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第五章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文化和文化功能①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又包括哪些范畴?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问题。

“文化”一词,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词汇中便已出现。我国的《周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讲法,文化即由其中的“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区不于动物的开始活动及其成果。“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讲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晰《补亡诗·由仪》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中国古籍中“文化”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而与“武力”、“武功”相对立。成为“文治”与“教化”的总称,要紧包括思想观念和礼乐制度建设及对人的教育感化。我们今天所用“文化”这一词的意义与古代已有所不同。

在欧洲,现代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均来

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育。罗马思想家西赛罗指出“精神文化是哲学”,认为如同农民耕种土地一样,对理智也要进行加工。另外,文化一词还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被使用着。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适应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这一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可人们对“文化”的探讨远没有结束。古迪纳夫(Goodenough)讲道:“文化那个词长期以来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威廉(Williams)提出:“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复杂词之一。之因此如此,部分是因为它在几种语言中的盘根错节的历史发端,但要紧是因为,它现在已被一些不同学科和一些不同且不兼容的思想体系用作重要概念。”②到现在,文化概念已成为各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歧义最多的一个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不同的文化定义已有200多个。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其初始用法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制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差不多上属人的,是人类精神的、观念的范畴,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和行为化,“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②《世界文化报告(1998)——文化、创新与市场》,关士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7页。

总的来讲,现在学术界对文化一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宝”②。文化即“人化”,是人类所制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的一方面。它既包括无形的语言、习俗、礼仪、信仰、道德、宗教、艺术等精神财宝,也包括有形的书籍、陶瓷、雕塑、建筑、铁路、飞机、电脑、通讯卫星等物质财宝。广义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也确实是讲,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概念确实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要紧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③在某种语境条件下,文化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不。它既包括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适应等精神文化,也包括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家庭结构、社团模式等制度文化。

在文化的本质方面,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制造并传承的。人类作为由血缘和地缘结合而成的不同民族的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遗传方式。每个民族在其生存和进展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和积

②《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216页。

③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版,第407页。

存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信仰、礼仪、科学、艺术、风俗、适应等等。因此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人类制造了文化,也享受着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不断地改造文化。人类既是文化的创作者和继承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由此我们能够得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精神制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积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的对象。因此,不能将文化仅仅理解为通常所讲的精神文化,长城、金字塔、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以至花卉盆景等一切心物结合的产品,都包含着精神制造,属于文化的范畴。

我们所要阐述的边疆文化建设要紧是指边疆地区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建设,及以其为载体的人文精神建设。也确实是边疆地区以文“化”人、以文“化”事和以文“化”物,提高人的素养、社会治理素养和物质产品素养的历史过程。

(二)文化结构。

文化的差不多结构应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

1、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是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它们当中也凝聚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精神因素,但要紧显示物的实体性质,它在物质生产领域内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客观化程度。物质生产文化要紧包括:由劳

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生产力和满足人类最差不多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

2、制度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适应,构成人类的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在上的层面为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的长期运行又形成在下的民俗民风文化,所谓“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制度化是指人类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全然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形式及其结构以及与这相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等。

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阻碍下长期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适应、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等。这种行为文化从属于一定文化体系,往往超越制度文化的变更而更具有历史性。

3、精神心理文化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它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埋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假如细致地加以区分,精神心理文化又分为与制度文化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和与风俗适应行为文化相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形态层次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基础意识形态和更高地“悬浮”在空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具观念特征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讲,任何一个近代的传统思想差不多上统治阶

级的思想。同样,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度文化的观念内核。但这一层次文化的进展、变革还要通过社会心理文化这一中间环节的中介。更高地“悬浮”在空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相对而言离经济基础更远,其进展变革除了通过社会心理文化的中介外还要通过政治、法权观念等中介层次。精神文化层中与意识形态有所区不的、更为广泛深刻的层次是社会心理文化层。社会心理文化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社会形态下长期形成的集体文化心理结构,是风俗适应等行为文化的内化方式。它特不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宗教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我们讲,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之因此表现出鲜亮的独特性,与其民族(或地域)文化形成的心理结构紧密相关。

(三)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和本质不是空洞的,它通过文化的特征和活动表现出来。文化的特征要紧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的地理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和进展而产生、拓延。人类是在不同的区域上出现、生存和进展的,不同的人群在各自不同的区域内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制造自己的文化。他们的语言、风俗、适应、思维方式等等各不相同,这就孕育了不同文化,也就形成了文化的地理性。一般讲来,除了大量的各种小区域文化系统外,世界要紧存在四大区域文化系统,即中华区域文化系统、印度区域文化系统、阿拉伯区域文化系统、

希腊区域文化系统。即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广播、网络、通讯导致人类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到所谓的“地球村”,人们生活的区域界限仍然存在,每个人也差不多上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进展,也就存在着区域性的文化。文化的地理性使世界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各区域文化的进展提供了借鉴和动因。

2、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进展、连续而运动,文化必定带有历史的烙印。文化进展的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文化的历史性。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对文化的进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文化的内部诸要素(各种心理、知识等)之间的矛盾运动,作为直接的动因推动着文化的进展。因此,文化的进展经历创新、汲取、扬弃的过程,从而使文化具有鲜亮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性特征。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与另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不,因此有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区不。研究文化的历史性使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明确文化进展的历史方向,提倡和进展先进文化。

3、文化的凝聚性

文化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弹性和张力,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凝聚性。文化的凝聚性,是指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凝聚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生活过的人们。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和时代,随着共同语言的形成、共同风俗适应的流行、共同心理素养的同化而逐渐丰裕进展起来的。而这又反过来成为联系人们的牢固纽带,使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的人类群体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之有较多的沟通和交往。而不同文化

的人们总是需要逐步交往,才能了解和同意。文化的凝聚性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化延承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要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功能

文化从被人类所制造的第一天起,就起着记录的作用。当文字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就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观念口耳授受,代代相传。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几乎差不多上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直至今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依旧如此。确实是在当代中国。某些家族、行业、团体,或出于保密的需要,或受封建宗法观念支配,或是没有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诸如祖传秘方、武术擒拿、气功口诀、工艺配方等仍口耳授受,逐代相传。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纸草、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人类早期社会实践的记录,让我们窥见了远古先民的智慧和能力。尔后,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字本身的不断进展,这种记录功能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起作用。科学著作、史书典籍、报纸杂志、录音唱片、缩微胶卷……无不在发挥文化的记录功能。人类正是凭借文化的记录功能,在前人积存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开拓更广更深的认知领域,制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

不仅语言文字有这种功能,物质型文化也有这种功能。一件

兵器,一种生活用具,一个艺术品,都能够使我们感知到彼时彼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活动、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和风风雨雨。秦朝的兵马俑,使我们重睹秦王朝风采;而一幅《清明上河图》,使宋代都市繁华嘈杂的生活图画又呈现在眼前。

正因为文化有记录功能,现代人们就有意识地将最能反映当今物质和精神文化价值的器物保存下来,传之后代,让后人通过这些器物来认识我们的今天。1939年,美国的威斯汀豪公司选择了一批能够反映当时美国和世界科技进展水平的代表性物品装入一个精制的金属容器中,然后密封起来,埋到地下。1965年,该公司又将一个特制密封金属容器埋入地下,里面装有星条旗、信用卡、《圣经》、维生素、世界地图、人造卫星零部件,以及美国的各种数据资料和据约5万页资料摄制的200英尺缩微胶卷。两个金属容器都标明公元6939年为启封时刻。其目的差不多上利用文化记录功能,让5000年后的人类,再睹20世纪人类文化进展的水平。

2、认知功能

文化既然有记录功能,也就有认知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的。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不断积存经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物理学使我们认识物体的运动,化学使我们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分子的生成、元素的组合,地质学使我们认识地球的构造、矿藏的方位,医学心理学使我们了解自身,而社会科学则使我们认知社会。至于哲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思维

工具。

人们还通过文化,不断改进已有的物质认识工具,并制造出阐析物质的认识工具,从而使自己认识的能力不断扩大和深入,质量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从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显微镜到CT机,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记账本到电脑终端网络……确实是明证。

人类还通过文化认识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昨天和今天,并探究它们的改日。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使我们认识印第安人的原始社会;联合国一年一度的大会,使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各种情报机构、各种信息总汇,还可关心我们去预测改日。一部人类文化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部人类认识史。

3、传播功能

和文化的记录功能、认知功能相联系,文化还有传播功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差不多上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进展,自然就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一件款式新颖的时装、一首中听的流行歌曲,什么缘故能立即风行一时?靠的确实是文化传播功能。显然,这种传播,能够是纵向的,也能够是横向的;能够在社会群体之内,也能够在社会群体之间。

言语和文字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其传播功能特不巨大。言语会传播,婴儿才会呀呀学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能操同一种言语,各种信息才得以交流。文字会传播,一部二十四史为我们送来中国封建社会诸多信息,现时众多的报纸杂志,使“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实物也能够传播。古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入藏,促成了中国和邻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在广交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艺术节里精彩纷呈的节目,以及各种展览会、博物馆、体育竞技、学术报告等,无不在利用文化的传播功能,来促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随着科学不断进步,文化传播功能更臻完善,电话、电报、电台、电传、电视、电脑,使天涯若比邻,四海成一家,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情况,我们都能够在同一天明白。同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跨越时空。上下数万年自不待言,纵横几万里也可实现。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两只宇宙飞船,载着地球上人类的各种信息包括莫扎特乐曲、中国的《二泉映月》,以及许多数字符号等等,飞向茫茫的太空,向宇宙传播人类的文化。

4、教化功能

文化被人们所制造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称之为文化环境。它一旦产生就反过来阻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父母教他学话,教他识不器物,教他爱憎。长大后,学校教他知识,教他做人。社会上各种规章制度,风俗适应,言行举止,教他适应社会。文化不仅自觉教化人,而且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使之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人。

文化的教化功能,还表现为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可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适应、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改革之初,迪斯科跳起来,红裙子穿起来,流行歌曲唱起来,男女青年

手挽手地在街上走起来,当时许多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现在呢,强烈反对的人,默默无言了,惊诧的人习以为常了,其中还有一些人,自己也跳起了交谊舞,哼起了流行曲。这确实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诚然,文化教化功能能够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我们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克服文化的消极因素,去塑造宽敞人民特不是青青年的健康身心,以保证青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5、凝聚功能

文化的教化功能,也确实是凝聚功能。因为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适应,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

文化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界史上,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和战争,苏联解体,波黑塞族和穆族之间的战火,其中一个缘故确实是这种认同抗异力量的表现。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要紧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三元里抗英,直至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捐躯,杨靖宇饿死不屈服……中华民族历尽劫难,仍生生不息。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海内外华人,同心同德,捐资捐物,献计献策。一切靠的差不多上文化凝聚功能,靠的差不多上伟大的爱国主义。

由于文化层次不同,文化的凝聚范围、层次、程度也不同,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体现,属于精神型里层文化,因而它凝聚

范围大,程度深,也最稳固持久。至于共同的爱好,共同职业,共同的适应经历等则属于表层中层文化,相对而言,凝聚功能也趋于表面,面狭且易变,如各种俱乐部,各届的同学会等。由于文化内容不同,文化凝聚功能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我们认为,凡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人民团结幸福,差不多上积极的,反之确实是消极的。

6、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生存和进展,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会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使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共同趋向某种价值观、审美观等,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进展。这确实是文化的调控功能。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功能,才有可能使不同制度的社会,不同国情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人不知耻,何以为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讲明文化的调控功能要紧靠精神型文化和行为型文化来实现。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自然也没有法律,因此就靠巫术、图腾、传统道德观念、宗法观念等来调控;在阶级社会里,靠法律甚至还采取武装暴力的强制文化手段来实施调控的目的。满清王朝异族入主中原,为防止汉人抵抗,笼络人士,就捧出程朱理学,尊崇有加,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不断制造冤假错案。这确实是典型的刚柔相济的文化调控手段。

文化的调控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优化文化的调控功能。丰富的知识,优美的艺术,健康

的体育竞技,都能给人们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应予以大力提倡与推广。

第二节边疆文化优先进展战略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流,在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努力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使边疆各族人民享有同意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一、文化优先进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顺应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

伴随世界经济和科技进步,特不是高科技、金融、信息三大要素的普及,已出现了一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显著的特点是:知识经济资源跨国际在全球范围内流淌和配置,世界各民族国家通过文化纽带的经济相互依靠和进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知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假如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对中国来讲,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资金、技术、人才、治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占有优势,因而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宽敞进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从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阻碍越来越大,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能够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进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阻碍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进展。

(二)迎接全球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在经济社会进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制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治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面对如此的形势,各国特不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进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在新科学革命日新月异的态势面前,我们应充分估量以后科学技术,特不是高技术进展给综合国力、社

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阻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

(三)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展新时期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进展进入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时期,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进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展不协调,社会事业严峻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全然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进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旧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阻碍进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国在可持续进展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全然举措确实是要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

(四)落实科学进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进展、统筹区域进展、统筹经济社会进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统筹国内进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进展。科学进展观是指导进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以人为本是科学进展观的本质,人是进展的主体,也是全部经济社会活动成果的享受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进展经济的全然目的,也是推动经济进展的全然动力。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促进教育事业进展,提高人的素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2、进展的科学性是科学进展观的核心,进展的科学性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进展模式、进展道路和进展战略;二要大力进展科学事业。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促进科学技术进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进展的可持续性是科学进展观的保障,世界各国因为资源危机、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等严峻阻碍经济进展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力差的国情,必须强化进展的可持续性。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爱护。

4、进展的协调性是科学进展观的全然,进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社会进展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比较合理,进展较为全面均衡,整体比较协调。协调进展的关键是经济社会的协调进展,要通过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解决社会事业进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进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5、进展的开放性是落实科学进展观的动力,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边疆地区的进展决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交融与利用。进展的开

放性包括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进展两个方面。应通过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利用人类共同制造的文化成果,大力进展边疆外向型经济和文化。

二、实施文化优先进展战略的客观必定

(一)边疆地区文化进展特点。

新中国建立后,特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边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地点实现了文化的跨越式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本土文化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内地发达地点相比,边疆文化进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1、封闭性。陆地边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制约,区域本土文化封闭性比较突出,与内地开放性文化相比,边疆文化的封闭性越来越突出,这在一些少小民族地区十分突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难度大。

2、多元性。一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二是边疆地区文化进展的层次比较多,既有原始性文化,又有现代性文化,既有本土的优秀文化,又有国际性的现代化。

3、分散性。要紧是指文化资源的区域分散性。比如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边疆教育资源分散,一师一校、复式班教学的办学方式在山区少数地区还存在。教育、卫生、体育等文化设施分散着、存在着,投资大,效益低。

4、滞后性。与内地相比,边疆的文化建设严峻滞后(见附表:边疆六省区与内地社会事业进展之比较)。要紧表现在文化

建设的软件滞后和硬件滞后两个方面,边疆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文化社会事业设施严峻滞后;边疆社会事业方面的人才匮乏,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人员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5、薄弱性。边疆地区社会文化总量积存少、延长链短,导致人的社会化程度较之于内地比较低,个体在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的条件不充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能力差,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更难以参与社会竞争。

(二)边疆民族地区进展反思。

我们简要回忆一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进展战略的特点。应该讲,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如此一个大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下,全国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的进展战略差不多上经济优先进展的战略。那个经济优先进展的战略,在民族地区乃至在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边疆民族地区在进展,整个国家在进展,应该讲那个战略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注意到,边疆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同一个战略选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问题。在经济进展优先战略的指导下,边疆地区逐渐形成了民族地区进展战略的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确实是经济追赶型的特点。由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进展差距专门大,因此民族地区在进展自身的时候,首先定位的一个目标确实是在经济进展上向发达地区看齐,这确实是追赶型经济。第二个特点是如何追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来缩小民族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般来讲,民族地区采取的经济进

展是一种资源型开发的路子来追赶、缩小差距。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进展模式,20多年来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对民族地区经济进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横向上作比较的话,也确实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那个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扩大的速度还在加剧,差距还在不断扩大。问题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谈到我们观点的时候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第一点,确实是讲传统的边疆地区战略进展的特征确实是追赶型、资源开发型的一种经济优先进展战略。

追赶型、资源型经济优先进展战略所面临的尴尬。第一个尴尬确实是经济进展优先战略在我们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经济进展的单边途径。也确实是讲,当我们看到经济进展的状态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特不的落后,这刺激了我们进一步去抓好经济建设的决心,而抓好经济建设那个决心,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逐渐地又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单边途径,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为了经济建设为唯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讲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的,所谓中心就在于它还有非中心存在,同时要兼顾,没有兼顾非中心的所谓中心是不称其为中心的,当我们把经济建设演变为经济建设为唯一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讲效益优先这是对的,然而当我们把效益优先演变为效益单边途径的时候,问题也就发生了,GDP成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爱护,重视物质进展,忽视社会公平和民族文化的进展,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建设等等。在现实中,由于这种追赶、赶超的急迫心态,在实际的运作中就导致了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第五章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文化和文化功能①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又包括哪些范畴?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问题。 “文化”一词,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词汇中便已出现。我国的《周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讲法,文化即由其中的“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区不于动物的开始活动及其成果。“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讲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晰《补亡诗·由仪》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中国古籍中“文化”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而与“武力”、“武功”相对立。成为“文治”与“教化”的总称,要紧包括思想观念和礼乐制度建设及对人的教育感化。我们今天所用“文化”这一词的意义与古代已有所不同。 在欧洲,现代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均来 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育。罗马思想家西赛罗指出“精神文化是哲学”,认为如同农民耕种土地一样,对理智也要进行加工。另外,文化一词还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被使用着。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适应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这一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可人们对“文化”的探讨远没有结束。古迪纳夫(Goodenough)讲道:“文化那个词长期以来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威廉(Williams)提出:“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复杂词之一。之因此如此,部分是因为它在几种语言中的盘根错节的历史发端,但要紧是因为,它现在已被一些不同学科和一些不同且不兼容的思想体系用作重要概念。”②到现在,文化概念已成为各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歧义最多的一个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不同的文化定义已有200多个。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其初始用法相去甚远,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却有共同性,即文化是由人所制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差不多上属人的,是人类精神的、观念的范畴,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和行为化,“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②《世界文化报告(1998)——文化、创新与市场》,关士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7页。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该文在《云南国防》2017年第4期刊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边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世居民族、特有民族、自治民族众多,戍边卫国、边境作战、维护稳定、实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云南边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地位作用进行论述,试图为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的内涵 边防是指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敌人侵,维护边境地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在边境地区进行防卫和管理的活动。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接壤相邻,有着4060公里的边境线,“八千里边防”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边防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云南边防文化是在长期边防实践中形成的,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以先进军事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为根基,以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边疆发展为目的,以爱国和奉献为主要内容,以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活动及产品。 (一)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 从实践的观点看,人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还是文化的主体,并且最终作为主体表现为对文化的支配作用和享受地位,即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文化和改造文化。①云南边防文化主体具有多样性,

并不局限于守卫边关的军人,而是既包括国家依法成立的边防守卫力量,也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首先,由于边防活动具有强烈的军事属性,自古以来边防守卫力量就是边防文化最为重要的主体。边防守卫力量是国家为保卫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而依法设置的防卫力量的总和。边防守卫力量的配置,是由国家的边防体制和防卫地域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云南是祖国的西南门户,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家的边防守卫力量体系中,云南边防守卫力量由军队、武警、民兵、公安部队等力量组成。边防守卫力量在长期的边防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爱国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充满战斗激情,以军事文化为主体的军营边防文化。其次,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成为边防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主体。明清以前,云南因地处边疆,山河阻隔,文化发展缓慢,中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改变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边境地区部族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边防文化更多体现在抵抗外族侵略中所形成的土著文化之中。近代以来,部族文化的优势地位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取代,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先后出现了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临安起义等军事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与重庆、桂林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各族人民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通过松山战役、腾冲光复,云南成为了抗战时期沦陷国土最早被全部收复的省份,边防文化在抗战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各民族与边防守卫力量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实践中,相互支援、共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中国边疆

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 但是他们一边叫喊却是一边在无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找张中国地图看看吧中国地图看看吧!!边疆千疮百孔边疆千疮百孔!! 今天在此清点一下中国边疆的失地.。 一、中国未收复领土 台湾台湾((中国内政中国内政)):中国固有领土,却碍于美国、日本迟 迟不得收复!失去台湾中国将失去一半海洋国土。 二、主权在中国却被他国占据 1. 东海钓鱼岛东海钓鱼岛::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这已为大量历史文献所证明。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按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与台湾已一并归还中国,理所当然

是中国领土。1996年7 月1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采取措施,加速钓鱼岛等岛屿的日本国土化。东京都内的一个政治团体在钓鱼岛上设置了灯塔。 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30-70 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获得1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攫取中国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一半多。妄图在军事上实现“千海里防卫”的设想。据此,将其防卫范围由冲绳向西推远300 多公里,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舰、机抵近侦察和监视。而且还可以削弱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大大不利于我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 2.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 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 土要求。目前,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 议地区有8 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 段9 万平方公里、中段2 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 制,西段3.3 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侵占中国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 到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 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 南约9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段2000平方公 里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的3.3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 3. 南海南沙群岛 南海南沙群岛: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五个阶段

(一)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四个阶段(二)论文提纲 1.选题依据(100字) 2.框架设计:(150字) 3.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论文等级评定 (三)论文正文 摘要: 本篇论文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边疆问题,并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边疆问题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自卫行动或者是解决措施。并对边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边疆、近代、侵略、少数民族 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发展到清朝前期的时候,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了。据资料显示,我国疆域东面到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领海,西到葱岭,北到外兴安岭,南到南沙群岛。在我国广袤的疆域内,既有中原内陆,也有边疆地区。我国的边疆包括陆疆与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其要求一是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我国的边疆地区十分的辽阔,居住着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气候和地貌与中原内陆也有很大的不同。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压在中国身上,中国大片边疆的领土被割占。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以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关于近代边疆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士林风气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要求发愤图强的强烈愿望。这些讨论激发了当代人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是存是亡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边疆,更加迫切的去了解我国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在的现状,去找寻富国强兵、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以及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决好边疆地区的问题是从古到今国民所面对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来,受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学术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至今)。[1] 一、起始阶段(1949-1965年)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而边疆地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曼景寨小组民申报材料 一、项目背景 曼景寨小组是以傣族为主要民族的村民小组,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曼景寨傣居群落仍保留着古老的傣 家吊脚楼建筑风格,在建筑外形上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屋面小片瓦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傣族人民拥有自已的文字、语言和服饰;独具特色的傣族音乐、舞蹈、手工织锦技艺及手抄经文。当地群众勤劳、善良,

民风、民俗淳朴,主要民族节日有:傣族泼水节、新米节等。 曼景寨小组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曼景寨小组现有两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化传承能人,分别是傣锦传授能人咪宰金,刀舞、拳舞传授能人白荣清。他们带 徒传艺,上有师承,下有传人,形成了长辈——父辈——亲戚、儿女、朋友的传承学习模式。多年来群众一直自发组建了一支文艺队,积极展现整董傣家风情的民风、民俗,传承傣族民间文化。平时在节庆日子或农闲时间都在当地文化活动室、勐桑落广场及村落里表演,主要以歌曲、舞蹈等表演为载体,整合镇内的文化资源,传承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发扬整董镇民间文化,为村民搭建一个文化平台,把傣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推向新高潮。

曼景寨位于政府驻地,该小组辖区土壤肥沃、年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669.7mm,雨量充沛,属于典型亚热带立体农业气候,是整董村的主要产粮区之一。除此之外,还适宜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水果、橡胶等亚热带作物;该小组经济作物是橡胶。是以傣族为主要民族的村民小组,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仍保留着古老的傣家吊脚楼建筑风格,拥有自已的文字、语言和服饰;当地群众勤劳、善良,民风、民俗淳朴,主要民族节日有:傣族泼水节、祭塔、新米节等。 总户数46户; 人口225人;耕地面积538亩;人均耕地1.51亩;农田面积323亩;茶叶175亩;橡胶面积3382.2亩; 猪120头;家畜266只;人均纯收入3691元;人均占有粮343公斤。 二、实施范围及时间 (一)实施范围:民族文化示范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规划以整董镇整董村曼景寨小组为示范村,村寨覆盖曼景寨46户225人。将重点以基础设施、文化传承活动、队伍建设、文化传承保护等为主要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曼景寨小组民族文化示范村做到整体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对村内古树名木、傣族民居等进行修复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要进行综合治理,展现傣

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策

边疆地区的社会救助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①社会救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城镇中的困难家庭给予了特殊的救助,规定了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以2003年"孙志刚"案件②为契机,国务院废止了多年来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抓、堵的管理模式转变了社会救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

中国文化边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011226604.html, 中国文化边疆的发展 作者:刘春呈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7期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疆域概念被模糊,文化边疆概念不断凸显,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安全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根据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地拓宽国家边疆安全概念,构建相应边疆体系,注重新形态边疆安全,从而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加快建构与维护,促进我国文化边疆进一步发展,对当代中国来说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化边疆文化安全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刘春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边疆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2011226604.html,ki.1009-0592.2017.09.312 一、中国文化边疆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达,对域外各民族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为中华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化边疆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疆形成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决定中国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代强大的国家实力是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属于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周边国家来说,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存在。文化边疆依托于在强盛王朝时期形成的政治边疆存续和发展,强大的国家实力是中华文化产生的必要基础,更是保障文化边疆发展和巩固的必要前提。 第二,中华文化是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古代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就使得古代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犹如“灯塔”一般存在,对域外各民族形成了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得到了域外各民族的仰慕与憧憬。依托于中国物质财富的整体实力对域外各民族的影响,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向外辐射,中华文化在域外各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文化边疆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三,文化边疆的发展随国家整体实力变化不断盈缩、发展。中国的文化边疆萌生于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这一阶段孕育成型并开始向域外各民族辐射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文化边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两宋时期,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域外各民族传播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伴随着政治疆域的逐步确立,文化边疆也随之逐步成型。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群众文化工作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群众文化工作 发表时间:2017-07-07T10:31:52.64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3月作者:思永生 [导读]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策划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从而让更多的边疆民族群众参与到文化享受中。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人民政府 摘要:对于群众文化,主要是以群众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文艺娱乐形式,引导群众自主进行,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精神、心理等需 求满足,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具有调控规范、宣传教化、娱乐审美、交往传承等作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定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全面探析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 前言 对于群众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自我娱乐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 需求,也是文化艺术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也使得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文化工作呈现群众主体性、风格通俗性、基层来源性、效果实用性等特征,其工作的开展对于地区稳定有极大的帮助。 一、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可以进 一步丰富边疆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文化底蕴的增加。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建设也越来越看重,这也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类型也逐渐增加。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开发、自我娱乐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可以引导居民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有利于广大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同时群众文化工作还可以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让群众更多的享受文化,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艺术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较多边疆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主要建成于上世纪,其主要特征为功能较为单一、馆舍空间较小等。由于经费来源过于 单一,导致图书馆或是文化馆的建设出现不足,同时,在居民区的文化设施较为缺乏,这就会使得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和种类均较少,进而图书馆的人员也较少。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健全的体系,且没有构建相应的文化网络区域,进而使得群众没有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设备的落后,给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群众文化活动单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也提出了较高的精神物质生活要求。之前单纯的唱、跳等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文化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并且没有较高的质量。一般在节日的时候会应景性的唱歌跳舞,但除了这些就没有一定的特色节目,缺乏群众喜欢的活动。这就导致文化活动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的调动广大群众的热情。 三、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 (一)明确群众文化工作指导思想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将群众的情感与群众文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更加 深入的认知文化、感受文化,从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净化灵魂,激励广大群众更加积极的生产、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时俱进观念,正确、客观、全面的看待社会文化,并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如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体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文化,并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良好背景下,边疆地区群众生活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精神文化需求上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群众精神的健康发展,必须注重文化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互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满足群众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时期下,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并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开 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文化建设,所以,在新时期必须注重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科学的规划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并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保证其良好运行,从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想很好 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其着手点主要是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积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进而形成和谐娱乐的文化环境。时间上,可在传统节日的时候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这样能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在业余时间,可组织群众开展读书竞赛和观看观览视频等活动,形成一定的文化网络,最终让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在组织文化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内容接地气、形式较为新颖等,这样不仅能促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还能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等。 (四)提高群众参与度 要加强对边疆民族群众的文化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并远离酒桌、赌博、毒品等损害精神健康的行 为。针对年轻的群众,可以组织一些竞赛类文化活动,培养其良好的文化兴趣,并促使其艺术修养、文明素质的提升。 四、总结 群众文化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全面丰富广大边疆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带给民族群众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原创)

6、中国古代边疆政策:(1)特点:①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②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③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 ④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2)两汉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根据不同的边疆形势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②设立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主干, 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③根据不同的边疆民族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3)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北方的突厥故地有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在朝鲜半岛,联合新罗消灭高句丽和百济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而在西南交州方向又设置了安南都护府) ②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 ③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④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⑤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4)元朝的边疆政策 ①建立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行省、宣慰司都元帅府、驿站制度) ②设置专门管理系统以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帝师和西藏宣政院) 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确立治边政策。(设置土司制度管理少数民族)(澎湖巡检司)(5)明朝的边疆政策:1368年明朝取消了元代在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作为专管西藏事务的机构,以及封赠西藏僧人为帝师的制度,建立了一套僧官制度,其最高级别的僧官称“法王”。法王和元朝帝师不同,不驻京,无管理全国教务的职权,也无固定领地,品级属荣誉性质,虽有高低,但互不统辖,且都不管政务。法王之下的僧官封号为“王”,他们各有领地,分别统辖一定区域,但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 (6)清朝的边疆政策 ①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基本内容A.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B.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 C.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②举措其内容要点如下: A.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笼络安抚首重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并取得了有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政治效果。(西藏方向,设置了驻藏大臣,与班禅达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在新疆方面,设置了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清朝设置盟旗制度) B.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7)在认识古代中国边疆政策时,有两个问题需予重视。 ①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并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政策思想定势,推动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发展,同时在推动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清代的边疆治理。实现了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内边”,所以古代中国传统治边主要是针对边疆内部的问题。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 (8)原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弘扬边疆民族的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弘扬边疆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管理学家 2013.06 弘扬边疆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聂永芬 /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云南芒市 678400 【摘要】弘扬德宏边疆民族的爱国、勇敢无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文化自觉、自信, 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推进着边疆和谐、民族团结,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文化上的支持。 【关键词】弘扬;民族精神;文化自信 德宏州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主要五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 世居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精神文化, 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世代在 表现为风俗醇厚质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无论是傣族孔雀舞、景德宏居住的水样傣族、山之娇子景颇、" 仗剑而歌 " 阿昌、古老茶 颇族的目瑙文化、仗剑而歌的阿昌族神话传说《遮帕麻和遮米麻》、还农德昂、“上刀山下火海”傈僳族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先进的民族精是仍起到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德昂族的习惯法以及性格刚直、英勇顽神,爱国、仁道,忠恕,博厚,正气,成为德宏各族人民文化 强,上刀山、下火海的傈僳族的民族精神,都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优秀的印记,

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滋养德 遗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神韵和蓬勃的生命力,对各民族的发展起到宏各族儿女,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德宏凝聚力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德宏边疆各民族除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民族文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无形中倡行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 化精神外,更有着中华女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 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史圈子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即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对自己所在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 就叫“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 ,只有做到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 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 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 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文化自信,则是指 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 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者和弘扬者。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凝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神 (一)兼收并蓄的传统节日,提升边疆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简述中国历代大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今天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演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大王朝大多在开疆拓土方面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本文将就这个方面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严格地来说,先秦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只是一个诸侯方国林立、松散的政治邦联。直到秦始皇灭六国,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模式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秦灭六国之后,南进岭南、攻灭百越,首次将两广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其疆域之广超过先秦时的任何朝代。当然秦的统一也是有限的,它对东北大部、外蒙、新疆、青海、西藏、台湾、海南都没有实现过控制,但它毕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而更加伟大的功业将由后人去完成。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大未削弱,南越、闽越相继独立,匈奴也卷土重来,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兵锋直指长城以南的农耕区。汉初由于国力不振,不得不对匈奴和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和亲及怀柔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三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大为恢复,中原王朝也开始了对周遍分裂势力强有力的反击。北面,经过河南、漠南、河西、漠北等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重新收复了河套地区,并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将匈奴的势力驱逐到了漠北;东面,汉朝攻灭了卫氏朝鲜,控制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南面,消灭了南越和闽越两个割据政权,并出兵西南夷,将两广、福建、云南、海南和越南的北部全部纳入版图之内,但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放弃了海南岛,直到南朝梁武帝时,海南才又重新被中央政府所控制。西面,汉朝在夺取了河西走廊之后,经过与匈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夺,终于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路,这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管辖,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但汉朝没有对东北大部、青藏高原和外蒙实现过统治。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差不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的发展和疆域的开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国号也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因此,这个辉煌的朝代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怀念。

百年中国边疆危机

百年中国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后,一向封闭自足的中国门户洞开,欧洲列强在英国炮舰打开的缝隙中蜂拥而入,激烈地争夺在华利益。他们在东亚的利益常常彼此冲突,以至于各驻华使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时刻观察其余列强在中国的举动,不使之侵犯到本国在华利益;而中国的内政反不在观察的重点范围之内。尽管列强都毫无尊重中国本身力量的意愿,但这种互相提防、制约也使不管哪一个大国,如果想不顾他国在华利益,独自吞并中国,都要遭到其余列强的联合反对。 1870年前后世界发生一连串重大政治变局:德国/意大利的统一和兴起、美国内战、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改革内政,并将扩张矛头从欧洲移向东方;而英法则分别忙于巩固自己的殖民地及与新兴列强竞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平稳成功,免遭列强干涉,与这一时代给它的运气不无关系:列强都没有腾出手来打断这个遥远列岛上的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中国则受困于残酷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一般估计达2000万人。随后则是短暂的“同治中兴”和地方势力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体制内改革的最后希望破灭了,清王朝之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等到1880年代末,西欧列强完成欧洲的瓜分,俄国也已在1885完成对中亚的占领,现在轮到了中国。毫不奇怪,下一十年就成为列强在华激烈竞逐的时代,1890年代因而也是中国近代边疆危机最严重的时代。 在19世纪末期,没有人怀疑列强会以更粗暴的手段对待中国。继甲午战争中令人沮丧地惨败于日本后,1898年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大灾年,接连向俄、英、德等过割让旅大、威海、九龙、胶州湾等地。在华的列强对了自身利益,进行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活动。德国为离间法俄同盟而支持俄国,而英国又支持德国1898年租借胶州湾,并且只要该地愈偏北,将愈“受英国人之欢迎”……“将使俄国独占华北沿海的局面宣告结束。”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过强,扶植日本,日本得到这一保证后,再无后顾之忧,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但战后不久,英国却出于遏制德国的目的,又于1907年与俄国结成同盟。那几年(1895-98),北京的总理衙门简直变成了交易所、公证所,经常挤满了带着译员的外交官,一连几小时、几天、几星期地在那里讨价还价,进行种种交易,核对和签署各项条约、协定、税率表、界桩和哨所清册等等,不时提高嗓门,“激动”起来,用五花八门的外交名词吓唬人,什么“郑重知照”、“严正声明”、“强烈要求”等等,目的在于以“严重后果”的前景使清朝官员产生“深刻印象”。(《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 例如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割占辽东,性子太急了,侵犯列强利益过快,俄德法三国就联合干涉,逼它把吞进去的再吐出来。其情形恰似一群恶汉各举刀叉瓜分蛋糕,彼此提防他人,如果有人切得过大过快,旁人立刻就要反制——虽然这种反制本身是因为他自己想吃蛋糕,但至少能保全相对还算完整的蛋糕,不至于切得太快。 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当时还不是一个受尊重的势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二天,法国驻柏林大使问德国人“美国将会怎么说?”后者回答道:“不会说什么的,要知道,他们既无海军,又无陆军。”德国人用欧洲的尺度来衡量美国,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1900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客观上是调和了一点列强在华的利益,这一政策构成此后百年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即不使该地区出现一个排他性的力量。 当然,天真地指望“以夷制夷”也未必成功,因为互相冲突的列强利益也能自我调整。这一点在1907年尤为明显。这一年3月,日俄签署第一次密约,分别承认对方在朝鲜和外蒙古的特殊利益,而“不阻挠此种关系之继续发展”;6月又签定日法协定,相互承认在中国的势力范围;8月,英俄相互承认对方在西藏、阿富汗的利益,并就划分伊朗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同步试题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试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参谋意见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同学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家为国的优良传统;还要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忧患意识,明白“落后就要思进”.“落后就要思变”的道理。 自学流程 1.历史进入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为什么又起波澜? 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决心“亲自舆榇出关,誓与俄人决死一战”的人是谁? 世纪70年代日本曾将侵略魔掌伸向我国的什么地方之后,又将魔掌伸向哪一个邻国目的何在 5.“弥睨岛国”日本,曾与中国遭遇相似,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反将魔掌伸向 我国? 6.《马关条约》的签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7.为什么说甲午战败使群体意义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世纪70年代,率军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A.曾国藩 B.曾纪泽 C.左宗棠 D.李鸿章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A.清政府出兵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 B.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C.日本围攻平壤 D.日军进攻旅顺、大连 3.《马关条约》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领土问题 B.赔款问题 C.开埠问题 D.宗教问题 4.在黄海战役中,志远舰管带壮烈捐躯,他是() A.冯子材 B.邓世昌 C.丁汝昌 D.左宗棠 5.造成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李鸿章避战自保 B.前线将领指挥不利 C.日军实力过于强大 D.清军战斗力差,献船投敌 二、材料分析 读右图,请回答: (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