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3-01 阅读数: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5日

2012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既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又防止经济工作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7%。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8:46.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0529.64亿元,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7.0%。民营经济增加值29319.97亿元,增长9.1%。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1 2012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其中,能源类上涨2.7%,高技术类下降1.2%;轻工业上涨0.7%,重工业下降1.2%;生产资料下降1.0%,生活资料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5%,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4%,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1%,化工原料类下降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其中,谷物上涨6.0%,蔬菜上涨11.5%,水果上涨4.1%,油料上涨4.2%,牧业产品下降2.4%。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7.5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6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8%,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底已认定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6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65.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97.6万人。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28.20亿元,增长13.0%;其中,税收收入5073.66亿元,增长11.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自主创新仍是突出短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协调和国内区域竞争的挑战更加严峻;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仍有明显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等。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4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4%;糖蔗种植面积145.50千公顷,增长3.5%;油料种植面积352.19千公顷,增长2.6%;蔬菜种植面积1229.30千公顷,增长1.7%。

全年粮食产量1396.3万吨,增长2.6%;糖蔗产量1279.30万吨,增长6.4%;油料产量96.61万吨,增长5.1%;蔬菜产量2982.71 万吨,增长4.6%;水果产量1279.09万吨,增长6.1%;茶叶产量6.31万吨,增长5.8%。

全年肉类总产量443.21万吨,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276.39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153.46万吨,增长2.11%。全年水产品产量788.87万吨,增长3.5%。其中,海水养殖275.29万吨,增长3.7%;淡水养殖344.09万吨,增长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5937.20亿元,比上年增长8.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88.06亿元,增长8.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3%,民营企业增长1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7%,股份制企业增长11.3%,集体企业增长8.6%,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9.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2%,重工业增长7.9%。分地区看,珠三角增长8.1%,东翼增长18.5%,西翼增长16.8%,山区增长10.8%。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6.7%,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23.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3.9%。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9.1%,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长10.1%,石油及化学行业增长5.8%。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8%、1.4%、23.4%和8.0%;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中,炼铁业下降17.6%,炼钢业下降19.7%,钢压延加工增长12.6%,铁合金冶炼增长10.5%;石油及化学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6.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9%,橡胶制品业增长5.1%。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9.7%,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8.8%,食品饮料业增长11.5%,家具制造业增长8.2%,建筑材料增长8.9%,金属制品业增长10.7%,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9.5%。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7.1%,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2%。

表3 201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2.96%。资产贡献率12.74%,资本保值增值率107.12%,资产负债率57.7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37%,全员劳动生产率15.82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8.2%。实现利润总额4635.90亿元,增长2.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91.90亿元,增长24.8%。

表4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584个,比上年增长0.04%;实现增加值1888.10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总额268.81亿元,增长13.5%;利税总额504.59亿元,增长1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9307.53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5934.27亿元,增长13.6%;农村投资3373.26亿元,增长25.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712.10亿元,增长7.1%;民间投资10177.28亿元,增长22.5%;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2935.69亿元,增长20.0%。分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投资13974.24亿元,增长12.3%;东翼投资1891.15亿元,增长25.9%;西翼投资1483.32亿元,增长33.3%;山区投资1958.82亿元,增长12.1%。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73.90亿元,增长29.4%;第二产业投资6548.21亿元,增长19.1%,其中,工业投资6509.51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投资12485.41亿元,增长13.4%。

表5 2012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表6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35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按地区分,珠三角地区4483.67亿元,增长11.5%;东翼184.42亿元,增长5.0%;西翼266.10亿元,增长14.3%;山区418.60亿元,增长10.5%。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3704.98亿元,增长7.3%。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971.47亿元,增长11.2%;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1171.15亿元,增长4.9%;别墅、高档公寓投资444.50亿元,增长9.6%。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34.83亿元和547.45亿元,分别增长12.6%和22.3%。保障性住房投资276.19亿元,增长17.6%。

表7 2012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7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767.95亿元,增长12.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909.16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0231.14亿元,增长12.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445.97亿元,增长11.8%。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4.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7%,金银珠宝类增长40.8%,日用品类增长26.7%,体育、娱乐用品类

增长37.0%,中西药品类增长19.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2.5%,家具类增长21.9%,通讯器材类增长46.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5%,汽车类增长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9838.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5741.36亿美元,增长7.9%;进口4096.79亿美元,增长7.4%。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644.5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0.49亿美元。

表8 2012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9 2012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0 2012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1 2012年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43个,合同外资金额349.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1%和增长0.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35.49亿美元,增长8.0%。

表12 2012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核准境外投资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43.3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5 %;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4.67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3.86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共4.82万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6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表13 2012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表14 2012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776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8170万吨,增长6.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762.99万标准箱,增长3.2%。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524公里,比上年末增长9.4%。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038.5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私人汽车864.30万辆,增长15.8%。民用轿车保有量578.80万辆,增长15.7%,其中,私人轿车531.88万辆,增长16.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72.58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91.87亿元,增长34.5%;电信业务总量1780.70亿元,增长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3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219.7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15.2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682.60万户,新增1889.77万户;年末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73万户,新增1113.58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用户1971.65万户,增长14.9%,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99.53万户,增长15.6%。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9366万户,增长13.7%。

全年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794.73 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6%。其中,外国人764.72 万人次,增长0.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030.00万人次,下降2.9%。在入境人数中,过夜旅游者3495.11万人次,增长5.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6.00亿美元,增长12.2%。国内游客达51746.64万人次,增长10.1%,其中,过夜旅游者23919.96万人次,增长13.5%;国内旅

游收入6400亿元,增长16%。

八、金融

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5099.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67077.08亿元,增长14.4%。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726.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4%;贷款余额7803.62亿元,增长15.0%。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年利润(税后)1742.10亿元,增长9.4%。年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2%。

表15 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全省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369家,市价总值2.78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8.8%和16.8%。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658.58亿元,下降41.1%。其中,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29家,筹资143.07亿元。证券公司22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5.39亿元,净利润111.22亿元,分别下降19.3%和31.9 %。证券营业部709家,证券账户数2462.6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2.7%,股票交易额9.58万亿元,下降27.0%。基金公司21家,共管理426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13105.67亿份,比上年末增长16.9%;基金净值11613.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5%。期货公司24家,全年代理交易额58.92万亿元,增长34.6 %;营业收入

25.75亿元,增长33.8%;利润总额8.90亿元,增长50.8%。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92.12亿元,增长7.2%。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970.75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71.30亿元,分别增长2.4%和12.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50.07亿元,增长21.5%。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85.01亿元,增长21.7%。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134.51亿元,增长23.1%;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05.45亿元,增长

31.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45.05亿元,下降2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招生643.94万人,比上年下降0.3%;在校学生2186.82万人,下降0.5%;毕业生596.61万人,增长3.4%。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0.46万人,在校生2.45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30.72万人。??

表16 2012年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人数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39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2272个。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38.5万人年(折合全时当量)。全省R&D经费支出约1202亿元。

全年科技成果179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72项,应用技术成果1691项,软科学成果36项。全年专利申请总量229514件,增长16.9%;其中,发明专利6044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量153598件,增长19.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2153件,增长21.4%。《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9211件,增长3.0%。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966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69.75亿元。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66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增长12.4%。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23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16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6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1家(不含深圳)。新增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51项;拥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3家。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342个。

全省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9个,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个;省质监局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54个,法定质量计量综合检测机构19个;省质监局专项授权计量技术机构20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3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28个。截止2012年底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审查认可授权(验收)证书机构191家,获得资质认证的实验室1865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3623家,获得3C产品认证企业11090家。

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10个,比上年新增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2个。共有地震台站181个,地震遥测台网9个。全省共有海洋观测、监测站点892个。测绘部门共出版地图103种。出版测绘图书6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事业单位)6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5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37个,博物馆、纪念馆166个。全省有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9.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88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400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和19%。全年出版报纸45.59亿份,各

类期刊2.02亿册,图书2.78亿册。全省共有综合档案馆143个,馆藏1245万卷。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746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38个,妇幼保健机构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4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8个,卫生监督机构144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32.5万张,增长8.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1.0万人,增长7.1%;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2万人,注册护士19.7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789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048人。全省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45个,乡镇卫生院1227个,乡镇卫生院床位5.1万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5万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333587例,死亡1161人;发病率317.55/10万,死亡率1.11/10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71%,提高2.38个百分点。

全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132项次全国冠军,25人次世界冠军,破全国纪录5项次。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42.84元,比上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05%,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6.26%。全年广东农村居民居住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31.67平方米。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578.37元,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099.49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6.71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3.2%。城镇居民现有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34.4平方米。城镇最高2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0858.98元,最低2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9.79元。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4034.0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373.42万人,增长4.3%;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地务工人员1835.82万人,增长4.7%。参加城乡(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48.39万人,增长42.9%。参加工伤保险2962.77万人,增长4.0%。参加生育保险2484.93万人,增长6.2%。参加失业保险2009.12万人,增长7.1%。

表17 2012年末全省参加各类保险人数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城市医疗救助39.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2.2%。农村医疗救助131.1万人次,增加163.3%。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95.8万人。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2449.47亿元,增长19.2%;年末五种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744.34亿元,增长25.4%。年末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14.9万人,其中,城镇37.1万人,农村177.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9.82万人,增长1.0%。

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96万张,收养人员8.95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5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193个。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69.55亿元,筹集福利

资金50.59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13.34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4301起,比上年下降2.8%;死亡6355人,受伤29324人,分别下降3.7%和6.3%;直接经济损失50796万元,上升1.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5719起,下降3.3%;造成死亡5714人,受伤29095人,直接财产损失7914.8万元,分别下降2.7%、6.2%和15.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1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70人。

年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3.35个,增长16%。注册志愿者人数635.7万人,增长19.5%。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33.6小时,增长42.9%。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常住人口1059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2.37万人,出生率11.60‰;死亡人口49.06万人,死亡率4.65‰;自然增长人口73.31万人,自然增长率6.95‰。

表18 2012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全年水资源总量2195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2022毫米,比上年增长38.4%。年末全省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52亿立方米,增长17.2%。全年总用水量458亿立方米,下降1.4%。

表19 2012年全省各类用水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122.9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2%。全社会用电量4619.41亿千瓦时,增长5.0%。其中,工业用电量3045.68亿千瓦时,增长2.9%。

全省省级水质监控断面中,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54.0%,可比断面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25.0%,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10.5%,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2.4%,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8.1%。近岸海域海水质量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要求,以铁路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实施客货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比上年增加0.86亿人、增长4.8%。其中,国家铁路18.79亿人,增长4.8%;非控股合资铁路0.09亿人,下降10.1%;地方铁路0.06亿人,增长10.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812.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3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国家铁路9783.99亿人公里,增长2.1%;非控股合资铁路21.46亿人公里,下降6.6%;地方铁路6.88亿人公里,增长3.8%。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04亿吨,比上年减少0.28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36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9187.0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78.70亿吨公里、下降0.9%。其中,国家铁路27220.50亿吨公里,下降1.5%;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41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比上年减少0.26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23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8891.90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38.39亿吨公里、下降0.8%。其中,国家铁路26925.53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19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行包发送量完成1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13.4%。其中,国家铁路1214万吨,下降13.2%;非控股合资铁路8.30万吨,下降30.7%;地方铁路0.2万吨,下降13.6%。全国铁路行包周转量完成295.1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0.31亿吨公里、下降12.0%。其中,国家铁路294.96亿吨公里,下降12.0%;非控股合资铁路0.21亿吨公里,下降30.5%;地方铁路0.01亿吨公里,下降47.4%。 重点运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62亿吨,比上年下降0.4%。冶炼物资运量完成8.58亿吨,下降1.4%。粮食运量完成1.04亿吨,增长5.0%。石油运量完成1.38亿吨,增长1.7%。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0.93亿吨,增长7.3%。集装箱运量完成0.93亿吨,下降0.9%。全国铁路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4亿吨,增长8.7%。其中:满洲里、绥芬河、二连、阿拉山口四大口岸站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3亿吨,增长9.1%。

临澧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临澧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临澧县统计局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推进新创业、建设新临澧”发展思路,以“全面小康”为统揽,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7.73、52.34和59.35亿元,分别增长3.6%、9.6%和11.2%,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7%、41.7%和50.6%,分别拉动GDP增长0.7、3.8和4.6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0:37:43;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897元,增长6.33%。 表12011-2015年GDP构成与人均GDP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1.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100.5。按类别分:食品类价格指数110.1,饮料烟酒类价格指数97.7,服装鞋帽类价格指数100.0,中西药品类价格指数100.0,化妆品类价格指数100.0,文化体育用品类价格指数100.0,日用品类价格指数100.0,家用电器类价格指数100.0,燃料类价格指数79.7,建材类价格指数为9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97.5,服务项目及收费类价格指数100.1。 年末拥有城乡劳动力29.52万人,就业27.9万人,就业率95%。年内新增就业13413人,其中,城镇6125人、农村7288人;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2926人;年末登记失业率4.3%。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612万元,增长9.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709万元,增长7.2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1369万元,增长37.25%。 全年完成省实事21项,分别是:农村公路建设28.242公里,普通公路安保设施建设122.076公里;新增公租房1252套,发放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www.doczj.com/doc/209857171.html,/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7.9%,其中,谷物上涨7.8%,蔬菜上涨15.6%,水果上涨14.6%,油料上涨14.4%,畜产品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4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4.7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47.1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1.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糖蔗种植面积136.4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37.42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4.64千公顷,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316.50万吨,增长0.2%;糖蔗产量1134.35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88.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721.29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128.73万吨,增长6.3%;茶叶产量5.26万吨,增长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41.21万吨,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275.46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52.99万吨,增长0.3%。全年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153.95万吨,增长0.8%;海水养殖249.07万吨,增长6.2%;淡水捕捞12.88万吨,增长1.8%;淡水养殖314.67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8%,民营企业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集体企业增长19.4%,股份合作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7日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9810.1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3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020.2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9017.63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7.1:3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图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各月环比指数 年末从业人员624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257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2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40.57亿元,增长18.5%,其中:税收收入1469.54亿元,增长16.3%,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的比重为7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006.00亿元,增长17.8%,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0.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4.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全省108个县(市)中,有21个县(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其中,有9个县(市)超15亿元。 二、农业 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40.00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256.67千公顷,下降35.3%;油料种植面积1573.63千公顷,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1730.28千公顷,增长0.6%。 全年粮食产量5638.60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25.69万吨,下降32.8%;油料产量569.51万吨,增长7.0%;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9.9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404.2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316.1万吨,增长3.1%。 表2: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09857171.html, 2005年08月08日 【字号:大中小】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项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全市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市经济总量在1996年跨上200亿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300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2.6%,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7:41.2,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资产重组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财政分税制改革顺利实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货币化分房全面启动。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纪之交的重要一年。”九五”期间,我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工作大局,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等多重压力,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使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推向纵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九五”计划提出的”人民生活达小康,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建成大城市框架”的三大任务基本完成。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连续跨越20亿、30亿、40亿元大关,200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比199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488亿元,经过基建和技改,我市能源、交通、邮电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供水、供电、煤气、邮政、电信、公交等公用事业有新的发展。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九五”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亿元,年均增长13.6%。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09亿美元,开发区在对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3-01 阅读数: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5日 2012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既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又防止经济工作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7%。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8:46.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0529.64亿元,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7.0%。民营经济增加值29319.97亿元,增长9.1%。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1 2012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其中,能源类上涨2.7%,高技术类下降1.2%;轻工业上涨0.7%,重工业下降1.2%;生产资料下降1.0%,生活资料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5%,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4%,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1%,化工原料类下降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其中,谷物上涨6.0%,蔬菜上涨11.5%,水果上涨4.1%,油料上涨4.2%,牧业产品下降2.4%。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座落于合肥新火车站开发区中心,地处合肥 市内环地带,距市中心商业繁华地段仅3分钟车程。酒店邻近合肥最大的购物场所——元一时代广场。酒店拥有超大客房,3间标志性餐 厅,2个别具风格的酒吧,占地6000平方米的兰蕙轩水疗中心及绿萝轩桑拿中心;全市规模最大的宴服务;行政TM会厅,提供设备先进的希尔顿会议楼层、餐厅及所有公共区域均设有无线宽带网络接入,能满足宾客在商务、休闲、会议和娱乐等的各方面需求。平方米以上,格调高雅,视野41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客房均在部分客房有独立的办开阔,备有等离子纯平彩电及高速互联网接入。公和用餐区域。来宾礼遇包括每日报纸、浴袍、奉送矿泉水和免费使用兰蕙轩水疗中心的健身设施和游泳池。 外部环境分析模型宏观环境因素分析——pest 一政治因素(一))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1(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在中部六省崛起中扮演着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同时,接连中原、管理有序的政策环境为合肥希省会的优势和竞争有序、重要的角色, 尔顿酒店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合肥市推行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

对酒店餐饮企业实行税收奖励,为希尔顿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支持。 (二)经济因素 (1)加入WTO 之后,合肥地区的经贸洽谈、展览、会议等商务活动交流愈加频繁,远距离的客人增多,境外高消费水平地公务、商务客人和旅游客人增多,加大了对酒店客房的需求量,刺激了酒店行业的发展。 (2)安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对旅游、餐饮、娱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安徽旅游业及酒店餐饮业的发展。 (3)合肥商会经济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每年商会都有重大会议在省会合肥举办,而与会人员对价格并不敏感,他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国际五星级为标准,旨在提供高档服务的希尔顿酒店的发展。 (4)人民币币值低估,世纪购买力大于汇换价格,人民币现行的汇率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促进了整个酒店业的发展。(三)技术因素 希尔顿酒店提供先进的“希尔顿会议”TM 服务,行政楼层、餐厅、所有的公共区域均有无限宽带网络接入。 (四)社会文化因素 (1)人口分布及流动性 合肥市户籍人口708万人(含巢湖市和庐江县),其中市区户籍

青岛市2015年统计公报

2014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5年3月30日)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作为,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新常态下全市呈现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904.62万人,增长0.92%;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87.59万人,增长1.29%。 表1:全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区市数量(万人) 总计904.62 市南区 56.74 市北区106.90 李沧区 54.14 崂山区 42.75 黄岛区146.52 城阳区 68.80 即墨市119.42 胶州市 87.10 平度市135.44 莱西市 75.07 高新区 9.84 保税区 1.90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86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82.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447.1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比例为4.2:44.6:51.2。人均GDP 达到96524元。民营经济增加值3323.4亿元,增长8.3%。 图1:2014年季度GDP 及增速 1678.4 3932.9 6135.7 8692.1 7.6 7.8 7.9 8.0 0.0 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全年 7.3 7.47.57.67.77.87.98.0 8.1GDP(亿元)增速(%) 图2:2013、2014年GDP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 2014年 4.2 44.6 51.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800.4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5.2亿元,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4.7亿元,增长6.0%。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340.1亿元,增长0.6%;其中,国内税收691.4亿元,增长8.3%。地税税收收入599.0亿元,增长12.7%。 2013年 4.44 5.5 50.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武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04 04:26:00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有0人参与 武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努力稳中求进,突出工业倍增计划,不断扩大内需,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跨越。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003.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2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69.5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833.05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3.8:48.3:47.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19.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83.92亿元,增长1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年末企业数18.82万户,本年新登记3.02户。其中,私营企业数16.29万户,新登记2.86万户。个体工商户40.08万户,新登记8.14万户。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0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1397.74亿元,增长1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8.58亿元,增长23.1%。其中,税收收入666.74亿元,增长21.7%;非税收入161.84亿元,增长28.9%。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2016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建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2017年2月23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1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912.73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2.28亿元,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951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1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 全年全省互联网重点企业实现互联网业务收入4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4%。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01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543.15亿元,增长46.7%。“正统网”入驻电子商务企业7382家。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增长0.91%,增幅比上年略高0.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6%,比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6万人,出生率为14.5‰;死亡人口24万人,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8.3‰。 表1 2016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73万人,有14.56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比上年末上升0.20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8.3%。12月份,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7.6%、41.9%和9.1%。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 2016年3月30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4.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2.9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3.3亿元,增长10.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8%。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5%。民营经济实缴税金444.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1%。民营出口总值实现6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类下降0.1%,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5%,购进价格下降6.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3%。粮食总产量504.8万吨,比上年增长0.4%。 蔬菜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1330万吨,增长1.1%。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5万公顷,增长1.3%;产量603万吨,增长2.2%。 肉类总产量78.4万吨,比上年下降1.5%。蛋类产量109.4万吨,下降0.6%。奶类产量122.8万吨,下降1.0%。 表1 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福建省统计年鉴2014

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单位:% 项目 1978 1990 2000 2010 2012 2013 一、人口 (一)性别结构 男51.7 51.4 51.5 51.4 51.4 51.4 女48.3 48.6 48.5 48.6 48.6 48.6 (二)城乡结构 城镇42.0 57.1 59.6 60.8 乡村58.0 42.9 40.4 39.2 二、就业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75.1 58.4 46.8 28.4 25.0 24.1 第二产业13.4 20.6 24.5 36.6 38.8 39.1 第三产业11.5 21.1 28.7 35.0 36.2 36.8 三、国民经济核算 (一)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36.0 28.2 17.0 9.3 9.0 8.9 第二产业42.5 33.4 43.3 51.0 51.7 52.0 第三产业21.5 38.4 39.7 39.7 39.3 39.1 (二)地区生产总值需求结构 最终消费79.9 73.0 54.4 43.1 40.0 资本形成总额34.0 29.0 42.5 53.7 57.4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3.9 -2.0 3.1 3.2 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一)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1.6 1.7 1.9 第二产业35.8 36.9 37.6 第三产业62.6 61.3 60.5 (二)经济类型结构 #国有经济32.9 31 27.7 集体经济 2.8 2.5 2.9 私营个体经济24.5 22.7 27.0 外商及港澳台13.3 10.4 8.9 五、能源 能源消费结构

煤炭63.7 67.0 54.4 57.8 59.8 59.7 石油12.9 12.1 23.3 23.6 22.0 21.9 天然气 4.0 4.5 5.5 水电23.4 20.9 22.3 14.2 12.9 10.1 风电0.4 0.8 0.9 核电 1.9 六、农业 (一)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 农业77.7 52.1 40.6 42.3 42.0 41.9 林业 6.4 9.5 7.9 8.2 8.5 9.0 牧业10.5 22.9 20.1 16.5 16.0 15.7 渔业 5.5 15.6 31.4 29.2 30.0 30.1 农林牧渔服务业 3.8 3.4 3.4 (二)农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81.9 75.8 65.5 54.3 52.6 51.9 七、工业 工业企业资产结构 大型企业22.0 23.7 34.5 36.2 中型企业13.5 40.9 33.4 31.9 小微企业64.5 35.4 31.2 31.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大型企业20.6 20.1 31.9 30.8 中型企业14.4 39.3 32.1 32.6 小微企业65.0 40.6 36.0 36.6 八、建筑业 建筑业总产值经济类型结构 国有企业56.8 41.1 48.6 14.6 11.4 6.8 集体企业39.9 34.7 33.0 2.0 1.8 1.7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 1.2 1.1 外商投资企业0.1 0.1 0.1 其他82.2 85.5 90.3 九、交通运输业 (一)货运量结构 铁路25.9 9.4 8.4 5.7 4.6 3.8 公路54.8 82.2 77.8 68.9 70.4 72.2 水运19.1 8.4 13.8 25.4 25.0 23.9 民航0.020 0.024 0.021 0.020 (二)客运量结构 铁路9.1 3.1 3.2 4.7 6.3 11.4 公路79.3 92.8 94.3 91.7 89.6 82.3 水运11.7 4.0 1.6 1.9 2.0 3.0 民航0.1 0.8 1.8 2.0 3.3

《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5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出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 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4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28.1亿人次,农村居民11.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195.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7610.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584.2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57.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85.5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54.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长假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1.3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38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8.5万人次,下降1.4%;香港同胞7944.8万人次,增长4.4%;澳门同胞2288.8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549.9万人次,增长2.5%。

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13-02-07 2012年,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内部调整转型、自然灾害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058.3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92.4亿元,增长7.8%。 表1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 图1 2007-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09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379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3.1:76.1变化为0.8:22.8:76.4。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314亿元和1152.7亿元,分别增长32.1%和7.6%;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752.5亿元和281.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3.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含中央追加支出)3685.3亿元,增长13.6%。其中,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61.7%、22.4%、20.9%、19.2%和18.9%。 图2 2007-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9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865.2亿元,增长7.5%。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3%,涨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6%,非食品价格上涨2%;消费品价格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2%。 表2 2011年、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8 【实施日期】20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07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

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7%,其中,城市上涨3.7%,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9.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衣着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1%,居住类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其中轻工业上涨0.6%,重工业上涨2.8%;生产资料上涨1.6%,生活资料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7.0%,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9.7%,其中,谷物上涨6.4%,蔬菜上涨5.3%,水果下降0.6%,油料上涨16.2%,畜产品上涨23.5%。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5450万人,比上年增长3.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9.5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糖蔗种植面积129.99千公顷,增长7.1%;油料种植面积310.12千公顷,下降1.9%;蔬菜种植面积1171.69千公顷,下降1.1%。 全年粮食产量1284.66万吨,增长3.4%。糖蔗产量1056.42万吨,增长10.6%。油料产量78.92万吨,增长1.7%。蔬菜产量2654.55万吨,增长0.4%。水果产量950.65万吨,增长6.4%。茶叶产量4.89万吨,增长3.2%。 全年肉类总产量427.65万吨,增长3.9%。其中猪肉产量250.78万吨,增长3.5%;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