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登基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

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故地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要强烈。

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伴随着济南惨案到来的,是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的确立以及认可。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溥仪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溥仪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溥仪是在阿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即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登基”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在溥仪先生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予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仪先生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与辛酸…获得特赦

一个人的痛苦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深的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由于溥仪先生的一次疏忽,“三亿元的事情”使得溥仪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明明是忘了,却给说成是隐瞒,却一步步引发了旧疾发作。溥仪经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捕蝇”与“捕鼠”等任务的接受,却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其“重新做人”。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是悲剧的,是无奈冷寂的。或许刑房里的生活,才是其心灵最纯净、感到最自由的时光。出人意料的,特赦令颁布了。第一个被释放的就是溥仪先生。而溥仪在文中说道,“特赦释放,对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关系…如果说,释放就是获得自由和…阳光?,那么我要说,我正是在这里获得了真理的阳光,得到了认识世界的自由”。

读完了全本书,纵观溥仪先生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跌宕宕后,我想他的心境大概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最贴切了吧。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先生一直在积极努力的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华民族的信仰不是吗?

溥仪先生自出生起便被期冀担负了艰辛的任务与重担,而其一生,却早已注定是一场以苦为主导的悲剧。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主动地从事“改造”。我觉得这就是溥仪先生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和品质了。

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

我对此人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知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其实我以前对他一直不是很了解,有幸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电影-《末代皇帝》,之后才很喜欢看关于他的事,更严谨的说应该是关于他的那段历史。事实上,绝对不是喜欢他本人,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不大,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脾气也是极其不好,做事没有头脑,优柔寡断,一句话,根本看不出他是驰骋疆场的努尔哈赤的后代。 刚才我总结了他的一生: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大家听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末代皇帝-溥仪 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下懿旨让不满3岁的小溥仪立即进宫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就在溥仪入宫的第二、三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12月2日,小溥仪被抱到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大典上发生了很有 戏剧性的一幕,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zǎi沣fēng无心的一句“快完了”也无形中预示着不详。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名存实亡,这时的幼主定是无力回天。也只能悲惨的做“历史的人质”了。(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后,奸诈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并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是同日,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就在孤儿寡母哭声中走到了终点。同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的王朝更迭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而溥仪却幸免于难,而且还被允许留在紫禁城里,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这时候傅仪七岁了) 而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溥仪这段在紫禁城的童年。 幼年登基的可喜在童年已经消失殆尽,换之而来是童年的可怜。在紫禁城的日子对于小溥仪来说,应该是很不利于他成长的。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没有一起玩的伙伴,终日陪伴自己的只有太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正常的心理呢?太监们每天告诉他,他是皇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小小的心理就整日以天子自居。他生活在毫无温暖的宫中,受着畸形的教育,他身上已经没有了正常的人间温情。 紫禁城这种特殊的帝王生活,在太监们的变态教育和宫中环境的影响下,溥仪逐步形成了顽固的封建帝王思想,形成了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帝王作风。而可悲的是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逊帝(皇帝退位让“贤”…多是被逼下台的)。可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他,任何人都救不了他。任何人都不能对他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他还是个“历史的人质”! 后来袁世凯死了,1917年张勋xūn进京复辟,11岁的溥仪再即帝位。但是这次他只做了11天的皇帝。

我的前半生心得感悟范文

我的前半生心得感悟范文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 最近喜欢读亦舒的原著《我的前半生》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子君。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丈夫,直至丈夫和她离婚才幡然醒悟。用她自我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亦舒实在用最平实的话来阐述生活中的种种事,来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真理。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期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经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永远不能够放弃自我的生活和梦想,要拥有自我的一番天地。 选了一些在那里面我喜欢的句子: 成功的人一早就显露不凡,抑或每个人都有点特色,而成功以后这种特色便更受人传颂。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我。仅有我才会帮自我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 选择阅读《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缘故吧,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天翻地覆变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性质的作品。溥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之后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总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看了末代皇帝这部剧,感触很深。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整整165分钟的片长,将溥仪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一幕幕的表现了出来。娴熟的蒙太奇手法,将那些看似不太连贯的各个片段紧凑的联系在一起,让人一口气看到结束,欲罢不能。 也让我由衷地感叹导演那炉火纯青的电影功底。 溥仪这被操纵的人生似乎从降临人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被抹去以往王侯将相的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则是阴郁的灰暗。溥仪三岁登基,被慈禧硬生生地摁上宝座;六岁退位,经历了灰色的童年与躁动的青春后,终于日落紫禁城,被袁世凯等各方压力逼出宫门;近三十岁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伪满“皇帝”;四十余岁伪皇退位,被俘苏联;五十岁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辗转回到沈阳,最终获得特赦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享年61岁。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影片中溥仪的幼年在吃喝玩乐和阿嬷的陪伴下度过,青少年时期在庄士敦师傅的陪伴下度过,中年时期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度过,之后又在牢里度过,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影片格局冷清、悲怆。给人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感觉整个世界就是在故宫里。似乎溥仪只要想出一个门,就要付出身边最亲的人。到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 自己一直是不相信爱情的那一族,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打拼与创造的,没有人可以依靠,纵使你的另一半,也会在某一天,完全没有预料的,毅然离去。诚然,这些与看过的那些电视和妈妈的教诲是有莫大关联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己的要强与高傲的自尊。 每次看电视,见到女主为了那些抛弃她们的男人,过得生不如死,低声下气,就觉得憋屈。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定会漂亮地转身,毅然决然,不管会有多少泪,多少不舍,绝对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来!当然,我会自己站起来,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成功!女人,一定要活得有自尊。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虽然是比较琐碎的生活描写,但给人真实、诚恳的感觉。当一个人历经了苦难以后,总会有劫后重生的一天,总会学会坚强生活。很多人很多事,冷静下来,总能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从前依赖的、不舍的,总有一天会渐渐离你远去,很少有人能一路陪伴到永远。人生真的像一段旅程,走走停停,生命中的人,进进出出,哪些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是过眼云烟,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好,一般不实。 真如室友所说,女人,一生总是要寻找一个依靠。小说里的女人再次站起来了,却依然期待另一个温暖的臂弯,期望坚强的后盾。难道一个人就那样凄惨?一定要悲悲切切地活着吗?又或者,自己的经历根本等于零,所以就无法得出深刻的结论?无法得知。将来,会有怎样的际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都不得而知,也都依赖于现在的努力。 为了将来的独立与自强,现在,一定要有所为! 加油吧,纵使永远单身,也不用害怕!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500字我的前半生读后感.doc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500字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为大家带来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500字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写下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书里人物的精神感动了我。 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爱新觉罗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喜欢外国东西,他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一)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

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 中国文化概论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最近读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才有了一些了解。溥仪先生的一生或许是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的。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极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复辟梦想的破灭

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

时代的悲剧 —宣统帝‘溥仪’ 内容摘要: 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上了几千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宝座——皇帝,同时也开启了其悲剧的一生。溥仪一生3次登上皇帝宝座,却最终都黯然下台。这到底是溥仪自身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巨轮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本文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分析了解其所处的时代。 关键词:末代皇帝、悲剧、思想解放、民主自由 1906年,北京城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他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一位注定被时代记住的悲剧人物。 生在王府中,溥仪天生便高人一等,因此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3年时光。但好景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溥仪登基为帝。皇帝,这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无上权威的称号;这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称号;这个掌握这中国是四万万人生死大权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依旧懵懂不知的三岁孩童身上。有人说是幸运,毕竟许多人为了这两个字牺牲了一切依旧徒劳无功,而溥仪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可,我觉得更多的是不幸,因为其生在了一个风雨欲来的混乱时代,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果不其然,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第一次黯然下台,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或许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中国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一样,溥仪也作为‘末代皇帝’被人们记住。 只是我们回顾全过程,不禁会问大清王朝的覆灭是溥仪的错吗?显然不是,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时,便注定有此一劫。只不过溥仪很不好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可为什么注定由此一劫?我们不妨回顾下当时的时代。到1912年为止,封建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近两千年了,已然出现了反应迟缓、应对错误的问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大清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抵御了。官员内的派系斗争、腐败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最终大清王朝只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苟且存活’,正如一句话所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而为这一切妥协埋单的终究是老百姓。同时,清政府原本为摆脱困境而宣布的新政改革破产,让民众大失所望!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欠缺的只是一点点火苗。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成为那最后欠缺的一丝火苗。就这样,整个火药桶就此爆炸,这远不是年仅6 岁的溥仪可以控制的,他只是时代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而已。 不幸中的万幸是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并且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一切都好似好像一个happy ending,但命运总是喜欢在你不经意时和你开玩笑。1917年0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但可惜的是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刚坐上龙椅11天的溥仪又一次下台,复辟行动宣告失败。溥仪的悲剧人生仍将继续,可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时代的一个偶然呢?如果再给溥仪

莫生于帝王家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中英文

莫生于帝王家——《末代皇帝》观后感 伏案观赏了《末代皇帝》这部细腻而又气势恢弘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整部片子把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勾勒得淋漓尽致,真切地还原了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般的大清,轰然倒下的历史。 莫生于帝王家,人人都知道。大清是满人,而统治的却是汉人天下,这里造成的民族矛盾更是永远无法消除。溥仪有同样的困惑,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谁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选择在他三岁时登基,拿了这个万人争抢的烫手山芋。在历史的漩涡中,溥仪想改革,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言,改革已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唯一能做的就是,推翻。而这个历史使命又落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头上,于是溥仪他又被历史抛弃了。 最出彩的当属结尾处之戏。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引用张爱玲的话:“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缎子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他像一只青蛙,坐井还想观天。 下辈子,莫生于帝王家。然而,已经是末代了,都回不去了。大清的背影,在他消失的刹那,也灰飞烟灭。一切都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感伤。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 "the last emperor" impression of view Bend over to watch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exquisite and grand Osca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pu yi's life sketch to ge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really restored a rickety bike like The qing dynasty , the history of the fall.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everyone knows. Qing is man nationality, but rule is under han nationality, ethnic conflict is caused by here can never be eliminated. Pu yi have the same confusion, he can't choose our birth, who call he must to be born in the monarch, the select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he began to reign, and for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in this hot potato. In the history of vortex, pu yi want to reform, but for such a crumbling qing dynasty, reform can no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only can do is to overthrow.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heads of sun yat-sen and others, so the pu yi he abandoned by history. The most impressive is the end of play. That guo guo, a symbol of a child's initial childlike innocence. Hidden in the dragon, also hides all he wants to. Quoted zhang ailing: "she is not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cage, will fly out in the screen she is embroidering bird - depression purple satin on the screen of zhijin a white bird in the clouds,

亦舒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亦舒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亦舒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我今生最喜欢的两位女作家,一位是亦舒,一位是艾青,当然,艾青是诗人,而亦舒则是一位小说家。 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但是她们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最近刚看了她的《我的前半生》,大抵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全职太太子君尤如大梦初醒,世界仿佛瞬间崩溃,她不能相信丈夫竟然被一个平凡的女人抢走,却不得不相信。在朋友的帮助下,子君自食其力,坚强独立,不断战胜软弱

与自卑,蜕变了阔太太的与世隔绝,子君变得更加美丽,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遇到了一个更值得爱的男人……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 初读此书,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也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即使跟了再好的男孩也要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不然有一天他倦了,女孩的世界或许就黑暗了。没有了感情可以,但是万万不能没有感觉,万千的世界中花心变得十分容易,但大家的内心中其实都在寻找那个懂自己的人,其实我们都害怕寂寞呵! 女主子君说:“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想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有自我,把自己交给别人来生活是最傻的人,因为她从未为自己而活。子君和涓生或许曾经相爱过,但是感情一旦变质,便是怎么都挽回不了了。涓生曾经想挽回蜕变后的子君,但是子君没有答应,我欣赏这份洒脱,女子,也有不爱的权利。 最终,子君遇到了自己的幸福,她曾经答应过儿子安儿将永不结婚,却最终在遇到真爱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也得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写下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书里人物的精神感动了我。 .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 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 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 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 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 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喜欢外国东西,他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 西洋玩意了。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 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 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登基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 导读: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写的。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希望你会喜欢!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篇1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

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 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篇2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读书心得300字五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读书心得300字五篇 延续亦舒一贯的风格,简洁的语言又不失幽默,独特的见解,看着看着,常常大叹惊奇,真正金玉良言,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的 前半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延续亦舒一贯的风格,简洁的语言又不失幽默,独特的见解,看着看着,常常大叹惊奇,真正金玉良言。书中写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西医太太,结婚十来年,生有一对儿女,过惯了富裕,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遭到丈夫的抛弃。 男女主角的姓名与鲁迅《伤逝》中一样,子君和涓生。但是他们的际遇却截然不同。 亦舒中的子君,没有沉沦,离婚后,重新进入社会,慢慢的摸索,重新找回自己,在事业 上也小有发展,最后重获爱情。很完美的结局,呵呵。情节看似有点旧,最重要的是看写 的人如何描述。没有慷慨激昂,没有颓废阴暗,娓娓道来,中间穿插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对白,很精彩。 不过毕竟是小说,亦舒笔下的男女总是完美的让人觉得生活中难以找到。不过个中的为人处事态度还是可以借鉴的。做人如果能洒脱如斯,多好啊。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看亦舒的小说,喜欢书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淡定、自然、智慧、美丽的女人,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琼瑶小说,爱的热烈,可以为爱抛弃一切,现在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慢慢觉得挺幼稚,世上爱情如果都是完美,那亦没有那么多为爱而错乱的人了,(学习雷锋的作文)人总生活在这个烦芜的世上,必定会碰上各色名样的事和人。 要想适应生活,必定要了解他人和自我,有人说,我们所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所见 的就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想的人是什么样的,所见也是同样的;在我眼里,很难找到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各种各样的人,坏与好,于我来说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与衡量,只是生活 环境以及父母教育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人乐观上进,有人悲观消极,有人热爱生活,有人唾弃生活,有人拼钱赚钱,有人 知足常乐。人应不断完善和反醒自我,不应沉迷和生活自己的圈子里。 当你爱上一个人,默默地念在心里,而他却因喜欢来看你时,这种快乐和欢欣的感受 是不是世界上众多的快乐而无法比拟的?人还是需要这种感情的。即使是分了手受过了伤,离了婚做了孤身或单亲,对未来对生活没有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

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 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 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 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 中国文化概论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我的前半生,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以下是小编 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我的前半生》里主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当了十几年家庭主妇的子君,一个是 当了十几年女强人的唐晶。到了三十几岁,作者把她们的生活调过来了。 我想女生嫁人前后必须都有过是做家庭主妇还是女强人或者是两者兼顾的困惑。我个 人认为大多数女人是无法使两者到达平衡的,每个人必定会有倾斜的一方,因为时间、精力、自律性、个人本事等各方面制约着我们。所以选择更倾向于家庭还是事业,我觉得这 得看个人意愿。 可是无论走哪条路,女人必须要有自我的思想。我认为思想比工作本事更重要。思想 才是人生前进的推动力。子君从什么都不管的家庭主妇到自立自强又风情万种的美人儿, 是因为她有要自强的思想,唐晶从女强人变成家庭主妇,也是因为她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仅有搞清楚自我想往哪个方向走,工作也好,为家人付出也好才会有成就感,否则一 天天过得就会很迷茫。子君在当涓生太太的时候就是一个每一天按部就班生活、没有情绪变化的女人。当然她每一天也会为了儿子女儿、朋友有喜怒哀乐,可是她内心有那种踏实的感觉吗?我觉得没有,因为一切的情绪都是外界赋予她的。她没有思考过这个事情究竟 为什么到这一步了。 女人的经济本事重不重要?重要,但还是要先有思想的觉悟赚钱才会有意义。赚钱的 意义是什么呢?很多女人都把赚来的钱毫无保留得奉献给家庭,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生病,男人要应酬,于是她们扛起了勤俭持家的大旗,可是又把自我排除在家庭之外。她们总是 把自我放在家庭里最“卑微”的那个地方。越是这样其实她们自我的幸福感越弱。 因为人是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的。你习惯卑微,别人也习惯把你看得卑微。一旦你觉 得自我的付出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或是家人因为你的付出而长久对你生有愧疚感,这会 使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背着一种无形的负担。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付出与愧疚都会变成双方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哭诉素材。 所以女人要把自我放在一个与人平等的地位。与丈夫平等,与孩子平等,与社会上的 其他人平等。事业也好,家务事也好,你能够与丈夫平等的对话,他能够帮忙你,你也能够帮忙他,当然业务上的事也许并不能给什么实际上的帮忙,可是最重要的是“商量”,男 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很介意另一半忽略自我,也很介意另一半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态度。 子君之后不是找到了懂她的翟君吗?是呢,“懂”,这是女人对她爱的男人的唯一要求。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珣贵妃为珣皇贵妃,瑨妃为瑨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 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未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