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0版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0版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0版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节糖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糖类的官能团微观探析糖类的结构特点,了解糖类的分类,理解糖类的化学性质,掌握糖类的特殊性。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糖类在人体供能、储能等方面的作用,也要了解糖类的摄入和代谢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搭配饮食。

一、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1.结构与组成

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可分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其组成大多以通式C m(H2O)n表示,过去曾称其为碳水化合物。

2.分类

根据糖类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

(1)单糖:凡是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2)低聚糖:1mol低聚糖水解后能产生2~10_mol单糖。若水解生成2mol单糖,则称为二糖,重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

(3)多糖:1mol多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的分子通式都可用C m(H2O)n来表示

B.凡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答案 D

解析有些符合通式C m(H2O)n的物质不属于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有些不符合通式C m(H2O)n的物质却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糖类不一定都具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淀粉属于糖类但无甜味,糖精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多糖能最终水解生成多分子的单糖,而单糖却是不能水解的糖类;糖类从分子结构上看,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考点】糖类概述

【题点】糖类概念辨析

相关链接

(1)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2)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的分子可用通式C m (H 2O)n 来表示,m 与n 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正整数。

(3)符合C m (H 2O)n 通式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糖类化合物,如甲醛CH 2O 、乙酸C 2H 4O 2等;有些糖的分子式并不符合C m (H 2O)n ,如脱氧核糖C 5H 10O 4.

(4)有甜味的不一定是糖,如甘油、木糖醇等;没有甜味的也可能是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因此,糖类物质不完全属于碳水化合物,也不等于甜味物质。 二、葡萄糖与果糖 1.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

从组成和结构上看,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2.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可发生氧化、加成、酯化等反应。 (1)氧化反应 ①生理氧化或燃烧

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 ΔH =-2804kJ·mol -1

②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氧化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水浴2Ag↓+3NH 3+CH 2OH(CHOH)4COONH 4+H 2O 。

CH 2OH(CHOH)4CHO +2Cu(OH)2+NaOH ――→△CH 2OH(CHOH)4COONa +Cu 2O↓+3H 2O 。 (2)加成反应

CH 2OH(CHOH)4CHO +H 2―――→一定条件CH 2OH(CHOH)4CH 2OH 。 (3)酯化反应

CH 2OH(CHOH)4CHO +5CH 3COOH 一定条件CH 3COOCH 2(CHOOCCH 3)4CHO +5H 2O 。 (4)发酵成醇

C 6H 12O 6葡萄糖

――→酒化酶2C 2H 5OH +2CO 2↑。 例2 以下反应:①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②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在水中加热;③葡萄糖与钠反应;④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与乙酸反应,不包括的反应类型是( )

A .氧化反应

B .加成反应

C .酯化反应

D .水解反应

答案 B

解析 上述反应分别为①氧化反应、②水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酯化或取代反应,所以没有发生加成反应。

【考点】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葡萄糖的性质

例3

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 .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 .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 .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D

解析 有—CHO 能发生银镜反应;苏糖与甲酸甲酯的最简式相同,所以含碳量相同;有—CHO 能发生加成反应,有—OH 能发生取代反应;苏糖与葡萄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考点】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葡萄糖性质的迁移应用 相关链接

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探究

三、二糖和多糖 1.蔗糖和麦芽糖

(1)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2)蔗糖的水解反应

①蔗糖水解反应实验需用稀硫酸(1∶5)作催化剂,水浴加热。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12H 22O 11蔗糖+H 2O ――――→稀H 2SO 4

△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果糖

。 ②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 溶液中和多余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例4 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的有机物是( ) A .蔗糖 B .麦芽糖 C .乙酸乙酯 D .甲酸甲酯

答案 A

解析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考点】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蔗糖与麦芽糖的水解

例5(2018·衡水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用新制的Cu(OH)2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

D.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证明蔗糖不水解

答案 D

解析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利用新制的Cu(OH)2可鉴别,A项正确;产生银镜只能说明蔗糖水解生成了葡萄糖,但蔗糖是否水解完全则无法确定,B项正确;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变黑,蔗糖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剩下C,则证明蔗糖含C、H、O 三种元素,C项正确;银镜反应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应先在蔗糖水解液中加入碱性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D项错误。

【考点】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和性质

【题点】蔗糖的结构与性质

相关链接

(1)蔗糖、麦芽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②把蔗糖溶液换为麦芽糖

(2)为保证上述实验成功,应注意:

①盛蔗糖或麦芽糖溶液的试管要预先洗净,可先用NaOH溶液洗涤,再用清水洗净;

②蔗糖或麦芽糖水解实验需要用水浴加热;

③检验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时,一定要先加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后再加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否则实验会失败。

2.淀粉和纤维素

(1)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2)淀粉水解及其程度的检验

例6 糖原[(C 6H 10O 5)n ]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中,所以又叫动物淀粉或肝糖。下列关于糖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原与淀粉、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 .糖原、淀粉、纤维素属于同系物 C .糖原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 .糖原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 C

解析 糖原属于多糖,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分子中的n 值不同,所以糖原与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同分异构体;多糖不具有还原性。 【考点】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淀粉和纤维素性质的应用

例7 某学生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甲: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碘水溶液不变蓝。结论:淀粉完全水解。 方案乙: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方案丙:淀粉液――→稀硫酸加热水解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现象。结论:淀粉已经水解。

方案丁:淀粉液――→稀硫酸加热

结论:淀粉部分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回答设计、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因加入NaOH溶液呈碱性后,加入I2,I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没有I2存在,不能证明淀粉是否存在

(2)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的银氨溶液被破坏,不能与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按方案乙的设计,无银镜现象,淀粉可能是完全水解,也可能是部分水解或尚未水解

(3)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有银镜现象,说明淀粉已水解生成了葡萄糖

(4)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溶液变蓝又有银镜现象,说明既有淀粉又有葡萄糖,淀粉部分水解

解析在具体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检验葡萄糖存在时,加银氨溶液之前,要加碱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否则银氨络离子要被破坏;二是检验淀粉存在时,不能是碱性溶液,因为碘能与NaOH反应,因此水解液可以直接加碘水检验,不必先中和。若淀粉水解完全时,则在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不会出现蓝色;若淀粉尚未水解时,则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溶液不会出现银镜反应;若淀粉部分水解,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淀粉的存在,又要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考点】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方法规律

(1)由于糖类水解常用无机酸(一般是稀硫酸)作催化剂,检验水解产物之前,必须先加碱中和酸,以免硫酸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

(2)用I2检验淀粉时,应直接取水解后的混合液加碘水。若取中和液加碘水,因I2与NaOH 溶液反应影响淀粉的检验。

相关链接

糖类还原性的检验以及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1.糖类还原性的检验

糖类的还原性是指糖类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若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2.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1)实验原理

判断淀粉水解的程度时,要注意检验产物中是否生成葡萄糖,同时还要确认淀粉是否水解完全。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和碘水来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完全。(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和结论

糖类相互转化关系图

1.(2018·广南县一中月考)葡萄糖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 A .加成反应 B .聚合反应 C .水解反应 D .氧化反应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最终转化为CO 2和H 2O ,葡萄糖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葡萄糖的化学式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元素为0价,而产物中,二氧化碳中碳为+4价,氧为-2价,碳的化合价升高,单质氧的化合价从0变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未变,所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 6H 12O 6+6O 2――→酶6CO 2+6H 2O ,D 正确。 【考点】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葡萄糖的性质

2.(2018·景东县民中月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蔗糖的水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 B .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C .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 D .麦芽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答案 B

解析 蔗糖在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A 正确;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B 错误;淀粉在催化剂存在和加热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最终生成还原性单糖——葡萄糖;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C 正确;麦芽糖的分子式为C 12H 22O 11,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D 正确。

【考点】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蔗糖的结构与性质

3.关于淀粉与纤维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B .两者实验式相同,通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C .两者都属于糖类,且都没有甜味,与新制Cu(OH)2共热都不能出现红色沉淀

D .两者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淀粉遇碘单质显蓝色,但纤维素却不能 答案 B

解析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A 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尽管通式均为(C 6H 10O 5)n ,但由于n 值不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B 项错误。 【考点】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质

4.淀粉经过下列变化:淀粉―→单糖―→酒精―→乙烯―→……―→草酸(HOOC —COOH),在该变化过程中,下列反应类型一定没有涉及的是( )

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还原反应 ④消去反应 ⑤取代反应 ⑥水解反应 ⑦酯化反应 ⑧加聚反应 A .①③④ B .⑦⑧ C .④⑤⑥ D .①④⑥

答案 B

解析 淀粉―→单糖(葡萄糖),水解反应(取代反应);葡萄糖―→酒精(C 0

6H 12O 6―→C -2

2H 6O +C +4

O 2),氧化还原反应;酒精―→乙烯,消去反应;乙烯―→1,2-二溴乙烷,加成反应;1,2-二溴乙烷―→乙二醇,水解反应(取代反应);乙二醇―→乙二醛―→乙二酸,氧化反应。 【考点】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淀粉的性质

5.某同学称取9g 淀粉溶于水,测定淀粉的水解百分率,其程序如下: 淀粉溶液――――→加稀A 溶液△

(1)各步加入的试剂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加入A 溶液而不加入B 溶液是否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析出1.44g 红色沉淀,淀粉的水解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 2SO 4 NaOH 新制Cu(OH)2悬浊液 (2)不可以 醛基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加NaOH 溶液中和H 2SO 4 (3)18% 解析 (1)淀粉水解产物检验的流程如下:

淀粉――→稀硫酸△混合物――→NaOH 中和液―――――――――→新制2悬浊液△红色沉淀,故A 、B 、C 分别为H 2SO 4、NaOH 、新制Cu(OH)2悬浊液。(2)若不加NaOH 中和硫酸,则硫酸与Cu(OH)2反应,最终不能得到红色沉淀。

(3)(C 6H 10O 5)n ~n C 6H 12O 6~n Cu 2O 162n 144n m 1.44g

162n m =144n

1.44g

m =1.62g

则淀粉的水解率为1.62g

9g ×100%=18%。

【考点】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题点】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题组一 糖类概述

1.(2018·河口县民中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物质是有甜味的

B .凡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都是糖类

C .糖类物质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都可用通式C m (H 2O)n 表示

D .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产生它们的物质 答案 D

解析 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A 错误;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醇、酚、醛、酸及酯和糖,B 错误;多数糖类物质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少数糖类物质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类物质,C 错误。

2.(2018·雄县一中月考)下列各组物质相互间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B.蔗糖和麦芽糖

C.C3H6与C4H8D.C4H10与C10H22

答案 D

解析A项,淀粉和纤维素均是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不能互为同系物,错误;B项,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C项,C3H6与C4H8的结构不一定相似,不一定互为同系物,错误;D项,C4H10与C10H22均是烷烃,结构相似,互为同系物,正确。

题组二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3.(2018·河口县民中高二下学期期中)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具有多羟基醛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糖类化合物

B.葡萄糖具有多羟基酮结构,能发生加成反应

C.因为葡萄糖具有甜味,所以属于糖类化合物

D.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所以属于醛类化合物

答案 A

解析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属于多羟基醛,葡萄糖属于单糖,A正确,B、D错误;糖类的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C错误。

【考点】糖类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题点】葡萄糖的性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不可能由纤维素制取

B.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C.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D.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

答案 A

解析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制取葡萄糖,A项错误;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乙醇和CO2,B项正确;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缓慢氧化,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C 项正确;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D项正确。

5.下面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葡萄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并完成的一组实验:将下列四种液体分别取2mL先后加入到盛有2mL的新制Cu(OH)2悬浊液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

B.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羟基

C.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D.葡萄糖分子碳链呈锯齿形

答案 B

解析本题一定要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四个选项的叙述均正确,但据所得的实验现象只能推断出B是正确的。

【考点】糖类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题点】多羟基醛的检验

6.(2018·兰州一中期中)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二者都是易溶于水③二者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④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而果糖不能⑤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六元醇⑥果糖是最甜的糖,而葡萄糖并不甜

A.①②③B.④⑤C.④⑥D.⑥

答案 C

解析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①正确;二者都易溶于水,②正确;果糖虽无醛基,但仍能同葡萄糖一样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所以③正确;二者都含有羟基,所以都能发生酯化反应,④错误;二者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⑤正确;葡萄糖也有甜味,⑥错误。

题组三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7.(2018·陕西咸阳期中)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

C.蔗糖与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完全相同

D.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 C

解析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麦芽糖是还原性二糖,而蔗糖无还原性;蔗糖的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8.有关麦芽糖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麦芽糖易溶于水,有甜味

B.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

C.1mol麦芽糖水解得到1mol葡萄糖和1mol果糖

D.麦芽糖和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解析1mol麦芽糖水解生成2mol葡萄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考点】糖类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题点】麦芽糖的性质

9.关于蔗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2倍

B.向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不发生银镜反应

C.向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进行水浴加热,观察不到有银镜生成D.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蔗糖变黑

答案 A

解析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A项错误;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B项正确;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应先加NaOH溶液至碱性后再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后才能观察到有银镜生成,C项正确。

10.下列关于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④③

B.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④②⑤

C.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

D.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糖类是否属于还原性糖,可通过银镜反应加以证明。银镜反应应该在水浴中进行加热,故不能选择③,同时考虑到银镜反应的发生应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蔗糖水解后应先加碱中和过量的酸,才能进行银镜反应,综上所述,选D。

【考点】糖类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题点】还原性糖的检验

题组四 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质及应用

11.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过多食用糖类物质如淀粉等不会导致人体发胖

C .淀粉在人体内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

D .纤维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纤维素可以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 答案 A

解析 过多食用糖类物质会导致人体发胖,B 项错误;淀粉在人体内经淀粉酶催化先水解成麦芽糖,最终水解成葡萄糖,C 项错误;人体中不含消化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D 项错误。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碘化钾溶液能使淀粉显蓝色 B .纤维素的水解难于淀粉的水解 C .用淀粉制乙醇仅发生了水解反应

D .淀粉和纤维素都可用(C 6H 10O 5)n 表示,但淀粉能发生银镜反应,而纤维素不能 答案 B

解析 碘化钾溶液不能使淀粉显蓝色,只有碘单质才能使淀粉显蓝色,A 项错误;纤维素比淀粉更难水解,B 项正确;用淀粉制乙醇的过程:淀粉――→催化剂①葡萄糖――→酒化酶

②乙醇,其中反应①是水解反应,反应②是氧化还原反应,C 项错误;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D 项错误。

13.进行淀粉水解实验(包括检验水解产物及水解是否完全)时,除淀粉外,还需下列试剂中的一种或几种:①碘水

②银氨溶液 ③NaOH 溶液 ④稀硫酸 实验时所需上述试剂的顺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答案 B

解析 淀粉水解需用④稀硫酸作催化剂,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要用①碘水,检验水解产物前应用③NaOH 溶液中和H 2SO 4,然后用②银氨溶液检验。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 6H 12O 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 .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 .肌醇与葡萄糖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 6H 12O 6,满足

C m (H 2O)n ,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答案 A

解析 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 项错误;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 项错误;肌醇属于醇,不属于糖类化合物,D 项错误。 【考点】糖类性质的综合 【题点】糖类性质的综合

15.根据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常利用上述反应中的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①②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填字母)。 A .氧化反应 B .加成反应 C .水解反应

D .消去反应

(3)反应⑦可用于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葡萄糖在人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⑥

(2)C

(3)CH 2OH —(CHOH)4—CHO +2Cu(OH)2+NaOH ――→

CH 2OH —(CHOH)4—COONa +Cu 2O↓+3H 2O (4)C 6H 12O 6+6O 2――→酶

6CO 2+6H 2O

解析 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都是利用了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还原出单质银的性质,所以应为反应⑥;反应①②是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反应⑦为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考点】糖类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题点】葡萄糖的性质

16.成熟的苹果中含有淀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证明某些

成分的存在,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

(1)用小试管取少量的苹果汁,加入________(填名称),溶液变蓝,则苹果中含有淀粉。 (2)利用含淀粉的物质可以生产醋酸。下面是生产醋酸的流程,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淀粉――→稀硫酸△

A ―→

B ―→

C ―→醋酸 B 是日常生活中有特殊香味的常见有机物,在有些饮料中含有B 。 ①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B 与醋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②可用于检验A 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碘水 (2)①CH 3COOH +CH 3CH 2OH 浓H 2SO 4△CH 3COOCH 2CH 3+H 2O 取代(或酯化) 2CH 3CH 2OH +O 2――→催化剂

2CH 3CHO +2H 2O 氧化

②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淀粉遇碘变蓝色,利用此性质可检验淀粉的存在。(2)淀粉水解得葡萄糖,B 是日常生活中有特殊香味的常见有机物,在有些饮料中含有B ,可知B 为乙醇,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得乙醇。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乙酸乙酯,乙醇催化氧化可得乙醛。检验葡萄糖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考点】糖类性质的综合 【题点】淀粉、葡萄糖的性质

17.为了检验淀粉水解的产物,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淀粉液――→试剂1①△水解液――→试剂2②混合液――――――→新制的

2

③△

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为20%的H 2SO 4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2为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使检验水解产物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检验淀粉液是否已完全水解,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碘水,则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能否实现实验目的________(填”能”或”否”),若不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催化剂

(2)氢氧化钠溶液 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 (3)(C 6H 10O 5

n

淀粉

+n H 2O ――→稀硫酸△

n C 6H 12O 6葡萄糖

(4)溶液显蓝色

(5)否 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解析 (1)淀粉的水解过程,必须加入稀硫酸作催化剂,加快淀粉的水解反应速率。 (2)稀硫酸能够与氢氧化铜反应,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应该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 (3)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水解方程式为(C 6H 10O 5

n

淀粉

+n H 2O ――→稀硫酸△

n C 6H 12O 6葡萄糖

(4)淀粉遇碘显蓝色,据此可以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方法为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碘水,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

(5)如果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催化剂稀硫酸,由于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多糖的水解 【题点】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高中化学-4.2-糖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节糖类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高中化学选修5导学案-酚的性质

第一节醇酚 第二课时酚 【明确学习目标】 1.区分醇和酚,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体会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知道酚类物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新课预习】阅读教材P52---55,思考下列问题 1.醇和酚结构相似点和区别? 2.醇、酚、羧酸和水中羟基活泼性比较。 3.苯酚的氧化反应和与溴水的取代反应?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酚的结构、概念、物理性质和用途 1.酚的概念:______和______直接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⑴纯净的苯酚是___色、有___气味的晶体(空气中长期放置被氧化为)。 ⑵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______,高于65℃,能与水______,易溶于______等有机溶剂;苯酚遇水时熔点大大降低,从水溶液中析出的苯酚呈液态,与水分层(苯酚在下层)。 ⑶苯酚____毒,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洗涤,不能用或碱洗。 3.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用作消毒剂(药皂中添加);含苯酚的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 二、【合作探究2】苯酚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⑵苯酚的弱酸性: ①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原因是:,能发生电离,显酸性。 ②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③苯酚可以和活泼金属、强碱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等弱碱不反应。 ④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 易电离,即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H+的能 3 力:>>。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①+H2O+CO2―→+NaHCO3 ②+H2O+CO2―→+Na2CO3 ③+NaHCO3―→+H2CO3 ④+Na2CO3―→+NaHCO3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例2.盛有苯酚的试管清洗的方法可以用。 2.苯酚的取代反应 ⑴与溴水:向盛有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的饱和溴水,现象为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①操作及药品的量: ②反应灵敏无副反应,常用作酚羟基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③反应说明,酚羟基的存在,使苯环上的H变得活泼。 ⑵与浓硝酸的取代反应(酚羟基的存在,使其邻位、对位的H活化程度增大)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加成反应(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氧化反应:①苯酚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呈_________色。 溶液_________。 ②苯酚可以被酸性KMnO 4 ③苯酚可以燃烧。 5.显色反应: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化铁溶液,溶液呈色;常用于酚羟基的检测。 三、【合作探究3】酚羟基的保护 由于酚羟基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分离提纯含有酚羟基的物质,或工业流程中涉及到有酚羟基的物质时,常常要先把酚羟基保护起来,再最后再还原。 例3.①如何回收有机溶剂中的苯酚(如苯和苯酚的混合物),用流程图表示: ②回收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苯酚,用流程图表示: ③回收含乙醇中混有的苯酚,用流程图表示: 例4.工业上用甲苯生产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下列反应①—⑥是其合成过程,其中某些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未注明)。 回答下列问题: ⑴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试剂x是___________,反应⑥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反应。 ⑷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合成路线中设计③、⑤两步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上述流程合理吗,若有不合理的,指出正确流程:。

高二化学选修5(苏教版)同步导学案:专题4小结

专题4小结 知识脉络 一、烃的衍生物 二、有机化合物的衍生关系 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归纳如下: 专题归纳应用 专题1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2 OH CH O CH CH+HCl CH CH Cl CH 2CH OH

2 2 考例1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6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 (填写相应的字母)。 A. B. C. D. E.CH3COOH+CH3OH CH3COOCH3+H2O

F. 注:式中R 为正十七烷基CH 3(CH 2)15CH 2— [解析] 取代反应即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常包括卤代、硝化、磺化、酯化、皂化、水解等。 由题给反应看,A 为硝化反应;C 为两个醇分子间脱水可看成1个CH 3CH 2OH 中的H 原子被另1个CH 3CH 2OH 中的CH 3CH 2—所代替;E 为酯化反应;F 为水解反应,它们都属于取代反应。 而B 属于消去反应,D 属于加成反应,不属于取代。 [答案] ACEF 考例2 (2010·四川卷理综,28)已知: 以乙炔为原料,通过下图所示步骤能合成有机中间体E (转化过程中的反应条件 及部分产物已略去)。 其中,A 、B 、C 、D 分别代表一种有机物;B 的化学式为C 4H 10O 2,分子中无甲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生成B 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2)写出生成A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B 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可生成多种有机产物。写出2种相对分子质量比A 小的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 。 (4)写出C 生成D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含有苯环,且与E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酯有 种,写出其中一种 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解析] 本题考查了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机物结构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有机化学知识。乙炔与甲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 :HOCH 2C ≡CCH 2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 —C ≡C —H+2HCHO ???→?一定条件 HOCH 2C ≡CCH 2OH 。A 与氢气加成生成B (丁二醇), 丁二醇氧化得C (丁二醛),两分子丁二醛发生信息中的加成反应,实为α-H 的加成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化学选修四绪言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人教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 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 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 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 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 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4.2《化学电源》学案(1)

第二节化学电源 [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一、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Zn 正极:MnO2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 负极:Zn 正极:Ag2O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电 极 反 应 正极 2MnO2+2e-+ 2H2O===2MnOOH+2OH- Ag2O+2e-+H2O===2Ag+ 2OH- 负极Zn-2e-+2OH-===Zn(OH)2Zn+2OH--2e-===Zn(OH)2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 Zn(OH)2 Zn+Ag2O+ 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溶液:H2SO4溶液 负极:H2 正极:O2 电解质:酸性电解质 电 极 反 应 正极 PbO2(s)+SO2-4(aq)+4H+ (aq)+2e-===PbSO4(s)+ 2H2O(l) O2+4H++4e-===2H2O 负极 Pb(s)+SO2-4(aq)-2e- ===PbSO4(s) 2H2-4e-===4H+总反应式 Pb(s)+PbO2(s)+ 2H2SO4(aq)===2PbSO4(s)+ 2H2O(l) 2H2+O2===2H2O 知识点一化学电池 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碱性 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 H2O===ZnO+Mn(OH)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导学案与随堂练习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新知预习 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机化学就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分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讲精练 1 ?按碳的骨架分类(课本第4页) 广 ______ 状化合物,如: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合物* ____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 _____ 状化合物. J I 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__ 课时跟踪训练(A 卷)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氰化钾(KCN B .氰酸铵(NHCNO C.尿素(NK 2C0NH D.碳化硅(SiC ) 2. ?下列有机物是按照碳的骨架进行分类的是 A. 烷烃B .烯烃C .芳香烃 D .卤代烃 3. 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B .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0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D .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 4. 下列表示的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中的一部分,其中不是官能团的是 2 ?按官能团分类(填写下A . — OH B . C C 5. 与乙烯是同系物的是 A .甲烷 B .乙烷 6. 四氯化碳按官能团分类应该属于 A .烷烃 B .烯烃 C. C = C D. C- C C.丙烯 D.戊烯 C.卤代烃 D.羧酸 7.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丙烷与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的反应 B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溶液生成溴乙烷的反应 C. 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D. 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也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下列物质各组物质中不能全部发生加 成反应的是 ( ) A .乙烷、乙烯 B .乙烯、乙炔 C.氯乙烯、溴乙烯 D .苯、2—丁烯 .简答题 9.请同学们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2醛-教案

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并根据典型代 表物,认识醛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掌握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3、掌握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 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 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 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含氧衍生物的安全使用,关注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影响。 【重难点】 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一、醛 1、定义: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2、表达式:R-CHO 3、官能团:-CHO 醛基 4、分类 饱和醛H 3C CHO 脂肪醛 按烃基种类 不饱和醛H 2C CH CHO 芳香醛 CHO 按醛基的数目 一元醛 CH 3CH 2CH 2CHO 二元醛 OHC CHO 饱和一元醛通式:C n H 2n O 5、命名: 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CH 3CH 2CH 2CHO 正丁醛 CH 3CHCHO 3异丁醛 CH 3 苯甲醛 系统命名法:①脂肪醛:选含有醛基的最长连续碳链为母体,称为某醛。 芳香醛:以脂肪醛为母体,芳基作为取代基。 ②由于醛基总是在碳链的一端,所以不用编号。 CH 3CH 2CHCHO CH 3CH 2-丁烯醛 2-甲基丁醛 3 CHCHO CH 2CH 2CHO 3-苯基丙醛

6 、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状态:甲醛:气体 乙醛:液体 水溶性:低级的醛(C1~C3)易溶于水 气味:刺激性气味 7、用途:香料:P56[资料卡片]桂皮中含肉桂醛 CH CHO CH 杏仁中含苯甲醛CHO ; 工业原料:制酚醛塑料 医用防腐剂 甲醛 合成维纶的原料之一 合成醋酸等→乙醛 二、代表:甲醛、乙醛 甲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 ②用途:有机合成原料;35%-40%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消毒、 杀菌 ③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H 2O , 结构式:H C H O 结构简式:HCHO 或HCH O 特点:所有原子公平面 乙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小于水, 沸点是20.8℃,易挥发,易燃烧,与水、乙醇互溶 ②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 2H 4O 结构式:C H C H H H O 结构简式:CH 3CHO 或CH 3CH O 等效氢:两种P56核磁共振氢谱 三、化学性质 1、加成: CH 3CHO +H CH 3CH 2OH (还原反应) 催化剂 CH 3CHO+HCN 3CHOH 2、氧化: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用书(DOC)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 说明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绪论 1课时 第一章 6课时 第二章 11课时 第三章 10课时 第四章 6课时 复习 2课时 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课时分配建议可供教师安排课时参考。 教学建议分节编排,包括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思路、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等部分。活动建议主要是对如何组织实验、科学探究和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建议。问题交流主要介绍“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或对栏目活动的组织提出建议,有些还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习题参考包括提示、参考答案以及补充习题等。教学资源主要编入一些本章教材的注释或疑难问题的解答,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原理拓展、科技信息、化学史、国内外化学与化工生产中的某些新成就等。这些内容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一般不宜对学生讲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应该指出的是,教参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的,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本书编写者:何少华、裴群、金仲呜、冷燕平、黄明建(按编写顺序)

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4.2化学电源 学案

放电 充电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班级: 姓名: 组别: 【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 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知识梳理】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 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 正极(MnO 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 ,正极是Ag 2O ,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 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Pb (s)+ PbO 2(s) +2H 2SO 4(aq) 2PbSO 4(s) +2H 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 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 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 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

高中化学选修5导学案-酯的性质

第三节羧酸酯 第二课时酯 【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掌握其同分异构体; 2.掌握酯的主要化学性质; 3.酯化反应的规律。 课前预习案 【知识回顾】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原理是,它是一种色,味,密度比水的溶于水的体。 【新课预习】阅读教材P62---63,思考下列问题 1.酯的分类、命名,饱和一元酯的通式; 2.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的异同。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酯的分类、命名及物理性质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苹果中含有戊酸戊酯,菠萝中含有丁酸乙酯,香蕉中含乙酸异戊酯,梨中含异戊酸异戊酯,人造脂肪的主要成分是,其结构简式为,缓解心绞痛的三硝化甘油。 2.写出分子式为C6H12O2含有酯基和羧基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总结:①酯的结构通式:________,其官能团名称为______。根据形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无机含氧酸酯和有机羧酸酯,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的分子通式为________,和含相同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 ②命名:酯类化合物是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来命名的。命名时,羧酸的名称写在前面,醇的名称写在后面,去掉醇换成酯。如: ③物理性质:酯的密度一般比水____,____溶于水,____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__________的____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二、【合作探究2】酯的化学性质 试管①②③ 步骤一试管①中加入6滴乙 酸乙酯和5.5ml水 试管②加入6滴乙酸乙酯、 5ml水和 ml稀硫酸 试管③加入6滴乙酸乙酯、 5ml水和 ml稀氢氧化钠 二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中加热约5分钟,闻气味 现象 结论: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为反应,方程式是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反应,方程式是

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 、O N 、P 、S 、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 链状化合物 脂肪 环状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 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 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CH 3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OH OH

高中化学选修5导学案-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并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课前预习案 【知识回顾】 1.烷烃的结构特点是,通式为,符合该通式的烃是烷烃,含不同碳原子数的烷烃之间互为,含相同碳原子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之间互为。 2.烯烃的结构特点是,通式为,符合该通式的烃是烯烃,含不同碳原子数的烯烃之间互为,含相同碳原子而结构不同的烯烃之间互为。 3.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通式为,符合该通式的烃是苯及其同系物,含不同碳原子数的苯的同系物之间互为,含相同碳原子而结构不同的之间互为。 【新课预习】阅读教材P9~12,思考下列问题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2.同分异构体间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何差异; 3.同分异构体有哪些类型,如何书写; 4.典型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有机物的铜粉异构现象 1.写出分子式满足C5H12、C2H6O和C2H4O2的所有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分析它们之间的物质类别和性质关系。 2.C9H12、C10H8是同分异构体吗,CH3CH2OH、HCOOH之间呢? 3.CO(NH2)2、NH4CNO是同分异构体吗? 【总结】 ⑴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而具有不同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之间互称同分异构体。 ⑵判断方法:相同而不同。 ⑶性质差异:①可以是同类物质,也可为不同类物质;②同类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同类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③同类同分异构体带有的支链越多,沸点越。 ⑷存在,普遍存在于有机物中,无机物中也存在,如H—O—C≡N、H—N﹦C ﹦O。 例1.上述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互为同系物的是,互为同位素的是,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属于同一物质的是。 ①C 与金刚石 60 ② H与D

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五章导学案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方程式和聚合物结构简式 3、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教学重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聚合度、单体的概念;加聚、缩聚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缩合物的书写,缩合物反推单体的方法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聚合反应分为和。 一、加成聚合反应 1、单体:。 链节:。 聚合度:。 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定义:。 课堂学习交流 【思考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下表列出来了一些单体及它们的分子式,如何书写这些单体的 单体名称单体结构简式聚合物 乙烯CH2=CH2 丙烯CH2=CHCH3 氯乙烯CH2=CHCl 丙烯腈CH2=CHCN 丙烯酸CH2=CHCOOH 醋酸乙烯酯CH3COOCH=CH2 丁二烯CH2=CH—CH=CH2 乙炔HC≡CH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能进行加聚反应的单体,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加聚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 3、加聚反应特点 (1)单体必须。例如:单烯烃、二烯烃、炔烃 (2)发生加聚反应的过程中,。 【知识拓展】常见加成聚合反应类型有两种: (1)均聚反应:仅由一种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如: (2)共聚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发生的加聚反 应。如:

【思考交流1】你知道下面两个聚合物由何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吗? 单体、 【思考交流2】下列两个聚合物的单体相同吗?为什么? ①② 4、判断加聚高聚物的单体 凡链节的主链只有两个碳原子的高聚物,; 凡链节主链有四个碳原子,且链节无双键的高聚物,; 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 【巩固练习】 1、人造象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是,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人造象牙的单体是() A.、(CH3)2O B、HCHO C、CH3CHO D、CH3OCH3 2、某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表示为,则合成该高分 子化合物的单体是 3、工程塑料ABS树脂合成时用了三种单体,ABS树脂的结构简式是: ,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分别是:、、。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2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二、缩聚反应 1、定义: 2、特点: ①缩聚反应单体往往是(如:-OH -COOH -NH2 -X 活泼氢原子等)

高二化学选修5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层面: 必修2中我们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三、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 1、坚持因材施教,备好课,认真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让教学效果更佳 2、有针对性、层次性、适量性、实践性的布置作业,并加强批改 3、课堂、课后有区别。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后则采取培优辅差的方式。 4、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等。五、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六、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到上晚自习这段时间给学生课后辅导,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