的陆战队与24机械化步兵师到来之前,他们能用以抵抗伊拉克坦克的只有海湾国家军队与飞机的支援。这段时间后来被称为“易受攻击之窗”。为了抢在伊拉克可能进攻开始之前尽可能的武装起来,美军运输部门全速的开动起来。在整个战争期间,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50多万名军人。考虑到从美国到沙特的1.2万公里的空运里程和1.5万公里的海运里程,以及所需进行的管理、协调与控制,这都将是一次空前的军事运输行动。

2).后勤动员

布什总统于1990年8月22日下令征召预备役人员,不到一个星期应征人员有4万多,截止年底应征的预备役人员达10万。海湾战争打响的第4天,美国防部宣布,再征召20万预备役人员。据报道,美计划征召10万预备役人员,约占其一、二、三类预备役人员总数的1/2,连布什总统正在大学读书的侄子小乔纳森·布什也作为陆军卫生兵被登上了预备役的名册。此次美国征召的预备役人员,除一部分在本国填补因现役军人被调遣到海湾而留下的空缺外,绝大部分都派到海湾从事后勤保障,如担负运输、修理、医疗、救护、供应等任务,从而使美军后勤保障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后勤人员大大超过战斗人员。过去,美军虽然重视后勤,战勤比例不断发生变化,但从来没有出现战勤比例倒置的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战勤比例为1.9:1,第二次世界大战为1.3:1,越南战争为1.1:1,而这次海湾战争却是1:5,即1个人打仗,5个人搞后勤保障。战勤比例倒置,足以说明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新技术、新装备结构复杂,“吞吐”物资量大,保养、维修和物资供应日益繁重,后勤保障在某种程度上重于作战,后勤人员比例相对增大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面是两场战争后勤动员量对比。其中还不包括美军使用的各种现代军舰和航母,从中不难看出其现代化装备的使用带动后勤向现代化、精确化发展。

3).战备运送量

美国的战略海、空运力量规模并不大,但能够在行动时间紧(预警时间极短)、距离大(12000公里以上)、任务又重又急的情况下,将50多万大军和大批装备、物资浩浩荡荡地运到海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大量使用了民间运输力量。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从海运来看,截止1990年11月底,美军事海运司令部共动用了187艘舰船,其中海军现役船46艘,占24%;预各役船4 3艘,占2 3 %;租赁的商船98艘,占53%。租赁的商船中,美国船31艘,外籍船67艘。以上舰船在海湾战争中担负了美军95%的干货、99%的油料的运输任务,第1个月海运量比朝鲜战争头1个月海运量多50%,共计运出的各种物资休积达400万立方英尺。二是从空运来看,美军从1951年以来首次动用了民航后备队的战略空运力量。参加空运的有340多架C一SA、C一141和C一R30后备役运输机,以及30多家航空公司的各型飞机,对实施紧急空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民用商业飞机从1990年8月17日至1991年1月4日,共出动2000多架次,占这段时间美出动运输机总架次的20%以上。三是从美国国内陆运来看,装运作战装备和物资至各港口,也动用了大量的民间运输力量。如为装运发至海湾的坦克、弹药、车辆和其它补给品,共动用7个州的铁路车辆2400辆、卡车4000辆。从以上情况看,美国民间运输力量在海湾战争中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沙漠盾牌”行动中的空中运输,共出动了约10500架次的运输机,运送了大约41.5万兵力和39.5万吨军用物资,这一事实说明: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空间广、强度高、消耗大,仅靠军队运力难以完成艰巨而繁重的运输任务,必须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利娜好民间运力,建立强大的运输保障体系,以保证部队机动与作战的需要。

从现代军事物流的角度来看,海湾战争中美军共调集了55.4万军队,为了保障部队的衣、食、住、行、战,美军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本土和欧洲各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运送了各类物资770余万吨,相当于把一个中等城市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了中东沙漠。海湾战区距离美国本土十分遥远,海上距离1.7万公里,空中距离1.1万公里,需要动用大量的运输力量才能及时完成大规模的物流任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平均日运送物资4200吨

伊拉克战争在伊境内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4个师,即第3机步师、第1海军陆战师、第101空中突击师和英军第1装甲师,加起来一共有15个旅,约60000人,依靠自身携带的油料、食品、弹药只能维持2—3天,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它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后勤队伍。一辆MIA2坦克跑半英里就要消耗-加仑汽油。两个“阿帕奇”直升机营一个晚上的加强飞行就能吞噬掉60000加仑的JP-8油。虽然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前已经特意铺设了一根输油管道到科威特北部,不过,大量的加油任务还得由无数的5000加仑容量的加油车完成,还有2500加仑容量的加油车提供辅助。如果一天没有油料和饮用水,美军自身生存都难以为继,更不要说作战了。海湾作战部队的集结受到特别重视,但对大规模部队流动所做的后勤努力难度也相当大。美国的后勤专家们面对的是如何把相当于整个怀俄明州的人口和吃用的东西从8700海里远的地方移到沙特阿拉伯。这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医院、警察、商店、服装店、饭店、旅馆、活动住房、保养设备、卫生设备、水净化厂、办公室、办公室设备、计算机和邮局等等,也就是要在敌对环境中维持50万士兵的生活。另外还有大量的作战武器装备:坦克、飞机、卡车、大炮、炸弹、火箭、导弹、子弹。“沙漠风暴”行动

前多国部队共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

海湾战争美国是计划三个月的战争时间,而美军花5个月的时间将三个月需要的物资运到万里之远的中东沙漠,据统计海湾战争消耗的物质为7500万吨,实际运送量则更多,可想而知其后勤保障量有多大。美军海湾战争高度现代化后勤保障是从朝鲜战争至后的战争经验积累的表现,下面我们对朝鲜战争中美双方投入的力量进行分析。

(一)、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参战人员和物资损耗统计表(引用1950年当年数字)

①此系1952年初全军员额,当年即精简170余万人

②此为1953年美国叁军员额统计数字

③含60万支前民工

④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纪念朝鲜战争五十周年大会上称美军入朝参战人数为近200万

⑦加上国防费间接使用部分,另国防费尚有相当一部分间接用于抗美援朝。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如包括间接费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共花费640亿美元。

(二)、中美陆军军装备对比

③入朝之初,志愿军各师编制人数不一样。中央军委按各野战军作战地域特点有不同的编制人数,此表数字以当时师编制人数最多的第四野战军部队统计。原属华北野战军的第66军(师编制定员8000人)和原属第三野战军的第九兵团部队(师编制定员9000人),均未达到此编制数。

④表中为美陆军步兵师编制,参战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编制定员为28000人。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局部动员。三军兵力从战前的140万人猛增至1952年6月的363.5万人,

从而使其总兵力增加到二战后的最高峰,陆军由10个师增至20个师。其全部20个陆军师、2个海军陆战队师、48个空军联队中,先后有10个陆军师、1个海军陆战队师、22个空军联队入朝参战。美军实行记点轮换制度,先后参战人员逾200余万人。曲爱国: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年6月25日在美国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的仪式上,首次公布了美军投入朝鲜战争的总兵力数字接近200万人。在这其中包括了其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近半数的海军部队。

上面的表格中列出了战争中所出动的步兵人数,各种武器装备的数量光从数字上看都是非常惊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勤保障跟不上,战争进程还能继续进行吗?当然不行,朝鲜战争中当时的志愿就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多次出现进攻中断的情况,朝鲜战争对于志愿军来讲是一场被动接受的现代化战争,准备时间不中一个月,虽然在入朝鲜前中国边境准备了3万吨的后勤保障物资,但这充其量是冰山一角,入朝初期作战就基本耗光这些物质。反观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后勤保障达7500万吨,海湾战争美军为计划三个月的战争准备了5个月,运输700万吨后勤保障物资,可看出美军对后勤保障的重视,这也鲜明体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义。朝鲜战争中集中了大兵团连续作战,战争物资的消耗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两年多的抗美援朝,仅从国内运出的各种物资就有二百六十多万吨,品种达九千多种。往往一次战役就要消耗很多物资,一九五三年夏季攻势中一次二十多分钟的火力急袭,就用了弹药一千九百多吨, 物资消耗损失如此巨大,当时志愿军出国以后的后勤工作,仍沿用过去在国内作战的那一套办法,是打到哪里吃在哪里,完全取之于民,武器弹药主要靠缴获,这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的要求了。所以一入朝参战,才发现问题很大,就地取给有限,即便能缴获一些敌人的物资,往往多被敌机炸掉,所以物资供应主要依靠国内。后勤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更别提后勤现代化,系统化,精确化,当时根本没有现代后勤保障概念,战争一展开,跟美军后勤保障一相比才知道相差甚远。所以后来聂荣臻感慨平时就要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与作战的需要,在国家财力、物力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后勤建设和储备必要的作战物资,一旦有事,使后勤能起到“先行”的作用。

(4) 从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对现代后勤的影响

(一) 朝鲜战争的经验还证明,后勤装备必须与战斗装备相适应,后勤才能随部队机动而机动,保障作战胜利,否则,即使战斗装备很先进,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应该抓紧后勤装备的列编列装工作,纳入全军装备系列统一发展。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后勤指挥手段和保障手段的现代化。而后勤装备的发展是后勤保障精确化发展的体现.

(二) 到在海湾战争四天的地面战中,多国部队后勤快速跟进保障,确保了多国部队对伊军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围。尤其是美军后勤,快速反应比较出色。在地面战进攻前夕,隐蔽、快速地将物资、设施运到预设战场前沿,并建立起弹药所、加油站、维修站和救护所;在地面战打响前夕,为达到突然性,改变美军部队部署,美军后勤迅速出动大量的运输车辆和直升机,快速将重装部队及其携行物资、器材,从沙特东部运送到沙特西部,确保了主攻部队按时、快速地发起攻击;地面战一打响,为了切割伊拉克军队,美军后勤又以300架直升机等运输力量,将101空降师4000多人及其所需物资、器材运到伊拉克南部;为了及时保障深入伊拉克南部美军的急需,迅即在伊南部建立起补给基地群;为了保障多国部队地面战的顺利发展,美军后勤组建起庞大的快速支援部队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多国部队实施快速、充足、有力的保障。上述大量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多国部队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后勤快速反应、及时保障的胜利.

(三) 补给向“量体裁衣”转变,即精确化转变,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曾任1991年海湾战争后勤司令的帕格尼斯将军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曾预言,根据上次海湾战争的经验,此次对伊作战美军至少需要提供60天的后勤补给。而比照美军后勤保障的实际情况,我们虽然并不能因此说这位传奇人物的经验在今天就过时了,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1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和12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在1991年100小时的地面进攻中,美国人在中东储备了足够60~100天的弹药,到战争结束时,运到战区的大约4万只集装箱有一半没有用上,价值27亿美元的备用物资被运回国内。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则试行了充满商业意识的、首先考虑经济成本的补给战略,并以此代替了美军迄今为止通用的“以防万一”式的后勤补给战略,即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而没有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做预留储备。

三、结论

美军从朝鲜战争到海湾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其后勤保障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到系统化,信息化,精确化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其不再像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将大量物资运抵战场,而是通过信息管理精确其保障量,即按军事行动计划按量供应但不失满足保障,伊拉克战争其现代后勤管理精确化得到充分体现。

1、现代精确后勤理论

所谓“精确后勤”,从理论的角度讲,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后勤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部队作战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使后勤保障的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实现无缝隙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效益,节约后勤资源。“精确后勤”是以精确保障为本质特征的新型军事后勤,外延涉及后勤建设、后勤管理、后勤组织指挥、后勤保障、后勤防卫等所有后勤领域的变革,它的内涵包括筹划精细,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耗费精打细算等几个要点。

2、精确后勤的基本特征

1) 信息技术发展快,“精确后勤”的实现来自于后勤需求和战场情况的有机结合,这就意味着对战场需求和现有存货要有精确的信息。信息技术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这种可视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在全球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存取重要的后勤数据。并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后勤人员提供急需的紧缺资源可视性信息,包括位于工厂和批发地、往返于战区运输途中以及战区内外各部队储备的紧缺资源的可视性信息,从而使后勤保障的效能和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2) 快速投送为中心,投送能力问题是建设“精确后勤”的一个中心问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表明,投送能力弱,往往制约“精确保障”。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战场环境复杂,铁路、公路易遭敌空袭破坏。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来讲,过分依赖一种或两种运输投送,忽视发展其它战略输送能力,战时将受到极大制约,而依靠海、空快速投送,有利于满足高技术条件下的陆、海、空、天、电多维立体作战的要求,实现保障意图。增强战略配送能力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大型物流中心建设。从伊拉克战争看,军事物流中心的作用不可低估。战前,美军在科威特等国开设的大型军事物流中心,与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相配合;战中,则极力追求从生产车间到前线单兵的全程物流精确控制,并实行快速投送。

3) 建设科学的保障体制和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精确后勤”的重要依托。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不仅改变了作战手段和战争形态,而且改变了军队结构,发达国家军队在结构优化方面都采取了力度较大的举措,以求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特别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立即总结经验教训,着手调整和改革军队组织结构。

3、精确后勤的四种表现形式

1) 靠"战区配送"实施"定点保障"。战区配送是指在战区内接收补给品和装备,并随之将其前运到特定需求点的行动。美军利用高技术手段和商业运作方法,实时了解、掌握保障的总体情况,及时在前方建立临时供应点,并抓住时机为作战部队和前方保障分队进行快速补给。

2) 靠"信息服务"实施"自我保障"。"全球作战保障系统"使得作战与保障、前方与后方、战区与本土的所有经核准的"用户"能够信息融合,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此次地面进攻的美军坦克配备了数字诊断与预测"工具箱",用电子技术手册代替书面使用说明,驾驶员或操作手可按照新的手册,实施简单抢修。对那些搞不懂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字化通信网,向远在后方甚至国内的专家求援,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实现远程修理。

3) 靠"可视系统"实施"直达保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通过普通的计算机存取重要的后勤数据,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后勤人员提供急需的紧缺资源可视性信息。前方部队的保障需求,只需拨几个电话号码或者"刷"一下存储卡,后方即可超越战区、集团军后勤等中间环节,直接前送到师、团后勤,甚至到单兵手中。

4) 靠"机动力量"实施"伴随保障"。例如美陆军机械化步兵师,师属支援司令部就辖有3个前方支援营、1个保养支援营、1个运输飞机保养连和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编有各种吨位的运货卡车、拖车和油灌拖车1223辆,显而易见其机动保障能力极强。美军正是凭借这些强大的机动保障力量使得"保障半径"与作战半径基本能够形成一个"同心圆",确保部队打到哪里,后勤就能保障到哪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伴随保障形式,实现了"精确后勤"意义上的功能型"伴随"保障,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后勤资源。

伊拉克战争美军所试行的后勤补给新战略的核心,是强调后勤在充分满足作战需要的同时必须讲求效益。它强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满足任何特定的需求”,即通过对后勤力量的优化和有效运用,达到既能充分满足战争需求,又能节省后勤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军事效益和军事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其实现则依赖于对后勤资源的精确掌握、对后勤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后勤资源的精确输送。正是信息技术为后勤奠定了“能力基础”,使得后勤资源“透明”和后勤需求“透明”成为可能。它使军队第一次有能力对后勤资源和后勤需求了如指掌,而这不仅意味着将更少的物资运往战场,而且意味着精确保障的最终实现。

文献参考:

《苏联武装力量后勤的发展》

《海湾战争》(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8 月出版

《军事经济学》1991.7

《抗美援朝中的后勤》聂荣臻

《伟大的朝鲜战争—后盾》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海湾战争分析 古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亦指现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由于生产力 水平低下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军队参战的只有将士和战马,武器也仅限于刀枪棍棒,后勤保障十分简单,主要是粮食和 马草的供给。即便是简单的后勤保障,也对每一次军事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近现代战争后勤保障不再仅仅局限于“粮草”,而包括部队生活保障、武器弹药保障、维修保障、医疗保障等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古训是前人对历次战争的经验总结,它反映了后勤保障在军事行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就断言“军无瑙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阐明了后勤补给与军队存亡的关系。虽然现在“兵马”与“粮草”的含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原理对现代战役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它反映了军事行动对后勤的依赖关系,现代战役后勤保障的地位更加重要,如古代军事家孙武在《作战》篇提出: “凡用兵之法,驰马千驯,革车 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时间短,但军需物资需求巨大,消耗种类繁多,物资运数量剧增,是保障呈现超强化特征。同时,现代作战的后勤保障难度不断加大,技术保障难度加深,后勤生存和防卫问题突出。因此,在作战思想上,必须强化作战的后勤保障观念,充分认识战场后勤保障已成为保证部队持续作战的生命线,对决定战争胜负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技术战争其极大消耗量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供应补给量与消耗量要成正比,要以极大的供应量来保障高技术战争的极大消耗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如果供应量小于消耗量,那就要影响战争的进行,甚至发生粮尽弹绝的危险情况,因此提高现代战争下联合保障、高强度保障、可持续保障能力。另外如果供应量过大也会造成大量浪费,比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都有大量的后勤物资遗留在战场,所以后勤保障在一场战争的作用很重要,但其后勤保障高精确性列加重要。 一、现代局部战争后勤保障 什么是后勤保障?《现代汉语词典》对后勤保障的诠释是: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给战争带来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指挥复杂等特点所以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给战争带来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的特点。因此,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作为军事后勤的中心工作,作用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保障武装力量作战、建设的需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军事任务的完成。后勤保障的一般原则是,立足实际,适应需要;力争主动,避免被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后勤保障的方式,主要是按部队建制保障,或按区域保障,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又是什么呢,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1、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其大规格使用高科技武器,作战方式也发生根本改变,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当时仍然是以大规模地面部队为主,空军为辅担任空中支援任务。到海湾战争时发生改变,美军先是以大规格空中打击和远程火力打击为主,夺取制空权后对敌方军事设施进行空中打击致其瘫痪,然后地面部队为辅快速穿机动插进行地面占领,并且同时空中进行不间断支援,下面我们看一下现代战争的特点有哪些体现在海湾战争中。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 樊勇明 2012-12-28 14:43:55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8年01期作者简介:樊勇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区域合作进行理论解释的一种新尝试。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原来仅限于西方盟国体系内的所谓国际公共产品在冷战后被不恰当地夸张为“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在“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下,这些“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被美国严重“私物化”,并且供应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构,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一般来说,只服务和适用于本地区、其成本又是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国际性安排、机制或制度被称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除特定区域外,一般不存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被某一个大国“私物化”的危险。同时,由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涵盖范围较小,各国从中得到的收益和必须付出的成本比较清晰,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免费搭车”的现象,避免国际公共产品中普遍存在的供应不足问题。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解读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是全球化的一个新起点,那么现在已有迹象显示:虽然全球化还在继续发展,但是区域合作正在成为新的国际潮流,21世纪将是区域合作的世纪。区域合作的理念正在成为众多国家对外战略的主导思想。国际

形势的变化必然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得到反映。为此,本文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为区域合作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有关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提供有助于本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国际公共产品,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预料,关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的新内容、新方向。 一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及其缺陷 “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国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产品与劳务。最初,公共产品理论仅限于一国范围内,该理论认为政府有责任提供包括国防、外交、治安等公共产品以及道路、桥梁、路标、灯塔等社会基础设施,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国范围之内,公共产品的成本由政府向公众征税来筹集。 美国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将公共产品理论引入了国际关系学。他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提出,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需要某个国家来承担“公共成本”。①这一观点后来被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发展成“霸权稳定论”,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霸权国家,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体制、开放的贸易体制、可靠的安全体制和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等国际公共产品,来获得其他国家对由霸权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认同,从而实现体系内的稳定和繁荣。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所

现代化战争的特点

现代化战争的特点 软件学院 54091018 王家峥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战争是以信息化战争为基础的战争。信息化战争通常指军事领域内的信息斗争,它是敌对双方为争夺信息的获取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行动的作战样式。 信息化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七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直接动因,近年来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基础。 一、作战空间: 在现代化战争中,作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向。人类战争历史上由于飞机的问世和航空技术的发展,作战空间发生了第一次的革命性变化,由陆海平面战场发展为海陆空三维的立体战场。而信息化战争中,虽然活动的依托仍然离不开物理空间,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信息空间。主要包括网络空间、电磁空间和心理空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空间明显拓展,呈现出陆、海、空、天、电等多维一体化趋势。信息化战争作战空间的这种多维性和复杂性,打破了传统的作战空间概念。首先,物理空间超大无限;其次,信息空间多维广阔。电磁空间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攻击被称为“不流血的强制行为”,即软杀伤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这种不流血的暴力打击效果往往胜过单纯的流血的暴力行为。心理空间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 二、武器装备: 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引起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时代的战争,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而信息时代的战争,则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为物质基础。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信息武器、单兵数字化装备和C4KISR系统。 信息武器系统,包括软杀伤型信息武器和硬杀伤型武器。软杀伤型信息武器,是指以计算机病毒武器为代表的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和以电子战武器为代表的电子攻击型信息武器。硬杀伤型信息武器,主要是指精确制导武器和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作战平台,装有大量的电子信息传感设备,并与C4KISR系统联网。它们集侦查、干扰、欺骗和打击功能于一体,既可实施战场探测,为精确打击和各种战场行动提供目标信息,还可实施信息攻防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 单兵数字化装备,是指士兵在数字化战场上使用的个人装备,也称信息士兵系统(它由单兵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综合头盔分系统、武器分系统、综合人体防护分系统和电源分系统5个部分组成),是21世纪士兵在数字化战场上使用的“人机一体化”的多功能装备。数字化单兵系统其目的就是使这些未来士兵更具机动力、协同力、耐久力和生存力,当然也更具杀伤力。C4KISR系统,是战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杀伤、情报、件事和侦察系统的简称,它把作战指挥控制的各个要素、个工作战单元粘合在一起,是军队发挥整体效能的“神经和大脑”。在信息化战争中,C4KISR系统是敌对双方的主要作战目标,围绕着C4KISR

军事理论答案(1~6课)

第一课:国际战略环境与格局 ★.1.、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 ...........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和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式的综合体现,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经济、军事斗争的对象、任务和目标,是各个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必须首先考察和关注的外部环境条件。 ★.2.、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 (三)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四)南北矛盾的核心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 ★.3.、什么是世界战略格局? ........... 世界格局也可以叫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各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力量结构。 ★.4.、当前世界安全形势的总体状况及原因是什么? .....................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原因:(一)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严重 (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世界局部动荡的主要根源 ★.5.、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表述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党的十六大报告互信: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国与国之间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这是各国和平相处和安全保证的前提,也是新安全观的基础。 互利: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利益,为对方的安全创造条件。互利强调的是共同安全,反对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为条件来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互利是新安全观的目的。 平等: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积极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平等是新安全观的保证。 协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协作,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协作是新安全观的方式。 第二课: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1.、我国领土总面积是多少? ............ 960 (1040)万平方公里 ★.2.、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缓和与稳定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3.、我国相对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 (一)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1、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 2、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存在着潜在和现实的威胁 第一,日本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我列为主要潜在对手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考点: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概况、影响 时间:1999年3~6月 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的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的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认识: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例题1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利用苏联解体之机,企图实现由其主宰国际秩序的称霸战争。这场战争() A.促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B.是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C.使中东和平受到威胁 D.强化了联合国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答案B。 例题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能够表明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科索沃战争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表明多极化趋势会曲折发展,答案D。

1. 1999年5月8日,北约的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了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使馆建筑的破坏。这一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大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中() A.第五次中东战争 B.海湾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伊拉克战争 2.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在全世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如海湾战争(1991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阿富汗战争等,这充分说明() A.战争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当今世界不安宁的唯一原因是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3.小明是个军事迷,他正在研究二战后的世界某项军事行动,他认为该行动挑战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尤其是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受到严重挑战。小明所研究的是() A.科索沃战争 B.朝鲜战争 C.苏军占领阿富汗 D.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4.1999年,在俄罗斯等国的斡旋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停止轰炸科索沃。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恐怖主义日趋泛滥 B.全球一体化持续加强 C.单极世界逐渐形成 D.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

基于火力毁伤效果不确定性的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火力毁伤效果不确定性的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现代战争的环境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多重变革,在这种被现代科技不断推动的复杂化环境下,目标毁伤效果评估(BDA)对于现场指挥作战的决策支持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存在着战争中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影响,以及目标毁伤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使得BDA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回到历史战争中,可以看到BDA的重要价值。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正是因为在目标毁伤效果评估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浪费,而且也贻误了战机。美军航空导弹部队在此次战役中平均每天有40次重复打击,最高时重复打次次数达到一天160次。重复打击带来的巨大军事浪费和实际延误后果事实上是可以通过提升目标毁伤效果评估能力而得到规避的。美军正是在此次战役以及海湾战役因BDA能力吃亏之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产出了后来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其中包括1994年的BDASIM仿真模型,以及1999年产生的目标BDA贝叶斯决策模型。 在近几十年的BDA研究中,各种方法和思想层出不穷,贝叶斯网络是这些方法中长期保持热门的一种不确定性推理工具,由于通过其能够对不确定或者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较为准确的推理,与战场上从不确定和不完整的目标毁伤信息对目标毁伤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的特性十分吻合,这一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在BDA上的应用有着极大的研究前景和应用

价值。 纵观国内的军事目标损毁效果评估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期,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成套的评估系统,依赖于侦查信息和指挥者的主观经验判断的粗放模式对于现代战争能力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结合时下热门的贝叶斯网络研究,提出有效的算法和方法论并进行仿真对比,有利于为提升和完善国内的军事BDA,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贝叶斯网络算法起始于著名的数学家Bayes的一篇哲学性论文《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1】,这篇文章奠定了贝叶斯学派的基础,而贝叶斯网络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的Pearl提出【2】。 自贝叶斯网络被提出之后,对其的研究就被应用到了治疗诊断、机器故障诊断、用户建模、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各个领域,贝叶斯网络的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3】:(1)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机制研究;(2)贝叶斯网络的学习方法研究;(3)贝叶斯网络在实际问题领域的研究。 对于推理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Ceiger等人在图模型的拓扑结构和随机变量独立性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向分隔的概念与判断方法【4】,之后贝叶斯网络形成了精确推理算法和近似推理算法两类。精确推理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Pearl于1986年提出的消息传播算法【5】、Lauritzen等人1990基于组合优化思想提出的连接推理算法【6】、Shachter在1990年提出的弧

现代科技与战争

现代科技与战争 《现代科技与战争》这本书对于现代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关注战争。现代科 学技术给战争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战争准备到战争样式,从战略到 战术,从军事理论到作战实施······近年发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等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而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更为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武器极受重视。 一个国家的军略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海战,或者说是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更多 的趋向于电子战,空间战等各种科技战争,两军交锋,胜败不再是双方的 伤亡人数来确定的,而是哪一方首先捣毁了敌方的指挥系统,从而使地方 的整个战斗系统处于瘫痪。 伊拉克战争,20多天的短暂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对世界格局和政治版块影响最大的一次。我们应该看到伊拉克国防意志和传统的作战模式与现代化装备齐全的美英联军的国防意图和现代化作战模式的利与弊;新时期对国防的影响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向。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运用了具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并采取了相应的作战方式进行了战争。其基本特征为:一是信息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控制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能力,对作战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三是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四是空袭和反空袭已构成独立的战争阶段;五是扩大了合同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发展。整个战争过程充分的反映出高科技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自动化水平,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武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影响;对军事理论的发展影响;对战争的面貌和作战方式的影响;对作战行动时的隐蔽和行动透明度,火力战的地位和战场生存能力,昼夜作战的差别和作战难度,战争立体化的发展和协同作战的要求以及作战时的后勤保障的影响;对作战指挥人员的手段和作战指挥机构的效率、机动、生存以及指挥人员素质的影响。 以现在而言,美国的军事力量当属霸主,无论是其防御系统——天网,还是其现代战斗武器,就其空中作战能力而言,美国“F—22”无疑是世界

现代军事物流经典案例赏析

案例1 现代军事物流经典案例赏析 ——海湾战争美军物流特点回顾与总结 有人做过统计,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平均不到五年世界范围内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代表性。这次战争中,美军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在短短42天内迅速达成战争目的,而且地面战争只持续了不到100小时。 从现代军事物流的角度来看,海湾战争中美军共调集了55.4万军队,为了保障部队的衣、食、住、行、战,美军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本土和欧洲各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运送了各类物资770余万吨,相当于把一个中等城市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了中东沙漠。 海湾战区距离美国本土十分遥远,海上距离1.7万公里,空中距离1.1万公里,需要动用大量的运输力量才能及时完成大规模的物流任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平均日运送物资4200吨,物流时效之高前所未有。 此外,由于海湾战争使用了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复杂的武器系统使各类配套物资的品种大量增加。据统计,仅美军国防后勤局提供的物资就达226万项。大量的物资品种给物流过程增加了难度,使物流环节更加复杂。 纵观海湾战争,美军不仅打赢了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而且成功地导演了一场高难度的跨国军事物流。海湾战争的美军物流堪称现代军事物流经典案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概括海湾战争美军物流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雄厚的军事海空运力量 美军为了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历来十分重视军事海空运力量的发展。比如:在军事海运船只的建设方面,美军明确要求海运船只单艘航速快、单船吨位大、有综合补给能力、自卫能力强、有直升机平台;在军用运输机的建设方面,要求载重量大、可靠性强,能够在建议跑道起降等等。截止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共有军事海运船只1900余艘,总吨位达到4600万吨;共有13个运输机飞行联队,包括110架C-5“银河”式运输机,234架C-141“星”式运输机和460架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运载总量可达37700多吨。 美军不仅海空运力量雄厚,而且战备水平很高。军事海运船只和空运飞机的完好率均保持在90%以上,在航率和出动率达到80%以上。同时,美军还建有与军事海空运力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如码头和机场,吊装和搬运工具等,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 二、多层次配置的军事物流网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在海外占据了大量的军事基地,用于储存军用物资。战后这些军事基地经过大幅度扩建、增加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一个与美军战略方向相一致,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中间基地为桥梁,以战区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多层次配置的军事物流网。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东西海岸的本土基地是美军作战物资的主要供应源;在关岛、菲律宾、迪戈加西亚、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等地的海外军事基地基本上担负这次战争的物流中转任务;在沙特、阿联酋、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海湾邻近国家的前进基地则构成了直接支援战区作战行动的前沿物资补给点。 这个点线结合的军事物流网对美军取得海湾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正是由于具备了完善的军事物流网,美军才能够储存大量的军用物资,并将这些物资由美国本土或欧洲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遥远的海湾前线,及时满足了美军的作战需求。 三、先进的军事物流装备和信息平台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几乎投入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所有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了保证

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推荐:7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之前还整理过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100部经典二战的纪录片,以及30部越战电影、20部关于特种部队的电影、20部好看的狙击手电影、42部经典的一战电影和25部经典二战电视剧以及30部经典的冷兵器战争电影等,喜欢的朋友可以查看收藏!自古评论出大神,有好的电影也可推荐一下,大家共赏!谢谢1、《触摸和平》《触摸和平》是Rudolf Schweiger导演的一部剧情战争电影。德国战争电影,反 映的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两名德国驻科部队的士兵Tom与charly,以及一个年轻的塞尔维亚人,当地年轻美丽的母亲,愤怒的狙击手,他们这些人的故事。战争中终究有多少丑恶的面孔,原本善良的人性在战争和仇恨中的面目却扭曲的显示……2、《非常战场区域》(西班 牙2002)影片讲述科索沃停火期间,两队西班牙和法国维和部队士兵乘坐装甲车前往一个被塞族军队占领的小镇帮助维修电力系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静的任务竟成了地狱般的不归之路!维和部队先是莫名其妙和阿尔巴尼亚军队交火而伤亡惨重、幸存者丢了所有重装备后又误打误撞闯入雷区、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后竟陷入残忍的塞族军队包围、遭遇非人的折磨时又适逢阿尔巴尼亚军队用缴获的装甲车辆对塞族 小镇发起攻城战……3、《最后56小时》作为意大利派往科索沃的国 际联军,参加了维和活动,并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可是军官克罗内罗手下的士兵,在返回国土后纷纷染上了白血病死去,克罗内罗由此发现了战场的黑恶────那些以“和平”的名义扔下的贫铀弹 污染了生态环境,给军人们带来了死亡灾难和难以想象的后遗症。他

多次向上级报告必须停止和清理这一战争罪恶,可是杳无音讯,他只能开始了铤而走险。 克罗内罗率领着他手下的十二名“信徒”(后来我们知道他们亦染上了战争后遗症:白血病),组成了一支命名为“信徒行动”的特别部队,袭击并包围一家民用医院,将医院中的所有病人与医护人士挟为人质,并向政府提出要求,结果被拒绝。警方开始进攻,但被克罗内罗发现,粉碎了进攻的企图,为此,他“枪杀”了一名人质,随后又释放了所有的在押人质,将“信徒们”集合在一起,军容整洁,仪态庄严,就像是要参加一次隆重的仪仗。警方这时开始了另一次计划周密的偷袭,克罗内罗对他的“信徒”们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为与你们在一起进行最后一次战斗而感到荣幸,而他的信徒亦作出同样的誓言。4、《自行车》(2015英国 / 科索沃 / 阿尔巴尼亚)电影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在科索沃战争中受到严重的考验,最终为生存而战。 5、《再见仍是朋友》(2015塞尔维亚 / 德国)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6、《爸爸》电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十岁的诺尼和父亲靠倒卖走私香烟为生。父亲决心独自去德国,留下的诺尼决定展开一段漫长又危险的旅程,去德国找到父

狙击手吊舱

目前洛马“狙击手”XR的剖视图还没有公开,只能找到1幅生产车间中未封装的吊舱的照片。但是现有瞄准吊舱的结构大同小异,所以附上AN/AAQ-14“蓝丁”瞄准吊舱的彩色剖视图供您参考。详细介绍和性能参数如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种相关技术获得突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先后研制出“夜间低空红外导航与瞄准”(LANTIRN,音译为“蓝丁”)系统的两种吊舱,分别是用于低空飞行的AN/AAQ-13导航吊舱和用于昼夜目标截获的AN/AAQ-14瞄准吊舱。很快,美国空军将这两种吊舱先后安装在F-15E和F-16战斗机上,并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借助这种最先进的前视红外探测设备,美国空军将类似白天的空战战术运用到夜晚,显著增强了在全天候条件下精确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 然而,作为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机载吊舱式瞄准设备,“蓝丁”在设计上主要用于低空对地攻击,近年来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地面防空系统时,逐渐暴露出一些性能局限。美国空军在接受了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教训后,明确要求战机必须在6000米以上高度、更远的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以避免来自敌方地对空导弹的攻击。这一要求对于采用第一代热成像传感器的“蓝丁”吊舱来说,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而且后勤保障费用也愈加昂贵。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空军在2001年初正式提出了“先进瞄准吊舱”(ATP)计划,要求战斗机携带的前视红外吊舱能够从12200米高空、37千米外的距离承担指示目标的任务。当年5月,美国空军正式发布ATP投标需求,但考虑到技术风险,暂时取消了对新型吊舱的远距、高分辨率、自动识别目标的要求,而把这种能力作为未来一种升级选择。 很快,美国三家专门从事瞄准吊舱设计研制的承包商分别向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提交了各自的投标方案。它们分别是洛马公司的“狙击手”XR吊舱、诺格公司的“蓝丁”II型吊舱和雷锡恩公司的“终结者”(Terminat or)改进型吊舱。为了实现在高空飞行时远距离识别目标,各种候选方案都采用了第三代前视红外技术,并且先后在F- 16和F-15战斗机上作了试飞,在技术性能上可谓是各有千秋。 与其它两家公司相比,洛马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的瞄准吊舱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狙击手”XR大约60%模块经过重新封装后,可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的机内光电瞄准系统互相通用,令美国空军产生极大兴趣。于是,美国空军和空军国民警卫队在2001年8月正式宣布,ATP计划最终选择了洛马公司导弹与火控系统分公司的“狙击手”XR瞄准吊舱(美军编号AN/AAQ-33),授予该公司一项期7年、制造522个吊舱的合同,总价8.43亿美元。 与现役各种瞄准吊舱的外部形状相比,“狙击手”XR的形状明显变化,尺寸有所减小。它的头部采用了独特的楔形设计,避免了球型头部和空腔有可能因气流诱导而产生的振动,特别是在超音速飞行状态下。为了减小气动压力的影响,楔形头部采用4块蓝宝石,平时装在复合材料保护罩内。这种蓝宝石非常硬,足以抗强烈撞击。试验表明,在速度为315千米/小时的花岗岩片和速度为240千米/小时的金属螺帽的撞击下,头部仍安然无恙。 “狙击手”XR长239厘米,直径30厘米,重181千克,包括转接器在内重量只有200千克。就F-16而言,该吊舱安装在进气道下颌的右侧,当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时,吊舱头部形成的斜激波减少了进入进气道的扰动。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楔形头部还可以部分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强飞机的隐身性能。 “狙击手”XR吊舱内部由高分辨率的前视红外、CCD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器/照射器、激光点跟踪器和激光指示器等组成,所有装置均安装在一个由6个减振器支撑的光学基座上,可以确保在无抖动的情况下有

对现代战争科技发展的理解

对现代战争科技发展的理解现代战争科学发展是以各国对战争高效率,低开销,低死亡率的追求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以人为本,追求战争的低死亡率和战争高效率,因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也是科技的发展使这些目标可能并难以同时实现。 将现在战争科技运用于战争最著名的要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成了欧美国家新式武器的练兵场,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包括石墨炸弹),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和气象技术。在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不对称战争下,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

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虽然这场战争北约才伤亡5000多人,然而却没有实现高效率,低开销。北约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却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丢尽了脸面。 另一方面,在阿富汗战争中,尽管美国运用高科技占据了其只要城市,可是美国以首的北约却承受着日复一日随时被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危险,死亡人数剧增。 这些战争都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运用高科技欺负小国的实例,表面上它们取得了胜利。可是无论武器技术如何先进都难以,它们都难以使对手屈服。面对小国都难以实现这低死亡率,高效率,高开销的目标,面对中俄,日本这样的强国,北约

现代军事与局部战争

浅谈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高技术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导致军事高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因而促使军事技术日益走向高技术化。在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在全球持续发展,在军事领域也引发了新的军事革命。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立体化、无人化等。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将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自60年代以来,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因此,无论是谁,不了解当代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理解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现代或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具大影响,就不可能在高技术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进而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 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而产生的。军事技术的组成决定武器装备的构成,军事技术的性质决定武器装备的作用形式,军事技术的飞跃决定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因此,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导致一系列战术技术性能优越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问世并用于作战,使现代战建立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对现代作战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有(一)信息技术装备广泛地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上,信息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逐渐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以至于高科技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信息战”。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种武器装备,各种作战手段和战场指挥中去,信息使用权和控制权的斗争愈来愈激烈。通过软杀伤和硬摧毁等手段,干扰、压制和破坏对方侦察、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的武器系统,使之降低或丧失作战效能。这就使信息战成为渗透到各个作战领域的重要作战手段,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战场的全过程。信息战

地形条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应用研究

地形条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地形条件是部队组织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取得胜利的基本因素之一,因而正确利用地形在历代军事家的眼里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现代战争的突?l 性增大,先进技术手段的利用,战场范围扩大,参战军种、兵种多,部队机动能力提高,加之军事测绘成果的不断丰富,研究利用地形愈益显得重要。本文将逐步分析古往今来优秀军事家对地形条件的利用效果,探究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形;现代化;战争;应用;研究引言: 开展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是部队进行训练以及作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瞬息万变战况的基础,地形的研究同战术紧密联系在一起。部队在战场中的行动、侦查、伪装都对地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是部队取得战斗胜利的基础。很多人认为现代化战争并不需要过多的研究地形,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各种物理机械进行敌情侦断,这种认知是极其错误的。对于军事战斗来说,地形条件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正确利用地形,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一、地形条件对现代化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性随着时

代的发展,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从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等几个现代化战争表明, 世界已经进入到了现代化战争时代。现代化战争已经不再使用古老的弓箭和炸药进行战斗,而是大量使用先进的武器和装备。现代化战争的内容在不断地增加, 技术不断的更新和改进,战斗标志也在逐步提高,对地形的研究也是日益增强。由于地形对军队有着重要的指挥作用,因此古今中外骁勇善战的军事家都将对地形的研究作为战争部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用兵的必要辅助条件。如果军事首脑能够充分利用地形的有力条件,避免不利因素,就可以大大提高战斗的胜率, 减少战争的持续时间,节约战斗资源。 二、地形条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应用 (-)地形条件探索一一水路 地形条件对战争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形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如水路,就要考虑到江河的宽度和水深,以及流动的速度和通行能力等。现代化海军作战大多利用洋流的流行速度,加速航行,然后利用潮汐登陆的手段进行战斗。明朝就有郑成功科学利用潮汐的升降规律成功登陆台湾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取得了伟大胜利。但如果不加以仔细地分析和运用的话,也会造成人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比如近代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为了抵抗日军侵略,选择了炸毁黄河防洪大堤的做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

科索沃战争伤亡

美刊披露科索沃战争被掩盖的惊人内幕 https://www.doczj.com/doc/2118260552.html, 2000年05月12日10:09 解放日报网站 提前出版的5月15日的美国《新闻周刊》中,有一颗重磅炸弹:题为《科索沃被掩盖的内幕》。这篇报道光是引文部分,就足以让美国的读者感到触目惊心了:北约声称其在科索沃战争中大获全胜,但那场战争实际上根本没有伤及南联盟的元气。这篇报道传递的另一个信息是: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行动不仅在道义上(侵略他国主权)和政治上(科索沃问题更加复杂化)上失败了,军事上同样是一场难以启齿的失败。空袭战果报告原是“注水肉” 1999年6月,当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最终同意将其军队撤出科索沃的时候,北约声称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空战。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上下充斥着一股近乎狂热的胜利气氛。美国著名军史学家约翰-基甘写道:“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唯一一场只靠空中力量就大获全胜的战争!”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重创了驻科索沃的南联盟军队,摧毁了其50%的火炮和1/3的装甲运兵车。”美国参联会主席谢尔顿上将指着彩色图标向人们介绍说:“北约空军一共摧毁了南联盟的120辆坦克、220辆装甲运兵车和超过450门火炮、迫击炮。”对于这一异常乐观的战果,当时就有人表示怀疑,但苦于没有过硬的证据,所以只有少数军事专家没有被北约和美国国防部的声明所迷惑。直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一周年后的今天,美国《新闻周刊》通过非常渠道获得了一份美国空军的绝密军事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揭开了北约袭击南联盟“战果”的真相---北约对南联盟的空战,实际上远没有它公开吹嘘的那么神,绝大多数的北约炸弹都炸在了荒郊野地,或者炸中了成百上千辆平民轿车、卡车或者假目标,极少打中南联盟军事目标。 那么北约真正打中的军事目标有多少呢?是14辆坦克,而不是120辆;是18辆装甲运兵车,而不是220辆;是20门火炮,而非450门!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战争期间,北约飞行员声称一共摧毁了744个目标,但美国空军调查人员战后悄悄到科索沃通过飞机和地面调查后发现,确有证据证明打中的目标仅仅58个!更重要的是,美国《核科学家通报》杂志获得的美国国防部另一份秘密报告显示,美国空军在对南空袭中一共动用了5285枚精确制导炸弹,这些“精确制造炸弹”却无法精确命中目标,许多却炸中了平民。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不敢正视的真相让人震惊的不光是战果真相,还有北约和美国政府在战间和战束后拼命掩盖真相、欺骗民众的做法。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一再指示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一定要提交“积极的战果报告”,决不能公布任何“真正的战果”!而北约空军将领却向克拉克抱怨说,在15000英尺高空用飞机打坦克“根本不可能”,声称打中坦克的飞行员“90%是说假话”。权衡了利害关系之后,克拉克上将决定屈从于华盛顿的压力,选择了扩大战果的做法。然而,克拉克上将打心眼里对每天上报到他办公桌上,然后由他亲口向外发布的战果感到怀疑。他曾私下向华盛顿最高决策层提出他的疑虑。然而,正是这种怀疑断送了克拉克的前程,战争一结束,华盛顿就宣布克拉克将提前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