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学习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习要求: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学习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预习内容: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学习补充例题 出示表1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三角形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6)、梯形上底和下底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参加的人数与需要的天数。

(8)、圆的周长和直径。

(9)、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转数。

(10)、被乘数一定,乘数和积。

(11)、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

(13)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14)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15)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16)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2、填空: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3,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4和9,这个比例是()。(2)、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两个外项就一定()。

(3)、12:2=18:3,如果内项2增加4,外项3应增加()。

(4)、甲数是乙数得38%,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乙数成()比例。(5)、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1/3,这两种量成()比例。

3、思维训练:小明坐在火车的窗口位置,火车从大桥的南端驶向北端,小明测得共用时80秒,爸爸问小明这座桥有多长,于是小明马上从铁路旁的某一根电线杆计时到第十根电线杆用时25秒,如果路旁每根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小明就算出了大桥的长度,那么大桥长为多少?

.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下表中,如果x和y成正比例,空格里应填(________);如果x和y成反比例,空格里应填(________)。x 2 6 y ?12 2.圆锥的高一定,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成(______)比例。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出勤人数和出勤率成(_______)关系。 4.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奶茶的单价一定,购买奶茶的数量和总价。(______) (2)修一条绿化带,已经修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_____) (3)给一间客厅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所需的块数。(______) (4)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______) 5.如果3x=4y(x、y不等于0),x∶y=(___∶___),x∶y的比值是(______),x和y成(______)比例。6.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成比例.人的年龄一定,体重和身高比例. 7.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1.8,另一个外项是(______)。 8.a是b的时,a和b成________关系. 9.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半径和高(______)比例。 10.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_____),如果它一定,那么路程和时间成(_____)比例. 二、判断题 11.如果a×2 3 =b(a≠0,b≠0),那么 b2 a3 =。(______) 1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3.三角形的面积与底成正比例.______ 1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这个圆柱的体积不变.(___)15.工作量一定,已完成的工作量和未完成的工作量成反比._____. 三、选择题 16.下面关系式X与Y不成正比例的是()A.X×=3 B.5X = 6YC.4÷X = Y D.X = Y 17.买同样的书花的总钱数与()成正比例。 A.书的本数B.书的页数C.书的单价18.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 ( )的体积最大。A.圆柱B.正方体C.长方体19.在一张图纸上,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5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A.1∶2 B.1∶20 C.20∶1 D.2∶1 20.若甲和乙成正比例,乙和丙成反比例,则甲和丙().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四、计算题 21.解比例。 3 20 ∶x=5∶40 9∶2= x 16 2∶x=1.8∶54 3 4 ∶ 6 7 =x∶ 12 5 0.75∶x=1.8∶3.84 3.6 1.2 0.6x = 五、作图题 22.将左图按2∶1放大,将右图按1∶3缩小。 六、解答题 23.如图图象表示实验小学食堂的用煤天数和用煤量的关系.

反比例学习导学案答案

反比例学习导学案答案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煤的数量一定,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 因为每天的平均用煤量×使用天数=煤的数量(一定),所以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成反比例关系。 (2)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 因为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的人数(一定),所以每组的人数和组数成反比例关系。(3)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 因为黄瓜的种植面积+西红柿的种植面积=这块地的总面积(一定),这两种量的和一定,但积不是一定的,所以黄瓜的种植面积与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不成反比例关系。 (4)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包装书,包数与每包的册数。 因为每包的册数×包数=书的总册数(一定),所以每包的册数和包数成反比例关系。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 × y = k(一定) 3.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一是要看是否是(相关联)的量; 二是要看(乘积)是否一定。 4.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们将第二项、个人学习任务中第6小项整理的正、反比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内容读一读,争取能背下来) 五、课后作业 1.食品加工厂准备把一批新酿的醋装瓶运往商店。 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250×1200=500×600=750×400=1500×200=300000 因为每瓶容量×所装瓶数=这批醋的总体积(--定),所以每瓶容量和所装瓶数成反比例关系。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马上改过“六一”儿童节了,六一班的同学们为了庆祝六一节活动,决定布置班级。莹莹是中队长,所以“买彩带”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莹莹身上。 课件出示莹莹从学校出发买彩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填写提前发放的表格。完成表一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莹莹总算找到了能够买到彩带的商店。课件出示彩带的单价、总价与购买米数,学生在观看课件中,完成表二。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米数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彩带的米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米数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彩带应付的钱数与米数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总结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奥数题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认识Array奥数常识判断题 一、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订《少先队员》的份数和总钱数。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3、总人数一定,行数和每行人数。 4、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5、购买同一种钢笔的数量和总价。 6、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 7、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 8、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 9、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面积与宽。 10、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 11、一个加数一定,另一个加数与和。 1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13、圆柱的底面积一定,它的体积与高。 14、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剩下的页数。 15、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与高。 16、购买苹果的总价一定,购买苹果的千克数和单价。 17、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周长与高。 18、正方体的棱长与表面积。

39、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与榨出花生油的重量。 40、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它的底与高。 41、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42、圆的面积一定,直径与圆周率。 43、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与比值。 44、时间一定,速度与路程。 45、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46、圆锥体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 47、买相同的电脑,购买的电脑台数与总价 48、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总本数与捆数 49、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与未行的路程 50、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51、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面积和宽 5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3、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54、圆的周长和直径 55、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56、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57、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58、六(1)班同学做操,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59、订《少先队员》的份数和总钱数。 60、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61、总人数一定,行数和每行人数。 6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63、购买同一种钢笔的数量和总价。 64、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 65、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 66、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 67、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面积与宽。 68、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 69、一个加数一定,另一个加数与和。 70、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71、圆柱的底面积一定,它的体积与高。 72、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剩下的页数。 73、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与高。 74、购买苹果的总价一定,购买苹果的千克数和单价。 75、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周长与高。 76、正方体的棱长与表面积。 77、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78、总人数一定,每行人数和行数。 79、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 反比例》教材分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

不变。 路程 时间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7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两者 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同桌互相说 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3.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和反比例关系,但发现有的`同学判断时不是很准确.正比例关系和 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把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电脑出示例7.)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 答案,集体校正.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 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酆螅选派代表发 言?/P> (3)你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速度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也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电脑依次将结论打出.) 2.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 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9- 2020学年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2.圆的周长和()成正比例。 A. 圆周率 B. 半径 C. 面积 D. 无法确定 3.在同一副地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如果a:=:b,那么a和b()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5.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是()。 A. 时间一定,每分钟打字个数和打字总个数。 B.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C. M+N=6,那么M和N。 D. 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车轮的转数。 6.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是()。 A.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B.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C.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D. 一捆电线,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7.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的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是()。A. B. C. D.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_______)个,B点表示做360个零件用了(_________)小时。图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________)是一定的,所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_________)比例,这个比值表示(_______________)。 9.四名同学都看了《科学大众》这本书。 (1)填写每人看完这本书需要的天数。 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成(____________)比例。 (2)照这样的速度看了2天,他们各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把结果填在表中。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docx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 (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

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做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根据学生回答,板书:y﹕x=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DOC 一、填空。 1. a÷b=c,当c一定时a和b();当a一定时b和c();当b一定时a和c()。 2. 长方形的()一定,它的长和面积成正比例。 3. 圆柱体体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4.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已知甲数是30,乙数是()。 5. 一段铁丝长 15米,平均截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6.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底边长的比是7:8,它们高的比是()。 7. 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8.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二、判断下列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2.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3. 工效一定,工作量与工作时间。

4. 和一定,一个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5. 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 6. 全校学生人数一定,每排人数和所站的排数。 7. 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底和高。 8. 7x=8y,x和y。 9. 圆的周长和半径。 10. 圆的面积和半径。

三、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四、解决问题。 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返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2. 同样的方砖铺地,铺18平方米用砖144块,现有840块方砖可铺地多少平方米? 3. 修一条公路,5天共修4500米,照这样计算20天共可修多少米? 4. 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学习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习要求: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学习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预习内容: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学习补充例题 出示表1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三角形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6)、梯形上底和下底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参加的人数与需要的天数。 (8)、圆的周长和直径。 (9)、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转数。 (10)、被乘数一定,乘数和积。 (11)、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 (13)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14)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15)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16)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2、填空: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3,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4和9,这个比例是()。(2)、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两个外项就一定()。 (3)、12:2=18:3,如果内项2增加4,外项3应增加()。 (4)、甲数是乙数得38%,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乙数成()比例。(5)、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1/3,这两种量成()比例。 3、思维训练:小明坐在火车的窗口位置,火车从大桥的南端驶向北端,小明测得共用时80秒,爸爸问小明这座桥有多长,于是小明马上从铁路旁的某一根电线杆计时到第十根电线杆用时25秒,如果路旁每根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小明就算出了大桥的长度,那么大桥长为多少? . .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荀升亮 223400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一课时,和反比例都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虽然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从常量到变量,使学生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单元开始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教材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和路程的变化入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两种量的相依互变关系;进而通过计算、交流发现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商(比值)不变的规律。进而理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思考: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问题解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学会在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努力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为学生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探究新知识,创新求异能力。[设计思路]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精品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3、掌握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正比例的图像关系;利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的方法; 重点:了解比的基本性质。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流程: 知识梳理1 你知道什么是比吗?请举例说明。 3:5=3÷5→两个数相除就是两个数的比。 3 : 5 =0.6 ↑↑↑ 前项后项比值 请根据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填写下面的等式。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区别比前项:后项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化简比。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 不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商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复习比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典例训练1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4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提示: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比较哦!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3:24; 男生人数:全班人数=23:(23+24)=23:47 2.一辆汽车5 小时行驶240 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比是()。 分析:路程:时间=5:240=1:48 时间:路程=240:5=48:1=48(分母为1,可以不写分母!) 注意:最终答案要是最简比。 3. 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7,公鸡占总只数的,母鸡占总只数的。 分析:我们可以把比和除法分数结合起来,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7,可以看做公鸡占3份,母鸡占7份,总只数是10份,公鸡占总只数的,母鸡占总只数的。 4.3:5==()÷() 分析:参照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填出上述数字。 5. .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是2:3,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分析: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所以周长之比为2:3;面积=边长×边长;所以面积之比为4:9。 6.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内角度数比为1:2:3,三个内角分别为30°、60°、90°,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这部分教材是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开始正式接触到常量、变量(当然不必 出现这样的名词),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2)教材创设了文具店出售彩带的情境 来引出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价、 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又揭示 了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教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和三个问 题,揭示了正比例关系的要点:第一,有两 个量,而且是相关量的量,其中一个量随着 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两个量之间 的比值不变。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认识 了什么是变化的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哪 些是不变的量,理解并掌握变中有不变的数 学思想。 (4)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通过总价、数量、单价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利用具体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然后再进行抽象的概括,最后利用数学化的字母符号来表征这一变化规律,使学生体会抽象和模型的数学思想。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探索。 正比例关系描述的是一个量变化导致另一个量跟着变化的一种关系,较为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涉及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数量(如归一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变量。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和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函数”的眼光去理解数量关系中量与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两个变量背后的不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重视观察与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量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表格里有哪两种量?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什么不变?你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写出来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使学生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本质。 (3)逐步抽象,构建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具体实例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脱离情境,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实现由具体数量关系到一般化抽象模型的转化。 编写意图 (1)在理解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之后, 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并会利用图象 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 的思想。 (2)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数对与平面上 的点一一对应的知识基础,在这儿,进一步 扩展,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 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与这些 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 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 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某一组具体值。 (3)正比例关系图象与折线统计图有本 质的区别。虽然描点的过程与方法相同,但 前者描述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两个 量都是连续的,即射线上的点有无数个;而 后者描述的是一些离散的数据。 (4)在认识了正比例关系图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直接利用图象,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体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5)通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形结合,使学生经历生成正比例图象的过程,自主探索图象的特征。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教学案

教学内容§6-4《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课时第 4 课时授课时间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 它们的变化规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 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比例 (2)圆的周长和直径。()比例 (3)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比例 (4)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比例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比例 二、课堂研讨 1、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2、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 (1)从表1中,怎样知道单价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总价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总价、单价和数量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学调整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 第5课时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已知总价和数量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回答下列问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 综合算式18+12×3 =18+36 =54(分)=5角4分 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 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得出小冬有钱90分。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6+6×4. 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 6+6+6+6+6 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再引申一步说明,乘方是相同数的连乘,它的定义是:n个a相乘的积,叫做a的n次乘方。我们也规定了在一个算式里,有第二级运算也有第三级运算的时候,应该先算第三级运算,后算第二级运算。总之,运算顺序是由于法则本身的形成及法则之间的关系而规定的,正因为由第一级运算发展到第二级运算,由第二级运算发展到第三级运算,所以运算顺序规定为:先三级,再二级,后一级。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对号入座。 1、35:=20÷16==%= 2、因为X=2Y,所以X:Y=:,X和Y成比例。 3、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4、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人数比四年级少%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5、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甲乙两 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6、一个比例由两个比值是2的比组成,又知比例的外项分别是1.2和5,这个比 例是。 7、已知被减数与差的比是5:3,减数是100,被减数是。 8、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已知甲乙两地 间的实际距离是 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从2:8、1.6:和:这三个比中,选两个比组成的比例是。

10、一块铜锌合金重180克,铜与锌的比是2:3,锌重克。如果再熔入30 克锌,这时铜与锌的比是。 二、明辨是非。 1、一项工程,甲队40天可以完成,乙队50天可以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 是4:5。 2、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则圆柱体与圆锥体一定等底等高。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5、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7、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8、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份数成正比例。 三、选择题。 1、把一个直径4毫米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直径是8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是。 A、1: B、2:1 C、1:20 D、20:1 2、已知=1.2、=1.2,所以X和Y比较。 A、X大 B、Y C、一样大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反比例的练习》导学案

第4单元比例 第7课时正比例、反比例的练习 【学习目标】 1. 深刻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感受数量关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图像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各是什么样子的? 二、分层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九第4、5、9题。 (二)综合练习 1.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判断的根据)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关系。()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关系。()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关系。()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关系。() (三)应用、提高练习 1.课本练习九第12题。 思考并写出字母关系式:,完成课本上的问题。 2.课本练习九第13题。 3.课本练习九第14题。 三、课堂达标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2)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3)授课日期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4)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5)圆的周长一定,圆的半径与圆周率。() 2.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年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凉亭河小学 徐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是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时如果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不难得出什么是正比例关系。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角坐标系方面的知识,所以对正比例的图象需要教师指导学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意义,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和特征。 2.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一、复习旧知,明晰目标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速度=路程 时间)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单价=总价 数量 ) (3) 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学习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等,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正比例) 二、学案导航,自主学习 1.教学例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和表格: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2)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数量这种量在变化,总价这种量是不是也在变化?举例说明。 ③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举例说明。 ④写出彩带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三、互助合作,释疑解难 师:上表中,彩带的数量这一种量变化了,彩带的总价这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谁能结合上表再说说这两种量变化的情况?从这些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彩带的总价是随着彩带的米数变化而变化的, 彩带的米数增加,彩带的总价也随着增加,彩带的米数减少,彩带的总价也减少。 师:你们写出的比各是什么?比值呢? 生:3.51=3.5,72=3.5,10.53=3.5…… 3.51=72=10.53 =3.5 师:彩带的总价和彩带的数量的比值都是 3.5,即彩带的总价除以彩带的数量的商都是 3.5。它们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彩带的总价和彩带的数量的比值表示彩带的单价。 师:像这样,彩带的总价与彩带的米数的比值(彩带的单价)都是3.5,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彩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与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