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

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

自主复习

一、成语略解: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

二、考纲解读

1.过去怎么考(命题特点)

(1)成语题属容易题。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的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家辨析句中的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4)近义成语辨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义成语的使用)

2.将会怎么考:

极可能继续考查近义成语辨析

(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三、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1. 积累的量不够大,存在盲区

2.积累时未形成体系,似是而非不扎实

3.容易受报刊、电视等媒体成语误用的影响

4、语境意识不够,对所记成语不能灵活应用。

四:如何复习备考:

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要多要素并重而有侧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不可死记,要结合语境识记。要在理解中,在运用中识记,并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近义成语。1.联想记忆;2.不但要记清楚各自的意思,还要理解彼此的差别。

积累的四大途径:

随时记忆,积少成多

追本溯源,了解出处

合理联想,举一反三

课外训练,巩固落实

2、把握语境是关键。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灵活使用做题技巧。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4、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成语意思的方法:

(选出正确答案是王道)

分项一:如何理解和推断成语含义

1、了解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义项。依据语言环境进行正确推断。

例如:

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而应解作削除;

文不加点中的点不能理解为标点,而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的意思;

不易之论中的易不可理解为容易,而应解作更改;

不足为训中的训应理解为法则,跟教训无关;

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座名,不能误解为烈火;

不速之客中的速应解作邀请,不能理解为迅速;

言归于好中的言,羌如故实中的羌都是语首助词,与语言羌族无关等等。

火中取栗: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2、抓住古今异义词语,紧扣关键语素进行合理推断

例如:

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而今义只是指一般行走;

解释: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感激涕零中的涕应理解为眼泪,而今义是指鼻涕;

兵不血刃中的兵应解作兵器,而今义是指士兵;

解释: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苟且偷安中的偷是苟且之义,今指盗窃;

如汤沃雪中的汤应解作热水,今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解释:形容事情很容易解决。

细大不捐中的捐是舍弃义,今义是指捐助。

解释:大的小的都不舍弃。形容收集详尽或搜罗净尽。

3、弄清活用词语用法,根据内部结构进行有效推断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粉墨登场中的粉墨,袖手旁观中的袖,百年树人中的树,生灵涂炭中的涂炭,一鼓作气中的鼓,不衫不履中的衫和履,衣锦还乡中的衣,苗而不秀中的苗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如洞若观火中的洞应理解为透彻。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驾轻就熟中的轻和熟,去伪存真中的伪和真,除暴安良中暴和良等,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坚壁清野中的坚和清等。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本义为逃跑败逃,这里应解作败逃的敌人。

使动用法。如:生死肉骨中的生是指使……复生,肉是指使……长肉;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分别是指使……沉,使……落;息事宁人中的息和宁分别是指使……平息,使……安定;汗牛充栋中汗是指使……出汗。等等。

意动用法。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幕天席地中的幕和席等。

名词作状语。例如:狼奔豕突中的狼和豕是指像狼那样,像猪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风餐露宿中的风露则是指在风里在露天里,风雨同舟中的风雨是指在暴风雨中,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旁敲侧击中的旁侧是指从旁边从侧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4、把握文言句式特点,语法功能进行恰当推断

宾语前置:

A、唯…是…是成语中常见的提宾格式。如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等。

B、单用一个是字提宾。如马首是瞻中的是即为这种用法。

C、表示否定的成语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中的宾语我即放到了动词谓语待之前,人莫予毒正常语序应为人莫毒予。

D、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成语中,宾语往往前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的焉即为附的宾语。

E、用之字作为提宾标志。如不此之图即不图此,不打算做这件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即以鼻嗤之,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式。

5、各种修辞手法,回归已读文本进行准确推断

如,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

红粉青蛾(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借代)行将就木中的木是以原料代成品,借代棺木。等等。(借代)

投鞭断流一日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夸张)

分项二、弄清常考的成语误用形式:

词义理解方面:望文生义、轻重失当、理解片面

词语运用方面: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谦敬颠倒

搭配不当、不合语境、重复或矛盾等,概括起来有8大误区。

成语使用中的8大误区

一、误区1:望文生义,内涵不清

【解读】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解析】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典型举例、如:屡试不爽(差错)

犯而不校(计较)

细大不捐(抛弃)

江河日下(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如坐春风(受到良师教诲和熏陶)

登高自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久假不归

不赞一词

差强人意

空穴来风

自顾不暇

文不加点

七月流火

罪不容诛等

2、当堂练习:望文生义题组

3、积累p2积累小贴士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二、误区2:张冠李戴,对象误用

【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

1典型举例、【例】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

近义词:改过自新、痛改前非、脱胎换骨、金盆洗手

反义词:顽固不化、死不改悔冥顽不化

考生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

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对于郴洲人来说,目前可谓多事之秋,洪魔刚刚从身边离开,人们惊魂未定,政坛又大起风波,158名官商相继落马。

多事之秋指事情很多的时期。形容国家不安定。这里不合语境,范围把握不对。

大家休息时,小金还在割稻子。他挥汗如雨,身上衣服全湿透了。

挥汗如雨只能用于指很多人。一个人应为汗流浃背。

2、当堂练习p2_3张冠李戴题组

3、记住p3 积累小贴士成语的适用对象。

三、误区3:误用褒贬色彩颠倒

【解读】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感情色彩)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1、典型举例、

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

例陇东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例刘翔继今年5月破世界纪录之后,又以12秒88的成绩获世界冠军,消息传来,国人弹冠相庆。这确实是中华民族之大喜,也是黄色人种之大喜。

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贬义)

近义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额手称庆(褒)

反义词:如丧考妣(贬义)

例汪锦元长期打入汪伪内部做情报工作,不料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东窗事发:罪行暴露。贬义,不指正面人物。

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追逐某种东西,就像成的野鸭一起去逐食一般,贬义。例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羊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形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义)

2、当堂练习:完成p3感情色彩题组;

3、记住P3积累小贴士成语的感情色彩

四、误区3:重复矛盾,不合语境

【解读】与成语意思相同或相反的语词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或前后矛盾。

1、典型举例、

【例1】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解析】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当改为强人所难。

【例3】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解析】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例4】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

【例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解析】生灵涂炭:涂炭,烂泥和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也指生物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例6】有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到八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呀!

【解析】心有余悸应针对已经过去的事而言,这高考是八个月后的事,用在句中不合逻辑。

【例7】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解析】有条不紊:指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

典型的还有:

真知灼见的意见

被人贻笑大方

忽然恍然大悟

现在当务之急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

独自孓然一身

我对自己的失约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不能忘记

小小的弹丸之地

各自分道扬镳了

难言之隐的苦衷

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

劳苦大众民不聊生。(大众与民重复)

自然的水到渠成

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一览无余地看到。

三令五申地强调

一天天日臻zhn完善。

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

广大灾民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与灾民重复。)

2、当堂练习p3第4题不合语境,重复矛盾题组;

3、记忆并理解p4积累小贴士成语的语境和用法。

五、误区5:搭配不当,功能混乱。

1典型举例

【例1】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误把它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例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例2中的错误是把龙飞凤舞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误作及物动词使用。

其他容易搭配不当的成语:

无时无刻不:意思为时时刻刻都。

例如: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生活中不可缺少空气一样。

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常说成不可(能)同日而语,表示否定意义。

例如: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走的道路不能同日而语。

一概而论:指对事物或问题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常说不能(可)一概而论。

例如:学校的情况不同,处理办法也应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等闲视之:把事情看得很普通平常,不加重视,毫不在意;

例如:这件事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其意思是指:赶得上或比得上。

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

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的差异,都同等对待。

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般说不能(怎能)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一般说不能(怎能)相提并论。

善罢甘休:好好地;甘:情愿,乐意;罢、休:停止,了结。心甘情愿地罢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一般说岂(怎,不)肯善罢甘休。

尽如人意:尽:全;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一般说不(岂能)尽如人意。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一般说,不可妄自菲薄。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出奇制胜:指用奇兵、奇技制服敌人,夺取胜利。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一点也不关心。对……漠不关心。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对……司空见惯。

求全责备:指对人或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对……求全责备。

2、当堂练习:完成p4第5题;

3、积累p4积累小贴士列举的典型成语。

六、误区6:不分尊卑,谦敬错位

【解读】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1典型举例

【例1】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级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解析】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是谦辞词,误用为敬辞了。

【例2】在这里,我就不吝赐教,谈点看法,跟你商榷。

【解析】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指教自己的客套话,是敬词,误用为谦辞了

【例3】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解析】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

见或作品。(谦辞)

【例4】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解析】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敬辞)

2、当堂练习p4第6题;

3、记住p4积累小贴士典型的谦、敬成语

七、误区7:多义成语,顾此失彼

【解读】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认为它用错了。

1、典型举例

【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解析】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例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解析】原意是指死得凄惨,肝血脑浆涂抹满地。后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例3】五月的大明湖,华天丽日,宫殿巍峨,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郁,秀色可餐。

【解析】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形容花木、山林的秀丽。

2、当堂练习p4_5第7题;

3、记住资料上的常见多义成语意思。

不翼而飞、淋漓尽致、左右逢源、暗送秋波、一针见血、平铺直叙、粉墨登场、不绝如缕、走马观花、指手画脚、曲高和寡。

八、误区8:音形相近,混淆致误。

【解说】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语音、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不孚众望——不负众望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等。

对这些易混成语,

一要辨其形异,看异在哪;

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分项三:如何辨析近义成语

一、辨析近义成语的依据

1、形近义不同——据义判断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如:

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句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却把它与其语素完全相同,而语素位置不同且语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类似的成语还有:

一发而不可收与一发而不可收拾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无微不至:说明处事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褒义)

无所不能:指什么事都能做(褒义);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一钱不值与一钱(文)不名

一钱不值: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贬义);一钱不名:形容贫困(中性)。

不以为意:重在不放在心上;

不以为然:重在不同意别人的意见。

百无一失: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

百无一是: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2、义近

义相近而用法有别——区别用法

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

例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因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一句只能选择应接不暇。类似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注意范围

例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范围一些,指几个人,而后者多指一大批人。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一句中狼狈为奸换成朋比为奸更恰当。

前者可用于人或组织,后者只适用于人。

类似的成语还有

生机勃勃与生气勃勃:前者指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后者还可形容人。

苟且偷安与苟且偷生:苟且偷安偏重在贪图安逸;苟且偷生偏重在贪图生存。

坚苦卓绝与艰苦卓绝

坚苦卓绝:(在艰难困苦中)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很不平凡。

如虎添翼与为虎添翼

义相近而适用程度有别——注意程度

例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含沙射影—暗箭伤人

匪夷所思—惊世骇俗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称斤掂两—斤斤计较

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闪烁其词—振振有词

有所耳闻—如雷贯耳

声名鹊起—大名鼎鼎

除此而外,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词义的细微差别等等都是辨析近义成语的依据

二、练习p5第8、9题

三、时,如何突破近义成语辨析题

1、成语意思与语境的契合度

例如: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

高考语文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选用实词、虚词、成语等。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是否恰当,并掌握词语运用类题目的一般答题规律和技巧。 3.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有关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运用于高考考场实际中。 教学重点: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选用实词及判断实词、成语使用的正误。 2.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式: 1.从高考真题的分析中总结高考命题方法及趋向; 2。通过精讲、精练典型试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先看下面一封家书: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您好! 见字如面,您老身体是否茁壮成长?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日前,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 万寿无疆! 您青梅竹马的儿子: 王强 年月日同学们一定会笑话这封所谓的家书,为什么呢?因为王强同学不懂成语的含意,就滥用

成语,导致了笑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语、实词、虚词等的正确使用对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呢。请与老师一起走进词语的世界。 二、正确使用词语的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就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言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此前提下,能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作用。为此,我们要了解把握词义的方法,熟练掌握比较词义的技巧。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涉及到使用实词虚词的常是以下几种题型:单纯的词义解释辨析;结合语境同义词辨析(包括实词虚词),而又以后者为多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语是建筑材料,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语法修辞都无从谈起。要过使用词语这一关,必须体会积累词语选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解释词语的技巧,了解辨析同义词的角度。“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考点属表达运用类,能力层级为E组,几乎年年考,题量为1-2题,分值为3-6分。就实词、成语而言,一是要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能分析词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要学会能根据语境来辨析词义,正确选择所需的词语;就虚词而言,主要是能正确运用虚词,掌握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从解题的技巧上来说,希望学生明了高考考查涉及到的题型及其特点,并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 三、真题揣摩。 走进高考,以高考真题来例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四、词语运用的方法指津。 展示PPT。(略) 五、查漏补缺。 学生提出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老师予以完善。 六、考点小结。 见PPT。(略) 七、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见“跟踪训练”中的题目及有关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点一常见易混实词、虚词辨析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基础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 是成语)。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1)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 填空的主观题。 (2)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单独考查,也有将它和 实词、熟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 (3)熟语是指汉语中所有常见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结,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歇 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中成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不合语境等方面。 (4)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 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重难点:1.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2.熟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考法综述]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本考点几乎是必考题,成语的考查频率最高,辨析选用近义 词语的考查频率加大,不容忽视。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有特定适用对象,有固定搭 配,有特定句子成分的词。 命题法1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 词。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滋养”与“滋润”,“安静”与“宁静”。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太阳”与“日头”,“玉米”与“棒子”。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等。 典例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 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 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测试卷附解析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测试卷(附解 析) 专题0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读考点 知识点名师点睛 词词的常识:了解词的定义和特点、词义的定义和特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类:了解词语的分类;主要了解实词和虚词的种类; 各种词的语法功能;并要求学生能够用一定的标准进行 区分词类 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 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 “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短语(一)掌握短语的几种类型,注意区分几种容易混淆的类型 (二)了解成语的特点和来源,注意成语运用中典型的错误类型。 (三)了解有关关联词语的知识特点,掌握关联词语的运用规律 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 材中过的词语。学生应积累各种短语。

☞2年中考 [2015年题组] 1.(2015届江苏扬州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答案】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015届辽宁锦州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南太平洋台风登陆,福建省首当其冲。 B.进入七月份,温度持续升高,天气真是炙手可热啊。C.老李参加聚会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让他的老朋友们觉得相见恨晚。 D.王老汉又给自己的养牛场购进了300头牛,种类齐全,

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重点难点】 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2、理解熟语的内涵。 【学法提示】 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让学生讨论并展示与“马”有关的成语及成语故事和寓意。 三、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四、分组讨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 a、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b、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c、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 d、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 e、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 f、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 五、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免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歧路亡羊顿开茅塞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例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 六、成语使用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之三——正确使用熟语 (包括成语) 考查重点: 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 大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课本中常见的 成语,几乎未出现过于陌生的成语; 日常生活、报纸杂志容易出错的成语出现频率较高。 考查难点: 容易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感情 色彩的与使用范围的成语等。 正确使用熟语熟语常指固定短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正确使用?是指考查熟语的使用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考查熟语的字典意义,更不是考查识记了多少个熟语。但是,平时多练习,随时积累,掌握好语义却是正确使用的前提。 考点分析: 对这一考点,重点在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的种类 1、成语 定义: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在 语言运用中常常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来使用。 形式: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个别不止四个 字来源:书面记载的和口头流传的 书面记载的见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古代诗文等,口头流传的包括一些俗语和人们按照成语的结构规律仿造出来的一些词语。 历史事件: 寓言故事: 名言名句: 口头用语: 流行用语: 来自外语: 注意:成语在最初形成时,大都代表一定的 意义,具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和感情色彩 2、谚语:?说句俗话?

定义: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义 深广的固定短语 内容: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二是反映生 产经验的,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 3、格言 定义: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 育作用的短语。 形式:多文言成分。 4、惯用语:?打个比方?定义:一种比喻 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 语。结构简洁,形象生动,含义 准确,出现率高,用处广。 特点: 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 是单一的,已从字面转化为较深 刻的抽象意义。 其次,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 为动宾形式。 5、歇后语:?猜个谜语? 定义: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 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包括一部分谜语)。 形式:分两部分,前后为引注关系。前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词语成语及运用

第五、六课时词语(成语)及运用 一、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概念举例 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

专题0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来认识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它考查的是词语的“动态”。 正确使用虚词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近义虚词为主。 本节介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实词和虚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题型丰富多样。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的设问一般是较为固定的两种形式:一是大部分省市区的试题都采用“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形式;二是“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的形式。 2.考查综合性强。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有时单独考查实词和虚词;有时也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或把正确使用实虚词与熟语结合起来考查。 3.考查重点固定。 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本考点侧重考查实词。实词又侧重对词义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差异的考查,词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搭配对象等方面也是考查重点。虚词考查相对较少,有时与实词结合命题。虚词考查主要侧重对句子结构和句间关系的理解,其中关联词、介词、副词是主要考查的重点。 4.考查题型多样。 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主观题。有下面四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辨析型选择题,这是大部分省市采用的主要题目形式;二是填充辨析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实虚词结合考查时的常用题型;三是替换辨析型选择题,替换或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俗语、谚语、歇后语,如2009年浙江卷;四是填充式的主观题,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3题。 5.考查重点明确。 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大部分试题的命题点主要是成语,但也有些省市会涉及一些常见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6.考查综合程度较高。 熟语既可单独设题考查,也可结合实虚词、古诗句等其他考点综合设题考查。 一、实词和虚词 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怎样选用词语呢?1.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辟如亲密、亲切、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教案 教学目标: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实词 教学重点:1、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2、积累常用易错同义词、近义词(见《名师探究》“附录”)。 教学过程: 一、高考分析: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在病句辨析题和第二卷的修改题中也会涉及。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二、方法指导: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1、别语素(区别词语的不同语素) (1)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中止) 析:终,结束;中,中途。根据语境,应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2)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鉴别、鉴赏) 析:“鉴别”是指“辨别(真假好坏)”;“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本题中“盲目地去摹仿”实际上就是不能“辨别好坏”。 2、定范围(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 (3)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场所) 析: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活动的处所

(4)寺院里有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足有上千岁。(年龄、年纪) 析: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范围小。 再如:局面——场面时代——时期边疆——边境——边界战争——战役——战斗 3、明色彩(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付、应对) 析:“应付”敷衍了事,将就,一般做贬义;“应对”是积极面对的意思;选“应对”。 (6)他这种勇于承认的精神值得大家。(效尤、效仿) 析:“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贬义;”效仿”是意思是效法。再如:成果——后果节俭——吝啬维护——庇护聪明——狡猾 果断——决断——武断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 牺牲——死亡——丧命 宏大——巨大——庞大 (7)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子、步伐) 析:步子,口语;步伐,书面语。此句为书面语体,故应选“步伐”。 (8)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乡) 析:家乡,多用于口语;故乡,常见于书面语。再如:哆嗦——颤抖吓唬——恫吓商量——商榷(口语、书面语);诞辰—生日商讨——商议陵墓——坟苍穹——天空(庄重与一般);头部—脑袋(专业与一般)。 4、辨轻重(辨别词语表义程度上的轻重)

巩固练习_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巩固练习 1、(2016年山东济南高三一模)下列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 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 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2、(2016年江西南昌高三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史书里没说,但是演义里__________地写出了尉迟敬德“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的是敬德挥出三鞭,而秦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以此表现叔宝还胜了一招。 ②中国广州的一位特型演员希望通过扮演美国总统奥巴马走红演艺界,人们在看过他的表演后,的确觉得他的模仿__________,印象深刻。 ③古代匠人中潜隐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浪漫自由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一龛《牧牛道场》的十组牧牛图,雕琢得__________。 A.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B. 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C. 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 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3、(2015济南高三二模)下列句子中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抗战剧《猎豹》中,面对苏联已攻占德国柏林,日寇关东军头目河野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指日可待 ....,我们必须用细菌武器对付苏联。” B.流行文化泥沙俱下 ....,总有真金子,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如宋词在其繁盛的时代,却被文学家们认为“词为小道”,如今与唐诗双峰并峙。 C.教材中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多源于文章被“大卸八块” 为干瘪的“知识点”,令人因目无全牛 ....而对这些课文心生畏惧。 D.遍寻文明史,国家阅读风气的兴衰总与其文明程度休戚相关 ....。凡读书蔚然成风之时,也必为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世。 4、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的角色。 B.该县有关部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故里进行修复,把它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气更旺。 C.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5、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 【考纲内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考纲阐释】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考点分布】(1)近义实词辨析。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真题解析】 .(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 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中职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 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 自主复习 一、成语略解: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 二、考纲解读 1.过去怎么考(命题特点) (1)成语题属容易题。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的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家辨析句中的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4)近义成语辨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义成语的使用) 2.将会怎么考: 极可能继续考查近义成语辨析 (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三、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1. 积累的量不够大,存在盲区 2.积累时未形成体系,似是而非不扎实 3.容易受报刊、电视等媒体成语误用的影响 4、语境意识不够,对所记成语不能灵活应用。 四:如何复习备考: 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要多要素并重而有侧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不可死记,要结合语境识记。要在理解中,在运用中识记,并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近义成语。1.联想记忆;2.不但要记清楚各自的意思,还要理解彼此的差别。 积累的四大途径: 随时记忆,积少成多 追本溯源,了解出处 合理联想,举一反三 课外训练,巩固落实 2、把握语境是关键。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灵活使用做题技巧。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XX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XX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XX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 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

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 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XX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 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 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XX 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XX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 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

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 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 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 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 (三)情感和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 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入课题 在这次作文的评判过程我从你们的作文中摘录了下面一些句子,念给大家听听:(1)当我醒来之时已把昨夜那天马行空的梦幻遗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所谓的恍如一梦吧!(2)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发展得越来越丰富,而那些下里巴人的文化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呀!

看来我们对成语的把握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从今天起来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这个板块。 教学过程: 一、回顾高考成语考查的规律 1、从成语结构来看,所考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2.常用常见常错成语是重点 3.考查形式:单项选择题,找最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4.对成语的考查主要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和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二、成语的误用类型 请学生看资料找出成语误用的原因 (一)望文生义 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 ....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目标。 2.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 ..黄花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 3.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 ....,令人费解。 成语源于典故,其中又蕴含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就易望文生义,我们应该吃透词义,多识记多积累。 类似的成语还有: 五风十雨久假不归目无全牛别无长物空穴来风三人成虎七月流火大方之家差强人意对簿公堂屡试不爽首当其冲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教学内容

正确使用虚词(教案)虚词无处不在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一、高考回眸 1、(2005·北京)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_________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________一次感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________那是音乐、绘画_________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 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 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2.(2006·湖南)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B A.经过艰难艰难跋涉,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任何理顺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举措,都将事倍功半。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C.……D.世界各地的人们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母亲河,是因为这些河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区域文化的摇篮。 二、命题推测 1、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e级 2、命题推测 直接考——选择题仍是主流(结合实词考,放在病句中考) 间接考——文章赏析、作文 三、备考攻略 1.把准词性 六类虚词:副介连助叹象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①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 “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频度副词“偶尔”。 2、摆正位置 (1)副词的位置 ①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2004·湖南) (“没有”应移到“把”之前) ②他感到自己被人不了解,十分痛苦。 (“不”字放于“被”字前)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高三语文组张磊 教学目的 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熟语的特点 3、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 1、熟语的积累 2、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考点阐释 新的《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调整,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给我们启示: 第一:高考语言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进生活,贴进考生;充分考查毕业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广大考生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把考点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复习;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二、知识梳理: 什么是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是语言中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语、谚语、格语、歇后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 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 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 怕没草烧”。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 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 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 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 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 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 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所以我们没有必 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谚语是人民群众所 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 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俗语: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 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 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鼻子不通,吃点大葱”“今晚火烧云, 明天晒死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燕子钻天,大雨无边”。又 如: 雁怕离群,人怕单干。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煮饭要放米,讲话讲道理。喜时多失言,怒 时多失理。宁伸扶人手,勿开谄人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隋燕 一、考点阐释 “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 (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

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 三考试形式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 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B项书写全部正确。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

正确使用词语 (近义词的选用辨析)讲课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析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 【考点透析】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向来看,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近义实词的特点是“词中有异”或“大同小异”,只有弄清它们的细微差别,才能正确地使用。 【辨析方法】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年华——年岁、风俗——风尚、边疆——边境、时代——时期, 上面相对的两个词语中都有相同的语素,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古代字画的________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专门知识,赝品也会误作真迹。 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冰岛的经济已到了全面崩溃的________,近日,冰岛政府向世界发出了“求救”信息。 ③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 24 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___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A.欣赏边沿涵盖 B.欣赏边缘囊括 C.鉴赏边缘涵盖 D.鉴赏边沿囊括 【剖析】“鉴赏”与“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的意思;但“鉴赏”还有“鉴定”的意思,词义范围比“欣赏”大。“边沿”常用于具体事物,“紧靠着边”;“边缘”是指“靠近边的附近”,既适用于具体事物,又适用于抽象事物。两词相比较,“边缘”范围较大。“涵盖”指“包 括,包容”;“囊括”指“把全部包罗在内”。根据题意,这些只是“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不可能是全部的文化遗存,因此应选“涵盖”。 【答案】C 2.词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然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会有所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的侧重点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的侧重点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对公平正义的________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②抵达北京的朝鲜代表团面对记者提问,参赛队员都选择了________,发言的只有代表团的官员。 ③在央行调整从紧货币政策以前,A 股市场的流动性仍将缺乏,短期内,股市可能维持________的格局。 A.苛求静默震荡 B.苛求沉默振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