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毒理学

毒理学飞升神卷 一.名词解释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2.毒性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3.接触生物学标志物 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 4.LD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二.填空题 1.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现象称

为代谢排毒,经生物转化其毒性增强的显现称为活化。 2.实验动物染毒方法主要包括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涂抹染毒和注射染毒四种。 3.毒理学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4.有些有机溶剂的LD50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可以相差很大,将物质的挥发度考虑在内的毒性称为相对毒性。该毒性指数对有机溶剂来说,更能反映化合物经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危害程度。 5.非整倍体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倍体,增加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倍体。 6.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称为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8.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I 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0.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11.经呼吸道染毒包括人工染毒和自行吸入染毒,其中自行吸入染毒又分为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两种形式。

糖的生理功能

第七章糖代谢 第一节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一)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糖是最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储存能量,维持血糖 糖在体内可以糖原的形式进行储存,这是机体储存能源的重要方式。当机体需要时,糖原分解,释放入血,可有效地维持正常血糖浓度,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地能量供应。 (三)提供原料,合成其他物质 糖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为体内其他含碳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糖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酸和甘油,进而合成脂肪;可转变为某些氨基酸以供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可转变为葡萄糖醛酸,参与机体的生物转化反应等;因而糖是人体重要的碳源。 (四)参与构造组织细胞 糖是体内重要的结构组织 (五)其他功能 糖能参与构成体内一些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二、糖代谢概况 糖的合成代谢包括糖原合成、糖异生和结构多糖的合成;糖的分解代谢包括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原分解等。 第二节糖的无氧氧化 (一)概念: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无氧氧化,又称糖酵解。(二)反应过程 1.葡萄糖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 (1)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 (2)6-磷酸葡萄糖生成6-磷酸果糖变构酶 (3)6-磷酸果糖生成1,6-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 (4)磷酸丙糖的生成醛缩酶 2.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 (1)3-磷酸甘油醛氧化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磷酸甘油酸激酶(3) 2-磷酸甘油酸的生成变位酶 (4)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生成烯醇化酶 (5) 丙酮酸的生成丙酮酸激酶

3.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乳酸脱氢酶 (三) 反应特点 1.没有氧参与。 2.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净生成3分子ATP 。 3.有三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 4.红细胞中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四) 生理意义 1. 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 2. 糖酵解是红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3. 2,3-二磷酸甘油酸对调节红细胞的带氧功能有重要意义。 4. 某些组织在有氧条件下仍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 (五) 糖酵解的调节 1. 激素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的诱导 2. 代谢物对限速酶的变构调节 1,6-二磷酸果糖、ATP 、AMP 等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 激活剂。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 (一) 概念: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彻底氧化为CO 2和H 2O 的过程称糖的有氧氧化。 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产能的主要方式。 (二) 反应过程: 1. 葡萄糖生成丙酮酸 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2.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下氧化脱羧,并与辅酶A 结合生成乙酰CoA 。此反应不可逆,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HSCoA + NAD +NADH+H +CO 2++C=O COOH CH 3C CH 3O ~S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三种酶组成的多酶复合体,有5种辅酶,即TPP 、硫辛酸、FAD 、NAD + 和HSCoA ,分别含有B 1、硫辛酸、B 2、PP 、泛酸等维生素。当这些维生素缺乏将导致糖代谢障碍。 3. 乙酰辅酶A 彻底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完整版)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英文缩写

生物化学英文缩写第一章蛋白质 氨基酸分类 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 甘氨酸 Ala 丙氨酸 Val 缬氨酸 Leu 亮氨酸 Ile 异亮氨酸 Pro 脯氨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 Ser 丝氨酸 Cys 半胱氨酸 Met 蛋氨酸 Asn 天冬酰胺 Gln 谷氨酰胺 Thr 苏氨酸 3、芳香族氨基酸 Phe 苯丙氨酸 Trp 色氨酸 Tyr 酪氨酸 4、酸性氨基酸 Asp 天冬氨酸 Glu 谷氨酸 5、碱性氨基酸 Lys 赖氨酸 Arg 精氨酸 His 组氨酸 Hb 血红蛋白 Mb 肌红蛋白 PrP 阮病毒蛋白 PI 等电点 CD 圆二色光谱 NMR 核磁共振技术第二章核酸 cAMP 环腺苷酸 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 hnRNA 不均一核RNA m7GpppN 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 CBP 帽结合蛋白 PABP poly(A)结合蛋白 ORF 开放阅读框 DHU 双氢尿嘧啶 ψ假尿嘧啶核苷 m G,m A 甲基化嘌呤 snmRNA 非mRNA小RNA snRNA 核内小RNA snoRNA 核仁小RNA scRNA 胞质小RNA siRNA 小片段干扰RNA 第三章酶 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 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 酶II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 黄素腺嘌呤核苷酸 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 PCR 聚合酶链反应 BAL 二巯基丙醇 PAM 解磷定

第四章糖代谢 SGLT Na 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GLUT 依赖一类葡萄糖转运体 G-6-P 6-磷酸葡萄糖 PEK-1 6-磷酸果糖激酶-1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FBP-2 果糖二磷酸酶-2 TAC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GSH 谷胱甘肽 UDPG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PKA 蛋白激酶A 第五章脂类代谢 FA 脂肪酸 PG 前列腺素 TX 血栓烷 LTs 白三烯 CM 乳糜微粒 FFA 游离脂肪酸 HSL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ACP 酰基载体蛋白 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LDL 低密度脂蛋白 IDL 中密度脂蛋白 HDL 高密度脂蛋白 SRS-A 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 5-HPETE 氢过氧化廿碳四烯酸PA 磷脂酸 PIP 2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IP 3 三磷酸肌醇 RCDP 康-亨综合症 MV A 甲羟戊酸 SCP 固醇载体蛋白 CE 胆固醇酯 LRP LDL受体相关蛋白 HL 肝脂酶 FC 游离胆固醇 CERP 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LCAT 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转移酶第六章生物氧化 Fe-S 铁硫中心 CoQ 辅酶Q(泛醌) F P 2 黄素蛋白-2(人复合体2) Cyt 细胞色素 OSCP 寡霉素敏感蛋白 DNP 二硝基苯酚 mtDNA 线粒体DNA CP 磷酸肌酸 ROS 反应活性氧类(自由基) SOD 超氧物歧化酶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GPT 谷丙转氨酶 ALT 丙氨酸转氨酶 GOT 谷草转氨酶 AST 天冬氨酸转氨酶 IMP 次黄嘌呤核苷酸 CPS-I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AGA N-乙酰谷氨酸 OCT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5-HT 5-羟色胺 FH 4 四氢叶酸 SAM S-腺苷甲硫氨酸 NOS 一氧化氮合酶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HGPRT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PRPP 磷酸核糖焦磷酸 6MP 6-巯基嘌呤 MTX 甲氨蝶呤 5-FU 5-氟尿嘧啶 FUTP 三磷酸氟尿嘧啶核苷

葡萄糖醛酸酶

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α-葡萄糖醛酸酶是木聚糖类半纤维素完全降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酶,它在构建彻底降解半纤维素的基因工程菌和半纤维素酶制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生物技术潜力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木聚糖的结构着重介绍α-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机理、酶活分析、酶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木聚糖;α-葡萄糖醛酸酶;作用机制;基因重组技术 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个重要的异源多糖,它以其数量大,组分易提取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1]。因此,各国政府都不断投入对木聚糖类半纤维素酶的研究。尤其是石油危机引起的价格战更促使了人们对半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半纤维素酶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食品加工、饲料、纸浆溶解及纸浆漂白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主要是集中在内切木聚糖酶的研究上[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秸杆成为环保负担,而秸杆中约94%的半纤维素是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聚糖[1]。如果将其生物降解为木糖和少量其它单糖,可以用作基本碳源生产各种发酵产品,如有机酸、氨基酸、单细胞蛋白、糖醇、工业酶类、溶剂或燃料。但是,彻底降解木聚糖需要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酶系统的协同作用。这个木聚糖降解酶系是由内切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组成的。α-葡萄糖醛酸酶在开发木聚糖类半纤维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生物技术潜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将从木聚糖类半纤维素的结构、酶作用机制介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 木聚糖的结构 木聚糖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最丰富的半纤维素,它是一个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木聚糖主链上带着一些不同的取代基像乙酰基、阿拉伯糖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和阿魏酸残基等而构成的[2]。为了保证植物细胞壁的刚性,木聚糖则与细胞壁聚合物果胶质和木质素相连接,其中阿魏酸与果胶质和木质素中的酚酸残基形成共价键,并通过阿拉伯糖基连到木聚糖主链上。细胞壁的木质素与4-O-甲基葡萄糖醛酸之间则通过4-O-甲基葡萄糖醛酸以酯键连接到木聚糖主链上[3]。大多数硬木半纤维素是O-乙酰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它是一条约70个β-木糖吡喃型残基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的木聚糖主链(平均聚合度在150~200之间),平均每10个木糖残基就由α-1,2键连上一个4-O-甲基葡萄糖醛酸取代基。硬木木聚糖被高度乙酰化,每十个木糖单位的C-3和C-2位置上带有7 个O-乙酰。用碱抽提木聚糖时,这些乙酰基很容易去除[4]。 软木和禾本科植物半纤维素中的木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平均聚合度在70~80之间),平均每6个木糖单位带有一个4-O-甲基葡萄糖醛酸取代基,每8~9个木糖残基带一个α-L-阿拉伯呋喃糖单元,与硬木半纤维素相比,是未乙酰化的[2,4]。秸杆半纤维素就属于此类。 2 α-葡萄糖醛酸酶在木聚糖水解中的作用机理

名词解释

1.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 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 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 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 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 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 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 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 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 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 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 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 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 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 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 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 3、大量胸腔 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

生物化学总结下 生科 第八章 糖代谢 一名词

生物化学总结下 ————By 生科2005 狐狸Z 第八章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糖酵解途径: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的最主要的途径。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在人体组织中,经无氧分解为乳酸和少量ATP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故称为糖酵解作用。 糖的有氧氧化: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的作用 糖原储积症:是一类以组织中大量糖原堆积为特征的遗传性代谢病。引起糖原堆积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 底物循环:是指两种代谢物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的单项互变过程。催化这种单项不平衡反应的酶多为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 乳酸循环:指肌肉收缩时(尤其缺氧)产生大量乳酸,部分乳酸随尿排出,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和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在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肌肉-肝-肌肉)称为乳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己糖磷酸支路。 糖蛋白:由糖链以共价键与肽链连接形成的结合蛋白质。 蛋白聚糖:由糖氨聚糖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别构调节: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以次级键结合,使酶分子的构想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共价修饰:指一种酶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通过共价键结合或一曲某种集团,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由此实现对代谢的快速调节。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底物在脱氢或脱水时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高能磷酸根直接转移ADP给生成ATP的方式。 激酶:使底物磷酸化,但必须由ATP提供磷酸基团催化,这样反应的酶称为激酶。 三羧酸循环:乙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这种循环也称为柠檬酸循环,它不仅是糖的有氧分解代谢的途径,也是机体内一切有机物的碳链骨架氧化成二氧化碳的必经途径。 1、什么是糖酵解?写出糖酵解过程的11步酶促反应方程式。 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经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固称糖酵解作用。糖酵解:葡萄糖 丙酮酸。此反应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1)葡萄糖激酶作用下: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2)己糖磷酸异构酶作用: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 (3)果糖磷酸激酶作用: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 (4)醛缩酶作用:果糖-1,6-二磷酸→二羟基丙酮+甘油醛-3-磷酸

糖代谢

四. 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一)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 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 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液 1.两个阶段:a. 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 + H+及CO2 b. 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1)6-磷酸葡糖在氧化阶段生成磷酸戊糖和NADPH A. P172公式 B. G-6-P 1 2 3 5-磷酸核糖 (1: NADP+ NADPH+H+6-磷酸葡糖脱氢酶(脱氢) 2:H2O 内酯酶(脱水) 3: NADP+ NADPH+H++CO2) 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脱羧) C. 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磷酸葡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NADP+接受生成NADPH + H+。 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 (2)经过基团转移反应进入糖酵解途径 A. 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 (3-磷酸甘油醛)、4C (4-磷酸赤藓糖)、6C (6-磷酸果糖)、7C(7-磷酸景天糖)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B. 这些基团转移反应可分为两类: a. 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反应,转移含1个酮基、1 个醇基的2碳基团;接受体都是醛糖。 b. 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反应,转移3碳单位;接受体 也是醛糖。 C. P173公式 D. 第二阶段反应意义: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

醛而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 a.磷酸戊糖途径的总反应式: 3×6-磷酸葡糖+ 6 NADP+2×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NADPH+ 6H++3CO2 b.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1)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2)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 (3)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4)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得5-磷酸核酮糖)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 2. 磷酸戊糖途径受NADPH/NADP+比值的调节 6-磷酸葡糖脱氢酶: 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糖进 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 此酶活性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影响,比值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激活。另外NADPH 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

糖生物学_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期末考核 课程:Glycobiology 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 学号:*** 班级:*** 时间:****

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摘要:糖基转移酶一类是能够催化糖基从激活的供体转移到特定的受体分子上的一类酶,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并形成了超基因家族。糖基转移酶广泛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物学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综述了糖基转移酶的分类、分离鉴定方法及在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糖基转移酶,分类,分离鉴定,生物学功能 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GT,EC 2.4.x.y)是一类催化糖基转移的酶,通过产生糖苷键将供体糖分子或相关基团转移至特异的受体上。糖基转移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其所催化的糖基化反应是最重要的生物学反应之一,直接参与二糖、单糖苷、聚糖苷等的生物合成。糖基供体分子包括双糖、多糖、1-磷酸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植物中最常见的供体为UDP-Glc。受体可以是糖类、脂类、蛋白质、抗生素和核酸。糖基转移酶催化供体-受体形成α、β两种糖苷键,产物为多糖、糖蛋白、糖脂以及糖苷化合物等。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真核生物中约1%的基因编码糖基转酶。 1糖基转移酶的分类 目前,对糖基转移酶的分类主要根据Campbell等提出的GT Family 分类系统(数据收录在CAZy数据库中)。糖基转移酶作为高度分歧的多源基因家族,根据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催化特性以及保守序列对其进行分类。因此,一特定的糖基转移酶既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鉴定其底物,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与已知酶基因或酶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对其进行分类。目前,依据这种分类方法,糖基转移酶被分为94个家族。根据其的折叠方式可将绝大多数酶分为两个超家族,GT-A超家族和GT-B超家族(图1)。根据催化反应机制、产物的立体化学异构性,在这两个超家族中糖基转移酶又分为反向型和保留型两大类(图2)。 GT-A型折叠的空间结构有两个紧密相连的β/α/β类Rossmann折叠区域。GT-A家族成员需要一个D-X-D基序用来结合二价金金属离子(多为Mn2+),这有助于UDP-糖供体的PPi在酶活性位点上的固定,对于催化反应是不可或缺的。GT-A难以识别UDP-糖供体以外的供体,所以受体的多样性较低。GT-B型折叠的空间含有两个正对的β/α/β类Rossmann折叠区域,连接方式灵活。GT-B成员无需二价金属离子维持活性,这是GT-B与GT-A家族成员的一个显著区别。此外,通过结构分析和PSI-BLAST发现了由跨膜GT组成GT-C超家族,其折叠方式全为反向型,活性位点位于长环部,一般含有8-13个跨膜螺旋。

糖代谢作业

糖代谢作业 1、简述葡萄糖无氧分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葡萄糖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葡萄酸至丙酮酸(糖酵解过程),反应在细胞液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反应在线粒体膜上进行;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第一阶段:糖酵解 糖酵解第一阶段: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3步 1,6,—二磷酸果糖 第二阶段:糖的裂解过程 1,6,—二磷酸果糖 2步两分子的磷酸丙糖 第三阶段:产能阶段 两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 5步两分子丙酮酸 总反应式 G+2NAD+2ADP+2Pi 2丙酮酸+2NADH+2H +2ATP +2H2O 特点:1、整个过程无氧参加; 2、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从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4、一次脱氢,辅酶为NAD+,生成NADH+H+。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乙酰CoA的生成 总反应式: TPP,FAD, 硫辛酸,Mg2+ 丙酮酸脱氢酶系三种酶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六种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COASH、FAD、NAD+、Mg2+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总反应式: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CoASH+3NADH+3H+ +FADH2+GTP 特点:1、需氧 2、不可逆:三个限速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体) 3、两次脱羧、四次脱氢(三次受体是NAD,一次是FAD)、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4、共产生10molATP 三羧酸循环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1)缩合反应柠檬酸合酶 2)柠檬酸异构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 第二阶段:氧化脱羧 3)异柠檬酸氧化生成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5)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琥珀酰CoA合成酶,生成一分子CoASH 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FADH2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8)草酰乙酸的再生苹果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3、简述三羧酸循环过程及其调节。 4、详细列表计算1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多少A TP? 其中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各 生成多少?P243 5、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6、简述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其调节。 糖原合成: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在体内相应酶的作用下合成糖原的过程。 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液 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葡萄糖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激酶(肝) 2.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1-磷酸葡萄糖 3.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4. α-1,4-糖苷键式结合 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糖原n+1 + UDP 5.糖原分枝的形成(分支酶)

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陈 辉 和娴娴 (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 050018) 摘 要:对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讨论了各方法的局限性,并且对其工艺进行分析。结合贵金属铂催化剂对葡甲苷的伯羟基进行选择性催化氧化,合成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的工艺进行讨论。指出催化氧化法合成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反应工艺条件温和、催化活性好、氧化选择性高,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葡萄糖醛酸 制备方法 催化氧化 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on glucuronic acid and its lactone CHEN hui ,HE xian xian (Th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18)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glucuronic acid and its lactone is introducted briefly, and the process is analyzed. The catalyst used in this study was a combination of the noble metal palladium which had the advantage of selectively oxidizing primary hydroxide radical which was a unique assistant oxidant.It was conclued that the catalytic oxiding technology had some industrial feasibilitywith the moderate condition and the high oxidative selectivity. Key Words: glucuronic acid; preparation methods;catalytic oxidation; 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葡萄糖醛酸的分子结构为葡萄糖6位上的醇基被羧基置换。在人和动物体内,葡萄糖醛酸是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为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体的形式存在的。在微生物中,葡萄糖醛酸常以细菌分泌的多糖形式出现,个别细菌也有从6-磷酸葡萄糖经过肌醇形成游离的葡萄糖醛酸的途径。以葡萄糖醛酸为基础, 制备了与铂的络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作用的药物[1]。在肝脏中以葡萄糖醛酸盐或配合物的形式存在葡萄糖醛酸能与含有羟基、羧基、巯基等有毒物质结合,形成无毒或低毒的配合物而由尿排出[2]。 葡萄糖醛酸内酯,其化学成分为:D-(+)-呋喃葡萄糖醛酸γ-内酯[3],分子式为C6H8O6。在植物体内内酯通常以与其它碳水化合物形成聚合物形式存在;在人体器官中,形成无毒或低毒的葡糖醛酸结合物而由尿排出,起到保护肝脏及解毒作用,因此可作为一种肝脏解毒剂和免疫功能调节剂,是常规的保肝护肝良药。除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外,葡醛内酯及其后续产品还是功能性饮料和食品、减肥药、化妆品等的主要添加剂,具有补充体能、改善缺氧、滋养肌肤、延缓衰老的功效,其市场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在医药领域的需求[4]。 1 葡萄糖醛酸及内酯制备方法概述 现行生产工艺中一般以多糖( 如淀粉)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氧化剂来氧化其结构单元中的伯

药理名词解释

1、(L)药物效应动力学 又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L)药物代谢动力学 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L)吸收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M)pK a值 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5、(M)离子障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细胞膜的一侧,不易穿过细胞膜,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L)首关消除 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7、(L)分布 药物吸收后,通过循环向全身组织输送的过程。 8、(L)时效曲线 标准答案:用曲线表示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9、(L)血浆半衰期 标准答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t1/2)。 10、(M)生物利用度 标准答案: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F=A/D,D表示给药剂量,A表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11、(M)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 血管外给药的AUC与静脉注射后的AUC之比。12、(M)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 药物剂型不同,其吸收率不同,F=试药AUC/标准药AUC,可作为评比药物制剂的质量指标。 13、(M)零级消除动力学 :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速度与C0无关,故以恒速进行(也称定量消除);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14、(M)一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以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药物半衰期与药物浓度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5个t1/2后可达稳态。15、(M)稳态血浓 标准答案: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剂量相等,则经过5 个t1/2后,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即为稳态。 16、(H)血浆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若干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单位为L/h,为肝、肾等器官的药物消除率的总和,CL=RE(消除速率)/Cp(当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17、(H)表观分布容积(V d) 标准答案: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18、(M)药物作用 标准答案: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19、(L)药理效应 标准答案: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 20、(L)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反应。 21、(L)药源性疾病 由药物引起的、较严重的、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22、(L)副反应 在治疗剂量下发生,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其他效应。 23、(M)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4、(L)停药反应由于突然停药导致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为回跃反应) 25、(L)毒性反应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26、(L)剂量-效应关系 标准答案:指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浓度内成比例。 27、(M)量效曲线 标准答案:以效应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直方双曲线。可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呈典型对称S型曲线,即为量效曲线。 28、(L)最小有效量 标准答案:刚能引起效应的阈剂量。 29、(M)半数有效量(ED 50) 标准答案:能引起50%的动物出现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30、(L)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 50) 标准答案: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31、(L)半数致死量(LD 50) 标准答案: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32、(M)半数中毒量(TD 50) 标准答案:能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33、(M)效能 标准答案: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上升称为效能(即最大效应)。 34、(M)效价强度 标准答案: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35、(M)构效关系 标准答案: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其中药物的化学结构包括药物的基本骨架、活性基团、侧链长短、立体构型等。 36、(M)受体 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其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药物与之结合后通过中介信息转导与放大,可触发生理反应与药理效应。 37、(L)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8、(M)激动药 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受体激动药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39、(M)内源性配体 标准答案: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0、(L)拮抗药 标准答案:能阻断受体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41、(L)竞争性拮抗药 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呈可逆性结合的药物。 42、(H)拮抗参数(pA2) 标准答案:使激动药剂量加倍而效应维持不变所需的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43、(M)非竞争性拮抗药 标准答案:与受体牢固结合,结合后分解缓慢或呈不可逆性结合的药物;在量效曲线中E max下降, K D不变。 44、(H)部分激动药 标准答案: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有限,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性,当激动药小剂量时,其效应与激动药协同,达到E max时,则与激动药竞争受体而呈竞争性拮抗作用关系。 45、(H)药物当量与生物当量 标准答案:前者指不同制剂所含的药量相等;后者指药物不同制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46、(M)协同作用 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47、(M)拮抗作用 指联合用药以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48、(M)配伍禁忌

姜黄素的生物代谢产物在小鼠体内减少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研究

Songling s1210322 姜黄素的生物代谢产物在小鼠体内减少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研究 MIN-HSIUNG PAN, TSANG-MIAO HUANG, AND JEN-KUN LIN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Y ung-Shin Pharmaceutical Ind. Co., Ta-Cha,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Received March 17, 1998; accepted December 10, 1998) This paper i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doczj.com/doc/1f10878324.html, 摘要 姜黄素,存在于姜黄和咖喱中的黄色颜料,具有抗氧化和抗癌活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考察了姜黄素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在腹腔注射给予小鼠0.1g/kg的姜黄素,在15min后血浆中姜黄素的量为2.25微克每毫升。给药一小时后,在肠道,脾脏,肝脏和肾脏的姜黄素分别是177.04 ,26.06 ,26.90 ,7.51毫克/克。在脑中存在的药物仅为0.41毫克/克。为了阐明姜黄素的代谢产物的本质,由反相HPLC等离子体鉴定两个假定共轭物。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等离子体处理导致在这两个假定的共轭物浓度减少和随之而来的四氢姜黄素(THC )和姜黄素的出现。为了研究这些葡萄糖醛酸化产物的体内过程,由电喷射分析血浆样品。由二级质谱分析这些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建议姜黄素第一个生物转化二氢姜黄素和THC ,随后

糖的生理功能

第七章糖代 第一节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一)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糖是最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储存能量,维持血糖 糖在体可以糖原的形式进行储存,这是机体储存能源的重要方式。当机体需要时,糖原分解,释放入血,可有效地维持正常血糖浓度,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地能量供应。 (三)提供原料,合成其他物质 糖分解代的中间产物可为体其他含碳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糖在体可转变为脂肪酸和甘油,进而合成脂肪;可转变为某些氨基酸以供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可转变为葡萄糖醛酸,参与机体的生物转化反应等;因而糖是人体重要的碳源。 (四)参与构造组织细胞 糖是体重要的结构组织 (五)其他功能 糖能参与构成体一些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二、糖代概况 糖的合成代包括糖原合成、糖异生和结构多糖的合成;糖的分解代包括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原分解等。 第二节糖的无氧氧化 (一)概念: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无氧氧化,又称糖酵解。(二)反应过程 1.葡萄糖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 (1)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 (2)6-磷酸葡萄糖生成6-磷酸果糖变构酶 (3)6-磷酸果糖生成1,6-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 (4)磷酸丙糖的生成醛缩酶 2.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 (1)3-磷酸甘油醛氧化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磷酸甘油酸激酶(3) 2-磷酸甘油酸的生成变位酶 (4)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生成烯醇化酶 (5) 丙酮酸的生成丙酮酸激酶

3.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乳酸脱氢酶 (三) 反应特点 1.没有氧参与。 2.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净生成3分子ATP 。 3.有三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 4.红细胞中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四) 生理意义 1. 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 2. 糖酵解是红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3. 2,3-二磷酸甘油酸对调节红细胞的带氧功能有重要意义。 4. 某些组织在有氧条件下仍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 (五) 糖酵解的调节 1. 激素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的诱导 2. 代物对限速酶的变构调节 1,6-二磷酸果糖、ATP 、AMP 等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激 活剂。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 (一) 概念: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彻底氧化为CO 2和H 2O 的过程称糖的有氧氧化。 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产能的主要方式。 (二) 反应过程: 1. 葡萄糖生成丙酮酸 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2.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下氧化脱羧,并与辅酶A 结合生成乙酰CoA 。此反应不可逆,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HSCoA + NAD +NADH+H +CO 2++C=O COOH CH 3C CH 3O ~S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三种酶组成的多酶复合体,有5种辅酶,即TPP 、硫辛酸、FAD 、NAD + 和HSCoA ,分别含有B 1、硫辛酸、B 2、PP 、泛酸等维生素。当这些维生素缺乏将导致糖代障碍。 3. 乙酰辅酶A 彻底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杨 光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泰安 271018)李振清 (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兽医教研室) 李建基 (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摘要 探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培植牛黄过程中,温度、pH值、钙、乙二醇等因素对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显著提高该酶的活性(P<0.01),且在55℃时,其活性比在37℃提高近4.1倍;该酶的最适pH值为7.0;Ca2+在0.5~10m Mo l/L浓度范围内对该酶具有激活作用且与浓度成正比,在10mM ol/L时其激活作用最大;乙二醇在0.3~3M ol/L的浓度范围内对该酶具有激活作用,其最适浓度为1.5Mo l/L。 关键词 大肠杆菌 B-葡萄糖醛酸苷酶 温度 pH值 钙 乙二醇 在人工培植牛黄的研究中,如何提高培植牛黄的产量和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牛黄中胆红素和胆酸含量是评价牛黄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促进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的水解和游离胆红素钙的沉淀是提高牛黄质量的关键。埃希氏大肠杆菌可以产生B-葡萄糖醛苷酶(B-G酶),可作为牛黄菌种,其酶活性的高低对牛黄产量和质量有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在牛黄菌种的筛选、驯化等方面报道较多,但在如何提高B-G的活性这一方面还鲜有研究。为了探讨促进B-G活性的因素,为提高培植牛黄的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该项试验。 1 材料方法 1.1 牛黄菌种 采用5种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编号为Ⅰ、Ⅱ、Ⅲ、Ⅳ、Ⅴ,其中Ⅰ、Ⅱ组为本院预防兽医学系微生物教研室提供;Ⅲ、Ⅳ、Ⅴ组为本课题组保存菌种。 1.2 试剂 beta-GLUCOSIDASE:Worthington,批号, J1K697J;pHenolpHthalein m ono-B-g lucosiduronic acid:SIGM A,批号,229-896-3;酚酞(A.R.):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批号,871217;氯化钙(C. R.):天津市四通化工厂,批号,20020206;乙二醇(A.R.):上海试剂总厂第三分厂,批号,860919;氨基乙酸(B.R.):山东济宁化工研究所,批号, 890118。1.3 仪器 721-1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产)、SY21-Ni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长风仪器仪表公司产)、1702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产)、7DL -40B型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亨科学仪器厂产)、JY99-2D型超声波细胞破碎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 1.4 样品处理 将5种血清型大肠杆菌菌种依次接种于10%、20%、30%、40%、50%、60%的自制胆汁琼脂培养基中进行耐胆汁驯化培养,再经营养肉汤培养基增菌培养后用超声波细胞破碎机处理15min,然后经3000r pm离心5min后,将上所得上清液置于5支试管内保存于-4℃冰箱中,作为酶源进行酶活性测定。 1.5 酶活性测定 酚酞葡萄糖醛酸在B-G作用下分解为酚酞和葡萄糖醛酸,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且红色的深浅与酚酞的量成正比。通过比色法由标准曲线得出酚酞含量,然后按下式计算酶的活性单位。 酚酞量(L g) 318.33×1000× 1000ml 0.2× 1 120=国际单位B-G活性用每分钟、每升检测样品水解底物释放出10-6mol的酚酞为一个国际单位。具体操作步骤见表1。 1.6 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活性变化的试验 在37℃、40℃、55℃3个温度条件下,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样品的酶活性,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从而确定最适反应温度。 1.7 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剂中酶活性变化的试验 在pH= 4.0~6.5的醋酸盐缓冲液、pH= 5.5~8.0的磷酸盐缓冲液和pH=3.0~4.5柠檬酸-磷酸二氢钾缓冲液这3种缓冲液环境中,分别测定样品的酶活性,观察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最适pH值。 4山东畜牧兽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