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辅导理论(2014.9)
- 格式:ppt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25
高教论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启示杨英(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20世纪60年代末,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重视人性的积极面,例如价值、尊严、潜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学理念延伸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习观,教学观两方面,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启示作用。
1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学习者的参与性。
学生带着情感和认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学习者的自发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获得知识;三是学习的渗透性。
外化为行,内化为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内化为行为准则;四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检验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作自我评价。
[1]显然,人本主义学习观一方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自发性,同时,认为学习者的学习需有情绪体验的参与;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生命的运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1.2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基于其对人的基本假设是,人本性向善,且具有巨大潜能。
(1)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目标。
罗杰斯在《学习自由》一书中表达了其主张的教育目标,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学习,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又有独特个性和充分发展的人。
[2]可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完美人格的人。
(2)以“非指导性”为原则。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是相对于“直接”指导而言,具有较少直接性、命令性和指示性等特征。
因此,“非指导性教学”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
[3]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扮演启发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基本任务不是“教”,而是“促”,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有任何人为的制约,允许学生自由的学习,以满足好奇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一)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三)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
1.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2.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3.低层次需要与生存直接相关,而高层次的需要与生存较少有直接关系。
4.不同需要的满足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低层次需要相比,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求较多的前提条件,但它一旦满足会产生较强的主观幸福感。
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1.务实型自我实现者。
主要特征是务实和能干,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
如:罗斯福、杜鲁门等美国总统。
2.超越型自我实现者。
这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常常意识到内在的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
这种类型的人在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中比较常见。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即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又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因此,领悟和实现高峰体验均是感悟人生价值、塑造自我心灵和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
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快乐的瞬时体验。
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的贡献:1.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以整体论方法探讨健康人的心理特征。
2.需要层次理论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局限:1.创建理论的方法过于主观2.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3.忽视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它内化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
但此时问题就会发生: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如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
例如,当儿童有了过失的时候,父亲并不因此而轻视、斥责和惩罚他,而是以诚恳的态度认可孩子的感情,同时又适当地指出他的过失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儿童就不会因此而出现自我不协调的状况。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推崇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其次详细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简单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8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接受和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1.教育的宗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
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1]2.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和需要,所以, 人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现状, 还要发展自己。
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动机。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恰当的教育气氛, 采用有效方法去调动学生天性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 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 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 以此消除其“自我概念”上的不协调及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提倡从一开始就创造并维持一种没有威胁感、可以降低焦虑的、安全的气氛, 提倡教育中的“非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