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新)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新)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新)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第一季度)

目录

第一部分:Finternet关注 (2)

第三次浪潮.第一次危机 (2)

第二部分:Finternet视点 (5)

一、互联网:中国改革新动力 (5)

二、中国Internet各阶层心态分析 (14)

第三部分:Finternet观察 (22)

一、主流(上篇) (22)

一、主流(下篇) (26)

Finternet观察二:兑现(上篇) (32)

Finternet观察二:兑现(下篇) (38)

Finternet观察四:拍卖 (43)

Finternet观察五:新ICP(上篇) (48)

Finternet观察五:新ICP(下篇) (53)

第四部分:Finternet案例 (59)

Finternet案例一:转型之星.联想 (59)

Finternet案例二:证券之星.STOCKSTAR (67)

Finternet案例三:无线之星.润迅 (71)

Finternet案例四:EC之星.8848 (77)

附录一:1999年下半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述评 (81)

附录二:1999年上半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述评 (88)

第一部分:Finternet关注

第三次浪潮·第一次危机

从2000年开始,随着具有分餐特色的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但也迎来了第一次最为严峻的调整甚至危机。200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面临四路夹击。必将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也必定会有全行业范围内的调整、波动甚至剧烈震荡发生。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倒闭的相对比例有多大,会不会引发骨牌效应。最终倒在地上将是没有竞争力的网络公司而不是互联网或者网络经济本身。

网络经济也有经济周期。问题是调整何时到来,业界如何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热潮的涨落。经济基本面、“第二波”��“新网络概念股”将是维持投资者信心于不倒的关键因素。在.com经济与网络经济之间,存在平滑过渡的可能。而中国网络业会不会崩溃,从根本上还取决于两个与中国国情紧密相关的因素。

1995年��1997年,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初始阶段,最初的浪潮普及了一种概念,建成了一些基础设施体系。1999年��1999年,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浪潮,所谓“网络产业”开始成行成市,商业模型进一步多元化的背后是互联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从游离走向融合。从2000年开始,随着具有分餐特色的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以及电子商务、高度垂直、无线、宽带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核心要义和产业主题,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从浪潮的宽度与广度讲,第三次热潮的社会基础要远远超过前两次浪潮。除了上述特征,第三次浪潮的几个标志是: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互联网开始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其中的表现不仅仅在于代表自由市场经济和新生产力的互联网力量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更在于互联网力量(或者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其他社会力量)开始从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洗牌游戏��体制内存量的大胆切分和体制外增量的热切追逐。种种迹象表明,掌控主要社会资源的主流经济、决定经济改革走向的传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变革的操盘者管理决策层的阵营已经开始分化。

从促进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关系围绕市场、资本、新技术大幅度调整,实现体制内存量、增量与体制外存量、增量之间的对接与盘活,以及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等意义上讲,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发展互联网是另一种改革开放。互联网将与WTO一起,成为改变中国走向的两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量。

然而,从边缘进入中心并非一蹴而就,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一部活生生的革命史,但也始终摆脱不了“边缘的宿命”。必须承认,网络经济背后的生产关系变革需求、制度调整因素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将持续存在。1999年中国网民队伍由200万(小众)激增至790万(大众)的同时,自身的一大质变就是由小社区走向大社会。2000年,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一些崭新规律与传统产业管理观念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大。互联网内在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冲击和破坏甚至颠覆性力量将会充分显现。网络不再是网虫、少数网络科技精英、热心媒

体以及IT业内的事情,因此其发展也不再只由纯粹的科技、商业规律所决定。安全等层面的网际冲突空前加剧,围绕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与现代之间,获利者与出局者之间,资本与权力之间,主流与非主流之间,乃至非主流出于对网络经济不同判断的力量主体之间,在学术、舆论、管理等各个层面的交锋全面展开。

从时间的跨度讲,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距离非常之近,几乎难分你我。两者之间内涵与外延的边界有点模糊不清,以致于许多大众媒体、产业媒体,在竟相报道、剖析这场热潮时,常常将许多问题混为一谈。然而,这恰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成长曲线已经进入加速上行状态,二是网络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入相对模糊的“融合”地带;三是网络经济本身的新陈代谢速度进入2000年前后空前加快,许多企业还没有开张其商业模式就已经处于淘汰境地。

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浪潮有所不同的另一个特征是,随着网络成为一种经济,以及网络力量向社会中心地带的迈进,大量资本、权力的介入以及涌动在创业者中间的普遍的盲动心理,使这场热潮蒙上了前所未有的非理性色彩和不可预测的悬念,其情其景与过去的的房地产热、股票热有着惊人的相似。大方向没错,现实有点问题,一个健康的成长基础最为重要。悬崖边上的中国网络产业,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战国年代绕开发展陷阱,是摆在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为互联网担忧,最担忧的恐怕是:眼前的热潮会不会对今后的成长产生破坏性后果?网络引发的社会风暴会不会成为网络经济自身在中国的发展陷阱。

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面临四路夹击。一是管制压缩生存空间,部分网站不得不做好短期内上不了市的准备,由此可能错失不少发展机遇;二是网络经济加速转型,传统互联网公司如果不能及时“落地”,在与网络化了的产业巨头的竞争中将会失去明星地位,滑落到产业边缘。三是资本市场挤除.com泡沫的运动已经开始,处于继续融资阶段的.com公司尤其是骨子里仍然比较传统的“新生代”有可能面临断奶威胁,最终被淘汰出局。四是伴随正在到来的股市调整,以及投资者商业模型评估体系的质变,正在酝酿IPO的.com公司如果不能赶在资本市场调整到位之前上市,将有可能永远失去“兑现”的机会。

2000年,网络经济将迎来诞生以来第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既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有“无边落木萧萧下”。起起落落之间,必将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也必定会有全行业范围内的调整、波动甚至剧烈震荡发生。但是我们也许更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种死亡与动荡,用平常的心态去解析一个又一个挥之不去的产业“原问题”。在所谓网络企业谁先死这样的讨论当中,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会不会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而在于这种倒闭的相对比例有多大,会不会引发骨牌效应。倒在地上的到底是谁?是没有竞争力而应该被淘汰的一些网络公司还是网络经济本身?

不必过于恐慌,不会有毁灭性的风暴到来。目前在基本面上有两个较为有利的因素。一是风暴即使要发生,源头肯定也在网络经济的源头��美国那里,而美国经济迄今仍然非常稳健。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在2000年第一个季度的增长率保持在7.3%的速度上,这是16年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此前政府预计的增长速度是6.9%,而一些经济学家的预计是7%。官方的说法是:“现在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显示基本面良好,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根据股市在一天或甚至一个月内的表现来判断经济基本面的好坏。”第二种支撑力量来自网络经济的转型本身。实际上从1998年开始,美国的所谓互联网产业就已经开始悄悄转型,只不过进入2000年以后步伐大大加快了而已,其中的关键在于传统产业

纷纷借网转型��不是去另外做一个.com公司,而是真正用互联网来提高效率、节省费用、开辟业务、扩大市场。我们把主流经济网络化称作internet发展潮流的“第二波”。在由互联网公司掀起的“第一波”发展曲线,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第一波”internet发展曲线,已经明显表现出颓势,开始下坠的时候,“第二波”悄悄跟进,并且从去年起“浮出水面”,给予整体存在下滑危险internet曲线以有力的支撑。“新网络概念股”的出现无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而言,都将是维持投资者信心于不倒的关键因素。因此,在.com经济与网络经济之间,存在平滑过渡的可能。

传统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句话值得参考:企业的倒闭无非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企业的倒闭在传统经济当中司空见惯,在网络经济中更是不可避免。随着热潮宽度、广度急剧加大,泡沫的绝对数量肯定会直线上升,所以企业倒闭的数量比之传统经济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倍速的增长极有可能伴随着十倍速的倒闭。调整势在难免,问题的关键是调整最终将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以将泡沫逐渐内部消化的和平形式实现软着陆,还是以全面崩溃的形式硬着陆。

网络产业、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有经济周期,前一次的崩溃将是下一个增长与繁荣的开始。倒闭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来说并不一定是灭顶之灾,传统互联网企业在竞赛中落后、倒下,商业模型合乎网络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兴互联网公司以及由传统产业改造而来的网络化企业纷纷站立起来,互联网的故事从来就是一个前仆后继、新陈代谢的故事。挤除1995年以来第一波发展热潮的泡沫,通过主流经济网络化,承接、支撑internet发展曲线继续上扬,这就是今天应该发生而且正在发生的事实。对于社会各界而言,怀疑的目光应该具体到某些企业的商业模型、发展能力,而不是网络经济本身。因为不可置疑,网络经济已经到来,网络背后的社会变革也已经开始。对于正在发生的这场变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信息经济在中国这个不发达国家的落地生根,必将经历多次涨落、反复震荡、剧烈冲突,时间以50年、100年计,而不是以5年、10年计。

Internet潮流属于历史,无人能够阻挡,但正因为是潮流,internet必将与历史大潮一样经历反复涨落。

不过,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国情”。国情决定了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进程的整体滞后,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第三次浪潮与大洋彼岸的第三次浪潮有所不同,国情也决定了我们的“第二波”与别人的“第二波”有所不同,国情更决定了我们的互联网与社会、经济、资本之间关系的不同。前面所说的决定不会有毁灭性的风暴到来的两个较为有利的因素,说的都是美国那边的情况。对于中国而言,这些只能构成“发展背景”,最多也只是“基本保障”。中国网络业会不会崩溃,从根本上还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如果目前的非理性狂热状态短期内不调整,大量资源、力量继续涌入,.com概念的实际商业价值含量过低,始终难以进入国民经济大循环,资金需求又远远超出资本市场支撑能力,产业完全有可能通过市场进行强行淘汰,所谓强行淘汰,就是经济组织的大面积坏死。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淘汰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公平合理的市场原则进行。一些机制健康、有前途的企业不仅有可能受到连累,为萧条付出代价,甚至也有可能成为网络乱世的牺牲品。

第二,萌芽中的中国网络经济的命运,还将取决于畸形的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的未来走向。在2000年前后“妖气冲天”的网络科技股热潮当中,我们对这种危险的倾向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在1994、1995年中央压缩经济泡沫背景下陷于股灾、楼灾泥潭而不能逃生的极具炒作色彩的那股资本,通过楼市的复苏、去年政府发动的“5·19行情”以及今年

以来的新一轮牛市,不仅成功脱逃,而且又开始在各个领域兴风作浪。今年的网络股炒作明显可以看到借用美国概念进行虚假炒作的这股恶性投机资本的影子。要是单就这股资本倒也罢了,问题是在“资本运营”方面,上市公司、利益集团与恶性投机资本目前有一种合流倾向。与股市内国有资本的不良表现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在资本市场的扭曲性因素越来越多,一旦美国股市风吹草动,恶性投机资本的再次脱逃极有可能酿成股灾。股市的崩溃不仅会导致中小投资者大面积倒下,引发社会信任危机,而且从根本上使一切重归于萧条,造成经济甚至社会动荡。那时侯网络业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

第二部分:Finternet视点

一、互联网:中国改革新动力

历史上一些重大而又关键的技术进步、生产力飞跃往往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大幅度甚至根本性的调整,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技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生产力。网络产业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意味着体制内资源第一次与体制外资源有了纯市场意义上的通道、接口。对体制外存量、增量的发展,视而不见的做法是极不现实的,管制的结果只能是遏制发展,代价惨重。将发展网络经济上升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直面信息经济的一次契机,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次契机,更是打破产业分割,盘活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通过体制内、体制外两种经济组织充分对接改变畸形经济运行机制的一次历史契机。互联网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经济的形成,而信息经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形态。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是社会形态的历史交替。网络经济的游戏规则与我们目前所身处的游戏规则不是同一个东西。无数事例表明,想要绕开管理、绕开国情、绕开制度、绕开阻碍发展的种种社会因素是不可能的;没有政府支持的网络最终难以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或者主流经济。互联网将与WTO一起,成为改变中国走向的两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量。

从目前最热门的词汇“融合”谈起。

网络产业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对于美国和对于中国的意义在有些层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而言,它意味着民间、市场色彩较为浓厚的发展主体与国家、权力色彩较为浓厚的发展主体之间的资源、资本第一次有了产业意义上的高度畅通的双向流动通道,体制内资源第一次与体制外资源有了纯市场意义上的接口。最最关键的是,无论是以增量还是以存量形式存在的体制内财富、资源,现在有了非常清楚的流向:新兴产业、自由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毫无疑问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经济走向。所以,传统产业、

社会力量纷纷介入互联网,只用“分餐”二字来概括显然非常片面。正是因为“主流”的参与,主流经济网络化才凸现为2000年网络经济的重大发展主题。

深度结合已经开始

有人把1995年以来商业internet在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为蒙昧时代(拓荒)、劝说时代(孤独的启蒙)和今天的众声喧哗时代。从接入为王、内容为王、应用为王、服务为王到商务为王,中国互联网服务业在不同阶段有过一些不同的提法,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发展热点、舆论焦点,以及业界对互联网认识由表及里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动态的反映了互联网逐步成行成市,成为产业、经济的全过程。从互联网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1995年到2000年,网络是一部在传统IT产业中孕育,在IT与社会之间的边缘地带爆炸式成长,又最终与其他产业走向深度融合的三步曲。现在,这种带有分餐色彩的融合已经开始。互联网走出IT,与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深度结合的过程,既是网络经济进一步分蘖、走向纵深的过程,也是逐步消除泡末、安全落地的过程。从网络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也是这样一种趋势。将来并不会有脱离社会经济的网络经济,也不会有脱离网络经济的经济网络。网络经济不是纯粹的虚拟经济,而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网络产业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对于美国和对于中国的意义在有些层面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而言,它意味着民间、市场色彩较为浓厚的发展主体与国家、权力色彩较为浓厚的发展主体之间的资源、资本第一次有了产业意义上的高度畅通的双向流动通道,体制内资源第一次与体制外资源有了纯市场意义上的接口。最最关键的是,无论是以增量还是以存量形式存在的体制内财富、资源,现在有了非常清楚的流向:新兴产业、自由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毫无疑问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经济走向。

整合体制内存量资源

时任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公司总裁的温元凯与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李建光日前在某媒体有一个谈话,主题叫做“资本整合中国互联网”,温元凯认为:“目前在北京、上海每天有几十家互联网公司诞生,都希望来抢互联网这块蛋糕。总的来说应当从正面看,社会上关于互联网是泡沫的说法,不足以成为阻碍我们发展互联网的理由。因为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最强有力的增长点,是真正的产业化而不是在“作秀”给别人看。我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核心之一的调整产业结构问题,而我们现在最困难的也正是调整产业结构”。

其实,温元凯的谈话说出了一部分问题,但是没有讲清楚问题的实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源重新配置、存量重新分配的过程。在今天就是用网络经济这一时代赋予的概念之“壳”,用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投票,重新洗体制内存量资源这张大牌。温元凯的谈话内容总结、提升一下,用另一句话来概括也许更为准确“互联网整合中国存量资源”,或者“互联网整合中国产业结构”。从存量与增量,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角度来分析2000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热潮,我们会发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已经开始发生。而且从演变趋向来看,重组、盘活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分餐。

割裂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围绕体制内存量盘活,曾经出台过无数决策,然而收效都不是很大。股份制改革曾经是所有努力当中最有希望的一种,但是最终因为内部人控制等因素,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操作,也没有和资本市场实现纯市场意义上的对接,加之资本市场本身发育不良,产权市场迟迟难以形成,所以成效并不是很明显。

到现在为止,计划体制的僵化与分割依旧存在,让各种资源、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表面上处于一个大市场,是同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但是实际上“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经济活动始终处于相对割裂状态。

割裂的具体表现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始终难以通过市场充分流动起来,在两种经济组织之间自由交易、自由配置。从最初的价格双轨制一直到现在,发展市场经济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交易规则,塑造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通过不同层次的市场发展与保障体系的建立,为资源通过市场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塑造顺畅的通道。目前的现实是,在中国国内市场当中,存在着两种经济主体:国有与非国有,二者在产业资源的占有、从资本市场那里享受的待遇方面处境完全不同。比之产业待遇、市场待遇,政策待遇不一致造成的市场混乱更为严重。

由于社会保障等制度依然严重偏重于体制内经济组织,体制内产业萎缩甩出来的劳动力资源在体制外就业缺乏保障,再就业因此困难重重。也由于产业待遇、市场待遇、政策待遇有限,体制外经济的发展速度有限(20多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三资企业),因此对从体制内甩出来的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

据统计占国民经济75%比例的体制外经济组织,与占25%比例的国有经济组织相比,前者每年能够得到的财政、金融支持不到后者的5%。但是国家金融、财政部门向经济领域投放的资金需要好的企业、好的项目,体制内经济组织承接能力明显有限,而资金大量改投到体制外又不可能。在这方面,资本的不合理配置、恶性循环所产生的后果,与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后果是一样的:储蓄居高不下,民间资本市场迟迟难以启动,资本介入国民经济大循环通路受阻,效率低下。可以说,只要产业不开放、市场不准入、经营不特许、资本不自由、规则不平等的割裂体制不改变,民间资本的拒斥心态就不会改变,国家资本自拉自唱、恶性循环的现状就不会改变。市场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迟迟难以形成气候,长期资本市场始终发育不良,民间投资迟迟难以启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就会严重受限。最终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

网络经济:开放自由的经济

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1998年以来,社会舆论当中出现了许多与信息产业相关的空前激烈的讨论。福州陈氏兄弟私设IP电话被查处一案,各地媒体持续声援达一年多时间。山东沈洪嘉教授抨击资费问题,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电信批评热潮。民营ISP行业全行业死亡,业界集体声讨电信垄断。广电涉足数据通信业务,电信全力反击,双方地方部门甚至为此大打出手。高速互联网挑战中国电信,“网通”一出各界纷纷给予厚望。第四媒体转载、自采新闻,有关部门及传统新闻媒体合力“规范”。中美WTO谈判前后,吴基传声称要处理境内违规外资ICP、ISP。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大卸八块还是免不了一波三折。表面上看,这些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新闻话题,实际上则是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观念、利益主体之间的激烈交锋。这些交锋,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交锋,是

信息社会与前工业社会两种社会之间的交锋。垄断与自由、封闭与开放、改革与保守、权力与资本构成了这场交锋的两个阵营。

具体到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沿,目前表现为以下多种矛盾。在网络经济的自由开放与官方决策的保守封闭之间,在重新洗牌的全球化浪潮与民族国家的安全、独立之间,在资源、产业的横向整合要求与目前产业的行政分割体制之间,在网络文化的多元、发散、创新、颠覆特质与现存文化一元、权威、集中、继承特质之间,在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本的国家管制之间,在资本市场的强烈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在传统产业渐进增长下形成的管理机制与网络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客观要求之间,在政府主管、主抓甚至主办的习惯与网络经济的市场驱动、自由扩张特质之间,在信息的自由流动与意识形态的信息管制之间,诸如此类的冲突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冲突,原因在于网络经济的游戏规则与我们目前所身处的游戏规则不是同一个东西。网络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传统产业的改头换面、经济组织的自由竞争、资本市场的快速发育、资本的高度自由流动,以及体制的深层次调整。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三网合一,三C合一,从产业角度看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存量的流动、盘活与增量的切分。资源的大范围重新配置在此天经地义。此外,网络经济还要求教育产业全面改革,要求传统媒体成为促进信息自由、充分传播的现代媒体乃至知识产业。

互联网,一个存量盘活与增量切分的千年神话。对于主流经济网络化而言,存量盘活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增量切分,甚至可以直接这样说:网络这支增量意义上的概念股,前期最大的价值在于将体制内僵化的、沉淀在夕阳产业的诸多存量盘活,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经济组织在资源、资本等层面的对接、流动。从目前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热潮当中主流经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

对体制外存量、增量的发展,视而不见的做法是极不现实的,管制的结果只能是遏止发展,代价惨重。如何变堵为导,化势能为动能,打通体制内外的资源通道应该是眼下首先应该着手的问题。否则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张。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空泛、危险,关键在于如何顺应潮流、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将发展网络经济上升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直面信息经济的一次契机,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次契机,更是打破产业分割,盘活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通过体制内、体制外两种经济组织充分对接改变畸形经济运行机制的一次历史契机。

网络经济呼唤制度变革

网络对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组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自动到来。

网络经济呼唤制度变革,是从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角度来讲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迄今依然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关系的最精辟的论述。如果把网络经济比作一枚金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便是这枚金币的此面与彼面(注:不是正面与反面)。网络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便密不可分。

3月底以来,发生在姜奇平与吴敬链之间的一场“泡沫与制度之辩”,表面上双方观点分歧严重,交锋空前激烈,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对立,只不过彼此对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结论才有所不同。吴敬链先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网络产业、新经济的意思,只是说目前的热潮当中有许多泡沫,美国的情况和中国有所不同,中国股市上正在爆炒的许多网络股与美国的网络股不是一回事。“当前的美国经济的确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觉得美国经济界人士对泡沫成份的警惕很有道理……当前美国经济既有新经济的内容,也存在泡沫的成份。”

吴敬链认为,中国当然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但是“我们必须懂得,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这样的组织制度和社会文化条件包括:明晰的产权、健全的人才(包括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市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等等。我希望我国官、产、学三界都要为此作出切实的努力,来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我在答记者问时所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含义……从这种观点出发,对于不强调真抓实干,而是爆炒‘高科技’、‘网络股’等概念以吸引大众跟风入市,促成股价飚升,就不能不怀疑醉翁另有他意了。”

internet是未来的方向,这一点无人置疑。但internet并非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即使单单从产业、技术角度讲,internet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制度的创新。长远而言,制度的创新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去年北京青年报举行的“中关村改制与中国知识经济问题研讨会”上有人指出:20年改革使局面有所改观,但是游戏规则从根本上依然不利于创新、不利于信息经济发展。1997年以来的知识经济热潮,总是把“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当作一种技术、产业、经济形态来看待,信息与知识更多的时候在“用”而不是“体”这个层面,没有看到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网络经济必然包含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变迁的快慢取决于国家对经济、社会体制主动调整的力度和广度。

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信息产业、网络经济发展的诸多难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网络公司上市困难等一系列事实证明:制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IT谈IT,就网络说网络,或者就经济讲经济,长远的发展是得不到保证的。

中国过去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改革与发展的平衡如何把握的问题,似乎那一个走得太快都不行。但是总体而言,制度的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制度的调整为先导,但是实际当中又时常没有以制度的调整为先导。各地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的一些制度承诺,到最后流于表面的多,真正兑现的少,许多事情一开始高喊要运用市场机制,但是到做着做着却成了政府主导、政府机制。市场成了可以随意变形的政策工具。由于制度创新过于缓慢,直接影响到决策层对于发展新生产力的认识和紧迫感。全球信息革命进行地如火似荼,中国正在制定的十五规划中间诸如发展信息经济之类的问题据说竟然得不到强调、放不进去。正如吴敬链所言:“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制度的作用重于技术的演进本身;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又是十分艰巨的”。

制度可能是发展的催化器,也可能是发展的致命瓶颈。2000年网络公司海外上市

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情节是:企业只有与中国、中国概念一刀两断,丁磊们只有摇身一变去当外国人,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在此中间,我们可能维护了一种原则,但是可能却会因此失去了一个行业。网络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一两年的自缚手脚、停滞不前就可能错失机遇,其后果如同两会期间一些委员们所说,可能会“错过一个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网络经济推动制度变革

网络经济推动制度变革,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正在促进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等到一种制度彻底调整到位了再去谈发展是不可能的。无论是所有制结构的变革,还是计划、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财富分配方面主导地位的迁移,都经历了一个从暗处到明处,从边缘到中心,从行为到制度的过程。不能绝对的说制度的调整是第一位的,也不能绝对的说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两者缺一不可。短期内在制度的调整、决策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制度创新有着天然要求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从局部首先改变并推动制度创新。制度与以网络经济为先导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历史上一些重大而又关键的技术进步、生产力飞跃往往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大幅度甚至根本性的调整,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技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生产力。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过程正在活生生地上演。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存量、增量资源的盘活、对接、融合。使因为沉淀已久可能彻底丧失价值的体制内资源流动起来。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效率方面,网络经济的一些特征甚至与“两个转变”所提出的要求有着惊人的一致。

除了前面讲的实现资源盘活、体制内与体制外循环打通之外,网络经济还激活了中国风险资本市场、启动了民间投资。风险资本属于长期资本。体制外长期资本的出现对于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意义重大。网络经济正在推动财富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

网络经济从客观上让人们认识到:国民经济发展应该按照新的目标体系来建构,应该随着世界潮流的变化而调整。传统意义上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目标体系值得反思,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至少政府宏观决策应该对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发展新动向有所反映。

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即将让人们认识到,整天在人们眼前晃来晃去的那些家互联网公司决不是网络经济的全部,也不是网络革命的主体。打造网络社会的几种力量,包括传统

IT产业。包括传统电信工业。包括互联网公司这样的时代急先锋。包括其他各个传统产业。包括加入网络经济大循环的资本市场。包括教育、传媒等知识产业,更包括政府。

网络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对整个社会的分配体制产生冲击,而分配制度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根基。从风险投资对创业者价值的高度肯定,到方正、联想、四通、新浪们通过实施认股权证造就一大批百万富翁,这些50年来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人”字重新作出了解释,对知识重新进行了定义,对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从根本上、从正面提出了挑战。如今,这种挑战已经开始发生作用,有关方面据说可能出台新的政策:新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当中技术、智力所占的股份由创业者与投资者自己协商确定,而不是象原来那样由国家规定不得超过30%。发展二字已经让许多人明白,原来的那套东西早已经行不通了。在去年举行的知本家风暴研讨会上,有发言者明确提出:劳动需要重新定义,知识也是一种资本,我们对按劳分配与按知分配需要进行区分和选择。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在此背景下强调,长期以来我国在分配体制上强调按劳分配,但是按劳分配内涵决不仅仅是劳动量积累,更主要的是劳动的最终产品和效益,是劳动价值的市场体现,这也是现代劳动最本质的要求。因此,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

网络经济的发展为知识在我们社会中间重新找到了地位,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了科技、信息、未来、创业、发展这些词汇上。相信1995年的时候,我们绝不象现在这样关心这类话题。我们的大学也不会想到让学生们了解什么叫E-commerce。对于崇拜知识英雄、网络精英的那些年轻人来说,信仰科技、信仰知识、信仰资本,总比信仰权力以及单纯的信仰金钱要好得多。80年代涌现出了许多文学青年,90年代涌现出了许多科技青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网络经济正在为消费者提供花样繁多的廉价物美的新服务。从E-mail、IP电话到移动商务……我们将会从网络经济的发展当中享受更多好处。更重要的是提供这些服务的那些企业。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经济热潮中,我们发现中国正在形成一支从传统IT业到网络产业再到传统经济的,有一定质素且运作方式与国有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团队。

网络经济的发展正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透明,信息传播更加快捷、畅通,正在一点一点改变原来的商业、文化、权力秩序。拿市场领域内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为例,“消费者主权”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因为消费者实现了对消费信息的充分把握。信息的自由流动、透明传播与腐败自古以来就是天敌。电子商务的规范运作、透明交易则对传统商业领域拖帐赖帐、内部回扣等提出了挑战。

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正在打造中国的中产阶层。社会结构的安排中有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是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中间阶层是介于社会高层与低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低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减缓,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中间阶层在社会上代表着温和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和冲突论就很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同时,中间阶层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当中间阶层占社会多数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广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如今,OPTION已经给中国造出了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

在网络所带来的我们与外部世界在商业、文化、资本、信息、人才等不同层面的

对接过程中,中国悄悄加快了自己的全球化进程。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开始加速。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融合而不是对抗才是生存之道。互联网与WTO是未来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因素,但更是推进社会改革、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网络经济正在中国范围内重新洗牌,WTO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两者在全球化、自由流动、市场化等方面是高度一致,相互作用的。

即使从政府、意识形态角度讲,互联网也未必是一种压力。在日前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北京的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目前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新闻开放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因为新闻开放并不仅仅意味着外面的新闻进入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民族文化通过新闻形式充分地向世界展示。在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互联网是对中国政府新闻控制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能否借助互联网用新的方式向外进行广泛传播的挑战。从另一方面看,目前网络上文字鲜活、节奏感强的文风,以及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处理速度,也对主流媒体的僵化文风和反应迟钝构成了无形压力。因此,如果政府能以一种自信的态度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扶持和积极参与,不仅可以对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产生积极的意义,而且中、长期的经济收益也一定是看好的。

以传统媒体出现的变化为例。去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传统媒体网络版联手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会议对外称此举吹响了中国媒体保护自己网上信息产权的号角,媒体的报道是“传统媒体反击网络媒体”。那个时候的传统媒体对网络的态度多多少少有些“敌意”。但是一年之后的今天,传统媒体自己却开始抛却种种顾虑,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融资、挂牌、上市的网络商业计划三部曲。

1997年开始的“网络版”热潮是传统媒体的第一次网路总动员,而2000年初以来的网络版独立化、商业化热潮被称为传统媒体的第二次网路总动员。不少网站突破原来仅仅只是在网上做一个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的初始概念。改变了原先观望、等待甚至敌视的消极心态。不少网站想以此实现曲线上市。此间有分析认为,在现行报纸管理体制之下,报业经营触角向网络的延伸不仅开拓了生存空间,实现了“报纸”向“媒体”以及“报业”向“传媒业”的转变,而且短期内为资本运营、资源经营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传统机制下相对封闭的产品经营终于和读者、广告客户之外的外部世界有了资本、信息接口。互联网,此时此刻成为传统媒体撬动体制内资源的力量新支点。报业产业化、报社企业化的道路也许就在其中,报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资产重组也许因此成为可能。

政府以改革推进网络与发展

两会期间朱总理在谈到电信产业对内开放时说:“我们能够对外国人开放,为什么就不能对我们中国人自己开放,这不合逻辑嘛!”

今日的互联网不是昔日的PC,今日中国不同于一水之隔的美国。互联网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经济的形成,而信息经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形态。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是社会形态的历史交替。对尚处于前现代化、工业化途中的中国而言,制度的变迁重大而又艰难。朱总理所言的电信开放,表面上是个市场问题、经营权问题,实际上是个体制问题。至少是个非国有资本有没有公平竞争权利、有没有资格进入核心产业的问题。

细看网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从“变态”到“常态”,从“边缘”到“中

心”,从“显性”到“隐性”等几个方面的变化。2000年以来的无数事例表明,想要绕开管理、绕开国情、绕开制度、绕开阻碍发展的种种社会因素是不可能的;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没有政府的参与、本地资本市场的支持、传统产业力量的介入以及一个大的社会基础的支撑也是不可能的。有着政府介入的网络产业在有些问题上可能难遂人愿,但是没有政府支持的网络最终难以发展成为“经济”或者主流经济。这是网络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另一重涵义。过去我们谈互联网,更多时候是在谈商业模型、资本运营、文化冲击,但是今后,也许我们不得不多谈一些政府和政策。

政府是改革的推进主体,也是发展网络经济的推进主体。从中国的现实看,政府不仅继续主导着国有资源、国家资本的流向,而且对网络经济新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拥有裁决权。创造环境也罢,促进融合也罢,网络无论作为企业、产业还是经济、社会,其发展都离不开政府。

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环境,曾经有人如此评说:今后几年内,产业的行政分割以及国家资源、资本市场的有限开放不可能在一瞬间改变,对民间性质的互联网企业而言,资源的共享只是一种奢望。在阶段性入关这一历史进程的前半部分,权力短期内不可能退出市场的。

必须承认,有一小部分人上非常不愿意中国加入WTO,也是非常不愿意中国发展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的。但是,政府应该而且最终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潮流之所在。政府的决策与支持,也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话说回来,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创造环境,建设平台,而不是直接参与比赛本身。不要什么时候都要来点政府行为,不然不足以表现重视程度,什么时候都要来点国家队。发展IT不是误区,网络经济时代不可错过。孙中山有一句话说的明白: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新消息表明:政府将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

塑造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主体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有力增长。从全球范围内看,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网络产业的形成,更意味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互联网最重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快速推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提高竞争效率,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经济“软着陆”之后,出现了所谓通货紧缩的困难局面。中央在刺激内需、扩大消费方面力度很大,但收效并不明显。舆论界的判断是:改革失速,或者说失去原动力。但是何以失速,学界众说不一。

让我们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动中去寻找答案。有关调查表明:由于暴富阶层与相对、绝对被剥夺阶层之间的分化,社会心理与改革初期那种近乎献身的热情形成鲜明对照。人们宁可放慢改革,也不愿加大自己的生活或心理压力,更不要说利

益受损了。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相当一部分家庭呈现减收趋向。支持改革的社会基础正在减弱。过去居民在改革中的普遍受益是以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为前提的,而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很难在今后10几年中得到保证。

昔日改革的推进主体各级政府部门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反过来成为被改革的对象。由于种种原因,权力机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奏效,权力不仅不愿意退出市场,而且在某些方面开始与资本加速“合流”。这也是改革失速的重要因素。

渐进式改革无力“破壁”,粗放式增长潜力挖尽。90年代中期以前,以放权让利等为特征,中央与地方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存量重新分配为经济的增长释放了巨大的能量。然而进入90年代后期,改革进入深水区,表层改革始终难以向体制深层突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的利益主体问题值得关注,塑造改革的利益主体、改革的长期支持群体旨关重要。塑造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市场化的中国企业团队旨关重要。在国有经济全面退缩的情况下,如何打造中国民族经济的脊梁重要非常。利益主体是改革最重要的推进主体,企业团队和产业群是最重要的竞争主体。技术是我们社会的发展引擎,有活力的企业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机器。此时此刻,管理层必须明确的一些问题是:在国有经济活力下降、份额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拿什么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主体(即所谓民族脊梁)?在改革失速、经济涨幅下跌的情况下,拿什么作为推动或拉动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增长的产业主体(即所谓支柱产业)?在全球信息经济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拿什么作为对抗信息霸权的科技主体?在全球化空前削弱民族国家管制能力的情况下,拿什么作为应对人才、资本外流的财富主体?在传统社会中间阶层日益消散,改革的社会基础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拿什么作为坚决支持变革的利益推进主体和维护稳定、增长的“群众基础”?

二、中国Internet各阶层心态分析

关于新浪、网易、搜狐在Nasdaq上市的新闻以及传闻、谣言以及辟谣、外电报道以及小道消息多得都让人有些厌烦了,但它们的上市还处在进行时。

关于亚信、Utstarcom、蓝点Linux人们知之甚少,然而在2000年3月份一个月间,这三家先后在美国上市成功。

门户、垂直门户、平面门户;B2B、B2C、C2C全都在以Internet的名义宣誓“就职”,但是,这里可以负责任地断言99%.com都会消亡。现阶段,Internet上真正具有价值的企业是那些为Internet提供基石的企业,比如ISP(美国的AOL、中国的中国电信)、比如网络设备提供商(美国的Cisco、IBM、SUN,中国的联想、实达、华为也在努力)、比如接入设备提供商(美国的DELL、中国的联想),它们或许并不需要一个Internet标签,在形态上,他们现在可能还表现为一家硬件公司或者一家软件公司,很少人访问过它们的网站,但它们才是Internet产业的中流砥柱,笑到最后的是他们,他们喜欢Internet的泡沫吹得更大一些,因为无论谁是泡沫?谁不是泡沫?所有的.com公司都先要向他们交钱。

1998年12月之前,王志东见媒体,见风险投资,见同行,见谁都说四通利方是家互联网公司,但那时没人谁理他这个茬。

到2000年,王志东逢人便说新浪其实是家软件公司,也没人相信。王志东掰手指给大家算新浪在北京的员工构成,以增强说服力:“一共350人,250人是工程师,都在写软件。新浪怎么就不算一家软件公司呢?”

2000年3月16日,王志东来到“中国.com”论坛再度重申“完全有信心说新浪是家软件公司”,怀疑者冷眼旁观:“是不是将新浪定义成ICP不利于在美上市,所以,才称新浪是软件公司。”王志东满脸微笑地闪烁其词:“有点是。”

王志东聪明,之所以敢在“后PC时代”称新浪是软件公司,是因为公众业已认定新浪是Internet公司,投资人业已认定新浪是Internet公司,既然新浪业已被贴上了Internet标签,再在上面贴一张令人踏实的软件标签会只有好处,没有副作用。何乐而不为?

更为重要的是,Internet上的软件公司现在比“门户”在Nasdaq概念好。

都是股市捣的乱

DELL是做PC的,舆论说它是Internet公司;Cisco是做网络设备的,舆论说它Internet 公司;SUN是做服务器的,舆论说它是Internet公司。

康柏也是做PC的,大家不叫它Internet公司;3com也做网络设备,大家也不叫它Internet 公司;SGI也做服务器,大家亦不叫它Internet公司,大家将它们唤作“传统IT企业”。

这背后的“手”是股市股值,以2000年3月28日的Nasdaq行情来说,DELL市值1485亿美元,康柏市值仅为498.78亿美元;Cisco市值5554亿美元,3com市值仅230.01亿美元;SUN市值1834亿美元,SGI市值只有21.30亿美元。

在美国,“谁是Internet企业,谁不是”由股市分析师和投资银行的各种研究报告说了算,他们有资格有权威对公司进行归类,当然这种归类并非一成不变,它要根据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而不停地变动,就是说,这些分析师或研究报告都是“马后炮”,他们最后的、最高的原则是“市值高的都是Internet公司,反之就不是。”

所以,王志东建议,企业真要做事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分析师和研究报告怎么说,也不必先去排互联网的队,“企业真正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获取更高的利润?怎样更好地占领市场?”“只要你企业成功了,即便你的成功不符合现在所有的模式,经济学家或者银行家也会在一夜之间专为你编造一套崭新的理论,帮助你讲故事。”

但如果全听王志东的,不去排互联网的队,风险投资不看好,钱又从哪里来,没有充裕的资本做后盾怎样开创更大的事业?新浪已经有100多个美国股东了,站着说话不嫌腰痛?

Internet是顶值钱的帽子

盛润总裁李立农80年代起就在硅谷闯天下,技术、市场、销售全干过,非常熟悉美国情况,据他讲,从1997年起,美国很多企业就开始觉得需要戴一顶新的帽子,以便以一种

崭新的姿态出现资本市场。“Internet是顶非常值钱的帽子,同样赚一块钱,如果这个钱是Internet上挣的,含金量就高,股值就高网上证券交易商E*Trade一个客户帐号在股市上价值2500到3500美元,传统券商的一个客户只值几百美元。”

这种氛围下,昨天还抨击E*Trade之流搅混美国证券金融市场的传统券商番然醒悟,立刻在自己的业务中增加了网上证券交易,经过Internet重新包装的传统券商也焕发出了青春,股票立即升值。既然Internet是股市上的“点金术”,谁人不爱?

Internet经济特征

据李立农讲:“Intel当时也在拼命摘CPU的帽子,带E-commerce帽子。”

但在王志东眼里Intel依然是家CPU公司,“Intel一直说自己是家Internet公司,但以它自己说为主。”王志东认为,IBM也不算Internet公司。“1995年,OS/2和Windows干仗的时候,IBM也曾一再强调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但没人相信,因为IBM所做的软件并不具有微软所开创的PC软件经济特征。”

王志东认为只有具备“Internet经济特征”的企业才可以带上顶Internet帽子,这个神秘的“Internet经济特征”是指由Internet带来的“极大的规模化、更少的成本以及更容易复制的商业模式”所导致的“利润无限地扩大,平均成本无限地下降”。

王志东不同意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 CTO包云关于“依赖Internet生存的公司,就是Internet公司”的说法,也不同意格鲁夫关于“未来的企业都Internet企业”之类“抹稀泥”,“只有不是Internet 企业的传统企业才会说所有的企业都Internet企业。”“关键不在于靠不靠Internet生存,也在于叫不叫.com,关键在是否具备Internet经济特征。”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志东用“软件公司”和“用软件的公司”作例子:“各行各业用了软件都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益,但我们并没有因此称这些使用软件的公司为软件公司,它们该是汽车公司还是汽车公司,该是电器公司还是电器公司。”“怎么现在一些企业使用了一些电子商业,使用了一些Internet,就变成Internet企业了呢?”

“电话商务”公司

蓝点Linux成立半年就能在美国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上涨4倍多,靠得当然是Internet 概念,但蓝点Linux董事长康哲死活不承认蓝点是Internet公司。

他举例子,“电话刚发明的时候,如果当时有Nasdaq,有高科技股,装了电话的公司一定也会到处宣传因为‘我们公司装了电话,我们的业务将会拓展到哪里哪里’,它股票也一定会涨,股评家也会立即给这家公司包装成一个‘电话商务’公司。”“可笑。”

蓝点没将Internet写进商业计划书,只说明了蓝点是由一个网站发展而来的,蓝点本想在“网络工作室”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上开通一些社区,最后想了想,没有做,在程序员看来,这些都是花时间图热闹的事情,他们认为有精力还是多编一些程序要紧。更为重要的是即便蓝点不说Internet一个字,投资人和股民也会将它当作最正宗的Internet公司。

蓝点现在的研发、销售、市场、邀聘等公司行为都在Internet上进行,康哲来京参加“中国.com”论坛前,在深圳和他的伙伴们专门讨论了一次“蓝点是不是Internet企业”问题,公司的技术天才们一致认定蓝点是家软件公司,不是Internet公司。

蓝点人如此讨厌Internet标签,可能和现在人人都说自己是Internet公司,很多“名人”摇身一变成了Internet“大亨”,Internet业已成为一种带有“招摇撞骗”或“华而不实”危险的标签有关。

什么样的公司最“性感”

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 CEO周鸿袆当初在方正写“飞扬”email软件被当作异类,周鸿袆之所以离开方正,自己开公司就是因为要做Internet,但是,当他注册公司的时候,依然将自己的公司注册成了软件公司。

整天和投资人打交道,已经两次为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成功融资的周鸿袆当然知道在风险投资那里什么样的公司最“性感”,“.com并不是最性感的,最性感的是为.com做软件的公司。”

“Internet时代,绝对不可能靠‘一招鲜’长远发展下去,在一个产业里面,如果没人模仿你,只会有两种情况,要么你的想法特别巨大,要么你的想法特别蠢。Yahoo!今天的霸主的地位靠得是它背后收购的上百家公司。.com的想法再好,也要靠软件支撑,一个站点只有在不断丰富的软件滋养下才能强壮起来,一个简单的创意太容易被COPY了。”另外,“软件和Internet并不冲突,今天我们谈的B2B和前些年的EDI、Intranet在技术上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思想变了而已。”

即便康柏抛弃所有的代理商,将所有的销售都移到Internet上,周鸿袆依然会将康柏看作一家PC公司,而非Internet公司。“网络直销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是不是用Internet游戏规则主导他的发展,主导他公司的业务。”“我不将Internet看作一种‘术’,我将它看作‘道’,这个‘道’代表着未来的战略转折点。”

什么时候贴标签,什么时候不贴

用友是中关村发展最稳健的公司之一,10多年时间常胜不衰,王文京总裁经历过很多竞争对手携最新技术对用友进行的大小挑战,但是“尽管风吹浪打”,王文京始终能“胜似闲庭信步”,即便今天的Internet,王文京也不认为有什么大不了的,在他看来,Internet时代和主机时代、PC时代只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让王文京给企业分类,他会将IT公司分为:硬件公司、软件公司以及服务公司,他认为这样划分要比说一个企业“是Internet企业”或者“不是Internet企业”好些,因为现在“所有的硬件、所有的软件以及所有的服务都支持Internet。”

看来王文京是不主张有Internet标签的,但这并这不妨碍用友1999年同它的劲敌金蝶在Internet标签上打了一场网络财务仗。

事后,王文京说:“网络财务的市场推广工作对提升当期销售效果并不明显,它着眼的是新阶段、未来几年的市场,目的是建立用友在未来市场的地位和影响。”这一仗“只阶段性地达到了目的,后面肯定还要接着做。”对Internet,谁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利用的是傻瓜。利用Internet不仅是技术上的事,也是概念上的事。

王文京强调,用友宣传网络财务不只是一个空的概念,“1997年,用友跳过C/S结构,直接到web base结构,1998年,用友就有网络财务产品在卖了。”

有的地方需要贴Internet标签,但在用友最关键的上市部分,用友用的依然是软件业务,除了软件,用友即将推出网上企业应用服务,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用友还会涉及一些投资业务,主要投“刚起步的Internet公司以及和用友软件相关的公司。”

贾五论

贾红兵1984年入道IT做PC,名噪一时;1998年,面对千军万马做PC的时局,“隐居”多年的贾红兵重新感觉到手中的宝剑在隆隆作响,他长剑一出,率领实达PC闯过独木桥,成为1998年PC新军中唯一的胜者。

没等贾红兵摆上庆功宴,1999年的Internet狂飙就对贾红兵说:“因为PC老了,所以老贾老了,你该退休了。”

听到这些话,贾红兵这些天特别不服,借“中国.com”论坛,贾红兵抛出《Internet时代的PC》长文,批驳了“将Internet描绘成PC掘墓人"的PC-Internet对立论,讽刺了“用静止眼光看待PC” 的PC产业静止论,痛斥了“低估了PC厂家应变能力与实力”的PC厂商无为论,解剖了“低估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发展艰辛”的网络产业投机论,纠正了“片面理解互联网,将.com当作Internet全部”的网络企业网站论。合在一起被“中国.com”称为“贾五论”。

贾红兵在“贾五论”中说:“网络产业在中国被许多人曲解为单纯的投机工具,建网站圈钱上市,似乎已成了网络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美国神话激励下的中国人也开始‘e往无前’、‘i你没商量’,铺天盖地的网站让人应接不暇,仿佛只要和网络沾上了边,便意味着“Internet时代幸福生活”的开始。浓厚的投机气氛下,许多网站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吸引大家上网方面,而忽略了其实用性,访问量、Pageview、交易额成为决定一切的力量,众多的ICP不断上演着Internet Copy & Paste把戏,百万日访问量、千万日交易额的“卫星”让人怀疑是不是连牛奶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了。”

伴随实达PC新品上市,实达PC日前发布了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做得还不错,内容、电子商务都有,但贾红兵依然称自己是做PC的,大有“我做PC,我自豪”之势。

“打球的”与“赌博的”

就在前些天,就在我们的视线之内,香港的盈科演绎了Internet上的不能承受之轻它只用一个Internet标签就成功了,但是现在谁又不能说盈科只是一个泡沫呢?它业已将香港电信吃掉了,盈科的股东变成了香港电信的股东,盈科由虚变实了。盈科的成功是实业的悲哀,

李泽楷幼稚的笑容让人生气。

Internet游戏中,有“打球的”,就有“赌博的”,在王志东看来,“赌博人”的风险不一定比“打球人”的大,“赌博人利用Internet泡沫进行炒作,现在公司是假的,没关系,融到钱以后,可以买大量‘打球’的公司,于是将假公司变成了一个真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不是也做得越来越好了吗?

Internet的这个局不由得使王志东想起,“1991、1992年,巨人、新天地等中关村公司将软件当大旗,用这杆大旗进行各种融资,融完资,炒股、炒房地产”的旧事,“如果房地产挣了钱,这个故事就算说圆了,在这个游戏中,是不是真得做软件或者软件是否真得赚钱,没所谓。”

王志东当年就是因为不同意新天地炒房地产,逃离了新天地,所以,从1999年年初开始,王志东就特别忌讳别人说四通利方业已从一个技术公司发展到了资本运作新阶段。

没有Internet,四通利方只能算中小公司,王志东承认自己的确沾Internet光了,但是“进入Internet,我还会保持本色。”王志东称,他不敢纯粹靠Internet进行投机,但他说,在他做实业的时候,他也要有效地利用Internet泡沫,“来增加新浪的可读性或者加速新浪的发展。”王志东怕自己“做了半天,最后给投机的人买去了。”

在现在的王志东眼里:“一个企业家搞投资,还是搞投机,由这个企业家个人决定,只要他不危害社会就OK。”现在的王志东比7年前的王志东想得开了。

埋头办了10多年软件公司的雷军则认为,现阶段Internet 50%以上是资本运作,Internet 首先是场资本游戏。“我们这些人不能指责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和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什么都没做,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人家就是做资本运作的,他们只要稍微朝网站上放点东西就60分了。”“Internet 实际运作在成功要素中只占25%,剩下25%是吹牛做市场。”这话不知应当以“气话”听,还是应当以“真话”听,或许两者都有一些。

“光脚的”与“穿鞋的”

瑞星董事长王新从前摔过跟头,90年代初他因为炒房地产痛失反病毒软件市场霸主地位,1999年,王新和总经理刘旭费九牛二虎之力,东山再起,再度夺回了反病毒市场第一位置。再度成功后,王新一个劲地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再头脑发热。

可现在王新又重新面临Internet的诱惑,瑞星现在拥有300万用户,瑞星反病毒软件每周升级一次,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不愁访问量,但王新做Internet还是慎之又慎,他总是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挂在嘴边。相反,这一次技术出身的刘旭要比王新胆子大一些,他认为Internet和炒房地产是两码事,他说,瑞星马上就会发布自己的Internet计划。

瑞星是穿鞋的,方正更是穿鞋的,所以,它现在的Internet触角还基本停留在报业采编系统、广告系统以及数字媒体上,方正在1999年六七月份推出这些系统的Internet版本。指挥着中关村超豪华软件开发队伍的方正研究院院长肖建国出言谨慎,毕竟出版系统现在还

是方正的利润支柱,肖建国400多个程序员不敢太分心去碰Internet。

不过,以方正的品牌,贴几张Internet标签,也不是什么难事,方正与Yahoo!的合作就让香港方正的股票涨了不少。在这方面,“老江湖”的香港方正总裁张旋龙和有着丰富国际公司经验的方正电子总裁李汉生不会弱于谁。李汉生1999年刚到方正就提出了整套的Emedia战略,可惜的是这些被当时的“罢免王选事件”稀释了,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王志东说他很能理解“有鞋穿”的心情,因为他在转新浪的时候,也存在拿Richiwn这个亲生儿子怎么办的问题。“有过干实业经验的人已经知道怎样投入,怎么赚钱,这种人一涉及到Internet投机,就无所事从,包括盖茨,我相信他做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绝对不像他做Windows 那么大胆,那么得心应手。做软件赚钱赚火了,网站老不赚钱,投到一定程度,手都会发颤。”

雷军也是穿鞋的,所以,他做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准备放2000万人民币“烧”4个月,“将锅支起来了”后,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向里面放钱”,但果真没有人放钱,那个时候又怎么办?

资讯人中国区总经理吴世雄以前替Intel打工,现在花Intel等投资人钱做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他说:“花别人钱其实也是痛苦的事,因为人家早晚会找你算帐的。”

雅宝执行总裁赵文权算是没有什么包袱,他现在的状态是“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只能说未来是一个可预期的前景,为了这个前景,拼命将所有的钱,所有的精力都投了进去,致于结果,现在没有人判断得清楚。”赵文权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感觉很好,“至少很兴奋。”

信誓旦旦其实只用三分气力

雷军以前总为自己是写软件的而自豪,他说软件做好了,最后卖得就是一张授权许可的纸,“比卖白粉都赚钱”,但是到1999年,自豪的雷军被人划到了传统IT企业之列。

雷军眼前晃动着一帮又一帮聪明人,拿着“烧”不完的钱,利用Internet高效模式,日夜不停地攻成掠地,形象有点像“土匪”。

雷军是被推上战场的,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上战场,因为“做Internet不见得赢”,但“不做Internet肯定是输。”雷军说,他之所以动手稍嫌晚了些,是因为还没有到“无知者无畏”。

“1995年,金山投二三十万做BBS;1996年我曾休假一个月,每天早晨7点钟趴在BBS 上,一直到晚上2点钟,最多一天写过200封信,每封信不少于100字;1998年,联想注资金山,有了钱,我请丁磊去珠海,询问有没有可能合作,我还找过Foxmail。”

尽管对Internet关注已久,但1999年以前,雷军始终没敢投入做Internet,因为他还没到“无产者无畏”地步,1999年,金山成立网络事业部,雷军天天想“下个月没钱发工资怎么办”。整个1999年,金山在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上的投资仅100万。

但是到2000年,雷军的想法变了,一个月前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还只有20人,现在已经膨胀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XX年中国网络经纪人考试试题及答案

XX年中国网络经纪人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下列建设项目中,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是() A.连锁健身房 B.公安机关办公楼 C.游泳馆 D.度假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公安机关办公楼属于国家机关用地。 2、闲置土地的处置方式中,延长开发建设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年。 A.1 B.2 C.半 D.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闲置土地的处置方式中,延长开发建设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 3、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 A.选址意见书 B.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C.施工许可证 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正确答案】:D 4、下列属于征收土地特点的是()。 A.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B.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人员的生产和生活 C.用地单位给予被征地单位经济补偿

D.被征收后的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E.被征收的土地不可以是国有土地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征收土地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人员的生产和生活;3.被征收后的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即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 5、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名称事项发生变更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到资质许可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手续。 A.延续 B.变更 C.注销 D.撤销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执行合伙人.注册资本或者出资额.组织形式.住所等事项发生变更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到资质许可机关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并申请办理本机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单位名称变更手续。 6、物业服务合同属于我国合同分类中的()。(kaoshi.) A.单务合同 B.委托合同 C.无偿合同 D.非典型合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物业服务合同属于我国合同分类中的委托合同。 7、房地产估价机构由自然人出资,主要由()发起设立。 A.自然人 B.政府 C.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 D.房地产估价师个人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2016-2022年中国互联网+礼品市场研究报告

2016-2022年中国互联网+礼品市场 研究预测报告 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互联网+礼品市场研究及投资前景 预测报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430667 【报告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01203397.html,/research/201607/430667.html 报告目录: 礼品又称礼物。通常是人和人之间互相赠送的物件。其目的是为了取悦对方,或表达善意、敬意。礼物也用来庆祝节日或重要的日子,比如情人节的玫瑰或生日礼物,不可不送。礼物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礼物不需要太贵,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可以了。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礼品行业市场也呈现增长趋势。此外,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为中国工艺礼品冲击国际礼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2014年,我国礼品行业需求规模超过8000亿元,其中个人礼品需求超过5000亿元,2015年,礼品行业需求规模初步估算超过9000亿元。 2010-2015年中国礼品行业需求规模

(新)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 (第一季度) 目录 第一部分:Finternet关注 (2) 第三次浪潮.第一次危机 (2) 第二部分:Finternet视点 (5) 一、互联网:中国改革新动力 (5) 二、中国Internet各阶层心态分析 (14) 第三部分:Finternet观察 (22) 一、主流(上篇) (22) 一、主流(下篇) (26) Finternet观察二:兑现(上篇) (32) Finternet观察二:兑现(下篇) (38) Finternet观察四:拍卖 (43) Finternet观察五:新ICP(上篇) (48) Finternet观察五:新ICP(下篇) (53) 第四部分:Finternet案例 (59) Finternet案例一:转型之星.联想 (59) Finternet案例二:证券之星.STOCKSTAR (67) Finternet案例三:无线之星.润迅 (71) Finternet案例四:EC之星.8848 (77) 附录一:1999年下半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述评 (81) 附录二:1999年上半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述评 (88)

第一部分:Finternet关注 第三次浪潮·第一次危机 从2000年开始,随着具有分餐特色的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但也迎来了第一次最为严峻的调整甚至危机。200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面临四路夹击。必将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也必定会有全行业范围内的调整、波动甚至剧烈震荡发生。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倒闭的相对比例有多大,会不会引发骨牌效应。最终倒在地上将是没有竞争力的网络公司而不是互联网或者网络经济本身。 网络经济也有经济周期。问题是调整何时到来,业界如何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热潮的涨落。经济基本面、“第二波”��“新网络概念股”将是维持投资者信心于不倒的关键因素。在.com经济与网络经济之间,存在平滑过渡的可能。而中国网络业会不会崩溃,从根本上还取决于两个与中国国情紧密相关的因素。 1995年��1997年,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初始阶段,最初的浪潮普及了一种概念,建成了一些基础设施体系。1999年��1999年,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浪潮,所谓“网络产业”开始成行成市,商业模型进一步多元化的背后是互联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从游离走向融合。从2000年开始,随着具有分餐特色的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以及电子商务、高度垂直、无线、宽带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核心要义和产业主题,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从浪潮的宽度与广度讲,第三次热潮的社会基础要远远超过前两次浪潮。除了上述特征,第三次浪潮的几个标志是: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互联网开始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其中的表现不仅仅在于代表自由市场经济和新生产力的互联网力量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更在于互联网力量(或者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其他社会力量)开始从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洗牌游戏��体制内存量的大胆切分和体制外增量的热切追逐。种种迹象表明,掌控主要社会资源的主流经济、决定经济改革走向的传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变革的操盘者管理决策层的阵营已经开始分化。 从促进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关系围绕市场、资本、新技术大幅度调整,实现体制内存量、增量与体制外存量、增量之间的对接与盘活,以及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等意义上讲,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发展互联网是另一种改革开放。互联网将与WTO一起,成为改变中国走向的两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量。 然而,从边缘进入中心并非一蹴而就,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一部活生生的革命史,但也始终摆脱不了“边缘的宿命”。必须承认,网络经济背后的生产关系变革需求、制度调整因素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将持续存在。1999年中国网民队伍由200万(小众)激增至790万(大众)的同时,自身的一大质变就是由小社区走向大社会。2000年,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一些崭新规律与传统产业管理观念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大。互联网内在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冲击和破坏甚至颠覆性力量将会充分显现。网络不再是网虫、少数网络科技精英、热心媒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一)

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一) 摘要: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认真分析了网络经济所产生的宏观效应;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网络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对发达国家网络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网络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1当前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效应分析 1.1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正效应 (1)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①信息网络产品和信息网络服务可以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②通过信息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由于信息的价值具有多维性、间接性和累积性,一条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经济效果;③随着电子转帐系统、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普及使现代社会经济由货币媒介交换方式演变成信息交换方式。同时,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商品资本,加速了商品资本的循环;④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率而促进经济增长,即企业将从垂直命令与控制型的科层组织向以专家为主的信息网络组织转化。 (2)提供更多就业机会:①网络经济使分工趋于深化,延长了生产过程,创造了生产过程的新领域,提高了生产的迂回程度,形成了新的门类和部门,导致新的产业-第四产业(信息网络产业)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社会总需求;②网络经济使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弱化,信息作为商品被开发、收集、筛选、处理,并通过网络几乎适时地传输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网络界面上。 1.2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负效应 (1)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网络经济的“马太效应”将使国际经济的差距扩大趋势在本国地区间延伸,形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同时由于网络经济本身就是知识劳动、智力和资本相结合的新产业,网络新经济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人因不具备网络经济的某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又因压缩传统就业岗位而被排除,面临失业,发展中社会贫富分化程度有可能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加剧,进而带来国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变革。 (2)网络泡沫导致经济虚假繁荣:①大量过剩资金的存在使人们的投机意图有了可执行操作,加速了网络泡沫的形成过程;②大部分网络公司的经营基本上都可以用“融资”两个字来概括,网络公司的这种短视行为使它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加强公司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一旦没有资金继续注入,网络泡沫就会破裂;③网络经济的概念被反复炒作,导致网络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结果产生了“风险投资的全民化”网络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和“风险投资对象的虚泛化”。 2我国网络经济现存的发展问题 2.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己建成的网络其规模及质量离“高速”的要求相距甚远,大城市之间骨干网信道只有64~8Mbps左右,局部达到155Mbps,而美国为622Mbps,局部有20Gbps之高。骨干网建设远远滞后于实际的需要。ISP对用户的接入速率也很低,表面上大多数都提供56Kbps的Modem接入,但ISP接入骨干网的带宽一般只有256~4Mbps的DDN专线,却要带数千个甚至上万个用户。 2.2金融电子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发片银行已有20多家,发片量超过1.1亿张,2007年电子货币交易额达1.74万亿元,银行信用片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比之美国人均四张片、英国人均两张片,70%的家庭消费品通过信用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2020年中国网络经济调研分析

2020年网络经济行业调 研分析 2020年

目录 一、网络经济内涵 (2)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5) (一)24小时全天运作的经济只能是网络经济 (6) (二)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6) (三)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结果 (6) (四)网络经济是即时经济 (7) (五)边际效益递增性 (7) 三、网络经济结构 (7) (一)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稳健增长 (7) (二)网络经济营收来源发生结构性变化 (8) (三)消费、金融及文娱是营收贡献核心力量 (10) (四)网络经济营收板块位次更替 (11) (五)娱乐及求知需求促进内容板块规模扩大 (13) (六)新业态、渠道及模式助力商品板块发展 (15) (七)互金等黑马赛道加速服务板块营收增长 (16) 四、网络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19) (一)发展网络经济的必要性 (20) (二)网络经济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20) 五、结束语 (22) 一、网络经济内涵

网络经济这样一个提法或者说这样一个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些学者看到当时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金融、运输都有一些网络在这些产业中应用,后来就有一些学者提出,网络在第三产业中应用,即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对网络经济的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当下生产力能力相关,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社会发展无不与社会生产力相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到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诞生,也就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它既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含盖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传统产业与传统经济变革和跨越式的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如今,每每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都离不开互联网。而过去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话题都是根据国家政策泛泛而谈,没有从根本上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今天中国经济需要站在互联网角度论经济形势,互联网发展之快影响之广已毋庸置疑。最近两年我听得最多关于经济资讯的就是:新的经济格局就要来了;现在经济必然遭遇重新洗牌,少则3年。多则7年。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的改革方案无不与互联网直接或间接挂钩。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的一轮的经济格局中,我们也许成不了经济运作的制定者,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跟风者。 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三大互联网龙头企业,逐渐形成中国互联网的三鼎足立。目前,作为互联网基本骨干之一——数据显示,腾讯以7亿多的用户确保其互联网的霸主地位;搜索引擎老大百度更是占据了70%以上的用户搜索量;而刚过去一个月的双11,阿里更是以其不断刷新的记录明示着互联网巨大的威力。一些嗅觉敏锐的传统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互联网的甜头也都纷纷向互联网进军,围着几位互联网老大转、争分着互联网的一杯羹。的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殊不知,当树足够大时便会遮挡更多的阳光,生长于大树下的各个企业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资源,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最近非常瞩目的3Q大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从十年来上市公司的现市值来看,中国企业十几年来都是三大互联网在领跑,而2007年以后更是荒漠到没有一家新生的互联网大企业,或许这就是互联网垄断带给小企业的冲击;而美国的上市企业,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生企业都能得到很好很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google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后来的facebook;没有欧盟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现在的youtube。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对互联网发展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互联网发展之快速是不容置疑的,而发展互联网并不是越快越好,互联网发展需要稳妥渐进推进,要统筹兼顾,形成一个健康平衡态势;否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式。 互联网发展已成大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产生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潜在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纷纷进军到互联网上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格局应互联网而产生;一场自创的“消费者节”双“11”,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

1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 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D 2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正确答案:A 3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正确答案:C 4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正确答案:A 5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D 6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 A、.84 B、.76 C、.54 D、.34 正确答案:A

7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正确答案:B 8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正确答案:C 9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D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正确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正确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正确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 16 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浅析

课程作业 (2013 — 2014 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网络经济学 所在班级:电商111班 作业题目:作业1-个人作业 学生姓名: hbbkbibibn 学生学号: 2011056789 自评成绩: 93 提交时间: 2013年 12月 21日 物流学院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浅析 一、网络经济的含义 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它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全球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知识经济,虚实结合的经济,直接化的经济,全新的经济。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超常规持续增长现象为背景而提出的“网络经济”、“新经济”、“e时代”等理论与说法,然而,网络经济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网络经济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游戏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称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网络经济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二、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速低下,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虽然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宽带用户数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仍处于“低速宽带”阶段,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相对缓慢滞后,平均带宽资费非常高,网速平均速率仅1.774M,排名全球第71位,在接入速率上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慢,主要由电信垄断所致。网络信息技术的不发展,会制约网络经济的大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电话主线普及率目前还很低。比如青海只有40%的村通电话,甘肃为55%。尽管整个西部地区是中国信息化的后发地带,但该地区内信息化基础与水平差异很大,陕西、重庆、四川等地信息化相对发达,而青海、甘肃、云南、西藏等地比较落后,宁夏、新疆则处于中间状态。即使在每个省区市内,信息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2 网络安全依然严重,信用缺失 产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在2012年中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年会上表示,随着网络的IP化、宽带化、智能化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业态的快速进展,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形势依然严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