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作文之听音乐编故事作文

音乐作文之听音乐编故事作文

听音乐编故事作文

【篇一:13-3-8“听音乐编故事”想像作文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例名称:“听音乐编故事”想像作文

执教教师:马洪新张玉华

指导教师:刘世荣

课型:作文课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冀教版(自编)

教学设计:

听音乐放飞想像编故事妙笔生花

——冀教版四年级想像作文“听音乐编故事”

河北省沧州市实验小学马洪新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出完整、新

奇有趣的故事。通过编故事和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2、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

达自己的理解和想像。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编故事、讲述故事,根

据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和完善故事,在活动中实现口头和书面

表达活动的价值,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

1、中年级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

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本课即以

音乐为依托,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编写充满童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2、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课堂伊始安排了听力练

习作为铺垫,并邀请音乐老师合作完成教学。

3、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安排讲故事的环节既可以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注意表现自己

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像类的作文可以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冀教版四年级上

册安排了“看图编童话故事”和“编一个有关漂流瓶的故事”两次想像

作文,下册安排了一次以“我会变”为话题的想像作文。本次习作训练——“听音乐编故事”是对教材想像作文训练的适当补充。

《鸭子拌嘴》是一首清锣鼓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充分运用

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

嘴的情景。由于乐曲本身就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有利于

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放飞想像。“听音乐编故事”习作教学将音乐资

源与语文整合起来,是一次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口

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想像作文训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及设计理念: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

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将音乐的元素与语文巧妙整合,让音乐成为想像习作的依托,同时,学生的文学创作又丰富对音乐的认识。与音乐老师合作完成教学,既发挥了音乐老师的专业优势,又让编故事变成了实际需要——对音乐老师上好音乐欣赏课有帮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3、学生个人的编故事和在小组中讲故事,完善故事到班级的故事会,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将“习作”提升为学生的书面表达,用“展示交流”替代“作文讲评”。为学生的作品(编的故事)找听众、读者,实现“口语交际”和“书面

表达”的价值。

5、研究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写作心理——激发创作动机和创作(编故事)的欲望,留有听故事和读故事的期待,建立讲述人(作者)与听众(读者)的角色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做好铺垫。

1、向同学们介绍特邀嘉宾——音乐老师张老师。

2、请同学模仿动物叫声,大家猜。

老师走到某同学身边,用字条告知他所要模仿的动物,由他模仿,

大家猜。

(找几个同学分别模仿狗、猫、羊、鸭、鸡的叫声。)

3、音乐老师播放乐段,让同学们猜乐曲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⑴播放《赛马》(二胡独奏)片段,估计同学们能够判断出动物形

象是马,一是可能听过这首乐曲,二是曲子有模仿骏马嘶鸣的声音。音乐教师指出乐曲是二胡名曲《赛马》,刻画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

马的热烈场面。

⑵播放《百鸟朝凤》(唢呐独奏)片段,因为有模仿的鸟鸣,相信

学生能够说出动物形象是鸟。音乐教师指出乐曲是唢呐独奏曲《百

鸟朝凤》。在古代传说中凤凰是鸟中之王,因此百鸟都来朝见凤凰。【设计意图】本次作文教学内容是“听音乐编故事”,因此采用听力

游戏导入的方式,一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来通过听声音猜动

物形象,为后面做铺垫。音乐老师的加盟,旨在利用其专业优势,

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让编故事变成了实际需要——

对音乐老师的音乐教学有所帮助。而这种“生活的需要”会进一步调

动学生写作实践的积极性。

二、初听音乐,初步感知。

1、听音乐《鸭子拌嘴》。

音乐老师:二胡和唢呐都是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说到我国的民族乐器,还包括许多打击乐器。(出示课件,出现乐

队演奏打击乐的画面,标有乐器名称。)请同学们听听这首完全由

民族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猜猜它表现的是哪一种动物形象。(播

放《鸭子拌嘴》片段)

2、猜动物。

同学们可能会作出种种猜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音乐老师揭开谜底——这首乐曲表现的动物形象就是我们大家十分

熟悉的鸭子。听到这首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猜测,比如说鸭子们在鸣叫、行走??(出示

课件:鸭子图片)

3、音乐老师对乐曲进行简介。这首乐曲曲名叫《鸭子拌嘴》,是一首清锣鼓乐,也就是完全由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它用小钹与水钗两

种乐器模仿两只鸭子的鸣叫,用木鱼和云锣来模拟鸭子的脚步声。

这首乐曲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

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出示课件:鸭群图案及曲名,讲到

乐器时出示乐器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表现的动物形象进行猜测,意在引发学

生对乐曲的好奇与关注。对乐曲的介绍,使学生不仅对乐曲有一个

正确的理解,为编故事打好基础,也使他们受到我国民族音乐艺术

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三、再听音乐,放飞想像。

1、这首乐曲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也给我们创造了想像的空间。下面我们就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编一个妙趣横生的“鸭子拌嘴”的

故事。(板书:鸭子拌嘴)我们除了当堂把编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要把优秀的故事编成合集,在班上传阅,最后送给音乐老师。

音乐老师暂时退场,等讲故事时将再次邀请她来分享同学们习作的

快乐。

2、引导学生根据曲名质疑。

如果我们要编一个鸭子拌嘴的故事,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拌嘴”?(“拌

嘴”就是吵架、争吵。)那么围绕“拌嘴”,要讲清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预设学生可能想到以下问题:

谁和谁拌嘴?(板书:谁?)

为什么拌嘴?(板书:为什么?)也就是拌嘴的起因。

是怎样拌嘴的?(板书:怎样?)也就是拌嘴的过程。

结果怎样?(板书:结果?)

3、再听音乐,理清故事的主要思路。

⑴播放《鸭子拌嘴》。学生聆听,想像。

⑵交流:在你的想像中,是谁跟谁拌嘴,因为什么拌嘴?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发挥创新思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加

以归纳,点拨。

拌嘴的双方,可以是两兄弟或两个小伙伴,可以是大小两只鸭子,

可以是一只公鸭一只母鸭,甚至是两群鸭子??拌嘴原因,如:争夺

食物、发生碰撞、占地盘、比美、争蛋、争当鸭王??

对故事的经过和结果保留悬念,此时不要求学生讲出来,而是采用

设疑、留白的方式,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想像,也唤起同学们听故

事和读故事的期待。

【设计意图】将音乐的元素与语文整合起来,让音乐成为想像习作

的依托,同时,学生的文学创作又丰富对音乐的认识。指导学生展

开想像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曲名质疑,可以明确想像的

方向,使故事情节完整并做到有条理地讲述;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

构思,轻松愉悦地进入想像的境界;交流过程中通过适度地指导,

教给学生方法,开拓写作思路,同时注意针对学生心理设疑、留白,

以激发创作欲望,留下阅读期待,也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预

先告知学生后面要“讲故事”“汇编故事集”,也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深入想像,自编故事。

谁的故事会更吸引人呢?编故事除了要有独特的故事情节,还要有

具体生动的描写,并能从中体现鸭子的特点。

出示三条习作提示:一、根据音乐编写一个故事;二、要讲清楚是

谁跟谁拌嘴、为什么拌嘴、怎样拌嘴以及结果怎样;三、根据故事

内容确定一个新颖的题目。

学生动笔编写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创作,完成编写。

指导学生写完后逐字逐句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基本完成后派一名同学再次邀请音乐老师一起学习。

二、小组交流,完善故事。

1、前后四人为一组,互听故事。音乐老师深入某一小组,参与活动。语文老师巡视各组活动情况。

2、讲述者讲完后可以谈谈自己满意的地方,听众则给讲述者提供修

改建议。

3、修改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习作朗读给他人听,分

享习作的快乐。在交流中,学生的文章有了读者,有了意义,也得

到了好的建议,修改完善作文,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全班交流,共同评赏。

1、先由小组推荐(2人),再由观众点播(1人),最后是毛遂自

荐(1-2人,视时间而定)。同学讲述故事,师生共同评赏。

评赏时,可以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从习作水平、讲述技巧、学习态度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点评时可以对照板书,看故事

有没有把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关注学生心理,多鼓励赞赏,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

同学指出的不足和提出的建议,也能虚心接受。

2、将语文实践活动向课后延伸。课后我们把同学们的作品汇编成一

本精美的故事集。通过课件展示故事集的封面。修改、誊写作文就

作为今天的作业。

3、归纳总结。

感谢音乐老师的合作。我们要感谢的还有音乐,我们的民族音乐,

是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丰富的想像。不仅是音乐,许多艺术、许

多美好事物都能为我们带来创作的灵感。我们更要感谢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赋予音乐更多的内涵,不仅创作出这么多妙

趣横生的故事,还给我们课堂增添了快乐。让我们用掌声对自己表

示鼓励!

【设计意图】从学生个人编故事、在小组中讲故事到班级的故事会,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逐步推进,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

学会修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点睛式的总结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好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体会;另一方

面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鸭子拌嘴为什么

(特点)怎样

结果

????

【篇二:13-3-8“听音乐编故事”想像作文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例名称:“听音乐编故事”想像作文

执教教师:王金秀张玉华

指导教师:刘世荣

课型:作文课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苏教版(自编)

教学设计:

听音乐放飞想像编故事妙笔生花

——苏教版四年级想像作文“听音乐编故事”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实

验小学王金秀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出完整、新

奇有趣的故事。通过编故事和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2、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

达自己的理解和想像。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编故事、讲述故事,根

据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和完善故事,在活动中实现口头和书面

表达活动的价值,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

1、中年级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

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本课即以

音乐为依托,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编写充满童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2、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课堂伊始安排了听力练

习作为铺垫,并邀请音乐老师合作完成教学。

3、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安排讲故事的环节既可以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注意表现自己

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像类的作文可以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冀教版四年级上

册安排了“看图编童话故事”和“编一个有关漂流瓶的故事”两次想像

作文,下册安排了一次以“我会变”为话题的想像作文。本次习作训练——“听音乐编故事”是对教材想像作文训练的适当补充。

《鸭子拌嘴》是一首清锣鼓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充分运用

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

嘴的情景。由于乐曲本身就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有利于

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放飞想像。“听音乐编故事”习作教学将音乐资

源与语文整合起来,是一次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口

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想像作文训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及设计理念: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

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将音乐的元素与语文巧妙整合,让音乐成为想像习作的依托,同时,学生的文学创作又丰富对音乐的认识。与音乐老师合作完成教学,既发挥了音乐老师的专业优势,又让编故事变成了实际需要——对音乐老师上好音乐欣赏课有帮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3、学生个人的编故事和在小组中讲故事,完善故事到班级的故事会,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将“习作”提升为学生的书面表达,用“展示交流”替代“作文讲评”。为学生的作品(编的故事)找听众、读者,实现“口语交际”和“书面

表达”的价值。

5、研究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写作心理——激发创作动机和创作(编故事)的欲望,留有听故事和读故事的期待,建立讲述人(作者)与听众(读者)的角色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做好铺垫。

1、向同学们介绍特邀嘉宾——音乐老师张老师。

2、请同学模仿动物叫声,大家猜。

老师走到某同学身边,用字条告知他所要模仿的动物,由他模仿,

大家猜。

(找几个同学分别模仿狗、猫、羊、鸭、鸡的叫声。)

3、音乐老师播放乐段,让同学们猜乐曲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⑴播放《赛马》(二胡独奏)片段,估计同学们能够判断出动物形

象是马,一是可能听过这首乐曲,二是曲子有模仿骏马嘶鸣的声音。音乐教师指出乐曲是二胡名曲《赛马》,刻画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

马的热烈场面。

⑵播放《百鸟朝凤》(唢呐独奏)片段,因为有模仿的鸟鸣,相信

学生能够说出动物形象是鸟。音乐教师指出乐曲是唢呐独奏曲《百

鸟朝凤》。在古代传说中凤凰是鸟中之王,因此百鸟都来朝见凤凰。【设计意图】本次作文教学内容是“听音乐编故事”,因此采用听力

游戏导入的方式,一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来通过听声音猜动

物形象,为后面做铺垫。音乐老师的加盟,旨在利用其专业优势,

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让编故事变成了实际需要——

对音乐老师的音乐教学有所帮助。而这种“生活的需要”会进一步调

动学生写作实践的积极性。

二、初听音乐,初步感知。

1、听音乐《鸭子拌嘴》。

音乐老师:二胡和唢呐都是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说到我国的民族乐器,还包括许多打击乐器。(出示课件,出现乐

队演奏打击乐的画面,标有乐器名称。)请同学们听听这首完全由

民族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猜猜它表现的是哪一种动物形象。(播

放《鸭子拌嘴》片段)

2、猜动物。

同学们可能会作出种种猜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音乐老师揭开谜底——这首乐曲表现的动物形象就是我们大家十分

熟悉的鸭子。听到这首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猜测,比如说鸭子们在鸣叫、行走??(出示

课件:鸭子图片)

3、音乐老师对乐曲进行简介。这首乐曲曲名叫《鸭子拌嘴》,是一

首清锣鼓乐,也就是完全由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它用小钹与水钗两

种乐器模仿两只鸭子的鸣叫,用木鱼和云锣来模拟鸭子的脚步声。

这首乐曲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

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出示课件:鸭群图案及曲名,讲到

乐器时出示乐器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表现的动物形象进行猜测,意在引发学

生对乐曲的好奇与关注。对乐曲的介绍,使学生不仅对乐曲有一个

正确的理解,为编故事打好基础,也使他们受到我国民族音乐艺术

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三、再听音乐,放飞想像。

1、这首乐曲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也给我们创造了想像的空间。下面我们就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编一个妙趣横生的“鸭子拌嘴”的

故事。(板书:鸭子拌嘴)我们除了当堂把编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要把优秀的故事编成合集,在班上传阅,最后送给音乐老师。

音乐老师暂时退场,等讲故事时将再次邀请她来分享同学们习作的

快乐。

2、引导学生根据曲名质疑。

如果我们要编一个鸭子拌嘴的故事,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拌嘴”?(“拌

嘴”就是吵架、争吵。)那么围绕“拌嘴”,要讲清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预设学生可能想到以下问题:

谁和谁拌嘴?(板书:谁?)

为什么拌嘴?(板书:为什么?)也就是拌嘴的起因。

是怎样拌嘴的?(板书:怎样?)也就是拌嘴的过程。

结果怎样?(板书:结果?)

3、再听音乐,理清故事的主要思路。

⑴播放《鸭子拌嘴》。学生聆听,想像。

⑵交流:在你的想像中,是谁跟谁拌嘴,因为什么拌嘴?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发挥创新思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加

以归纳,点拨。

拌嘴的双方,可以是两兄弟或两个小伙伴,可以是大小两只鸭子,

可以是一只公鸭一只母鸭,甚至是两群鸭子??拌嘴原因,如:争夺

食物、发生碰撞、占地盘、比美、争蛋、争当鸭王??

对故事的经过和结果保留悬念,此时不要求学生讲出来,而是采用

设疑、留白的方式,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想像,也唤起同学们听故

事和读故事的期待。

【设计意图】将音乐的元素与语文整合起来,让音乐成为想像习作

的依托,同时,学生的文学创作又丰富对音乐的认识。指导学生展

开想像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曲名质疑,可以明确想像的

方向,使故事情节完整并做到有条理地讲述;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

构思,轻松愉悦地进入想像的境界;交流过程中通过适度地指导,

教给学生方法,开拓写作思路,同时注意针对学生心理设疑、留白,以激发创作欲望,留下阅读期待,也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预

先告知学生后面要“讲故事”“汇编故事集”,也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深入想像,自编故事。

谁的故事会更吸引人呢?编故事除了要有独特的故事情节,还要有

具体生动的描写,并能从中体现鸭子的特点。

出示三条习作提示:一、根据音乐编写一个故事;二、要讲清楚是

谁跟谁拌嘴、为什么拌嘴、怎样拌嘴以及结果怎样;三、根据故事

内容确定一个新颖的题目。

学生动笔编写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创作,完成编写。

指导学生写完后逐字逐句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基本完成后派一名同学再次邀请音乐老师一起学习。

二、小组交流,完善故事。

1、前后四人为一组,互听故事。音乐老师深入某一小组,参与活动。语文老师巡视各组活动情况。

2、讲述者讲完后可以谈谈自己满意的地方,听众则给讲述者提供修

改建议。

3、修改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习作朗读给他人听,分

享习作的快乐。在交流中,学生的文章有了读者,有了意义,也得

到了好的建议,修改完善作文,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全班交流,共同评赏。

1、先由小组推荐(2人),再由观众点播(1人),最后是毛遂自

荐(1-2人,视时间而定)。同学讲述故事,师生共同评赏。

评赏时,可以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从习作水平、讲述技巧、学习态度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点评时可以对照板书,看故事

有没有把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关注学生心理,多鼓励赞赏,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

同学指出的不足和提出的建议,也能虚心接受。

2、将语文实践活动向课后延伸。课后我们把同学们的作品汇编成一本精美的故事集。通过课件展示故事集的封面。修改、誊写作文就

作为今天的作业。

3、归纳总结。

感谢音乐老师的合作。我们要感谢的还有音乐,我们的民族音乐,

是它带给

我们美的享受和丰富的想像。不仅是音乐,许多艺术、许多美好事

物都能为我们带来创作的灵感。我们更要感谢我们自己,因为我们

用自己的智慧赋予音乐更多的内涵,不仅创作出这么多妙趣横生的

故事,还给我们课堂增添了快乐。让我们用掌声对自己表示鼓励!【设计意图】从学生个人编故事、在小组中讲故事到班级的故事会,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逐步推进,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

学会修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点睛式的总结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好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体会;另一方

面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鸭子为什么

(特点)怎样

结果

????

【篇三:想象与想象作文 (精选)】

想象与想象作文

崔琳

想象与想象作文

(一)想象的作用

什么是想象?心里学认为,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加

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为什么要培养想象力?先看一篇很早以前的小小说,大致情节是: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

的智力测验。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受试者的第一组是机关干部:科员看科长,科长望处长,处长盯局长,局长瞅秘书,秘书在局长耳边说了些什么,局长气呼呼

的说:“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 第二组是

大学生。骄傲的大学生们哄堂大笑:“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第三组是中学生。一个尖子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同学们齐声答:“对!”一个调皮的学生喊:“欧!??这是英文字母的欧!”班主

任瞪了他一眼。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抢着回答:“是个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李谷一的嘴巴—她

唱歌呐!”“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她发脾气啦!”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这篇小小说揭露了一个社会现象:年龄越大、学识越多、阅历越丰富的群体想象力反而越贫乏。作者不无忧虑的发出了警告:想象力

的丧失是社会的不幸。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

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它对与人们继承文化遗产、掌握知识经验和进行创造性劳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补充作用。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必须借助想象才能认识。茫茫宇宙,无边无垠,人们虽然生活其间,足踏大地,头顶蓝天,目睹日出日落,星斗阑干,但地球有多大,月亮有多远,九大

行星如何围绕太阳旋转??,一般人无法直接感知,对早已逝去的人事,相距遥远的风物,肉眼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都要借助想象才

能认识。人的视野有限,生命也很短暂,而借助想象,却可以把时

间缩短、空间变小,或者把时间放长、空间拓宽。古人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不仅

说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超凡的神力,也道出了想象具有补充作用

的普遍规律,继承人类知识成果也需要想象。

其次是预见作用。通过想象,人们不但可以创造出未曾知觉的事物

形象,而且可以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高尔基称想象是

人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今天的飞机、潜艇、火箭、

卫星。皆源于先辈们要上天下海的大胆想象;而未来世界的新事物,也需要今天的人们凭借想象去创造。因此,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再次是替代作用。动人的容貌、健美的身姿,高超的技艺、非凡的

力量,真挚的友谊、忠贞的爱情、无上的权利、巨大的财务??人们

对这些心向往之,但一个人很难同时拥

有这一切。人们在现实中需要难以满足,愿望不能实现,也可以从

想象中去寻求替代和补偿。想象具有神奇的力量,凭借它,人们可

以“思接千载”,再现千年以前的往事;可以“视通万里”,看到万里

以外的景象。插上想象的翅膀,你摇身一变,就成了国王皇后、富

商巨贾、学术泰斗、武林高手;你可以飞临月球火星,潜入龙宫蚁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从而得到某种心理的满足。许多文艺作品正因具备这种代偿功能而备受青睐。

尤其是在新课标下,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的今天,要想让学生高效学习,抓住课堂,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了

西湖雪景的神采,勾勒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给了我们一种清新

雅致之感。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单的十个字就把奇异

的边塞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等等,这些苏州园林中美不胜收的景物,若没了想象,恐怕我们也难以领

略到这些美好的景色。如果没了想象,就无从得知纪伯伦想借《海浪》和《雨》来表现博爱、奉献的主题,更无从知道作者流露在文

中炽热的感情了。

但是现在,学生学习没兴趣,背课文也是死记硬背,更

是无法领略文本中的妙处所在,无法从中得到乐趣。我想缺乏想象

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是迫在眉睫的事。

想象力的培养,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

听说训练都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尤其是作文,更是培养想象力的

重要形式,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的心理活动,想象也是丰富

作文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想象作文的写作。

(二)想象作文的写作

什么是想象作文?迄今尚无明确的定义。怎样写想象作文?现在的

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的安排。我们也只能从历年的高考做文题目和要

求中,揣摩一些想象作文的“诀窍”。

1、移花接木。有一个作文题,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人物作肖像描写”。这个题中需要描述的人物是学生从未曾感知过的。因此,我们在写时的思维大致应该是:我们可以先回忆熟悉的

或见过的与要求接近的人物,使之在自己的脑海中活灵活现、呼之

欲出;然后按材料要求提供的场景,加以想象,从人物的长相、穿戴,到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写这类作文,就可以用这种“移花

接木”的写法,运用已有的记忆表象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

2、化虚为实。这种写法主要是应用于描写的是虚无的事物时,可

以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小说中,

画一个圆让大家想象。这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我们可以把圆想象成

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根据写作场景,把虚无的

一个圆想象成我们写作需要的事物。有开头小小说中的情景,我们

可以看出,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刻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发展学生

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推想因果。若作文要求提供一定的情节,让学生加以想象,进

行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情节中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然后推想

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写这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