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经典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已知一组数据2a -,42a +,6,83a -,9,其中a 为任意实数,若增加一个数据5,则该组数据的方差一定() A .减小 B .不变 C .增大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把原来数据的平均数算出来,再把方差算出来,接着把增加数据5以后的平均数算出来,从而可以算出方差,再把两数进行比较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原来数据的平均数=

242683925

555

a a a -++++-+==,

原来数据的方差=22222

2

(25)(45)(265)(835)(95)5

a a a S --+-++-+--+-=,

增加数据5后的平均数=2426839530

565

a a a -++++-++==(平均数没变化),

增加数据5后的方差=

222222

21

(25)(45)(265)(835)(95)(55)6

a a a S --+-++-+--+-+-=

, 比较2S ,21S 发现两式子分子相同,因此2S >2

1S (两个正数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基本概念,熟记方差的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要比较增加数据后的方差的变化,可分别求出原来的方差和改变数据后的方差,再进行比较.

2.已知一组数据a 、b 、c 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4,那么数据a+2、b+2、c+2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 A .7,6 B .7,4

C .5,4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数据a ,b ,c 的平均数为5可知a+b+c=5×3,据此可得出1

3

(-2+b-2+c-2)的值;再由方差为4可得出数据a-2,b-2,c-2的方差. 【详解】

解:∵数据a ,b ,c 的平均数为5,∴a+b+c=5×3=15,

∴1

3

(a-2+b-2+c-2)=3,

∴数据a-2,b-2,c-2的平均数是3;∵数据a,b,c的方差为4,

∴1

3

[(a-5)2+(b-5)2+(c-5)2]=4,

∴a-2,b-2,c-2的方差=1

3

[(a-2-3)2+(b-2-3)2+(c--2-3)2]

= 1

3

[(a-5)2+(b-5)2+(c-5)2]=4,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均数、方差,熟练掌握平均数以及方差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3.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图形数出各环数出现的次数,在进行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

【详解】

根据图表可得10环的2次,9环的2次,8环的3次,7环的2次,6环的1次.所以可得

众数是8,中位数是8,平均数是102+92+83+72+61

=8.2

10

?????

方差是

22222

2(108.2)2(98.2)3(88.2)2(78.2)(68.2)

1.56

10

?-+?-+?-+?-+-

=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的基本知识,关键在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特别是方差的公式.

4.为了解我市初三女生的体能状况,从某校初三的甲、乙两班中各抽取27名女生进行一

分钟跳绳次数测试,测试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如果每分钟跳绳次数≥105次的为优秀,那么甲、乙两班的优秀率的关系是()

A.甲优<乙优B.甲优>乙优C.甲优=乙优D.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位数可得甲班优秀的人数最多有13人,乙班优秀的人数最少有14人,据此可得答案.

【详解】

解:由表格可知,每班有27人,则中位数是排序后第14名学生的成绩,

∵甲班的中位数是104,乙班的中位数是106,

∴甲班优秀的人数最多有13人,乙班优秀的人数最少有14人,

∴甲优<乙优,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位数的应用,熟练掌握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是解题的关键.

5.某鞋店一天中卖出运动鞋11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

尺码(cm)23.52424.52525.5

销售量

12251

(双)

则这11双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5,25 B.24.5,25 C.25,24.5 D.24.5,2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23.5、24、24、24.5、24.5、25、25、25、25、25、26,

数据25出现了五次最多为众数.

25处在第6位为中位数.所以中位数是25,众数是25.

故选:A.

6.某车间需加工一批零件,车间20名工人每天加工零件数如表所示:

每天加工零

件数

45678人数36542

每天加工零件数的中位数和众数为( )

A.6,5 B.6,6 C.5,5 D.5,6【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分别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由表知数据5出现了6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为5;

因为共有20个数据,

所以中位数为第10、1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中位数为66

2

=6,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用到的知识点: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7.如图是根据我市某天七个整点时的气温绘制成的统计图,则这七个整点时气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中位数31,众数是22 B.中位数是22,众数是31

C.中位数是26,众数是22 D.中位数是22,众数是2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即可判断.

【详解】

七个整点时数据为:22,22,23,26,28,30,31

所以中位数为26,众数为22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中位数,众数的定义,解题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

8.(11·大连)某农科院对甲、乙两种甜玉米各用10块相同条件的试验田进行试验,

得到两个品种每公顷产量的两组数据,其方差分别为s甲2=0.002、s乙2=0.03,则 ( ) A.甲比乙的产量稳定B.乙比甲的产量稳定

C.甲、乙的产量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哪一品种的产量更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方差是刻画波动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数字.与平均数一样,仍采用样本的波动大小去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的方法,方差越小则波动越小,稳定性也越好.

【详解】因为s2

甲=0.002

=0.03,

所以,甲比乙的产量稳定.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方差. 解题关键点:理解方差意义.

9.已知一组数据:6,2,8,x,7,它们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7 B.6 C.5 D.4

【答案】A

【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平均数为6求出x的值,然后根据中位数的概念求解.

详解:由题意得:6+2+8+x+7=6×5,解得:x=7,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6,7,7,8,则中位数为7.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知识,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10.某中学为了了解同学们平均每月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在某年级随机抽查了20名同学,结果如下表所示:

这些同学平均每月阅读课外书籍本数的中位数和众数为( )

A.5,5 B.6,6 C.5,6 D.6,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分别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两个数都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

5出现了6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5.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11.某鞋店一天卖出运动鞋12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则这12双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5,25 B.24.5,25 C.25,24.5 D.24.5,24.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解:由表可知25出现次数最多,故众数为25;

12个数据的中位数为第6、7个数据的平均数,故中位数为2525

2

=25,

故选:A.

12.郑州某中学在备考2018河南中考体育的过程中抽取该校九年级20名男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以便知道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成绩如下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 5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2.30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25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是 0.07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由表格中数据可得: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2.35,错误;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正确;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30,错误;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不是0.0725,错误;

故选B.

【点睛】

考查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定义和计算公式是本题的关键,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13.为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意校园?致远方”朗诵艺术大赛,八年级“屈原读书社”组织了五次选拔赛,这五次选拔赛中,小明五次成绩的平均数是90,方差是2;小强五次成绩的平均数也是90,方差是14.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的成绩比小强稳定

B.小明、小强两人成绩一样稳定

C.小强的成绩比小明稳定

D.无法确定小明、小强的成绩谁更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

【详解】

∵小明五次成绩的平均数是90,方差是2;小强五次成绩的平均数也是90,方差是14.8.平均成绩一样,小明的方差小,成绩稳定,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方差、平均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

错因分析容易题.失分原因是方差的意义掌握不牢.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了解全国中学生最喜爱哪位歌手,适合全面调查.

B .甲乙两种麦种,连续3年的平均亩产量相同,它们的方差为:S 甲2=5,S 乙2=0.5,则甲麦种产量比较稳.

C .某次朗读比赛中预设半数晋级,某同学想知道自己是否晋级,除知道自己的成绩外,还需要知道平均成绩.

D .一组数据:3,2,5,5,4,6的众数是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数据整理与分析中的抽样调查,方差,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即可判断. 【详解】

A 、了解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歌手情况时,调查对象是全国中学生,人数太多,应选用 抽样调查的调查方式,故本选项错误;

B 、甲乙两种麦种连续3年的平均亩产量的方差为:25S =甲,2

0.5S =乙,因方差越小越

稳定,则乙麦种产量比较稳,故本选项错误;

C 、某次朗读比赛中预设半数晋级,某同学想知道自己是否晋级,除知道自己的成绩外,还需要知道这次成绩的中位数,故本选项错误;

D 、.一组数据:3,2,5,5,4,6的众数是5,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据整理与分析中的抽样调查,方差,中位数,众数,明确这些知识点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是解题关键.

15.小王在清点本班为偏远贫困地区的捐款时发现,全班同学捐款的钞票情况如下:100元的3 张,50元的9张,10元的23张,5元的10张.在这些不同面额的钞票中,众数是( )

A .10

B .23

C .50

D .1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00元的有3 张,50元的有9张,10元的有23张,5元的有10张,其中10元的最多,

∴众数是10元. 故答案为A .

【点睛】

本题考查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做多的数叫做众数.

16.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某同学分析上表后得到如下结论:

①甲、乙两班学生平均成绩相同;

为优秀)

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输入汉字个数150

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均水平的判断主要分析平均数;优秀人数的判断从中位数不同可以得到;波动大小比较方差的大小.

【详解】

从表中可知,平均字数都是135,①正确;

甲班的中位数是149,乙班的中位数是151,比甲的多,而平均数都要为135,说明乙的优秀人数多于甲班的,②正确;

甲班的方差大于乙班的,又说明甲班的波动情况大,所以③也正确.

①②③都正确.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17.某中学篮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如表:

关于这12名队员年龄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位数是14.5 B.年龄小于15岁的频率是

5 12

C.众数是5 D.平均数是14.8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频率、中位数和平均数即可.【详解】

解:A、中位数为第6、7个数的平均数,为1415

2

+

=14.5,此选项正确;

B、年龄小于15岁的频率是151

122

+

=,此选项错误;

C、14岁出现次数最多,即众数为14,此选项错误;

D、平均数为:131145154162175

=

1212

?+?+?+?

,此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的计算问题,是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的定义进行解题.

18.在光明中学组织的全校师生迎“五四”诗词大赛中,来自不同年级的25名参赛同学的得分情况如图所示.这些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96分,98分B.97分,98分C.98分,96分D.97分,96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

【详解】

98出现了9次,出现次数最多,所以数据的众数为98分;

共有25个数,最中间的数为第13个数,是96,所以数据的中位数为96分.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也考查了中位数.19.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 C D.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

∴1

5

(3+a+4+6+7)=5,

解得,a=5

S2=1

5

[(3-5)2+(5-5)2+(4-5)2+(6-5)2+(7-5)2]

=2,

故选D.

20.某校九年级数学模拟测试中,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这组数据描述正确的是()

A.众数是110 B.方差是16

C.平均数是109.5 D.中位数是109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求出众数和中位数,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求出平均数和方差.

【详解】

解: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10,A正确;

1

6

x=×(110+106+109+111+108+110)=109,C错误;

21

S

6

= [(110﹣109)2+(106﹣109)2+(109﹣109)2+(111﹣109)2+(108﹣109)2+

(110﹣109)2]=8

3

,B错误;

中位数是109.5,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众数、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掌握它们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

一、选择题 1. 有8个数的平均数是11,还有12个数的平均数是12,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是( ) A. 11.6 B. 232 C. 23.2 D. 11.5 2.小明与小华本学期都参加了5次数学考试(总分都为100分),数学老师想判断这两个同学的数学成绩谁更稳定,在做统计分析时,老师需要比较这两个人5次数学成绩的(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众数 D 中位数 3.某鞋柜售货员为了了解市场的需求,需要知道所销售的鞋子码数的( ) A 中位数 B 众数 C 平均数 D 方差 4.某个班级期末英语成绩的平均分是75分,方差为225分2,如果每个学生都多考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方差不变,平均分不变 B 平均分变大,方差不变化 C 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大 D 平均分变大,方差变大 5.一组数据的方差为2s ,将这组数据的每个数据都扩大三倍,所得到的一组新的数据的 方差为( ) A 29s B 2s C 23s D 22s 6.一个样本的方差是22221261 [(5)(5)(5)]6 s x x x =-+-++-L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 为( )A 6 B 16 C 5 D 5 6 7.某班七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5,6,x ,7,7,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7 B .6 C .5.5 D .5 8.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2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定额,统计了 这2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 公司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中位数是( ). A .400件 B .350件 C .300件 D .360件 9.某超市购进了一批不同价格的皮鞋,下表是该超市在近几年统计的平均数据.要使 该超市销售皮鞋收入最大,该超市应多购( )的皮鞋 A .160元 B .140元 C .120元 D .100

经典初中数学题大全

一、填空题: 1.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用符号“________”表示,其中a叫做________,根指数是________. 2.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3.________的平方根有两个,________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并且________没有平方根. 4.0.25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5.9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6.36的平方根是________,若,则x=________. 7.的平方根是________,的平方根是________,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8.81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是 ________,平方根的倒数是________,平方根的绝对值是________.9.,则x=________. 10.当 a________时,有意义. 二、判断并加以说明. 1.3 的平方是9;() 2.1的平方根是1;() 3.0的平方根是0;() 4.无理数就是带根号的数;() 5.的平方根是;() 6.是25的一个平方根;() 7.正数的平方根比它的平方小;() 8.除零外,任何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9.的平方根是;() 10.没有平方根;()

11.零是最小的实数;() 12.23是的算术平方根.()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算术平方根是 B.的平方根是 C.的算术平方根是 D.的平方根是 2.在四个数0,,2,中,有平方根的是(). A.0与 B.0,与 C.0与 D.0,2与 3.若,则x为(). A.1 B. C. D. 4.的平方根是(). A.3 B. C.9 D. 5.的算术平方根是(). A.16 B. C.4 D. 6.如果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0 B.x>0 C.x> D.x≥ 7.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根是(a≥0),则下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根为().A. B. C. D.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7的一个平方根 B.11的平方根是 C.如果x有算术平方根,则x>0 D. 9.计算的平方根,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A. B. C. D.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轴 对 称 最 值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 线,P为直线l上的一 个动点,求AP+BP的 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 段,求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 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 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 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折 叠 最 值 图形 B' N M C A B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特征 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 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 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 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 ∴∠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图文解析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图文解析 一、选择题 1.某兴趣小组为了解我市气温变化情况,记录了今年月份连续6天的最低气温(单位:℃):7,4,2,1,2,2 ----,关于这组数据,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平均数是B.中位数是C.众数是D.方差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一般地设n个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则方差S2= [(x1﹣)2+(x2﹣)2+…+(x n﹣)2]. 【详解】 解:有题意可得,这组数据的众数为-2,中位数为-2,平均数为-2,方差是9 故选D. 2.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竞赛,进入决赛的共有20名学生,他们的决赛成绩如下表所示: 决赛成绩/分95908580 人数4682 那么20名学生决赛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85,90 B.85,87.5 C.90,85 D.95,90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85分的有8人,人数最多,故众数为85分; 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第10、11两个数, 为85分,90分,中位数为87.5分. 故选B. 考点:1.众数;2.中位数 3.有甲、乙两种糖果,原价分别为每千克a元和b元.根据调查,将两种糖果按甲种糖果x千克与乙种糖果y千克的比例混合,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现在糖果价格有了调整:甲种糖果单价下降15%,乙种糖果单价上涨20%,但按原比例混合的糖果单价恰好不 变,则x y 等于()

初中数学经典习题资料

232-2 -11-11O x y (第7题) (第 4题) O x P · 1 2 1 -1 1 y -1 1 -2 2 2 -2 2 3 3 选择题 1.|2|-等于 ( ) A .2 B .2- C . 2 1 D .2 1-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 .1、1、2 B .3、4、5 C .1、4、6 D .2、3、7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 .331-=- B .632a a a =? C .1)1(2 2 +=+x x D .22223=-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1,2)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坐标是( ) A .(2,2) B .( -4,2) C .(-1,5) D .(-1,-1)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 .6 B .7 C .8 D .9 6.若? ? ?==21 y x 是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13=-y ax 的解,则a 的值为( ) A .-5 B .-1 C .2 D .7 7.如图,关于抛物线2)1(2 --=x 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顶点坐标为(1,-2) B .对称轴是直线x =1 C .开口方向向上 D .当x >1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8.如上右图是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一种展开图,那么在原正方体的表 面上,与 汉字“美”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 ( ) A .我 B .爱 C .长 D .沙 9.谢老师对班上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这次考试成绩达到A 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 )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例题: 用配方法解方程x2+4x+1=0,经过配方,得到( ) A.(x+2) 2=5 B.(x-2) 2=5 C.(x-2) 2=3 D.(x+2) 2=3 【分析】配方法:若二次项系数为1,则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若二次项系数不为1,则可先提取二次项系数,将其化为1后再计算。【解】将方程x2+4x+1=0, 移向得:x2+4x=-1, 配方得:x2+4x+4=-1+4, 即(x+2) 2=3; 因此选D。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例题: 若多项式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则m的值为()A.-2 B.2 C.0 D.1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先将(x-1)(x+3)乘法公式展开,再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解】∵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 即x2+mx-3=(x-1)(x+3), ∴x2+mx-3=(x-1)(x+3)=x2+2x-3, ∴m=2; 因此选B。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例题: 已知(x2+y2+1)(x2+y2+3)=8,则x2+y2的值为() A.-5或1 B.1 C.5 D.5或-1 【分析】解题时把x2+y2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再运用因式分解法就比较简单【解】设x2+y2=t,t≥0,则原方程变形得 (t+1)(t+3)=8,化简得: (t+5)(t-1)=0, 解得:t 1=-5,t 2 =1 又t≥0 ∴t=1 ∴x2+y2的值为只能是1. 因此选B.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易错题汇编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易错题汇编 一、选择题 1.郑州某中学在备考2018河南中考体育的过程中抽取该校九年级20名男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以便知道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成绩如下所示: 成绩(单位:米) 2.10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人数23245211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 5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2.30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25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是 0.07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由表格中数据可得: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2.35,错误;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正确;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30,错误;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不是0.0725,错误; 故选B. 【点睛】 考查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定义和计算公式是本题的关键,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图形数出各环数出现的次数,在进行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 【详解】 根据图表可得10环的2次,9环的2次,8环的3次,7环的2次,6环的1次.所以可得 众数是8,中位数是8,平均数是102+92+83+72+61 =8.2 10 ????? 方差是 22222 2(108.2)2(98.2)3(88.2)2(78.2)(68.2) 1.56 10 ?-+?-+?-+?-+- =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的基本知识,关键在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特别是方差的公式. 3.有甲、乙两种糖果,原价分别为每千克a元和b元.根据调查,将两种糖果按甲种糖果x千克与乙种糖果y千克的比例混合,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现在糖果价格有了调整:甲种糖果单价下降15%,乙种糖果单价上涨20%,但按原比例混合的糖果单价恰好不 变,则x y 等于() A.3 4 a b B. 4 3 a b C. 3 4 b a D. 4 3 b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价格变化前后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进而得出等式求出即可.【详解】 解:∵甲、乙两种糖果,原价分别为每千克a元和b元, 两种糖果按甲种糖果x千克与乙种糖果y千克的比例混合, ∴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为:ax by x y + + , ∵甲种糖果单价下降15%,乙种糖果单价上涨20%, ∴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为: 1520 (1)(1) 100100 a x b y x y -?++ + , ∵按原比例混合的糖果单价恰好不变,

初中数学有理数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1是最小的自然数; B .正分数、0、负分数统称分数 C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D .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0是最小的自然数,属于整数,没有倒数,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关注 【详解】 最小的自然是为0,A 错误; 0是整数,B 错误;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的,故绝对值最小为0,C 正确; 0无倒数,D 错误 【点睛】 本题是有理数概念的考查,主要需要注意0的特殊存在 2.若a 为有理数,且|a |=2,那么a 是( ) A .2 B .﹣2 C .2或﹣2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求出a 的值即可. 【详解】 若a 为有理数,且|a|=2,那么a 是2或﹣2,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了绝对值,熟练掌握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3.已知a b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22a b -<- B .a b > C .22a b -<- D .22a b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分别判断得出答案. 【详解】 A. ∵a>b ,∴a ?2>b ?2,故此选项错误; B. ∵a>b ,∴|a|与|b|无法确定大小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C.∵a>b ,∴?2ab,∴a 2与b 2无法确定大小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性质定义. 4.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1a b << B .11b <-< C .1a b << D .1b a -<<-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数轴的特征,判断出a 、-1、0、1、b 的大小关系;然后根据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逐一判断每个选项的正确性即可. 【详解】 解:根据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可得 a <-1<0<1< b , ∵1<|a|<|b|, ∴选项A 错误; ∵1<-a <b , ∴选项B 正确; ∵1<|a|<|b|, ∴选项C 正确; ∵-b <a <-1, ∴选项D 正确. 故选:A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任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之,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数轴上的任一点表示的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 5.下列四个数中,是正整数的是( ) A .﹣2 B .﹣1 C .1 D .12 【答案】C 【解析】

初中数学专题典型例题训练

第一讲:实数与代数专题典型例题讲解 一实数 1. 例:在14-和15 -之间,请写出两个有理数: . 2. 有理数2 2 3 1 2, (2), 2, 2 ----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A .322122< (2) 2-<--<-, B . 223 12< (2) 22 -<--<- C . 22312< (2) 22-<--<-, D . 232 12< 2(2)2 -<--<- 3. 将一刻度尺如图所示放在数轴上 (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 ),刻度尺上的“0cm ”和 “15cm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6和x ,则( ) A .9<x <10; B .10<x <11; C .11<x <12; D .12<x <13;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C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D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5. 若3x -和7x -是某个实数的平方根,则x = . 6. 若函数()f x 、()g x 满足()()0f x g x +=,当2()f x x x =-+,则函数()g x 的最小值为: 7. 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式子|A |+|B |+|A +B |+|B -C |化简结果为.[ ]. .A .2A +3B -C...B .3B -C..C .B +C....D .C -- 8. 若|A -2|=2-A ,求A 的取值范围。 9. 已知:|x -2|+x -2=0,.求:(1)x +2的最大值; 10. 单项式3x y π - 的系数是_______,次数是_____。 11. 如果21 13 m n a b +--与5 4a b 的同类项,则M =_____,N =_________。 12. 如图.在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以A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弧.以D 为圆心, 3为半径作圆弧.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为S 1、S 2.则S 1-S 2= . 13. 以Rt △ACB 两条直角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如图,其面积分别为1S 和2S ,若△ABC 的面积为S ,则12,S S 与S 的关系为 . 14. 若2 2(3)16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为: . 15. 若m 2+m -1=0,求m 3+2m 2+2015的值. 16. 若0,0,x xy <<则15y x x y -+---=

初中数学经典试题

初中数学经典题目 1、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 点E 在BC 上,AE =BE ,点F 是CD 的中点,且AF ⊥AB ,若AD =2.7,AF =4,AB =6,则CE 的长为 A .2 2 B .23-1 C .2.5 D .2.3 2.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8,AB=6,经过点B 和点D 的两个动圆均与AC 相切,且与AB 、BC 、AD 、DC 分别交于点G 、H 、E 、F ,则EF+GH 的最小值是( ) A .6 B .8 C .9.6 D .10 3.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半径为1的圆A 与边AB 相交于点D ,与边AC 相交于点E , 连结DE 并延长,与线段B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已知tan ∠BPD= 2 1 ,CE=2,则⊿ABC 的周长是 4.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 ,AD ⊥AB ,AB =8,AD =CD =4,点E 、F 分别在线段AB 、AD 上,将△AEF 沿EF 翻折,点A 的落点记为P . (1)当AE =5,P 落在线段CD 上时,PD = ; (2)当P 落在直角梯形ABCD 内部时,PD 的最小值等于 . A G B H C F D E A B C D E F

5、如图所示,在ABC ,AB=BC=50,AC=60,点P 在折线AB-BC 方向向点C 运动,是5,点Q 从C 向A 运动,速度为3,当PQC 为等腰三角形时,CQ 的长为 P B A C E Q 6.如图,(1)将抛物线y 1=2x 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 2的图象,则y 2= ; (2)如图,P 是抛物线y 2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直线x =t 平行于y 轴,分别与直线y =x 、抛物线y 2交于点A 、B .若△ABP 是以点A 或点B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满足条件的t 的值,则t = . 7、四边形ABCD 中,G 、H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AB=CD .BA 、CD 的延长线交HG 的延长线于E 、F 。求证:∠BEH=∠CFH . 8、如图3所示,设BP 、CQ 是?A B C 的内角平分线,AH 、AK 分别为A 到 BP 、CQ 的垂线。 求证:KH ∥BC A B Q P H C K P y x y x = 2y O ·

(完整版)初一年级数学经典例题

数学天地: 初一年级数学核心题目赏析 有理数及其运算篇 【核心提示】 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方面. 【核心例题】 例1计算:2007 20061 ......431321211?+ +?+?+? 分析 此题共有2006项,通分是太麻烦.有这么多项,我们要有一种“抵消”思想,如能把一些项抵消了,不就变得简单了吗?由此想到拆项,如第一项可拆 成 2 1 11211-=?,可利用通项 ()11111+-=+?n n n n ,把每一项都做如此变形,问题会迎刃而解. 解 原式=)20071 20061(......413131212111-++-+-+-)()()( =20071 20061......41313121211- ++-+-+- =20071 1- =2007 2006 例2 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分别为A 、B 、C(如右图).化简b c b a a -+-+. 分析 从数轴上可直接得到a 、b 、c 的正负性,但本题关键是去绝对值,所以应判断绝对值符号内表达式的正负性.我们知道“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大数减小数是正数,小数减大数是负数,可得到a-b<0、c-b>0. 解 由数轴知,a<0,a-b<0,c-b>0 所以,b c b a a -+-+= -a-(a-b)+(c-b)= -a-a+b+c-b= -2a+c 例3 计算:?? ? ??-??? ??-????? ??-??? ??-??? ??-211311 (9811991110011)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实数 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课标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 a (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 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 一对应的。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 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 ???<-=>=)0()0(0)0(||a a a a a a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零没有倒数. 【例题经典】 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 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 n,那么,x= 1(x +x + +x)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n 1 2 n 作“x拔”。 注:如果有n个数x1, x2,, x n的平均数为x,则①ax1, ax2,,ax n的平均数为a x;②x1+b,x2+b,,x n+b的平均数为x+b;③ax1+b,ax2+b,, ax n +b的平均数为a x +b。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f2+f k =n),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 = x1f1+x2f2+xk 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叫做加权平均 n 数,其中f1, f2,, f k叫做权。 ( 3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 x2 ,, x 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x = 1(x +x + +x) 1 2 n n 1 2 n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x= x1f1+x2f2+xk fk,其中n f1+ f2+f k =n。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x=x'+a。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x'1= x1 a,x'2=x2 a,…,x'n=x n a。x'=1(x' +x' + +x' )是新数n 1 2 n 据的平均数(通常把 x1,x2,,x n,叫做原数据,x'1,x'2,, x'n ,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 1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n+1个;若n是偶数,则中位2 数处于第n和第n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22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波动越大。 (二)方差: (1)概念: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 “ s2”表示,即s2= 1[(x1x)2+(x2x)2+ +(x n x)2] 1 2 n (2)意义: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n 数据的波动越稳定。 注:如果有n个数x1, x2,,x n的方差为s2,则①ax1,ax2,,ax n的方差为a2s2;②x1+b,x2+b,,x n+b的方差为s2;③ax1+b, ax2 +b,,ax n +b的方差为a2s2。 (三)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s2= 1[(x1x)2+(x2x)2+ +(x n x)2] 1 2 n (2)简化计算公式(Ⅰ):2 1 2 2 2 2也可写成s2=1[(x2+x2+ +x2)] x2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 n 等于原数据n1 2 n n 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12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点落在BC边上的F点处,∠BAF=600,那么∠DAE等于() A.45°B.30 °C.15°D.6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DAF=30°,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解:∵ABCD是长方形, ∴∠BAD=90°, ∵∠BAF=60°, ∴∠DAF=30°, ∵长方形ABCD沿AE折叠, ∴△ADE≌△AFE, ∴∠DAE=∠EAF=1 2 ∠DAF=15°. 故选C. 【点睛】 图形的折叠实际上相当于把折叠部分沿着折痕所在直线作轴对称,所以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部分就是对应量. 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 A.8cm B.10cm C.12cm D.14cm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AAS”证明ΔABD≌ΔEBD .得到AD=DE,AB=BE,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

【详解】 ∵ BD 是∠ABC 的平分线, ∴ ∠ABD =∠EBD . 又∵ ∠A =∠DEB =90°,BD 是公共边, ∴ △ABD ≌△EBD (AAS), ∴ AD =ED ,AB =BE , ∴ △DEC 的周长是DE +EC +DC =AD +DC +EC =AC +EC =AB +EC =BE +EC =BC =10 cm.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7cm ,4cm ,2cm C .3cm ,4cm ,8cm D .3cm ,3cm ,4cm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 错误; B .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 错误; C .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 错误; D .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 正确. 故选D . 4.如图,在ABC V 中,AB AC =,30A ∠=?,直线a b ∥,顶点C 在直线b 上,直线a 交AB 于点D ,交AC 与点E ,若1145∠=?,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35° C .40° D .45° 【答案】C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初中数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试题 、选择题: 1、图(二)中有四条互相不平行的直线L1、L 2、L 3、L4所截出的七个角。关于这七个角的度数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A.2=4+7 B.3=1+6 C.1+4+6=180 D.2+3+5=360 答案: C.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AD=8,∠ B 是锐角,将△ ACD沿对角线AC折叠,点D 落在△ ABC所在平面内的点 E 处。如果AE过BC的中点,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A 、48 B 、10 6C 、12 7D 、24 2 答案: C. 3、如图,⊙ O中弦AB、CD相交于点F,AB=10,AF=2。若CF∶DF=1∶4,则CF 的长等于() A 、2 B 、 2 C 、3 D 、 2 2 答案: B. 4、如图:△ ABP与△ CDP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且PA⊥PD。有下列四个结论:①∠ PBC =150;② AD∥BC;③直线PC与AB垂直;④四边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23 11 A 、1 B 、 2 C 、 3 D 、 4 答案: D. 5、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 C=90o , AC=8,F 是 AB 边上的 中点,点 D 、E 分别在 AC 、BC 边上运动,且保持 AD=CE ,连接 DE 、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 ① △ 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 四边形 CDFE 不可能为正方形; ③ DE 长度的最小值为 4; ④ 四边形 CDFE 的面积保持不变;⑤△ CDE 面积的最大值为 8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 B. 二、填空题: 6、已知 0 x 1. (1) 若 x 2y 6,则 y 的最小值是 (2). 若 x 2 y 2 3 , xy 1,则 x y = . 答案:(1)-3 ;(2)-1. 7、用 m 根火柴可以拼成如图 1 所示的 x 个正方形,还可以拼成如图 2 所示的 2y 个正方形, 那么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y ,得 y = ____________ . 答 案: 31 y = x - 55 2 2 1 8、已知 m 2- 5m -1= 0,则 2m 2- 5m + 2= . m 答案: 28. 9、 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内的有理数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近 似数 答案:大于或等于且小于 . 10、如图:正方形 ABCD 中,过点 D 作 DP 交 AC 于点 M 、 交 AB 于点 N ,交 CB 的延长线于点 P ,若 MN = 1,PN = 3, 则 DM 的长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y x 3 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 AOB 。现将背面完全 图1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含答案分析)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 考查知识点: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2、代数计算最值问题3、二次函数中最值问题) 问题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完全平方公式配方求多项式取值二次函数顶点)出题背景变式: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几何基本模型: 条件:如下左图,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使PA 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结A B'交l于 点P,则PA PB A B' +=的值最小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是等边三 角形,M为对角线BD(不含B点)上任意一点,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AM、CM. (1)求证:△AMB≌△ENB; (2)①当M点在何处时,AM+CM的值最小; ②当M点在何处时,AM+BM+CM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3)当AM+BM+CM的最小值为 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A B A' ′ P l

例2、如图13,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为(1,4),交x轴于A、B,交y轴于D,其中B点的坐标为(3,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14,过点A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交y轴于点F,其中E点的横坐标为2,若直线PQ为抛物线的对称轴,点G为PQ上一动点,则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D、G、F、H四点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及G、H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15,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T,过点T作x的垂线,垂足为M,过点M作直线M N∥BD,交线段AD于点N,连接MD,使△DNM∽△BMD,若存在,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中数据分析练习题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求2 3 4 5的平均数为(2+3+4+5)/4=。 2、加权平均数: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例如:一般平均数=(a1+a2+a3+....+an)/n 加权平均数=(k1*a1+k2*a2+k3*a3+....+kn*an)/(k1+k2+k3+...+kn) 其中的系数(k1,k2,k3,....kn)称权,他说明这系数后面的数据,在整个统计数据中占的比重.也说明这个数据对统计结果的影响程度. 3、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2 3 4 5 6 7 8 9 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6. 4、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2 5 6 4 3 2 2 7 这组数据的众数为2. 5、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例如: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0 1 5 7 23 11 12 5,则这组数据的级差为23-0=23. 6、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例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其中,n 表示这组数据个数,n x x x ,,,21 表示这组数据具体数值,则这组数据的方差公式为

零花钱在4元以上(含4元)的学生所占比例数为()。该班学生每日零花钱的平均数大约是()元。 三、解答题 21.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某校组织课外小组对该市进行空气含尘调查,下面是一天中每2小时测得的数据(单位:g/m3): (1)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如果对大气飘尘的要求为平均值不超过g/m3,问这天该城市的空气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 22.某酒店共有6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如下表所示: (1)酒店所有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是多少元 (2)平均月工资能准确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吗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如何才能较准确地反映该酒店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谈谈你的看法.

初中数学经典易错题集锦及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易错题集锦 一、选择题 1、A 、B 是数轴上原点两旁的点,则它们表示的两个有理数是 -----------------------------( ) A 、互为相反数 B 、绝对值相等 C 、是符号不同的数 D 、都是负数 2、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a+b|的结果是--------------------( ) A 、2a B 、2b C 、2a-2b D 、2a+b 3、轮船顺流航行时m 千米/小时,逆流航行时(m-6)千米/小时,则水流速度-----------------( ) A 、2千米/小时 B 、3千米/小时 C 、6千米/小时 D 、不能确定 4、方程2x+3y=20的正整数解有---------------------------------------------------------( ) A 、1个 B 、3个 C 、4个 D 、无数个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C 、一条直线是一个平角 D 、把线段向两边延长即是直线 6.函数y=(m 2-1)x 2 -(3m-1)x+2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是---------------------------------- ( ) A.当m ≠3时,有一个交点 B 、1±≠m 时,有两个交 C 、当1±=m 时,有一个交点 D 、不论m 为何值,均无交点 7.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 和r (R>r ),圆心距为d ,且(d-r)2=R 2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内切 B 、外切 C 、内切或外切 D 、不能确定 8、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a 、b 、c 的小点分别是A 、B 、C 且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