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

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

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

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

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

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

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

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

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孟母三迁的故事),(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法任意加以改变”)。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的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个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个方面发展的最佳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遗传的意义: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所以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功用,(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A、使学生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C、使学生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 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 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导言: *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 一、本学科的意义 (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反之亦然。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 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 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第二部分为教学论,主要介绍 三、本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想) 1、掌握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原理 2、初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3、掌握一些处理教育问题的简单方法 4、初步学会用教育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的问题 三、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认真听课,掌握基本理论 2、深入思考,理解教育原理 3、加强课外阅读,广开视野 4、充分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5、认真观察,尝试应用教育原理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 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 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 ——吕型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 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看

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

第三章 声的世界学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这一章应该要学到什么: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是由于振动;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了解现代技术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2.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知道超声和次声,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一学生用沾水的泡沫板在玻璃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对这个物理过程,你能提出有关声音的物理问题吗? 分析与解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学会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学习中可以针对问题的情景来提问题,可以从题目中出现的字、词来提问题,也可以针对物理问题的延伸来提问题.在本题中.可以问:(1)为什么用沾水的泡沫板在玻璃上摩擦,会发出声音? (2)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而有的声音很刺耳? (3)沾多少水可以发出最大的声音? (4)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2 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只船相距14km.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里放一口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了火药发光后10‘听到水下的钟声.试计算:水中的声速是多大? 分析与解声音也是一种物质。它的传播可以用第二章学过的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大,光在两只船之间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故可认为声音传播的时间就是10s. S=14km=1.4×104m t=10s,利用速度公式可求v,即v=1.4×103m/s 1.我们唱歌、说话时能发出声音靠的是人体的________振动,所以声音是由发声体__________而产生的. 2.在课本图3—7中,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跳动,请你提出三个关于声音的物理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在房间内讲话的声音比在旷野上讲话的声音大一些,这是因为在房间内讲话时,原声和_______混在一起,使_______加强. 4.下列有关声音传播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只有气体和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 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 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 (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则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走向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百色五年中考命题规律(熟知考情) 年份题号题型考查内容分值总分2019 17 填空 声现象综合(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声 音的特性) 2 2 2018 1 选择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 3 2017 3 选择噪声的防治 3 3 2016 2 选择声音的特性 3 3 2015 5 选择 声音的产生与传 播、声音的特性 3 3 命题导向 本章知识点在百色中考中占2~3分,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本章的高频考点是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本章知识点是百色 中考的必考考点,考查声音的特性的可能性较大,试题比较简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 停止,发声就停止,但传声未停 止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 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 声 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回音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 反射回来,从而形成回音(或回 声)。当回音比原音晚0.1s以上 时,人耳才能区分原音和回音 声速影响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因素 340m/s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 中最慢 (2)回声测距:s =12s 声=1 2v 声t 。 声音的特性 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定义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品质 影响 因素 声源的振动幅度,振 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 大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改变 方法 改变振幅的大小,改变与声源的距离,减少声音的分散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等 举例 震耳欲聋,轻声说话,医用听诊器 尖锐刺耳,男低(女 高)音 闻其声知其人,声纹 锁 说明 音调和响度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音调高 未必响度大;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 响 (2)正常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在振动、频率在听觉范围内、有传播介质、足够的响度。 (3)声音的波形图对比 声波图 音调 响度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九章(2)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由于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科技活动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影响下,科学探索和科技发明活动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发展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成为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课堂上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相比较,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更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特点。例如,航模舰模小组、园艺小组、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等,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学科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的,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对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不能满足一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兴趣和更高的学习要求。而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机会去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如数学小组、外语小组、绘画小组、声乐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大,并强调实际应用,具有自己的侧重点,如物理小组以实验能力提高为重点。 (三)文体活动 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文学艺术类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书法、歌咏、舞蹈、音乐、摄影和雕刻等展开。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和舞蹈队,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组织文学艺术方面的课外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与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并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体育活动注重技能的训练、体能的提高和意志力的培养。体育活动多以专项小组的形式进行,如各种棋类小组、体操、武术和田径小组等等。喜欢运动是儿童的天性,除了专项活动小组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全体学生提供特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活动器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活动项目进行经常性的锻炼。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四)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不限于与所学科目相关的范围,因而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知识、新见解的敏感性。在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包括介绍和推荐新书,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组织讨论或辩论,对阅读中遇到的各种观念冲突进行适当的解释等等。搞好课外阅读活动,不能只搞书评小组、读书会等形式,还要开办面向全体学生的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书刊。

第三章 声的世界概述

第三章声的世界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

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本章实验器材也应以简便易得的为主,实验要简单,现象应明显。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声的世界-新整理

第三章声的世界 目录: 狙击知识点 狙击考点 狙击知识点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_产生的。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_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_ 管内的空气 _、笛膜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介子__的,它既可以在_气体_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_和__固体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真空_中传播。声音在三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是_ v气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2?能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利用回声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小实验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并能在实例中分辨声乐音的三特性。 4. 能从实例中区分出乐音和噪声;能说出噪声的危害,能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5. 根据生活、自然或实验现象,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 6. 树立环保意识。 7.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体会转换法和理想实验。 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 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________ 的,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通常情况 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_____________ 。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4、__________ 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完成课本P39 作业“ 2”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6、声音的_______ 称为响度。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 ______________ 有关,振动幅度越 大,响度___________ 。 7、声音的_______ 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 _____________ 有关,物体振 动越快,音调就______________ 。 8、我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不同。

小学教育学讲义知识讲解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 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小学教育源流第一章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小学教育的产生第一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生物起源说(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一是“生存竞争说”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能,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二是“生物冲动说”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Nunn, P. T.。)(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二)心理模仿说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三)劳动决定说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前苏联学者主张: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四)生活需要说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二、学校教育的出现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动。

2020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AB卷:第三章 声的世界(B卷)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B卷 能力提升 一、单选题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音调要低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来控制噪声的 2.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这个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 A.B.C.D. 4.现在牙医经常为顾客利用超声波清洁牙齿,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发生反射D.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5.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如下图,是在城市道路旁常见的警示牌。它是从哪个途径减小噪声的 A.声源处B.传播中C.接收处D.都有可能 7.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8.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二、多选题 9.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高

小学教育学资料

第一章 奴隶社会——有了学校教育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主要教材等级性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㈠原始社会教的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 5、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6、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8、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9、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声音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s= vt);加强原声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通过调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乐器音调的高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波的频率范围:10-4Hz~1012Hz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 3、超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4、次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3超声与次声 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3节超声与次声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课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对超声利用的媒体讲述,激发学生对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知识的兴趣,以及在现在社会中运动的事例,培养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重、难点:超声、次声的概念,及它们的应用。 教案准备: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号对着玻璃杯吹,杯子碎了,说明 什么呢? 生:声音具有能量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我们人耳都能听见呢? 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看自然界中这两个场景:苍蝇飞行的每秒振翅147~200次,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5~6 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凭听觉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以上问题,下面请进入本节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下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完P47面第一段,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人耳的听范围?超声?次声?(找到并掌握,2min完成) 生:1.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000Hz之间.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3.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次/秒,苍蝇飞行时的每秒振翅次数在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每秒振翅次数小于最低限20次/秒,所以能发觉苍蝇的飞行而不能发觉蝴蝶的飞行. 思考:大家了解什么是的声波是超声,你知道有哪些动物也会利用超声呢? 生:思考回答 下请同学看媒体回答:蝙蝠是怎样探测目标的?看媒体回答。 生:蝙蝠是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接收回声来导航的。 问题:哪么谁能举一些我们人类运用超声的事例呢?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楚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利用超声的我们再来完成自学指导(二)自学P48“超声”部分后,整理以下知识:(3min) 1. 超声的特点:频率,传播时______好,穿透力______、 “破碎”能力___ 。 2. 超声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和等方面。 下面请同学观看以下媒体,思考媒体所表达内容它们都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声纳――沿直线传播超声金属控伤仪――穿透能力强 B超――穿透能力强超声波洗牙――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超声波加湿器――超声具有能量(学生反复说) 超声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它运用,看媒体。

【2019最新】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测试题(1)

【2019最新】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测试题(1)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音的初步知识。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我们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声音将产生反射,形成回声。 2、声音的三大特征 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为音调、音色和响度,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且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由发声体自身的性质决定,而乐音与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主要是由发声体振动时的情况决定,而噪声的防治主要是三种途径。 3、超声与次声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 至20000Hz ,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 时,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 时,称为次声波,超声与次声人们虽然感觉不到,但他们在科技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 在其中传播的是( )。 A 、气体 B 、液体 C 、固体 D 、真空 2、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 、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 、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 、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3、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 A 、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 B 、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 、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 D 、无法确定 4、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 、声的回音 B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解析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 习题(解析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2.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6.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A.声音的响度大些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8.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老师的声音振动慢 B.老师的声音音色不好 C.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9.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 10.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