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范文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1/ 8

2020 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为 1.5 亿千米。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 76 年。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地球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难点探究 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一)宇宙(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2)自身原因:① 适中,② 适中,③ [难点探究 1] 读 P4 图 1-1-6:适中。

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为:、、、。

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 [难点探究 2] 读图1-1-11:要原因?第 1 页共 243 页

3/ 8

2.2009 年 7 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例 1](2007 年上海) 2007 年 4 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例 2](2008 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三)太阳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 99.86%。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2.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太阳向地球提供大量光能和热能,维持生物的繁洐。

3.太阳大气层由里往外:、、。

肉眼可见的是层。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第 2 页共 243 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 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真题-必修一

2012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汇编(1)、地球运动 (大纲全国卷6~7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2 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安徽卷文综30~31)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3~4题。 3. 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北京卷文综1~)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回答第5题。 5.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D.日出晚,昼短夜长

(福建卷文综10~12)图5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6~8题。 6.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7.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6oN,110oE B.67oN,110oE C.66oN,130oE D.67oN,130oE 8.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图6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广东卷文综)9.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人口迁移加快 B. 风力电厂增产 C. 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10.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海南卷地理19~20)图7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据此完成11~12题。 11. 图中甲地时间为 A. 5日5时20分 B. 6日6时20分 C. 6日5时20分 D. 5日6时20分 12. 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 悉尼 B. 上海 C. 雅加达 D. 莫斯科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必修二 一.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 农业: (1)农业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 (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季风水田农业: ⑴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 ⑶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4) 特点: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②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4)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 (1)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低价低;距离海港进,交通便利。 (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④乳蓄业: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 (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蓄产品需求量大。 (3)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区位条件:自然: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蓄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牧场。 科技应用:化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地理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16页,47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 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 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图2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 C.草地 D.寒漠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讲义(经典打印)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应用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 ?????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经度 纬度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二、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先定南北,再定东西,东西方向找劣弧。 A 在 B 的西北方向;D 在 C 的正东方向;E 在 D 的正南方向; E 在 C 的东南方向。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即:纬度差×111km 。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只要指导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两地之间 的距离。即:经度差×111×cosφ千米。 3.定“范围” 图3和图4的4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 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 面的交线,如右图6所示;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 是确定的,如图7所示。 (2)确定“劣弧”: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试卷类型:B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地理 本试卷共12页,3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图1)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2.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4.北欧国家芬兰从十九世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科技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创造了“芬兰奇迹”。其主要原因是 ①进口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漫长严寒的气候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③重视智力开发,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人口素质高 ④人均能耗高、能源利用率高 ⑤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逻辑联系: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

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8.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 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 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 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高分取胜宝典----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精编】]

[高考地理复习高分取胜宝典----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精编】]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二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 变更居住地;

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 .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 .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洲人到美洲、非洲2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 .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 .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 .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 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 .计划经济体制 2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

辽宁省高考地理试题与答案()

辽宁省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与答案 (word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要求的。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全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墉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以花卉、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就以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 间的变化、据些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A.16时-17时 B .17时-18时 C.18时-19时 D. 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 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图2 示意M国的位置,把此完成6-8题

高考总复习课程--2018年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课程讲义册

等值线的读图能力与答题技巧(一) 重难点综合提高 曲线图表示的是某种地理事物随时间或空间量值变化状况,线上各点值不同。 等值线图表示的是某种地理事物同一量值空间分布状况,线上各点值相同。 等值线特点 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值相等 题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在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中() A. a地的气压比b 地低 B. c地附近有冷锋活动 C. d地的风力比e 地小 D. e地的风向为偏南风 2. a、c、d、e四地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A. a和e B. e 和d C. d 和a D. c 和a 2.同一幅等值线图,等值差相等 题二: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等高距是10米),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a地B.b地C.c地D.d地 2.图示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B. 地表破碎 C. 气候干旱 D.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题三: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上面四图中所示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A图B.B图C.C图 D. D图 2.上面四图中等高距最大的是() A.A图B.B图C.C图 D. D图 题四:读台湾附近的海底地形如下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1~4题。 1.图中甲~丁四点,坡度由大至小依序为() A甲丁乙丙 B.甲乙丙丁 C.丁丙乙甲 D.丙乙丁甲 2.台湾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你认为主要分布在()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丙处海底地形形成原因是() A.大洋板块的生长中心 B.大陆板块沉降地区 C.大洋板块消亡边界 D.处于岛屿东部海沟 4.台湾西部海岸线目前有80%左右正处于侵蚀状态,下列哪些人为活动可能造成台湾西部海岸的侵蚀现象() ①河流上游兴建水库②河流上游滥垦滥伐 ③兴建港口防波堤④开采河口海岸砂石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3.两条相邻的等值线可以值相等或者一个值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高考地理大题题型(含答案)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比较图中 a、 b 两河的水文特征。 (3)简述 a 河源地所在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 读“我国某四种经济作物的优势产区及该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种经济作物,最可能分别是:A ;B;C;D。 (2)对图中 D 作物的生产和销售起重要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3)试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作物 B 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3. 读“我国东南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图 (图 1)和年等降水量线 (mm)分布图 (图 2) ”,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所示为 (1、7) 月等温线,该月我国气温分布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比较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并分析原因。 (3)比较图中①③两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4)图中④⑤两地适合晒盐的是地,原因是。 (5)图 1 中阴影区域农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源大约占80%。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成因是什么? 4.20XX 年 11 月 14 日至 27 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了第 28 届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印度是我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也派出代表团参加。下图为“印度著名的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沪宁杭工业区针对在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沿图中 AB 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2)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有何解决措施? (3)河流②流域内种植业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有何相应的治理措施?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 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1)根据材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2)根据材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专题精讲班讲义

高考地理 目录 高三地理复习规划 (1) 高考地理地图专题 (2) 高考地理地球仪专题 (5) 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 (10) 高考地理岩石圈专题 (30)

高三地理复习规划 地理的学习,复习与考试是要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掌握清楚,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自己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地理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能力。 一、高考考什么? 1.主干知识 1)区域地理的背景知识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学习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 4)描述论证的能力 二、整体复习安排 在复习过程中,应制订“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为夯实基础阶段:这是高考总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必须花很大的精力,也是占用时间最多的时期; 第二步为专题复习阶段:这一阶段要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在第一阶段复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比较薄弱的环节复习; 第三步为综合训练阶段,加大训练强度和增强训练题目的综合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点。 1.第一轮复习 1)结合考试大纲,系统梳理主干知识:准、全、简 2)学会读图、表:找出隐含信息 3)建立地理思维: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 4)以练带学,注意以往错题的总结:针对性的复习巩固,适当的进行模拟训练 5)重视区域地理的学习:区域定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 2.第二轮复习 1)专题复习,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地球运动、人地关系、地理图表、大气及气候等 2)查漏补缺:及时总结 3)归纳答题模式和答题角度:重规范、有条理 4)高考真题特训,学会应试:加大练习量,并且是文综的练习量 5)关注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当年11月-4月的热点地理问题,以及传统的地理热点问题3.冲刺高考 具体时间安排和要求如下:(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1)前三周重点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提高能力;防止手生。题要精选,量要适当,尽量以本省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以及模拟题为主。重视审题、答题环节。 2)后一周要回归教材,回归主干。将以往的错题再重新整理。 三、新东方课程规划 1.暑期:等值线、地图及地球仪、岩石圈物质循环、部分重要国家和地区 2.秋季:地球运动、大气及气候、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灾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