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实验四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分一、目的与要求

油脂是食品加工中重要的原料和辅料,也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必需脂肪酸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取自食品用油,即食用油脂。气象色谱法测定油脂脂肪酸组分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些相关标准(如:GB/T17377)规定应用的检测方法。

甲酯化是分析动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的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也是常用的标准方法(GB/T 17376-1998)。

本实验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测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学习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分析技术。

二、原理

本实验甲酯化方法采用国标--GB/T 17376-1998,甘油酯皂化后,释出的脂肪酸在三氟化硼存在下进行酯化,萃取得到脂肪酸甲酯用于气象色谱分析。

样品中的脂肪酸(甘油酯)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1.气相色谱仪: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2.恒温水浴锅

3.移液管

4.胶头滴管

5.小圆底烧瓶

6.冷凝管

7. 样品瓶

(二)试剂

1.正己烷:分析纯,沸程60~90℃或30~60℃,重蒸。

2.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3.三氟化硼甲醇溶液

4.饱和食盐水

5.市售大豆油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预处理

甲酯化:

取2~4滴大豆油样品于x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3ml的KOH甲醇溶液,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可用水冷),加入5ml三氟化硼溶液,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3ml正己烷,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饱和食盐水溶液,静止3~5min,取上层油样1ml于试样瓶中,进GC分析。

测定:

(1)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25mm(内径)×60m,内膜厚度0.32。

②程序升温:150℃保持3min,5℃/min升温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

③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氢气:40mL/min,空气:450mL/min,分流比30﹕1。

④柱前压:25kpa

(2)色谱分析

自动进样,吸取1μL试样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利用标准图谱确定每个色谱峰的性质(定性),利用软件自带的自动积分方法计算各脂肪酸组分的百分含量。

五、注意事项

1.本法检测灵敏度高,在分析时应注意防止由于色谱柱中高沸点固定液、样品净化不完全及载气不纯等带来的污染,使其灵敏度下降。

2.本方法采用极性色谱柱,样品处理时应尽力保证脱水彻底。

3.本实验采用自动进样,序列采集,工作站在序列运行之后不再允许更改序列采集方法,所以在运行某一序列之前应确认程序编辑无误。

4.为了保护毛细管柱,一定要确认升温程序在该型号色谱柱的温度允许范围内。

七、思考题

1.气象色谱的原理,适用范围

2.检测某一样品脂肪酸组成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

脂肪酸值的测定

脂肪酸值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脂肪酸溶于有机溶剂,通常利用无水乙醇来萃取样品中的脂肪酸,然后用标准氢氧化钾溶液滴定。从而求得脂肪酸值。 二、仪器和试剂 1.试剂 0.01mol/L KOH或(NaOH)乙醇 -(95%)溶液;先配置约0.5 mol/L KOH,标定,然后用移液管移取10ml,用95%乙醇稀释至500ml. 无水乙醇 95%乙醇 1g/100ml酚酞乙醇溶液:1.0g酚酞溶于100ml95%乙醇溶液中。 2.仪器 具口磨口塞锥形瓶 150ml 、25ml比色管、10ml移液管、50ml移液管、微量袖滴定管、表面皿、感量0.01g天平、漏斗、电动振荡器 三、操作步骤 1.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样品约80g,粉碎,95%粉碎试样通过0.45mm孔径筛。 2.浸出,取试样10g±0.01g于1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0ml无水乙醇,加塞,振荡几秒后,打开塞子放气,再盖紧瓶塞置电动振荡器振荡10min,将锥形瓶倾斜静置数分钟,让试样粉粒沉降在一角。 3.过滤:小心地倾析尽可能多的上清液于铺在玻璃漏斗上的多折滤纸中,用表面皿盖在漏斗上,以减少蒸发,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25ml比色管准确收集滤液25ml。 4.滴定:将25ml滤液移入锥形瓶中,用50ml无二氧化碳蒸镏水分三次洗涤比色管,将洗涤液一并倒入锥形瓶中,加几滴酚酞批示剂,立即用0.01mol/LKOH-乙醇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0.5min内不消失为止,记下所耗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升数(V O)。 四、结果计算 脂肪酸值按公式计算 50 100 X(脂肪酸值)=(V1- V0)c×56.1×× 25 m(100-M) 式中:X----每100g干样所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mg V1----滴定试样用去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ml V0----滴定25ml酚酞乙醇溶液用去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 50----浸泡试样用无水乙醇的体积,ml 25----用于滴定的滤液体积,ml c-----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浓度,mol/L m-----试样质量,g 56.1---1ml浓度为1mol/L的碱液相当KOH的质量,mg M-----试样水分百分率,%(测定小麦粉、玉米粉脂肪酸值时按湿基计算,不必减去水分) 100----换算为100g试样质量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为每100g干样所耗氢氧化钾不超过2mg,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五、注意事项 1.粉碎后的样品要尽快测定,否则脂肪酸值会很快增加。 2.浸出液色过深,滴定终点不好观察时,改用四折滤纸,在滤纸锥头内放入约0.5g 粉未活性碳,慢慢注入浸出液,边脱色边过滤。或改用0.1%麝香草酚酞乙醇溶液指示剂,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AMAMFSAc23033 谷类脂肪酸度滴定法 AM-AM-FS-Ac-23033 脂肪酸度——谷类 1.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a)谷物研磨机—适用于磨碎小样品。 (b)脂肪提取设备—Soxhlet或其它适合的型号(耐用的纸套筒或铝质RA-360套筒适合提取用)。 1.2 试剂 (a)甲苯-乙醇-酚酞溶液—0.02%。向IL甲苯中加1L乙醇和0.4g酚酞。 (b)乙醇-酚酞溶液—0.04%。向1L乙醇中加0.4g酚酞。 (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178N。无碳酸盐的。1ml=1mgKOH。 2.试验过程 2.1.方法Ⅰ 用人工四分法或利用机械采样装置取得大约50g谷物(玉米200g)的代表性样品,尽量磨碎以便使不少于90%的样品能通过40号筛 (某些较粗颗粒不会明显地影响结果)。如果样品太湿不易磨碎,在约10O℃干燥到足以除去多余的水分。 在提取器中,用石油醚提取10±0.1g磨碎的样品大约16h。样品磨碎后尽快着手提取,切勿将磨碎的样品放置过夜。在蒸气浴上将溶剂从提取物中全部蒸发掉。在提取烧瓶中用5Oml甲苯-乙醇-酚酞溶液溶解残渣并用标准KOH溶液滴定到明显的粉色,或将黄色溶液滴定到桔红色。如果滴定中有乳状物形成,加入第二份5Oml甲苯-乙醇-酚酞来消除。终点颜 色应显示与向5Oml和滴定开始时原始溶液颜色相同的适当浓度的K 2Cr 2 O 7 溶液中加 2.5ml0.0l%KmnO 4。溶液得到的溶液颜色相同。(把0.5%的K 2 Cr 2 O 7 溶液滴到5OmlH 2 O中直到颜 色相当,然后加25ml0.0l%KMnO 4 溶液)。 用5Oml甲苯-乙醇-酚酞溶液进行空白滴定,从样品滴定值中减去空白值。如果加入了另一份5Oml甲苯-乙醇-酚酞溶液,则进行双份空白滴定。将脂肪酸度以中和从1OOg谷物(干成份)中分离出的脂肪酸所需要KOH的mg数报告。脂肪酸度=l0×(滴定值-空白值)。 2.2.方法Ⅱ 测定玉米的快速法 (可在1h内得到结果) 按2.1制备样品,称20±0.01g放入玻璃塞烧瓶或一般瓶中,准确加入5Oml苯,塞好瓶,摇几秒钟使苯蒸气饱和瓶内的空气,临时松塞降压后再塞好。在机械振荡器内振荡烧瓶3Omin,或用手定期振荡45min。将瓶子倾斜不少于3min使粗粉沉积在一个角上。小心地尽可能多地把液体倾泻入l5cm插在8cm玻璃漏斗中的折叠滤纸,用表面皿盖上漏斗减少蒸发。在25m1容量瓶中准确收集25ml滤液。将此滤液转入950ml平底烧瓶中,再用乙醇-酚酞溶液将容量瓶充至25ml刻度并转到含苯提取物的烧瓶中。 按C制备所用的色标,用标准KOH溶液滴定提取物。对白玉米滴定到明显粉色,对黄玉米滴到桔红色。如果滴定过程中有乳状液形成,加入苯和乙醇-酚酞溶液各95ml来消除。测定25ml苯和25m1乙醇-酚酞混合溶液空白滴定值。如果再次加了苯和乙醇,则重复空白滴定。将脂肪酸度报告为中和从1OOg玉米(干料)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mg数。 脂肪酸度=10×(滴定值-空白值)。以干样计算。

粮食中脂肪酸值含量的测定

GB 5510—85 本标准适用于商品粮食中脂肪酸值含量的测定。 1 仪器和用具 1.1 带塞锥形瓶:150 ml; 1.2 量筒; 1.3 移液管; 1.4 微量滴定管; 1.5 表面皿; 1.6 天平:感量0.01 g; 1.7 电动振荡器; 1.8 漏斗等。 2 试剂 2.1 0.01 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95%)溶液:先配制约0.5 N氢氧化钾水溶液,再取20 mL,用95%乙醇稀释至500 ml; 2.2 苯、95%乙醇; 2.3 0.04%酚酞乙醇溶液(0.2 g酚酞溶于500 ml 95%乙醇溶液中)。 3 操作方法 3.1 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样品约80 g,粉碎使90%以上试样通过40目筛。粉碎后试样加在20℃以上室温放置,脂肪酸值会很快增加,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测定。 3.2 浸出:称取试样20±0.01 g(脂肪酸值高于60 mgKOH/100 g时称试样10 g)于200 ml或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苯,加塞摇动几秒钟后,打开塞子放气,再盖紧瓶塞置振荡器振荡30 min(或用手振荡 45 min),取出,将瓶倾斜静置数分钟,使滤液澄清。 3.3 过滤:用快速滤纸过滤,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25 ml比色管或量筒收集滤液25 ml立即准确调节至刻度。

3.4 滴定:将25 ml滤液移入锥形瓶中,再用原比色管或量筒取25 ml酚酞乙醇溶液加入锥形瓶中, 立即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半分钟内不消失为止。记下所耗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 升数(V1)。 3.5 空白试验:取25 ml酚酞乙醇溶液同3.4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记下耗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升数(V0)。 4 结果计算 脂肪酸值以中和100 g粮食试样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脂肪酸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 1── 滴定试样用去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ml; V ──滴定25 ml酚酞乙醇溶液用去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50──浸泡试样用苯的体积,ml; 25──用于滴定的滤液体积,ml; 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当量浓度; 56.1──氢氧化钾毫克当量; W──试样重量,g; M──试样水分百分率,%(测定面粉脂肪酸值时按湿基计算,不必减去水分); 100──换算为100 g试样重量。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脂肪酸值在51以上的不超过5 mg KOH/100 g;在50以下的,不超过3 mg KOH/ 100 g。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注:浸出液色过深,滴定终点不好观察时,改用四折滤纸,在滤纸锥头内放入约0.5 g粉末活性碳,慢慢注入浸出液,边脱色边过滤。或改用0.1%麝香草酚酞乙醇溶液指示剂,滴定终点为绿色或蓝绿色。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份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分一、目的与要求 油脂是食品加工中重要的原料和辅料,也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必需脂肪酸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取自食品用油,即食用油脂。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脂肪酸组分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些相关标准(如:GB/T17377)规定应用的检测方法。 甲酯化是分析动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的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也是常用的标准方法(GB/T 17376-1998)。 本实验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测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学习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分析技术。 二、原理 本实验甲酯化方法采用国标--GB/T 17376-1998,甘油酯皂化后,释出的脂肪酸在三氟化硼存在下进行酯化,萃取得到脂肪酸甲酯用于气象色谱分析。 样品中的脂肪酸(甘油酯)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北京普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气相色谱仪:GC---7800主机,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2.恒温水浴锅 3.移液管 4.胶头滴管 5.小圆底烧瓶 6.冷凝管 7. 样品瓶

(二)试剂:.石油醚、乙醚、氢氧化钾、甲醇均为AR级。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预处理 酯化测定: 取0.2g油样于10ml容量瓶中,家5.0ml 4:3石油醚—乙醚,使其溶解,在加4.0ml 0.5mol/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振摇1分钟,放置8min后加水1.0ml,静止20min使之分层,取上层液注入色谱仪,保留时间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测定: (1)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32mm(内径)×30m,内膜厚度0.5um。 ②程序升温:150℃保持3min,5℃/min升温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 ③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氢气:40mL/min,空气:450mL/min,分流比30﹕1。 ④柱前压:25kpa (2)色谱分析 自动进样,吸取0.4-1μL试样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利用标准图谱确定每个色谱峰的性质(定性),利用软件自带的自动积分方法计算各脂肪酸组分的百分含量。 五、鉴别 1.测定常见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的构成比并查阅有关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的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大部分有相同之处,但是主要脂肪酸的含量是不相同的。根据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即可鉴别油品种类。 2.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通常用硫酸—甲醇法,和AOAC-IUPAC 标准法,我们采用了氢氧化钾-甲醇法,经试验3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脂肪酸的测定

2.2.1.脂肪酸的变化分析 试剂:0.3%甲醛、6 mol/l HCl-CH3OH溶液、三氯甲烷 方法:GC—MS联用分析测定,步骤如下: (1)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Ⅰ组实验菌株用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抗冻保护剂,接种后放入30℃、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4 h。细胞振荡培养至生长对数中期,移取适量细胞悬浮液至-30℃冰箱冷冻7d,取出30℃下解冻5-10min,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空白样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24h,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 Ⅱ组实验菌株用于面包冷冻面团的制备,添加抗冻保护剂,于-20℃冷冻30d 后取出解冻,取20g解冻后的面团,分散于180ml无菌水中,震荡30min,静置15min,离心并取上清液。用0.3%甲醛灭活后,4000 r/min下离心15 min,弃去上清液,用蒸馏水洗涤,离心收集细胞,-18℃冷冻,冷冻真空干燥制得干细胞后备用。空白样则不添加抗冻保护剂,其余处理方法一样。 (2)脂肪酸的甲基化与提取 取50 mg冻干细胞加入6 mol/l HCl-CH3OH溶液2 ml,置100℃的条件下盐酸水解甲基化3 h,溶液呈现棕褐色(或黑褐色),取出,置室温下冷却。加入正己烷1.5ml振荡。经4000 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再加入正己烷1.5ml 抽提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加入蒸馏水3ml,经4000 r/min离心10 min,收 吹干,加入10μl三氯甲烷制备脂肪酸酯化液。集上清液于离心管中。用流动N 2 (3)薄层层析 用玻璃毛细管取脂肪酸酯化液点在硅胶G-TLC薄层板上,以正己烷+无水乙醚(1+1)为展层系统,待层析液至硅胶板上缘后立即取出薄层板,风干。在UV254灯下检查制备的脂肪酸纯度与相对浓度。将脂肪酸甲酯带做好标记,轻轻刮下, 吹干后加入0.5ml无水甲醇振荡溶解,然后进行GC—用二乙醚抽提两次,经N 2 MS分析。(4)GC—MS操作条件程序升温:初温130℃,保持1 min;终温280℃,维持min,升温速度7.6℃/min。检测器温度250℃;载气(He)流速30 ml/min;分流比50:1;流速(He)49.9 ml/min;进样量1μl。(2)中质谱条件用电子轰击源(Ⅱ)分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质量扫描范围35—500。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食品中脂肪存在状态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熟练地掌握乙醚、石油醚、乙醇等有机溶剂的安全使用方法,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回流、回收及分离技术。 3.了解各类食品中的脂肪测定方法,掌握索氏提取法的检测技能。 食品中脂肪是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脂肪是人体组织细胞的一个重要成分,量种富含热能的营养素,也是脂肪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的脂蛋白,在调节人本生理机能、完全生化反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种食品中脂肪的含量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食品中的脂肪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脂肪和结合脂肪。测定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方法有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碱水解法、皂化法等。 一、标准方法(GB 5009.6-85) (一)索氏抽提法(第一法) 1.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物。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2.试剂 (1)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2)海沙;同GB5009.3食品水分的测定方法。 3.仪器 索氏脂肪抽提器。 4.操作方法 (1)样品处理 ①固体样品。精密称取2 -5g (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沙,全部移入滤纸筒内。(干样粉碎后过40目筛,肉绞两次,一般样品用组织捣碎机。) ②液体或半固体样品:称取5.0-10.0g ,置于蒸发皿中,加入海沙约20g 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 (2)抽提 将滤纸筒放入抽提管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量的接受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抽提,一般抽提6-12h 。 (3)称量 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内乙醚剩1-2mL 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105℃干燥2h ,放干燥器内冷却0.5h ,称量。 5.计算10020 1?-=m m m X …………………………(3-11) 式中:X---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 m 1---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 m 0---接受瓶的质量,g; m 2---样品的质量(如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中,按测定水分前的质量计),g 。 6.说明 (1)本法为索氏(SoxhLet )提取法,为经典方法,测定准确,但费时、费试剂。 (2)本法要求必须干燥无水,水分有碍有机溶剂对样品的浸润。 (3)本法测得的脂肪中,还含有少量的可溶于脂肪的有机酸、色素、香精、醛、酮等,故只可称为粗脂肪。 (4)索氏提取器如图3-7所示。有机溶剂在接受瓶中受热蒸发至冷凝管中,冷凝后于盛装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基础知识: 油脂就是食品的重要组分与营养成分。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测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气相色谱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酯交换法(甲酯化法),图谱解析采用归一化法。 气相色谱(GC) 就是一种把混合物分离成单个组分的实验技术它被用来对样品组分进行鉴定与定量测定。 一个气相色谱系统包括: ? 可控而纯净的载气源能将样品带入GC系统 ? 进样口同时还作为液体样品的气化室 ? 色谱柱实现随时间的分离 ? 检测器当组分通过时检测器电信号的输出值改变从而对组分做出响应 ? 某种数据处理装置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氢气与空气燃烧所生成的火焰产生很少的离子。在氢火焰中,含碳有机物燃烧产生CHO+离子,该离子强度与含量成正比。该检测器检出的就是有机化合物,无机气体及氧化物在该检测器无响应。 当纯净的载气(没有待分离组分)流经检测器时产生稳定的电信号就就是基线。

1——载气(氮气); 2——氢气; 3——压缩空气; 4——减压阀(若采用气体发生器就可不用减压阀); 5——气体净化器(若采用钢瓶高纯气体也可不用净化器); 6——稳压阀及压力表; 7——三通连接头; 8——分流/不分流进样口柱前压调节阀及压力表; 10——尾吹气调节阀; 11——氢气调节阀; 12——空气调节阀; 13——流量计(有些仪器不安装流量计); 14——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15——分流器; 16——隔垫吹扫气调节阀; 17——隔垫吹扫放空口; 18——分流流量控制阀; 19——分流气放空口; 20——毛细管柱; 21——FID检测器; 22——检测器放空出口;

方法来源: 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样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 2、原理 样品中的脂肪酸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 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化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3、试剂与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石油醚:沸程30℃~60℃。 3、2甲醇(CH3OH):色谱纯。 3、3正庚烷[CH3(CH2)5CH3]:色谱纯。 3、4无水硫酸钠(Na2SO4)。 3、5异辛烷[(CH3)2CHCH2C(CH3)3]:色谱纯。 3、6硫酸氢钠(NaHSO4)。 3、7氢氧化钾(KOH)。 3、8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mol/L):将13、1g氢氧化钾溶于100mL无水甲醇中,可轻微加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即得澄清溶液,有效期3个月。 3、9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取出适量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移至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稀释定容,贮存于-10℃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3、10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将单个脂肪酸甲酯分别从安瓿瓶中取出转移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冲洗安瓿瓶,再用正庚烷定容,分别得到不同脂肪酸甲酯的单标溶液,贮存于-10 ℃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3、11丙酮:色谱纯。 5、仪器与设备 5、1实验室用组织粉碎机或研磨机。 5、2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5、3毛细管色谱柱: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相,柱长100m,内径0、25mm,膜厚0、2μm。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实验四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分一、目的与要求 油脂是食品加工中重要的原料和辅料,也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必需脂肪酸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取自食品用油,即食用油脂。气象色谱法测定油脂脂肪酸组分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些相关标准(如:GB/T17377)规定应用的检测方法。 甲酯化是分析动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的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也是常用的标准方法(GB/T 17376-1998)。 本实验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测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学习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分析技术。 二、原理 本实验甲酯化方法采用国标--GB/T 17376-1998,甘油酯皂化后,释出的脂肪酸在三氟化硼存在下进行酯化,萃取得到脂肪酸甲酯用于气象色谱分析。 样品中的脂肪酸(甘油酯)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1.气相色谱仪: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2.恒温水浴锅 3.移液管 4.胶头滴管 5.小圆底烧瓶 6.冷凝管 7. 样品瓶 (二)试剂 1.正己烷:分析纯,沸程60~90℃或30~60℃,重蒸。 2.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3.三氟化硼甲醇溶液 4.饱和食盐水 5.市售大豆油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预处理 甲酯化: 取2~4滴大豆油样品于x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3ml的KOH甲醇溶液,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可用水冷),加入5ml三氟化硼溶液,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3ml正己烷,70℃水浴加热回流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饱和食盐水溶液,静止3~5min,取上层油样1ml于试样瓶中,进GC分析。 测定: (1)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25mm(内径)×60m,内膜厚度0.32。 ②程序升温:150℃保持3min,5℃/min升温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 ③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氢气:40mL/min,空气:450mL/min,分流比30﹕1。 ④柱前压:25kpa (2)色谱分析 自动进样,吸取1μL试样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利用标准图谱确定每个色谱峰的性质(定性),利用软件自带的自动积分方法计算各脂肪酸组分的百分含量。 五、注意事项 1.本法检测灵敏度高,在分析时应注意防止由于色谱柱中高沸点固定液、样品净化不完全及载气不纯等带来的污染,使其灵敏度下降。 2.本方法采用极性色谱柱,样品处理时应尽力保证脱水彻底。 3.本实验采用自动进样,序列采集,工作站在序列运行之后不再允许更改序列采集方法,所以在运行某一序列之前应确认程序编辑无误。 4.为了保护毛细管柱,一定要确认升温程序在该型号色谱柱的温度允许范围内。 七、思考题 1.气象色谱的原理,适用范围

测定方法-游离脂肪酸

2.1.4游离脂肪酸测定方法2.141 试剂 乙醇-乙醚混合溶液:无水乙醚与95沱醚1:1(V)混合,每100mL溶剂加入0.3mL酚酞指示剂 0.1M KOH标准溶液:称取5.8gKOH溶于1000mL新沸冷却蒸馏水中,摇匀,按下 法标定其摩尔浓度。称取在125 C烘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0.8608g ,精确至0.0002g ,置于250mL锥形瓶中,以50mL蒸馏水溶解, 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上述KOH容液滴定至粉红色,同时做空白试 验,KOH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 G— (V V。)0.2042 式中:G—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g V —KOH容液用量,mL V 。一空白试验KOH溶液的用量,mL 0.2042 —每mo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 计算结果:M KOH二0.86080.0942 (44.85 0.10) 0.2042 1獅酞指示剂:1g酚酞溶于100mL95乙醇中 2.1.4.2 仪器 250mL锥形瓶,25mL滴定管分析天平 2.2.5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测定⑴: 精确称取样品5.0g,置于锥形瓶中,用水浴微热熔融,加入预先中和的乙醚、乙醇混合液50mL使之溶解,加入1%酚酞5滴,然后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至呈粉红色,10s 内不退色为终点,记录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液的毫升数。游离脂肪酸质量分数(以油酸计)为

m 式中FFA 游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 V-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282-油酸的摩尔质量(g/mol ) m 样品质量(g ) 2.1.5游离氨基酸测定方法 2.1.5.1 试齐I 」 40%中性甲醛:40mL 甲醛溶于60mL 蒸馏水中,用1mol/L NaOH 调pH 为8.1 0.1%百里酚酞:0.1g 百里酚酞溶于90mL 乙醇,加水至100mL 0.1M NaOH B 准溶液:称取110gNaOH 溶于100mL 无CO 的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 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用塑料管量取5.1m 上层清液,用无CO 的水稀释至1000mL 摇匀。 称取0.75g 于105-110 C 烘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无 CO 水溶解,加2滴酚酞指示液,用配好的NaOH 底至溶液呈粉红色, 并保持30s ,同时做空白实验。NaOH 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 M NaOH m 1000 (V 1 V 2)M 式中:m —邻苯二甲酸氢钾 质量, g V 1 —NaOH 体积,mL V 2 —空白试验消耗NaO 啲体积, mL M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 204.22g/mol 计算结果: M NaOH =—— 0.7512 1000 — =0.11026 (33.41 0.05) 204.22 FFA V C 282 1000 100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鱼肉中脂肪酸含量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鱼肉中脂肪酸含量 摘要:本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鱼肉中脂肪酸的组分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百分含量测定。 关键词:梭鲈鱼;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脂肪酸 实验部分 1、仪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Agilent 安捷伦,7890B-7000B); 2、试剂与标准品:正己烷、甲醇(Fisher Scientific 飞世尔);三氯甲烷、氢氧化钾(天津光复试剂厂)。 3、样品前处理:称取10g左右的鱼肉置于索式提取器中,加入40mL氯仿回流4h,取出后旋转蒸发浓缩近干,加入5mL乙醚-正己烷(1:2)溶液,溶解脂肪后倒入25mL试管中,继续加入5m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甲酯化),振摇后加入5mL正己烷静置10min后,吸取上层正己烷过滤膜后放入自动进样瓶中待测。 4、色谱与质谱条件: 色谱柱:HP-5MS(30 m×0.25 mm×0.5 μm);载气:氦气(99.999%);恒流模式流速:1.0 mL/min;进样:1.0 μL,不分流;进样口温度:250 ℃;程序升温:80 ℃保持1min,以10 ℃/min升温至180 ℃,以5℃/min升温至260 ℃,以20℃/min升温至280 ℃;离子化方式:电子轰击(EI);离子化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传输线温度270 ℃;Q2碰撞气:氮气;溶剂延迟:3 min;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范围:50~300 amu;定量方式:面积归一化法。 结果与分析 表1 鱼肉中脂肪酸甲酯化学组分及含量(n=5) 序号保留时间 (min) 化学成分 (脂肪酸甲酯) 相对百分比 (%) RSD % 1 12.509 肉豆蔻酸甲酯 3.78 2 13.915 十五碳酸甲酯0.36 3 15.097 棕榈油酸甲酯* 5.19 4 15.404 棕榈酸甲酯28.15 5 16.285 十七碳一烯酸甲酯0.72 6 18.102 亚油酸甲酯* 5.50 7 18.189 反油酸甲酯* 19.17 8 18.283 油酸甲酯* 4.17 9 18.607 硬脂酸甲酯 5.14 10 20.802 花生四烯酸甲酯* 0.93 11 20.916 EPA* 4.03 12 21.473 花生一烯酸甲酯* 1.11 13 23.924 DHA*20.84

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测定

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测定 1.原理:将脂肪酸甘油酯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后,进行气相色谱测定。用归一法确定各脂肪酸的组成比例。 1.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2.1 试剂:石油醚—乙醚溶液:1:1(V/V)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0.4(mol/L):称取2.3克氢氧化钾溶 于100毫升无水甲醇中,储入具塞瓶中备用,使用期不得 超过2周。 甲醇钠溶液:含1%钠的无水乙醇溶液。从试剂罐的溶剂 中取出约1克钠,用滤纸除去上面附着的溶剂,溶于100 毫升无水甲醇中,等气泡放完并冷却后,储入棕色瓶中备 用,瓶塞上最好装有硅胶干燥管。 盐酸-甲醇溶液:0.4(mol/L). 2.2 制备方法: (a ) FFA≤10% 称取100—250毫克油样,精确至1毫克,装入25毫升具 塞容量瓶中,加入石油醚—乙醚溶液约2毫升,稍事振摇, 待油样溶解后,再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约1毫升,混 匀,在室温下放置约30分钟,再沿瓶塞加入水,静置, 待分层。(上层以甲酯,溶剂为主,下层以脂肪醇,水为 主)吸取上清液0.5—2微升进样。 (b) FFA≥10%

称取100—250毫克油样,精确至1毫克,防入酯化瓶中 加入5毫升甲醇钠溶液及沸石数里粒,接上冷凝管加热 回流约15分钟,直至油珠消失,再由冷凝管加入约6 毫升盐酸-甲醇溶液继续加热回流约10分钟,停止加热, 冷却后,取下冷凝管,将酯化瓶中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中,加入10毫升水和10毫升正庚烷,猛烈振摇2分钟, 分层后,弃去水相,将上层正庚烷过滤,(通过铺有无 水硫酸钠的脱脂棉)吸取0.5—2微升正庚烷溶液进行 测定。 2.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条件:FFAP柱0.3mm*30M IN=DE=230—240度OV—220度灵敏 度1000,衰减1,载气0.1Mpa.

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实验三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索氏抽提法基本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 二、原理 利用脂肪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在索氏提取器中将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反复萃取,提取样品中的脂肪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即为脂肪或称粗脂肪。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索氏提取器如图3-3所示 (2)、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3)、干燥器 (4)、恒温水浴箱 2、试剂 (1)无水乙醚(不含过氧化物)或石油醚(沸程30-60°C) (2)滤纸筒 四、测定步骤 1、样品处理 (1)固体样品: 准确称取均匀样品2-5g(精确至0.01mg),装入 滤纸筒内。 (2)液体或半固体: 准确称取均匀样品5-10g(精确至0.01mg), 置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 g,搅匀后于沸水浴上蒸干,然 后在95-105°C下干燥。研细后全部转入滤纸筒内,用沾有 乙醚的脱脂棉擦净所用器皿,并将棉花也放入滤纸筒内。 2、索氏提取器的清洗 将索氏提取器各部位充分洗涤并用蒸馏水清洗后烘干。脂肪烧瓶在103°C±2°C的烘箱内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差不超过2mg)。 3、样品测定 (1) 将滤纸筒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抽提筒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脂肪烧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通入冷凝水,将底瓶浸没在水浴中加热,用一小团脱脂棉轻轻塞入冷凝管上口。 (2) 抽提温度的控制:水浴温度应控制在使提取液在每6-8min回流一次为宜。 (3) 抽提时间的控制: 抽提时间视试样中粗脂肪含量而定,一般样品提取6-12h,坚果样品提取约16h。提取结束时,用毛玻璃板接取一滴提取液,如无油斑则表明提取完毕。 (4) 提取完毕。取下脂肪烧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烧瓶内乙醚仅剩下1—2mL时,在水浴上赶尽残留的溶剂,于95—105°C下干燥2h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继续干燥30min后冷却称量,反复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差不超过2mg)。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基础知识: 油脂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酯交换法(甲酯化法),图谱解析采用归一化法。 气相色谱(GC)是一种把混合物分离成单个组分的实验技术它被用来对样品组分进行鉴定和定量测定。 一个气相色谱系统包括: ?可控而纯净的载气源能将样品带入GC系统 ?进样口同时还作为液体样品的气化室 ?色谱柱实现随时间的分离 ?检测器当组分通过时检测器电信号的输出值改变从而对组分做出响应 ?某种数据处理装置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氢气和空气燃烧所生成的火焰产生很少的离子。在氢火焰中,含碳有机物燃烧产生CHO+离子,该离子强度与含量成正比。该检测器检出的是有机化合物,无机气体及氧化物在该检测器无响应。 当纯净的载气(没有待分离组分)流经检测器时产生稳定的电信号就是基线。

1——载气(氮气); 2--氢气; 3——压缩空气; 4——减压阀(若采用气体发生器就可不用减压阀); 5—-气体净化器(若采用钢瓶高纯气体也可不用净化器); 6-—稳压阀及压力表; 7——三通连接头; 8-—分流/不分流进样口柱前压调节阀及压力表; 10——尾吹气调节阀; 11——氢气调节阀; 12——空气调节阀; 13-—流量计(有些仪器不安装流量计); 14——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15—-分流器; 16—-隔垫吹扫气调节阀; 17-—隔垫吹扫放空口; 18——分流流量控制阀; 19—-分流气放空口; 20—-毛细管柱; 21——FID检测器; 22-—检测器放空出口; ?方法来源: 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实验一、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食品分析实验一: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学习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索氏抽提法基本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 2.实验原理 利用脂肪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在索氏提取器中将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反复萃取,提取样品中的脂肪后,蒸去脂肪瓶中的溶剂,所得的物质即为脂肪(或称粗脂肪)。 3.仪器及材料 3.1仪器 索氏提取器(如图3-3所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 器、恒温水浴箱 3.2试剂 无水乙醚(不含过氧化物)或石油醚(沸程30-60°C)、滤 纸筒 3.3材料 饼干、方便面等选一 4.实验步骤 4.1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均匀实验样品2g左右并记录(精确至0.01mg),装入滤纸筒内。 4.2索氏提取器的清洗 将索氏提取器各部位充分洗涤并用蒸馏水清洗后烘干。脂肪烧瓶在103°C±2°C的烘箱内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差不超过2mg)。 4.3样品测定 (1)将滤纸筒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抽提筒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脂肪烧瓶,由抽提器冷 凝管上端加入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通入冷凝水,将底瓶浸没在水浴中加热,用一小团脱脂棉轻轻塞入冷凝管上口。 (2)抽提温度的控制:水浴温度应控制在使提取液在每6-8min回流一次为宜。 (3)抽提时间的控制: 抽提时间视试样中粗脂肪含量而定,一般样品提取6-12h,坚果 样品提取约16h。提取结束时,用毛玻璃板接取一滴提取液,如无油斑则表明提取完毕。 (4)提取完毕。取下脂肪烧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烧瓶内乙醚仅剩下1—2mL时,在 水浴上赶尽残留的溶剂,于

95—105°C 下干燥2h 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继续干燥30min 后冷却称量,反复干燥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差不超过2mg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表1 数据记录表 计算公式: X = m m m 0 1 ×100 式中:X----样品中粗脂肪的质量分数,%; m----样品的质量,g; m 0 ---干燥的脂肪烧瓶的重量,g; m 1 ---抽提后脂肪和烧瓶的总重量,g. 此实验与理论脂肪含量(10%)存在很大差异,此实验存在很大误差。根据实验过程分析此误差可来源于(1)乙醚纯度过低;(2)前后两次称量过程仪器误差较大;(3)干燥不彻底,试验后样品吸水导致质量差量过小。 6. 讨论与心得 6.1思考题 6.1.1潮湿的样品可否采用乙醚直接提取?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样品中的水分会阻止乙醚渗入到视频组织的内部,使提取效率降低,即萃取速度减慢,另外乙醚可饱和2%的水分,这样饱和的水分可溶解一些糖分等水溶性非脂类物质,造成一定的测定误差。因此,对于湿润,粘稠状的食品,可以用无水硫酸钠来去除样品中少量的水。 6.1.2如果用此法测定的样品中脂肪含量不同于标签上标示的值,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答:可能存在的原因为:提取效率过低,实验操作误差,标签数值有夸大成分。 6.2注意事项 (1) 抽提剂乙醚是易燃,易爆物质,应注意通风并且不能有火源。 (2)样品滤纸色的高度不能超过虹吸管,否则上部脂肪不能提尽而造成误差。 (3)样品和醚浸出物在烘箱中干燥时,时间不能过长,以防止极不饱和的脂肪酸受热氧化而增加质量。 (4)脂肪烧瓶在烘箱中干燥时,瓶口侧放,以利空气流通。而且先不要关上烘箱门与 样品的质量m/g 干燥脂肪烧瓶m 0/g 抽提后脂肪和烧瓶的质量m 1/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恒重值

玉米中脂肪酸值的测定

玉米中脂肪酸值的测定 Xxxxxx系09级专业:xxx 姓名:xxx 2009210790 摘要:本实验介绍了玉米脂肪酸值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操作方法和技巧,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出终点判定的辅助方法,减少平行试验的误差。 关键词:玉米脂肪酸值测定影响因素实验平行试验试验误差脂肪酸值的测定一直是玉米储存品质判断的重要依据,2006年11月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 20570-2006),并于2006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规则中将脂肪酸值作为玉米储存品质判定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玉米入库及存储过程中,脂肪酸值的测定都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玉米脂肪酸值测定过程中滴定终点变化不敏锐,个体差异大等问题,容易造成平行试验误差较大。我们对该方法进行仔细研究,总结了大量经验,摸索出玉米脂肪酸值测定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及终点判断的辅助方法,大大减少了平行试验的误差。 1 玉米脂肪酸值测定的方法 在室温下用无水乙醇提取玉米中的脂肪酸,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计算脂肪酸值。试样制备→试样称取→浸出→过滤→滴定→结果计算。 2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 2.1样品的制备 (1)取样要有代表性,分别取混合均匀的样品80~100g。 (2)按GB/T 5507检验样品细度,粉碎样品只能用具有风门可调和自清理功能的锤式旋风磨粉碎,粉碎后的样品一次通过CQl筛的应达到95%以上。筛上筛下全部筛分范围的样品经充分混合后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3)在常温下,粉碎后的样品的脂肪酸值会逐渐增加,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测定。如需较长时间存放,应存放在冰箱中,全部过程不得超过24小时。 (4)样品称取时采用百分之一天平即可,称取试样10 g±0.01 g,称量前要混匀样品。用称量纸及角匙称取,注意样品转移时无洒漏。 2.2样品的处理 (1)用50 mL单标线移液管加入50 mL无水乙醇浸泡试样,并置于振荡频率为100次/min的往返式振荡器上振摇30min。 (2)振摇后将锥形瓶倾斜静置1~2 min,让试样粉粒沉降在一角。 (3)用中速定性滤纸及短颈玻璃漏斗过滤,小心地倾倒尽可能多的上清液于铺在玻璃漏斗上的多折滤纸中,用表面皿盖在漏斗上,以减少蒸发,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50 mL比色管收集滤液25 mL以上。 2.3滴定溶液的配置 (1)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溶液必要时应重新标定。 (2)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溶液在常温下(15℃~25℃)的保存时间不超过2个月,当液体出现浑浊、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时,应重新制备。 (3)当稀释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时,所用乙醇应事先调节为中性。 (4)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应在临用前稀释配置。 2.4滴定 (1)样品提取后要尽快完成滴定,滴定应在散射日光或日光型日光灯下对着

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

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 A.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玉米储存品质判定。 A.2原理 在室温下无水乙醇提取玉米中的脂肪酸,用标准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计算脂肪酸值。 A.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规定,仅使用分析纯试剂。 A.3.1无水乙醇。 A.3.2酚酞—乙醇溶液(10g/L);1.0g酚酞溶于100mL95%(V/V)乙醇。 A.3.3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将蒸馏水烧沸,加盖冷却。 A.3.4c(KOH)=0.01mol/L氢氧化钾—95%乙醇标准滴定溶液。 A.3.4.1c(KOH)=0.5mol/L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称取28g氢氧化钾,置于聚乙烯容器中,先加入少量无CO2的蒸馏水(约20ml)溶解,再将其稀释至1000ml,密闭放置24h.吸取上层清液至另一聚乙烯塑料瓶中。 A.3.4.2c(KOH)=0.5mol/L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的标定 称取在105℃烘2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的邻苯二钾酸清钾2.04g,精确到0.0001g,溶于50ml不含CO2蒸馏水中,滴加酚酞-乙醇指示剂(A3.2)3~5滴,用配制的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滴定至微红色,以30s不褪色为终点,记下所耗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ml数(V1),同时做空白试验(不加邻苯二钾酸氢钾,同上操作),记下所耗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ml数(V0),按式计算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浓度。 100×m c(KOH)=————————— (1)

(V1-V0)×204.22 式(1)中: c(KOH)—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浓度,mol/L; 1000—换算系数: m—称取邻苯二甲酸氢加的质量,g; V1—滴定所耗情氧化钾标准储备液体积,ml; V0—空白试验所耗氢氧化钾标准液体积,ml; 204.22—邻苯二钾酸氢钾的摩尔质量g/mol. 注: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按要求定时复标。 A.3.4.3c(KOH)=0.01mol/L氢氧化钾-95%乙醇标准滴定溶液 准确移取20.0ml/L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用95%(V/V)乙醇稀释定容至1000ml,盛放于聚乙烯塑料瓶中。临用前稀释。 注:稀释用乙醇应事先调整为中性。 A.4仪器与设备 A.4.1具塞磨口锥形瓶:250ml. A.4.2移液管:50.0ml、25.0ml. A.4.3微量滴定管:5ml,最小刻度为0.02ml:10ml,最小刻度为0.05ml. A.4.4天平:感量为0.01g以上。 A.4.5振荡器:往返式,震荡频率为100次/min. A.4.6粉碎机:锤式旋风磨,具有风门可调和自清理功能,以避免样品残留和出样管堵塞。在粉碎样品时,磨膛不能发热。 A.4.7电动粉筛:按GB/T5507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