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方滨兴(bxfang@https://www.doczj.com/doc/1f17829920.html,)

摘要:本文首先将国内外对信息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归纳为两种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描述。然后提出了以经纬线的方式将两种描述风格融为一体的方法,即基于层次型描述方式。同时,在传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之上,扩充了内容安全层面与信息对抗层面,并将其归类为信息系统、信息、信息利用等三个层次。另外还针对国外流行的信息安全金三角的描述不足,扩充为信息安全四要素,从而完备了对信息安全概念框架的描述。最后,给出了关于信息安全的完整定义。

一、背景

“信息安全”曾经仅是学术界所关心的术语,就像是五、六十年前“计算机”被称为“电算机”那样仅被学术界所了解一样。现在,“信息安全”因各种原因已经像公众词汇那样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尽管尚不能与“计算机”这个词汇的知名度所比拟,但也已经具有广泛的普及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计算机”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偏差,而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则往往各式各样。种种偏差主要来自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安全,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之类的提法,也出现了“机密性”、“真实性”、

“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等描述方式。

关于信息安全的定义,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方式:

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给出的定义是:“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

我国相关立法给出的定义是:“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里面涉及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三个层面。

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英国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美国国家安全局信息保障主任给出的定义是:“因为术语‘信息安全’一直仅表示信息的机密性,在国防部我们用‘信息保障’来描述信息安全,也叫‘IA’。它包含5种安全服务,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

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这里面既包含了层面的概念,其中计算机硬件可以看作是物理层面,软件可以看作是运行层面,再就是数据层面;又包含了属性的概念,其中破坏涉及的是可用性,更改涉及的是完整性,显露涉及的是机密性。

纵观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安全的不同描述,可以看出两种描述风格。一种是从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角度进行描述,大体上涉及了实体(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信息)安全;一种是从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角度进行描述,大体上涉及了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二、信息安全多种理解的缘由

信息安全出现多种不同说法,存在着多种观察视角,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信息安全的发展历史、信息安全的作用层面、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都决定了信息安全的不同内涵。

从信息安全的发展历史来看,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信息安全就是通信保密,采用的保障措施就是加密和基于计算机规则的访问控制,这个时期被称为“通信保密(COMSEC)”时代,其时代标志是1949年Shannon发表的《保密通信的信息理论》;在七十年代,人们关心的是计算机系统不被他人所非授权使用,这时学术界称之为“计算机安全(INFOSEC)”时代,其时代特色是美国八十年代初发布的橘皮书——可信计算机评估准则(TCSEC);九十年代,人们关心的是如何防止通过网络对联网计算机进行攻击,这时学术界

称之为“网络安全(NETSEC)”,其时代特征是美国八十年代末出现的“莫里斯”蠕虫事件;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关心的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保障,如何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以便保障信息及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时学术界称之为“信息保障(IA)”。

从信息安全的作用层面来看,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计算机与网络的设备硬件自身的安全,就是信息系统硬件的稳定性运行状态,因而称之为“物理安全”;其次人们关心的是计算机与网络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系统安全,就是信息系统软件的稳定性运行状态,因而称之为“运行安全”;当讨论信息自身的安全问题时,涉及的就是狭义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对信息系统中所加工存储、网络中所传递的数据的泄漏、仿冒、篡改以及抵赖过程所涉及的安全问题,称之为“数据安全”。因此,就信息安全作用点来看问题,可以称之为信息安全的层次模型,这也是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定义方式,如图1所示。

图1、一种信息安全的层次模型

从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来看,机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或者即便数据被截获,其所表达的信息也不被非授权者所理解。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确保信息及信息系统能够为授权使用者所正常使用。这三个重要的基本属性被国外学者称为信息安全金三角(CIA),如图2所示。

机密性(C)

完整性(I)可用性(A)

图2、信息安全金三角模型

三、信息安全概念经纬线:从层次到属性,两种描述的融合

从信息安全的作用层次来看,前面已经介绍了人们所关注的三个层面,即物理安全层、运行安全层、及数据安全层。但是,还有两个层面尚没有人在同一个框架之下给出清晰地描述。一个是关于信息内容的安全问题,一个是关于信息对抗的问题,而这两个层面的安全问题也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内容安全更被文化、宣传界人士所关注;而信息对抗则更被电子对抗研究领域的人士所关注。

信息内容安全的问题已经深刻地展现在现实社会的面前,主要表现在有害信息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自由流动的环境肆意扩散,其信息内容或者像脚本病毒那样给接收的信息系统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或者像垃圾邮件那样给人们带来烦恼,或者像谣言那样给社会大众带来困惑,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但是,就技术层面而言,信息内容安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对信息流动的选择控制能力,换句话说,表现出来的是对数据流动的攻击特性。

信息对抗严格上说是信息谋略范畴的内容,是讨论如何从多个角度或侧面来获得信息并分析信息,或者在信息无法隐藏的前提下,

通过增加更多的无用信息来扰乱获取者的视线,以掩藏真实信息所反映的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信息对抗是在信息熵的保护或打击层面上讨论问题,也就是围绕着信息的利用来进行对抗。

从信息安全的属性来看,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三个基本属性之外,还有更多的一些属性也用于描述信息安全的不同的特性,如真实性、可控性、合法性、实用性、占有性、唯一性、不可否认性、可追溯性、生存性、稳定性、可靠性、特殊性等。其中:真实性反映的是主体身份、行为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有效;可控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统不会被非授权使用,信息的流动可以被选择性阻断;合法性反映的是信息或信息系统的行为获得了授权;实用性反映的是信息加密密钥与信息的强关联性及密钥不可丢失的特性;占有性反映的是信息载体不可被盗用,确保由合法信息所占有;唯一性反映的是各信息以及信息系统行为主体之间不会出现混淆;不可否认性反映的是所生成的信息或信息系统的合法行为不会被抵赖;可追溯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统的行为具有被审计的能力;生存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在受到攻击时可以通过采取降级等措施以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心服务能力;稳定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统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可靠性反映的是信息系统能够保持正常运行而不受外界影响的能力;特殊性反映的是信息所需要表现的特定的内涵。

在此,基于信息安全的作用点,从信息系统、信息、及信息熵的角度,可以将信息安全看作是由三个层次、五个层面所构成的层次框架体系,并且在每个层面中各自反映了在该层面中所涉及的信息安

全的属性。如图3所示:

图3、信息安全的层次框架体系

在此,系统安全反映的是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其中,物理安全涉及的是硬件设施方面的安全问题;运行安全涉及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软件方面的安全问题。狭义的信息安全所反映的是信息自身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其中,数据安全是以保护数据不受外界的侵扰为目的,包括与泄密、伪造、篡改、抵赖等有关的行为;内容安全则是反过来对流动的数据进行限制,包括可以对指定的数据进行选择性的阻断、修改、转发等特定的行为。信息对抗则是针对信息中的信息熵而进行的隐藏、掩盖,或发现、分析的行为。

从信息安全属性的角度来看,每个层面所涉及的信息安全的属性,对应于该层面信息安全的外部特征,也具有相应的处置方法。

1、物理安全:是指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物理装备的保护。主要涉及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生存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基本属性。所面对的威胁主要包括电磁泄露、通信干扰、信

号注入、人为破坏、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主要的保护方式有加扰处理、电磁屏蔽、数据校验、容错、冗余、系统备份等。

2、运行安全:是指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状态的保护。主要涉及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合法性、唯一性、可追溯性、占有性、生存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所面对的威胁包括非法使用资源、系统安全漏洞利用、网络阻塞、网络病毒、越权访问、非法控制系统、黑客攻击、拒绝服务攻击、软件质量差、系统崩溃等;主要的保护方式有防火墙与物理隔离、风险分析与漏洞扫描、应急响应、病毒防治、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源路由过滤、降级使用、数据备份等。

3、数据安全:是指对信息在数据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输、交换、显示、扩散等过程中的保护,使得在数据处理层面保障信息依据授权使用,不被非法冒充、窃取、篡改、抵赖。主要涉及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实用性、完整性、唯一性、不可否认性、生存性等;所面对的威胁包括窃取、伪造、密钥截获、篡改、冒充、抵赖、攻击密钥等;主要的保护方式有加密、认证、非对称密钥、完整性验证、鉴别、数字签名、秘密共享等。

4、内容安全:是指对信息在网络内流动中的选择性阻断,以保证信息流动的可控能力。在此,被阻断的对象可以是通过内容可以判断出来的可对系统造成威胁的脚本病毒;因无限制扩散而导致消耗用户资源的垃圾类邮件;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有害信息,等等。主要涉及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所面

对的难题包括信息不可识别(因加密)、信息不可更改、信息不可阻断、信息不可替换、信息不可选择、系统不可控等;主要的处置手段是密文解析或形态解析、流动信息的裁剪、信息的阻断、信息的替换、信息的过滤、系统的控制等。

5、信息对抗:是指在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对信息熵的真实性的隐藏与保护,或者攻击与分析。主要涉及信息熵的机密性、完整性、特殊性等;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多角度综合分析、攻击或压制信息的传递、用无用信息来干扰信息熵的本质;主要的处置手段是消隐重要的局部信息、加大信息获取能力、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等。

四、定义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四要素

在诸多信息安全的属性中,分析可见,机密性、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属于基本属性,相互不能蕴涵。其中机密性反映了信息与信息系统的不可被非授权者所利用;真实性反映了信息与信息系统的行为不被伪造、篡改、冒充;可控性反映了信息的流动与信息系统可被控制者所监控;可用性反映了信息与信息系统可被授权者所正常使用。而其它属性,包括实用性、完整性、合法性、唯一性、不可否认性、特殊性、占有性、可追溯性、生存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则属于上述四个基本属性的某个侧面的突出反映,因此可以归结为这四个基本属性之中。其中实用性反映的是机密性在密钥依赖方面的机密属性;完整性、合法性、唯一性、不可否认性、特殊性分别反映的是真实性在信息内容本身、信息来源、信息系统行为主体、信息的发布行为、信息熵方面的真实属性;占有性、可追溯性分别反映的是可控性

在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对信息及信息系统行为的审计能力的反映;生存性、稳定性、可靠性分别反映的是可用性在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信息系统的健壮能力、信息系统的可靠能力方面的可用属性。由此,机密性、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这四个基本属性实际上就是信息安全的四个核心属性,可以反映出信息安全的基本概貌。相对信息安全金三角而言,可称之为信息安全四要素,简称CACA,如图5所示。

机密性(Cf真实性(Au)

可控性(Ct可用性(Av)

图5:信息安全四要素

与信息安全金三角相比,信息安全四要素弥补了金三角的明显不足。在金三角CIA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个属性中,完整性本来是一个小概念,是指确保信息内容不被篡改。而信息的来源甚至信息发布行为主体是否真实则无法表现。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英国的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中将完整性的概念扩大成涵盖了信息发布者的真实与信息来源的真实两个,但这明显是牵强地将固有的概念术语的外延扩大到本不属于这一术语的意义上。反过来,真实性则完全可以涵盖完整性,因为真实性不仅可以反映信息来源的真实,信息发布主体的真实,而且也可以反映信息内容的真实,而这后者恰好是完整性的概念。另外,可控性描述了内容安全中对网络上的信息流具有可控能力的属性,这在在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中都无法表现。

因而说,CIA模型是有着缺陷的。

五、结论

假定在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的利用中存在一种“序”,并且这种“序”反映了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的利用的正常运行状态,则针对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的利用的“序”的保持与攻击则可以看作是信息安全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重新定义信息安全的概念如下: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的利用的固有属性(即“序”)攻击与保护的过程。它围绕着信息系统、信息及信息熵的机密性、真实性、可控性、可用性这四个核心安全属性,具体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信息对抗等五个层面上。

综合信息安全的层次性特性与安全属性特性,可以形成一个信息安全概念的经纬线,如图4所示:

图4:信息安全框架经纬线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

重庆工程学院 题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学生姓名曲晓晓 学号149100302 专业网络工程 时间2017年5月5日

目录 一、摘要 (2) 二、引言 (2) 三、信息安全的脆弱性 (2) 3.1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TCP/IP是通用的协议 (2) 3.2网络攻击的普遍性 (3) 3.3管理的困难性是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3) 四、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五、信息安全保护规范化与法制化 (3) 5.1我国网络威胁采取的主要对策 (3) 5.2我国采取国际化标准的原则与规定 (3) 5.2.1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 (3) 5.2.2 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 六、如何逐步消除网络安全隐患 (4) 6.1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4) 6.2引发网络安全事件的原因 (4) 七、结论 (4) 八、参考文献: (4)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一、摘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基础和先导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信息产业的安全保障已迫在眉睫,面对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随之崛起,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增添了法律法规的压力,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来确保信息产业安全快速发展便成为当前相当棘手的问题。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防治信息系统安全安全法规网络犯罪安全保护互联网络 二、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本身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也日益呈现出来。信息安全事件和问题不断暴露,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研制和颁布信息安全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我国也会对信息安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建设相当重视,已经建成一套基本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和法律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掌握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使得信息安全从业人员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了解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对于规范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是有必要的。[5] 三、信息安全的脆弱性 因特网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为亿万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网络与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目前,全世界每年由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逐年上升,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这种现实,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不得不重视网络安全的问题。 3.1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TCP/IP是通用的协议 各种硬件和软件平台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接入进来,如果不加限制,世界各地均可以访问。于是各种安全威胁可以不受地理限制、不受平台约束,迅速通过互联网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

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

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 评阅教师签字: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答辩小组成员签字:

摘要 现如今网络发展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便捷, 此时也出现了很多安全隐患,所以网络信息的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企业中的工作便捷也是必须的, 故而网络安全则是重中之重。例如黑客恶意攻击该如何防御,遭受入侵该如何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本课题对青岛市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采用自顶向下、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构建整个课题研究思路。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一系列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从中获得了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并加以分析、采用,从而形成了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还通过对比其他地方的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案例,改进和升级了本课题的内容。 关键词:网络安全;黑客;攻击;防护;案例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is faster and faster, and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security risks, so the safe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convenience of enterprises is also necessary, so network security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example, how to prevent malicious attacks by hackers and how to minimize losses when they are attacked. This topic analyz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 of Qingdao enterprises, and uses the top-down, from the whole to the local research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whole research idea.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a series of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subject have been consulted, and many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subject have been obtained and analyzed and adopted, thus form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ubject and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ubject. It also improved and upgraded the content of the project by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other enterprises.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hacker; attack; protection; case

信息安全论述

摘要:本文首先将国内外对信息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归纳为两种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描述。然后提出了以经纬线的方式将两种描述风格融为一体的方法,即基于层次型描述方式。同时,在传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之上,扩充了内容安全层面与信息对抗层面,并将其归类为信息系统、信息、信息利用等三个层次。另外还针对国外流行的信息安全金三角的描述不足,扩充为信息安全四要素,从而完备了对信息安全概念框架的描述。最后,给出了关于信息安全的完整定义。 一、背景 “信息安全”曾经仅是学术界所关心的术语,就像是五、六十年前“计算机”被称为“电算机”那样仅被学术界所了解一样。现在,“信息安全”因各种原因已经像公众词汇那样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尽管尚不能与“计算机”这个词汇的知名度所比拟,但也已经具有广泛的普及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计算机”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偏差,而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则往往各式各样。种种偏差主要来自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安全,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之类的提法,也出现了“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等描述方式。 关于信息安全的定义,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方式: 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给出的定义是:“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 我国相关立法给出的定义是:“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 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里面涉及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三个层面。 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英国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 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美国国家安全局信息保障主任给出的定义是:“因为术语‘信息安全’一直仅表示信息的机密性,在国防部我们用‘信息保障’来描述信息安全,也叫‘IA’。它包 含5种安全服务,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 显露”。这里面既包含了层面的概念,其中计算机硬件可以看作是物理层面,软件 可以看作是运行层面,再就是数据层面;又包含了属性的概念,其中破坏涉及的是 可用性,更改涉及的是完整性,显露涉及的是机密性。 纵观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安全的不同描述,可以看出两种描述风格。一种是从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角度进行描述,大体上涉及了实体(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信息)安全;一种是从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角度进行描述,大体上涉及了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2017年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以及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信息安全行业主要受信息产业及安全主管部门的监管,具体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信息安全行业,受到信息安全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行业主要发展政策

行业主要发展政策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信息安全行业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及依托其开展的业务进行保护,使得它们不会由于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破坏、修改、审阅、检查、记录或销毁,保证信息系统连续可靠地正常运行。信息安全具有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可核查性和可控性七个主要属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信息安全行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1)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实现信息安全的七个核心属性,需要从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对抗等五个方面进行安全建设与安全防范。因而,目前信息安全的主流技术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技术(物理安全和运行安全技术)、信息自身的安全技术(数据安全与内容安全技术)、信息利用的安全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具体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信息安全产品 信息安全产品按照功能分类主要包括:防火墙产品、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产品、统一威胁管理产品、身份管理类产品、加密类产品、电子签名类产品、安全审计类产品以及终端安全管理产品等。主要产品的情况如下: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抓好“人、物、环、管”几个方面,也可称为安全生产四要素管理。首先了解一下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概念。 安全生产,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在四要素中,“人”---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和核心。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在人机系统中,人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人机系统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另一类为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机械化、半机械化---现代生产中应用最多的人机系统中人机共体,或机为主体,系统的动力源由机器提供,人则是系统中生产过程的操作者与控制者,即控制器主要还是由人来操作。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中,人却是监视者和管理者,自动控制系统出现差错时就离不开人的作用。譬如,在本单位生产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主控人员、现场巡检操作人员分别在各自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整个人机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哪个岗位、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设备事故、工艺事故或者是人员伤害事故。所以,安全生产管理要先管好人,防止系统中的操作者与控制者、监视者和管理者操作失误、指挥失误或监护失误,从而避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即为人机系统中的机械设备、设施及生产过程中的原材物料。人在人机系统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而机器却起着安全可靠的保证作用。加强设备设施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国能安全[2014]317号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工作责任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国家能源局是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履行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授权,负责具体实施本辖区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家能源局依法履行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主要内容为:

(一)组织落实国家关于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并与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相衔接; (二)组织制定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 (三)组织制定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信息通报、应急处置、事件调查与处理、工控设备安全性检测、专业人员管理、容灾备份、安全审计、信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及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 (四)组织制定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督促、指导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组织或参加信息安全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五)组织建立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评价与考核机制,督促电力企业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经费、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建设等工作; (六)组织开展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考核等工作; (七)组织开展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技术研发工作; (八)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的其它事项。 第三章电力企业职责 第六条电力企业是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责任主

怎样当好研发项目经理——研发项目经理的软技能提升

怎样当好研发项目经理——研发项目经理的软技能提升 深圳,上海,北京开课;课程时长:2天;详细会务信息请登陆森涛培训网查看 适合对象: 公司总经理、研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产品线总监、研发部经理、项目经理、技术部门主管、研发骨干、人力资源管理专员 第一天上课: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6:30 赠送研讨交流时间:16:30-17:00(赠送时间) 第二天上课: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赠送研发管理IT系统介绍13:30-14:00(赠送时间) 培训地点:各地四星级以上酒店(含四星级) 很多公司的研发项目是从技术工作岗位走向研发项目经理的工作岗位,在从事研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问题: 1、项目管理的培训参加了不少,方法论也学了不少,发现还是不会,怎么办? 2、怎么把学到的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研发业务实际结合起来? 3、研发项目经理在公司有名无实,只有责任,没有权利,这活没法干; 4、研发项目的目标经常变,干了半年发现白干,领导也不知道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该怎么办? 5、研发项目需求经常变化,如何控制需求的变更? 6、作为项目经理如何制定项目的计划并分配好工作任务,做好监控并执行; 7、研发项目经理如何评价研发人员的绩效,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激情? 8、干活的人属于各部门,但事得研发项目经理安排,冲突不断,如何做好沟通并处理冲突? …… 本课程结合本公司过去几年大量培训和咨询的经验,融合的研发项目管理、需求管理、绩效管理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结合研发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总结了六个管理锦囊,把这个六个锦囊融会贯通后,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研发项目经理 ● 培训方式:案例分享、实务分析、互动讨论、项目模拟、培训游戏 ● 培训收益 1、分享讲师600多场研发管理培训的专业经验,通过现场的互动帮助学员理清适合自己企业的打造高效研发团队的方法 2、了解研发项目经理的定位、职责、素质模型 3、掌握研发项目目标制定的方法和模板 4、掌握搞定项目需求的方法并做好需求的变更控制 5、掌握研发项目计划制定的方法、执行和监控的手段 6、掌握研发项目经理如何评价项目团队成员的绩效,做好价值分配 7、掌握研发项目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处理好项目的冲突 8、根据授课内容,研发项目经理融会贯通6个锦囊,提升个人能力

(完整版)浅谈我国信息安全现状和保护

浅谈我国信息安全现状和保护 论文摘要: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但由于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1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①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②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③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2我国信息安全保护的策略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①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②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③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3结语

安全管理四要素课后测试(内容参考)

安全管理四要素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企业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四要素不包括:√ A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B 积极进行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C 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做出业绩承诺 D 科学的工作现场危害分析 正确答案: C 2. 企业进行危害分析的角度是:√ A 操作频率和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B 违规行为与设备状况 C 损失成本与损失类型 D 危害类型与引发来源 正确答案: A 3. 进行危害分析的最实用方法是:√ A 总结危害发生规律 B 借鉴优秀案例 C 进行具体操作 D 进行科学实验 正确答案: C 4. 对企业来说,最严重的危害后果是:√ A 违法情况

B 生产停工 C 财产损失 D 人身伤亡 正确答案: D 5.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不包括:√ A 分解工作环节 B 进行事故赔偿 C 进行危害估算 D 采取防范措施 正确答案: B 6. 危险性LEC评估法的风险因素不包括:√ A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B 事故产生的后果 C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D 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正确答案: D 7. 对于高度危险等级的风险,正确的处理态度是:√ A 需要整改 B 需要注意 C 立即整改 D 停止作业 正确答案: C 8. 企业进行危害控制和预防的“3E措施”不包括:√ A 工程技术

B 个人防护 C 管理员工 D 教育培训 正确答案: B 9. 通过隔离能量,进而预防危害发生的原理是:√ A 闭锁原理 B 距离防护原理 C 能量屏障原理 D 冗余性原理 正确答案: C 10. 下列做法,不利于安全教育培训效果的是:√ A 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 B 增加理论学习比重 C 采用声像式培训方式 D 明确重点培训对象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 11. JSA工作安全分析法主要是按照工作步骤,逐一寻找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而判断危害后果。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2. 企业进行安全健康调查,是领导层的工作,普通员工无权参与。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

浅析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 【摘要】 随着电力行业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所面临的考验也日益严峻。全文分析了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的几个主要来源及局域网安全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并从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路和方法,增强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升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关键词】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逐步增加,信息网络已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的MIS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电能电量计费系统、SAP 系统、电力ISP业务、经营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可以说目前的电力资源的整合已经完全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来管理了。因此在加强信息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同时,也要防范利用网络系统漏洞进行攻击、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攻击解密攻击、后门软件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网络上带来诸多安全问题。 如何应对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要把信息安全规划好,就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我们来谈谈软件这块,其实这块主要是指安全防护意识和协调指挥能力和人员业务素质。 作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架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企业网络的管理制度,没有任何设备和技术能够百分之百保护企业网络的安全,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网络使用管理规定。对违规内网外联,外单位移动存储介质插入内网等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企业信息网络安全架构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堆加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型,安全管理问题贯穿整个动态过程。因此,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也应该贯穿整个过程。 通过贯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超前预想,做好应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预案准备、应急资源准备、保障措施准备,编制各现场处置预案,形成定期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常态机制,提高对各类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综合处理能力。 按照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有系统、分层次的应急组织和指挥体系。组织开展网络与信息系统事件预防、应急处置、恢复运行、事件通报等各项应急工作。

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4、《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5、《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办法》 6、《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7、《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8、《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0、《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11、《公安机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检查工作规范(试行)》 12、中办、国办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 13、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2号) 14、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4]1号) 15、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网络安全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4]5号) 16、国家发改委5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2]1986号) 17、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3年重点领域信息安

全检查工作方案>的函》(工信部协函[2013]259号) 18、《广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19、《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0、《广东公安网安部门信息安全检查细则》 21、省公安厅《关于继续深休我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公通字[2011]124号) 22、《关于切实加强我省涉外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5]12号) 23、《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5]25号 24、《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12]38号 25、《关于加强我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见》(粤信办[2012]3号) 26、省保密局、省公安厅、省安全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开展信息安全保密检查工作制度》 27、《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部令第11号) 28、《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部令第24号)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广东省编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第1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信息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全面介绍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 的安全问题,使同学们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2、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研究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意识。 2、让学生了解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动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四、【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相关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 五、【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自觉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水平。 六、【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问题。 七、【教学策略】 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主导。以问题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策略。 八、【教学过程】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四要素:诠释信息安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方滨兴(bxfang@https://www.doczj.com/doc/1f17829920.html,) 摘要:本文首先将国内外对信息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归纳为两种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描述;一种是对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描述。然后提出了以经纬线的方式将两种描述风格融为一体的方法,即基于层次型描述方式。同时,在传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之上,扩充了内容安全层面与信息对抗层面,并将其归类为信息系统、信息、信息利用等三个层次。另外还针对国外流行的信息安全金三角的描述不足,扩充为信息安全四要素,从而完备了对信息安全概念框架的描述。最后,给出了关于信息安全的完整定义。 一、背景 “信息安全”曾经仅是学术界所关心的术语,就像是五、六十年前“计算机”被称为“电算机”那样仅被学术界所了解一样。现在,“信息安全”因各种原因已经像公众词汇那样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尽管尚不能与“计算机”这个词汇的知名度所比拟,但也已经具有广泛的普及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计算机”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偏差,而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则往往各式各样。种种偏差主要来自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安全,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之类的提法,也出现了“机密性”、“真实性”、

“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等描述方式。 关于信息安全的定义,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方式: 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给出的定义是:“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 我国相关立法给出的定义是:“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里面涉及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三个层面。 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英国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给出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美国国家安全局信息保障主任给出的定义是:“因为术语‘信息安全’一直仅表示信息的机密性,在国防部我们用‘信息保障’来描述信息安全,也叫‘IA’。它包含5种安全服务,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

第四讲 安全生产四要素(二)

第四讲安全生产四要素(二) 事故发生的骨牌理论 图2-3 事故发生的骨牌理论示意图 多米诺骨牌理论的产生原因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不安全因素存在,同时由于人的缺点,人的一些惰性因素,会导致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就会产生一些事故,有事故就会带来伤害,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 防止事故的方法 当环境问题存在了,人的缺点也体现出来了,不安全行为也就产生了,这时就会出现伤害事故,产生一个伤害结果。 从骨牌理论里面,也可以找到防止事故的方法: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避免事故减少伤害,就是不能让最后这两块倒掉。如果把不安全行为抽掉,前面的倒下来,也构不成事故,也不会产生危害,就可以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的理念是:管理人的不安全的行为。 事故预防与控制

(一)事故伤害的一般机理 图2-4 事故伤害的一般机理示意图 【图解】 图2-4表明,管理欠缺会形成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状态中起因物与施害物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酿成事故,事故伤害了行为人,或者不安全的动作也会伤害行为人。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 做事故预防和控制就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也就是所谓的3E原则或者3E措施。3E是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从技术工程的角度(Engineering);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Education); 从管理强化方面来落实(Enforcement)。 (二)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预防和控制事故 图2-5 通过技术的手段预防和控制事故示意图 【图解】 图2-5中,左边一幅图,一个煤气灶,上面有一个锅,现在想要把煤气灶点燃,如果点错的话就会爆炸,这里有四个按钮,开哪一个呢?不能确定开哪一个,因为所有的按扭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明确的指示,不熟悉的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对,很容易出错。 右边图的结构很简单,一看就很清楚地知道,应该进行怎么样的操作,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开关与火口是对应的。 这就是把操作方法从书面的、口头的,转化到了设备的本身上去,这就是一种工程技术的手段。通过这种改造,使操作更简单,更清楚,员工做事情的时候不需要动脑子,能减少操作中的失误。 针对人的缺点来防止事故产生,也就是进行工程改造,这种方法叫防呆法,也叫防愚法,即防止傻瓜犯错误的办法。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课程设计

教学案例: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教材分析 广东省编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第1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信息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水平。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还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三、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学习内容 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教材中关于信息安全问题的五个案例分析,并从中提及相关信息道德和法律问题; 2、讨论并完成表6-1 信息安全相关案例分析表; 3、根据第四章信息发布所学内容,学生自己完成发布分析表; 4、学生总结信息安全问题; 5、在线课堂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6、网络论坛交流活动,讨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信息安全及相关信息道德问题。 五、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 (2)、学会辨析日常信息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3)、初步了解信息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有趣的动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会学生认识信息安全问题与道德规范知识; (3)、通过网络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交流和探讨信息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 (2)、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3)、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利用网络探讨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维护信息安全”的定义; (2)理解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3)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教学难点】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讨与学习信息安全问题的兴趣; (2)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初步树立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信息安全知识点

《信息安全》知识点 1信息安全主要涉及到信息的( )方面?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到信息的五个方面: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2机密性的描述? 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3资源只能由授权实体修改是指信息安全( )性? 完整性 4信息网络面临的威胁有? 信息网络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物理电磁泄露、雷击等环境安全构成的威胁,软硬件故障和工作人员误操作等人为或偶然事故构成的威胁,利用计算机实施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威胁,网络攻击和计算机病毒构成的威胁以及信息战的威胁。 5 对物理层的描述? 物理层保护的目标是保护整个物理服务数据比特流,以及提供通信业务流的机密性。物理层的安全机制主要采用数据流的总加密,它的保护是借助一个操作透明的加密设备提供的。在物理层上或单独或联合的提供的安全服务仅有连接机密性和通信业务流机密性。 6 数据链路层的描述? 数据链路层主要采用加密机制,用来提供数据链路层中的安全服务。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安全服务仅为连接机密性和无连接机密性。这些附加功能是在为传输而运行的正常层功能之前为接收而运行的正常层功能之后执行的,即安全机制基于并使用了所有这些正常的层功能。 7 网络层和传输层可提供哪些安全服务? 网络层可提供8项服务: 1)对等实体鉴别;2)数据原发鉴别;3)访问控制服务;4)连接机密性;5)无连接机密性;6)通信业务流机密性;7)不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8)无连接完整性。 传输层可提供8项服务: 1)对等实体鉴别;2)数据原发鉴别;3)访问控制服务;4)连接机密性;5)无连接机密性;6)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7)不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8)无连接完整性。 8 对应用层的描述?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应用层可以提供一项或多项基本的安全服务,或单独提供或联合提供。 9 应用层可以提供基本的安全服务有? 1)对等实体鉴别;2)数据原发鉴别;3)访问控制服务;4)连接机密性;5)无连接机密性;6)选择字段机密性;7)通信业务流机密性;8)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9)不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10)选择字段连接完整性;11)无连接完整性;12)选择字段无连接完整性;13)数据原发证明的抗抵赖;14)交付证明的抗抵赖。 10 可控性的描述? 反映的是信息系统不会被非授权使用,信息的流动可以被选择性阻断。 11 不可抵赖性的描述? 个体在网络中签署的文件或进行的交易不容抵赖,保证网上业务的正常开展。 12 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应该包含哪些部分? 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应该包含以下13个基本部分: 1)风险管理;2)行为管理;3)信息管理;4)安全边界;5)系统安全;6)身份认证与授权;7)应用安全;8)数据库安全;9)链路安全;10)桌面系统安全;11)病毒防治;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定义来源于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现代社会成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不同因素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各维度存在着差异。 首先,能否保护个人电脑安全是大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多数大学生会为自己的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清理上网痕迹。说明大学生能意识到木马病毒的威胁并作出行动,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危机意识。在存放个人信息的选择上,选择U盘和个人电脑作为隐私信息的存放点的人占了大多数,而在移动端的网盘和手机也占了一部分。个人电脑和U盘作为硬盘,安全系数较高。而网盘则是较为便捷。这正与大多数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选择快捷支付的现象和心理相似,大学生们会有考虑信息安全的想法,但是相比较于方便,还是会选择后者。这说明大学生有基本的信息安全判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但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还不够。 其次,在个人信息的隐私保密方面的习惯,也能映射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在问卷数据中我们发现,当大学生的账号信息被泄露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修改密码,更换个人信息等,这是他们面对信息被泄露的威胁时做出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说明大学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对上网痕迹的清理也能证明大学生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较高,在面对陌生邮件时删除或阅后删除的做法也表明大学生对垃圾邮件的警惕也有所提高。 再次,当人们迎来这一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更快更便捷,信息数据传输量也与日俱增,传输过程便易出现安全隐患。保障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对自己的信息和一些相关资料的保密的要求,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就显得越来越急切了。由问卷中第8和第9题的统计回答来看,当今大学生会网络信息的传输方式方面的知识过于匮乏,他们不知道信息流通中的信息加密手段,就无法知道他们的信息是否安全,同时也让商业黑客有机可乘。尤其是在校园网,明文传输的加密方式几乎很少有大学生知道。由此可知,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的了解,并较少在平时接触到这类知识,因此,在这方面的信息安全素养,还更需普及与提高。 最后,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回答统计及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并且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并能在发现问题后采取一定措施,但是不少大学生处于被动保护个人信息的状态,对网络技术知识的缺乏也使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个人信息被泄露,隐私被窃取等非法行为时防不胜防。能在平时保持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的人不多,大学生整体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有一定的基础,但

本质安全人“四要素”(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本质安全人“四要素”(新版)

本质安全人“四要素”(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形势的变迁,国内很多企业将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定位于“本质安全”。煤矿企业也不例外,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也逐渐成为煤矿企业为之努力的方向。“本质安全”一词最初源用于设备,后来被赋予新的内涵,并将“本质安全型矿井”定义为矿井在人、机、环境受到自身和其它因素威胁,仍然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众所周知,再先进的机械都需要人去操作,再先进的技术都需要人去实施,所以,在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过程中,打造本质安全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那么,本质安全人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条件呢? 一、安全意识是首要。意识决定行动,人要实现本质安全,首先在意识上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彻底转变过去“不违章就出不了煤”、“煤矿不死人就办不了煤矿”的错误理念,要坚定“事故可防可控、必防必控”的信念,以人定胜天的气魄和胆识引领人的思想,搞好安全工作。如今,许多煤矿不遗余力地进行安全文化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