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

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

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

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

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

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

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

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

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

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

及蒸发率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①定常蒸发率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充分

供给的条件下,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供给蒸发。②蒸发率下降阶段:

当土壤中水分由于蒸发逐渐减少到第一个临界点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毛细管的连续状态逐渐

受到破坏,输送到土壤表层的水分逐渐减少,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明显下降,土壤蒸发量随

之减少,直至毛管断裂含水量。③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管断裂含

水量以下时,土壤通过毛管作用向土壤表层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被破坏,土壤水只能靠分子扩散作

用而运动,土壤蒸发十分微弱,数量极少且比较稳定。

2.简述井群干扰法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

答:适用条件:适用于井数不多、抽水井较集中、开采面积不大的地区(如城乡供水、工矿供

水等集中供水源地)。

计算步骤:(1)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和参数的初步选择。(2)确定允许降深Smax 。(3)拟

定布井方案,依据需水量制定开采量的分配方案。(4)结合布井方案选取合适的非稳定井流公式,

计算承受干扰作用最强或分配开采量最大的井的水位降深。(5 )将计算的水位降深S与允许降深Smax 进行比较。当S <Smax 时,说明规划的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当S≥Smax时,说明开采量是没

有保证的,须调整开采方案并进一步预测。(6)计算未来历年必须的回灌量,依据开采时抽水设备

确定的控制水位标高,计算历年可能的开采量,其与规划需水量之差即为必须的回灌

3.简述数值法开展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是什么?模型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答: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为:①计算的地下水流场应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二者的等

值线基本吻合;②模拟期计算的地下水位应与实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二者的水位动态过程基

本吻合;③实际的地下水补排差应接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变化值;实际的地下水补排差应接

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变化值;④识别后的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结构和边界条件要符合实际

的水文地质条件。

模型识别的方法有:直接解法和间接解法

4.水资源区划工作的一般性原则是什么?

答:水资源分区的原则:①尽量保持流域或水系的完整性。②同一分区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水

土资源条件、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应基本相同或相似;③结合流域规划和供需平衡分析及

水资源总量的估算要求,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保持供排水系统的连贯性。⑤分区级数视评价

区域面积大小而定,面积大的可采取3 ~4 级分区,较小的则采用2 ~3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

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

系进行汇总。⑥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⑦

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利用评价和综合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分区有利于揭示水资源开发

利用中存在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系进行汇总。

5.简述用解析法求解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时,公式的选取需注意哪些方面问题,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答:选取公式时应注意:①根据补给条件和计算的目的与要求,选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公式。。

②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性质和边界条件,选择承压井或潜水井公式及均质或非均质、无限边

界或有限边界、有无渗入补给或越流补给等不同条件下的公式。③选取公式时适当考虑取水构筑物

的类型、结构、布局和井距等,在现有公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依据建立的概念模型和渗流

理论推导新的计算公式。

评价步骤:(1)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进行边界概化,建立概念模型并选取合适

的井流解析式。(2 )利用勘察试验资料获取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在缺少资料地区可引用水文地质

条件相似且能满足精度要求的其他地区参数或经验参数。(3 )根据建立的模型及选用的公式,计

算开采量并检查水位降深,经反复调整计算选出最佳方案进行评价。

6.什么是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的意义和原则有哪些?

答: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

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等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以及对地下水资源在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评价原则:①以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为整体开展评价的原则;②“三水”(大气水、地表水

和地下水)转化,综合考虑的原则;③根据供水目的不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质、量、热统一考虑的原则;④地下水补给、储存、排泄统一考虑的原则;⑤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

衡原则;⑥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⑦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

7.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1)“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以丰补欠”原则,(3)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4)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

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6)全面评价与

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8.简述使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允许开采量的评价步骤。

答:⑴开采区的概化;⑵参数的确定;⑶参数及模型的验证;⑷地下水资源评价。

9.简述运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及计算区的离散化。

答:水文地质条件概化:(1)含水层结构概化,包括含水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参数分区的概化。

(2)地下水流态概化。(3)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概化。(4)初始条件概化。

计算区离散化:将研究区域和计算时段分别分割成若干个小区域(单元)与小时段(对静态模型不

需要),把各单元视为区域的等价区,根据数学模型建立各单元特征点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按单元、按时段顺次求解由这些代数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从而最终得出全区域变量值的集合。

10.中国水资源分布特征有哪些?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答:分布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

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江河泥沙含量及水体污染是我国水资源的一个突出问题。

存在问题: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污染

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用水效率低,严重浪费;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1.地下水文分析法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有哪些?

答:适用条件有:(1)全排型流域,均衡区内其他排泄量占比例较小;(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地下水系统;(3)具有较长系列的测流资料(泉流量、地表径流量等)。

限制条件有:(1)实质属于水量均衡法,集中参数方法(黑箱),不能详细描述系统状态随空

间变化情况;(2)无法准确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评价精度取决于测流和基流分割的精度。

12.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它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一般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预报在一定开采方案条件下

水位降深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②计算在一定开采期限内不超过某一降深的允许开采量;③

进行不同开采方案的比较,以便选择最佳开采方案;④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点:(1)可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2)在基础资料较丰富、可

靠的条件下,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往往比简化条件下的解析解更精确。(3)借助于现有的

商业化专业软件,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变得更加便捷,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缺点:要求有较多的基础资料,如气象水文资料,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动态资料等。

适用条件:精度要求较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

13.简述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⑴岩层中有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先决条件);⑵岩层中有储存、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

(3)有足够的补给来源。

14.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泰斯多边形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①把流域内各降水量观测站绘在流域地形图上;②把降水量观测站每三个用虚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许多三角形;③在每个三角形各边上做垂直平分线,所有的垂直平分线另构成一个多边形网,每个多边形内有一个降水量观测站。最后,根据下面假设和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流域平均降水量。

适用条件: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不均匀的区域。

缺点: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都视为固定不变,与降水的实际情况不符。

15.什么是允许开采量,它和开采量有何区别?

答: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

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

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

水量。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概念不同:开采量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只反映取水工程

的产水能力。而允许开采量大小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大小,同时还受技术

经济条件的限制。故开采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16.简述径流形成过程。

答: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可分四个阶段:①流域降水阶段:降雨量大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对径流形成过程都有直接影响。②流域蓄渗阶段:通常把降雨开始后,到地表径流产生前,降雨的截留、下渗、填洼及蒸散发等雨水的损耗过程概化

为蓄渗阶段。形成坡面的细小水流。④河槽集流阶段:进入河槽的水流沿河槽纵向流动,在流动过

程中沿途汇集于各干、支流的来水,最后流经出口断面,到了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17.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有哪些内容?主要分哪几类?并简述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评价目的和内容。

答:内容:①地下水水质评价;②地下水水量评价(补给资源量、可开采量);③开采后果

分析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④经济评价;⑤开采技术条件分析评价。

分类: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局域水资源评价。

(1)区域水资源评价--范围:一般是指在面积较大的范围内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制定区

域远景发展规划和扩大再生产规划等。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定量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储存

资源量;估算可开采资源量。

(2)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范围:针对某一供水水源地进行的评价工作。局域一般是指开采比

较集中的地段,并且已完成专门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目的:为地下水源地的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确定在开采地段内通过一定的取水构筑物,能保证长期开采利用条件

下的开采量;预测未来水位、水质变化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9.解析法有哪些限制因素,不宜用于地下水开采量的评价?

答:应用条件太苛刻,如边界形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初始地下水面、承压区和无压区并存,且分界线随时间变化、含水层有不均匀越流,存在天窗或有河床渗漏、水井抽水量恒定或某一阶段

恒定、含水层侧向无限延伸,渗透区形状矩形或圆形。

20.什么是补偿疏干法?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应用该方法开展地下水开采量评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补偿疏干法是在含水层有一定调蓄能力的地区,运用水量均衡原理,充分利用雨洪水,扩

大可开采量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有限,但有较大储存量可充分调节,地下水

补给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地区。

应用补偿疏干法开展评价的必要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连续稳定开采;二是

雨季的补给量除满足当时开采外,多余的补给量能把旱季借用的储存量全部补偿回来,而不是部分

补偿。

21.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等雨量线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当流域(或区域)内可选择的降水量观测站较多,且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或地形起伏对

降水量影响显着时,可以绘制年降水等值线图。然后,量算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面积,再通过一定

的计算方法就得到相应的降水量。

适用条件: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着且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区域。

缺点:对雨量站数量和代表性要求较高,实际应用受限制。

22.开展水资源区划的意义何在?

答: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

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

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

23.地下水径流模数法的原理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答:原理是:考虑到在一个地区内岩溶发育程度相差很大而补给条件相近,可以认为地下暗河

的流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即在岩溶发育程度和补给条件相似的地区内,单位补给面积内的地下径流

量一般是定值。适用条件:如果岩溶区暗河通道的“天窗”很少或埋藏很深、流量又大,用截流总

和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较困难时,则可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

用途:(1)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表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可用类比的方法估算

类似条件地区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3)地下水径流模数图可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图件

之一。

25.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客观运行法。

答:美国气象局系统采用的方法,将区域(流域)均分网格,得到很多格点(交点),用邻近

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上的雨量,取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平均降水量。每

个格点的雨量是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距离平方的倒数作为权重,用各站的权重系数乘以各站

同期降雨量,取总和;区域(流域)平均降水量即是格点雨量之和。

26.水资源区划工作的技术原则有哪些?

答:区域地理环境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水域规划主导使用功能为主,结合考虑现状使

用功能和超前性原则;水量与水质统一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

原则。

27.简述开采强度法的适用条件和基本原理。

答:基本原理:在开采区范围内,把井位分布均匀、各井开采量基本相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的区域概化为一个或几个形状规则的开采区,再将该区分散井群的总开采量化成开采强度,通过建

立和求解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方程,得到水位降深与开采强度间的解析式,由此推求设计降深时的开

采量或一定开采量时的水位降深,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适用条件:含水层分布面积较大、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者在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开采地

下水时,由于补给路径长、水力坡度小,输送缓慢,开采量的组成中常有较大比例的储存量,因而

形成非常稳定的开采动态;井数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时可采用开采强度法;利用开采强度

法可以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28.区域水资源计算都需要哪些基本资料?在径流还原计算工作中,还原水量包括哪些方面?

答:本区域内和邻近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本区域的流域特性资料;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区

域内水文地质特性资料;社会经济资料;水质监测资料。

还原水量包括:测站以上农业灌溉耗水量;城镇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耗水量;跨流域引水量;

河道分洪决口水量;水库蓄水量;由于水面扩大而增加的蒸发耗水量等

29.简述试验外推法注意的事项及 Q-S 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答:(1)水文地质条件;(2)水位降深;(3)抽水井结构。

30.简述入渗的时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答:Ⅰ. 渗润阶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

水量为止,此时下渗强度较大;Ⅱ. 渗漏阶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断填充毛管孔隙,直

至达到饱和含水量为止,本阶段入渗强度逐渐减小;Ⅲ. 渗透阶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

向下渗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渗水流呈饱和隐定流,入渗强度最小

影响入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土壤前期含水量。

(2)透水性能取决于土壤质地、空隙多少与大小;前期含水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吸水能

力的大小。

(3)降水特征:主要是雨强、降雨历时和过程分布等。

(4)下垫面条件:主要有地面坡度、植被、土地利用程度等

31.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⑴优点:①建立了地下水动态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程系数可很好地反映二者间相关

程度的大小,回归模型可精确、真实地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②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便于解决一些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

质问题。

⑵缺点:相关因素间的多重相关性会使模型失真;资料匮乏时,一些影响较大、关键性相关因

素无法获得,致使模型的决定系数过低,精度大大降低。

⑶适用条件: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参数较少,对含水层内部结构尚不很了解,但有较长系

列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区,尤其是有多年开采历史资料的稳定开采水源扩大开采规模时的地下

水资源评价。

32.简述影响径流的因素。

答:(1)气候因子:①降水: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在流域上的

分布、暴雨的移动方向等。②其他影响蒸散发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例如温度、风、相对湿度和季节。

(2)下垫面因子: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植被类型、土壤类型。②流域几何特征: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海拔、坡度、坡向、水网类型。

33.绘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勾绘时应注意:①根据选用站点的资料精度情况,将其划分为主要点据、一般点据和参考

点据;②绘图前要了解当地水汽来源、降水成因、降水分布趋势及其量级变化等;③注意地形对等

值线图的影响;④与年径流量、陆地蒸发量等值线图进行对照比较,力求三要素间协调平衡。

34.降水量等值线图合理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答:A.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靠近水汽来源的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

背后的平原、谷地的降水量一般较小。B.检查绘制的等值线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与以往

绘制的相应等值线有无大的差异。C.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间是否

符合水量平衡原则。

35.河流水量分析与计算的方法都有哪些类型?

答:计算类型:A)成因分析法。通过对观测资料或实验资料的分析,建立某一水文特征值与其

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势。B)地理综合法。利用已有固定观测站点的长

期观测资料确定河流水文特征值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预估无资料流域未来水文情势的方法。C)数理统计法。根据河流水文现象的随机性特征,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值系列的统计规律,并进行概率预估,从而得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所需要的设计水文特征值。

36.简述河川径流量分割中,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及退水曲线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水平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没有建立在分析地下水对河流补给规律的基础上,忽视了

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与河水间不同的水力联系,分隔出来的地下水补给量随意性比较大。

但这两种方法简便易行,有一定精度。该方法只适应于地下水与河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情况。因退

水曲线是从实际资料中分析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补给河流的基本规律,但理论尚不完善,且在推求退水曲线和展延退水曲线过程中存在人为性因素。

37.简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原则。

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即合理开发、统筹兼顾并优先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以流域水

系为系统,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本区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

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最大可利用量,即根据

水资源条件、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及生态环境条件,可被一次性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地表水资

源可利用量是一次性的,回归水、废污水等二次性水源的水量均不计入其内。

3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答:⑴在天然水质差的干旱、半干旱区及内陆地区,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时,应扣除不符

合供水要求,利用受到限制的那部分水量。⑵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水污染问题,尤其是“三废”排放对地表水造成的严重污染。⑶在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保证自然生态条

件维持在最基本的限度内,不致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

39.地下水资源评价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答:a. 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b. 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c.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

下水水质。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

水动态、地下水水质。d.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对岩溶地下水分布

区还应搞清楚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42.简述非稳定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44.运用水量平衡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限制该

方法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优点:原理简单,方法灵活,计算简便,适用范围广,成果要求可粗可细,即适应性强。

⑵缺点:均衡项目有时较多,实测均衡要素野外工作量大,部分均衡要素难以准确测定;对开

采条件下各要素的变化及边界条件的确定比较困难,有时计算精度不高。

⑶适用条件: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与排泄条件简单、水均衡要素容易确定、开采后变化不大

的地区。实际中经常用于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

使用微课教学的好处

使用微课教学的好处 石横镇中心小学万克军 微课具有“短、小、少”等特点,课堂上弥补了教学的缺陷,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优质微课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一、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往往是些重点、难点,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时,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解疑,将学生的疑问讲解透彻。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较为经典的题型就是“间隔植树”问题,两端要不要栽树,我们的学生往往将这个问题搞混。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手段,给学生播放视频,告诉学生,植树问题,两端都要栽。然后可以从中抽离出数学模型,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间隔”这一概念有着更透彻的认识。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训练,多找一些有关植树的问题,同时,也能用线段图辅助教学,让学生画三个点之间有两条线段,画五个点之间有四条线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再给以相应的情景,线段就相当于路段,点则是树苗,告诉学生,树苗的数量总是比路段的数量多一。有个这样的一个结论做依托,下次再遇到类似植树的问题,学生们不就会再犯迷糊了。 二、微课有利于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时的联系性思维不强,如果仅靠教师的提醒,让他们去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数学

的兴趣。微课内容较为短小,信息精炼,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微课又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式较为新颖,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学习。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到时,采用的是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等面积的矩形,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类比矩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这一公式时,就要求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关于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而这二者学习时间相差较远,这个时候,教师就能够通过微课,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知识回忆,让他们先回忆起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在通过flash动画,设计出平行四边形剪切成矩形这一动画,想学生直观地反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生的学习分为两大块,大部分是在学校,一小部分则是在家的自学。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对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有了不小的帮助。教师根据课程的进行情况,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同时给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上网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QQ群,将课堂上用过的课件在群中共享,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回顾课堂内容,进行自学。 微课的使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能够分享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学习手段。合理地利用微课,能够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深化教学影响,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 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 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 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工具媒体 4.对抗 5.功能目标 6.副语言眼神 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 ?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 ?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 ?讲授法的类型()。 A .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 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书本中心 D .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 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 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 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微课程及教学应用

微课程及教学应用 莲塘第二小学李晓冬 通过观看《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微课程及教学应用》这两门课,我对微课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有了不少的收获。 当今社会已进入数据时代,微课程的简便开发和制作引起教育界教学方法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的应用研究探索,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和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时代的新课题,于是,“微课”就应运而生了,现列举一些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研究体会。 1、授课PPT课件模式:录制解说旁白及播放记时;此制作方式特点是微课程制作流程简单,不用录屏软件,但设计PPT课件要很细心,且不能播放链接媒体、不能做批注,所以教师不常用这种微课程制作模式。 2.录屏模式解说模式微课程的制作步骤: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制作授课PPT课件;安装录屏软件,设置不加入摄像头画面;按照微课程教学设计一边播放PPT 课件一边解说一边录屏;用录屏软件进行简单的编辑,如加片头片尾、加背景音乐等;在录屏软件中导出视频(MP4)。此制作方式特点是微课程制作流程较多,要有录屏的技术的经验,但制作PPT课件较容易,一边播放课件一边可以批注,

点击移动鼠标,引起学生的注意,播放PPT的速度也随意调整,所以教师常用这种微课程制作模式。 3、录屏模式+教师头像+解说模式: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制作授课PPT课件;安装录屏软件,设置加入摄像头画面;按照微课程教学设计一边播放PPT课件一边解说一边录屏;用录屏软件进行简单的编辑,如加片头片尾、加背景音乐等;在录屏软件中导出视频(MP4)。此制作方式特点是微课程制作流程也较多,要有一定录屏技术及经验,但制作PPT课件较容易,一边播放课件一边可以批注,点击移动鼠标,教师的讲课的神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觉孤独,所以教师最常用这种微课程制作模式。 4、录屏模式,黑板+解说模式: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安装录屏软件(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另加);打开画笔软件,将背景设为黑色,笔设为白色;按照微课程教学设计一边在黑板板书一边解说一边录屏;用录屏软件进行简单的编辑;在录屏软件中导出视频(MP4);此制作方式特点是微课程制作流程较多,要有一定录屏技术及经验,但不用制作PPT课件,如教师的语言表达很好,也能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外国教师最常用这种微课程制作模式。 5.动画模式: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用Flash 软件进行动画微课程制作,或从教育资源中获取动画微课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B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类型:考试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作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基本标志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2.下列哪部著作被西方社会认为是“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A.《课程论》 B.《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C.《儿童与课程》 D.《理解课程》 3.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面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抽出后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分出观点和事实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 A.专心审思练习巩固 B.预习学习练习复习 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 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

6.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管理关系 7.现代教学论所说的“三中心”不包括 ( )。 A.活动中心 B.经验中心 C.社会中心 D.儿童中心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9.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暗示法 D.实习法 10.“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美国教育家()。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福禄倍尔 D. 杜威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A.大教学小课程 B.大课程小教学 C.两者相互交叉 D.两者循环联系 2.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包括()。 A.历史基础 B.文化基础 C.社会基础 D.心理学基础 3.行为性目标的特点是( )。 A.目标明确、具体 B.可操作性强 C.容易评估 D.突出了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4.复述策略包括()。 A.画线 B.抄写 C.做记录 D.批注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课堂叫做“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微课发端于微博,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推广,小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叫做“微课”的教育形式。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专家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3.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4.典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开放课堂 5.“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 )。 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 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五个层次。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 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一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一交替的办法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8.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 ______——和反省与评价。 9.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一素质。 10. 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____、解释和____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 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微课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9867569.html, 微课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微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它能够把比较繁多、冗长的理论知识进行微型化、碎片化、可视化,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简便和轻松了。“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关键词:美术课堂微课教学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这一新生事物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尤其在美术教学中,用微课程可以制作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了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的制作,可以是教师现场示范的录制,也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制作。在美术课堂中,笔者也尝试“微课”这一新生事物,发现学生接受快、兴致高。从美术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它拥有良好的发展和推广前景,节省课堂时间,事半功倍。 一、美术“微课”的特点 在美术“微课”教学中,教学视频作为“微课”教学的核心,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掌握的知识点与学习兴趣,设置微课时间。与课堂上贯穿始终的PPT课件相比,“微课”更能抓住主要知识点进行阐述,更加凝练。 在教学内容方面,“微课”内容相对较少,短小精悍。其教学目的是在于解决美术课堂上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正确反映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环节。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单,所以又称微课堂。 在资源容量方面,微课程可以用随身的手机录制,制作简单方便,且视频容量小,视频支持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同时它还可以被方便灵活地上传到微博、班级博客等,方便学生课下学习观看,不明白的地方可反复观看,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事实证明,在“微课”资源结构中,资源使用便利,教学内容指向明确,重难点能顺利得以解决。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 二、如何上好美术“微课” (1)取舍课题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既然上的是一种微型课,那就不可能像40分钟课堂那样大容量地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炼课题内容。如果课题切入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不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 1、在西方,夸美纽斯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657年,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期 望在泛智学校,学生“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学科。”课件夸美纽斯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这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2、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中多次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r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是名词。原意为”跑到“。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3、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 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4、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与教育是一致的,意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狭义的 教学则指学校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从教育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而言,狭义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包含关系、相互独立关系、交叉关系、循环关系、 6、杜威的课程理论: A、提出了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问题。 B、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 C、提出了实施 课程的新的方式。由于时代和科学的局限,杜威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杜威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对课程本身都是有根本性意义的。 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 7、虽然课程的发展与研究有一个丰富而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 学中相对独立的分离出来,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之后,随着专注于课程问题研究的课程论专家的出现及课程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各科课程研究方式方法及理念的改变,使课程研究渐趋科学化和专门化。课程论在20世纪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课程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经具备了建立自己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美国20年代以科学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课程改革运动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8、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集课程研究 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之后,课程研究流派纷呈,标志着一个课程研究专门化学科时期的到来,在20世纪早期的课程科学化运动中,博比特和差特斯是主要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为科学化的课程研究以及泰勒的课程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泰勒及其“泰勒原理”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贡献,他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分”、“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原理”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太累是课程理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泰勒原理”是由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就“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来说。首先,“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是课程开发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遍被采用的程序模式,起吐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 (D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 A.经济危机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社会效率运动 ( D )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A ) 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 B )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 )5.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B.活动分析C.目标分析D.工作分析 ( A )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D )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学生兴趣B.学科兴趣C.实践兴趣D.技术兴趣 ( D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泰勒B.费尼克斯C.布鲁纳D.施瓦布 ( C )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 A.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吉鲁 ( B )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这个概念。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A )11.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 C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B.调查C.审议D.实验 (A )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 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D经验理性. ( B )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 A.博比特B.吉鲁C.施瓦布D.查特斯 ( C )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_的追求。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都不对 ( C )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B.斯腾豪斯C.拉特克D.夸美纽斯 ( A )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 ( A )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 ( A )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B )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二、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 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微学习区别于我们传统的系统课程化教学,被表述为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Lindner,2004)。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发散而灵活,具有学习时间短时化、学习内容微型化与多媒体化、学习个性化等特点。当前,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面临着课时少、课本知识陈旧、理论知识相对碎片化、学生基础水平差距大等问题,仅依靠课堂的系统性教学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微学习是基于碎片式教学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具有系统性教学所不具备的深刻性和主题性优点,若能合理地应用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信息技术科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微学习是一种非正式的范在学习,其形式丰富多样,且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扩充。笔者以“微型学习”、“微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关键词在维普期刊数据库里搜索,共搜到相关文章38篇。综合分析可得,目前开展微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微博、微课件、APP、PC屏保、短信等几种形式。 1. 微博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实现即时分享。用户可以以140字文字更新信息,同时支持图片、视频多种媒体的展示与分享,又能让观者与发布者实现互动,表现力丰富。而用户只需要拥有接入网络的PC或者手机就能使用,基本上没有技术门槛,可行性比较高。 2. 微课件 微课件与普通课件一样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也能对学习流程进行控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由于微课件的学习时间端,内容以精简深刻,要在短的时间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与学生的互动,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开发设计者的要求也很高。且若要实现在线学习,还需要购买网络空间。 3. APP 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简称APP。由于是基于智能手机的运行平台,其表现力也十分丰富,同样可以实现多种媒体的展示与人机、人人之间的互动,能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据了解,大部分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但是要开发APP要求教师首先要掌握系统的APP编写技术,且目前市场上智能手机系统较多,就算只是发开主流的IOS和Android版本也非常耗时耗力。

(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河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育教学原则的教育专著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2、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罗杰斯 B.论语 C.赫尔巴特 D.杜威 3、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情景模式 D.惠勒模式 4、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 A.经验课程B.综合学科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八年研究B.活动分析C.解放兴趣D.科学主义 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 A.巴班斯基B.维果茨基C.凯洛夫D.列昂节夫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8、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 A. 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 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鲁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1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2、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3、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 A.合作学习策略 B.活动性策略 C.生活性策略 D.教学互动策略 14、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