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和导学案

教案和导学案

教案和导学案
教案和导学案

1.2.2 数轴教案

授课教师:王丽敏

1.2.2 数轴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能正确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

2、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的美。

【学习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启)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建)

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规定了 、 和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例题1.你会画数轴吗?请试着在下面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7,-3.5,0,-4.5,5,-2,3.5;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练)

1、若数轴规定了向右为正方向,则原点表示的数为______,负数所对应的点在原点的______,正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

2.下列图形中不是数轴的是( )

3、数轴上-1所对应的点为A ,将A 点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则此时A 点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

4、在数轴上A 点表示-31,B 点表示2

1,则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__。 四)、课堂小结(结)

五)、反馈练习(达):

1、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距原点2.9个单位长度,且在原点右边,这个数是 ( )。

2. 在数轴上有一点P 表示的数是2,与P 点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Q 点所表示的数是 ( )

A. -1

B.5

C.5或-1

D.-4

3、把有理数2,-1,0,0.5,2

13,-2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大小。 4. 在数轴上,一直蚂蚁从原点出发,它先向右爬了4个单位长度到达A 点,再向右爬了2个单位到达B 点,然后又向左爬了10个单位长度到C 点。

(1)写出A 、B 、C 、三点表示的数

(2)根据点C 在数轴上的位置,C 点可以看作是蚂蚁从原点出发,向哪个方向爬了几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 单位长度,有 个 点;

2、写出大于-4.1小于2.5的所有整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如果点A 、B 、C 、D 所对应的数为a 、b 、c 、d ,则a 、b 、c 、d 的大小关系为( )

A.a <c <d <b

B.b <d <a <c

C.b <d <c <a

D.d <b <c <a

4、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成为整点,某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为1厘米的线段AB ,则线段AB 盖的整点的数是1个或者2个,

(1)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AB ,则线段AB 盖住的整点的

个( );画图试试看;

(2)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 ,则线段AB 盖住的整点个

数是( );画图试试看;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长度为2010厘米的线段AB 呢?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学习的重点、难点: 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和戏剧冲突。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戏剧的知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走进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 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 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 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 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 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 处女作《雷雨》。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 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 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五、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 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 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 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 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 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 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四、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 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 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 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 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 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 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5、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6、戏剧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 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 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7、话剧知识: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靠对话来表现。正因为这样,对话必须是 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接受,适于反映现实生活。“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或话剧。1928年有洪深提议定为话剧。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在我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8、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1、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自主研学】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着有和等。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铺毡.() 强. ()饮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 ..相公痴 (11)及.下船(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纪年,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课前预习单》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单 ★1 古诗二首 第一步:朗读古诗,识记作者(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第二步:再读古诗,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1.《咏柳》的作者是,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2.《村居》的作者是,诗人描写了早春二月,儿童们兴致勃勃地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 第六步:我的疑问:

★2 找春天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把春天比作。她,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第六步:我的疑问:

★3 开满鲜花的小路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邮:左右结构,右边的“阝”不要写成“卩”。 递: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辶”的写法。 原:半包围结构,由“厂”+“白”+“小”组成。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故事,它运用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寄来包裹,鼹鼠先生不小心把包裹里的小颗粒漏在路上,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故事。

第六步:我的疑问: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写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柏树的经过。如今,这棵柏树已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第六步:我的疑问: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语文8 下】导学案:6雪

6、《雪》鲁迅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2、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一、导入: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由各小组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等,畅谈对雪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立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诗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三、检测预习:字词 四、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 (2)师引导生分层,了解内容与结构: 按照“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两大对比内容,可以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如粉如沙的北方的雪。 五、美读课文,揣摩感情 阅读指导:江南的雪,要读出柔和的美,表达欣赏、喜悦的情感;北方的雪要读出壮丽的美,体现的是赞美、敬佩的情感。 六、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江南的雪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 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2、找出表现江南的雪的特点的词语。 滋润美艳 两个比喻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写景:山茶、腊梅、梅花、杂草、蜜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4、写人:小孩塑雪罗汉 (二)、北方的雪

教案和导学案

1.2.2 数轴教案 授课教师:王丽敏

1.2.2 数轴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能正确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 2、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的美。 【学习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启)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建) 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规定了 、 和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例题1.你会画数轴吗?请试着在下面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7,-3.5,0,-4.5,5,-2,3.5;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练) 1、若数轴规定了向右为正方向,则原点表示的数为______,负数所对应的点在原点的______,正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 2.下列图形中不是数轴的是( ) 3、数轴上-1所对应的点为A ,将A 点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则此时A 点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 4、在数轴上A 点表示-31,B 点表示2 1,则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__。 四)、课堂小结(结) 五)、反馈练习(达): 1、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距原点2.9个单位长度,且在原点右边,这个数是 ( )。 2. 在数轴上有一点P 表示的数是2,与P 点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Q 点所表示的数是 ( ) A. -1 B.5 C.5或-1 D.-4

《咏雪》精编实用导学案附答案

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2、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预习检测: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给文章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 谢太 王凝 3. 4 未若:因: 讲论文义:似: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我快乐】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给短文可分成三层并写出层意: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 34、“5、6、7、8、9、10所似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着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⑵儿女..()⑶俄而.. () ⑷欣然..()⑸差可拟...()⑹未若.. () ⑺因.风起()⑻即. 公大兄无奕女()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 ” “ 5、 A C 6、 A C 7、 答: 8、? (1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拓展延伸我必胜】

《雪》导学案及答案

十九雪 一、目标导学 1.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重点) 2.理解作者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所表达的理想世界及精神追求。(难点)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字。 粘.结()粘.连()旋.转()旋.风() 褪.色()褪.下袖子()脂粉奁.( ) 磬.()口 凛.()冽.()胡die(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2.阅读课文附录部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p59---p61),了解写作背景二读课文。 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听读完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4)将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指导朗读: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齐读课文。 (二)三读课文,赏雪景。 1.读江南雪景图,学生阅读课文1---3段,思考: 江南的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提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虚写、实写) 1

2.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朔方雪景图,学生阅读课文4---6段,思考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三)、深入探究课文。 1.议“雪”性: (1)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有遗憾?(2)朔方的雪有什么个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3)对于南北两处的雪,作者更为欣赏哪一处?你是如何体会这一感情倾向的? (4)“朔方的雪”为什么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品“雪”魂。 2

教案和导学案并用后如何备写解答

教案和导学案并用后如何备写 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

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本学期教研室对导学案有七方面的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要在导学案前备写 2、课时学习目标要具体、学生能明白、课堂上要能实现。 3、本节课中所要处理的问题,老师要在导学案中亲自做出来。 4、每节课老师要归纳总结出本节知识的规律性东西(要求学生必须记得东西)。 5、每节要备一至两道拔高试题。 6、要备写评价。(几组几号准备汇报)。 7、要备写课后反思。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

《四季》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四季》导学案 本文是关于《四季》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科:语文年级:一年级课题:四季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时间:10月23日主备人:程蓉修改人:王丽玲审核人:周金娥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认识“口、禾、雨、月”4个偏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习重难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预习→认识生字,扫清生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学习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2、会认生字,会读课文预学案: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预学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划出不认识的字。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在课上向老师请教。 4、思考:课文中的四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二、布置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三、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四季的图片、录像资料。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学内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会两种笔画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环节导案学案我的想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欣赏图片 2、出示四季力,板书课题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吧!1、请猜图片:(连续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图,最后定格)。师:猜一猜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说话训练)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7分钟)1、老师范读课文。2、学生根据字音,读读课文,师巡视。3、师:要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一定要认识生字宝宝。瞧,老师把它们请上大屏幕了,你们会读吗?1、学生根据字音,读读课文2、教师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三、学习生字、新词(10分钟)1、出示11个生字。2、齐读(顺序读、不按顺序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3、去拼音读——男女生比赛。(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4、游戏巩固。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复习课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1 x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 B C. 1 5 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 是多少时, x +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 . 4. x有()个. A.0 B.1 C.2 D.无数 5.已知a、b ,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 2.D 3.B 二、1 a≥0)2 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 2.依题意得: 230 x x +≥ ? ? ≠ ? , 3 2 x x ? ≥- ? ? ?≠ ? ∴当x>- 3 2 且x≠0 时, x +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 1 3 4.B

5.a=5,b=-4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是( ). A .4 B .3 C .2 D .1 2.数a 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0 B .a ≥0 C .a<0 D .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 (2)-2 (3)( 12 )2 (4)( 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 (3) 1 6 (4)x (x ≥0) 3=0,求x y 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2 (2)x 4-9 3x 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 2.C 二、1.3 2.非负数 三、1.(12=9 (2)-2=-3 (3)( 12 )2= 14×6=3 2 (4)(2=9×2 3 =6 (5)-6 2.(1)5=)2 (2)3.4=2 (3) 1 6 =2 (4)x=2(x ≥0)

教案与导学案

教案与教学设计》 每以为上过讲台的教师都明白教案的重要性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设计了。由于教案是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层次所以二者既有共同的地方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范畴上的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 世纪60 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

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指导思想不同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元素的含义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答案(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2、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 3、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水浒》是一部着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二、作品简介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着,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俅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

完整word版平面向量的概念教案导学案4

平面向量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 2、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3、正确区分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 2、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2、正确区分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 四、教学过程 1.向量的概念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表示 (1)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2)几何表示:用有向线段表示,此时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向量的方向.向量AB的大小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记作______. (3)字母表示:通常在印刷时,用黑体小写字母a,b,c,…表示向量,书写时,→→→可写成带箭头的小写字母a,b,c,…. 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而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思考尝试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a=b,b=c,则a=c.() (2)若a∥b,则a与b的方向一定相同或相反.() →→(3)若非零向量AB∥CD,那么AB∥CD.() (4)向量的模是一个正实数.() ) (.下列各量中不是向量的是:2. A.位移B.力 D .质量C.速度 3.设e,e是两个单位向量,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21A.e=e B.e∥e2121D .以上都不对C.|e|=|e| 214. 向量a与任一向量b平行,则a一定是________. →5.如图,已知B、C是线段AD的两个三等分点,则与AB相等的向量有 ________. 类型1向量的概念 例1、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B=DC,则A、B、C、D四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②在?ABCD中,一定有AB=DC; ③若a=b,b=c,则a=c; ④若a∥b,b∥c,则a∥c.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归纳 1.明确向量的长度、方向及零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及内涵,是正确判断此题的依据. 2.向量的相等具有传递性,但向量的平行不具有传递性,即“若a∥b,b∥c,则a∥c,”是错误的.当b=0时,a,c可以是任意向量,但若b≠0,则必有a

最新滑轮学案导学案

班级姓名序号 24 课题:滑轮及其应用(一)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法、实验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对比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 1、定滑轮的特点是能够,但不能,其实质是。 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但不能,其实质是。 3、为了既又能,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和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用公式表示。 2、课堂研讨 (一)情景引入: 展示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提出问题:滑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观察图甲乙滑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呢?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 定滑轮和动滑轮? 小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轴随物体 一起运动的滑轮叫。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举例说 明。 1、定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4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 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 以改变动力的。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请画出图1(b)、(c) 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2、动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6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能改变。 (2)请在图2(b)中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并画 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动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三)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组成滑轮组,既可以又可以。(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动手做一做。 (2)按照课本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 结论:使用滑轮组吊着重物时,在绳重和磨擦不计时:动滑轮和重物被几股绳子吊起, 。 除此以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课本练习1—5题。 2、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3、如图将重物提高2m所用拉力F=200N,则: (1)重物的重为450N,则动滑轮重 N, F移动的距离为 m。 4、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8-4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5、根据图5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6、在图6中,一个站在地面上的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G提起来,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图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