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受所处地理位臵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及广大山区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内。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砂、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厚10-300mm不等,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500-3000m3/d。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钠钙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g/l。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之下(局部地段直接出露)和山区的中、新生代坳(断)陷盆地中(即: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地区)。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砂、砂砾岩及煤系岩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一般在构造复合部位水量较丰富,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缺乏地区,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广大的基岩山区及溶岩台地区,按含水裂隙成因及其功能特征,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分布与富水程度受岩性、地形、水文及气象等因素控制,其富水性差异极大,一般不具有大规模集中供水意义。

全省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属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淡水。山区基岩裂隙水循环交替强烈,一般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暂短的迳流后,部分沿途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山间沟谷潜水;部分径流至山前地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平原

区。地下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

3-Ca.Mg及HCO

3

-Ca.Na型。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循环交替作用

相对较弱,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PH值6.0-8.0,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a

或HCO

3

-Ca.Na型。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年蒸发

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为微咸水或咸水,出现HCO

3

.Cl

或HCO

3.SO

4

-Na型水。全省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铁、锰离子含量偏高现象,铁离子

含量一般为1-10mg/l,三江平原中部铁离子含量多在4-20mg/l,最高达32mg/l。另外,在松嫩平原和一些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存在高氟水及低碘低硒水,为地方病多发区。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149.52mm

(1956-199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5.58×108m3/a。其中,枯、丰变化基本与年降水量变化一致。1999年为枯水年,年迳流深为92.99mm,地表水资源量为426.35×108m3/a。

全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年迳流深度变化在10-500mm之间。南部拉林河、牡丹江上游区,年迳流深在500mm以上,北部及中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地区年迳流深一般在250mm左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迳流深度在10-25mm。

黑龙江省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314.86×108m3/a。其中平原区为218.00×108m3/a,占69.2%,山区为96.86×108m3/a,占30.8%。

黑龙江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5.14×108m3/a,其中平原区为182.07×

108m3/a,占84.6%,山区为33.06×108m3/a,占15.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预测结果表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量七十年代为28.01×108m3/a,八十年代为58.21×108m3/a,九十年代为65.00×108m3/a。二十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36.91×108m3/a。

现状年全省地下水利用量按行业统计:农业为42.45×108m3/a(其中包括林、牧、渔业利用量为2.11×108m3/a),占用水量的65.30%;工业为12.33×108m3/a (其中包括矿坑排水量为1.87×108m3/a),占用水量的18.96%;生活为10.23×108m3/a(其中大中型城市约为6.00×108m3/a),占用水量的15.74%。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哈尔滨、大庆、鸡西、绥化、双鸭山、七台河、海伦等市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阿城、木兰、甘南、呼兰等城镇,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80%;其它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均低于70%。而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多在1.34-40%之间,表明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我省的大、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地区,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分布不均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虽然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很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达50×108m3/a)。但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开采潜力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在山间河谷区及山间盆地区,地下水相对富集,为区地下水开采具前景地段。

我省三大平原,总体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剩余量达102.04×108m3/a,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特别是东部的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地形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富水性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采

潜力。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区,省会哈尔滨市以及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齐齐哈尔、油城大庆、商品粮基地绥化市均位于区内,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高。由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地下水开采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东部高平原,地势较高且上覆厚层亚粘土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相对贫水。仅在双城、绥化、海伦和肇东—五站一带的第四系承压水盆地,地下水相对富集,适宜建设小型水源地或分散供水。中部低平原,地势低平,有利用地下水赋存,且含水层多层叠臵,构成大型蓄水盆地,具有较大开采潜力。但是,低平原深部前第四系含水层构成半封闭型承压水盆地,补给条件差,调节能力低,且局部存在微咸水和高氟水。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应加强规划,科学布局,避免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西部扇形平原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系潜水,且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开辟中型或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于松花江、嫩江干流及各支流两侧的河谷平原,是松嫩平原最具开采潜力地段。

根据中期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297.83×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63.1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89.35×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08.48×108m3/a。至201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平水年(50%频率)为182.86×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35.22×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48.86%,枯水年资源量66.08%,表明地下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较高。

根据远期预测,至203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417.02×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182.3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125.11×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19.91×108m3/a。至2030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为217.29×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70.28×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的41.12%,枯水年资源量的52.47%,其保证程度虽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满足远期供水需求。

地下水水质分级及其空间分布:

Ⅰ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我省北部及中东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兴凯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区的深层承压水区。

Ⅱ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和松嫩低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

Ⅲ类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闭流区及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

Ⅳ类地下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等大中型城市的建城区。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其分布:

我省地下水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主要污染质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锌、铅等。其次为耗氧量、铵氮、亚硝酸盐氮.反映该区工业污染占主导地位,生活污染次之。

中度污染区分布于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及城镇中心区。污染质主要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及铵氮等。反映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复合影响。

轻度污染区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农作区及村屯所在地。污染质主要为氨氮、亚硝酸盐等。反映生活、农药和肥料污染。

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广大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中检出的各项组分均未超过背景值。

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黑龙江省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

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天然水质不良、土壤盐渍化等。

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我省地下水中Fe、Mn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局部地区存在高氟水和低碘水。

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其次为山间河谷地带。高氟水集中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零星分布于海林、尚志、鹤岗等地。低碘水在全境内普遍存在。

由于存在天然水质不良,我省为地方病高发区,主要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及氟中毒病等。

黑龙江省土壤盐渍化分布于松嫩平原闭流区。该区潜水埋藏浅、迳流滞缓,土壤蒸发强烈,区内土壤盐渍化面积达27000多km2。

我省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污染和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及绥化等重要农业区,由于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和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致使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质为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等。

在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城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呈区域性持续下降趋势。目前,在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和大庆市让湖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一带形成面积达380km2和近5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开采井,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近30m,大庆市让胡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二十年间地下水位下降近20m。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1、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问题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可采资源量为215.17×108m3/a,而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65.00×108m3/a,仅占可开采量的30.21%。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进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如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等四大煤矿及重要农灌区,已出现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哈尔滨市、大庆市区已出现地面沉降迹象。另外,在大庆等地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严重,现有沙化土壤面积16.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1.9%。

2、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我省地下水利用总量中,工业用水占16.9%,农业用水占65.1%,生活饮用水占15.3%。由于农业用地下水所占比例过大,不仅在重要农灌区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也使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在灌溉过程中受到肥料、农药和地面固体污染物及地面污水的污染。从而制约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浪费问题

工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16.9%,而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其中哈尔滨市最高为65%,其它大多城市为40-50%,而中小城镇仅为

10-20%。农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65%,目前农业灌溉方式基本上是漫灌,其用水定额水田是600m3/亩,菜田400m3/亩。若采用先进喷灌或滴灌技术,可降低用水定额近半。

针对我省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整,综合利用。

(2)调整地下水超采区开采井布局,减少现状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

(3)以找水为主,多渠道开源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

(4)控制污染,综合防治,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

(5)因地制宜,制定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略。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0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angxiyue1982@https://www.doczj.com/doc/1f12353663.html, 1178-1184页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张洁1,李同昇2,王武科2 (1.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3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 摘要: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渭河流域 1引言 除了干旱的和寒冷的地区,全球陆地表面的大 部分区域都是由流域构成的[1]。流域是以河流为纽带的,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上、中、下游之间紧密相连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纵横交错的多维复杂的带状区域[2]。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3-4],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是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5]。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流域区逐步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流域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的,以反映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特征的一类动力学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等系统耦合问题[6]。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寻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系统较优或次优的结构与参数,以求得较优的系统功能。SD 模型通过 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以观测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从而能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 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用动态的、系统的、内部紧密关联的观点来研究流域,能很好的反映流域人地系统的独有特征,对研究和规划复杂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独到的优点,因此有很多学者借助SD 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王武科等[7]、喻小军等[8]、鲍超等[9]、王慧敏等[10]、秦丽云[11]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方创琳等[12-13]、李同升等[14]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外,李林红[15]将SD 模型与投入产出表、郭怀成等[16]将SD 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IFMOP)有机结合研究流域环境系统。借助SD 模型既可以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又可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它能对系统内部、系统内外因素的互相关系予以明确的认识,对系统内所隐含的反馈回路予以清晰的体现[17-19]。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支撑,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实例建立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型,并进行多种方案调控试验,求解流域人地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资源区 符号 面积 亚资源区 符号 面积 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Ⅰ 10.64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1 9.30 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2 1.33 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Ⅱ 17.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1

4.95 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2 1.21 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Ⅲ 8.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1 7.81 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2 0.29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Ⅳ 6.22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1 1.85 三江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2 4.38 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Ⅴ 3.01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1 2.01 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2 1.00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概述 “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 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 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 = Qμ (7-1) ) (静 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 =μ hF (7-2) (调 ) ?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 (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 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 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 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 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 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 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 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 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 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

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1997-01-01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1997年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581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2%,属平水年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偏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偏多,属北枯南丰型。各流域片年降水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松辽片少11.4%,海河片少33.0%,黄河片少27.4%,淮河片少19.5%,长江片少5.7%,珠江片多20.4%,东南诸河片多17.8%,西南诸河片少1.4%,内陆河片少16.5%。 表1 1997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

注: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83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28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2%。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松辽片少18.6%,海河片少54.5%,黄河片少42.5%,淮河片少43.1%,长江片少4.1%,珠江片多36.7%,诸河片多23.1%,西南诸河片少2.0%,内陆河片少4.7%。 1997年,从新、内蒙古、桂、滇、藏5省(区)边境流入国境的水量共309亿立方米,从新、滇、藏3省(区)流出流出国境的水量共5606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972亿立方米。1997年 全国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海河、黄河和淮河4片的入海水量为373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3片的入海水量为1698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指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 除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总面积为823 万平方公里(缺上海和西藏),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42亿立方米,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42亿立方米(缺西藏羌塘内陆河),比上年减少11.2%。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5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 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与上年比,各流域 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减情况是:海河片减少41.9%,淮河片减少21.4%,黄河片减少11.1%,内陆河片减少7.5%,仅松辽片增加1.8%。

水资源评价与衡量考试复习总结材料

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狭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8.1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在统筹考虑河道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12.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3.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4.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可称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15.水均衡法:水均衡法实质上是用“水量守恒”原理分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通用性方法。 16.水资源总量: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 17.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水资源的特性 答: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简谈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简谈 2012013231 地科一班赵芸芸 一,水资源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南部为陕南秦巴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陕西省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总量为442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 二,降水 1年际变化大 陕西省年降水量在330-125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3mm,最大降水量约是最小降水量的3.8倍,各地年降水相对变率在8-25%之间。 2季节变化大 全省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为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的50%以上,秋季和春季为过渡季节,秋季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的25%,春季占15%左右,冬季为少雨季节,降水量占各地年降水量不足5%。, 3区域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东西差异,受地形影响山地多于河谷和平原。 三,地下水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95.0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7%.地下水资源的水质好,成为陕西水资源,尤其是城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的加剧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2农耕需水量大 陕西省的农业用水量占全省用水量的86%,而且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水污染加剧了水危机 陕西省的水污染比较严重,陕西省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5亿吨,远远高于北京的1,28亿吨,但是陕西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北京。 4地下水过度开采 由于地下水的需求量大,但是补给量有限,严重的超采导致深层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上有部分水质的污染,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的突出,另外,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地裂缝。 5防洪蓄水能力差 陕西省主要河流由于水少沙多的水情变化,使河道淤积加剧,河道萎缩,主槽泄洪能力下降。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气象水文检测,及时准确做好水情旱情的预报 2通过引水蓄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秦巴山地是陕西唯一的富水区,而且工程造价比修建同等长度的穿山铁路低,所以可以考虑引陕南的水来缓解陕北和关中的干旱;另外陕西干流刚好覆盖陕北,渭北,关中的缺水区,所以还可以考虑引黄河干流。 3改变观点,改变生活用水习惯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每个公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4建立节水农业

小度写范文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模板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 摘要: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之一。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缺水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城市缺水状况,越来越加剧。黑龙江省水资源属于中国北方较多地区,但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和夏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农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优先发展水稻。农业水资源较少的地区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应优先选择菜瓜果类高效益作物和对生产影响较大的种子苗木等。其次是扩大玉米催芽坐水种面积。第三是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农业;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31-02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比重大。在非农业用水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和气候变暖等相关因素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支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较丰富,农业发展空间大。黑龙江省内分布有相对独立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个水系。全省水面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8%左右。黑龙江全省地表水资源量656亿m3,地下水资源量273亿m3,扣除两者间的重复计算,水资源总量为772亿m3。黑龙江省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7%,比全国高出25个百分点,这对于发展发展灌溉农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黑龙江省主要的江河干流水库和拦水坝数量过少,单位面积水库数量与全国平均值相比相差5~6倍,与吉林省和辽宁省相比相差也很大,径流水控制率不到30%。黑龙江省今后可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有:(1)嫩江和松花江干流水,上游吉林、内蒙古和辽宁三省区径流水汇入嫩江和松花江干流,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分区目得 水资源分区就是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得地域单元.水资源得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得保护与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得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得特点,又探索共同得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得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得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得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得相应措施。 2、水资源分区得原则 (1)照顾流域、水系与供水工程供水系统得完整性。 (2)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得相似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得类似性。 (3)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得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得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与取水许可制度得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与主要水文站得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与有关规定执行. 3、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得、原则与温岭市得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与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得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得84、1%。该区就是金清水系得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就是防旱防涝得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与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

2013水资源公报 (1)

表1 市(直管县)2013年大中型灌区及小型样点灌区灌溉用水量调查表 序号灌区名称所在行政 区名称 所属水资 源二级区 名称 灌区 类型 设计 灌溉面积 (万亩) 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水源取水量(万m3) 灌溉毛用水 量(万m3) 亩均灌溉 毛用水量 (m3/亩) 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 宋岗电灌淅川县香花渠灌21.41 13 13 3380 3380 3380 260 注1.大中型灌区指设计灌溉面积在1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样点灌区指2013年度各市(直管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的小型样点灌区; 2.所在行政区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省辖市/省直管县时,应分别填写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3.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水资源二级区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水资源二级区时,应分别填写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4.灌区类型按“渠灌”、“井灌”、“井渠结合”填写; 5.设计灌溉面积填写灌区上级主管部门最新批准的规划设计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填写在现有水源、工程等条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面积,包括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非耕地上的林地、园地、牧草地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填写2013年实际灌溉到的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应按一亩统计,不应按灌溉亩次统计; 6.水源取水量按灌区所有取水口取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用于农业灌溉水量分别填写。地表水包括从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等地表水体取用的水量,地下水指直接取自地下含水层用于灌溉的水量,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用于灌溉的水量。 7.灌溉毛用水量填写水源取水量中用于灌区耕地和非耕地灌溉的水量,包括渠系输水损失。 8. (3)≤(2),(7)=(4)+(5)+(6),(8)=(7),(9)=(8)/(3)。

中国水利年鉴2017_地方水利-黑龙江省-【水资源】

法》快速推进,已开展立法调研和咨询,进行了征求意见等环节,正在修改完善。同时还启动了《黑龙江省节约用水条例》和《黑龙江省地下水管理办法》立法前期各项工作。围绕推进河长制落实,深入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和队伍培训,进一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不断健全水政监察机构体系,强化落实执法责任制,一系列专项执法和水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取得实效,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持续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权力下放工作,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开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核查责任落实,实施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切实推进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定了《黑龙江省水利厅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为载体,不断创新手段和方式,努力加强水利普法和水法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依法治水管水环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法治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邓守坤) 【水资源】(1)完成2015年度和“十二五”期末对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直管县人民政府实 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14〕45号),组织完成了对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对13个地市、2个省直管县进行了现场检查,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给黑龙江省政府,由省政府对各地进行了通报。 (2)加强取用水管理基础工作。组织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资源信息汇总和审核,完成2015年度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编制工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组织完成2020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地)、县;组织完成地级行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础资料填报工作。 (3)开展河流水量分配工作。配合松辽委开展拉林河等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和2016年度尼尔基水库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工作;组织完成了乌裕尔河、讷谟尔河、双阳河、牡丹江(黑龙江省内)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并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复。 (4)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完成黑龙江省2016年度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方案编制工作,对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实现监测全覆盖;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和管理工作,监测入河排污口460个。 (5)完成黑龙江省水利厅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关工作。根据国家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和黑龙江省水利厅职能,组织有关处室、单位,印发了2016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完成2016年度黑龙江省水利厅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配合黑龙江省环保厅完成国家考核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吴春山) 【水利规划】2016年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水资源保护规划》《黑龙江省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 划》《黑龙江省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松花江干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修编)》《黑龙江省2015年田间工程与农技服务体系规划报告》《黑龙江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方案》《黑龙江省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黑龙江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实施方案》《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黑龙江省边海防地区水利建设专项规划》《黑龙江省牡丹江莲花水电站以下水电梯级开发调整规划》编制任务。基本编制完成了《呼兰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继续推进《黑龙江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和《黑龙江省阁山水库灌区规划》。(肖建民) 【基本建设】 1.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31.22亿元,完成堤防工程51.48k m,防渗工程117.73k m,护坡工程、护岸工程405.8k m,建筑物38个,堤顶路465.9k m。 2.嫩江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8.73亿元,所有新建堤防、堤防加高培厚、盖重、压渗及垂直防渗等渗控处理、迎水侧护坡、护岸、堤顶道路等工程全部完成;防汛路完成45.41k m,剩余11.90k m,完成总长度的79%;建筑物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3.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续建工程2016年,完成投资22.88亿元,完成年度总投资的91.5%。基本完成北引总干渠乌北50~89k m工程、北引总干渠乌南0~113k m工程、友谊干渠工程、中引总干渠工程、红旗干渠工程、富裕干渠工程、东湖干渠工程以及7个灌区工程。续建乌裕尔河交叉工程、渠首内蒙古侧溢流坝、固滩、两侧堤防工程及总干渠乌北11~50k m工程。新开工建设富嫩线、齐北线铁路桥2座及友谊干渠纸浆厂和富裕干渠齐北线铁路涵2座。 4.胖头泡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完成投资9.43亿元,主要完成了老龙口分洪闸主体工程,17个闸门全部安装完成;分洪口门维修和分洪通道全部完成;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完成96%,雷诺护坡全部完成,泥结石路完成77%,撤退道路完成84%,上堤路完成94%,7座交通桥全部完成,18座闸已完成17座;预警预报系统工程基本建成,正在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5.两座大型水库工程进展顺利奋斗水库2016年完成投资5亿元,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共计完成土石方82万m3、混凝土方5.3万m3。工程于 323 黑龙江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