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4卷第1期

2002年3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Sh ijiazhuang T eachers Co llege

V o l.4,N o.1

M ar.2002

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李 贽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河北石家庄 05080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实践探索的试验性和体制过渡的长期性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是社会主义改革客观规律和我国现实国情在我国改革方式上相结合的体现,是我国2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实践的奥秘所在,更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就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88(2002)0120001204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已进行了20多个春秋。通过这20多年成功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为改向,纷纷陷入困顿、停滞和战乱的情形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奥秘就成为国内外政界和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和研究范式的不同,对此问题的答案也难免有别。笔者试图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我国改革方式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为切入点,从而揭示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奥秘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即改革主体鲜明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其领导力量——党及政府集中体现出来。有的学者也将此特征称为改革过程的可控性、可逆性,其实质都是强调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的重要地位。所以,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重要地位的集中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改革实践(客体)对党和政府(领导主体)的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实现方式。首先,改革实践对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即对改革方向的把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1〕。在此,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

体内容,概括地说,最重要的是坚持“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三个地位”就是指,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政治上坚持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两个目标”是指,一是要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目标。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握这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实践能够更好地为巩固这三个地位和实现这两个目标服务。所以,党和政府“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其次,改革实践中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改革政策的规范。通过党的决议、文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党和政府对改革的规范权,这是实现党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方式。党和政府在总结、加工和提高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规范改革政策,指导改革实践,“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改革政策规范的科学性。国有企业破产试点工作中发生的“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的事实,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保持对改革政策规范权的必要性。二是对改革环境的监督。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控制着经济,监视着增长,通货膨胀到目前一直被合理地控制着。党和政府对经济环境的有效监督使得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于经济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党和政府能够把握有利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不断推进改革。而

Ξ〔收稿日期〕2001212210

〔作者简介〕李贽(19742),男,陕西延安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讲师,硕士。

1989年对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1993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我国政府的应对方式等都是对党和政府对经济环境监督的必要性的最好注释。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从根本上分析,是因为:首先,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的要求。我国所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革,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此,公有财产在改革中的维护和增值,就需要依靠党和政府对改革的主导权来保障。否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可能动摇。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新型经济模式,它既可以避免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又不会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两极分化。这种新型经济模式是在我国党和政府对改革主导权的控制下逐步建立的,这是它能够在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间达成相对平衡的前提保证。正是由于公有制在我国社会制度中占居主体地位,并且又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作为后盾,党和政府对于改革的领导才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党和政府能够对改革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我国改革所具有的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保证了整个改革过程都是可控的。这是保证新旧体制顺利衔接、平稳过渡的关键。而只有体制变革的稳定过渡,才有可能使党和政府在主导改革过程的同时,转变和规范自身职能。其次,这是培育新体制的要求。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不完善,市场主体远未发育健全,加之价格体系混乱等,致使市场机制的许多功能难以发挥,市场主体对市场机制的调节还缺乏灵活反应的机能。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党和政府对培育新体制的主导作用不到位,那就不仅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可能导致经济瘫痪。正如当年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一样,今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依然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尽管转轨时期党和政府对经济改革的领导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和政府的作用是不同的。但以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为基础,通过市场和利益调整进行指导和间接调控经济改革依然不能离开党的主导作用。再次,这是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的要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通过改革把落后的传统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完成,那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并且要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复辙。我们要在改革过程中尽快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借助于党和政府的力量。新兴发展中国家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的过程,证明了政府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启示。正如有些学者在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发展中职能的新变化时指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为适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是对当代高度社会化的生产的管理,所以就这种管理的方针、方法和手段而言,它是一种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4〕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实践探索的试验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实践探索的试验性,也即改革主体与改革实践的相互协调性。有的学者把此特征概括为创造性、试错性、灵活性等,其实质都是在不同层面上揭示改革主体与改革实践的协调程度。所以,实践探索的实验性也可以看作是改革主体与改革实践协调程度的反映。

体现这种协调程度的试验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改革主体与改革实践在思想认识上的协调程度,即面对改革,要敢于试验。改革试验前无古人,意味着要破旧立新,独辟蹊径,意味着要对旧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所以必然会遇到相应的抵抗与阻力,甚至是被人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面对这些“地雷阵和万丈深渊”,改革主体在思想认识上的协调及准备程度就成为具有前提性的条件。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试验的重大关头一再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6〕。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对此,要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次,改革主体与改革实践在战略策略上的协调程度,即面对改革,要善于试验。我们的试验原则是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妥,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我们新体制的目标模式就是在改革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明确的,但总的方向有了,原则有了,具体章法还要在实验中一步步立起来。我们在改革措施上的试验方针是:经过试点,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正确,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推广。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具有实践探索的试验性,是因为:首先,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我国改革实践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以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等重要思想和科学方法,这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我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基本要求。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同样善于学习的精神“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从改革试验中学习改革,这同样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我国改革实践的基本要求。“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7〕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试验是一种开创性的实践形式,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变革,它走在大规模实践的前面,具有超前性和创造性。敢于试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这体现了改革主体高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深化了实践的开拓、创新的本质。

2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3月

所以,“试”就意味着不迷信、不盲从,从实际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对“唯上”、“唯书”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突破,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显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实践探索的试验性,既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改革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其次,这是减少改革失误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的基本保障。改革试验,是实践的探索,探索的实践,其成功与失败相伴随,收益与危害均可能产生。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通过试验及时总结经验,随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他要求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他把改革试验反馈的结果当作是调控实践活动的依据,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说明在我们的改革试验中灵活性是其内含的基本原则。反应灵活,我们才能既探索出经验和规律,又不铸成大错。所以有些学者在论及我国改革试验性的优点时指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在执行之前都遇到信息不足的问题,因而执行的结果也多少带有不确定性。既然整个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与社会是否能从改革中及时获得收益有直接关系,因而改革应尽可能避免失误和过高的成本。以局部的、试验性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把试错的成本分散化,避免过大的失误。”〔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体制过渡的长期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体制过渡的长期性,即我们把改革看作是长期的、渐进的、不断量变质变的变革过程,而不赞成进行所谓的突变的、激进的、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认为这只能给社会主义改革带来灾变。所以许多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我国改革所具有的体制过渡的长期性特征,并将此改革的战略方式称之为“渐进式改革战略”。其实质无非是说明我们在改革战略上把改革当成是一场“持久战”(这当然并不与具体改革战役上的速决战相矛盾),从而在改革实践中实事求是地根据改革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决定相应的改革进程的改革方式。这种体现着体制过渡长期性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方式恰恰是突出强调了改革主体对改革客体组成部分的改革条件的尊重与把握。

我国改革实践中体制过渡的长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明确新体制目标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如果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止,我国新体制目标的确立整整用了14年时间。倘若以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为标志,再把五六十年代的改革尝试也包括在内,我国对新体制目标模式的探索则整整经过了36年的历程。而且,即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已经确立,我们也不应该断言我们对这一新体制目标的认识已经完全明确。因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理论于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得到预想的结果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已经完全明确地认识了现阶段改革的新体制目标模式。其次,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今后十五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将在这一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展望下世纪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可见,我们党是把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目标的任务当成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来对待的。从世界范围看,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时间才确立和完善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可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经验,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展优势,经历较少的曲折建立起来,但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几代人经过几个阶段的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的。在此有必要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虽然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但并不以此为藉口坐失良机,并不排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改革力度,打好持久战中的“速决战”。那种妄图毕其功于一役或在阶段改革上慢慢腾腾、左顾右盼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是体制过渡的长期性应有的涵义。只有把战略的持久战同战役的速决战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我们的改革目标。

我国的改革实践之所以具有体制过渡的长期性,是由以下两个方面所决定的:首先,是我国体制改革目标的艰巨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里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的。要解决前人没有干过的,西方某些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与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这两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完成这些艰巨的改革任务。所以,我国改革实践还面临着许多关口要闯,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如果拿不下来,其它改革都无法深化;在国企改革中,产权改革是绕不过的难中之难,政企分开也是一大难题,涉及既定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围绕国企改革,怎样完善市场体系,健全以价格为信号的市场机制;怎样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间接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怎样建立和健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些具体问题都还要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逐步解决。我们现在只是在改革的“万里长征”中找到了前进的目标,要到达这个目标,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

3

第1期 李 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的突出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这就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的现实起点。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国外经过一二百年,而我国改革前的几十年,传统计划体制已长期抑制了市场经济的成长,起点不是提高了,而是被人为地压低了。更何况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远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可比拟。正是从体制建设所面对的现实国情出发,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特别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这是对我国改革的体制过渡长期性的科学概括。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这三大特征都是既符合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我国既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国情。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是不断深化改革,迎接新世纪的持久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更辉煌成就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2〕〔3〕〔5〕〔6〕〔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7、139、382、277、367、258.

〔4〕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386.

〔8〕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96.

(责任编辑 周 韬)

Essen ti a ls of soc i a l ist reform w ith Ch i nese character istics

L I Zh i

(D epartm ent of M arxis m2L eninis m,Sh ijiazhuang T eachers Co llege,Sh ijiazhuang,050801,Ch ina)

Abstract:T he socialist refo rm w ith Ch 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 ree featu res:the leading ro l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 en t,the exp eri m en tati on of p ractical exp lo rati on,and the p ro tracted natu re of the system tran sfo rm ati on.T hey are the reflecti on of com b inati on betw een the ob jective law of socialist refo rm and cu rren t nati onal conditi on s,the p rofound m ystery of over tw o2decade successfu l socialist refo rm,and even the basic guaran tee fo r the deep en ing of the refo rm.

Key words:socialis m;refo rm;basic featu re

4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3月

2019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范文word版 (1页)

2019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 课件 3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 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 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 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 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 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不 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奋斗!课件 3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二者相互区别: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 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 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二者的关系: 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变革,因而充满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准确把握改革的历史特点,对于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特点。现代化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方式和展开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培育和塑造充满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改革是从政策调整开始的。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我国社会面貌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为改革的制度转向奠定了基础。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单纯的政策调整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新要求,必须从政策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政策背后是制度,新的政策一旦受到旧制度束缚,制度变革就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说到底需要制度支持。和政策相比,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度。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邓小平当年的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尊重客观规律,把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化。要敢于割除旧体制的弊端,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富有现代性内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建设,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实施。因此,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制度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整体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离开其他要素而孤立存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表明,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牵连、相互掣肘。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改革的整体性。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单向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在改革的初始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实验先行、不断探索、逐步推广的方法。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展到城市;从沿海开始,逐渐扩展到内地;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全国;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地、主动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再发展,原来旧的生产关系即成为桎梏。当旧的生产关系本身不能调整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新的生产关系将以革命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而取代之……如此反复,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们便总结得出并根据这一规律,不断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为适应和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陈旧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叫做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摘要: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大包大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我国整个行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所需要的政府应该是一个“精干,廉价”的政府。显然,在各领域都呼唤改革的现在,行政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政机构改革现状对策 1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涉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2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都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现实国情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也是党的士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教师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教师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摘要: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学改革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在课程改革中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奋进与守旧的摩擦,有蜕变的痛苦,更有提升自我的快乐。一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在课改春风中享受变化的快乐。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何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强。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业务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学习理论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改革教学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全部基础应该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交流对象,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蹲下来是指在人格上平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在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了一种平等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交流和合作能力。其次,还要相信学生,我们要充分的去相信他们,相信他们能完成自己的学业。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间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我们要相信我们面对的学生,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要相信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相信他们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4卷第1期 2002年3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Sh ijiazhuang T eachers Co llege V o l.4,N o.1 M ar.2002 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李 贽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河北石家庄 05080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实践探索的试验性和体制过渡的长期性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是社会主义改革客观规律和我国现实国情在我国改革方式上相结合的体现,是我国2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实践的奥秘所在,更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就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88(2002)0120001204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已进行了20多个春秋。通过这20多年成功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为改向,纷纷陷入困顿、停滞和战乱的情形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奥秘就成为国内外政界和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和研究范式的不同,对此问题的答案也难免有别。笔者试图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我国改革方式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为切入点,从而揭示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奥秘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即改革主体鲜明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其领导力量——党及政府集中体现出来。有的学者也将此特征称为改革过程的可控性、可逆性,其实质都是强调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的重要地位。所以,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重要地位的集中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改革实践(客体)对党和政府(领导主体)的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实现方式。首先,改革实践对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即对改革方向的把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1〕。在此,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 体内容,概括地说,最重要的是坚持“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三个地位”就是指,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政治上坚持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两个目标”是指,一是要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目标。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握这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实践能够更好地为巩固这三个地位和实现这两个目标服务。所以,党和政府“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其次,改革实践中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改革政策的规范。通过党的决议、文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党和政府对改革的规范权,这是实现党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方式。党和政府在总结、加工和提高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规范改革政策,指导改革实践,“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改革政策规范的科学性。国有企业破产试点工作中发生的“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的事实,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保持对改革政策规范权的必要性。二是对改革环境的监督。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控制着经济,监视着增长,通货膨胀到目前一直被合理地控制着。党和政府对经济环境的有效监督使得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于经济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党和政府能够把握有利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不断推进改革。而 Ξ〔收稿日期〕2001212210 〔作者简介〕李贽(19742),男,陕西延安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讲师,硕士。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识记;易考选择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考点: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原因】 1.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考点: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重要法宝】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识记;易考选择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考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考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扎实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当前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今天召开会议,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无锡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市(县)区人民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我市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实施。下面,我就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

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1、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市、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及时解决地方政府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上下衔接、政令畅通,以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政府职能

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教学改,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整理教学改革经验范文的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20XX年春季开学以来,我县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了抓住这有利时充分发挥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

任,保障“课改”的各项活动有力开展。研究制定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重点实验年级、科目、教师,召开了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实验教师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争做课改先锋 (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 1、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建立了课改实施工作台账,成立了课堂教学督评组,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领导不定时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出勤情况;检查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纪律;检查教师是否携带导学案授课;检查课堂教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发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进行整改。 2、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从财力、物力、经费支出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投入资金为各个教室购买了展板,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有展示的舞台;学校又添置了复印机、速印机,让各位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后能够方便快捷地打印或复印出来。 (三)、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确保课改良性行进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

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苏联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班,老师:齐英艳 摘要:社会主义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改革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给都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苏联为主,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引言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政之后由军事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已经历多次改革浪潮。从历史的维度纵向梳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递次深化的过程,而且每一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认识,而且也会给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 2.1 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从列宁时期的苏俄就开始了。在经济层面上,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但是,有关新经济政策,列宁还没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理论就去世了,但列宁晚年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思考却是相当深邃的。历史表明,斯大林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与列宁晚年的思路并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晚年的探索本身就蕴涵着对斯大林体制弊病的否定因素,即改革的因素。 1.这次改革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刚刚开始探索,还远未定型。在这一背景下,所在国的国情,所在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制度奠基者们的认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态的塑造。 2.这次改革发生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而苏俄/联的前身沙俄帝国虽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它却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时,俄国的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到革命后的1920年代初,俄国的文盲率仍在70%以上。正如列宁谈到俄国时所说,“在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

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含义,阐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分析经济,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键字:社会主义;改革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民福利、增加绝大多数人群的幸福感。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持续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人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准和谐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社会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前夕的社会体制,它的存在意义是根据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共产主义。为了自身能与资本主义共生和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保留了税制、官制和军队等暴力机关,同时又采用了较低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和生产方式,成了一种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又有资本主义社会双重特征的特殊社会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 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

乡镇机构改革有哪些重要性和必要性

59、乡镇机构改革有哪些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维护农村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改革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5年的“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1986年至1989年的“撤并乡镇”和推行“村民自治”;1990年至1997年的县乡综合改革试点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98年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乡镇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行“村民自治”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强有力推动。但农村税费改革的后续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而庞大的乡镇机构正成为农民负担反弹的最大隐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的问题,必须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于是从1998年起,我国开展了以“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为主要标志的乡镇机构改革。据统计,截至2004年9月30日,全国的乡镇数量为37166个,比1995年减少了9970个,裁减人员8.64万人,减少财政支出8.6 4亿元。但是乡镇机构改革预先设定的“精简、效能、节约”目标仍未达到,甚至还出现许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变相改革反弹现象。 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由此揭开了新一轮乡镇改革的序幕。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党中央还作出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科学决策,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05和2006年,党中央连续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 “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决心改变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下决心打造服务型和法治政府”。由此可见,由于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转变、政府自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这三股力量的强大合力,促使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环境艺术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 及措施 一、环境艺术专业建设 (1)、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环艺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艺设计及艺术设计的发展由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环艺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这意味着创新人才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工作,许多设计的最终完成所要求的知识范畴已远远超出艺术设计师个人能力控制及管理的范围。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储备人才,特别是高端的领军设计人才。 2.设计教育的大众化制约未来领军设计人才的培养 尽管与其他学科相比,环艺设计作为设计行业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但是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当下,以设计技能主导的传统的大众化设计专业教育已无法适应这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培养未来设计产业引领和开拓的核心力量的领军设计应用型人才。

(2)、环境艺术专业简介 合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合川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是紧密相连的。这些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的条件是我院环境艺术专业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也是我院选择在合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目的。并且,我院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缺乏理工科知识的特点,采取了环境艺术专业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一些课程,摸索出了一种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推广。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建筑学、设计学、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素描、色彩、图案、透视、制图等学科,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扩大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加强动手能力,我们在加强本专业主课的同时,认真研究环境艺术品设计、模型、透视、制图等选修课的教学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 环境艺术专业按照学院的要求,以“工作室制”为载体,以“大基础平台,小专门方向”的专业教学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环境

第七章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1)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阶级斗争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 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经济建设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文化体制 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大家是否赞成 B、“三个有利于” C、生活富裕 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B、对抗性 C、不可调和 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0 B、2001 C、2002 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 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教育体制 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物质利益原则 C、改革 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