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nán jīng cháng jiāng dà qiáo]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京长江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是连接津浦线与沪宁线两条铁路干线,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也是南京的著名景点之一,以“天堑飞虹”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上层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1960年代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目 录
1大桥概述
2工程修建
2.1 建桥背景
2.2 大桥建设
2.3 设计施工
2.4 桥梁维修
3建筑特点
3.1 结构
3.2 大桥公园
3.3 桥头堡
3.4 内部景观
3.5 浮雕艺术
1大桥概述


南京长江大桥风光(9张)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1月18日正式动工;1968年9月铁路桥建成通车,同年12月公路桥通车[1]。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三座大桥中最大的一座。大桥铁路桥通车后,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铺通,从北京可直达上海,自此京沪铁路的贯通无长江阻拦。[2]
南京长江大桥由引桥和正桥和南北桥头堡组成。正桥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正桥长1577米,4车道的宽度,下层为铁路桥,全长6772米,宽14米,铺设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公路引桥长3012米,宽19.5米,引桥建有22个富有特色的桥孔。桥的南北各有一对桥头堡,高为70米,桥头堡上各有三面红旗,象征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大桥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的是150对白玉兰花灯,每当夜幕降临,花灯齐放,万盏灯火,把大桥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着实是一幅“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画面,“天堑飞虹”的夜景作为现代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谓名副其实。
2工程修建

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响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南京这个交通要塞城北的长江上架桥成了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但是,长江水流急、江面宽,要架桥谈何容易!早在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来此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
建桥背景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固然为中国的内河航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它也造成了两岸居民经济文化长期无法交流的局面。南京段的

长江一般是指从安徽采石矶到江苏镇江这一段江面。这里的地形似一个肚兜,水深浪急,江宽平均1500米以上,最狭处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15~30米,最深处超过70米,流速为每秒3米。险要的地势,形成了“长江天堑”。[3]

南京长江大桥远景
长江天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所困,突围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无法过江,折往江西,在安徽乌江镇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尽。至今在大桥北面的大厂镇还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曾幻想着凭借长江天险,继续负隅顽抗,但是英勇的解放大军在1949年4月23日,凭借木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
大桥建设


南京长江大桥一角
1956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决定进行南京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5月,开始进行大桥草测工作,12月完成。
1957年8月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提出了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三个桥址方案送铁道部审查。
1958年8月确定宝塔桥桥址方案为桥址建议方案,决定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8月,开始南京长江大桥初测工作,12月完成。
1959年1月南京大桥定测工作开始,6月完成。1960年5月批准了南京工学院提出的南京大桥桥头堡为复堡式红旗方案。6月,大桥工程局编就南京大桥技术设计文件报铁道部鉴定。
1958年9月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惠浴宇,副主任委员彭冲、彭敏、王治平。

桥上景象
1959年2月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进驻南京岸工地,承担5号墩及其以南工程。9月,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进驻浦口区长江北岸工地,承担4号墩及其以北工程。
1960年1月18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大桥正式开工。之后,南京大桥正桥9桥墩陆续开工,至1966年4月27日全部竣工。
南京长江大桥1960年1月正式动工兴建。1960年我国建桥大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大无畏精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苏联单方面撤走桥梁专家和研究人员的艰难情形下,奋斗8年,耗资1.8亿人民币,耗用50万吨水泥,100万吨钢材,终于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长江大桥。从此“天堑变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外国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中国人办到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南京长江大桥远景
1965年11月17日正桥桥梁架设,至1967年8月22日竣工。
1967年8月15日大桥合龙。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1968年9月30

日铁路桥首先建成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通车典礼,同时南京站也宣告落成启用,10月1日凌晨三时,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过了第一列客车——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正式建成通车。[4]
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来江苏视察,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9月30日南京大桥铁路通车。12月29日,南京大桥全桥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夜景(9张)
1968年10月1日南京大桥铁路正式交由上海铁路局接管使用。
1969年1月1日大桥公路交付使用。
1978年南京长江大桥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及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设计施工

设计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南京长江大桥
结构工程单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
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工程总工程师:梅旸春(1962年逝世于南京长江大桥第一线工地)
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国豪
设计总工程师:胡兢铭
钢梁总设计师:方秦汉
桥头堡建筑设计师:钟训正
桥梁维修


工农兵雕塑
2002年长江大桥进行了建成30年来首次大修工程。
2003年11月13日至11月25日,对大桥南、北引桥梁桥伸缩缝及部分坑洼路面维修施工。
2004年9月10日起,对大桥路面进行全面整修,这是当年的第二次维修。
2005年7月17日,耗资2100万元、为期50天的大桥一期维修出新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相继对大桥车行路面、桥梁栏杆、人行道、照明设施、桥头堡等进行装修、更新、亮化等系列施工。
2006年8月30日起,对大桥桥面伸缩缝进行为期22天的维修。
2007年7月17日至7月29日,对大桥公路路面坑洞进行铣刨、摊铺施工。9月8日至9月18日、10月10日至10月31日,分两阶段对公路桥南、北坡道破损严重的混凝土梁梁端及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11月7日起对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持续10天左右。

2008年2月29日至3月16日,对大桥路面的裂缝、麻面、坑洞等全面维修。7月1日至5日,对长江大桥维修伸缩缝进行维修。7月14日至19日,对大桥桥面进行维修。
2011年4月,对长江大桥公路桥路面进行维修施工。10月18日至23日,进行建成开通以来的首次全封闭检测。
2012年5月,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了新一轮的局部维修施工。10月,长江大桥的封闭大修初步方案已经成形,并将上报南京市政府,工期预计一年半左右。开工时间最快11月就会启动,但也有消息称,可能在青奥会以后动工。
2013年5月12日,船籍港为威海的“鑫川8号”海轮途经南京长江大桥时与大桥六孔与七孔之间的桥墩碰擦,在大桥下游3.5公里处的北岸岸边浅滩处附近水域沉没,因抢救及时,船上18名船员全部获救。

事故船舶为乳山鑫川航运有限公司所属,船上装载有12500吨石灰石,原定由铜陵驶往福建罗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