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

观赏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7000年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层中,出土的琢形玉饰和猪龙,可说是观赏石的鼻祖。商周时代,曾一度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一万四千,佩玉有八万。

唐代(公元618-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

石艺事业的发展,在民间开始广泛收集,赏玩奇花异石,同时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此时,不仅玩石之风盛行,而且观赏石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士大夫以玩石为时尚,许多文人雅士爱石成癖,四处搜罗奇峰异石,大者放置庭院,小者置几案作供石,以领略自然之趣。盛唐时期李勉藏有罗浮山石、海门山石等名石,曾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位酷爱藏石的人。他在洛阳的府第中收藏了很多的太湖石。更有趣的是,牛僧孺嗜石到了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境地。大诗人白居易赋有天竺石、太湖石记等诗篇,指出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太湖石奥妙,就在于三山五岳,百洞千谷,尽收在一块石头上,对太湖石作了较高的评价。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出于对大自然的至爱,每见奇石必纳头倒,因此得米颠雅号。据传他有一枚心爱的柿雨花石在南京燕子矶舟中把玩,不慎落水,直至第二年才打捞出来,嘱其家人待其死后与此石同葬,爱石至死,可谓一往情深。

到了宋徽宗时代(北宋末年),奇花、怪石已身价百倍,宋微宗为了建造艮岳下令在苏州设立苏杭应奉局,广泛收罗奇花异石,运往京供皇亲贵族、文人雅士观赏,现合并的江南三大奇石(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及现今保存于开封大相国寺内的艮岳遗石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是众人皆知的大文豪,可他也是一位藏石爱好者。他曾收集齐安江上红、黄、白的色彩石298枚,当枚均有细致的图案,大的寸许,小的如枣栗、菱角一般大。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不仅喜爱玩石,而且是一位出众的叠石名手。他在扬州曾用娴熟的技巧,把一万块太湖石叠成一个章法奇妙的万石园,可惜今已不存。

民国以来,我国观赏石事业日趋衰落,基本上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的,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观赏石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港澳台地区藏石热的兴起,我国的观赏石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如果说,唐宋、明清时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二次玩古玩经验的基础上,观赏石新品种被不断挖掘,玩石范围已不再是五大名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鸡血石、广东广绿石、内蒙古林石)、三大名玉(河南独山玉、新疆和田玉、湖北绿松石)而是涉及造型石、纹理石、生物化石、矿物晶体、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等多个领域。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观赏石协会,或观赏石标本公司,举办全国性的观赏石学术讨论会,出版观赏石书刊。

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及种类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1、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①神农尝百草至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②我国的地区有树龄超过2000年的野生大树: ③茶叶是从唐朝起自我国向朝鲜、日本、荷兰、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等传播: ④茶称谓起源于中国。 2、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①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前,茶生叶被用来煮着喝,作药用; ②春秋时期至西汉初:大约2000年前,茶叶作为食用; ③汉朝:150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④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兴起茶道; ⑤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登峰造极; ⑥明代:据今600多年,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撒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⑦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布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⑧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茶道走向衰弱: ⑨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开始复兴。 二、茶区的分布 1、世界茶区分布 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并以中国为最。 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以生产红茶为主,出口占据欧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日本主要生产蒸青绿茶,有小部分乌龙茶;中国的茶叶种类最齐全,有六大茶类。 2、中国茶区分布 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 观赏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7000年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层中,出土的琢形玉饰和猪龙,可说是观赏石的鼻祖。商周时代,曾一度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一万四千,佩玉有八万。 唐代(公元618-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主要来源: 1、古姓 炎帝的姜姓,黄帝的姬姓,夏禹的姒姓,商汤的子姓,秦的嬴姓 2、以国名为姓氏 秦,周,吴,郑,卫,齐,燕,蔡,管,楚 3、以封地为姓氏 阳,商,百里,赵,魏,韩,范 4、以住地为姓氏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南宫 5、以谥号为姓氏 桓,庄,文,武 6、以官职为姓氏 司马、司寇、司徒、司空、中行,另外,籍、谏、库、仓、军、厨 7、以称谓为姓氏 公子、公孙 ------------------------------------------------------------------------- 如果大家还想更好的了解姓氏,不如去看看这些书: 《百家姓》:收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明代陈士元《姓镌》:收单姓、复姓3625个。 《中国姓氏汇编》:收单姓、复姓5730。 顾 炎 武 《 日 知 录 》 : 言 姓 者 本 于 五 帝 , 见 于 《 春 秋 》 者 , 得 二 十 有 二 。 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xuān)、衣。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 常繁富。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 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 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 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 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 “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 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 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 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 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 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 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 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 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 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 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 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 许慎《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8、以爵位为姓氏 公、侯、伯 9、以排行为姓氏 伯、仲、叔、季、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10、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胥,印,公冶,孔 11、避讳改姓氏 席,严,帅,周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古今各民族 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 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 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 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 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字、 异体字姓3136个。

茶的发展史

页眉内容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 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页脚内容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 一、观赏石历史 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朦胧期: 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有奇石,必然会出现石迷、石痴。古人“癖石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属春秋时代《阙子》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秦时代,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癖石者被视作“愚人”,“燕石”等同粗陶器。“宋之愚人”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因此,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他便“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人匠般的粗顽心。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燕石,燕山所产石。《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晋代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论文,主张“文持彬彬(质文兼备)”;论乐,主张“雅乐”,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造型雅致”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此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也使得“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有了理论依据。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堆砌,反对矫揉造作,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养护等实践操作中。 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兔园(梁园)等,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 值得注意的是,到魏晋南北时期,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介绍,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还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但这只是个别例子。 在南北朝之前,“奇石”收藏,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也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7464725.html,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作者:李莉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2期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一种东西,然而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那么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而来的。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 “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粟,即谷子)、麦、菽(大豆);一种是指麻(大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 古代官员请假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日,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为三个月,一百天左右。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兵部听候安排其他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古时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也叫“丁忧”,带有强制性色彩。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归。 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之中,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为何称自己为“朕”

观赏石种类

观赏石种类 篇一: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泰山奇石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形成于25亿年以前,由地壳变动、自然风化而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巍峨泰山,驰名中外,泰山奇石,弥足珍贵! 形成于太古代距今已25亿余年的泰山石是中国最早作为贡品的石种."泰山石敢当"制石古今遍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泰山奇石具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慑邪之寓意!又充满了古朴典雅,返璞归真之韵味!让人心怡神悦,爱不释手! "山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泰山奇石不仅在石文化中因内涵丰富而珍贵,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泰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冲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顽石滚滚而下,千万年来冲刷出无数卵石成岩,石质坚硬,卵石特别光洁滑润,晶莹明亮,石色铁青,纹理雪白,造型千姿百态,图案千变万化,有玩赏收藏价值的奇石所崇尚的形、纹、色、质、音,无不具备。 尤其纹理图案与石体本身在色泽上反差大,特别醒目,直观性强,有奇美、壮美、精美、粗犷美的不同特色,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悠悠五千年,泰山石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神奇的传说。 泰山石,从来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齐鲁文化

的精髓、华夏民族的根。人们笃信泰山是神山,泰山石是神石。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是我国民间流传至今的镇灾压殃的习俗。 泰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五岳之首。作为世界级的公园,绵延200多公里的泰山,承载着太多华夏儿女的深情。悠悠五千年,泰山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自秦皇汉武泰山封禅对石顶礼膜拜后,东临大海,西依黄河,在平原上拔地而起,万里平川上的“擎天一柱”,就成为了炎黄子孙的根基。千百年来,“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词谚广泛流传。炎黄先民在泰山布灵石、焚柴草、行祭礼,是属原泰山神龙始的灵石崇拜。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其后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乎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泰山所特有的地址资源—泰山石(奇石)更受到了社会各界、国内外友人的广泛珍爱和收藏。 虎踞钟山 龙马精神 鹰击长空 龙飞凤舞 泰山圣母 势如破竹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 教学目的: 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训练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小组合作法、资料搜集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童谣《百家姓》导入,百家姓可以说家喻户晓,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中华诸姓的来历吧! 展示课题:“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新课: 猜一猜:姓与氏有区别吗?教师简要说明姓氏的发展情况。 一、姓氏的发展姓是由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姓是代表着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到了西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已经没有区别了。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活动一:班级姓氏小调查。(活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班里一共()个姓氏。按照人数多寡,排名前三的姓氏是()、()、()教师展示全国最新百家姓排序前10名,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提问:为什么这些姓氏能成为人口大姓呢?咱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传统的百家姓排序。图片展示古代《百家姓》, 提问:1、古代的百家姓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观念? 2、现在的百家姓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 3、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姓氏的起源(设计意图: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过渡:同学们的发言很棒,接下来我们就以姓氏为例,总结一下姓氏大概的几种来源。 二、姓氏的来源。 教师展示出9组姓氏,师生共同探讨,姓氏大概的几种的来源。 1、姬、姜、姒、姚等 2、齐、鲁、吴、越等 3、东郭、南郭、西门等 4、伯(孟)、仲、叔、季等 5、司马、司空、司徒等 6、巫、屠、陶、甑等 7、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独孤改为刘 8、唐朝赐功臣以李姓,明朝赐功臣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俩人见面,问姓甚名谁?如果是同姓,往往会说“五百年

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经过历代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播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展进展中。 远古到南北朝时期 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尔雅》在“释木”部中记载,“槚,苦荼”。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古巴蜀地区居家已有烹茶、饮茶的情节。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即饮茶有益智的功效。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则把饮茶视为清廉节俭的象征。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社会出现将

“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专家微信公众平台“有聊茶馆”,陪你聊茶,聊养生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茶叶专家微信公众平台“有聊茶馆”,陪你聊茶,聊养生 明朝时期 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奇石鉴赏知识

(转载) 意境美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贵在求其神韵。 松有高矮曲直,贵求其劲; 柏有怪奇枯荣,贵求其拙; 垂树贵求其柔情,悬树贵求其险奇, 花树贵求其艳丽,果树贵求其殷实, 春树贵求其生机,夏树贵求其繁茂, 秋树贵求其红叶,冬树贵求其寒姿。 凡树知其精神实质,才有神韵可求。 中正之势:四平八稳、不倚不斜; 平和之势:细雨和风、波澜不惊; 兴旺之势:生机勃勃、青春煥发; 迎客之势:躬身长揖、彬彬有礼; 清逸之势:翩翩君子、秀色可餐; 突兀之势:如佛顶山之顶佛、云扶石之扶云; 垂泻之势: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 雄劲之势:飞鹏扑虎、虬龙翻江; 雄奇之势:呑天化地、震撼苍穹; 奇险之势:危楼百尺、高峰坠石; 奇逸之势:清高飘逸、超尘脱俗; 奇崛之势:老干虬枝、盘根错节; 顺势:浮萍顺水、随波逐流; 逆势:云山倒卷、倒挂金钩; 奔越之势:扬鞭催马、险渡关山。 中正之势:四平八稳、不倚不斜; 平和之势:细雨和风、波澜不惊; 兴旺之势:生机勃勃、青春煥发; 迎客之势:躬身长揖、彬彬有礼; 清逸之势:翩翩君子、秀色可餐;

奇石鉴赏知识 在芸芸众多的奇石世界里,赏评奇石的优劣,并无法定标准,一般凭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来明断每块奇石的优劣,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积累,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加之人们平时的文化、艺术的积累,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赏石水平提高了,便达到了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之目的。掌握赏石之道,赏石之法,必须要拓宽自已赏石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赏石方法和理论,还要向现代人学习,学习美学知识,学习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线条、构图、用光等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着这些艺术理论,对奇石进行赏评,尤其是书画摄影艺术与奇石艺术,可谓姊妹艺术,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整体素质提高了,赏石水平也就上去了。 赏评奇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质: 石质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份,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至8摩氏度为较好。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纹:指石品上的圆、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形状。奇石上的花纹分凹、凸纹,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纹又分单、双色、混合色纹,凡线条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精品石。 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象:指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意:指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有的奇谲,给人以启迪。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形:石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国泰民安,盛世昌达。全国投资收藏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家有藏品炫富,室无藏品不雅”的现代收藏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生活理念。 观赏石作为大众藏品的一种新型类别,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受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时间,在观赏石收藏的大潮里,人石躁动,逐流随波,赏石投资,炙手可热。好一派当下收藏的时尚景象。 也是这两年,观赏石的鉴赏,特别是一种承载人文元素,深化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全国赏石组织、网站论坛就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并期待赏石活动通过文化的真正注入而提高赏石文化鉴赏水平,更好的为收藏与投资服务。 就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赏石认知,就石文化中的鉴赏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意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石则情意于石” 观赏石这个大自然的杰作,玩石人的宠儿,以其奇异之美,天籁之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散发出熠熠光辉。印证了那句“不朽的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的千古美誉。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与之接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他们独有的赏析眼光与见解为观赏石的鉴赏注入了精彩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 赏石鼻祖东晋陶渊明的“醉石”,引出“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的醉卧诗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的诗句令人感叹。而宋代的石痴米芾、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爱石成癖,留下了无数赏石诗文。其中有不少涉及赏石的美学观点,赏石的文化鉴赏形式,至今为后世袭用。米芾的“漏透瘦皱”,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延展了古代赏石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当代大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可赞可叹;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让人敬仰;爱国老人沈筠儒的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更是爱石一生的生动写照。 这些赏石佳话充分的说明了观赏石的鉴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缺少不了文化的注入。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用文化的方式去鉴赏观赏石的意义所在。 二观赏石文化鉴赏的作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简单的说来,就是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观赏石的鉴定及标准

奇石鉴定及标准:1、奇石本体识真 奇石收藏如今巳成为时尚,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尤其是原生态奇石,精品越来越少。在讲究经济利益的今天,有的人金钱至上,看到市场有利可图,就大肆造假,牟取暴利。有的专搞覌赏石加工,冒充天然奇石、玩石新手一时分辨不出真伪,容昜上当受骗。其实作为天然奇石,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为艺术品都很难达到十全十美,何况天然奇石?可是加工者为金钱所驱使,非要把它变成十全十美,可惜!往住将一块很不错的天然石给毁坏了。 谈貭地鉴别: 貭地是指奇石的石质要内质坚硬,外皮或光洁细润,或晶莹剔透,或粗犷古朴,貭感要好。貭地的主要内涵是貭量,以表面细腻不粗糙且无裂缝者为最美。奇石的石质根据成因分火山岩貭、沉积岩质、变质岩质、陨石貭、风成貭、水冲貭等。根据成分分硅质、石灰貭、泥貭等。石貭包括硬度、密度、韧度、貭感、光泽、润度等因素。其中,硬度是决定石貭优劣的关键。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特别是刻划作用的能力,硬度测试有绝对硬度和相对硬度之分。绝对硬度需要精密仪器来检测。奇石的硬度不需太精确,相对硬度通常采用摩氏硬度来测定。摩氏硬度标准分为十个等级,即以十种矿物来代表不同硬度,即: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磷灰石、长石、 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奇石应该有适当硬度,石貭过软,容昜脆碎、风化,貭地疏忪多孔,给人一种糟朽的感覚,石质过硬也有缺点,硬度过高往往导致情调欠缺、难以达到百看不厌的境地。所以,奇石的摩氏硬度至少应当在4以上,硬度适当,就有了一种重量感,凝结度也高、显得细腻坚挺,光泽感也要强。例如玛瑙的硬度在7左石,密度适中,韧度高,不昜碎裂,貭感、光泽都不错,而且还有一定润度,手感极佳。为此玛瑙可以形成雨花石、风棱石、沙漠漆等。而石灰貭的灵璧石,有一定硅化,使其石貭变得非常优越,摩氏硬度大致在6左右,石质致密均匀,有分量感与温润感。碳酸盐类奇石的质地在自然界中容昜风化,为造型石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天然条件,如太湖石、灵璧石都属此类。和田玉、翡翠摩氏硬度一般是6.5至7,致密而温润,韧度极佳、是世界上最佳的石质。而一些时代相对年轻的岩石,如新生代的泥貭岩、页岩等,摩氏硬度都低于4,而且结构稀疏,容昜破碎,很难形成高档观赏石。 对于卵石来讲,也是如此。有些卵石的石质含有玛瑙,坚硬致密,光洁可爱:而大多数卵石,石灰岩、沙岩、变质岩,石质比较粗糙,也很难形成为高档漂 亮的观赏石。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

石头,它本来就是地球构成地主要成份,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他地生存、发展无时无刻不与石头发生着千丝万缕地关系.远古时代地类人猿,从采摘山果野菜到发现用石头防御猛兽袭击,进而发展到用石块切割兽皮兽肉,把人类推向其发展史地第一阶段——石器时代.在距今约多年——年地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地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锄、石梭等)和生活用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先人们除了用石器狩猎生产外,还懂得了用尖石在岩石上刻画,表示当时人与动物地关系,表现人类地现实生活与自我意识,以及对神祗、图腾、祖先地崇拜,或者成为一种记号等等一系列地文化现象相继出现,这就是最原始地石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地文明史地渊源在于石头,在于原始地石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地发展,推动着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一个个新地社会发展阶段取代一个个旧地社会阶段,人类在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中,产生了历史上各种各类地文化、艺术.但没有哪类文化、艺术离开过石文化这一根本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比如文字地发展史,最早地文字甲骨文就是“石刻”发展而来地,然后是金石文,到春秋战国时期地竹简文,然后才是汉代蔡伦地造纸术.最早地画也是石刻,最早地雕塑也是石雕,最早地音乐是以石为材地石磬、石琴.所以说,我国地各类文化、艺术地发展也无一不与石文化有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地石文化记载也源远流长.最早地古籍《山海经》、《淮南子》、《庄子》中就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地美好传说和《精卫填海地故事》.《淮南子》记载了大禹治水地忘我精神,也与石头有关.他化为一头熊去开环辕山,他和涂山氏女约定,听到鼓声就来送饭,大禹开始“跳石”开山,误中鼓,涂山氏女送饭,看见大禹变为大熊而羞惭地走开,到了嵩山下化为一块石头.大禹说“归我子”,于是石头裂开就生了“启”,这就是流芳千古地河南嵩山“启母石”,被历朝历代地王孙公子顶礼膜拜.到了秦汉,石头地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庆典,请侯宴会推出了石磬乐器,秦始皇到处出游也刻石碑载功.《史记》中“完璧归赵”地故事和流传至今价值连城地“和氏璧”成为当时诸侯外交中地工具.随着佛教地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年代,我国出现了大型石窟、石洞与摩崖造像地艺术,各种石佛、石像、以及与佛教有关联地象形石和其他观赏石相继出现.玩石之风日盛,士大夫们以追求山石、泉水为逸兴,以隐居玩石为清高,把我国石文化推向了高潮.唐宋时代,封建经济进入兴盛时期,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繁荣.对石玩审美地认识得到深层次地提升,从色彩纹理、形状与石质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地审美标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以搜罗奇石为荣耀.宋徽宗为搜求湖石,下令官府招募潜水员打捞,还强夺民间旧石,在汴京修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地湖石山,这些都无疑影响着当时社会上地采石、赏石、藏石和石头交易活动,奇石怪石身价百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最有代表性地北宋书画家米芾,他一生爱石如命,每见奇石纳头便拜甚至爱石至死,可见他对奇石钟爱之极,他所珍藏地奇石有“三十峰”、“宝晋名研石”、“海岳庵研石”、“苍雪堂研石”等,他撰写地玩石专著有《相石法》、《园石谱》,首创了赏石地四要素“曰漏曰皱曰瘦曰透”,描述地观赏石有多种.唐宋八大家之一地苏东坡(苏轼),一生藏石甚多,他不仅爱石、玩石赏石,还写下了不少咏石名诗,如《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到了明清时代观赏石事业比唐宋大有进步,与石谱有关地专著更多.当时广泛出现了把自然山水风景浓缩于盆钵之中,即现在地山水盆景.宫廷王室,官宦府只用奇石怪石砌山堆园蔚然成风,以能“致身岩下与木石中”为乐.由此,与之应运而生地诗、画、专著纷纷闻世.如造园家计成地《园冶》,林有麟著《素园石谱》及《徐霞客游记》等.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地《红楼梦》原名便是《石头记》,乾隆皇帝曾把当年米芾遗留下来地一块长丈、宽七尺地太湖石搬到颐和园,作为文化财富加以保护,石上还刻有一首乾隆手笔地七言长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进入民国年间以后由于战火不断,国内观赏石事业处于衰落阶段.

茶的发展史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 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 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观赏石鉴赏

观赏石鉴赏结课论文题目浅谈天宫雕琢——造型石 系别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5 月29 日

浅谈天宫雕琢——造型石 摘要:人类生存在地球家园,石头和我们息息相关。石头筑就了锦绣大地,凝聚了山川灵气,奉献出金玉宝藏,养育着万物生灵。千孔通灵——太湖石(一)太湖石简介太湖石久负盛名,有“千古名石”之盛誉。太湖石是以造型而取胜,最能体现“瘦、透、皱、漏”传统审美特色。(二)太湖石的形成(三)历史记载而画圣米芾,根据太湖石具体特点,提出了“瘦、透、皱、漏”赏石法。目前,太湖石有“六大置石”之说,其中五块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 钟声玉质——灵璧石(一)天下第一石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的石体(形、质等已另有专文论述)融透、漏、瘦、皱、伛、悬、蟠、色,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既包容米芾“四字诀”,亦有为灵璧石自身所独具,诸美毕臻,美轮美奂,无愧“天下第一石”之美称。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境内而得名。灵璧石自古就有“声如青铜色如玉”之说,更有“天下第一石”之盛誉。(二)历史渊源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水冲溶蚀,逐渐形成“透、漏“之状”。岩石的节理劈裂,风化修削成了“瘦”。而不同岩性组合的同生变形构造及小褶皱的表现的差异风化又构成了“皱”。这是现代地学科技工作者对“瘦、透、皱、漏”的追述。由此可以看出“瘦、透、皱、漏”赏石标准有它的科学道理,这在千年前提出来实属不易。形态剔透玲珑,惮奇尽怪,肖形状景,沉奇伟岸。清朝乾隆皇帝称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一是无论大小,天然成型,千姿百态,并具备了“皱、瘦、漏、透”诸要件,意境悠远;二是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纹理十分丰富,韵味十足。四是“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灵璧石一般均在6—7度,保存性高于它石,肌理缜密,质素纯净,坚固稳实,有分量感和温润感。其坚贞之特质,为供石之最。灵璧石之奇妙者在于造型奇巧,体态夭矫,肖形状物,妙趣天成。灵璧石肤,(山免)岩嶙峋,沟壑交错,窦穴参差,粗犷雄浑,气韵苍古,具有历史沧桑之风霜美。盖“八音”之涵义是取佛典上的“八音”名数。灵璧,灵璧! 凌厉瘦雅——英石(一)英石的开采和玩赏(宋、杜绾《云林石谱》);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北宋米芾(字元璋)是十一世纪中叶中国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 曾贬任浛洸(现英德市浛洸镇)尉,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四大园林名石之首珠光宝气——大化石 前言:人类生存在地球家园,石头和我们息息相关。石头筑就了锦绣大地,凝聚了山川灵气,奉献出金玉宝藏,养育着万物生灵。而观赏石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质遗存(或物)。它集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珍奇的美学特性于一身,具有很高的鉴赏收藏价值。造型石是观赏石家族中的最为重要的品种,那么怎样玩转造型石呢?我们要知道造型石有哪些特点,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造型石。 一、千孔通灵——太湖石 (一)太湖石简介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太湖石久负盛名,有“千古名石”之盛誉。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主要产地在太湖周边的禹期山、鼋山、洞庭山等处。 太湖石的色彩比较单调,以灰白色居多,少有黑青色和微青色。太湖石是以造型而取胜,最能体现“瘦、透、皱、漏”传统审美特色。 太湖石有水石、旱石之分,两者相比以水石为佳。水石经波涛长期冲击溶蚀,四面玲珑,给人以嶙绚,俏丽之感,是太湖石的上品。山上采出的为旱石,旱石往往枯而不润,棱角分明,难见宛转之美,为太湖石的下品。 (二)太湖石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