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达飞老师关于平法的有关问答答平法

陈达飞老师关于平法的有关问答答平法

陈达飞老师关于平法的有关问答答平法
陈达飞老师关于平法的有关问答答平法

为什么梁的箍筋要使用“大箍套小箍”?

CDF:

过去,在“多肢箍”(例如4肢箍)的施工操作时,常常使用“等箍互套”的方法,即使用两个尺寸相同的双肢箍交错相套形成一个4肢箍。

前面讲过,当梁承受扭矩时,沿梁截面的外围箍筋必须连续,只有围绕截面的大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此时的多肢箍要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状。

如果梁不承受扭矩(仅受弯和受剪),可以采用两个相同箍筋交错套成四肢箍,但采用大箍套小箍能够更好地保证梁的整体性,且材料用量并不增加。

前面的话,是在2003年03G101-1图集推出不久时讲的。但是在2003年11月03G101-1图集再版时,在第62-65页增加了“注1”写道:

“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从而明确地推行“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并且,在后来出版的04G101-3 图集(筏形基础)中,也明确地提出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而且画出大箍套小箍的示意图。

无论什么梁,支座负筋延伸长度都是“Ln/3”和“Ln/4”?

CDF:

03G101-1图集第54页是“平法梁”的一个最重要的图(页),里面包含很多的信息,一定要完全、彻底地掌握它。现在就从“Ln/3”和“Ln/4”说起。

一、框架梁(KL)“支座负筋延伸长度”来说,端支座和中间支座是不同的。

(1) 端支座负弯矩筋的水平长度:

第一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1/3位置;

第二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1/4位置。

(Ln1 是边跨的净跨长度)

(2) 中间支座负弯矩筋的水平长度:

第一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负弯矩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4位置。

(Ln是支座两边的净跨长度Ln1和Ln2的最大值)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第一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从字面上说,似乎都是“三分之一净跨”,但要注意,端支座和中间支座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对于端支座来说,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

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二、关于“支座负筋延伸长度”,03G101-1标准图集只给出了第一排钢筋和第二排钢筋的情况,如果发生“第三排”支座负筋,其延伸长度应该由设计师给出。如果施工图上没有任何关于第三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的说明,则按“第二排”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处理。

三、03G101-1图集第54页关于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的规定,不但对“框架梁”(KL)适用,对“非框架梁”(L)的中间支座同样适用。关于这一点,看看图集28页第4.4.1条的文字说明就清楚了:

为了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位置。Ln的取值规定为: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上面那段话中的“(梁)”就是专门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说的,因为非框架梁

(次梁)以框架梁(主梁)为支座。

四、现在04G101-3(筏形基础)图集已经出版发行了,所以我们把基础主梁(JZL)和基础次梁(JCL)也放在这里一块讨论一下。

对于基础梁(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来说,如果不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的话,它的受力方向和楼层梁刚好是上下相反,这样,基础梁的“底部贯通纵筋”与楼层梁的“上部贯通纵筋”的受力作用是相同的;基础梁的“底部非贯通纵筋”与楼层梁的“上部非通长筋”是相同的。

基础梁“底部非贯通纵筋”的延伸长度也是用“L0/3”这种形式表达的。但是,要注意它与楼层梁“Ln/3”的不同:

首先,楼层梁的“Ln”是净跨长度,而基础梁的“L0”为中心跨度值(即从支座中心线算起)。

其次,基础梁“底部非贯通纵筋”的延伸长度除了要满足“L0/3”以外,还要满足“≥a”,这个“a”对于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来说是不相同的,详见04G101-3图集第28页和第36页。

03G101-1图集第54页Ln/3处的搭接点都包括什么内容?请举例说明。

CDF:

图集第54页Ln/3处的搭接有三层意思::

1、当上部通长筋直径不等于支座负筋直径的时候,上部通长筋在此处与支座负筋连接:

根据抗震的构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两根直径14以上的通长筋。当设计的通长筋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直径时,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支座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此时,跨中处的通长筋就在一跨的两端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2;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这时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的直径,此时,2φ22的上部通长筋在本跨两端与支座负筋4φ25中(位于梁两侧)的两根φ25钢筋在Ln/3处进行连接。——由于两种钢筋直径在一个级差之内,不要进行绑扎搭接,进行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即可。

一般情况下,结构设计师为了操作方便,往往设计两根和支座负筋直径相等的上部通长筋。此时,如果钢筋材料足够长,则无须接头;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通长筋需要连接的时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采用一次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接长(图集第54页注5)。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5;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这时上部通长筋和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无须在一跨两端Ln/3处进行连接。如果上部通长筋的长度超过9m(假定钢筋的定尺长度为9m),则可以在跨中Ln/3的范围内安排一个连接点——该连接点的具体位置可根据现有钢筋材料的长短而定。

2、当存在架立筋的时候,架立筋在此处与支座负筋搭接: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为2φ25+(2φ12),箍筋为φ8@100/200(4),即为四肢箍;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这时,集中标注上部纵筋“加号”前面的2φ25是上部通长筋,它必须放在箍筋的角部;“括号”内的2φ12为架立筋,它放在箍筋水平钢筋的中部,两端与支座负筋4φ25中间的两根φ25钢筋在Ln/3处进行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150mm 。

3、当不存在架立筋的时候,如果存在不与上部通长筋连接的支座负筋,在此处截断。

例如,一个框架梁KL1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2φ25,箍筋为φ8@100/200(2),即为二肢箍;支座原位标注为4φ25。这时,支座负筋4φ25角部的两根φ25钢筋是

上部通长筋,而中间的两根φ25钢筋就在Ln/3处截断,因为没有架立筋与它连接(二肢箍不需要架立筋)。

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构造在第54页的图上看不出来。

在第54页图的标题下面有题注:“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有人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当梁上部无通长筋时,架立筋搭接长度按LlE计算。是不是这样呢?

CDF:

1、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03G101-1图集第54页图中“Ln/3”处的搭接点,既是上部通长钢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点,又是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点。二者并不混淆,也不矛盾。不少人提出此类问题,都是由于对画图规则(“视图”)和钢筋的工程结构(钢筋的位置)不甚了解所至。

从钢筋的位置来讲,梁的两根上部通长钢筋都位于箍筋的两个顶角,如果画出梁的“俯视图”,则是在梁的两侧;而架立筋则在梁的当中位置。例如,一道梁,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为2φ25+(2φ12),箍筋标注为φ8@100/200(4),即为四肢箍;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为4φ25 。则从“俯视图”上看,这道梁的两侧有2φ25的上部通长筋(目前也是贯通筋),而梁当中有2φ12的架立筋,与中间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就是150mm 。

如果刚才的例子,把梁的上部通长钢筋标注为2φ18+(2φ12),则从“俯视图”上看,这道梁的左右两侧有2φ18的上部通长钢筋,与左右两侧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是LlE。同时,梁当中有2φ12的架立筋,与中间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也还是150mm。

所以,54页图中的 LlE 所表示的不是架立筋的搭接长度,而是上部通长筋的搭接长度。上述这些情况,在梁的“俯视图”上能看得很清楚,但是,现在第54页的图是一张“正视图”,这就把上述两类不同的搭接点“重叠”在一起了,这才引起了这么多的疑问。

2、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第54页图的题注:“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有人就这句话做起文字游戏,得出“言外之意是当梁上部无通长筋时,架立筋搭接长度按LlE计算”的结论,这是不对的。

原因很简单:抗震框架梁不可能没有上部通长筋。根据抗震规范,框架梁上部至少有两根上部通长筋。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梁的架立筋的搭接长度都是150mm 。"如果刚才的例子,把梁的上部通长钢筋标注为2φ18+(2φ12),则从“俯视图”上看,这道梁的左右两侧有2φ18的上部通长钢筋,与左右两侧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是LlE。同时,梁当中有2φ12的架立筋,与中间的2φ25支座负筋在“Ln/3”处搭接,其搭接长度也还是150mm。"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 在该梁面第一排钢筋LN/3处,同一连接区搭接率就成了100%了? CDF:

“同一连接区的搭接率”应该是对同样属性的钢筋来说的,例如同样是梁的受拉钢筋,或者同样是柱的受压钢筋。而现在连接的双方,一方是梁的支座负筋,另一方是架立钢筋,二者的属性不同,不能放在一起来计算“钢筋接头的百分率”。——而且,从力学的观点来看,支座负筋的切断点在弯矩包络线之外。所以,在架立筋的搭接点上,

梁已经不需要上部钢筋来解决负弯矩的受力问题,架立筋的设置纯属构造要求,是为了撑起多肢箍形成钢筋骨架而设置的。

嗯, 同一属性方可讨论.

我想请问“支座负筋的切断点在弯矩包络线之外”的意思是:支座负筋的切断点在弯矩图中负弯矩所包曲线范围之外?

CDF:

是的。

2条18的通长筋按属性也是100%接头,如何解释?

CDF:

03G101-1图集第34页的“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是为了确定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的。而现在的情况是:

1、支座负筋是“纵向受拉钢筋”,这些纵向受拉钢筋在Ln/3的位置上已经被切断了,其“纵向受拉”的作用也就到此截止;

2、架立筋不是纵向受拉钢筋,而是“构造钢筋”,它与支座负筋的搭接不受“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的影响,其搭接长度更不受“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的制约。所以,架立筋的与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永远是150 。

我想说的是通长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100%(两根都在同一位置接头),不是说架立筋. CDF:

1、框架梁的上部通长筋(如果直径为18mm,小于支座负筋)与支座负筋(例如25mm)的接头位置也在Ln/3处,这里也是“支座负筋的受拉作用到此截止”的地方,所以,两根上部通长筋都在此与支座负筋接头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这两根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也是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类钢筋”,“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在这里不起作用。

2、如果这两根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而需要接头的话,那只能在“跨中1/3的范围内”进行接头——而这里已经离开了“支座附近的受拉区域”,因此也不受“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的影响。当然,两根钢筋的接头位置可以错开。另外,在实际工程中,直径大于14mm的钢筋都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所以没必要计算“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框架梁支座负筋可以在靠近支座1/3跨内对焊吗?是否只要满足"受拉筋接头率不超25%"就可以在此连接?

CDF:

“靠近支座1/3跨内”这个范围是框架梁支座负筋的非连接区,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区域进行连接呢?“跨中Ln/3”这样一个宽阔的区域还不足以进行连接吗?

梁面筋搭接,系数25%,50%是单指面筋还是底筋面筋合并算?

CDF:

1、“次梁”在结构设计中不考虑抗震作用,因此也没有抗震所需要的“上部通长筋”——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65页能看出来。因此,“设计标注的搭接长度次梁为150”是对的,这指的是次梁的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

2、梁顶面钢筋的搭接(系数25%,50%之类)——只是针对梁顶面钢筋而言,不包括梁底面钢筋——因为梁的顶面钢筋和底面钢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钢筋。

以剪力墙作为框架梁端支座,梁纵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不满足0.4LaE,怎么办?CDF:

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人们经常在网上论坛这样发问:

以剪力墙作为框架梁端支座时,因为墙厚度较小,不满足0.4LaE,该怎么办?

不少同志提出“以剪力墙墙身为支座的框架梁纵筋锚固长度太小”的问题。

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剪力墙的厚度较小,一般也就是200-300mm。当遇到以剪力墙为支座的框架梁(与剪力墙墙身垂直),此时的支座宽度就是剪力墙的厚度,此时的支座宽度太小,很难满足上述锚固长度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03G101-1图集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标准图集不是万能的。作为设计师应该了解标准图集的这种功能上的局限性,主动地给出这种以剪力墙墙身作为支座的梁端部节点构造。

我从03G101-1图集中看到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第31页的工程例子,其中框架梁KL2以垂直的剪力墙墙身Q1作为支座,Q1的厚度仅有300mm,显然不能满足“直锚水平段≥0.4LaE”的要求,但是此工程例子在这个端支座处增设了“端柱”GDZ2(截面为600*600),这就解决了“剪力墙墙身作为支座”而宽度不够的问题。——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梁一般是与框架柱为支座的;在剪力墙结构中,边框梁一般是与端柱为支座的。

陈青来教授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说过:你提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梁以墙为支座,由于墙截面厚度普遍比柱截面高度要小,因此很难满足规范的锚固要求。对这个问题我本人之所以解答的“含糊”,主要是缺少试验资料,不便轻易出解决方案,以免传到全国后覆水难收,请谅解!

他还说:平直段不够0.4LaE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等强等面积代换成较细直径的钢筋,二是由设计者应出具相关解决方案。03G101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争议时,最权威的裁决人士是设计具体工程的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有这方面的权力。

YIDING52:

看看别人是如何讲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05SG109-3混凝土结构第63页)

什么是“次梁”?

次梁编号为“LL”对吗?在不少设计图纸上经常出现“LL”的梁编号标注,应该做何解释?

CDF:

“次梁”就是“非框架梁”。“非框架梁”与“框架梁”的区别在于,框架梁以框架柱或剪力墙作为支座,而非框架梁以梁作为支座。

两个梁相交,哪个梁是主梁、哪个梁是次梁呢?一般来说,截面高度大的梁是主梁,截面高度小的梁是次梁。此外,从图纸中的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也能看出谁是主梁、谁是次梁,因为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都是配置在主梁上。

“非框架梁”的编号是“L”。例如“L1(4)”表示“非框架梁1号,4跨,无悬挑”。但是,目前的确有不少设计图纸上经常用“LL”作为非框架梁编号标注。这是错误的。在“平法”标准图集中,“LL”用于剪力墙的“连梁”编号标注。有的人辩解说,我这里的“LL”是框架结构中的“连系梁”。但是,陈青来教授说过,在03G101-1图集中,没有什么“连系梁”,只有“非框架梁”,就是“L”。——我的意见是:你既然采用03G101-1图集,你就得符合03G101-1图集的规定,首先,各种构件的编号要规范化。

“LL”不是连梁吗?

一般的框架、框剪、框支结构也是经常出现连梁的,用符号‘LL’表示;但次梁也用LL表示我觉得不太妥当。框架结构以KZ为支座的梁为主梁,以主梁为支座的为次梁另外追问CDF教授:(1)03G101-1 65页“L”配筋构造到底用在哪些部位?是否分为抗震与非抗震?请给举些例子。

(2)连梁与连系梁到底有什么区别,03G101—1上有没有关于连系梁要求?

CDF:

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当然是用于“非框架梁”即“次梁”的。

对于“非框架梁”,在设计时是不考虑抗震的。当水平地震力来了的时候,在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和剪力墙是首当其冲,而框架梁是耗能构件,到了非框架梁即次梁和楼板的时候,已经不考虑抗震了。——所以,在计算非框架梁和楼板钢筋的锚固长度时,使用的是La而不是LaE 。

yiding52:

次梁以主梁为支座;主梁以墙柱为支座。次梁有简单次梁和多重次梁之分;简单次梁:板传给次梁,次梁传给主梁,主梁传给墙柱;多重次梁:板传给二级次梁,二级次梁传给一级次梁,一级次梁传给主梁,主梁传给墙柱;卸了主梁,次梁一定会跨塌;因为主要,所以称其为主梁。卸了次梁,主梁不会跨塌。因为次要,后果不严重,所以叫做次梁。这就是主次梁的关系。

“大箍套小箍”中的“小箍”宽度如何计算?

CDF:

一、“偶数肢箍”的情形

1、箍筋的标注尺寸是“净内尺寸”,因为梁柱的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

2、设置多肢箍的作用是固定梁的上下纵筋,其基本原则是使各纵筋的间距均匀分布。

以“4肢箍”为例,说明“大箍套小箍”(偶数肢箍)的小箍如何计算。你如果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就更明白了。(草图的画法:4根纵筋均匀净距。)

设大箍的净宽度为B,小箍的净宽度为b,纵筋(有4根)直径为d,纵筋之间净

距为a ,

则 3a+4d = B a = (B-4d)/3

所以, b = a+2d

有时为了简化计算,也可把d用25来代替。

其他“(偶数肢)多肢箍”的计算原理一样,自己去琢磨吧。

3、计算出箍筋的净内周长,再加上弯钩长度,就得到箍筋的“每根长度”。

我们在计算弯钩长度时,是这样取值的:抗震26d,抗扭36d (从软件的“系统参数”取值)

二、“奇数肢箍”的情形

以“5肢箍”为例,说明“大箍套小箍”(奇数肢箍)的小箍如何计算。你如果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就更明白了。(草图的画法:5根纵筋均匀净距。注意“单肢箍”在“小箍”的外边)

设大箍的净宽度为B,小箍的净宽度为b,纵筋(有5根)直径为d,纵筋之间净距为a ,

则 4a+5d = B

a = (B-5d)/4

所以, b = a+2d

有时为了简化计算,也可把d用25来代替。

其他“(奇数肢)多肢箍”的计算原理一样,自己去琢磨吧。

(注:对于“3肢箍”,其“内箍”仅有一根单肢箍,因而不需要上述的计算过程。)yiding52:

梁箍筋不太会设计成奇数肢箍。柱箍筋的奇数肢,单根拉筋宜设置在柱中央。

如果按“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原则进行配筋,对于中间跨的下部纵筋来说,其钢筋长度 = 净跨长度 + 2 * LaE 显然这是比较费钢筋的。有没有可以连接框架梁下部纵筋的办法,从而可以节省一些钢筋呢?换句话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有没有“连接区”呢?

CDF:

1、如果是“非抗震的框架梁”,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框架梁的最大正弯矩在跨中部位,而在靠近支座的地方只有负弯矩而不存在正弯矩。所以,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靠近支座Ln/3的范围内进行连接。03G101-1图集第57页中间的“右图”就给出了“非抗震框架梁”的这种连接构造。

2、但是,作为“抗震框架梁”,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在水平地震力的往复作用下,框架梁靠近支座处会成为正弯矩最大的地方。因此,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找不到可供连接的区域。(跨中不行、靠近支座处也不行,在支座内更不行——在梁柱交叉的节点内,梁纵筋和柱纵筋都不允许连接。)

所以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3、然而,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的前提下,相邻两跨同样直径的框架梁下部纵筋可以而且应该直通贯穿中间支座,这样做既能够节省钢筋,而且对降低支座钢筋密度有好处。

剪力墙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的区别?

陈教授能说说剪力墙的受力情况吗?

我记得陈教授说过"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受到拉弯,而水平分布筋是受拉"我想知道受拉与受拉弯的区别在哪?

CDF:

1、剪力墙的设计主要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

2、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是剪力墙墙身的主筋。所以,剪力墙墙身水平分布筋放在竖向分布筋的外侧,剪力墙的保护层是针对墙身水平分布筋而言的。

3、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除了抗拉以外,很主要的一个作用是抗剪。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筋也可能受拉,但是墙身竖向分布筋不抗剪。一般墙身竖向分布筋按构造设置。

4、理解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抗剪作用十分重要。这也是剪力墙水平分布筋为什么要伸到墙肢的尽端,即伸到边缘构件(暗柱和端柱)外侧纵筋的内侧;而不能只伸入暗柱一个锚固长度,暗柱虽然有箍筋,但是暗柱的箍筋不能承受墙身的抗剪功能。

5、如何理解“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受到拉弯”——有人说过,剪力墙像一个支座在地下基础的垂直的悬臂板。我分析,应该考虑各层楼板的作用,此时的剪力墙更像一个多跨连续板。——这样,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筋是“悬臂板”或“多跨连续板”的纵向钢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受弯构件纵筋的作用,即受弯拉的作用。

陈工您好:我们正在现浇钢筋砼屋顶,因特殊原因,现只能现浇一半,另半以后在现浇,我想请教您,施工缝该留在哪个部位好,符合规范?,

CDF:

刚才已经问清楚了是“水平方向分两次现浇的施工缝”的问题,现在解答如下:

1、整个楼面或屋面,当然是整体一次性现浇为最好,如果白天浇筑不完,夜以继日也要连续浇筑到完成为止。

2、如果有特殊原因,必须分两次现浇时,也最好由施工图的结构设计师提出方案,以便把施工缝留在非要害部位上。

3、如果上述两点做不到,非得由施工员自己决定施工缝留在何处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施工缝不要切断主梁;

(2) 施工缝可在次梁(以及楼板)1/3跨度左右处设置,即施工缝设在板扣筋延伸长度之外。

(3) 有的人把施工缝设置在“板梁交界处”,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里是剪力最大的地方,不允许混凝土在此留下裂缝。

4、说到这里,联想到现在不少设计人员为了“省钱”,把柱、梁、板的混凝土分别设计成三种不同的强度等级,结果是:不同标号的混凝土的分界线被设置在“梁、柱分界线”和“办、梁分界线”上,而这些全都是剪力最大的地方!——为了“省钱”,而留下了无穷的质量隐患!——所以,不如提高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使整个楼层的柱、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成为一致。陈青来教授说过,在结构问题上要大器,不要小器。当时他是针对钢筋问题而说的,但我认为对于混凝土问题同样合适。

5、其实,上述这个留“施工缝”的问题,不如留“后浇带”更好些。至于“后浇带”留在什么部位、如何留法,还是请结构设计师来设计。当然,你也可以阅读一些标准图集和技术手册关于“后浇带”的规定。

框架梁KL5,2级抗震,保护层厚度25mm,锚固值Lae=34d(d≤25)和38d(d>25),搭接长度1.4Lae。

支座450*600。

请问:

1、支座2右端是否缺省标注3B28/2B28,支座3左端是否缺省标注2B28+1B20/1B20?

2、支座2左端第一排负筋中的1B28和第二跨的局部贯通筋1B20在那里连接?

3、支座2右端第二排负筋2B28和支座3左端的第二排负筋2B20在何处连接?

CDF:

你这道梁可能是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吧?既然把它设计成这个样子了,也只好按设计意图来进行钢筋计算。方法如下:

1、上部通长筋:2B28

2、第二跨上部纵筋跨中进行原位标注2B28+1B20,表明2B28+1B20在第二跨上部局部贯通;

其中,第二跨上部2B28为上部通长筋;

第二跨上部1B20左端在B柱上弯锚,右端通至第三跨左支座Ln3/3处。

3、第一跨右支座第一排的3B28中间那根1B28在B柱上弯锚,第二排的2B28也在B 柱上弯锚。

4、第三跨左支座第二排的2B20在C柱上弯锚。

5、第一跨(左)端支座和第三跨(右)端支座上部纵筋按常规做法计算。

6、下部纵筋三跨都是3B25,但不能做成“下部通长筋”,因为第二跨的梁底标高较第

一、三跨为高。所以,第二跨的下部纵筋在B、C支座直锚LaE;第一、三跨的下部纵筋只能在中间支座弯锚。

7、以上这些,就是按照“平法”对这个工程例子的解释。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就是贯彻平法的这种思想,处理这样的工程实例是很方便的。

8、另外,这个设计中,有两处不符合平法的注写规则:

(1) 第二跨不应该再来一次“集中标注”,梁在这里的变截面和变箍筋,应该在第二跨进行原位标注(可以注写在本跨梁的下方);

(2) 现在箍筋的写法是不规范的,应该写成φ6@60(2) 和φ10@100/200(2) 这种格式。

“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长度就是0.4LaE+15d”,这句话为什么不对?CDF:

1、“框架梁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长度就是0.4LaE+15d”,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2、如何认识“0.4LaE+15d”呢?这里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框架梁纵筋在端支座的直锚水平段长度的问题,另一个是框架梁纵筋需要弯直钩15d的问题。

3、请注意看03G101-1图集第54页框架梁端支座下面的标注:“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这是首要的,而后面的半句话“且≥0.4LaE”是对直锚水平段长度的一个验算要求,即是说,直锚水平段长度只可以比0.4LaE长,但千万不能比0.4LaE 短。

至于为什么不能比0.4LaE短呢?我的理解是:“0.4LaE”是确保框架梁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下限”,若小于这个长度,则梁纵筋连同所钩挂的部分混凝土都有被“拽出来”的危险。

4、陈青来教授最近讲课时指出:作为梁端支座的框架柱,从过柱中线5d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的区域是一个“竖向锚固带”。梁受拉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的原则是:要满足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15d,且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同时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梁的纵筋只要伸进边柱的这个“竖向锚固带”,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弯锚,而不必一直伸到柱外侧去。(但这只是在课堂上听说的,标准图集未见正式变更。)

5、无论框架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其端部都要弯15d的直钩,这是一个构造要求。构造要求是混凝土结构的一种技术要求,构造要求是不须经过计算的,是必须执行的。至于为什么要规定为“15d”呢?陈教授说过,这是经过力学试验的,在“直钩”上5d处至10d处都有内力(变形)存在,到15d处就没有了。

基本上,对于梁(KL,L,剪力墙的LL)与柱、剪力墙与柱(端柱和框架柱),都是要伸入“边柱”的柱外边(柱纵筋内侧)吧?请问CDF教授,是这样吗?

CDF:

框架梁KL是这样。

非框架梁L不与框架柱为支座。

剪力墙连梁也不一定以柱为支座。(如果以柱为支座时,是这样。)

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CDF:

我的观点是: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问: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CDF:

补充一下,上次我说的第3点是对于“四肢箍”中的“小箍”即“内箍”说的。

4、对于本例来说,也可能是“5肢箍”。其中的“小箍”即“内箍”就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而应该“箍住相邻的两根梁主筋”——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则:“小箍”即“内箍”的水平段应该尽可能的最短。

5、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

(1) 箍筋的垂直肢应该保持垂直。——这是最简单的原则。

(2) 当梁的上部纵筋根数与下部纵筋根数不一致时,为了保证上述(第(1)条)原则的执行,则梁上部或下部的纵筋间距就不可能同时做到均匀。如本例,当上部的5根纵筋是间距均匀时,则下部的6根纵筋的间距就不可能均匀;反之,下部的6根纵筋是间距均匀时,则上部的5根纵筋的间距就不可能均匀,此时会影响“小箍”即“内箍”的水平段长度。

(3) 如果设计师能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做到梁的上部纵筋与下部纵筋根数一致,则对于施工来说就好办多了。——这是对于多肢箍来说的,对于双肢箍则没什么影响。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6、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梁上部纵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所以优先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问:陈教授要是按您的说法,那么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不是太长了吗?

CDF:

1、为了“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有时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长了一点,也是在所难免。

2、“小箍”宽度的计算,应该以“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而不应以“箍筋立柱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

问:梁支座负筋所配根数一般要比梁下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根数要多,所以我建议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这条原则应改为以梁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多的一方(上部或下部)优先均匀布置?

CDF:

1、以梁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多的一方(上部或下部)优先均匀布置。

2、无论梁的上部纵筋、下部纵筋以及箍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CDF:

“关于大箍套小箍”的话题已经讨论一年了,但仍然激发起大家的兴趣。现在,版主继续发起“关于大箍套小箍”问题的讨论:

1、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梁支座负筋所配根数一般要比梁下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根数要多”?

原因分析:梁的截面宽度是上下一样宽的,而梁上部纵筋的净距规定不小于1.5d 和30mm,梁下部纵筋的净距规定不小于1d和25mm,这样一来,从“一排钢筋的配筋根数”来看,梁下部纵筋的根数要多于上部纵筋的根数。(就算上部纵筋的总根数可能多于下部纵筋,但是上部纵筋可能是分成多排的,而每一排上部纵筋的根数都不多于

下部纵筋的根数。)

上面的只是一种“分析”,大家看看实际的工程,能不能找出一些“反例”?

2、第二个问题:当一跨梁左右支座的上部纵筋根数不一致时,是按左支座的根数来计算、还是按右支座的根数来计算?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就算是第一排上部纵筋的根数多于下部纵筋一排的根数,但是遇到一跨梁左右支座的上部纵筋根数不一致时,是按左支座的根数来计算、还是按右支座的根数来计算?如果“跨中Ln/3范围的钢筋根数”与左右支座的钢筋根数也不一样时,这一跨梁的箍筋(内箍)岂不是要按三种规格来制作吗?——试想想看,一个钢筋工拿着三种不同的箍筋绑扎一跨梁的时候,他该如何决定这三种箍筋的分布顺序呢?——所以,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

但是,如果按照“梁第一排下部纵筋的根数”来计算内箍宽度,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在一跨梁中,下部纵筋的根数是不变的。

CDF:

1、“第一个问题”:支座负筋的总根数当然可以多于下部纵筋的根数,但是由于要求上部纵筋的净距大于下部纵筋的净距,所以,第一排上部纵筋“可以容纳的最大根数”必定小于第一排下部纵筋“可以容纳的最大根数”。——事实上,支座负筋可以分成两排甚至三排,而第二排上部纵筋的根数也不一定就是“2”根——请看03G101-1图集第31页的例子工程就可以看到,KL1支座负筋的原位标注为8φ25 4/4,其中的第二排上部纵筋的根数就是4根(此例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的根数也是4根);至于KL1下部纵筋的原位标注为8φ25 3/5,其中第一排下部纵筋的根数是5根——正好符合我上面所说的道理。(显然,这是陈青来教授给大家做出的一个示范工程,其中的配筋方式是比较合理的。)

2、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还要问问大家:在实际工程中到底有没有在一跨梁中把箍筋按“三段论”来分别制作的?(即左支座附近、跨中部位、右支座附近分别按照不同的内箍尺寸来制作钢筋)——如果有这种做法,在工地现场绑扎箍筋的时候有什么妙招来保证三种箍筋不发生错位?

03G101-1图集第55页和第56页都是讲“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其实,主要讲的是抗震屋面框架梁和边框架柱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把这种关系称作“顶梁边柱”。这两个图的区别是:第55页是边框架柱的外侧纵筋插入屋面框架梁的顶部(简称为“柱插梁”);第56页是屋面框架梁的上部纵筋插入边框架柱的外侧(简称为“梁插柱”)。

现在的问题是:

1、“柱插梁”和“梁插柱”在钢筋构造上各有什么特点?

2、何时选用“柱插梁”?何时选用“梁插柱”?

CDF:

“顶梁边柱”涉及了框架结构中的两种主要构件:框架柱和框架梁。在抗震作用上,框架柱和剪力墙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而框架梁起到“耗能构件”的作用——这就是当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框架梁能够通过自身的弯曲变形,来消耗由框架柱传递过来的地震力。在抗震过程中,框架结构的顶角部位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所以,加强“顶梁边柱”的钢筋构造,对于整个框架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大的意义。

1、下面讲解“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1) 先看03G101-1图集第55页,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一)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第55页:(上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

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 1.5 LaE (注意:从梁底算起)

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至梁底(而不是15d),当加腋时伸至腋根部位置。

(下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

柱外侧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 20d ——即: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 LaE + 20d。

(2) 再看03G101-1图集第56页,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二)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

第56页:(上图)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

WKL的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 1.7 LaE (从拐点算起)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后,弯直钩 12d 。

(下图):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

梁上部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 20d ——按图示的要求就是:屋面框架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 20d ,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3) 无论55页还是56页,在屋面框架梁与边柱相交的角部外侧设置一种附加钢筋(当柱纵筋直径≥25时设置):

“直角状钢筋”边长各为300mm

间距≤150mm,但不少于 3φ10

有人提问:这几根“直角状钢筋”的作用是不是为了防止柱外侧角部的混凝土开裂的?其实不然,大家注意看本页右上角图就明白了,那是因为柱纵筋伸到柱顶弯90度直钩时有一个弧度,这就造成柱顶部分的加密箍筋无法与已经拐弯的外侧纵筋绑扎固定,这几根“直角状钢筋”正是起到固定柱顶箍筋的作用的。

2、比较“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1) “柱插梁”:

做法:边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与梁上部纵筋搭接1.5LaE 。

优点:施工方便。

缺点:造成梁端部水平钢筋密度增大,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我们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节点区域是钢筋密度最大的地区,要保证梁的上部纵筋之间达到规定的“水平净距”(上部纵筋的净距为不小于30mm和1.5倍的钢筋直径)已经相当困难,现在又加上从柱外侧拐过来的柱纵筋,不就更加拥挤了吗?

(2) “梁插柱”:

做法:顶梁的上部纵筋下伸与边柱外侧纵筋搭接1.7LaE 。

优点:梁端部能保证钢筋的水平净距,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

其实这不是本做法的“缺点”:就是有些施工单位还在遵循“把施工缝留在梁底50mm”的坏习惯做法——之所以说它是“坏习惯”,是因为这个部位正是地震最容易破坏的地方。现在,不少地区已经发出强制性规定,整个一层的柱墙梁板必须一口气现浇完成,不允许把把施工缝留在梁底。另外,使用“梁插柱”方法所用的钢筋略多于“柱插梁”方法。

3、何时选用“柱插梁”?何时选用“梁插柱”?

这应该是在施工图设计时加以说明的问题,或者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加以说明。

4、值得向大家指出的是:“顶梁边柱”并不是只有到了建筑物的“顶层”才会出现这样的构造。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高低跨”这样的建筑结构,当处于“低跨”部

分的框架“局部到顶”时,也要执行“顶梁边柱”的构造做法。

问:当柱插梁时梁的高度很高而柱外侧钢筋又很小时1.5倍LaE可能还达不到柱顶!按图集上的图形语言柱外侧纵筋是要伸入梁里面的,该怎么办?如果要伸入梁里面又要伸入梁里多少?图集里面没有。

CDF:

1、请注意:这里不仅仅是“柱插梁”的问题,就算是普通的柱纵筋,也必须一直伸到柱顶、再弯12d的直钩。

2、如果遇到上述这样高的梁,我建议采用“梁插柱”的做法。

问:上面的问题柱纵筋伸到梁顶至少弯折12d是肯定的,我想问的问题是不管是柱插梁还是梁插柱在满足1.5LaE或1.7LaE之后是否还要满足深入梁内(从柱内边算起)或梁插柱时深入柱内(从梁下口算起)一个长度?

CDF:

1、你的问题我看清楚了,但却说不清楚。还是查查看陈青来教授过去是否曾经答复过类似问题。

2、我的意思是:当“柱插梁”遇到说不清楚的情况时,就采用“梁插柱”;反过来,当“梁插柱”遇到说不清楚的情况时,就采用“柱插梁”。

在高层房屋设计中长悬臂梁如何定义?在某个资料里看到这样的定义:8度地震区悬挑长度大于2.0m的梁为长悬臂梁,9度地震区长悬臂梁大于1.5m的梁为长悬臂梁。我不知道这样的定义是否准确,在高规中也未找见准确的定义,请各位赐教!

CDF:

请注意03G101-1图集第66页在“悬挑端”有一个引注:“当L<4hb时,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其含义为:“当为短悬挑梁时,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上式中:L为挑出长度,hb为梁根部截面高度)。明白了“短悬挑梁”,则“长悬挑梁”的条件就清楚了。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

CDF:

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

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

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

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8@200(2) 这种格式。

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03G101-1图集关于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

CDF:

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例如:第一排上部纵筋有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再例:第一排上部纵筋有5根,则第1、3、5三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0.75 处。

3、纯悬挑梁(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

而在“注1”中指出:“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12d,光面钢筋为15d 。

有人问: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回答是: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同: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它一般配筋较大;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的做法是伸到边柱进行弯锚;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插入柱内直锚即可。

这里,还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人问,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是否考虑抗震?回答是:在设计时不考虑抗震。你看看图集中计算锚固长度时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

第二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的问题。从图中在钢筋图形旁边标注“≥12d”,于是有些人以为钢筋的直钩长度等于12d即可。可是陈青来教授说,大家要注意“图形语言”,在大样图中钢筋的直钩一直通到梁底。所以,正确的理解是:钢筋直钩一直通到梁底,同时≥12d 。问: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解释中的:(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不下弯”是否是笔误,按例子其余钢筋在

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CDF:

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感谢。“不下弯”确是笔误,应为: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在端部附近钢筋下弯45度的斜坡)。

问:悬挑梁的支座,有负筋的话,那负筋的长度按长跨吗>

比如:两跨,悬挑的左边是6米,悬挑2米,那负筋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吗?要弯下吗?我们这边对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

CDF:

1、悬挑梁的“负筋”——也就是悬挑梁的主要受力钢筋(受拉钢筋),它应该在整个悬挑长度“满布”。比如你所举的例子,就是在“悬挑2米”的长度范围贯通布筋——当伸至尽端时,向下拐至梁底。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66页说得明白,我在“平法讲座”正讲到悬挑梁的构造要求,你可以继续看看。

2、关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和陈青来教授讨论过,他说,悬挑钢筋的形状没必要搞得如此复杂,按标准图集即可。不过,我认为,如果某个具体工程的设计师已经做出这样的设计,那么还是应该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去施工。因为在具体工程中,设计师是优先于标准图集的。

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

CDF:

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 LaE

(2) ≥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

“Ln / 3”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来处理?

CDF:

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根据如下:

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 / 4位置。”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

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 /3 。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 /5 ,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 /3)”。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 /5 还是Ln1 /3?什么时候取Ln1 /5 ?什么时候取Ln1 /3 ?

CDF: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

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5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着的一个(Ln1 /3)”的意义为: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 3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3、本页的“注1”指出:

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 / 3 ,Ln 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跨度值。

这一条必须注意。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

有人要问:什么是“深梁”?(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找不到“深梁”的定义。)《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关于深梁的定义:

对L0/h<5的钢筋混凝土梁宜按深受弯构件进行设计。其中L0/h≤2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L0/h≤2.5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成为深梁,此处,h 为梁截面高度; L0 为梁的计算跨度。可取Lc和1.15 Ln两者中的较小值, Lc 为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n 为梁的净跨。

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图示尺寸为直锚“12 d(La)” 。

1、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标注“(La)”是做什么用的?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注3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现在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直锚12d”是不是太小了?

CDF:

1、注意看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下面括号内的标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所以,“(La)”用于弧形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表格题目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所以,该表格的注3:“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由于在设计中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弯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没有正弯矩。这样,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支座附近为“受压钢筋”,所以不受图集35页“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的制约,直锚12d 就足够了。

3、还有请大家注意本页的注6:“梁下部肋形钢筋的直锚长度见图注;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这就是说,直锚长度12d用于螺纹钢筋,直锚长度为15d用于光面钢筋(一级钢筋)。

1、03G101-1图集关于“梁变截面”有哪些规定?

2、有的设计把一道梁的某跨尺寸改变得与其他跨大相径庭,不仅截面尺寸不一样,而且梁顶面标高也不一样,还不如另设一个“梁编号”。

CDF:

1、“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是03G101-1图集所允许的。

(1) 03G101-1图集第26页指出: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2) “梁原位标注变截面”在实际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2、“梁变截面”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1) “梁变截面”可能变截面高度,也可能变截面宽度。

由此引起的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

上平下不平、下平上不平、左平右不平、右平左不平或者是上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2) 由此引起的“钢筋”问题,不仅是“箍筋”,而且更为难于判断和处理的是:变截面跨与相邻左右两跨梁的纵筋的走向处理。(详见03G101-1图集第61页)第61页有7个节点构造图。其实,第61页的构造做法的基本点的就是:能通则通: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的直锚长度为 LaE (La)

不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就进行弯锚,即伸至对边后弯钩 15d ,其直锚水平段要求≥ 0.4 LaE (≥ 0.4 La )

〖注〗“能通则通”还表现在以下一点:

当梁下部纵筋抬升的斜率≤1/6时:(节点⑥)支座两边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即抬升穿越支座。

(3) 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如果“梁变截面”变得太离谱了,造成某跨的截面长宽尺寸与邻跨大不相同,而且梁顶标高也不一样,那真的不明白把这样的两跨梁编成同一梁号还有什么意义?我以为,不同的各跨梁编成同一个梁号,是为了使梁的上部通长筋能够贯穿各跨。如果连“梁顶标高”都不一致,则这样拼凑起来的“一根梁”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分开编成两个不同的梁号算了。

“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在何处使用?

CDF:

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

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 (≥La)。

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

300*700Y500*250

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250”表示腋宽。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的长度。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变截面高度的。

框架梁加腋构造也可以在原位标注时标出,其注写格式同集中标注。

同时请注意,当在集中标注中规定了“梁加腋”的时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标注中注写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300*700),则表示这跨梁取消“加腋”。

3、04G101-3图集第33页和第38页分别为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梁高加腋构造”。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其加腋构造的特点与上述框架梁加腋构造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础梁加腋构造”是在梁顶部。

基础梁的“梁高加腋构造”也是设计指定的。其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方式同框架梁。

4、04G101-3图集第31页表示“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主梁的这种“加侧腋”的构造不在施工图上进行标注,施工图也不给出结构详图,施工人员和预算人员自己根据04G101-3图集图集进行施工和计算。“基础主梁加侧腋”的条件是:当基础主梁的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时,基础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须加侧腋,以实现“梁包柱”的构造要求。

1、什么时候执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由于它离开了支座,会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吗?

3、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

而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05 Ln1,如果现在执行用00G101-1图集设计的旧施工图,我们是采用“0.05 Ln1”还是“0.1 Ln1”?CDF: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当在下部纵筋的规格后面加上“(-k)”这样的注写时,就表示有k根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例如:

6φ25 2(-2) / 4 表示上排纵筋为2φ25且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4φ25 全部伸入支座。

2φ25+ 3φ22(-3) / 5φ25 上排纵筋为2φ25和3φ22,其中3φ22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5φ25 全部伸入支座。

2、03G101-1图集第60页规定了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位置:

(1)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本跨的净跨)

(2)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限于梁的第二排下部纵筋。第一排下部纵筋按照以前的规定伸入支座。

由于有第一排下部纵筋伸入支座,所以梁不会失去支座的支承。此外,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梁的正弯矩最大值在跨中,而在还未到达支座的地方,弯矩包络线就已经上升为负弯矩了。所以,在支座附近是没有正弯矩存在的,第二排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也就不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了。

然而,如果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在支座附近是存在正弯矩的。这个正弯矩的大小如何,第二排下部纵筋该不该伸入支座,这些问题只有设计师才知道。所以,“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当设计师没有指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的时候,施工人员不能自作主张执行“梁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

3、虽然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05 Ln1 ,但是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 ,陈青来教授在讲课时说过,新规定更加合理。而且,03G101-1图集的发行,宣告了00G101-1图集的废止。所以,现在施工的工程,应该执行现行的03G101-1图集的规定。

执行“梁插柱”做法时,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 LaE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 20d ,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

CDF:

“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梁的有效高度: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

执行“柱插梁”做法时,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 1.5 LaE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 LaE + 20d 。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计算“边柱的外侧纵筋配筋率”?

CDF:

“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的总截面积。

有的工程设计采用了“大跨度”的框架梁,例如一个单跨跨度大于10米,这样的框架梁一个单跨的净跨长度就超出了钢筋的定尺长度,此时,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如何进行钢筋连接呢?

CDF:

1、对于“单跨宽度≥定尺长度”的情形,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

2、施工规范不是禁止钢筋的连接,而是如何保证钢筋连接的可靠性。施工规范指出,钢筋连接要避开箍筋加密区和构件内力(弯矩)最大区。箍筋加密区是明摆着的,可以看得见的,因此也是可以避开的。但是,“弯矩最大区”在施工图上是看不出来的,而且设计师一般也不向施工人员进行“弯矩最大区”的交底。同时,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框架梁的下部难以找到“正弯矩较小”的地区。所以,要想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确实很困难。

3、关键的问题是“钢筋连接的质量”。如果钢筋接头是高质量的,在进行钢筋拉力试验时,被拉断的地方都不在钢筋接头处。陈青来教授在讲课中说过,这样的钢筋接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应用。陈教授尤其推荐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机械连接接头是十分可靠的。

钢筋平法解释1

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 答: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 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 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 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8@200(2) 这种格式。 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问:陈教授,我有个问题 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谢谢回答~ 答:我的观点是: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 再问:谢谢您,还想问的是,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六根 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答: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6、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

访我国“平法”创始人陈青来

访我国“平法”创始人陈青来 平法———建筑结构领域的成功之作 本报记者朱启同 关于平法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世界上不存在结果,只存在一个接一个的过程,或者说无数的结果汇集成了过程。平法极其重视过程,因此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陈青来 1995年8月8日,一篇题为《结构设计的一次飞跃》的文章在《中国建设报》头版显著位置的刊登,在我国建筑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因为,10天前刚通过建设部科技成果鉴定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下称“平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使图纸量减少

65~80%;若以工程数量计,这相当于使绘图仪的寿命提高三四倍;而设计质量通病也大幅度减少;以往施工中逐层验收梁的钢筋时需反复查阅大宗图纸,现在只要一张图就包括了一层梁的全部数据,因此大受施工和监理人员的欢迎。 弹指一挥间,十年倏忽过。迄今为止,作为平法的创始人,山东大学教授陈青来先生已先后出版有关平法的国家标准设计技术专著及论文达35篇、册,其中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累计发行数量逾百万册。接受全国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学会、土木工程学会、各大设计院、大专院校之邀,陈青来教授已做平法讲座70余场次。 2005年3月29日,应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邀请,陈青来教授十年之后再次来广东就平法的应用技术进行推广讲学,趁此机会,本报记者在上海鲁班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冯天秀的安排下对其进行了专访。 新视野启发新思路 从事建筑行业的人,特别是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90年代末的详图法(又称配筋图);二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应用的梁表法;三是90年代至今普及的平法。作为梁表法的配套软件,1986年开发的结构CAD软件即以详图法和梁表法为编制依据。它的出现,从形式上替代了人工制图,对提高我国结构

陈青来钢筋平法问题解答

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答疑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问题 陈青来钢筋平法问题答疑 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平法已在全国全面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平法追求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平法会不断地否定自身并进一步完善。随着平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也要求我们在对平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理论和技术。 今年的6月-9月,广联达公司在全国陆续开展了21场陈青来平法讲座,希望通过此类讲座能够提升广大造价人员对平法的应用能力,在讲座最后的答疑环节,很多造价人员围绕新图集06G101-6和03G.11G系列图集提出了自己多年来对平法的疑问,本期我们特选择了答疑环节的部分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平法。 本期专家支持:冯俊国2000年毕业后从事施工工作,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2003年进入广联达公司后,担先后担任过公司的钢筋、图形软件高级应用讲师及服务经理,精通平法,曾多次担任大型平法讲座的讲师。目前为广联达总公司钢筋产品经理。 06G101-6问题 1、06-6P45第三条如ex尺寸大,较大者方向钢筋设置在下,请问到底是哪个方向? 答:图集中注解第5条已经明确规定了水平为X方向,垂直为Y方向,而且图示也已经非常清晰了,ex指的是x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ey,指的是y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二者要判断大小,哪个值大,哪个方向的钢筋就放置在下。 2、06-6基础梁端无外伸构造与04G101-3P29不同,为什么? 答:06G101-6和04G101-3所涉及的基础类型不同,它们的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时在新的图集中也考虑了一些新的处理方式,像柱的插筋构造也是有区别的。 3、06101-6P53柱宽基础梁时,加腋筋竖筋如¢8@200在封闭范围内全部布置吗?还是仅图上示意根数? 答:在加腋的这个位置,布置的是钢筋网片,如果只是图上的3根,那要200的间距干嘛!只是在计算的时候La长度范围是不用布置的,图示主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这一段距离是锚固了。而且伸入相邻的基础梁,想布置钢筋也比较费事了,梁里面多的是钢筋。 4、06G101-6P61柱顶纵筋在承台内的锚固应伸至承台顶? 答:图集中注解第3条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只要伸入承台内的长度满足Lae和35d 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个和柱的钢筋要到顶是不一样的。桩和承台都是基础构件,承台是为了扩大受力截面,更好的承载上部构件,如果桩足够大的话,就没有必要设置承台了。 5、06G101-6 P51页,内容是否与04G101-3的内容相同?还有其他的内容,是否也相同? 答:这个是不同的,看图的时候要仔细,非贯通纵筋在-3中取值除了L0/3以外,还有

陈青来G101图集答疑整理汇总(条理清晰,阅读更方便)

综合问题 1、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Ⅳ级钢筋时,它得锚固长度应该如何计算?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验收规范上都没有出现Ⅳ钢筋,是否国家已经取消了该级别的钢筋用于建筑工程中。谢谢! 答: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强度过高的钢筋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Ⅳ级钢筋的理论依据)。所以,即便是Ⅳ级钢筋,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级钢筋相同),且当用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取用。因此,高于Ⅲ级的钢筋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钢筋即可。还有,Ⅳ级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级钢筋差,用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并不合适,也不经济。 2、03G101与03G329有矛盾时依谁为准? 答: 03G101在编制时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与03G329协调一致。当设计者选用03G101时,应以03G101为准。当设计者既选用了03G101,又选用了03G329时,由于03G101中的构造是与平法施工图配套使用的正式设计文件(详见03G101总说明第4、5两条),如果设计者采用了平法制图规则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其构造应以03G101为准;如果未使用平法表达,则不应以03G101为准。 3、03G101图集中为什么把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改了,这些数据不便记忆,施工中也容易出错,为什么不采用整数呢? 答:不是03G101把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改了,而是《混规》GB50010-2002把原来以5d进位的锚固长度改了。《混规》也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的依据之一。为了方便施工,03G101把规范第9.3条的公式根据不同的钢筋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钢筋直径计算成表格,尽量做到目前的样子。 4、在“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26页10.1.5条规定板下不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我认为是否还应该满足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位置,这也是一贯的施工做法。 答:请注意规范用语“不应小于”的意义。大学教科书中是“=”概念,而工程规范和规程是“≥”的概念,因此,可以伸至支座中心位置。 当为非抗震设计时,正常情况下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压;当为抗震设计时,通常板不作为耗能构件,因而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分配,仍然按非抗震设计,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亶?去〔圪?溦吝恳 汲N坻 哔 嗥 座?忷︺?遬?通常也是安全的。执行规范规定时,应特别注意“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5、有梁式筏板基础问题: (1)筏板部分一般为上下两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片放在最下面,基础梁的整个钢筋(箍筋及纵筋)放在下层钢筋网片的上面。是这样的吗? (2)但是,一般图纸在标注基础梁的高度时,梁底标高和筏板板底标高是在同一个高度,这样就出现了“基础梁的有效高度”缩减的问题。因为,首先是梁的下部纵筋的保护层变厚了。(最下面是筏板的保护层,然后是筏板中的钢筋网片的纵横钢筋,再是基础梁的纵筋,最后才是基础梁的下部钢筋) (3)至于筏板钢筋网片,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哪个在下面、哪个在上面?是否应为: ⅰ“下层钢筋网片”是短方向的钢筋在下面、长方向的钢筋在上面; ⅱ“上层钢筋网片”是长方向的钢筋在下面、短方向的钢筋在上面; ⅲ因为,从“有梁式筏板”的受力结构模型来看,正好是“楼板和梁”的受力结构模型翻转过来。这样的看法对吗? 答:(1)梁形基础的钢筋配置包括梁(或暗梁)和板两部分,布筋考虑一般“以梁为先”; (2)比较两个方向上的基础梁,从中判断强者(等高时选跨度较小者,不等高时选高度较大者),与“强梁”相垂直布置第一层(最底层)板筋; (3)在第一层板筋之上并与其垂直布置“强梁”的底层纵筋和第二层板筋(“强梁”的箍筋与第一层板筋在同一层面上插空走过);

陈青来和他的平法

一、基本情况 姓名陈青来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单位土建与水利学院 邮编250061 电话2026172 电子信箱qlchen@https://www.doczj.com/doc/1a18554603.html, 二、主要学历 1978.9—1982.7,湖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 1990.1—1991.2,Trondheim University, Norway 2001.1—2002.2,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USA 三、主要任职经历 1992年为高级工程师,同年任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设计室主任 1995年任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98年为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2002.11转入山大,2004.1为山东大学教授 四、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建筑结构设计:方向为结构设计的系统与整合方法(平法)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方向为结构设计的广义标准化 建筑减震减灾:方向为建筑结构的隔震、消震与制震 五、正在研究中的主要项目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基础与楼板结构设计规则与标准构造(首位) 国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建筑隔震实用技术及耐久性设备研究开发(首位)六、发表的主要论著(均为首位)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96G101与00G10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1,符合国家2000系列新规范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2,符合国家2000系列新规范的(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G101-3,符合国家2000系列新规范的(筏形基础)《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湖南大学学报,1994.12 《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结构施工图章节(大学本科教材)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12 《建筑结构的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工程设计CAD及自动化,1995.4 《结构设计的一次飞跃》中国建设报1995.8.8 《全新的结构设计法与PIEMCAD》中国建设报1995.9.12 《结构设计方式的系统化与标准化》(15期系列讲座)建筑知识1997.8—1999 《制定(国家一级结构工程师)考前复习计划的基本思路》建筑知识1998.6 《贯穿新规范体系的普遍性问题》建筑知识1998.8 七、迄今为止获得主要荣誉 1997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为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 1999年荣获我国最高设计奖“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首位) 1997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199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本人科技成果“平法”1997年列为国家级“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1996年为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工作者

墙内钢筋

1. 竖向梯子筋间距一般 1500mm 左右, 每道墙不少于 2 道, 直径大于墙体竖向分 布钢筋一个规格, 其作用是控制墙体水平分布钢筋 位置的正确性 (当然也便于施工) , 随墙体钢筋一同浇筑于砼中,为一次性使用 (用量较大) 。 2 、水平梯子筋一般采用直径 12 以上的钢筋焊接,置于墙体上口,其作用是控制墙 体竖向分布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浇筑于砼中,可周 转使用 (用量较少)。剪力墙水平筋在暗柱内的构造问题 1、剪力墙包括剪力墙墙柱、剪力墙墙身、剪力墙墙梁,墙柱和墙梁都是剪力墙墙身的加强边,不是单独于墙身而存在的构件,因此剪力墙墙身钢筋进入暗梁和暗柱不是构件之间的锚固关系(请注意:暗梁不是梁、暗柱不是柱)。无论暗梁与暗柱是否存在,剪力墙本身的钢筋都要伸至剪力墙尽头,下附图1为陈教授相关答疑。 2、另06G901-1《平法排布规则》剪力墙章节多处都有描述:水平钢筋设置节点外边(竖向钢筋内侧)弯折15d这样的描述(下附图2),这足以作为你对量的依据。 问:如你所说伸至柱边,那么是否还需要弯折呢? 答:可以这样理解,墙身水平钢筋封边的构造,就是伸至剪力墙尽头弯折15d(如附图2的图示),与是否存在暗柱没有关系(当然如果是与转角另一侧的钢筋连续通过的除外)。对于墙身进入端柱的, 则要考虑直锚条件, 满足直锚可取 Lae,不足直锚仍取对边加15d(如下附图3,注意端柱和暗柱的区别)。平法配筋之--剪力墙( 平法配筋之--剪力墙数据调查:“陈青来教授钢筋平法全国巡回讲座”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针对“平法设计的抽钢筋中哪一部分构件计算困难”这一问题,我们对其中的432名来宾进行调研,结果选择“剪力墙”的比例为39.81%,高出第二“楼梯”19.91%,

平法疑问解答(二)

问: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 答: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 LaE (2) ≥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再问:2005年10月21日听了陈青来教授的讲座:下部钢筋也能连通布置,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一般用机械连接)。 答:陈青来教授讲的是两点不同的意思: 1、对于“非抗震框架梁”来说,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因为这里没有正弯矩。——03G101-1图集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 2、如果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进行连接。因为一级机械连接经过国家的多次试验,证明是相当可靠的(拉力试验的钢筋破坏点都不在机械连接处)。 问: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Ln / 3”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来处理? 答: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根据如下: 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 / 4位置。” 问: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 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 /3 。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 /5 ,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 /3)”。 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 /5 还是Ln1 /3?什么时候取Ln1 /5 ?什么时候取Ln1 /3 ? 答: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图集第65页 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1 /5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着的一个(Ln1 /3)”的意义为:

陈青来教授关于平法答疑(翻样必看)

1》问:基础梁的钢筋伸入承台还是按贯穿处理? 答:基础梁如果梁面平承台面,基础梁是用来连接承台梁的,梁筋可直接按Lae锚固在承台中,但最好将箍筋伸至承台内。基础梁如果是梁底面平承台底面的,也可直接按Lae锚固在承台中,箍筋可不伸至承台内。如果基础梁是直接相互交错的,应按基础梁通长考虑,这时钢筋只考虑连接问题,不考虑锚固问题。 2》问:梁、柱砼标号不同时,梁筋锚入柱时La值计算按梁还是按柱的砼标号计算?答:钢筋在哪里锚固就按哪个构件的砼标号计算Lae。按柱的砼标号计算梁筋锚固长度。 3》问:框架梁的第三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次梁的第二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也是Ln/4吗? 答:问设计院。平法未考虑此两种情况。平法不是包括所有结构设置的,也做不到。4》问:何为对边? 答:梁筋伸到柱边时,柱的外边即为梁的对边。 5》问:第40页柱搭接长度范围是不是指2.3Lae? 答:对。因为Lae+0.3Lae+Lae合起来是2.3Lae,在这个搭接范围内箍筋要加密。实际上这个范围内加密筋只起一个构成三向受力条件的作用,因此可以只箍大方箍即可。 6》问:剪力墙施工缝设在何处为宜? 答:不知道。但剪力墙在结构上不同于柱按楼层模型来考虑受力情况,而是从底至顶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因此个人认为施工缝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7》问:边框梁BKL比砼墙宽时,水平纵向钢筋是移出到梁边布置还是在梁边布置的同时还要在墙同宽处继续布置? 答:只需在边框梁最外边布置即可。 8》问:柱筋如何锚入承台?注:现参照11G101 答:按03G101-3图集处理。 9》腰筋伸入支座多少为宜? 答:个人认为5d足矣,不过规范要求15d。 10》问:柱箍筋内箍箍住多少条柱纵筋为宜? 答:有5根纵筋时内箍箍住3根,有6根纵筋时箍住2根。 11》问:一级钢筋的板筋180度弯钩是否计入锚固长度? 答:180度弯钩不能计入锚固长度。如板底筋要求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5d,指的是水平段外包长必须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5d,但面筋要求伸入梁内La,此时弯钩已包含在La内。 12》问:为何柱插筋伸入下层的锚固为1.5Lae 注:11G 1.2Lae 答:规范规定。平法图集是照规范来的。 13》问: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是否要加密?

03G101平法图集-陈青来权威解释

03G101平法图集-陈青来权威解释 ●墙问题(1):在03G101-1 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AL 时,是否只需锚入AL 够锚固长度即可? ■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 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 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 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 钢筋直径? ■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 箍筋,第三层为AL 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AL 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54-55 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 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 页注6 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 图集第54 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 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 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 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 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 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 的错误方法。

横河模块接口(配自带安全栅AIO)技术手册

General Speci?cations <> <> Terminal Block (for I/O Modules with Built-In Barrier) GS 33M50H40-40E ? GENERAL This GS covers the hardware speci?cations of the Terminal Block that can be used for Modules with Built-In Barrier (FIO) of CENTUM VP . When installing these apparatuses with intrinsically safe circuit, “Explosion Protection” (TI 33Q01J30-01E) and “Explosion Protection of FIO Products” (IM 33Y06K01-90E) for CENELEC Approval should be referenced together with this GS. These terminal blocks are compliant with ISA S71.04 class G3.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the module is -20 to 70 °C. ?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Variation of Connection Terminal blocks are used to connect I/O modules with built-in barriers to ?eld devices. The pressure clamp terminal block is available for I/O modules with Built-In Barrier. Terminal block 滨州新大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11G101平法图集11G钢筋平法讲座完整版

11G钢筋平法讲座完整版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1a18554603.html,/share/home?uk=506855081 目录 第一章平法钢筋图识读 第一节建筑施工图概述 第二节房屋建筑制图标准 第三节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及步骤 第四节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内容 第二章钢筋平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平法简介 第二节钢筋预算的一般知识 第三节箍筋、拉筋的样式及计算 第四节特殊钢筋的长度计算 第三章平法施工图识读规则 第一节框架柱的制图规则 第二节剪力墙的制图规则 第三节梁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四节板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五节基础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四章框架柱的平法规范要求及计算步骤 第一节抗震框架柱生根计算 第二节计算柱纵筋插筋案例分析 第三节抗震柱嵌固部位构造计算 第四节抗震中间层柱纵筋构造计算

第五节抗震顶层柱纵筋构造计算 第六节计算顶层柱纵筋案例分析 第七节非抗震框架柱的节点构造要求 第八节特殊形式柱的纵筋计算 第五章剪力墙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剪力墙柱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二节剪力墙身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三节剪力墙梁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四节剪力墙计算实例解析 第六章梁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抗震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 第二节非抗震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第三节非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 第四节梁类构件其他节点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第七章板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板底钢筋计算 第二节板面钢筋计算 第三节板面支座负筋计算 第八章基础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基础“点”构件计算 第二节基础“线”构件计算 第三节基础“面”构件计算 第九章钢筋算量软件的运用 第一节鲁班钢筋翻样软件的设计原理

平法创始人陈青来钢筋论谈

平法创始人陈青来教授回答G101问题 大家好!我们可以通过G101栏目研讨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问题,也可以讨论有关的结构问题,谢谢各位!山东大学陈青来以下是陈教授答复(一)●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AL时,是否只需锚入AL够锚固长度即可?■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

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AL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梁问题(2):关

对于钢筋平法施工的讲解

对于钢筋平法施工的讲解

对于钢筋平法施工的讲解 相信大家都知道陈青来教授吧,他是山东大学教授,是钢筋平法创始人,下面是他对于钢筋平法施工的讲解,看看吧,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平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要点 1)、要点一:结构与构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2)、要点二:结构的刚度问题 3)、要点三: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支座)问题 4)、要点四:平法设计规则要点——1、注写方式与截面方式相结合;2、集中注写与原位标注相结合;3、特殊构造不属于标准化内容 通用值引出来,一起标注,不一样的在图上标注。原位标注优先,有重合取其大值 我国的规范是构件的规范,只有在抗震的角度能够体现。 首先要明白谁是谁的支座。施工人员要搞清楚。基础是柱和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柱梁是板支柱。只有往支座锚固。不是支座只存在连接不存在锚固。 柱只有往基础内锚固,从一层到顶层是一个整体,与梁没有关系。 柱根到柱顶是整体,柱与墙增大箍筋为了施工。梁以柱为支座,梁的箍筋从柱边,梁上部筋贯通支座,下部往柱内锚固。 板以梁为支座,板筋以梁边布筋。 有一个50是为了抗剪。是针对支座说的 剪力墙在暗柱边多远。由于暗柱不是剪力墙的支座,因此就没有50的限制,只要满足间距就行。基础连梁与柱没有关系,是基础做为支座,如果基础是双层配筋,按基础边,如果是单层配筋,不能从基础边锚,一个整体贯串,进来后往下斜的问题。支座只进纵筋,不进横向钢筋,如果进横向钢筋只起固定作用。 二、平法规则与构造应用要点解析

1)、基础主梁,箍筋是贯通的,梁是柱的支座。存在纵筋的连接。 2)、箍筋是大箍套小箍,这样重复的筋最小,如四肢箍筋,用两个一样大小的相套,在抗震与非抗震都可以,但抗钮就不行了。抗钮只与最外箍筋有关。 3)、大箍内加接筋是最好的。 4)、柱的施工缝在梁底50至100,抗震问题没考虑,国外是整体或在柱的中部。这个问题是一定得解决。 5)、基础梁如果小于柱,就存在加液梁问题,就是把柱包住。来实现基础梁做为支座。 6)、柱在基础梁内锚固,如果小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非得合箍),主要是防止钢筋偏移。柱在基础内的弯最小要大于150 7)、柱中部搭接区加密是为了增加砼的粘结。在柱两端的是为了抗震,主要是为了强柱弱梁。8)、基础板的第一根筋为基础的边的1/2的板间距 9)、基础次梁以基础主梁为支座,次梁的箍筋从主梁边50mm开始。 10)、凡时承柱的为基础主梁,与柱不连接的就为次梁,有些次梁与主梁一样高也是次梁。楼板内应注意的事项 1、楼板从梁主筋内扎进来,板下部筋进入梁大于5d,但至少到梁中线。板上部钢筋与梁平行的筋按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4、楼板与非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处一定是受压的。 5、非接触搭接:两根钢筋间距要大于等于30+d,小于0.2Ll及150的最小者,两个搭接之间的间距得大于0.3Ll。两个钢筋要弯起是1:12。 6、板的负筋在梁的角筋内 7、板悬挑板要折回来5d。并不是直弯。主要为了装修改造用。悬挑板与栏板在一起,在栏板内也是5d。 8、放射筋的问题:梁的箍筋问题,在放射筋范围内箍筋可以斜放。这样放射筋插空可以完成。 9、在两面悬挑板钢筋打架的问题,在楼板内做了钢筋相互关系的构造。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 Page 1----------------------- 平法应用技术讲座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主办单位:深圳市造价工程师协会 深圳市清华斯维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主讲人: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 qlchen@https://www.doczj.com/doc/1a18554603.html, 2007.9.13 ----------------------- Page 2----------------------- 2007年新出版的平法专著: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 的主要内容: 全面讲解平法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 方法 解决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 实际问题 发表更多合理、全面的结构构造 ----------------------- Page 3----------------------- 关于07年6月出版的平法专著 新书以一条结构科学哲学主线贯穿四个创新: 一、创新观点——土建领域五个板块划分 二、创新论点——规则论 三、创新理论——钢筋混凝土构造原理 四、创新构造——计有两百多个新构造规定

----------------------- Page 4----------------------- 结构工程界的板块构成 结构工程界的五板块划分: 1、结构科学板块: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2、规范规程板块:国家的工程技术法规; 3、技术规则板块: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规定; 4、技术措施板块:结构工程技术的应用类专著; 5、工程板块:包括设计、造价、施工、监理等。 ----------------------- Page 5----------------------- 结构规则论 1、规范为纲,规则为目; 2、规范是法,规则是实施细则; 3、结构具体构造,不适合采用条文形式的规范表达,但 适合采用图形化的技术规则表达; 4、规范中的条文规定,在具体应用时不如规则清晰; 5、规范和规则的功能有区别,宜“各行其责”。 ----------------------- Page 6----------------------- 现状: 1、结构科学板块:既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板块,应当为其他板块的基 础,但目前落后于规范规程板块及技术规则板块(大学教科书滞后), 且至今尚未全面完成“构件”到“结构”的转变,未解决好构造理论。 2、规范规程板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规范规程采取追踪、引进国 外版本的路子,在现阶段奇怪地走在建筑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而实际缺少国内理论板块的支撑,因此内容不稳定,修订频繁,出现明显板块错位,其失误属于自然结果。这种板块错位现象是我国在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应属正常。

平法创始人陈青来教授对03G101图集的解答

陈青来教授对一些问题的回复 https://www.doczj.com/doc/1a18554603.html,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网。平法论坛在这里,由平法专家陈青来教授主持。 会员名:qlch en (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平法发明人) CDF(陈达飞,山西自动化研究所,陈青来一般性的的问题都是由他代回答) 1、2004-11-6 15:51:16原提问 在集中标注处为4根25螺纹,原注位为8根25螺纹在计算时集中标注的4根钢筋是否也为单跨锚固计算,如果是的话后面详图和前面的说明是否矛盾. 陈青来教授回答:梁下部钢筋通常不采用集中标注,如果采用,则先注上部通长钢筋,在“;”号后接注下部通长钢筋。如果集中标注了梁下部通长钢筋,又在原位标注,则原位标注取值优先(取代集中标注的同类筋)。 陈达飞先生回答: 1、“原提问”有一个问题:集中标注的“4根25螺纹”为下部通长钢筋,是否也是按“单跨”在中间支座锚固? 2、人们通常有一个看法,即:集中标注的下部通长钢筋是贯穿通过中间支座,而原位标注的下部钢筋是在中间支座锚固。这样的认识对不对? 3、如果相邻跨的同一规格的下部钢筋都在中间支座锚固的话,这必然会增加支座的钢筋密度,对结构是不利的,这也违背了“能通则通”的原则;但如果采用一根钢筋贯穿通过中间支座,又受到钢筋定尺长度的局限,这时,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什么位置连接为好呢?(这个问题是施工实际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平法梁”实际应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敬请青来教授解答。 2、请教关于KL的搭接2004-10-31 12:33:52 在图集54页图示中,某一跨梁的Ln/3中分别有两个搭接LlE,请问这二个搭接是那根钢筋的接头啊,而在注:可在跨中Ln/3范围内采用一次搭接,又有注: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为150。 请各位大师傅帮我说明解释一下,非常感谢。 陈达飞先生回复: 1、03G101-1图集第集54页图示中,“某一跨梁的Ln/3中分别有两个搭接 LlE”,是当上部通长筋的直径与支座负筋直径不同的时候,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的连接。 2、“注:可在跨中Ln/3范围内采用一次搭接”,是指上部通长筋的直径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的时候,由于“定尺长度”的关系,上部通长筋可以在跨中Ln/3范围内一次性连接。 3、“架立筋的搭接为150”,是指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 注意,上述的“连接”,不一定是“搭接”,相反地,如果能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时,最好不用搭接。(架立筋的连接一般采用搭接) 3、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筏基底网底层钢筋在其上同方向的JZL下还设置底网配筋否?2004-10-26 19:56:44 陈达飞先生回复:1、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我把它称为“正筏板”基础。 2、在“正筏板”基础中,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垂直的板筋),放在

陈青来钢筋平法问题答疑

陈青来钢筋平法问题答疑 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平法已在全国全面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平法追求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平法会不断地否定自身并进一步完善。随着平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也要求我们在对平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理论和技术。 今年的6月-9月,广联达公司在全国陆续开展了21场陈青来平法讲座,希望通过此类讲座能够提升广大造价人员对平法的应用能力,在讲座最后的答疑环节,很多造价人员围绕新图集06G101-6和03G系列图集提出了自己多年来对平法的疑问,本期我们特选择了答疑环节的部分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平法。 06G101-6问题 1、06-6P45第三条如ex尺寸大,较大者方向钢筋设置在下,请问到底是哪个方向? 答:图集中注解第5条已经明确规定了水平为X方向,垂直为Y方向,而且图示也已经非常清晰了,ex指的是x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ey,指的是y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二者要判断大小,哪个值大,哪个方向的钢筋就放置在下。 2、06-6基础梁端无外伸构造与04G101-3P29不同,为什么? 答:06G101-6和04G101-3所涉及的基础类型不同,它们的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时在新的图集中也考虑了一些新的处理方式,像柱的插筋构造也是有区别的。 3、06101-6P53柱宽基础梁时,加腋筋竖筋如¢8@200在封闭范围内全部布置吗?还是仅图上示意根数? 答:在加腋的这个位置,布置的是钢筋网片,如果只是图上的3根,那要200的间距干嘛!只是在计算的时候La长度范围是不用布置的,图示主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这一段距离是锚固了。而且伸入相邻的基础梁,想布置钢筋也比较费事了,梁里面多的是钢筋。 4、06G101-6P61柱顶纵筋在承台内的锚固应伸至承台顶? 答:图集中注解第3条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只要伸入承台内的长度满足Lae和35d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个和柱的钢筋要到顶是不一样的。桩和承台都是基础构件,承台是为了扩大受力截面,更好的承载上部构件,如果桩足够大的话,就没有必要设置承台了。

陈青来教授关于平法施工答疑

筋从AL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 ■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AL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墙问题(3):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墙问题(3):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请参看03G101勘误: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墙问题(4):请问陈总在03G101第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答墙问题(4):按照我国施工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局部无间隙(纵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叠)的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如果严格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360度握裹,不应该允许有无间隙的并列钢筋,请参看35页右上角构造)。由于转角部位存在比较密的箍筋,如果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在阳角位置设搭接接头,则难以保证局部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钢筋混凝土中将形成多条贯通内缝,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在此关键部位发生破坏。 ●墙问题(5):关于补强钢筋“缺省”标注的问题。 《03G101-1图集》第17页,剪力墙矩形洞口补强钢筋的第(2)条是否和第(1)条相联系的,即: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则需注写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数值;如果设置补强纵筋不大于构造配筋,则按第(1)条“洞口每边加钢筋≥2Φ12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钢筋总面积的50%”执行。 这样的“缺省”标注规则对圆形洞口是否适用?首先是圆形洞口允许不允许“缺省标注”?如果允许的话,其缺省值是否可用2Φ12?(例如,在第(4)、(5)、(6)条中) ■答墙问题(5):两条规定互相联系,在逻辑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的两个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圆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断一个方向上的钢筋,例如梁中部圆洞只切断箍筋,却需要在洞口上下补强纵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标注的做法不适用于圆形洞口。 ●墙问题(6):关于圆形洞口补强钢筋设置方式的问题。 《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5)条规定:洞口上下左右每边都设置补强钢筋;但第(4)条只在上下设置、而不在左右设置? ■答墙问题(6): 03G101-1的洞口规则与构造仅适用于剪力墙上(含墙身、墙梁与墙柱)开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开洞,其构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与墙梁的主要受力机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竖向荷载,连梁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剪力墙承受横向地震荷载;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梁的(受剪)强度而设,连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连梁的刚度而设。所以,当设置在连梁中部且直径不大于1/3梁高的圆洞切断了连梁的箍筋时,并不会使连梁的受剪强度减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却会影响连梁的刚度。所以,第(4)条规定仅需在洞口上下设置“补强钢筋”(严格的说法应是“补刚钢筋”)。 ●墙问题(7):《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6)条说明了“直径不大于800时”的开洞做法,对于“直径大于800”的圆形洞口怎样处理? ■答墙问题(7):在剪力墙上开直径800的圆洞情况比较少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一般主要解决普遍性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