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问题毕业论文

浅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问题毕业论文

浅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问题毕业论文
浅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问题毕业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摘要: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虽能有效治理企业非正常经营行为,但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根据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现况,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情况,结合东方航空公司巨额亏损下资产减值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新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东方航空 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改进,并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性,拉开了遏制减值准备被扭曲和误用的帷幕,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但是由于新准则影响的积累期与释放期不一致,某些公司在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新准则在估值体系、债务重组收益等方面的变化操纵利润、粉饰报表,造成收益波动。此外,新准则变化的复杂程度也会导致上市公司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实施过程中的误用。本文以东方航空公司暴露出来的资产减值问题为案例进行深入探析,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 一、东方航空公司资产减值问题分析 (一)东方航空公司亏损分析 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0115)2008年度净亏损为140.46亿元,占到2008年民航亏损总额的55.45%。东航2009年扣除全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外收支后主营亏损约为47.24亿元,担当扭

亏主力并非其主营业务,而是航油套期保值冲回和民航建设基金,分别贡献37.7亿元和8.3亿元,尽管东航在2009年两次定向增发净资产转负为正,但其净资产仅为31.04亿元,且资产负债率高达95%,基本每股收益仅为0.0839元。这家国字号企业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并且由此挂上st帽子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交错而成,既有外部环境的重大影响,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从外部原因上讲: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中国航空整体需求的迅速下滑;受到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受到波及;公司2008年前三季度出现较大亏损,第四季度为航空业的传统淡季,航空需求下滑趋势短期内亦难以改变;受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航空用油成本大增。2008年东航的航油支出为184.88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2.3%,占总营运成本32.53%。从内部原因上讲:受“返航事件”的影响,导致东航的客运量降低,甚至受到市场需求的抵触,客座率和票价收益降低;公司内部机制不够健全,由“返航事件”所反映出的工薪报酬问题相当严重;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东航在2008年为旧飞机及设备等计提的减值准备高达14.42亿元,为其麾下的西北航空、武汉航空和云南航空公司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9.93亿元,并为出售非流动资产中的相关飞机及航材计提减值2.35亿元。 (二)东方航空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其异动情况 上述数据和分析明确表明,导致东航利润大幅缩水以致巨额亏损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思考

逐项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量相当大,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判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五条的规定,准则列出了七种迹象用来判断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这七种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利用可量化的标准,如市价、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如对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市场的判断;对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的判断;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的判断,以及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的企业内部报告等。对于利用可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而对于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则对企业的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 2.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固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合理的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这样就使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等难以确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的问题 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涉及以下两个因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两个因素确认与计量的难度较大,成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难点。 ①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大 “公允价值(Fair value)”一词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 )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 。”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在理性地考虑了市场信息之后对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所达成的共识,本质是交易双方基于市场信息而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八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按照以下顺序确定A.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B.资产的市场价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这两个价格的取得都要求相关固定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固定资产市场并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这与国际财务报告所依托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相符。其次,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公允价值的哪种表现形式,除了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为会计准则只是一个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而对于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则属于准则实施中“人”的问题。 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见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定需要正确计量以下两个因素: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合理的折现率。 A.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难度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十一条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飞 40

2018年十大商誉预减值跌幅榜排行 一半企业总体业绩预亏损(附图)

2018年十大商誉预减值跌幅榜排行一半企业总体业绩预亏损(附图) 作者:光柱 2018年即将结束,上市公司年末财务结算开始密锣紧鼓地进行。其中固定资产逐项检查特别头疼,特别是近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爆发式增长,多数上市公司溢价购买标的资产,造成公司并购重组后出现巨大商誉。商誉减值准备成为资产减值准备的重头戏。据股扒扒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有1161家A股上市公司商誉过亿元。其中,有375家上市公司商誉过10亿元。而在上述公司中,有13家上市公司的商誉超过百亿元。 其中,有70家上市企业在2018年中报业绩报告中披露商誉减值准备,据股扒扒统计,今年以来披露商誉减值准备最大的十只个股中,一半企业发出业绩亏损预报,而股价跌幅最大的的ST*保千,商誉净值就有7.9亿元,今年预告续亏,股扒扒提示该股存在退市风险。 ST*保千(600074)重组作假,抬高估值 *ST保千的前身是中达股份,2013年中达股份破产重整,保千里电子借壳重组。在重组过程中,保千里电子通过伪造9份意向性协议,抬高估值,于2015年3月完成重组。 2016年12月,*ST保千重组造假东窗事发,收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直至2017年底,*ST保千才正式披露,前实控人庄敏涉嫌以多种手段侵占公司利益,将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公司今年公告中称,2017年公司对外投资的大部分子公司经营情况不乐观,大部分处于半停顿或停滞状态。经初步测算,公司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约30亿元,计提商誉减值约7.9亿元。 领益制造(002600)受“金立”拖累,子公司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受金立资金链问题的影响,领益制造新收购子公司东方亮彩产生了3.7亿元应收账款。同时,东方亮彩的原股东。据2017年年报介绍,东方亮彩原股东承诺,2017年度实现的扣除非经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述 (2) 1.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2) 1.1.资产 (2) 1.2.资产减值的含义 (2) 2.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2) 2.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2) 2.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 (3) 2.3.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4) 3.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主要容 (5) 3.1.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5) 3.2.资产减值适用围 (6) 3.3.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6)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6) 1.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6) 1.1.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难以确定 (7) 1.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7) 2.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 (9) 2.1.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变相利用 (9)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10) 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10) 1.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 (10) 1.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 (10) 1.3.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 (11) 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12) 2.1.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 (12) 2.2.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12)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14) 1.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宏观环境 (14) 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 1.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4) 1.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14) 2.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部环境 (15)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 (15) 2.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区别

一、两者的性质目的不同 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样。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折旧表示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 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使帐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的偏差; 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 因此,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固定资产当前价值,是一种计价手段。 二、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帐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则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第59条还规定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三、两者的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

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并购活动后在合并报表中所披露的商誉就是并购商誉,但事实上这只是并购商誉的计量方法,对于并购商誉的本质并无规定。为了研究这一点,本文以企业能力理论中的核心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并购商誉的本质与企业核心能 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购商誉之所以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是企业核心能力在产品市场的外在体现。同时建立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还提出并购商誉只有源自核心能力的那部分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做出贡献。 首先,本文以2010~2014年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商誉的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上市公司并购商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构建了净利润与并购商誉的模型来分析并购商誉对企业当期绩效和滞后期 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披露商誉的所有上市公司而言,并购商誉对于绩效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制造业子样本回归的结果与此相同;但就 第二产业企业来说,并购商誉只能显著提升公司当期绩效;第三产业的企业并购 商誉则只对滞后一期的绩效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这表明这两类产业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均无持续性。其次,为进一步分析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引入了企业发展能力这一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密切的指标,构建了含并购商誉与企业发展能力交叉项的模型,研究企业发展能力在并购商誉影响企业绩效时的推动作用。 我们发现对披露商誉的所有上市企业而言,企业发展能力越强,并购商誉对 当期绩效的提升效应反而会降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制造业企业中的相关结果均是无显著影响。这与我们最初的想法相悖,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企业发展能力重点在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强调其业绩实现的潜力而不是当期绩效。最后,就实证研究结果对结论做了总结并简要提出了局限性和相关建议。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21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

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

固定资产减值及其认定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以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时,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 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 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在上面的情形出现后,经过计算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低于其账面 价值,企业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有时,企业的固定资产实际上已毫无价值,按照规定应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判断的条件如下: 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4.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5.其他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企业的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也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当在建工程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可以认为已经发生了减值: 1.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 2.所建项目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并且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其他足以证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简介:摘要: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本文从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运用实际情况分析,分析其发展路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 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之为“资产减值”。其中,“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即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该准则还对不同资产的减值适用不同的准则规定如下:(1)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3)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4)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5)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6)融资租赁中出租入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7)《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8)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资产减值会计也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是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

浅析上市公司商誉问题

浅析上市公司商誉问题 发表时间:2019-01-08T09:02:06.28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2期作者:宋文文 [导读] 近年来上市公司商誉的金额不断上升,商誉日渐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商誉的金额不断上升,商誉日渐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课题。商誉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部分。本文从上市公司商誉的基本概念、商誉成因、商誉特征、商誉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对上市公司商誉进行介绍,使投资者对商誉有所了解。最后本文将对上市公司商誉风险进行提示,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的风险性,审慎对待上市公司商誉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商誉、风险 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随之所形成的商誉金额逐年攀升。通过梳理2017年上市公司半年度财务报表,披露商誉的上市公司有1881家,披露的商誉总额达到11,934.68亿元。其中商誉金额最高的前十名上市公司为中国石油、美的集团、潍柴动力、青岛海尔、中国平安、广汇汽车、海航科技、纳思达、紫光股份、华能国际,金额分别为459.16亿元、284.18亿元、231.42亿元、205.28亿元、203.21亿元、169.80亿元、150.30亿元、143.52亿元、139.93亿元、122.22亿元。商誉金额占总资产比例最高的前十名上市公司为众应互联、星普医科、*ST巴士、天神娱乐、高升控股、天润数娱、富春股份、天际股份、百花村、数知科技,比例分别达到80.27%、68.05%、66.16%、64.31%、63.70%、62.20%、62.02%、61.88%、61.54%、59.53%。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超过的50%的上市公司有29家,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有117家。通过梳理2017年上市公司半年报,上市公司商誉,无论从绝对金额还是所占比例,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需要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上市公司商誉成因以及减值问题,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影响。商誉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本市场研究课题。 1、商誉概述 1.1 商誉的基本概念 近些年来,由于上市公司并购的活跃度较高,上市公司主要谋求产业上下游并购或者跨界并购,因此形成的商誉金额也在逐年垒高。商誉在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商誉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本文主要对实务界的观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同时结合实务中出现的案例做一些分析,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商誉有所了解。 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并购商誉。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尚不能对自创商誉确认价值。一般而言的商誉,主要是指因企业并购形成的商誉。商誉是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为了取得并购标的不能单独辨认并独立确认的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所付出的对价。按照会计准则的计量要求,商誉等于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支付的对价大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商誉是合并方溢价收购被合并方形成的,是被合并方未来能为合并方带来经济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是被合并方预期盈利能力超过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体现。 商誉不等于企业声誉,商誉因并购而形成,是企业合并事项下形成的特殊会计科目。商誉不一定代表高风险,或者利润黑洞,商誉本身是中性的。商誉的核心在于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合理估值以及并购后的有效管理。并购是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行为提升经营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整合,或者切入到新的商业模式,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时,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为收购标的付出的溢价会得到回报。上市公司因并购收获的回报甚至可能会超过商誉的金额。但是相反的是,当上市公司对并购标的估值过高或者并购后经营不善时,商誉就会面临减值风险,商誉减值直接会减少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票价格造成压力。在商业的逻辑上,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上市公司并购形成的商誉。 1.2 商誉的特征 商誉的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且不具有可辨认性。 商誉不同于无形资产,商誉和无形资产有着重要区别,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可辨认性。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能够与其他资产区别开来单独计量和确认,企业常见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 从可辨认性上来讲,商誉的成因是和企业的整体价值密不可分的。商誉的形成是购买方在并购时候,为了获得并购标的不能单独确认并计量的资产预期未来收益的所付出的对价,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商誉的形成,代表了收购方对被收购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超过目前可辨认净资产的预期。商誉是和被并购企业的整体估值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离的。商誉虽然和无形资产一样不具备实物形态,但是和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明显的区别,商誉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商誉作为单独的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式。 1.3 商誉的会计处理 1.3.1 商誉的初始计量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初始计量有明确的规定。商誉的初始计量是企业并购中,并购方付出的合并成本大于被并购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商誉因企业并购形成,是资产负债表上特殊的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投资者可以通过查阅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从而了解每家上市公司的商誉金额。 在实务操作中,被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时,会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被评估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机构会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以资产评估报告的价值作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实务中,购买方所付出的并购成本,减去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购企业的评估价值,其溢价金额就是商誉,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 实务操作中,被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最通常选取的估值方法是采用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值。实务操作中,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非常作用。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金额是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对整个并购的估值起到关键作用。资产评估机构如果能够加强职业谨慎性,对收购标的进行审慎评估,从而能够提升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准确性。资产评估的准确性提升,从而商誉初始计量的准确性就会提升。 1.3.2 商誉的后续计量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减值有明确的规定。商誉需要在每年的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不具可辨认性,不能单独进行减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 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资产会计减值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提要 当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

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资产减值滞后原因问题对策会计准则 目录一、资产减值会计 1 (一)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理论起点。 1 (二)相关性原则资产减值会计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3 (四)资产减值会计实务。 3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 5 (一)资产减值是否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5 (二)在“浮夸”的理念下,不关心资产的真实价值。 6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之争。 6 (四)加速折旧等会计方法可承担资产减值会计的任务。 6 三、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7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7 (二)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

题 7 (三)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8 四、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8 (一)进一步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8 (二)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 9 (三)发展资产评估业,建立全国性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 9 (四)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10 (五)适时披露资产减值会计 10 五、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2 浅谈资产会计减值一、资产减值会计

浅论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完善,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从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出发,就我国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关键词:资产价值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为了真实反映企业长期资产的价值,各国相继出台了有关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成为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制造利润的主要手段,成为上市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了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由此资产减值问题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财政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的定义趋于一致。三者都强调,持有资产的根本目的即为获取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应当为企业要求得到的最低的可收回价值。否则,就不可能体现资产的这一本质特征。如果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减少,根据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就应当将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使资产以可收回价值表示,真正体现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若资产可收回价值提高,则根据谨慎性原则,在已计提的减值范围内进行冲销。因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是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也进一步遵循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对于资产减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于存在资产减值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主观判断,企业财务实践中的资产减值操作存在很多问题。 二八项减值准备理论依据及计提的意义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减值准备包括的八项内容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坏帐准备: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并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计提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3、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精)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 2001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规定固定资产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2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又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并在股份有限公司中首先得到执行。从这两年的执行效果来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夯实企业资产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挤走了一些上市公司业绩水分,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趋向于真实。但由于准则仅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些原则性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对于何时计提、如何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等操作细节均未作出具体规定,这样给了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较大的选择空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根据自己的理解及需要实施,在计提与否的判断标准、计提比例等诸多方面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市公司报表的可比性。如2001年度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由于首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所以据统计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2002年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比例就远少于2001年。因此,准则制定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出台做进一步的规定或相关解释,以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笔者下面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供探讨。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两种确定方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以下简称“未来现金流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由于未来现金流现值的计算难度较大,目前可收回金额一般采用销售净价的方法来确定,但实际上两种方法是有内在联系的。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总体上是与固定资产未来可能形成的现金流量是正相关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的定义得到证实。某项固定资产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大,表明其对于企业的价值高;当固定资产价格与其价值一致时,则该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也高。若固定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对企业的价格时,则销售净价与现金流量不一定能成正相关关系。 如何理解并应用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现值 目前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通常采用销售净价的方法,而很少考虑其未来现金流现值,若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判断固定资产已发生减值,上述做法是不全面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并且期望未来不断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是为了用于出售而获取差价。故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不能光考虑其销售净价,而是首先要考虑该固定资产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由于要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具体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单设了资产减值准则,但该准则并没有包含所有的资产减值容,还有一些资产减值的容是在其他具体准则中规的。本文将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1.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一般规定。当发生减值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资产价值回升时,如已计提的减值允许转回,则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存货的减值为例说明(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建造合同本质上等同于存货,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与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规定。在所得税准则中规定,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应调整“所得税费用”科目,同时直接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值直接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而不用另设一个科目核算。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借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按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减值因素消失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3.当以前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已计提的减值能否转回。(1)一般情况。当资产减值因素已经消失,价值回升时,短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长期资产已计提的减值不允许转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