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9年秋季开始,湖北省普通

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

通知》(鄂政办发[2009]63号)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将于2012年开始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考试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形成分

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要努力把握湖北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办好高考,适应湖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待,并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和能力考核为核心,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考试内容坚持科学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基础性的

统一。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应用型、能力型和开放型的试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

维习惯,引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

性与创新六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确保可信可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2009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基础教育部门向普通高等学校提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报告单,作为高校选拔新生参考依据。(政策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

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

按照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人才的需要,深化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按照选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以“高考成绩加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方式和以多元评价为特征的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的高职招生改革;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录取方式改革。

(四)实现异地自由报考,推进高考公平

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此后的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持湖北省的高中毕业证,也可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

三、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一)科目设置

年份类别考试科目录取

2012年起

本科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高职

(专科)

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高职

(招收中职

生)

3+计算机基础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文化综合+专业技能考试

(在机械类、计算机类、机电类

专业中试点)

技能考试占70%,文化综合占30%;技能考试

不合格者不能录取

2015年起

高职

(招收中职

生)

文化综合+专业技能考试

(所有专业)

技能考试占70%,文化综合占30%;技能考试

不合格者不能录取

继续实行以“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的科目设置。

“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外语为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的任一种(具体科目以教育部当年规定为准)。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

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

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体育

类含体育(文)、体育(理)两类,艺术类含艺术(文)、艺术(理)两类。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

体育类(文)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体育术科。

体育类(理)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体育术科。

艺术类(文)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音乐或美术术科。

艺术类(理)专业的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音乐或美术术科。

高职(招收中职类考生)的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

高职(招收中职类考生,试点专业)的考试科目:文化综合(含语文、数学、英语、计

算机知识)、专业技能科目。

(二)考试时间与日期

语文:150分钟。

文科数学/理科数学:120分钟。

外语:120分钟。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分钟。

文化综合:150分钟。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化综合的具体考试日期按教育部统一要求,

一般在6月7—8日。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一般在1—3月份(其中美术统考在前一年的12月份),体育术科一般在4月份。招收中职生的高职统考专业技能考试一般在前一年的7—8月份。

(三)考试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

试大纲》,结合湖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际,确定普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

语文、数学、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09]63号)中规定的选修内容。

2012年普通高考各学科考试内容

学科必考选考

语文

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

古诗文阅读中的名句名篇默写

数学(文科)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

选修1-1、选修1-2,选修4-5《不等式选讲》

不设选考内容。

数学(理科)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

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4-5《不

等式选讲》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考生从二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英语

英语1、英语2、英语3、英语4、英语5、英语

6、英语

7、英语8

不设选考内容。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2政治生活

3文化生活 4生活与哲学

5时事政治

不设选考内容。

历史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生从四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地理地理1、地理2、地理3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

关内容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物理

物理1、物理2

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化学

化学1、化学2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2 化学与技术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生物生物1 分子与细胞

生物2 遗传与进化

生物3 稳态与环境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考生从两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各学科具体考试内容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版)》编写考试大纲说明,在考试前公布。

(四)命题原则

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坚持命题的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基础性原则,充分

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要使试卷整体上具有良

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也要符合湖北省教学和考生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五)成绩呈现

普通高考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形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的满分值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满分值各为300分。文科类或理科类考试科目组总分由“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组成,满分为750分。

体育术科由五个科目组成,满分值为500分;美术统考由三个科目组成,满分300分。

音乐术科的满分值按各高校规定。

高职(招收中职生)的文化综合满分值为200分;专业技能实行等第评分,设A、B、C、D、E五个等次,E为不合格,不能参加录取。

四、本科院校招生录取

(一)积极支持和依法规范在鄂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扩大省属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和试点自主选拔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招收保送生和实行自主招生时,可根据本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自主规定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

价结果的要求。逐步探索“笔试+面试”的考试录取方法。

(二)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在考生高考分数同等

的条件下,高校可优先录取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较佳的考生。

五、高职(专科)招生改革

高职招生要体现考查专业技能、注重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引导的价值取向。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高考统招、自主招生、高职统考,并探索注册入学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统招、

自主招生的招生方式中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高职统考录取的主要依据将由文化成绩逐步

改为技能考试成绩。

(一)高考统招

高考统招是采用普通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

业生。

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文科/理科综合。

(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为高等学校自主进行的高职考试招生,招生对象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毕业

生,招生专业主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突出的专业。招生学校主要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自主招生采取招生学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方式。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就业导向,增强技能型人才选拔培养的适应性。入学标准中,综

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上突出面试环节,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性向与潜质,

注重考查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对专业技能表现突出的考生可优先录取。

(三)高职统考

1.2015年前,继续执行现行高职统考政策。

高职统考以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招生对象为中职生

(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招生学校主要是省教育厅确定的相关高

等职业院校。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省统一组织的

公共文化课,考试日期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相同,计算机基础在统考第二天的上午进行考试;每年10月进行专业技能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成绩合格者方可报专

业技能考试的试验,引导高职招生向重视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就业能力的方向发展。

录取时,以公共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考试成绩为依据,按专业填报志愿,按考生语、数、

英、计算机基础四科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逐一顺序投档。

2.2015年起,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高职统考技能考试。

高职统考的录取主要依据由以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为主改为以技能实

际操作考试(以下简称技能考试)成绩为主。(2011年,在机电类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

行技能考试试点。考试标准为初级工技术标准,考试内容这钳工、车工、洗工,考生任选一

种参加考试。2012年,增加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进行技能考试试点)。技能考试的考试

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其文化课采取文化综合纸笔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为基本常识、语

文、数学等相关内容的综合,由省考试考试院单独组织命题。

自2015年起(即2012年招收的中职生应届毕业时起),技能考试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推开,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次,A为90分以上(含)、B为80分以上(含)、C 为70分以上(含)、D为60分以上(含)、E为不合格。录取时根据考生的技能考试成绩

和文化考试成绩进行录取,技能考试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技能考试成绩不合格者(E等)不能录取。

六、往届生的衔接问题

在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前(即2009年之前)进入高中学习的人员,报名参加2012年及之后的高考时,持高中毕业证等证件即可报考。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确保高考改革方案顺利实施

成立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部门、高校等相关部门组成。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组织管理、协同保障工作。

(二)强化管理,逐步建立多元选拔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确保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可信。

(三)严密组织,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省教育考试院要加强命题研究,努力提高高考命题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掌握中学新课程的教学现状,准确把握不同模块试题的难度均衡。各级考试机构要加强对高考各环节工作的研究,制定、完善各项实施细则,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更好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保

证改革方案平稳顺利实施。

(四)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了解高考改革的意图、内容、主要变化及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证高考改革的平稳推进。

简析高校建立科学收入分配制度.doc

简析高校建立科学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涉及到高校每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高度敏感、现实的经济利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改革注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工程。但是,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承担历史责任。因此,高校应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制度。 一、高校科学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 关于科学的涵义,《辞海》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的内涵精华在于尊重事实和规律。对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而言,要尊重收入分配的事实和规律,体现分配科学性,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效率与公平两大要素。一个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体现效率,遵循价值规律,同时,还必须充分体现公平。亚当斯的分配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既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报酬,公平就是最好的激励,要把分配公平视为最高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给老师们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施展才华,踊跃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 二、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国以来,经过不断探索改革,高校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了以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分配规则,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依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整体薪酬水平低,缺乏外部竞争力 近年来,为了达到教育部高校评估对教师结构的要求,也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多高校在招聘时,往往将学历条件提高到硕士及以上,甚至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在高校呈锐减趋势。但是,由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为主组成的高校教师队伍,其薪酬水平整体上偏低,与其专业能力、知识水平极不匹配。据2010年不同行业博士毕业生年收入调查,商业企业从业人员、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年均收入水平分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2.33倍、1.65倍和1.18倍。高校教师的薪酬、福利水平明显偏低,缺乏外部竞争力,以致部分教师下海、跳槽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于持续吸引国家最优秀的人才投身于高校教师行列、稳定师资队伍非常不利。 (二)收入差距扩大,不公平感普遍存在 广大青年教师群体虽然教学、科研工作量大,但因其资历有限,评职称的年限不足等原因,导致其职称、职务级别低,在工资收入以及相应的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对于工资收入差异,高校教师在科研奖励津贴收入、对外服务收入等方面的收入差异更为显著。拥有一定资历的,特别是学术学科带头人等,收入在滚雪球的效应之下,像是在做立方的乘积,迅速地以翻倍来实现。而多数一线的教学科研人员收入却更像是在做简单的加法。收入差异的悬殊,投入与收入的不成比例必然带来强烈的不公平感,不可避免地挫伤工作积极性。 (三)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利益主体矛盾激烈 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要能够公平、准确地反映考核期内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和工作业绩的优劣,能够推动教职工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并给予相应的回报。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对于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一种混乱的认识状态。制定考核指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和教育部《关于普 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精神,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10〕45号)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高考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考评与选拔有效结合,逐步实现旧高考模式与新课改后高考模式的平稳过渡。二、基本原则从省情实际出发,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改革与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配套的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多样化的选拔录取机制,推进新旧高考模式平稳过渡和顺利衔接,确保高考顺利进行。三、考试与管理(一)考试模

式。考试采取“3+理科综合”和“3+文科综合”的国家统一考试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二)试题命制与考试内容。 1.试题命制。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考试说明》为依据。 2.考试内容。各科目考试均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内容。其中,选修模块的考试内容限定在《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I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甘教基〔2011〕27号)规定的限选模块范围内(详见附件)。(三)卷面分值与考试时间。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数呈现,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1.语文科目卷面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数学科目(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卷面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外语科目卷面分值为150分(其中听力分值3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文科综合科目卷面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科目试题的卷面分值均为100分。 5.理科综合科目卷面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

2019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单独招生考试

2019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单独招生考试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文化素质考试大纲 (一)语文(100分) 一、考试范围和分值比例 二、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识记常用汉字的音、形、义,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汉字的能力。 2.正确使用词语:理解基本语素,掌握搭配规律,体会感情色彩,分清适用对象,辨析词义轻重,把握词性特点。 3.辨析并修改病句: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不明、成分残缺与赘余等几种情形。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顿号、逗句、分号、冒号、引号等常用标点的用法。 (二)阅读理解 1.现代文阅读 (1)理解并解释关键字、词、句。 (2)筛选和概括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归纳内容概要,概括主题思想。 (4)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5)分析语言表达效果。 2.文言文阅读 (1)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 (2)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4)理解并准确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3.诗词鉴赏 (1)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3)领会、评价作品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容。 (三)写作 1.主题明确,能围绕中心开展叙述、说明和议论,表达情感,阐述观点。 2.语言流畅,能规范运用现代汉语,遣词准确,语句连贯。 3.思路清晰,能遵循思维规律,语句之间、段落之间衔接紧凑。 4.结构完整,谋篇布局得体,行文条理清楚,起承转合自然。 5.思想内容健康,使用标点正确,卷面书写整洁。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2019年1月16日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作者:————————————————————————————————日期: 2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鄂职改办〔2000〕192号 各市、州、省直管市、县(市)、林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各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 现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原评审条件即停止执行。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件》和我省职称改革经常化以来有关政策,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高等学校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教授、副教授。 第二章任职资格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评审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能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条件 (一)教授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审教授职务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教授工作五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三年以上,取得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教授工作五年以上;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3号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 发布时间:2007-09-29 20:57:02 发布人:中国人事工资网 新闻来源:国家人事部 国人部发〔2006〕113号 ━━━━━━━━━━━━━━━━━━━━━━━━━━━━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个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人事、财务、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文件精神,制定了《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六年十月七日 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实施范围 这次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等学校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 高等学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列入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但由学校派遣到校办企业工作,现仍属学校事业编制、工资关系仍在校内的工作人员,列入这次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范围。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高等学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一)岗位工资的实施。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高等学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9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 (附表一至三)。高等学校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1.专业技术人员。 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经人事部批准,聘用在教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四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教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教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高等学校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在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并完成岗位聘用(任)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以下办法执行:聘为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副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讲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助教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标准。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按规定核准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部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员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办事员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 3.工人。 高等学校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高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初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二)薪级工资的实施。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附表一至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全国Ⅲ卷 (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图5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

湖北省各高等院校历任校(院)长详细情况

刘道玉:(1981.7至1988.4,任武汉大学校长);齐民友:(1988.4至1992.10,任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1992.10至1996.10,任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1996.10至2003.9,任 (2008.11至2010.12,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2003.9至2008.11,任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 任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2010.12至至今,任武汉大学校长)。 黄振:1978年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校长兼党委书记; 闫恒凯:1985年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校长; 熊文波:1990年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校长; 罗佩华:1992年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校长; 冯实侃:2000年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周一鸣:现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骆家宽:2008年至今担任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陈建勋:2000年3月至今担任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院长。 涂宏斌:2002年至今担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院长。 王进思:2013年至今被任命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朱九思:2000年至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校长。 刘献君:2003年5月至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 覃有土:2003年至今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院长。 吴永桥:2004年至今担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院长。 刘刚:2007年至今担任湖北大学知行学院院长。 孟庆义:2004年至今担任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院长。 陈建勋:2002年至今担任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院长。 曹刚:2002年至今担任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金勇:2009年至今担任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院长。 涂方剑:2002年至今担任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杨崇才: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院长。

广州某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doc 73页)

广州****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讨论稿) 为了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强化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进一步理顺完善院内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2006〕70号)、《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社发〔2010〕105号)、《广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穗人发〔2007〕13号)、《广州****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穗科贸〔2011〕35号)、《广州市市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穗人社发〔2012〕63号文)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在原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完善以岗位为中心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学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分配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学院、系、部依法依规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撑。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整体构建,分步实施。根据国家和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确定本次人事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制度和机制

上实行整体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情况分步操作。 (二)科学设岗,强化职责。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学院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精简效能、分类分级的原则设置岗位,根据我院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完善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完善我院的岗位职责体系。 (三)按岗定酬,责酬一致。以岗位设置和聘用为基础,强化岗位职责,按岗定薪,以绩取酬,建立和完善院内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激励机制。 (四)强化考核,优绩优酬。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针对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以业绩量化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基础上,适当拉开增量差距,建立国家工资和院内收入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坚持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六)积极稳妥,促进发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学术科研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院综合实力,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院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其中岗位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定岗位类别、定岗位等级、定岗位总量、定岗位职责、定 - 2 -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doc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为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工作,保障高校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规定。 高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新生。 一、报名和志愿填报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3.报名办法。 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原则上按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报名。 省级招委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的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后在当地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按各省(区、市)公布的办法执行。相关考生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对于因特殊情况既不符合流入地也不符合流出地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流入地协调流出地解决,原则上回流出地报考。 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申请报名。 各省级招委会办公室(包括教育考试院、招考办、考试中心、考试局等,以下统称为省级招办)应对所有报名数据进行重复报名和违规情况筛查,并要求本省(区、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认真履行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职责,根据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 4.考生志愿的填报。 考生志愿表的设置和填报办法应有利于体现考生报考意愿,有利于录取管理,有利于高校录取新生。考生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和办法由各省级招委会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实际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考生应在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级招委会公布的招生规定后,参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填报学校和专业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对考生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有关高校。

大学高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规定

大学高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规定 为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根据《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办〔2012〕7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在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我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 1、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工资与聘任的岗位等级、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以岗定责,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责利统一。 2、分类考核,优绩优酬。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

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相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教学科研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3、统筹兼顾,注重公平。按照上级绩效工资分配政策的规定,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绩效分配原则,科学制定各类各级岗位的绩效工资水平。 4、量入为出,总量控制。结合学校当年财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进行绩效分配。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实施范围:学校在编在岗和人事代理人员。实施时间:本办法从2015 年 1 月起执行。 三、绩效工资总量和构成 (一)绩效工资总量 学校在每年经费预算时,根据公务员津贴补贴增长水平,测算绩效工资总量,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按年度核定后,原则上当年不作调整。按照X政办〔2012〕7 号文件要求,除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项目保留之外(包括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和暂时保留的改革性补贴,改革性补贴主要有住房公积金、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9年秋季开始,湖北省普通 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 通知》(鄂政办发[2009]63号)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将于2012年开始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考试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形成分 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要努力把握湖北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办好高考,适应湖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待,并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和能力考核为核心,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考试内容坚持科学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基础性的 统一。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应用型、能力型和开放型的试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 维习惯,引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 性与创新六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确保可信可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2009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基础教育部门向普通高等学校提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报告单,作为高校选拔新生参考依据。(政策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 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

湖北省普通高校2020招生政策规定八大变化

湖北省普通高校2020招生政策规定八大变化 湖北省普通高校2015招生政策规定八大变化 2015年我省招生工作基本思路是: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以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导向,以建设“多元互动网上录取平台”为 突破口,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的要求,积极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机制、诚信安全体系、宣传服 务措施和规范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平行志愿,调整优录加分政策, 合并部分批次,完善艺术招生政策,为下一步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后 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准备。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减少录取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 按照国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的要求,2015年,选 择计划数相对较少的艺术类、高校积极呼吁合并的高职高专进行批 次合并试点,将艺术本科(二)和艺术本科(三)合并、将高职高专(一)和高职高专(二)合并。2016年将第一、二、三批本科三个批次调整 为两个批次(2015年仍维持三个本科录取批次不变),为今后逐步取 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从2016年起,我省实行本、专科分段填报志愿。即考生先填报本科批次志愿,本科批次录 取结束后,再填报专科批次志愿。同时,从2016年起,我省普通高 考使用国家统一命题试卷,我省不再自主组织语、数、外高考命题。 2015年,我省除艺术本科(一)外,所有批次、所有科类全部实 行平行志愿。 二、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精神,从2015年起,我省对以下高考 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一是调整农村独女加分分值。继续保留农村独女报考我省省属院校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从原来的10分调整为5分。 二是调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加分对象仅限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以及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等10个县(市)。散居地少数民族考生不再享受加分政策,与其他民 族考生同等条件时,可优先录取。 三是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 四是取消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五峰县和长阳县考生报考当地省属院校,神农架林区考生报考恩施州、宜昌市和十堰市省属院校 在文化总分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的政策。 三、改革高职高专录取办法,进行高职院校多元互动录取试点 2015年,高职高专招生改革除了合并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外, 最大的改革就是进行高职院校多元互动录取试点。具体做法是:高 职高专分两段录取,两段采取不同的录取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有高职高专招生计划的高校,在省统一划定的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线上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第二阶段:平行志愿投档后,计划未完成的湖北省属高校经自愿申请同意后,进行多元互动录取试点,录取分数线由高校自主确定,报省招办审核备案后集中公布。多元互动录取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录取平台、统一操作规范、统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管理。 在多元互动录取期间,考生在填报志愿后,可以查看自己在所填报 院校中的排名,如果排名超出该校计划数,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志愿,选择其它学校填报;高校可以在考生填报志愿期间,查看本校生 源情况。 四、开展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机制

东北农业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

东农人字〔2011〕13号 关于印发《东北农业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学院、部、处、办、直属及附属单位: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学校决定对我校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东北农业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于2011年12月1日经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并于2011年12月8日通过第六届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会议审议,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东北农业大学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东北农业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职责和竞争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决定对我校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范原则,理顺各系列人员收入关系,建立合理简化的职工收入结构。 (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以岗定薪、责薪一致,实行优劳优酬。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兼顾各类人员收入分配水平,适当缩小收入差距,使最广大职工收入均有一定增长。 (四)强化人员出勤和业绩考核,严格按岗位贡献、出勤情况和考核结果分配津贴,充分发挥津贴的激励导向作用。 (五)实行校院(部、处)两级分配原则。业绩津贴由学校根据一定标准核拨到各单位,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本单位津贴分配实施细则,经本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及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上报学校备案后执行。 二、职工收入的构成 职工收入实行主体结构上的“三元制”,即由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三部分构成。 工资:是按照国家标准发放的工资,根据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级和工龄确定,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发放。 岗位津贴:是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确定的津贴,这是本次收入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一、基本目标 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考改革,确保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三、项目设置 2009年统一招生考试模式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一)统考科目 统考科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统考科目考查该科目必修与选修Ⅰ的内容,其中选修课程的总分值原则上不低于10%,均设为必做题。 文科倾向考生统考科目组合为:语文、文科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理科倾向考生统考科目组合为:语文、理科数学、外语和理科综合;艺术、体育类考生可选择文科倾向的科目组合,也可选择理科倾向的科目组合,再加考相关术科。 (二)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技术素养等六个科目。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的测试。 语文、数学和外语测试范围为该科目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人文与社会基础”测试范围为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科学基础”测试范围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技术素养”测试范围为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必修学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测试。 从2010年开始,将选修内容纳入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 (三)综合素质评价

从中山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谈高校工资收入制度的改革

从中山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谈高校工资收入制度的改革 蔡禾李巧兰李建超等 为改革高校内部分配制度,建立体现高校特点的分配原则,中山大学实施了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高校内部改革和发展,要建立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关键是要转变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一、中山大学校内津贴制度改革的目的与津贴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校内津贴制度制定与改革的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为建立较为合理、体现高校特点的校内分配制度,中山大学在原有校内分配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探索,重新制定了校内津贴制度,出台了新的《中山大学教职员考核与校内津贴发放试行办法》。希望通过新的校内津贴发放试行办法的实施,改革不合理的校内分配制度,体现现代大校办学理念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达到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二)校内津贴制度的基本内容 “校内津贴”是指由学校制定政策并自筹资金发放的津贴,《中山大学教职员考核与校内津贴发放试行办法》主要包含:一、院系教师和教辅、行政管理职员津贴( 二、校本部行政管理职员津贴( 三、公共服务部门职员津贴( 四、考核与津贴发放工作的组织( 五、附则等五个部分。 1 院系教师和教辅、行政管理职员津贴:包含院系教师津贴、院系教辅职员津贴、院系行政管理职员津贴、院系工人津贴。 (1)院系教师津贴。它分为职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职位津贴占60% 、业绩津贴占40% 。教师职位津贴共分10级,它根据教师实际受聘职位、连续任职年限和考核结果发放。教师业绩津贴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等三方面,其中教学占40%、科研占30%、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占30% 。 学校对在教学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学术地位,在学科建设方面负有主要责任或对学校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发放特别津贴。特别津贴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评审。 (2)院系教辅职员津贴。它分为职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职位津贴占60%、业绩津贴占40%。教辅职员职位津贴分14 级,教辅职员按受聘职位发放职位津贴。业绩津贴水平与本院系教师业绩津贴水平挂钩,按本院系的考核和津贴发放办法发放。 (3)院系行政管理职员津贴。它分为职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职位津贴占60%、业绩津贴占40%。行政管理职员职位津贴参照本校“行政管理职员津贴”发放的原则发放,业绩津贴水平与本院系教师业绩津贴水平挂钩。 (4)学校对院系教职员的业绩津贴实行二级考核发放制度,即学校对院系进行业绩总量考核,并根据业绩考核结果向院系划拨津贴。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教职员工的考核与津贴发放办法。 (5)机动津贴。学校向院系划拨机动津贴,由院长、系主任掌握,用于奖励在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中作出贡献的教职员工。 2 校本部行政管理职员津贴。校本部职员津贴分“行政管理责任人津贴”和“行政管理职员津贴”两类。 (1)行政管理责任人津贴。行政管理责任人津贴分为4个等级。行政管理责任人必须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https://www.doczj.com/doc/209345614.html,/来源:作者:中国教育在线2014-09-19字体:大中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支撑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上海实际,现就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此过程中,本市按照国家总体部署,进行了积极探索。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本市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优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功能,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2.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考分为依据的基础上,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健全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 3.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注重系统综合改革。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循序渐进、稳妥实施,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筑牢基础、拓展空间。正确处理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做好各项教育改革的衔接配套工作。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招生与管理等关系,强化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三)改革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