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

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由“观”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

道本为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名言所显者,为道之迹。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诠矣。

“无名”,指道而言。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是其证。“始”与“母”,互文见义。二者是统一的,指本原而言。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是其证。无名本无迹,然非离其迹者。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有迹以应事,故万物之本始必显于有名。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故有“观妙”、“观徼”之说。“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注家多以“常无”、“常有”断句。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甲本),三十四章论道亦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今本)。足以证明以“常无欲”、“常有欲”断句是对的。“无名”、“有名”与“无欲”、“有欲”是紧密相关的。三十七章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是一章的一个注脚。就是说,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也就是通过“观”以达道。

如何“观”?这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它所表现的,是从人的修养、修炼而转出的生命智慧。此章把“观”与“欲”联系起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无欲、有欲,非单指欲望而言。“常无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常无欲”,实质上就是“无知无欲”。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自然物之“欲”,甚少而恒定不变,食草动物只能食草,食肉动物只能食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狗改不了吃屎。人却不同,“物与欲相持而长”(荀子语),其欲望花样翻新,靡有穷极。原因即在其有“知”以作分别。故老子以“知”与“欲”相连属。人心之乱,以其多欲。而欲之多以至于脱离自然的轨道,悉由于”智”。而此“智”或“知”所作的分别,亦非指实然义的区分,而是一种虚妄的价值分别。事物有实然性的差别,如高和低、长和短,这是一棵树,那是一头牛之类,这是自然真实的差别。人的理智,又同时能于此自然的差异之上,妄作价值高下的区别,如人的“自师其心”、“自贵而相贱”、“名实未亏而

喜怒为用”(庄子语)之类者是。人之矜尚之情由此而生,物我之对峙由此而起,由是其心外倾,心为物役,背离人的自然真性。故三章所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应为“常无欲”之全面的说法。所谓“常无欲”或“无知无欲”,就是老子所说的“敦兮其若朴”(十五章),混沌不分的婴儿状态。常无欲或无知无欲,即类于婴儿之混沌,此非无冲动欲求,惟其不作分别,其欲求与冲动完全处于自然的表现。在此状态中,人所达到的,即一未作分别的“无名之朴”。“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观者,即此自然真实的“无名”之境。这“观”,即一直观。“道”,乃在此身心、知情合一的直观中所显现的整体性。“妙”,既标示道为“无名”、不可言说之极,又标示“观”者对这种物我一体之意趣的受用、感受。

然而,道的“无名”非无差别的一片混沌。“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即边、边界、分际。物有自然的分际,道亦有自然的分际和条理。“常有欲”与“常无欲”相对而言。“常无欲”即“无知无欲”。“无知”,并不是要否定“知”,消解掉人的“知”所带来的虚妄的价值分别,“知”所给出的,便是存在本然的实相。所以,与“常无欲”相对而言,“常有欲”实强调了人的理性方面的规定。“观其妙”不是冥然无知觉。此有类于艺术的欣赏。欣赏者不是旁观者,他要心与物冥,全身心地投入,方能“观其妙”。但欣赏又必以一定的间距感为前提,其中亦须有“观徼”的作用。所以,“观”是入乎其中,而又超乎其外。在观者与被观者的内涵间距感的互动和张力关系中,才能有“观其妙”的作用。观“道”,既是自觉,又是体证。《中庸》所谓“诚则明,明则诚”之义,可取资说明。

从这“观”的意义说,道的“朴”或“无名”,必显现为“有名”。无名与有名非两事,乃一体之两面。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所言“名”或“有名”,非仅指逻辑性的概念而言,这“名”,本质上是人文和价值意义的。

浅谈老子“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0378508.html, 浅谈老子“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作者:苏亚红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6期 【摘要】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更深层次上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为所当为,不为所不为,不胡作非为,不妄作妄为,依道而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老子的“无为”与学生更好地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的“有为”。 【关键词】无为;有为;发挥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思想研究中,将儒家思想定性为积极的入世,而将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思想定为消极的出世,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笔者认为,单纯地将老子的思想精神笼统地定为消极的“无为”欠妥当,是没有真正从整体上和老子思想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前提下来理解老子思想,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出世,而是更深层次上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为所当为,不为所不为,不胡作非为,不妄作妄为,依道而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老子的“无为”与学生更好地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法家是倡导以法治国,儒家是倡导以仁治国,墨家是倡导以兼爱治国,那么,道家则是倡导以“道”治国,所谓的“道”,也就是老子从万千的世界中所总结的规律,而“无为”,是遵守这些规律的基础。老子认为,“无为”是实现“有为”的最佳手段,大凡事想“有为”,必先“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必多难,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六十三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称的“无为”,并非其终极目标或者生活态度,只是一种方法论,其目标仍然是“有为”,概况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有所作为,看似无为,实是有为。 1、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春秋时期,这个时代最大的政治特点就是各个诸侯国分立,互相征战,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儒家、法家、墨家等流派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围绕解决战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来展开的。在同 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提出的“无为”同儒家的“仁术”有着很重要的相同之处。一是对战争的态度

《老子》四章 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 毂牖矜赘泮 3.词语释意 毂: 埏埴: 器: 牖: 企: 彰: 伐: 矜: 长:

过: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后世主要把它归纳为?顺其自然?,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做。 老子《道德经》 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

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 的影响 【内容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玄妙高深,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价值,但它更有价值地方,是在其人生哲学当中给予我们许多的实际教训和人生追求。老子的“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无为”的思想智慧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即使是到今天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活,老子“无为”的思想智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 无为; 大学生; 生活方式; 影响. 《老子》一书意深思远,其上下两篇虽只有五千言字,却包涵着极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其深奥的哲学智慧,总给人以无比深刻的教训和思考,发人深省。但是,任何的哲学主张一般都是出发于普通人的普遍常识,与人民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老子其学说源于人民,且用于人民,与其说《老子》是老子的著作,还不如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老子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流露。首先,老子其人也是人民当中的一员;其次,《老子》也在不断地完善,也就可以说《老子》一书是于众人之手[②];最后,老子的思想在人民生活当中无一找不到符合这些道理的人与事。在老子

哲学体系里的天道、世道、治道、君道无不源于人道,人道即人生哲学,也就是说人民的道。人生哲学是老之哲学思想的基本,即使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亦是先起于人的自身,其家、国、天下更是离不开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里,两次对人的发现,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正是发现了人的劳动价值的极其重要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也正是因为人类要求个性解放与自由。所谓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就是保障那些作为群体基础的个体的不断地增长需求的实现;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则是不断地发现、肯定个体的需求并为之实现而不断探求和努力。满足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并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自由追求,社会就必然会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老子的智慧哲学也脱离不人生哲学,而人生哲学当中最值得探究的当然也就是老子对于人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人生哲学的总结运用都是植根于人类之片土地之上的。再来看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经济迅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也正处在一个由贫弱走向富强的全面复兴的社会转型期,而大学生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但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

浅谈老子的“无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新闻学 浅谈老子的“无为” 杨惠竹 【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出现12次,其中有6次是有关于政治的。从古至今,有无数学者对“无为”的政治意义进行阐释和解说。本文以现当代相关研究著作为基础,认真阅读了九大家的学说,对他们的“无为”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不同的“无为”的政治定义以及为何如此定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老子政治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界对老子其人其书有诸多争议。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胡适,他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提出,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反动,他激烈的批评政府(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①)是反动的

表现,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对当时政治的反动。胡适说:“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② 冯友兰也持该观点,说法与胡适相近:“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③道家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做了太多的事情,所以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④所以圣王应该废除一切“有为”,消除祸乱,无为而治。 不过冯与胡略有不同,冯友兰先生对“无为,而无不为”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阐释出“无为”的另一种含义:“《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道,让每物做他自己能做的事。照道家说,国君自己应该效法道。他也应该无为,应该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⑤在这里,无为就是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这个解释,与无为的第二大定义:不扰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无为,即不扰民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人物是任继愈,他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他认为老子的哲学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抨击贵族的荒淫无耻,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这种“不扰民”的无为反映了广大农民小私有者的呼声。 刘泽华先生也持有此观点,但是与任继愈先生单纯的“不扰民”的定义有所不同,他认为,“无为”是少扰民与愚民。“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摘要:《老子》中曾经提出:“有与无,乃是万物之根源”。而“无为”,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更是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原因、内涵、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那句“天下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即无,由无生成有,即一,从而二而三而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 “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老子的“无为”,也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是指“本然”、“自然而然”,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庞朴先生在《道家辩证法论纲》中指出:“无”字被选定为道家的哲学范畴,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在甲骨文中,“無”(无)字是一个舞蹈者的形象,“無”和“舞”本是一个字。舞蹈是侍奉神灵的一种动作。而神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们通常在舞蹈时想象其存在,并只有利用舞蹈的模拟动作或者叫舞蹈语言去与之交谈。以舞蹈事神的工作,慢慢分工到一些专人身上,他们是“巫”。这些“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的“巫”,在原始人看来,他们与事神的“舞”以及舞所事的“無”(无),也是混沌一体的,于是也以那同一个图形来表示。这些巫心目中的“無”(无),不仅不是虚空或没有,而是主宰万物、支配一切的神圣的“有”。这样的“無”(无),正是后来道家思想的源头。 正因为“无”的原始意义是“似无而实有”,因而就其本义而言,“无为”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似无而实有”的行为。 老子当初提出“无为”概念,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有为”。当时的情况是:列国争城掠地,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猛于虎,法令多如牛毛,人民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所致。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老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 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老子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老 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 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 “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春 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 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 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 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人们面 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 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 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 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 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 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

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 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 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 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 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 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 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 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 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 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二)老子社会整合方案:治国、用兵之道 (1)、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万物厌恶之,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者,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于军事 力量自卫。又强调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的方法来治理常态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清净守法治国,以奇谋诡计用兵,在常态社 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如果避 免不了战争,应不择手段,速战速决,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 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

《老子》四章 练习题

《老子》四章练习题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 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2.企.(踮起脚)者不立 ..(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 ..(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 ..(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 學院:電腦學院 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 姓名:孫琪 學號: 20075333 指導老師:周開明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

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 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老子說;"聖人

谈老子的“无为而治”

谈老子的“无为而治” 当你的身体疲惫了,要停下来休息,不休息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当你的肚子饥饿了,要及时填补食物,不吃东西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当你的身体出现不虞,要及时就医,不就医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疲惫,饥饿,不舒适,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回应它,就是顺应规律,就会健康而长寿。事实上,整个人类乃至宇宙,客观规律都在时刻指引着我们行为的方向。由此让人想到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扰扰,诸侯纷争,产生了诸多思想派别,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莫属,或者说孔子、老子、韩非子。儒学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对于个人修养而言,老子的“无为而治”则更显智慧。 老子的思想在西汉初期70年间也曾被用作国家的统治思想,秉权者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后来被与天斗的汉武帝彻底推翻,自此经儒学大师晁错糅合的儒法思想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然而,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老子的思想重回人们的视野。 老子的思想突出表现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治”也是作为,是不乱作为的作为。胡适说它是“因时而业”。《淮南子·原道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

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解释“无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可见,“无为”就是既不冒进又不右倾,进而顺应规律,不去做违背规律的事。 唯物论、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业已家喻户晓。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恰与唯物论不谋而合,都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止于此,更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在物欲喧嚣的今天,面对名与利的角逐,不妨翻开历史的页张,看一看留侯张良急流勇退的智慧,不妨重温一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辨,涤除心中的杂念,勿载恚而归,还一个快乐舒心的自我。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打黑白

2011学年期末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军事思想 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与处世方略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X)班 姓名:XX 学号: 2009XXXX 指导老师:周开明

老子的军事思想 关键字:战争, 天下,地缘,道义,道德经,军事思想,用兵方略 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 军事战略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 “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 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几千年 的沉淀,已形成了的潜意识思维模式,两千多年前 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 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 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 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也 是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 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 这“天道不可违”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前言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原始思想和宗教文化,包括对战争的理解,无一不是由他 们生活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 安于自我封闭,专心耕织,不谋拓殖,是华夏民族这个农耕民族的原始文化 的特征之一。对土地的绝对依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意识,孕育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这文明从—产生,就带有一种鲜明的特点,即安平温顺、消纳异端、以和合为核 心、以平衡(中庸)为标准。无文字时代的《易》的图形及其变化,无不是这种 精神的体现。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种平静与安宁之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自然界的变 化规律为依据,以《易》及类似教材为标准,形成了一种真正对自然崇拜的和谐 社会,也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但被欲望掩埋得很 深的“天人合一”的纯真。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后总称之为“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20378508.html,/ ] 当众多思想家、军事家对这个血腥的领域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形成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同时, 也有一位为挽救“道”而研究军事的思想家,他就 是老子。只不过他不是教人如何杀人,而是教人 如何少杀人和不杀人。 一、 老子军事思想的本质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作者:梁舒华 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

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 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所以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就是积聚势能,作用在社会,就是社会总体“势能”的增加。 到底哪种观点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意思呢?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难辨的问题,本人仅有的一点点哲学入门知识想要对任何一种观点论证清楚那都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就从《道德经》中入手,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这一章应该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的。道家认为,不招贤,百姓就不会为了得一权贵而斗争,不持有奇珍异宝,就不会有百姓去偷,不把人之所欲的东西放出来,百姓的心才会安稳。所以正确的统治老百姓的方法是让他们身体强健但知识浅薄,意志浅弱。我觉得这种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