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范育茂朱宏

(环境保护部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成都,610041)

摘要: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世界核电运行史上首个由于极端自然灾害导致多个反应堆堆芯损坏的严重事故,将对全球核能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作为核安全基本原则的纵深防御进行了梳理和讨论,概述了纵深防御的涵义及其发展,描述了其实施过程;在分析福岛核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和带来的挑战之基础上,对后福岛时代的纵深防御体系给出了几点初步思考。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纵深防御核安全设计基准

1 引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加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发生严重事故,成为世界核电五十多年运行历史上首个由于极端外部自然事件导致多个反应堆堆芯损坏的核电站。福岛核事故反映出当前人类社会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直接挑战了核能界对核事故风险的传统认识,人们不能再以福岛核事故前的思维来对待核安全问题了。

福岛核事故,正在促使各国重新审视现有的核安全监管框架,反思对核安全的本质认识,加紧研究很多过去未曾考虑或忽视的核安全议题,如一址多堆核电机组的相互影响、极端外部事件叠加导致的多机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实体屏障发生共模失效的概率及应对措施等。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这一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理念进行重新梳理和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亡羊补牢”,真正确保后福岛时代的核安全“万无一失”。本文即是对此议题的初步思考。

2 纵深防御

2.1 涵义及其发展

纵深防御是上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核安全策略。对于纵深防御的概念,迄今

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定义,但全世界核能界对之的理解和应用基本一致,都视之为核安全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是依次设置一系列多层次的保护,以保持反应性控制、堆芯冷却和放射性包容三项基本安全功能,进而确保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安全。它贯彻于安全有关的全部活动,包括与组织、人员行为或设计有关的方面,以保证这些活动均置于重叠措施的防御之下,即使有一种故障发生,它将由适当的措施探测、补偿或纠正[1]。因此,可以说,应用纵深防御原则之根本目的是为了补偿由于认识不足而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不确定性[2]。在今天,纵深防御不仅仅是一个安全概念,也是一种原则、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体系[3]。

众所周知,从技术层面度量风险的大小或程度时,风险等于事故后果乘以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要降低核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就需要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或)事故后果。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故预防范畴,后者则属于后果缓解范畴。1967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 AEC)的一个内部研究报告首先提出了核反应堆纵深防御的三个基本层次:事故预防、保护和缓解,并强调应把安全投入和措施主要集中于事故预防上;随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U.S. NRC)将之调整为事故预防、缓解和应急准备三个防御层次[4]。

随着上世纪两起严重核事故的发生,人类对核事故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加深,相应的安全措施日渐成熟,便形成了今天的纵深防御体系:四道实体屏障和五个连续的防御层次。就典型的水冷反应堆而言,四道实体屏障分别是燃料基体、燃料包壳、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和安全壳。五个连续的防御层次见下表所示:

表1 纵深防御的层次[5]

为使纵深防御得以有效实施,各个防御层次都包含如下的基本前提:适当的保守性、质

量保证和安全文化。在表示每个防御层次的可靠性要求时,虽然没有通用的定量指标,但第一层次无疑应视作重点[1]。实践中,一般应用冗余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原则来确保各防御层次的可靠性。

2.2 实施过程

从表1可知,纵深防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包括实体屏障的保护和实现这种保护的方式。要确保各防御层次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执行和维持三项基本安全功能及导出(或辅助)的安全功能。因此,为应对给基本安全功能带来的可能挑战(由某些机理、过程或条件所引起),需要在给定的防御层次上采取纵深防御的规定(或措施),包括固有安全特征、安全裕量、(非)能动系统、程序、操纵员动作、组织措施和安全文化等,如下图所示[6]。

图1 为达成安全目标所应采取的防御措施

3 问题与挑战

如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福岛核事故再次清晰地验证了纵深防御的至关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现存的纵深防御体系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即对确保核安全所起到的必要而远不充分的作用。依据纵深防御原则,只有当连续且互相独立的各级保护全部失灵后才会出

现损害;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各层(级)保护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互独立,它们都被同一串事件影响甚至损坏,属于典型的共模失效。

在福岛核事故中,由于地震及随后的海啸导致核电站出现(长时间的)全厂断电(SBO)事故,堆芯冷却和最终热阱丧失,使得堆芯余热无法及时导出,进而对各道实体屏障的放射性包容功能构成重大威胁。正是由于全厂断电这一共因使得各层保护屏障出现漏洞,最后导致燃料元件部分熔化、放射性物质主动或被动释放到环境中。由此,为防范核事故或降低事故后果,全过程运用纵深防御理念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始终确保各个防御层次的可靠性(主要表现为完整性和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福岛核事故揭示了我们对纵深防御的认识尚不够全面,过分注重事故预防,而对严重事故(尤其是极端外部事件导致的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后果缓解研究不够,导致一旦发生严重事故时,常常措手不及、应对不力。换句话说,在贯彻和实施纵深防御原则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和强调“安全措施的均衡性”,后果缓解(包括应急)功能和事故预防同等重要,每一道防线都不可或缺且须同等“坚固”,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来认识与落实[7]。

4 几点思考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福岛核事故之后,要使公众真正接受核能的发展应用和恢复对核安全的充分信心,需要全球核能界在现有基础上实施较大的安全改进和作出持续的努力。笔者以为,后福岛时代的纵深防御可能会面临和呈现以下变化和特征:

4.1 公众能接受的核安全和核安全目标

从辐射的角度看,福岛核事故并没有导致急性的辐射死亡,预期也不会给公众造成重要的延迟辐射健康效应[8];但造成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后果(如大面积的土地污染、事故后大量居民的重新安置、巨额的经济损失等)却相当严重,尤其是一起严重核事故将造成公众普遍减弱甚至丧失对核电发展的信心。因此,由于核事故所具有的影响的全球性、后果的难于恢复性、公众的极度敏感性等特点,可以预见在将来如福岛这样的核事故(即使是由极端自然灾害所致)公众是不能接受的。

在后福岛时代,对公众而言什么是安全的核电站?如果在增强的纵深防御体系的有效作

用下,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或事故情况下,都不会向环境释放过量的放射性物质;即使在发生极端事件(包括堆芯损毁)时,我们有充分的把握保护民众的健康,并使环境受到的影响是有限、暂时、可恢复的,则此时的核安全可以说是有充分保障的,也是公众能接受的。在未来,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免受辐射伤害仍然是核安全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应防止或最小化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后果和环境方面的影响[9]。为此,可能需要变革现有的核安全框架体系,而作为实现安全目标的具体过程和措施,纵深防御亦将面临重大调整和加强。

4.2 设计基准的扩展

50多年以来,纵深防御对保证核安全的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实践所证实,仍将继续得到贯彻[10]。在后福岛时代,纵深防御在各国核安全监管框架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并得到巩固,充分性和可靠性将增强,尤其是设计基准的适用范围将扩展。过去,设计基准已成为核安全管理理论中的一个中心要素,现役的核反应堆均是依照设计基准方法被设计、许可和运行。设计基准的概念等同于足够的保护,而超设计基准则属于安全的进一步提升,属于过分或额外的保护范畴[11]。可以预见,现在属于超设计基准事故范畴的一些事故在将来可能会被调整进入设计基准事故范畴,以进一步加强纵深防御体系中的事故预防功能。

事实上,如未能紧急停堆的预期瞬变(ATWS)和全厂断电(SBO)事故,在1980年代以前被NRC排除在设计基准外,后来(由于核安全研究的发现)均被调整入设计基准事故(DBA)的范畴[9],并在美国联邦法规(10 CFR 50.62和10 CFR 50.63)中有明确的要求。另外,为吸取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如共模失效和多重事故叠加的影响),NRC正在酝酿对核电厂的通用设计准则(General Design Criteria)进行修订,建立一个更“坚固”的设计基准以增强在运和在建核电站的安全。

4.3 缓解措施的增强

几十年来,人们在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即事故预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事故后果的缓解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12]。福岛核事故一方面让我们对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安全裕量抱有信心(在超设计基准条件下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高度重视来自极端外部事件(如地震、洪水)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潜在的严重后果(机组出现共

模失效甚至导致多机组事故)。借助于概率安全评价(PSA)技术,人们对事故(尤其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后果有更深入的认识,但至今仍难于准确预测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性。因此,要完全防止堆芯熔化和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设计基准策略并不充分,需要给予事故后果缓解措施(包括应急)同等的重视,并力求在事故预防和后果缓解功能之间达成更恰当的平衡。

但是,极端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叠加,或者恐怖袭击与人为破坏,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策略处置这些初因事件诱发产生的严重事故,是福岛核事故给全球核能界带来的现实挑战。据研究,所有内外部事件引发的严重事故,其技术方面的后果,都可以由“全厂断电”或“失去热阱”来包络,因此现有严重事故对策中,有关处置全厂断电和失去热阱的一切手段都是继续有效的[7]。一方面,NRC认为福岛核事故验证了美国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为应对超设计基准事件(如火灾或爆炸)而采取的B.5.b缓解策略(2009年被写入联邦法规10 CFR 50.54(hh)(2))的潜在重要性和有效性,故继续运营和审批核电项目不会对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立即不可接受之风险[11];另一方面,NRC在福岛核事故一周年之际发布监管指令,要求立即修改许可证中关于应对超设计基准外部事件缓解策略的要求,并认可核能研究所(NEI)发布的实施导则(Diverse and Flexible Coping

Strategies(FLEX) Implementation Guide)可作为营运单位落实上述要求的具体参考[13]。概括起来,FLEX的思想是:不论事故初因和损害状态的变化,关键在于采取一切可行之措施和可用之设备保持或恢复堆芯冷却、安全壳完整性和乏燃料冷却等的关键安全功能;缓解严重事故用之措施和设备的投入遵循先厂内后厂外、先固定后移动的原则[14]。换言之,这种基于安全功能(Safety Function-based)的缓解策略与现有征兆导向(Symptom-oriented)的应急运行程序(EOP)是一致的,在缓解严重事故后果方面具有普适性。

5 结束语

人类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各种事故,相反会激发我们更加重视技术进步,更加完善安全措施。福岛核事故提醒我们,在核安全领域,任何谨慎都不为过,需要考虑一切难以考虑的因素。毫无疑问,后福岛时代的反应堆将更加安全。这有赖于我们更加重视纵深防御在核安全

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更加注重各防御层次的可靠性,更加注重事故预防与事故缓解之间的良好平衡。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 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2),2004版

[2] U.S. NRC. Feasibility Study for a Risk-Informed and Performance-Based Regulatory Structure for Future Plant Licensing,NUREG-1860. 2007

[3] Nils J. Diaz. The Very Best-Laid Plans (The NRC's Defense-in Depth Philosophy). The 3rd Annual Homeland Security Summit. 2004

[4] N. Sorensen, G. E. Apostolakis, T. S. Kress, D. A. Powers. On the Role of Defense in Depth in Risk- Informe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Topical Meeting on 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 1999

[5] IAEA. Defence in depth in nuclear safety,INSAG-10. 1996

[6] IAEA. Assessment of Defence in Depth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 46. 2005

[7] 濮继龙. 守护核安全,坚守“终极安全”底线. 中国核能,2011年第3期

[8]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on the Accident at Fukushima. Interim Report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on the Accidents at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Stations of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2011

[9]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Forging a New Nuclear Safety Construct. 2012

[10] 国家核安全局. 技术政策:概率安全分析技术在核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试行). 2010

[11] U.S. NRC.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Reactor Safe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ear-team Task Force Review of Insights from the Fukushima DAI-ICHI Accident. 2011

[12] Karl N. Fleming, Fred A. Silady. A Risk Informed Defense-In-Depth Framework for Existing and Advanced Reactor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V olume 78, 2000, Issue 3: 205-225

[13] U.S. NRC. Order Modifying Licenses With Regard to Requirements for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Beyond-Design Basis External Events(EA-12-049). 2012

[14] Nuclear Energy Institute. Diverse and Flexible Coping Strategies(FLEX) Implementation Guide(NEI 12-06).

2012

SD208-87-火力发电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原则和内容深度规定

火力发电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原则 和内容深度规定 SD 208-87 1 总则 1.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强火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高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实现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化,特制订本规定。 1.2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火电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可以填表的应参照本规定,并根据(86)国环字第003号文附件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规定,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报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及省级环保部门或国家环保局审批。 1.3 本规定适用于5万kW及以上的大中型火电厂(供热机组为 2.5万kW及以上),5万kW以下的火电厂一般只填写报告表。 1.4 火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应由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单位承担,报告书应由电力系统持“综合评价证书”的单位编制。 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对评价结论负责。 1.5 环境影响评价应先编制评价大纲,经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省或国家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再进行环境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编制报告书。 1.6 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是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他有关文件;火电厂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1.7 新建工程的报告书(表)应根据项目建议书的规划容量编制。 扩建工程已按规划容量编制了报告书(表),并已经国家或省级环保部门审批,且建设项目的规模、地点无较大改变时,不再编制报告书(表),必要时可进行环境现状调查。 1.8 为确保火电厂“三同时”的实施,评价单位应在报告书中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和设施,要有方案比较、工艺流程、工程投资分析,要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1.9 扩建的火电厂,除按本规定进行工作外,尚应结合老厂统筹规划,对原有污染,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治理。 1.10 火电厂的环保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对除尘系统、除灰系统、排水系统等的水量、水质平衡作全面规划,提出综合的治理方案,以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 2 火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 2.1 评价步骤 2.1.1 确定综合评价单位,并与参加专题评价单位协商; 2.1.2 现场踏勘; 2.1.3 编制评价大纲; 2.1.4 审查评价大纲; 2.1.5 进行评价,编制专题报告; 2.1.6 编制报告书;

信息安全三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信息安全保障基础 1:信息安全大致发展经历3个主要阶段:通信阶段,计算机安全阶段和信息安全保障阶段2:现代信息安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1)运行系统的安全 (2)完整性,性,可用性,可控制性,不可否认性。 3:信息安全产生的根源(1)因: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包括组成网络通信和信息系统的自身缺 陷,互联网的开放性 (2)外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原因 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1)生命周期:规划组织,开发采购,实施交付,运行维护,废弃 (2)安全特征:性,完整性,可用性 (3)保障要素:技术,管理,工程,人员 5: P2DR安全模型 Pi >Dt+Ri Pl表示系统为了保护安全气目标设置各种保护后的防护时间,或者理解为在这样的保护方式 下,黑客攻击安全目标所花费的时间; D代表从入侵者开始发动入侵开始,到系统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 Ri代表从发现入侵行为开始,到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响应,讲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E 〔=Di+Ri (Pi =0) Di和Ri的和安全目标系统的暴露时间E” E越小系统越安全 6:信息安全技术框架(IATF):核心思想是纵深防御战略,即采用多层次的,纵深的安全措施来保障用户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核心因素是人员,技术,操作。 7: IATF4个技术框架焦点域:本地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及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8: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容包括:确保安全需求,设计和实施安全方案,进行信息安全评测和实施信息安全监控与维护。 第二章:信息安全基础技术与原理 1:数据加密标准DES;髙级加密标准AES;数字签乞标准DSS: 2:对称密钥的优点:加密解密处理速度快,度髙, 缺点:密钥管理和分发复杂,代价高,数字签名困难 3:对称密钥体制: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常见的分组密码算法:DES.IDEA.AES 公开的序列算法主要有RC4, SEAL 4:攻击密码体制方法(1)穷举攻击法(2)密码分析学:差分分析和线性分析 5:差分密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明文对的差值对密文的差值影响来恢复某些密钥 比特。 线性密码分析基本思想:寻找一个给定密码算法有效的线性近似表达式来破译密码系统: 6:对称密码设计的主要思想是:扩散和混淆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1000MW机组深度调峰的探讨

1000MW机组深度调峰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13T09:04:45.707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7期作者:顾小星张磊徐海燕左伟伟 [导读] 本文通过对某厂1000MW机组深度调峰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内深度调峰的新技术 顾小星张磊徐海燕左伟伟 (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谏壁发电厂江苏镇江 212006)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厂1000MW机组深度调峰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内深度调峰的新技术,探讨了适合某厂实际的设备改造,以及运行调整的优化。以便在今后深度调峰过程中使用,并可供同类型机组进行参考。 关键词:1000MW;深度调峰;稳燃;脱硝SCR;运行调整 引言 近几年,随着江苏电网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同时区域外受电大幅提高,江苏电网日常运行中负荷的峰谷差日益增大,给电网的调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缓解电网的调差矛盾,江苏电网调度中心对燃煤机组的调峰能力在原50%额定出力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底前江苏省内300MW及以上统调燃煤发电机组调峰深度达到机组额定出力的40%。 1 机组简介 某厂#13/14锅炉为上海锅炉厂生产的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型号为SG—3040/27.56—M538。单炉膛塔式布置形式、一次中间再热、四角切圆燃烧、摆动喷嘴调节、平衡通风、全钢架悬吊结构、露天布置、采用机械刮板捞渣机固态排渣的锅炉。 汽轮机为上海汽轮机厂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设计制造的组合积木块式,超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四缸四排气、双背压、八级回热抽汽、反动凝汽式汽轮机,型号N1023-26.25/600/600(TC4F)。 发电机为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引进的西门子技术,生产的型号为THDF-125/67型汽轮机直接拖动、隐极式、二级、三相同步汽轮发电机。冷却方式为水氢氢,采用机端自并励静止励磁。 2深度调峰过程中难点的分析与探讨 2.1深度调峰的要求 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下发了《江苏电网统调发电机组深度调峰技术规范》对深度调峰提出了具体要求:1、机组的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机组排放满足标准要求。2、机组能够确保不影响供热。3、调峰深度:第一档,40%额定出力及以下;第二档,35%额定出力及以下;第三档,30%额定出力及以下。 2.2深度调峰过程中难点的分析 2.2.1深度调峰过程中锅炉的稳燃 由于深度调峰时随着燃料的逐渐减少,锅炉内温度的逐渐降低,燃烧工况愈发恶劣,以及制粉系统发生故障,很容易发生锅炉的燃烧不稳。严重时,锅炉灭火保护动作,锅炉MFT。为保证锅炉燃烧稳定,可采取以下措施: 1、深度调峰时,尽量使用相对高热值的煤。 2、发生制粉系统故障(给煤机跳闸、给煤机断煤等),或燃烧不稳时,立即投入油枪。 3、尽可能的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降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速以及提高旋转分离器的转速。 4、控制好氧量,合理调整一、二次风配比。 5、尽可能的减少锅炉本体漏风。 2.2.2深度调峰过程中锅炉的‘干态’与‘湿态’运行 由于深度调峰时炉膛的热负荷低,水冷壁吸热偏差变大,水动力循环差等,使中间点过热度相对偏低。若遇到干扰(如给煤机/磨煤机跳闸、给煤机断煤等),锅炉就有可能由‘干态’转至‘湿态’运行。为保持锅炉的‘干态’运行,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炉膛燃烧,控制好水煤比,减少水冷壁的吸热偏差。 2、发生给煤机跳闸、给煤机断煤等故障,立即投入油枪。 3、可降低机组真空,或开大冷再对外供热,以增加锅炉热负荷。 4、在深度调峰时将高、低压旁路参与调节,以增加锅炉的热负荷,而发电机的电负荷满足调峰需求。 5、进入‘湿态’时,注意调整分疏箱水位,防止受热面进水。 6、分疏箱水位正常后,开启启动循环泵,进行回收,减小热水的排放。 2.2.3深度调峰过程中脱硝SCR的运行 由于深度调峰过程中随着燃料的逐渐减少,炉膛温度逐渐降低,脱硝SCR入口烟温下降,而其运行最佳温度308-420℃。若烟温过低运行,耗氨量将增加,并可导致预热器堵塞加剧。 正常机组负荷500MW以上脱硝SCR投入运行。而按照新要求,深度调峰时脱硝SCR必须运行。因此,可进行相应的设备改造。目前,国内机组提高脱硝SCR入口烟温的方法有:省煤器加装再循环管路、省煤器加装烟气旁路、省煤器分级布置、增加#0高压加热器(利用西门子汽轮机的补气阀)。结合国内相关机组改造后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成本的考虑,认为在省煤器加装再循环管路的改造最为经济,且在使用中操作简便。 2.2.4深度调峰过程中给水泵的运行 深度调峰过程中由于给水量的减少,导致给水泵的转速下降。转速小于2900r/min,会导致给水泵遥控切除,造成给水量波动,而给水量过低,锅炉MFT动作。转速低,还会导致其排汽温度升高。为了能够保持给水泵转速大于2900r/min,可进行以下调整。 当机组负荷500MW时将一台给水泵小机汽源切至辅汽运行。开启再循环或将给水切旁路运行。转速偏低时,可适当提高主蒸汽压力、并关小给水旁路调门。必要时,可停用一台给水泵。 2.2.5深度调峰过程中汽动引风机(汽引)的运行 深度调峰时由于汽引的进汽与排汽压差小,做功能力下降,导致汽引的转速较低。转速低会影响炉压的控制,同时影响对外供热。

建筑电气设计深度规定——施工图

建筑电气设计深度规定——施工图 4(5 建筑电气 4. 5(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施工设计说明、设计图,主要设备表、计算书。 4(5(2 图纸目录。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用和标准图。 4(5(3 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应将经初步(或方案)设计审批定案的主要指标录入; 2 设计依据(内容见第3. 6(2条第1款)、设计范围、设计内容,建筑电气系统的主要指标; 3 各系统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包括布线、设备安装等); 4 设备主要技术要求(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5 防雷及接地保护等其他系统相关内容(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6 电气节能及环保措施; 7 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8 对承包商深化设计图纸的审核要求。 4(5(4 图例符号。 4(5(5 电气总平面图(仅有单体设计时,可无此项内容)。 1 标注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层数或标高、道路、地形等高线和用户的安装容量。 2 标注变、配电站位置、编号;变压器台数、容量;发电机台数、容量;室外配电箱的编号、型号;室外照明灯具的规格、型号、容量。 3 架空线路应标注:线路规格及走向、回路编号、杆位编号,挡数,挡距、杆高、拉线、重复接地、避雷器等(附标准图集选择表)。 4 电缆线路应标注:线路走向、回路编号、敷设方式、人(手)孔型号、位置。 5 比例、指北针。

6 图中未表达清楚的内容可附图作统一说明。 4(5(6 变、配电站设计图。 1 高、低压配电系统图(一次线路图)。图中应标明母线的型号、规格;变压器、发电机的型号、规格;开关、断路器、互感器、继电器、电工仪表(包括计量仪表)等的型号,规格、整定值。 图下方表格标注:开关柜编号、开关柜型号、回路编号、设备容量、计算电流、导体型号及规格、敷设方法、用户名称、二次原理图方案号(当选用分格式开关柜时,可增加小室高度或模数等相应栏目): 2 平、剖面图。按比例绘制变压器、发电机、开关柜、控制柜、直流及信号柜、补偿柜、支架、地沟、按地装置等平面布置、安装尺寸等,以及变、配电站的典型剖刚。当选用标准图时,应标注标准图编号、页次,进出线回路编号、敷设安装方法。图纸应有比例。 3 继电保护及信号原理图。继电保扩及信号二次原珲方案号,宜选用标准图、通用图。当需要对所选用标准图或通用图进行修改时。只需绘制修改部分并说明修改要求;控制 柜、直流电源及信号柜、操作电源均应选用企业标准产品,图中标示相关产品型号、规格和要求。 4 竖向配电系统图。以建筑物、构筑物为单位,自电源点开始至终端配电箱止,按设备所处相应楼层绘制,应包括变、配电站变压器台数、容量、发电机台数、容量、各处终端配电箱编号,自电源点引出回路编号(与系统图一致)。 5 相应图纸说明。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可随图作相应说明。 4(5. 7 配电、照明设计图。 I 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图(应标注配电箱编号、型号,进线同路编号;标注各元器件型号、规格、整定值;配出回路编号、导线型号规格、负荷名称等(对于单相负荷心标明相别);对有控制要求的回路应提供控制原理图或控制要求;对重要负荷供电回路宜标明用户名称。上述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内容在平面图上标注完整的,可不单独出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图。 2 配电平面图应包括建筑门窗、墙体、轴线、主要尺寸、工艺设备编号及容量;布置配电箱、控制箱,并注明编号;绘制线路始、终位置(包括控制线路),标注回路规格、编号、敷设方式;凡需专项设计场所,具配电和控制设计图随专项设计,但配电平面图上应相应标注预留的配电箱,并标注预留容量;图纸应有比例。

纵深防御体系

采用纵深防御体系架构,确保核电可靠安全(缪学勤) Adopting Defence in depth Architecture,Ensuring the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of Nuclear Power 摘要:核电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在建设核电厂时应优先考虑核电厂网络信息安全。由于工业网络安全有更高要求,所以工业网络 开始转向基于工业防火墙/VPN技术相结合的硬件解决方案。深入分析了核电厂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工业网络 信息安全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解决方案,阐述了核电厂全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多层分布式纵深防御解决方案。采用基于硬件的 信息安全技术,创建核电厂纵深防御体系架构,确保核电厂可靠安全。 关键词:核电厂信息安全黑客攻击硬件解决方案纵深防御体系架构 0 引言 近年来,黑客攻击工厂企业网络的事件逐年增加。据信息安全事件国际组织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世界各地共发生162起信息安全事件。近几年,美国公开报道的、因黑客攻击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多达30起。据说,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起事件中的受害公司不准报道,保守秘密。其中,2008年1月,黑客攻击了美国的电力设施,导致多个城市大面积停电,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使得工业网络的信息安全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新的关注热点。 1 核电厂开始面临黑客攻击的威胁2010年6月,德国专家首次监测到专门攻击西门子公司工业控制系统的”Stuxnet(震网)”病毒。该病毒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透过USB传播,并试图从系统中窃取数据。到目前为止,”Stuxnet”病毒已经感染了全球超过45000个网络, 主要集中在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美国,而伊朗遭到的攻击最为严重,其境内60%的个人电脑感染了这种病毒。最近,经过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该病毒能够通过伪装RealTek和JMicron两大公司的数字签名,从而绕过安全产品的检测;同时,该病毒只有在指定配置的工业控制系统中才会被激活,对那些不属于自己打击对象的系统,”Stuxnet” 会在留下其”电子指纹”后绕过。由此,赛门铁克公司和卡巴斯基公司网络安全专家认为, 该病毒是有史以来最高端的”蠕虫”病毒,其目的可能是要攻击伊朗的布什尔核电厂,如图1所示。 因为这种”Stuxnet”病毒的目标是攻击核电站,所以被形容为全球首个”计算机超级武器”或”网络炸弹”。”Stuxnet蠕虫”病毒专门寻找目标设施的控制系统,借以控制核电设施的冷却系统或涡轮机的运作,最严重的情况是病毒控制关键过程并开启一连串执行程序,使设施失控,最终导致整个系统自我毁灭。 受”Stuxnet”病毒的影响,伊朗布什尔核电厂于2010年8月启用后发生了一连串的故

汽轮机深度调峰能力研究

汽轮机深度调峰能力研究 国内燃煤发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大,同时随着国内用电总量的变化,对大机组调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电网容量的不断扩大,电网负荷峰谷变化区间,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已势在必行。文章从汽轮机深度调峰能力入手,对影响汽轮机调峰能力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且详细地分析汽轮机深度调峰的技术途径以及优化措施。 标签:汽轮机;深度调峰;途径;措施 前言 国内新能源发电机组总容量快速增加,但大部分新能源机组均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负荷变化具有不可预见性。特别是新能源机组容量占比较大的地区,要求火力发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根据电规总院报告,2016年上半年,甘肃弃风率47%,新疆弃风率45%,吉林43%,内蒙古30%。根据中电联《2016年全国电力行业供需形势报告》分析,2015年全口径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2.3%,已连续两年负增长,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创1969年以来的年度最低值4329小时。这表明我国电力行业即将进入供大于求的局面。针对这一情况,目前采取的对策是关停、降低小机组的运行时间,采用大型发电机组进行电网调峰并提高已有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快速爬坡能力以及快速启停能力,为消纳更多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灵活参与电力市场创造条件。 1 深度调峰主要技术路线 1.1 机组背压供热。机组背压供热就是通过对导汽管蝶阀、真空系统、低压转子以及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在机组深度调峰时关闭中低压缸导汽管蝶阀,大幅减少进入低压缸蒸汽量[1]。 1.2 蓄热罐供热。在储热思路上发展出外置“蓄热装置”能提高机组深度调峰能力的技术路线。以现世界上最大蓄热储水罐为例,最大容量70000m3,进水温度92℃,能满足400MW机组锅炉9小时满负荷出力能量存储[2]。 1.3 热泵+蓄热罐。利用电能(蒸汽)作为热泵直接驱动力,以汽轮机乏汽冷凝热为热源,吸收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水中的低品位热能。将热泵回收的余热作为机组基础热源,并与蓄热罐结合实现热电解耦。 1.4 旁路供热。对旁路系统进行改造,并进行增容。当电网需求降低时,如汽轮机采暖抽汽供热量不能满足供热需求,可以通过汽轮机的旁路进行供热弥补供热的不足,达到既满足电网的需求,又能够满足热网的需求的目的。 1.5 电锅炉供热。增加电锅炉,当电网需求降低时可增大电锅炉用电量,实现热电解耦,达到满足电热需求的目的。

冶金矿山初步设计内容和深度的原则规定

初步设计内容和深度的原则规定

原则要求 一、初步设计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并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 二、编制初步设计必须遵循国家和上级机关制定的有关建设方针和技术政策,执行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 三、编制初步设计,一般应具备下列文件和设计基础资料: 1.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2.批准的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还包括批准的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3.批准的选矿试验报告; 4.三废处理试验报告; 5.矿区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地形测绘等重要的设计基础资料; 6.水、电、交通运输等基础资料和外部协作条件。 四、初步设计是项目决策后根据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所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初步设计中,对业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主要原则方案,如厂址、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法、主要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等,一般不应有较大的变动。当基础资料及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确定的重大工艺方案有较大变动或初步设计概算大于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10%以上时,须经原审批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管部门的批准。 五、初步设计的内容和深度按国家计委指示“满足项目投资包干、招标承包、材料设备订货、土地征用和施工准备等要求”。 六、初步设计必须按照国家计委要求,注意企业的节能工作。编制的初步设计书,要在总论或有关专业章节阐明设计中采用节约能源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合理利用能源的有关内容。 七、本《原则规定》各章节的内容,不作为设计文件章节划分的唯一依据。各设计单位可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作必要的调整和增删。 八、本《原则规定》各章节的内容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的依据,各设计单位可根据各自的习惯进行专业分工。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理性透视 摘要: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习惯,这种理论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深入分析表明,与其说科技是“双刃剑”,不如说人是“双刃剑”,它植根于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不可根除。因此,有必要对“双刃剑”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双刃剑人性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它。如铁器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力,但铁制兵器的出现,也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大幅提高。火药的发明,极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为提升战争的残酷性不断添砖加瓦。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对大自然的奥秘不断有惊人的揭示。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命运没有丝毫改变,问题越发严峻。如核能奥秘的破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能源后盾,但核武器的威胁、核事故的阴霾,成了一柄挥之不去、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1]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素质探明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也是一条通往不可预测之未来的道路。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生存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为少数恶人、狂人毁灭人类提供了便利条件,甚至一些普通人也可能在无意之中毁灭人类!所以称科学技术为“潘多拉之盒”并不为过! 一、“双刃剑”问题的真与假 说到“双刃剑”,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会联想到科学及其技术已经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或可能带来的灾难。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从根本的意义上成为现代社会生成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一前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交往方式从量到质的巨大变化就不可能发生。而与此相应,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所遭受的严重破坏同样也不可能发生。问题的实质在于科学技术所导致的这种双重后果,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科学技术得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所造成的扭曲?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谓“双刃剑”问题能否得以成立或真与假的前提是否可靠。

石化行业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纵深防御

石化行业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纵深防御 纵观我国工业、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市政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建设,DCS、PLC等工业控制系统得以广泛应用,随着我国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但TCP/IP、Ethernet等通用技术和通用产品被大量引入工业领域,也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物理安全,信息化发展所需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却相对滞后,近几年来因控制系统感染病毒而引起装置停车和其他风险事故的案例屡有发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Stuxnet病毒的爆发更是给企业和组织敲响了警钟,工信部协[2011]451号通知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本文以石化行业为例,就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及其纵深防御架构体系进行简要探讨。 1.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漏洞 1、通信协议漏洞 两化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TCP/IP协议和OPC协议等通用协议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工业控制网络中,随之而来的通信协议漏洞问题也日益突出。 例如,OPC Classic协议(OPC DA, OPC HAD和OPC A&E) 基于微软的DCOM协议,DCOM 协议是在网络安全问题被广泛认识之前设计的,极易受到攻击,并且OPC通讯采用不固定的动态端口号,在通讯过程中可能会用到1024-65535中的任一端口,这就导致使用传统基于端口或IP地址的IT防火墙无法确保其安全性。因此确保使用OPC通讯协议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工程师的一个安全技术难题。 2、操作系统漏洞 目前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的工程师站/操作站/HMI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为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考虑到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现场工程师在系统开车后不会对Windows平台安装任何补丁,这样导致了操作系统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 3、杀毒软件漏洞 为了保证工控应用软件的可用性,许多工控系统操作站通常不会安装杀毒软件。即使安装了杀毒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使用杀毒软件很关键的一点是,其病毒库需要不定期的经常更新,这一要求尤其不适合于工业控制环境。而且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处理总是滞后的,导致每年都会爆发大规模的病毒攻击,特别是新病毒。 4、应用软件漏洞 由于应用软件多种多样,很难形成统一的防护规范以应对安全问题;另外当软件面向网络应用时,就必须开放其网络端口。因此常规的IT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很难保障其安全性。互联网攻击者很有可能会利用一些大型工程自动化软件的安全漏洞获取诸如污水处理厂、天

机组深度调峰应对措施

机组深度调峰应对措施 从11月6日开始,由于元董线作业负荷受限,我公司仅保留两台机组运行,目前计划保留#2、#4机组,尖峰时段两台机组平均负荷400MW,低谷期间两台机组平均负荷250MW,为保证深度调峰时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制订以下措施: 一、应对调峰的措施与准备: 1、深度调峰期间,#2机组代负荷300 MW,#4机组代负荷200 MW。 2、#2机组代负荷300 MW,保持5台磨运行,不投油;#4机组代负荷200 MW,保持3台磨运行,A磨切为等离子方式,原则上不投油,实际操 作过程中,根据燃烧状况决定是否投油。 3、#2机组负荷减至320 MW时,由热工人员解除“汽泵最小流量再循环门 2RL13S001不开延时1.5秒跳汽泵”条件,并就地强制开启汽泵最小流 量再循环门2RL13S001,锅炉给水主调节器切手动控制,防止给水扰动。 4、#2机组深度调峰结束,加负荷至380 MW,联系热工人员关闭汽泵最小 流量再循环门2RL13S001,跳泵保护暂不恢复。 5、#4机组负荷低于350 MW,开启辅汽供小汽机电动门1/2以上。 6、#4机组280 MW时,卸载一台汽泵,解除汽包水位保护;负荷减至200MW 时,尽量保证下层三台相邻磨运行。 7、#4机组深度调峰结束,加负荷至330 MW,联系热工人员恢复汽包水位 保护,锅炉保持5台磨运行。 8、深度调峰期间,轻油系统保持备用,将燃油压力、温度调整合格。运行 分厂11月5日、6日安排时间对#2、#4炉油枪进行试验。 9、鉴于目前#4炉#1给煤机、#2给煤机变频器频繁跳闸,热工、电气相关 人员对#1给煤机、#2给煤机变频器进行全面检查,制粉相关人员对#1 给煤机、#2给煤机本体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于11月3日上报生产 技术部。 10、热工、电气相关人员对#4炉#1给煤机、#2给煤机电机及变频器裕度 进行论证,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提高变频器过流跳闸定值,论证结果 于11月4日上报生产技术部。

互提资深度规定(中大设计)

工程设计专业互提资料内容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设计专业互提资料内容和深度的实施原则、办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设计院内部在设计中互提设计资料工作。 2 职责 2.1 职责要求:各专业室设计人员具体实施,项目负责人监督、检查。 2.2 专业范围:根据院专业分工情况,进行专业相互提资工作的范围是,工艺设备专业、土建专业、电力专业、计控专业、水道专业、暖通专业、总图运输专业、技术经济专业、概预算专业。 3 提资内容 3.1 工艺专业向有关专业提资要求 3.1.1 向设备专业提资要求 3.1.1.1初步(方案)设计 设计项目中,重要设备的基本设计原始条件,包括: A.工艺所要求的设备本体形状、大小及主要部件的结构尺寸; B.基本设计参数,包括最高工作压力、最高及最低工作温度、工作介质等。 3.1.1.2 施工图设计 设计项目中,除初步(方案)设计所提资料外,还应提供: A.设备简图,应包括工艺所要求的设备本体的主要结构尺寸,接管定位尺寸,安装所需要的条件要求及其它必要的图形工艺要求,结构复杂的零件,应另行绘制图形。例如,受液盘进口堰,溢流管、下料筒,溢流堰等工艺尺寸及要求。简图上难以表示清楚的内容,可用文字进行说明。 B.管口数量、名称(用途)、公称尺寸、公称压力,对外连接的密封面形式,温度、压力、液位等自控检测器接管结构形式尺寸如有特殊要求可另加说明。 C.管路系统对容器有作用力的接管(包括有其他附件的作用力),其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应在简图上标明。 D.基本设计参数及要求: a.槽、容器类:最高工作压力(应注明最高工作压力是否小于压力来源处的压力,压力来源处是否设有安全泄放装置和压力表),最高及最低工作温度,工作介质(名称、比重、粘度、浓度、介质特性等),全容积,操作容积(或填充系数),保温材料、厚度及其它要求。 b.换热器类:管程、壳程最高工作压力,出入口工作温度,管程和壳程物料的流量及设计壁温、换热面积(或提供工艺传热计算数据),工作介质(名称、比重、粘度、浓度等特性),保温材料、安装环境及其它要求。 c.搅拌容器类:设备内及夹套内最高工作压力(最高工作压力是否小于压力来源处的压力,压力来源处是否设有安全泄放装置、压力表),最高及最低工作温度,工作介质(名称、比重、粘度、浓度等特性),全容积,操作容积,搅拌要求,运行要求(连续或间歇时间),换热面积(或提供工艺传热计算数据),安全防爆的要求及级别,保温材料及其它要求。 d.安装检修要求:如安装地点在室内或室外;楼面或地面,检修间期等。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人工智能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人工智能 上传于2016.11.25 自然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已经迈开了第一步。而人工智能不仅仅牵涉到了科学技术,在哲学的范畴也引发了人们的大量思考,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前景也抱有期待与担忧的矛盾心态。近几十年来,各种各样涉及到人工智能的电影便是人们对这类问题哲学思考的剪影。 自然辩证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纳成了三种:人为自然界绘制图景的关系;认识关系,即科学;改造关系,即技术。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类本身便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包括人类的大脑,更包括大脑产生的意识,都是自然的产物并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使世界更容易地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人工智能正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认识了自然规律并对其加以利用,在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框架下,大力发展了电子信息技术,并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然而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受到了计算机智能的局限,很多的工作依然需要人工完成。目前发展人工智能,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入手:在冯·诺依曼体系下优化算法,运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大脑的结构原理来搭建新的计算机体系。在冯·诺依曼体系下对算法进行优化,例如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深度学习,是现在

已经得到日常应用的技术。量子计算目前还属于尖端科技,人类有望在数年内建造出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而基于脑科学的计算机体系目前来看遥遥无期,因为脑科学的研究举步维艰,人类仍然没有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在本人看来,当前主要应用的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在未来仍然会展示其在智能方面的局限性,而量子计算机和基于大脑的计算机比较有可能突破人工智能的技术瓶颈。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在哲学上引起人们大范围的讨论,还是因为人们对其前景有着不同的看法。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加有利于自身生存的世界,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却并不一定能实现人类的预期,甚至于有可能会压缩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人们期许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但令人担忧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有可能会置人类于危险境地。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其核心就是意识——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意识。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人类却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类似的,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也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的产物,却也不是人类的奴隶。当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希望通过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人类并改造人类来为其自身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人类自然就处于危险之中了。也就是说,在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以推广到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与自然(人类)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哲学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义就更加突出了,可以预见的是,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对纵深防御的思考 范育茂朱宏 (环境保护部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成都,610041) 摘要: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世界核电运行史上首个由于极端自然灾害导致多个反应堆堆芯损坏的严重事故,将对全球核能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作为核安全基本原则的纵深防御进行了梳理和讨论,概述了纵深防御的涵义及其发展,描述了其实施过程;在分析福岛核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和带来的挑战之基础上,对后福岛时代的纵深防御体系给出了几点初步思考。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纵深防御核安全设计基准 1 引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加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发生严重事故,成为世界核电五十多年运行历史上首个由于极端外部自然事件导致多个反应堆堆芯损坏的核电站。福岛核事故反映出当前人类社会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直接挑战了核能界对核事故风险的传统认识,人们不能再以福岛核事故前的思维来对待核安全问题了。 福岛核事故,正在促使各国重新审视现有的核安全监管框架,反思对核安全的本质认识,加紧研究很多过去未曾考虑或忽视的核安全议题,如一址多堆核电机组的相互影响、极端外部事件叠加导致的多机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实体屏障发生共模失效的概率及应对措施等。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这一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理念进行重新梳理和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亡羊补牢”,真正确保后福岛时代的核安全“万无一失”。本文即是对此议题的初步思考。 2 纵深防御 2.1 涵义及其发展 纵深防御是上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核安全策略。对于纵深防御的概念,迄今

328.5MW燃煤机组深度调峰试验分析

328.5MW燃煤机组深度调峰试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5T21:56:14.0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2期作者:刘树利[导读] 摘要:深度调峰试验是为了研究机组在50%以下负荷长期、稳定、环保运行的参数控制。 (神华国能天津大港发电厂有限公司天津 300272)摘要:深度调峰试验是为了研究机组在50%以下负荷长期、稳定、环保运行的参数控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及制定深度调峰时的安全保障措施及运行优化方案、设备改造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建议。 关键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燃烧调整引言 根据电网调峰需要,要求2号机组具有深度调峰能力。深调试验的目的就是找到在机组处于调峰工况下优化运行方案,确定合理运行方式。研究机组在50%以下负荷长期、稳定、环保运行的参数控制,了解机组主辅设备在深度调峰负荷下运行的状态,同时考察机组在该负荷下经济性;根据机组运行参数,找出影响机组安全性的因素和限制机组进一步降低调峰负荷的制约因素,以及深度调峰对机组环保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及运行技术措施的保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机组深调工况下优化运行的可行性,得出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方案。 1 2号机组锅炉概况 大港发电厂2号机组锅炉型式为亚临界压力、一次中间再热、单炉膛、强迫循环、平衡通风、固态排渣,汽包型燃煤锅炉,最大蒸发量1080t/h。锅炉配有五套中速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四角布置切向燃烧方式的燃烧器。炉前布置三台低压头炉水循环泵。锅炉后烟井下部布置脱硝系统、两台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引风机出口配有烟气脱硫系统。 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嘴呈间隔排列,主燃烧区顶部设有OFA二次风,作为备用,平时关闭,只通部分冷却风,在距最上层一次风喷嘴以上5753mm处设置三层SOFA喷嘴,形成垂直大空间分级燃烧。煤粉喷嘴的周界风、所有二次风各有二次风档板12组,均由电动执行器单独操作,所有SOFA的风门均由电动执行器单独操作。为满足锅炉气温调节的需要,同时,提高燃尽率,主燃烧区喷嘴和SOFA喷嘴均采用摆动结构。在燃烧器二次风室中配置了三层12只轻油枪,能适应频繁启动。在燃烧器二次风室中配置了三层共12只轻油枪,采用机械压力雾化方式,燃油容量按30%MCR负荷设计。燃烧器布置采用四角切园、同心正反切燃烧方式,可使煤粉与空气之间产生强烈的混合,增加煤粉的完全燃烧,减少对水冷壁的冲刷,从而减轻炉膛结焦。为了改善煤粉着火性能和低负荷燃烧稳定性,燃烧器采用水平浓淡分离和V 型钝体宽调节比喷嘴。本锅炉设计燃用晋北烟煤,当燃用设计煤种时,锅炉最低不投油稳定燃烧负荷为30%BMCR。 过热汽温的调节方式采用两级喷水减温调节,再热蒸汽调温方式主要依靠摆动燃烧器调节,并在冷段再热器入口装设了两只事故喷水减温器。另外,也可以采用改变过量空气系数的方法调节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 2 试验前准备工作 1.试验前和试验中严密监控入炉煤质(包括煤粉细度)、飞灰和灰渣含碳量。 试验期间入炉煤指标数据 2.试验前在较高负荷,全炉吹灰一次。 3.试验前,将所有的油枪及微油试投一次,保证良好备用。试验中锅炉不采用投油稳燃措施。 4.热工人员检查和梳理所有保护投退情况,检查磨煤机火检信号,检查所有低负荷运行期间可能触发低值保护的定值设定。 5.本次试验确定采用BCD磨煤机组合方式。 6.本次试验维持两侧烟风系统运行,平衡通风。试验中应关注送引风机运行,特别是风机振动的监视。 7.检查并熟悉所有热工自动投退条件,检查锅炉MFT投入情况,提前做好预想和干预。 8.深度调峰降至一定负荷,根据需要可将汽轮机阀门控制方式由顺阀切为单阀运行。 3 试验过程要注意的问题 1.本次试验以保障机组安全、稳定、环保运行为前提,对于锅炉侧要求保证燃烧稳定和脱硝正常投入。试验开始前检查好油枪随时具备投入条件。降负荷过程中加强就地看火,在炉膛负压或火检波动大时,立即停止降负荷,投油稳燃;或脱硝入口烟温达到限制值时,停止降负荷。低负荷期间,升降负荷速率尽量平稳缓慢。 2.降负荷减煤过程应缓慢进行。同时减煤过程中应就地加强看火并及时向主控汇报着火情况,若此时出现燃烧不好,且煤火检不稳定,应停止减煤,待燃烧稳定后再恢复减煤。 3.试验过程中,锅炉各项保护全部正常投入。 4.检查并熟悉所有热工自动投退条件,检查锅炉MFT投入情况,提前做好预想和干预。 5.注意汽包水位监视。一旦汽包水位波动大,运行人员根据汽压、负荷变化情况及时判断汽包水位扰动是内扰还是外扰,注意防止汽包虚假水位造成误判断。 6.注意监视好原煤斗煤位监视,防止出现磨煤机断煤或堵煤造成机组负荷波动大甚至灭火,同时加强油站和石子煤排放情况的检查。 7.试验期间保持煤种、煤质稳定。 8.注意降负荷过程中尽量维持主汽温度和再热温度接近设计值。重点关注烟温、汽温和受热面壁温的左右侧偏差情况。 9.低负荷运行期间,特别注意避免掉大焦导致锅炉灭火。 10.低负荷工况下加强燃烧调整,在保证机组安全前提下,通过燃烧调整尽量降低NOX排放。监视脱硝系统入口烟气温度,即将达到脱硝退出临界温度时及时汇报处理。

营销策划-深度营销的7个深度原则

[营销策划]营销技巧:深度营销的7个深度原则 深度营销模式的本质是谋求基于企业营销价值链系统协同效率之上的竞争优势,强调企业在各区域市场与核心经销商、优秀终端、用户及其他物流、服务等相关者构建营销价值链,企业利用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步确立渠道领导权,承担营销链的构建、协调、领导和服务等管理职能。这要求企业一方面必须整合自身内部价值链中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各环节资源,实现前、后台协同响应竞争需要的一体化运作,不断巩固和加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提高渠道综合管理能力,引领渠道各级成员有效地协同运作,在竞争的关键环节获得优势,使合作各方利益加大,获得各成员的认同和拥护。 企业要做好渠道的管理工作,必须在渠道规划、建设、维护和调整等方面强调有效性原则、整体效率最大化原则、增值性原则、分工协同原则、针对性竞争原则和集中开发、滚动发展原则以及动态平衡原则。 第一、有效性原则 一方面,企业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细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对可能的销售渠道的分销效能、服务能力、维护成本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各渠道的优势和劣势并合理规划,保证进入的渠道同细分市场的特点相匹配,从结构上保证所构建的营销链的有效性,实现对区域市场的有效覆盖。例如在装饰材料行业中,对商业用户细分市场的覆盖,必须嫁接或进入建材批发渠道及五金店等具有组货配套功能和建筑装饰功能的工程渠道,服务于大批量的工程商用客户;对一般家庭用户,必须利用建材专业市场等以零售为主、批零兼营的分销渠道;而对家庭装饰用户中的高端客户,则越来越多地需要利用综合建材连锁超市等大型零售渠道来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获取高利润。可以看出,其中任何一种渠道都不可能有效交叉覆盖另一个细分市场。 另一方面,强调整合各细分渠道中在素质、规模、实力、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有特长的终端、大批发商和新兴大型零售商等优秀渠道资源,注重渠道质量,使企业的营销链具有强大的分销力,对目标区域市场产生关键性影响,对竞争对手产生冲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