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

载言载笑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脱。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再有,就是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三、四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4)《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①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②恋爱时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恋爱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采薇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作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能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第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怎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凶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

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帖,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知识归纳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等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其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等。

4.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也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和《楚辞》。后代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5.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6.《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作者不详,但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这些诗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诗的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的形象生动,语短情长,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7.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二、主题思想

1.《氓》: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全诗通过一女子自述她从恋爱到结婚、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于男尊女卑的夫权制的批判。

2.《采薇》:是一首反映戍卒生活的诗。它通过一个服役士兵在归家途中追思艰苦的戍边生活,流露出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情,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思想情绪。全诗交织着士兵的爱国激情和厌战心理,表现了在外族入侵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

3.《离骚》:诗中以强烈的爱憎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坚持正义、坚持节操的品质,与楚国腐朽集团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进步的美政理想。这是一首表现当时社会斗争现实的不朽杰作。

4.《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写汉末建安中庐山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兰芝的婚姻悲剧。作者在诗中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这对青年夫妇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热情的赞扬。诗的结尾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诗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于兰芝,作者以满含同情的笔触,写她不愿忍受焦母的压迫而主动请归,写她忠于爱情、不慕富贵而拒绝再嫁和对阿兄的誓死反抗,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作为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的焦母和兰芝的哥哥的形象,着墨虽不多,也相当突出。这首诗结构谨严,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5.《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它把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思妇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欲以此遗游子,游子在远方,只能两相望,惆怅、感伤之情可以想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亲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6.《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抒写他渴望招纳贤才,帮助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和宽广胸襟。根据史事和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赤壁之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他虽遭失败,但不灰心,仍要招贤纳士,壮大力量,再图进取。诗的开头虽嫌消沉,但整首诗基调还是高昂激越的。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子衿》《鹿鸣》两诗成句,把女子等候情人之歌变成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宴饮喜宾的歌辞,表达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全篇围绕“忧思”二字言志抒情,开头两句是引起“忧思”的缘由,结尾两句表达了根除“忧思”的愿望。“明明”四句,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十分形象;“月明”四句,以乌鹊夜飞比喻贤士托身无所。情因景生,意境清幽,含蓄蕴藉。

7.《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叙述了陶渊明归田的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上层社会的厌恶和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诗的前八句叙述往事,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出仕的懊悔心情。以下写恬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诗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写诗人的庭院风光,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在其中。写远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语极省净,却给人以无限亲切之感。写近处的犬吠鸡鸣,以动写静,反映出农村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气氛,与诗人“爱闲静”的情趣十分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接抒发诗人回到田园后的欣慰畅快之情,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

三、关于诗歌

(一)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的起点。《诗经》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战国时期,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2.西汉魏晋:汉代诗歌占主体的是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五言诗,它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东南飞》。汉末魏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东晋时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平淡自然、醇厚有味、

寓有意境。

3.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且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体裁短小。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应首推《西洲曲》。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成就最高的当首推《木兰辞》。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4.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在汉魏古诗的基础上创造了格律诗(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同时古体诗依然存在,大多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有绝句也有律诗。唐代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杜甫以他沉郁顿挫的诗作、李白以他豪放飘逸的诗作代表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沿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宋代起,格律诗逐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词。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产量最丰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歌揭露了外族入侵、统治者腐败无能给国家带来的苦难,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词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它原是在宴会上配乐歌唱的,所以称写词为填词,比诗歌更讲究平仄音韵。在晚唐五代时,词作大多婉丽,至宋则呈现两种风格,一婉约,一豪放。婉约词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词作大多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细腻。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作大多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式上突破了音韵的束缚,词风雄浑、开阔、奔放。

5.元明清时期:元代在诗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最初流传在市民中间。它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用韵比词密,平仄要求不像词那么严格,可在本字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与民歌接近,社会内容较多,风格质朴刚健。中后期一些作家的作品内容远离现实,语言愈来愈典雅,之后逐渐丧失了前期散曲家朴素自然的特色,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明清时期诗歌逐渐衰落,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同于前代,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诗人就是清代的龚自珍了。

(二)诗歌分类简表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氓 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 载言载笑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9: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 氓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诗经两首》是高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诗经》选篇。本单元还选有《离骚》(节选)、南北朝诗歌,显然是按诗歌史的发展脉络编排的。《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学习本课,就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氓》与《采薇》均是反应先民现实生活的诗篇。对文本的价值定位当在生活化地感知先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便了解诗歌发展之“流”,从而对传统文化、文学的源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对《诗经》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只作简单回顾。分析人物形象之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也可作爱情观教育。【教学目标】 《诗经》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但现在读来语言已经生涩。因此,要走进《氓》,先要读懂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进新的知识。如何把必要的知识转化为鉴赏《氓》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氓》以及后续诗篇的学习,逐渐获得《诗经》鉴赏的能力。《氓》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对《氓》熟读成诵; (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 对《氓》的鉴赏需要充分熟悉文本。比如要记住文中的异读词、通假字,掌握一些特殊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 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 《木瓜》。 一、《关雎》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 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 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 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 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 《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 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 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 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诗经中的这两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对其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人文关怀,更 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 的世界,领略那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诗篇!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 1.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体例:风、雅、颂。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手法: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 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通___ ()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岂不日戒,狁孔棘

载笑载言 不思其反 一月三捷 见复关,载笑载言。既,已经 。聘,聘任 ,二三其德。极,标准 止。刚,坚硬 言。咎,灾祸 之车。君子,指将帅 矣。暴,凶恶 止。阳,指阴历十月份

C.自我徂尔.尔卜尔.筮 D.女.之耽兮三岁贯女. 答案:D 解析:A项,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也,语气助词,表停顿。C项,尔,代词,你。D项,女,女子、姑娘;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6.下列对诗句所表达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句诗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貌美之时。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因为桑葚是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诗以桑叶枯黄而落比喻女子颜色已衰。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句诗写出女子对“氓”的负心背义表示怨恨,并指出这不是女子的过错,表明女子本人已经认识事件的实质,也为她以后毅然决裂的行动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诗是以斑鸠不可贪吃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惑。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卫风·氓》是写弃妇之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温柔、坚强却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形象。 B.之所以造成这场婚姻悲剧,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夫权制度,所以《卫风·氓》的主题就在于批判当时的夫权制度。 C.《卫风·氓》开头写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明女子年轻时很幼稚,情感波动很大,考虑事情不周到,这是他们后来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 D.《卫风·氓》全诗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了对比手法,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段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男主人公的变心原因。 答案:C 解析:这句诗重在表明女主人公当时与男主人公是真心相爱。 8.翻译下列句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二、《采薇》 【原文释义】 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 故乡的思念。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 止(作:生。止:语助词)。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 止(一年将要结束。莫:通“暮”。岁暮,一年将尽之时)。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 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不遑(没空。遑:闲暇。)启居(启: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 载渴。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 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 之华。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岂 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四牡翼翼(行止整 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 【译文详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1.了解《诗经》及思想内容,背诵两首诗 2.把握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 类活用等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 力量目标 1.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憧憬,理解古人对和平奇 特生活的渴望 [知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背景] 1.《氓》 本诗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诗歌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可悲命运,显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公平,也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2.《采薇》 本诗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月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格外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战胜狁的记载。 [知常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方,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2.《诗经》名句精选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0: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2.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六经奥论》)《诗经》中的“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卫、王、秦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 之:结构助词,取消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 )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岁:指多年)。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劳:指);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 ),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静言(语气词,不译)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独自悲伤。躬:自己,自身)。 及(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则(总是)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通畔 )。总角(古时两边梳辫)之宴(安乐,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没有想到却反悔)。反是不思(违反了就不想了。是:则),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结束)焉哉(语气词)!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020学年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氓》课标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氓》课标分析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找准理论依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氓》是《诗经》的经典篇目,学习这篇文章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传统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的要求是让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3.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4.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氓》是必修二的篇目,符合“阅读与鉴赏”的课标要求,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几点的把握和关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起到引导和帮辅的作用。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当然学习是“接受”和“探究”统一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依然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氓》的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对文言知识的讲授也都要见缝插针的进行。 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争辩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 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忱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糊涂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仆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 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仆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猛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布满着悲伤。 前三章的很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终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布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骄傲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美已军的装备精良,气概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爱好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仆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仆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忱。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仆人公还生疏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公平的,从苦痛的经受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她懊悔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糊涂、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比,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比,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比女仆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也示意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年轻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格外符合女仆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示意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学校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像,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日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接受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消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仆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力量。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其次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依据大事的进展挨次,实行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谈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氓》教学素材(教材、课标、效果、学情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所以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氓》是《诗经国风》中的经典篇目,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它以四言为主、“二二”节奏。《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赏析《氓》必须在疏通文字意思的基础上来进行。虽然学生经过了必修一的文言文的学习,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了,但是《诗经》的语言方式毕竟离我们很久远了,很多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和现在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学习。赏析《氓》时,一是抓住两个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赋比兴表现手法,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现代的爱情诗歌和现代的爱情观念,进行古今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把《氓》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定位为:熟练诵读课文,理解《氓》的内容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感悟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解决办法是1.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和字典疏通诗句;2.借助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3.和现代诗《致橡树》对比赏析,体会正确的爱情观念。 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现象,第二课时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体会正确的爱情观念。第三课时完成相关练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前两课时是新授课,第三课时是习题课。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氓之蚩蚩..(忠厚的样子) 匪来贸. 丝(交换) 信誓旦旦.. (诚恳的样子) B .匪我愆期..(拖延) 体无咎言.. (灾祸) 将. 子无怒(愿,请) C .言既遂.矣(满足) 岁亦莫. 止(不) 我行不来. (回家) D .彼路.斯何(高大的战车) 小人所腓. (遮蔽) 今我来思. (语气词) C [C “莫”同“暮”。]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 .岂不日戒,狁孔棘 C [A 项,于,通“吁”;B 项,说,通“脱”; D 项,棘,通“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 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A [①②均为助词,无义;③④意思相同,考虑。]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亦已焉.哉子亦有不利焉. B.君子之.车桑之.未落 C.静言思.之今我来思. D.以.望复关以.尔车来 A[A项,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D项,连词,来/介词,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岂不日.戒,狁孔棘 B.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士也罔极,二三 ..其德 D.今来我思,雨雪 ..霏霏 B[A项,名词作状语,日日;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项,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人 ..所腓B.秋以为 ..期 C.三岁 .. ..食贫D.我心伤悲 D[伤悲:古今意义相同,都是伤心难过的意思。A项,小人:古义指士兵,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B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关于赋、比、兴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关于赋、比、兴 关于赋、比、兴,古人论述颇多。择其要者而观之,大体有如下三类: 一是视赋、比、兴为美刺讽喻的诗歌体制。汉郑玄在《周礼·春官·大师》注中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借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这是他“诗者,弦歌讽谕之声”观点的具体说明,体现了汉儒“论《诗》专以义理相传”(郑樵《六经奥论》)的思维特征。刘勰的“‘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文心雕龙·比兴》),就是对这种观点的继承。唐柳宗元的“导扬讽谕,本乎比兴”(《杨评事文集后序》)和白居易的“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与元九书》),也是这种观点的发扬光大。 二是以赋、比、兴为借物言志抒情的方法。汉郑众注《周礼》 时说: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见郑玄《周礼·春官·大师》注引)晋挚虞发挥道: 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文章流别论》)唐以后的孔颖达、朱熹、王应麟、吴乔等人,均可说是循此发挥的一家之言。 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是比、赋、兴之义,有诗则有之。 (孔颖达《毛诗正义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王应麟《困学纪闻》)人有不可已之情,而不可直陈于笔者,又不能已于言:感物而动则为兴,托物而陈则为比。 (吴乔《围炉诗话》)三是从审美效果上谈论赋、比、兴。梁钟嵘《诗品序》有云: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也说: 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陈其事也。 明代李东阳作了进一步申说: 诗有三义,赋止居一,而比兴居其二。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 (《麓堂诗话》)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采薇人教必修二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采薇人教必修二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采薇人 教必修二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采薇人教必修二 采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一课时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

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 《诗经》中的“兴〞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必修2试题: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4《诗经》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蚩.蚩(chī)愆.期(qiān) 将.子无怒(jiāng) 咥.其笑矣(xì) B.桑葚.(shèn) 帷裳.(cháng) 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 C.罔.极(wǎng) 靡盬.(gǔ) 淇水汤.汤(tāng) 隰.则有泮(xí) D.狁.(yǔn) 垝.垣(wēi) 不遑.启居(huáng) 四牡骙.骙(kuí) 思路解析:A项,“将”应读“qiāng”;C项,“汤”应读“shāng”;D项,“垝”应读“guǐ”。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责备。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思路解析:B项,“咎”的意思是“灾祸”。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A.①③⑥⑧ B.②⑤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④⑦ 思路解析:有通假字的是:①“尔”通“艹尔”;②“匪”通“非”;⑤“于”通“吁”;⑥“说”通“脱”;⑧“泮”通“畔”。其余没有通假字。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思路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B项,“靡”:①②都是“没有”的意思。C 项,“将”:①动词,愿,请;②动词,扶持,搀扶。D项,“莫”:①代词,没有谁;②同“暮”。 答案:B 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 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乐歌。 思路解析:A项的“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错。对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为“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