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2020年4月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

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影响研究以实证性探寻为研究定位,当然如果仅仅对于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来说,这种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种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它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想要求证的是人类的美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接受和借鉴规律,实证能证明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但不能证明艺术创造与接受上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要从文学艺术的外部研究来揭示其文学内部的规律性,这当然是非常困

难的。所以,影响又被称为是像难以捉摸而又神秘的机理一样的东西,通过这种机理,一部作品对产生出另一部作品而做出贡献。就连强调实证影响研究的伽列(Carte又译卡雷)都认为影响研究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且经常是靠不住的。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所以说,文学审美性介入比较文学研究之后,影响研究就不应该还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关系史研究了。然而,当下我们的许多比较文学教材在处理影响研究的时候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性研究的关系问题,还是将二者纠结在一起。比如在阐释媒介学的时候,还是把实证性的文学媒介考证与译介学混杂在一起,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没有办法真正把译介学出现的非实证性创造性叛逆说清楚。可以说,当下的译介学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词翻译了,它更关注于文学性因素在不同语言体系中出现的变异现象。但是由于以前的影响研究特征过于模糊,所以就造成了译介学无法获得恰当的研究定位。实际上,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性研究和审美性研究并不是不可两全的,我们没有必要将二者在影响研究中纠缠不清,完全可以将二者分为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史研究领域;另一个则不再只注意文学现象之间的外部影响研究,而是将文学的审美价值引人比较研究,从非实证性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文学现象之间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上新的变异所在,是属于文学变异学研究领域。

其次,提出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领域,是有充分的文学历史发展实践的支持的。这是因为,从人类文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上看,文学形式和内容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时代,往往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乃至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碰撞、互相激荡的时代。这些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不会保持静态,它往往表现为不同体系的文化和文学之间碰撞激荡、交流汇聚、相互融合的状态,它是各种文学基因发生变异并形成新质的最佳时期。所以,这些时期会在文学上呈现出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新异多变的创造性面貌。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段的文学局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虽然此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战乱频仍,但是正是由于印度佛教文化/文学因素大量被引人中土,刺激了中国本土的文学创造力,当然还有中国南北朝文学的彼此交流和融合,所以在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探究这种文学横向发展现象的内在实质,就是不同文化/文学体系之间的冲突和交流,能够激活冲突双方文化的内在的因子,使之在一定的条件中进入亢奋状态。无论是欲求扩展自身的文化,还是希冀保守自身的文化,文化机制内部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异’。本土文化/文学体系自身出现的变异因素往往就是文化与文学新质的萌芽,而这种具有创造力的新因素最终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而且,这种外来的异质性文学因素所引起的文学变异现象甚至使得本土固有的传统得以变迁,这样的文学变异就成为一个复杂

的动态过程。变异的文学现象促进了本土文学的发展,并逐渐融入本土文学的传统中,形成后世文学的典范。比如闻一多在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时候,肯定了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外来的文学因素的介入,中国本土文学就不会有那么多变异性的发展,北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确实,魏晋以降的佛教文学流传进入中土,中国古代文学在这种横向的冲击下,吸收和借鉴,产生了新的文学变异因素,我们今天所说的深受外来文学因素影响的中国禅宗以及变文、小说、戏剧早已成为中国文学自身的固有传统。而且,每个国别文学体系中出现的文学变异现象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因此对文学变异现象的研究理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最后,提出文学变异学领域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当下的比较文学学科拓展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求同思维,而走入求异思维的阶段。比较文学的法、美学派理论都是在单一的文明体系内部进行的,他们都是从求同思维来展开比较文学的研究。尤其对于没有实际关联的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比较,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是从一个共通的文学性层面出发,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的。它注重强调没有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某种关联性,这种所谓的关联性也就是韦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所谓的类同或者平行研究中存在的亲和性。无论是关联性或是亲和性,都是一种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

学研究模式,这在单一的西方文学/文明体系中是很实际的一种研究范式。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投向不同的文明体系80中的文学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异质性的文学表现,更多的是面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对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变异现象的研究曾被韦斯坦因等西方学者的求同思维所怀疑,这种迟疑不决的心态正是比较文学求同思维的具体写照。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走出比较文学的求同,而要从异质性与变异性入手来重新考察和界定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领域。而文学变异学的提出正是这种思维拓展的最好体现。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说,我们提出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领域是对颇受争议的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重新规范,并且变异学还有古今中外的文学横向交流所带来的文学变异实践作为支持,它更和当下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所强调的异质性的研究思维紧密结合。所以,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二)如果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一,那么,它在比较文学整个学科建构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它和比较文学学科其他研究领域的彼此关系是如何的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给以明确界定的。实际上,对变异学领域的界定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界定还离不开对比较文学学科特质的再明确。如果我们从学科史的

实践上来看的话,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学科特质几乎就没有稳定过。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是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是缩小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人为地造成比较文学研究的危机。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却又把研究领域无限扩张,把比较文学推到一种无边的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中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或者跨文明研究,更多的是带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方法论意识上的学科思维建构。这三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特质各有侧重之处,当下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界更多地是将这三者粘贴在一起,来建构自己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在共时性的层面上去面对比较文学真正的学科特质问题。所以,就无怪乎当下的比较文学学科领域迟迟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了。那么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质该如何来界定呢?如果我们综合比较文学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的学科理论实践以及定位,就会发现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是在两个基点上展开的:跨越性和文学性。首先,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进入文学研究视野的时候,研究者就在把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归结为一个最为基本的核心———跨越性。从歌德和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的设想以来,法国学派从跨国研究来进行文学关系史研究,美国学派提出跨学科研究,中国研究者提出跨文化以至于跨文明研究,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他们都十分强调在不同文学体系进行跨越式的比较研究。比较文

学的跨越性特质突出了比较文学是具有世界性胸怀和眼光的学科体系,它主要关注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与文明之间不同文学体系之间跨越性的研究,在异同比较之中探寻人类可能存在的共同的诗心。可以说,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质。跨越性的特质一方面说出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和交叉学科的特征,更因为是对不同文学/文化体系的跨越性研究,使得它更能够发现文学新创造的生长点所在,因此具有更多的前沿性研究的特征;另一方面,跨越性说出了比较文学的一个学科理想,就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来探寻人类的共同文学规律。只有通过对不同国别、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跨越研究,对文学和人类其他艺术领域的跨越研究,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接近和洞悉一种共同的诗心。其次,比较文学研究实际上离不开文学研究,或者说,它离不开对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基点。上文已经谈到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放逐文学性的文学关系史研究的激烈反驳,提出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研究的蓬勃兴起对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渗透作用,从而使得当下的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过于向文化研究靠拢,并且大有81被取而代之的可能。正如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所说,比较文学的这种文化研究使得比较文学成为一种对世界上所有话语和文化产物的研究,从而使得比较文学学科成为一种无边界的

文学研究。这样的话,比较文学就成了一种几乎无所不包的学科,就完全谈不上一个学科必须具有的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就在这无所不包之中泯灭了自身。当然,我们无意完全否认文化转向对比较文学带来的新启发和学科研究生长点,我们所要强调的就是作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了文学或者文学性的研究,比较文学就无从建立一个稳固的研究领域,它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此可见,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学科特质,也同样规定着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划分。如果说,法国学派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和美国学派的跨学科研究等都强调了对文学现象的跨越性研究,而成为比较文学的学科领域;那么,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领域刚好就是从跨越性和文学性这两点上面生发出去的,它是文学跨越研究和文学审美性研究的结合之处。因为最为切近比较文学的这两个学科特质,所以成为一个更为稳固的学科研究领域。和文学关系史研究相比较,它更为突出文学比较的审美变异因素,不但注重对有事实影响关系的文学变异现象的比较研究,而且也研究那些没有事实关系的,以及以前在平行研究中人们对同一个主题范畴表达上面出现的文学或者审美异质性因素,所以说,文学变异学研究领域是更为开阔的。那么,从上文的这些论证中,我们就可以得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

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三)分析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提出的原因,以及真正的含义之后,那么作为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的固定的研究领域,文学变异学也应该有自身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辨析文学变异学可能的研究范围。第一是语言层面变异学。它主要是指文学现象穿越语言的界限,通过翻译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得到接受的过程,也就是翻译学或者译介学研究。国内一般的比较文学教材都沿用法国学派的观点,将译介学放入媒介学的研究范畴之中,但是由于媒介学属于传统实证的影响关系研究,而译介学却涉及了很多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层面的变异因素在里面,所以我们很难将译介学归入此类。也就是说,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由于当下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的范畴,所强调的已不是传统的信、达、雅,而是创造性叛逆。已经从传统的实证性研究,走向了一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化与文学研究,那么译介学就不能用简单的实证影响关系来作为研究范式了,它已经超出了媒介学研究的范畴。而在这其中,

我们要把研究的注意力从语词翻译研究转向那些语词的变异本身,也就是将文学的变异现象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第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形象学产生在20世纪的中叶,基亚(GuyardM. F.)在其《比较文学》一书中就专列一章人们看到的外国来论述形象学,并称之为比较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虽然后来韦勒克(Rene Wellek)以形象学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史研究来否定伽列和基亚的尝试,但随着社会科学新理论的出现,形象学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分支之一。当然,形象学也从最早的实证性关系研究,而走入对一种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范畴里面。形象学主要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在一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他国形象。在这里,他国形象只是主体国家文学的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正因为它是一种想象,所以使得变异成为必然。比较文学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要注意这个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并从文化文学的深层次模式入手,来分析其规律性所在。第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是文学性和文本本身,所以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可能的变异也将必然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首先它包括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的研究领域。文学接受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正如谢夫莱尔(Yves Chevrel)所说,‘接受’一词成为近15年来文学研究的主要术语之一。国内的多本比较文学概论也列出了专章来处理接

受研究的问题,但问题是,接受研究目前还没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定位。它是影响的一种变体呢,还是不同于影响研究的新研究范式,它和影响研究的异同又在哪里呢?实际上,从变异学和文学关系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接受学,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它不同于文学关系研究,主要是因为后者是实证性的,而文学接受的过程却是有美学和心理学因素渗入,而最终无法实证的,是属于文学变异的范畴。其次,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还包括那些以前平行研究范畴内的主题学和文类学的研究。主题学和文类学虽然研究范围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有法、美学派追求类同或者亲和性研究的影子。而实际上传统的主题学、文类学研究中,已经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主题变异和文类变异问题,尤其在不同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的主题和文类在类同之外,更多的却是不同之处,那么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不仅在求同,也在存其异。而且通过不同的文学主题和文类变异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有效地展开不同文明体系间的文学对话,从而更为有效地总结人类的文学规律。第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文学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穿越,必然要面对不同文化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要面对的事情,文学因文化模子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其中,以文化过滤现象最为突出。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接受者一

方因为自己本身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意无意地对传播方文学信息进行选择、改造、删改和过滤的现象。文化过滤研究和文学接受研究很容易混淆,但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文化过滤主要是指由于文化模子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学变异现象,而不是简单的文学主体的接受。同时,文化过滤带来一个更为明显的文学变异现象就是文学的误读,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学现象在跨越文化圈时候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过滤背景下的文学误读现象。那么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是怎么样的关联,它们彼此之间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成对发生的,它们所造成的文学变异现象内在的规律性是什么,这都将是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所主要探讨的问题。这四个层面的变异研究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领域。当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视角,变异学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等待梳理,但可以肯定地说,文学变异学的研究范畴的提出,对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明确,以及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危机的解决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参考文献][ 1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A].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 ]马·法·基亚.比较文学[M].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 ]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1).[ 4 ]布吕奈尔等着.什么是比较文学[M].葛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5 ]J M·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 ]严绍汤玉.论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0(3).[ 7 ]闻一多.文学发展中的予和受[A].约翰J·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第一册)[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8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9 ]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2020年4月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

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影响研究以实证性探寻为研究定位,当然如果仅仅对于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来说,这种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种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它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想要求证的是人类的美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接受和借鉴规律,实证能证明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但不能证明艺术创造与接受上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要从文学艺术的外部研究来揭示其文学内部的规律性,这当然是非常困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译】方维规 【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另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 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 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 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 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 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

北语比较文学专业03至08年考研试题回忆版

北语比较文学专业03至08年考研试题回忆版 2003级比较文学试题 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译介学比较诗学欧洲中心主义比较视域 简答: 1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2 什么是异质文化间的互证互识互补? 3 试辨析"比较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几个概念内在意蕴的异同? 4 比较语境下怎样去理解和而不同原则? 论述 1 以英美意象派(如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接受为例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和接受不是单一的,还可能存在创造性转化,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 有人批评某些研究将西方文艺理论生搬硬套到与之截然相反的中国文学文本的作法弊大于利,请从比较诗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待中西批评传统,如何进行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 04年的考题 名解 三一律孟尔康赋比兴二十四诗品审美直觉王尔德平行研究 简答 中国学派发展历程及强势弱势 影响研究的定义及缺点 克伦威尔序言的意义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述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民族文学在多原文化语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比较萧伯纳与易卜生 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2005年研究生考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Y 一,填空 1.波斯奈特代表作—— 2.《李白与歌德》作者—梁宗岱— 3.钱钟书在比较文学方面的代表作—— 4.忘了什么题了,好像答案是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二,名词解释 形象学 法国学派 文化研究 拜伦式英雄

三 是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一段英文,要求翻译为中文 四答 : 1. 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区别 2、怎么理解“接受本身就是批评” 3. 《红与黑》中的于连从乡下进城后备受歧视,结合相关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外省来的年轻人”五.论述 1.意识流小说 > 2.(给了一段话,忘了是什么了,大意是阐述一下中西比较诗学的建构问题) 文艺理论 . 一.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 韵味 风骨 《沧浪诗话》 二.简答 1. 虚境与实境 2. 话语的虚构 3. 误读 4. 结构与解构 三.论述(三选二) 1. 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2. 传统语境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3. 论述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趋势与理论特点 0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部分) 一、填空题 1、是关于比较文学的一个人物,具体忘了 2、 3、 4、《源氏物语》受唐代诗人——的影响最大 10<安提戈涅〉作者——《力士参孙》作者——,《希腊古瓮颂》作者——。《太太学堂》作者—— 二、名词解释 1、间离化 2、《万叶集》 3、互文性 4、 三、韦勒克的一段英语,翻译 四、简答 1、莎士比亚笔下“穿裙子的英雄“形象? 2、比较诗学基本方法? 3、 五、论述 1、卡夫卡第一个表达了当代人的感受,开创了时代,如何理解? 2、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戏剧&古典主义戏剧的比较 3、有关文化研究的问题 综合试题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 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二讲流传学 一、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 一、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二、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讲变异学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 (三)跨语际变异研究 (四)跨文化变异研究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 一、理论核心 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及异质性和变异性。 二、研究范围 1.跨国变异研究——形象学 2.跨语际变异研究——译介学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接受研究 4.文化变异研究——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 5.跨文明研究——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 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定义 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 出现理论改变,从而产生新质,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样态;这种 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过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为 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四诗歌采用西方诗歌形式和规则 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 2.特点 (1)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

(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 (3)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 主的 3.现实性&可能性 (1)必须有不同质文明的差异性存在 (2)必须有开放的环境作为传播的客观条件 (3)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碰撞与结合而产生新质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1.定义 文学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内涵:(1)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2)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2.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北大中文比较文学考研真题

1990-2008-2010——2013 11 2012 2013 2017 18 2018年北大中文比较文学考研真题浅析 Ⅰ、前言 1、本来都退出豆瓣广播了,因为世事无常和人言可畏这两个原因,这篇日志伴随的广播我保留到今晚为止,然后删除。算是总结,算是交代。 2、我想写的的话还是给朋友写吧,十几位在考或将考的朋友跟我真心探求,我觉得不写的话是辜负他/她们了。 3、上午看到了博士劝退论的相关论述,我是赞同的,又比如每年考北大中文比较文学的朋友有几十个,跟我联系的占了其中二分之一,每个人的实力虽然都很稚嫩,但是心性和想法却是大大不同的。我写这篇是为了让认真读了书的朋友知道怎么发挥,以便不让自己的才情白白浪费,甚至于抱怨老天不公,以为自己的命运独独不好,没有的事。 4、当然我也是有敌人的,敌人是那些拿考研赚取商业利益而不管学生以后学术及其求职发展而一味洗脑的各大中文考研培训机构与网站。 5、也就是说,考研不是一条适合不想读一辈子书的人走的路,社会很黑暗同时很广阔,可以走的路很多,学术只是其中一条,这一条路很窄,只适合无怨无悔坐冷板凳的人。我只是写一些个人的粗浅想法,对于一些抱着看笑话目的来的人,我感到奈何(narrow),对于一些愿意继续走下去的人,我感到你也明白,文学是很伟大的。那么,就让我们步入“正题”吧。

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卷 一、名词解释(40分) 1、Allegory 分析:属于较为传统的文学、文论方面的关键词、概念。这种最好是能从做词源解析开始,如?λληγορ?α(allegoría) 如何?λλο?(allos) 和?γορε?ω(agoreuo) 组成,而后者又源于?γορ?(agora) ,他们的意思又是如何如何。不过我想大概没几个人能答出这个吧,所以其实能答出Allegory的一两个中文常用的意思及其小流变小要点,比如洞穴喻啊、弗莱关于"continuum of allegory" 的论述啊或者诗歌和虚构的技艺啊什么的就都可以了。 2、硬译 分析:语出《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郭沫若在《雄鸡集·谈文学翻译工作》中对此有所反驳。最好结合直译与意译,或者“翻译媒婆论”来解释。在中国搞比较文学,思想史和翻译是重中之重。如果说老师们在比较文学这个名目下各自做着自己不同的研究,壁垒森严,那么强调思想背景和历史语境以及翻译至少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3、神圣人 分析:阿甘本的概念Homo Sacer,知道阿甘本的都知道这个概念吧,不知道的就算了。除了阿甘本的《神圣人》之外,请结合我对以下两本书所写的短评来按图索骥,点线面结合。 当下的哲学 8.5 [法]阿兰·巴迪欧/ 2017 /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生产(第二辑)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 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 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 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 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 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

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 ?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一一“人们眼中的异国” 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I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 ?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一一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变异学理论建构起了全新的比较文学视野,但它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具备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填密的理论体系。 首先,从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纵观文学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异质文明发生碰撞使不同文学间相互交融、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文学新质,呈现文学丰富多彩的面貌。如禅宗文化就是在中国本土化文化与印度宗教碰撞后变异形成,禅宗不仅对禅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 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20世纪50年代末,以韦勒克(RenéWellek)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对形象学研究发出责难,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一文中从文学性出发,批评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包括对民族幻象、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信服。听听法国人对德国或英国的看法固然很好——但这还算文学研究吗?”并说其“代价是把文学研究归并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史料研究之中”[7]。此后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金伯勒(RenéEtiemble)在《比较不是理由》(1963)一文中也批评形象学研究与史学家、社会学家或政治家有关,而文学性不足。 但形象学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停步,研究者们一方面认真检讨和反思形象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吸收各种后现代理论,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如果说20世纪40—50年代是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是其当代阶段;如果说卡雷、基亚等是传统形象学的奠基者的话,让-马克·莫哈(Jean-MarcMoura)、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el-HenriPageaux)等则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人。莫哈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1992)一文中指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 (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 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 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 1 .译介学(误读) 2 .形象学(“他者” ) 3 .接受学(重视接受) (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 2 .文类学 3.比较诗学 (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 (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 ◆跨学科的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 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 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 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1.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摘要:术语是某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新 尝试,其关键术语翻译对变异学理论在跨语际语境中的接受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一、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期 严绍璗先生在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时指出:“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 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能力。文学的‘变异性’所表 现出来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溶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因而,“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于本土经验的对本土文学的创新及发展。在此过程中,本土文 学的民族性并未因“变异”而消失,而是得以延续及充实,“‘排异’中实现自身的‘变异’”。其实早在严绍璗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之前,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 中蕴含的文论话语异质性问题已经为变异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因为异质文论话语 “在相互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 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出新的文论话语”。此种新的文论话语从本土的文化及 文学背景出发,也许是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修正”或“调整”的结果,比如五四期间的 浪漫主义者在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调整中,更注重继承浪漫主义的情感维度;或是渗入了本 土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模子”的选择中而实现的文论的“他国化”变异,但此种变异 并非一味的追随或排外,而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现实情况,有效地吸收并改造外来文论,从而使其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导致文论的“失语症”。 相比于“阐发”法中由于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变异,翻译中的“变异”则显得 更为“隐性”。王晓路在《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章“迁移的变异”中,阐述了英语世界经由语言的中介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指出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对这一更为“隐性”的变异进行系统阐述及研 究的谢天振称其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199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章“译 介学”中,谢天振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专门阐述,肯定了“创造性叛逆”的 研究价值,认为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 别鲜明”,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有译者,还有读者与接受环境。依笔者之见, “创造性叛逆”究其本质,实则为跨语际翻译中的文本在语言、文化及接受层面上的变异性,是在忠实基础上对原文本的客观“叛离”。例如在跨语际翻译中,当意义与形式两者 不可兼而得之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时,译作势必会受制于目的语的规范而不可避免地在语言 层面上产生变异。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认为翻译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的观点也许言 过其实,但将翻译视为部分无法完成的任务却有一定的现实性。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总结的五种在佛经翻译中原文在译文中“面目全非”的情况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萨姆瓦 曾指出:“我们所见到的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该文化的主观的看法。”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 一、填空 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P.31) 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P.33 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P.31 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16.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17.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18.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P.77 19.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详见P.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