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 ì:悲伤苦痛。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A(严:尊敬)10.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11.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12.(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苟”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1分,“所以”1分,大意1分。(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译文安石启,墨守成规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重念蒙君实视遇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寄欧阳舍人书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 .至于通材. 达识 材:同“才” C .务勒. 铭以夸后世 勒:勒令 D .潜遁. 幽抑之士 遁:逃跑 B [A 项,“严”是“尊敬”之意;C 项,“勒”是“刻”的意思;D 项,“遁”是“隐居, 遁世”之意。]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②今者. 项庄拔剑舞 B.?????①有实大于.名②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C.?????①其.谁不愿进于门②余亦悔其. 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①敢不承教而加详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B [B 项,于:表比较。A 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C 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 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B .而世之学者..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C .至其所可感,则往往.. 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D .于众人.. 则能辨焉 A [A 项,副词,于是。B 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C 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D 项,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很多的人。]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生者得致其严 B .则人情之所不得 C .六王毕,四海一 D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B [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 使……宠荣。] 5.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而善人喜于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A [A项,是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 ...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 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 ..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赐书蒙:敬辞,承蒙 B.先大父 ...墓碑铭先大父:名词,去世的父亲 C.则以愧.而惧愧:形容词,惭愧 D.警劝之道.道:名词,作用 B [先大父:死去的祖父。] 7.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 [A项,表“达到”;B项,表“致使”;D项,表“达到”;C项,表“表达,传达”。]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 ì:悲伤苦痛。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A(严:尊敬)10.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11.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12.(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苟”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追风筝的人读书报告

郑州轻工业学院读书报告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报告 【著者】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362 一、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二、主要内容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 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 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 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在我上高中之时,在我的一次月考当中,当时的语文试卷上出现了一篇《追风筝的人》节选,当时里面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我现在还深有感触。为此,我特地去看了这本小说,读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关乎友情,关乎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爱。 在这本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可是因为身份的不同,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然而,哈桑对阿米尔的情谊与忠诚,从未因这些元素而受到影响。在我看来,哈桑说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任何标签的束缚。阿米尔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对于哈桑的关心要多于自己,在我没有看到后面时,我也同样的困惑。后来,我终于理解了。每当阿米尔受伤害的时候,哈桑总是冲出来保护他。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间的友情也破裂了。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却无所作为,默默离开,这件事始终折磨着他,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不会上前一步去帮助哈桑还是像阿米尔一样默默离开,但现在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并没有亲身经历,因为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种东西,没有因为,没有所以,只是付出,这叫爱。可是,当习惯了平常的爱,就会感到理所当然,这就会导致犯错。当阿米尔的懦弱使他和哈桑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但阿米尔并没有去弥补,而是千方百计的赶走哈桑,以便让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人生,总是在最后悔伤害别人中度过,小说中的阿米尔就切身体会了这种感受。 成年后的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也成功娶到了她,但他仍然活在哈桑的阴影之下,但由于一件事让阿米尔得到了救赎。在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之后,他知道了哈桑原来是父亲的私生子,也终于懂得了父亲对哈桑的关爱从何而来。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这本小说中,让我感动的还有小说最后的结尾部分。中年的阿米尔跑在孩子当中,去为索拉博追回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当年为他所奉献的友情与忠诚,阿米尔在这一刻也为索拉博做了。 在这本书中,它打破了等级观念,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善,它表达了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这是一本灵魂自赎的书。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自赎,因为人无完人,谁都可能会犯错,让我们去做

文言文《瘗旅文》古文赏析

《瘗旅文》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瘗旅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终 于暴死异乡。他们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 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 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但作 者能“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 的自宽自解。 【原文】 瘗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 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 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 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 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

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 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 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 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 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 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 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 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 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 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 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阅读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5篇

阅读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5篇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下面是关于阅读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 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与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

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与其说,小说是在追风筝。不如说是在追回忆、追哈桑、追忏悔、追那些与哈桑一起度过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

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 :悲伤苦痛。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

《追风筝的人》阅读分享会教案复习课程

《追风筝的人》阅读分享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主要人物(如阿米尔父子、哈桑父子等)的形象、性格特点 3.把握故事中风筝和弹弓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主旨 过程和方法:1.通过帮电影配音,对照人物对话,从而挖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2.小组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尝试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自我救赎的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诚实、尊重生命、种族平等、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概括故事内容,熟悉故事情节(重点) 2.通过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分析阿米尔父子、哈桑父子等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重点) 3. 把握故事中风筝和弹弓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主旨(难点) 4.初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自我救赎的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诚实、尊重生命、种族平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供资料引出《追风筝的人》 2.作者简介 3.创作背景:“我开始创作这本小说的六个月里,双子塔倒塌了。””美国人民不再妖魔化阿 富汗人。他们的憎恶直接发泄向塔利班——而人们无法妖魔化那些已经是魔鬼的人。” (911事件之后) 二、概括内容与细节把握 1.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追风筝的人》以温婉感伤的笔触将主人公阿米尔的凄美经历娓娓道来: 在一次风筝大赛后,阿米尔无情地背叛了与他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眼睁睁地望着哈桑受屈辱。从此,无尽的自责与悔恨萦绕在阿米尔的心头。为了躲避战争,父亲带着他逃往美国。成年之后,阿米尔的痛苦与悱恻仍未消散。终于,他决心赎罪。重回故园,等待他的却是哈桑的死讯与一个隐瞒了二十多年的惊天秘密。悲愤不已的阿米尔最终选择了收养孤侄索拉博,回到美国。时隔几十年,他和一群天真的孩子,奔跑着,再一次追起了风筝。恍如时光倒流。 2.知识抢答 (附问题设计及答案,详见PPT) 三、分析人物形象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三单元 12 寄欧阳舍人书巩固提升案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睎.(xī)有所憾.(ɡǎn)嘉.言(jiā) B.褒.扬(bāo) 铭.而见之(luò) 议之不询.(xùn) C.衋.然(xì) 滞绌.(zhuō) 屯蹶.否塞(jué) D.魁闳.(hónɡ) 宠.幸(chǒnɡ) 潜遁.幽抑(dùn) 解析:选D。A项,“憾”读“hàn”;B项,“铭”读“míng”;“询”应为“徇”;C项,“绌”应为“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遁:逃跑 解析:选B。A项,严:尊敬;C项,勒:刻;D项,遁:隐居,遁世。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解析:选B。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而善人喜于见传 B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C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 .则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选A 。A.是被动句;B.是“莫拒之”;C.是“近安”;D.是“不得人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去秋人还,蒙. 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 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 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 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 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5.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 正确的一组是( ) A .蒙. 赐书 蒙:副词,表敬意 B .苟. 其人之恶 苟:苟且 C .则以愧. 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 D .警劝之道. 道:名词,作用 解析:选B 。苟:假使。 6.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 B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不厚 C .论天下事势,致. 殷勤之意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之势 解析:选C 。表“表达,传达”。A 项,表“达到”;B 项,表“致使”;D 项,表“达到”。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 同的一项是( )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或出处: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或注释: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