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

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我国古代

(一)教育的词源

“修道之谓教”(《中庸》);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

*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卢梭语);

*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

*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

*“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主要有三种形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主要指学校教育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

*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

*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

和方法。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渗透于生产、生活

(2)教育的原始性—水平低、内容贫乏;

口耳相传、模仿

(3)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

[2]封建社会的教育:

铁器手工工具出现

官学:

私学:学费—束修(束脩xiu-干肉条,给教师的报酬)

我国:学而优则仕,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西欧:宗教教育,

教会学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

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行会学校-新型手工业者-市民教育-基特尔(guild)学校特点:

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

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3.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共同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

2、教育对象迅速扩大——教育的普及性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

3、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上课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进一步科学化

4、教育的终身化

*思考题:

*1.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

*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

*4.现代教育的特征?

课前讨论:

*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发展变

化的趋势。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外部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内部规律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封建社会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

*《论语》一书汇集关于

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

方面的言论。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韩愈(768-824):《师说》。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思想就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

*昆体良(公元35—96年):古代罗马帝国的教育家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亚里士多德(前384-342):《政治学》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萌芽阶段的特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虽有专门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测和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推理,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阶段

*夸美纽斯(1592-1670):著名的捷克教育家, 1632年出版了《大教

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哥笃德》(1780—1790年间)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教育家,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学派

独立形态阶段的特点:

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了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基础进行论证,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比较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论著所体现出的理论和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另外,在方法论上,还缺乏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这就导致这些教育理论尚未真正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期了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实科教育。

*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1901年提出;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杜威(1859-1952):实用主义教育学,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他在演讲中,着重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成了当时教育界的口头禅。

*凯洛夫(1893-1978): 前苏联教育家, 1939年出版《教育学》,1948年和1956年再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规律的著作。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全集》

多样化阶段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论和学校管理方面创建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新理论,在教学论方面继承了从夸美纽斯以来的合理部分,把传统教育学理论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

4.教育学理论的深化阶段——当代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三论产生。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

*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几本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等等。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提出当代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思想;

*发展主义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论、范例主义教学论—三大流派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帕夫雷什中学》,

*《给教师的建议》,

*叶澜

*朱永新

*教育学分支:一级学科

*从研究类型看:

*普通教育学

*职业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从研究层次看: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接受教育的方面: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研究内容: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

*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价值

* 1.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2.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化水平

*有效期长,全国通用。大学教师

*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3.深造

*考研—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教育类研究生

*教育硕士——普通中、小、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

*统考课程:外语、教育学、心理学

*招生院校命题课程:专业课

* 4.招聘考试

*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

*其一,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到中小学去听课,参加一些活动,向教师和中小学生做点调查,乃至搞点小课题的实验和研究;

*其二,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学

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

第八章德育

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

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当代主要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当代教育新理念

*复习思考: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3.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谈谈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育学第三章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 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课时2 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 2.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运用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 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 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 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生理方面,包括人 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 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发展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 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 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 达到的一般程度。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班级管理 【名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高频考点提要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3.班级管理的内容;4.班级管理的模式;5.班级管理的原则;6.班级管理的方法;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8.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练习(1)

《现代教育学》练习三: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满堂灌”、“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违背了现代教育的( A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2、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是( C )。 A、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B、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的矛盾 C、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3、将“稳重”、“规矩”视为成熟懂事而倍加推崇,将“出格”“异想天开”视为不成熟、不懂事而加以排斥,忽视了教育的( B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4、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 C ) A、人道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个性原则 5、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情感性 B、双边性 C、创造性 D、审美性 6、( A )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活动最原始、最有力、最持久的内驱力。 A、好奇心 B、求知欲 C、惯性 D、宽容的氛围 7、( D )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 A、教育原则 B、教育艺术 C、教育目的 D、教育规律 8、下列属于教育的表层结构的是( C )

A、教育目标 B、教学 C、教育体制D教育思想 9、( D )是教育民主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励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念的重要途径。 A、因材施教 B、长善救失 C、抓住关键期 D、启发式教育 10、( B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A、民主 B、活动 C、创新 D、幸福 二、多项选择 1、自主性包括(ABC )三个方面。 A、独立思考 B、自主选择 C、承担责任 D、自由 2、在教育上,所谓尊重个性,是指(AB ) A、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B、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C、个人有做自己愿意做事情权利 D、发展个人特长 3、运用系统的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ABC ) A、教育结构规律 B、教育功能规律 C、教育发展规律 D、教育活动规律 4、教育的深层结构包括(ACD ) A、教育目标 B、教育形式 C、教育思想 D、教学 5、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ABCD ) A、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法定的基本权利 B、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C、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D、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 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内容提要 本章节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内发论和外烁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考点指南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领会: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应用:运用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学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的发展 心理: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原因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洛克(“白板说”) 美国毕生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汇总教育学(复习) 1.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 2.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 <<学记>>中: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163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着作-普 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1806-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 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861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斯宾塞-<<教育论>>-具有明显的功利 主义色彩. 6.19 世纪末-20 初-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有有 经验主义色彩. 7. 西方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学) 8.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1963 -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 教育起源-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 教育的社会职能-降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 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它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教育本质: 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1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宫府-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唐学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特征-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 18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9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2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 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2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3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大会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4)原因: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们的发展方向B教育, 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 25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6如何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A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 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B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 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C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27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 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

教育学第三章

一、单选题: 1.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是()的基本观点。 A.劳动起源论B,模仿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答案:C 2.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荀子B.许慎C.孔子D.孟子 答案:D 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A.《四书集注》B.《说文解字》C.《论语》D.《中庸》 答案:B 4.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的观点。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A.生理现象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 社会现象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人类固有的B.教育本身固有的C.生物固有的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B.主客体的统一C.受教育者的客体D.教育者的客体

答案:A 8.教师是()。 A.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B.教育内容的主体C.教育过程的主体D.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案:D 二、多选题: 1.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教育具有经济功能C.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E.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案:ADE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复杂性B.意识性C.目的性D.社会性E.规律性 答案:BD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有() A.教育形式B.教育者C.教育环境D.教育内容E.受教育者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三章 学生(含答案)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