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老子》四章

25《老子》四章

25《老子》四章
25《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思想内容概括】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与政治和人生有关。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

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

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艺术特色举要】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首先,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其次,语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第三,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思考练习

一、认真研读课文,说说本文都体现了老子哪些哲学思想?

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

二、古代汉语中,“之”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动词。往,到……去。

2.指示代词。这。

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4..助词。①相当于“的”。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请据此判断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4(3)

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1)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4(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好名声。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

24《老子》三章

二十四《老子》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2、体会《老子》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色。 3、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科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教学重点】 理解《老子》三章的深层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科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今河南鹿邑东)。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72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一出生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老子学问渊博,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是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受益颇多。老子晚年,周王室衰微,他弃官而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踪。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二、文学常识 老子传世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多有争论,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文约义丰,仅五千余字,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分81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七章,下篇德经44章。 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

《老子》四章 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 毂牖矜赘泮 3.词语释意 毂: 埏埴: 器: 牖: 企: 彰: 伐: 矜: 长:

过: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大学语文

一.《蒹葭》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右,迂回曲折。 3.这是一首情深景真的抒情诗。诗人对“伊人”的思念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里,而思心徘徊,难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局,每章前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表达追寻。 4.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质,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二.《郑克段于鄢》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公羊传》《殺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礼”的道德理论规范。儒家思想的理论观念主题有:义行慈孝爱敬就是君义臣行、父爱子孝、兄爱地精、这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兄弟的理论关系的准则。 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花侍坐》 1.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记载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各人志向抱负的一次对话,通过孔子诱导弟子言志的谈话记录,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3.本文提现了《论语》通过辑录人物言语的方式,反映人物性情及精神风貌的特点,作者摄取了孔子与学生讨论的生动场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风采,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表现了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又点燃出任务的不同风貌。孔子的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之路的心直口快,直率爽朗,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温恭,曾皙的志趣高远,卓然不群,都描绘了栩栩如生,以片言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情与思想。 四.《老子》三章 1.老子,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分81章,文约益丰,论题广博,充满智慧。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

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大学语文

翻译 一、樊迟仲弓问仁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齐桓晋文之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冯谖客孟尝君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四、《老子二章》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

2017大学语文3

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3 大学语文 本试卷共6页,3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按答题卡要求填写考生信息栏、粘贴条形码。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代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需改动部分,再重新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爱人”主张的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孟子 2.庄子在《秋水》中用“曲士”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A.空间的限制 B.时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3.下列警戒性的名句不是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A.智勇多困于所溺B C.祸患常积于忽微D.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4.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班固 B.茅盾 C.巴金 D.鲁迅 5.《大同》一文选自是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尚书》 6.陶渊明诗作中成就最高的是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叙事诗 7.“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选自 A.《长恨歌》 B.《哀郢》 C.《正气歌》 D.《涉务》 8.词作风格多样,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可与苏轼并称的宋代词人是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21世纪教育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大学语文》章节测试

《大学语文》章节测试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已完成成绩:5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位改变了校园文学的格局和模式?() A、王蒙 B、贾平凹 C、韩寒 D、莫言 2 【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 B、语言感特别强 C、幽默和机智 D、豪放和细腻 3 【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4 【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 4 【多选题】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 B、语言 C、生命 D、神经系统 2 【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 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 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 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 3 【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 B、工具 C、产生意义 D、煽情 4 【判断题】语言可以编造世界。()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 B、反面的东西 C、言过其实 D、狗屎化效应 2 【单选题】“语言这种东西不能把你的感觉和体验全部激活。”这个道理是谁首先提出的?() A、荀子B、老子C、庄子D、孟子 3 【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 B、走的人 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 D、画面映衬走的人 4 【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老子》四章 练习题

《老子》四章练习题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 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2.企.(踮起脚)者不立 ..(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 ..(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 ..(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 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

(道)。 2、介绍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

【新教材】5《老子》四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 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

老子 四章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

.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显露出恶来了。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 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 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这确实能使人圆满,从而回归大道的根本。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G050012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 College Chinese 课程性质: 通识课 总学时:54 学分: 3 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人文性、文学艺术性、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把审美训练及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既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

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中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学好其它专业课程。 1、通过课堂学习,熟悉及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具体作家名篇名段的学习和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独立阅读分析现代文,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 3、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规范地使用字、词、句,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 4、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名句名段。 5、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实用文体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文本写作要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文学部分的八个单元和应用文体部分的四个部分。文学部分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重点、难点是第一至第五单元。应用文体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语文》教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

大学语文——从《道德经》读老子

大 学 语 文 读《道德经》 感悟老子 课头号:L0134 序号:35 姓名:邢秋燕 学号:1114102049 国教11级国贸2班

读《道德经》感悟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最近几天,我从不厌其烦到乐此不疲的整理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起初不是出于本意看的,遂逐渐沉入其中有所感悟,对道的体悟,对道存在的感恩,对老师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殊胜的机会,对自己的选择由衷的欣喜。人之初,事之因,心之源,这是我现在对道的体悟,道是不可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将它化为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在行中悟,在悟中行。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老子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那么,《道德经》讲的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之

为《道经》。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句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称之为《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奥义,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了处世的方略,道出了做人处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一句“绝圣弃智”,表达出了老子望天下人返璞归真、不弄虚作假、祸福相依、杜绝智慧,抛却巧辩和对人以诚相待的思想品质;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出了“道”无为的中心思想:以无为治天下;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出了道义的奥义。 《道德经》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字虽少而意多,句虽短而旨邃。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赞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德经》中讲到了婴儿,母亲,山谷,大海,阳光,空气;讲到了我们的出生,死亡;讲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君臣关系,讲到了我们的贫穷和富有时的状态。当我从另一个维度重视这些现象时,真的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原来曾经经历的,曾经困惑的,曾经逃避的,在悟道的路上,他们是如此的弥足珍贵,他们是我们人生的基石。当我学会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切都变的更加美好了,因为了知了这所有的安排,接受了这一切的恩赐,人生有道的光芒指引,将呈现去另一番景致。

《大学语文)》章节测试答案

大学语文)》章节测试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 1【单选题】以下哪位改变了校园文学的格局和模式?(C) A 王蒙 B 贾平凹 C 韩寒 D 莫言 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ABC) 。 A 是迸发性的 B 语言感特别强 C 幽默和机智 D 豪放和细腻 (错)3【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 4【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错)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 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B A 情感 B 语言 C 生命 D 神经系统 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C) 。 A 他脑中装着故事

B 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 C 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 D 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 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ACD)。 A 浪漫 B 工具 C 产生意义 D 煽情 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错)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 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C)。 A 言不尽意 B 反面的东西 C 言过其实 D 狗屎化效应 2【单选题】“语言这种东西不能把你的感觉和体验全部激活。”这个道理是谁首先提出的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3【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对) 4【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B) (对)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单选题】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是著名作家 (C) 所说。 A 老舍 B 巴金 C 汪曾祺 D 顾城 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BC) 。 A 语言创造了人 B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 C 语言的审美化 D 提倡语言交际论 3【判断题】语言需要遵循科学。 (错 ) 4【判断题】在今天 ,语言勾连社会生活。 (对 )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五) 1【单选题】 “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们全部世界的局限。 ”是谁所言 ?(B)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普希金 D 海明威 2【单选题】以下哪个词语填入 “鬼灯一闪 ,显出 ()面”中,最能营造恐怖的氛围 A 狰狞 B 獠牙 C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