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杆件的强度计算公式资料讲解

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1.构件的承载能力,指的是什么? 答:构件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能力称为构件的承载能力。 (1)足够的强度。即要求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在荷载作用下不致于发生破坏。 (2)足够的刚度。即要求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在荷载作用下不致于发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足够的稳定性。即要求构件应具有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在荷载作用下不致于突然丧失稳定。 2.什么是应力、正应力、切应力?应力的单位如何表示? 答:内力在一点处的集度称为应力。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用σ表示;相切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称切应力或切向应力,用τ表示。 应力的单位为Pa。 1 Pa=1 N/m2 工程实际中应力数值较大,常用MPa或GPa作单位 1 MPa=106Pa 1 GPa=109Pa 3.应力和内力的关系是什么? 答:内力在一点处的集度称为应力。 4.应变和变形有什么不同? 答:单位长度上的变形称为应变。单位纵向长度上的变形称纵向线应变,简称线应变,以ε表示。单位横向长度上的变形称横向线应变,以ε/表示横向应变。 5.什么是线应变?什么是横向应变?什么是泊松比? 答:(1)线应变 单位长度上的变形称纵向线应变,简称线应变,以ε表示。对于轴力为常量的等截面直杆,其纵向变形在杆内分布均匀,故线应变为 l l? = ε (4-2) 拉伸时ε为正,压缩时ε为负。线应变是无量纲(无单位)的量。 (2)横向应变 拉(压)杆产生纵向变形时,横向也产生变形。设杆件变形前的横向尺寸为a,变形后为a1,则横向变形为 a a a- = ? 1 横向应变ε/为

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关于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弯曲余量是一种用来计算构建特定半径和角度折弯所需的平整钣金件展开长度的方法。计算考虑了钣金件厚度、折弯半径、折弯角度及其它材料属性(如Y 和K 因子)。 展开长度计算还对折弯区域中的拉伸进行了补偿。当折弯或成形钣金件时,中性折弯轴外的材料通常受拉伸,中性折弯轴内侧的材料受压缩。通过建立适当的材料说明和精确计算展开长度的公式,可自动考虑此材料特性。 精确的展开长度计算可用来在实体模型中捕捉设计意图,还可开发出制造商在制造实际产品时可使用的精确展平模型。养成先确定如何计算展开长度的习惯。 使用以下方法之一来在设计中计算展开长度: 1.系统缺省方程(System default equation) - 只用Y 或K 因子计算展开长度。 2.提供的折弯表(Provided bend table) - 用预定义的、标准折弯表计算展开长度。 3.定制的折弯表(Customized bend table) - 用在Pro/Table 中定制的折弯表计算展 开长度。 如果未将定制的折弯表指定给零件,则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展开长度: 注意:如果展开长度计算不准确,可直接修改该值或将唯一的折弯表指定到设计中,从而覆盖该值 关于Y 和K 因子 Y 和K 因子是由钣金件材料的中性折弯线(相对于厚度而言)的位置所定义的零件常数。中性折弯线位置基于在设计中所用的钣金件材料类型的数字参照。数字参照范围从0到1。如果引用Y 和K 因子,数字参照可以是负数,数字越小代表材料越软。在设计中,Y 和K 因子是计算展开长度(在制作特定半径和角度的折弯时需要的平整钣金件长度)所必需的元素。但是,中性线的长度等于展开长度。 K 因子是从中性折弯直线到内部折弯半径的距离与材料厚度之间的比例。K 因子的计算公式为k 因子= δ/T。 使用K 因子确定Y 因子。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

一、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二、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 方法 当内R 角为0.5 时折弯系数(K )=0.4*T , 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 , 下模为5T L1+L2-2T+0.4*T =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R=0.5时的展 开计算 A+B+K=展开 K= ×0.4 a=所有折弯角度 1800-2 900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 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 =0.4*T,L1和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 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300-650. 展开=L1+L2-0.5T 死边

折弯展开计算标准[详]

一.产品展开计算标准 一.目的 统一公司部标准,使产品展开快速标准,使公司部产品制作,测量标准统一. 二.适用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薄板的展开计算. 三.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层受到压应力,理论上外层之间有一既不受拉也不受压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为一假想层,在弯曲过程中中性层被假想为与弯曲前状态保持一致,即长度始终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侧的距离用A表示。(图1) 折弯方法的确定 折弯方法有单发冲床模具折弯和折弯机模具折弯两种方法. 单发冲床模具折弯的方式及精度是由模具来实现的.因此只要做出合格的模具,就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折弯产品.而采用折弯机折弯不仅需要选用合适的折弯模,还必须调试折弯参数.因此,如采用折弯机折弯,计算展开尺寸时就必须考虑折弯机的折弯方法. 1.一次一道弯.此种折弯由普通通用折弯模来完成.包括折直角,钝角和锐角.(如图2) 2. 一次折两道弯--------压锻差.此种折弯由专用特殊模来完成,但折弯难度比普通折弯大.(如图3)

3. 压死边.此种折弯也须用特殊模来完成.(如图4) 4.大R圆弧折弯。些种折弯如R在一定围,可用专用R模压成形,如R值过大,则须用小R模多次压制成形。 (如图5) 图5 这四种折弯的展开计算是不同的。因此在看图时,要根据零件的折弯尺寸来确定使用何种折弯方法。一般使用的NC数控折弯设备都是日本AMADA(天田)公司所生产的。其折弯机所配套的普通通用折弯模具V形槽宽度通常为适用该折弯模的板厚的5-6倍.如采用一次折一道弯的方法,必须考虑到折弯模的V形槽的宽度W1及V形槽一边到模具外侧的宽度L1。如图6: 折弯高度H的经验值根据产品形状有如下三种(以90度为例,钝角和锐角与直角相近相似):1.简单的90度单边折弯。(如图7) 如图7,此种折弯只需考虑下模V形槽中心到折弯机定位挡块的距离即可确定.通常H值为H≥3.5 T+R (R 在1mm 以下) 2.U形折弯.

工程力学(杆件弯曲受力分析计算)

教学设计三 杆件弯曲受力分析计算 在学习绘制杆件弯曲受力分析图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杆件的弯曲受力分析计算,即我们杆件弯曲时在横截面上产生的弯曲正应力和弯曲剪应力的计算。 问题一,杆件弯曲横截面正应力计算问题 梁在弯曲变形时,梁轴线方向截面纤维曲线,下部拉伸变长,上部压缩变短。我们选取杆件的某段横截面,其截面上某处的微分段面积dA如图8.2所示。 由该截面的积分得到,截面为弯矩M大小为公式8.1。 (公式8.1)根据广义胡可定律得到公式8.2与弯曲应变几何条件分析公式8.3得到公式8.4。 (公式8.2) (公式8.3) (公式8.4) 其中,ρ为梁弯曲的曲率半径。 将公式8.4和8.1合并得到公式8.5。 (公式8.5)分析公式8.5,其中: 为截面绕Z轴的惯性矩。 公式8.5变形为8.6。 ρ ρ ρ ρ ρ ε y y dx dx = = - + = ? = dθ dθ dθ dθ y)dθ ( ?? = A y M dA σ ε σ? =E ρ ε σ y E E= = ? ??= ?? ? ? ? ? = ? = A A A y E y y E y M dA dA dA2 ρ ρ σ Z A I y= ?dA2

(公式8.6) 将公式8.6与公式8.4合并,得到公式8.7 (公式8.7) 公式8.7为杆件弯曲截面上弯曲正应力一般计算公式。如图8.2所示,y 为惯性轴到所计算应力位置的距离,分析公式我们发现当y 为0时,截面正应力为零,当y 等于截面高度一半时,截面正应力最大,说明在杆件中间有一条纤维线在受力弯曲时既不拉伸变长也不压缩变短,我们称这条纤维曲线为杆件的中性轴,此轴所在的水平层称为中性层,而在杆件截面上下边缘处,存在最大弯曲拉应力和最大弯曲压应力,也就是极值问题的出现。 我们引入新的物理量W ,抗弯截面模量,它的计算式为8.8。 (公式8.8) 公式8.7可以化简为极值公式8.9。 (公式8.9) 例题分析讲解 【例1】 图8.3所示,悬臂矩形截面杆件,截面O 1上有A 、B 、C 、D 点,求它们的弯曲正应力。 【解】 计算悬臂梁的弯矩 计算梁截面的惯性矩 计算抗弯截面模量 计算各点的正应力 y I W Z =m kN 6.488.1302 1 2?=??=M 001067 .0124.02.01233=?==bh I 00533.012 4.02.062 2=?==bh W Z W M Z = σZ Z I E M ?= ρ 1 y I M Z Z = σ

折弯计算公式

买两本书,一本是钣金手册,桔黄色皮的,很厚,另外一本是冷加工手册,绿色封面的,薄一些。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1.0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1.0X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0.5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0.48~0.5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0.45~0.48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0.25(对于塑 性更大的材料可减至0.125).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1.6x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1.6r+0.5t)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里 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1.75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1.85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钣金件的展开计算---准确计算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一般铁板0.5—4MM之内的都是A+B-1.6T。(A,B代表的是折弯的长度,T 就是板厚) 例如用2.5mm的铁板折180mm*180mm的直角,那么你下的料长就是 180mm+180mm再减去2.5mm*1.6也就是4mm就好了,也就是356mm 钣金展开图的计算是要用一个系数来计算的,这个系数一般都用1.645! 计算方法是工件的外形尺寸相加,再减去1.645*板厚*弯的个数, 例如,折一个40*60的槽钢用板厚3的冷板折,那么计算方法就是40+40+60(外形尺寸相加)—1.645(系数)*3(板厚)*2(弯的个数)=130.13(下料尺寸) 一般6毫米之内都是这样计算的了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0.3时, K=0≤T'1. 当0 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 1.5时, K=0.4T'T'a. 当0.3 2.5时, K=0.35T'T≤b. 当1.5 2.5时, K=0.3T/c. 当T 3. 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0.3时,?当T K=0.5T 2.0时, 按R=0处理.≤注: R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层弧长 1.5 时'1. 当T λ=0.5T 1.5时/ 2. 当T λ=0.4T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

K因子计算方法: K系数是指钣金内边缘之间的距离与钣金厚度之间的比率。通常,金属薄板的外层会受到拉应力的拉伸,而内层会因压应力而缩短。在内层和外层之间有一个纤维层,称为中间层。根据中性层的定义,弯曲部分的毛坯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因为在弯曲过程中坯料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变形大时中性层将向内移动,这就是为什么不能仅使用横截面的中性层来计算展开长度的原因。如果中性层的位置用P表示(见图1),则可以表示为 其中R为内弯曲半径/ mm;t为材料厚度/ mm;K是中性层位移系数。 图1中性层位置 钣金弯曲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中性层展开的原理,毛坯的总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直线部分和弧形部分的长度之和。弯曲部分

图2钣金弯曲图 其中,l是零件的总展开长度/ mm;α是弯曲中心角/(°);L1和L2分别是超出弯曲部分的起点和终点的部分的直线端长度/ mm。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确切的弯曲展开长度。可以看出,只要确定参数k,就可以计算出l,并且参数K取决于钣金厚度T和内部弯曲角度R。通常,当R / T为0.1、0.25、0.5时,1、2、3、4、5,≥6,相应的K因子分别为0.23、0.31、0.37、0.41、0.45、0.46、0.47、0.48、0.5-通用零件的R / T值均在1,因此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计算出的钣金弯曲的展开长度仍然非常准确。对于R / T≥6的情况,金属板在弯曲时不会再次变形,因此中性层等于中心层,并且K因子相应地变为0.5。计算相对容易。唯一的影响是弯曲过程中的回弹问题。这种繁琐的计算最适合计算机完成。下面的三维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NX,Pro / E,CATIA等也引入了钣金模块,并且K系数已成为这些软件的首选参数,K系数的合理选择大大地减少了流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

材料力学公式汇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材料力学的任务 (1)强度要求;(2)刚度要求;(3)稳定性要求。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2)均匀性假设;(3)各向同性假设;(4)小变形假设。 外力分类: 表面力、体积力;静载荷、动载荷。 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内部相互作用力的变化量,即构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附加相互作用力 截面法:(1)欲求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时,可沿该截面把构件切开成两部分,弃去任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研究(2)在保留部分的截面上加上内力,以代替弃去部分对保留部分的作用。(3)根据平衡条件,列平衡方程,求解截面上和内力。 应力: dA dP A P p A = ??=→?lim 0正应力、切应力。 变形与应变:线应变、切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拉伸或压缩;(2)剪切;(3)扭转;(4)弯曲;(5)组合变形。 静载荷:载荷从零开始平缓地增加到最终值,然后不在变化的载荷动载荷:载荷和速度随时间急剧变化的载荷为动载荷。 失效原因:脆性材料在其强度极限 b σ破坏,塑性材料在其屈服极限s σ时失效。二者统称为极限应 力理想情形。塑性材料、脆性材料的许用应力分别为: []3 n s σσ=, []b b n σσ=,强度条件: []σσ≤??? ??=max max A N ,等截面杆 []σ≤A N m a x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杆件在轴向方向的伸长为:l l l -=?1,沿轴线方向的应变和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别为:l l ?= ε,A P A N ==σ。横向应变为:b b b b b -=?=1'ε,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关系为:μεε-=' 。 胡克定律:当应力低于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εσE =,这就是胡克定律。E 为弹性模量。将应力与应变的表达式带入得:EA Nl l = ? 静不定:对于杆件的轴力,当未知力数目多于平衡方程的数目,仅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无法解出全部未知力。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变形几何关系—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dx d φ ρ γρ=。物理关系——胡克定律dx d G G φρ γτρρ==。力学关系dA dx d G dx d G dA T A A A ???===2 2ρφφρρτρ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t p W T R I T == max τ;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 ][max ττ≤=t W T ,可以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确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第一节 钢板(扁钢、圆钢、钢管)弯曲时展开料长的计算 钢板、扁钢、圆钢、钢管的弯曲形式、展开料长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均 以钢板弯曲零件为例,来说明它们之间计算料长的方法。 ?圆角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一)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 图4—1甲所示是一块准备进行弯曲的钢板, 在它的侧面画上正方形网格, 及I — I 弯曲始 线和n — n 弯曲终线,然后通过一定的外力,使钢板弯曲成一个 90°圆角零件 (图4 — 1乙),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就不难作出如下几点分析: 1. 钢板经过弯曲后,只在圆角部分产生变形,直线部分不产生变形。 2. 圆角弯曲部分的变形, 在0—?— 0线的内侧与外侧是不相同的, 内侧为压 缩缩短变形,外侧为拉伸伸长变形。压缩与拉伸时外层变形量最大,同时并向 0 ----- 0线逐渐减少。 3. 钢板经过弯曲后,其中 总有一层材料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即图中0 ------ 0线),这层叫中性层,这一层很重要。 弯曲零件圆角部分的展开料长,即按 此层材料的长度来确定。中性层位置的改变与弯曲半径 R 内和板料厚度t 的 R 内 比值大小有关,若R - 5时,中性层位置近似于板料厚度 t 的二分之一(即与板 t R - 料中心层相重合),若 5时,中性层位置即向板厚中心内侧一边移动。 在各 '0' R~ 甲一一未弯曲前的板乙一一弯曲后的零件n

t

种不同情况下冲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0的数值列于表4—1。 4.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弯曲零件的弯曲半径及弯曲角度有以下几种不同的 标注方法:弯曲半径包括有内弧圆角半径(表4—2图例1)、外弧圆角半径(表4 —2图例2)及圆角中径俵4—2图例3)三种标注方法。弯曲角度包括有a及 3 (表4—2图例3、4)两种标注方法。所以计算时须注意,切勿搞错。现将各 种不同标注情况下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公式列于表 4 —2。 中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 0 表4 —1 R内t 0.25 0.5 0.8 1 2 3 4 5 >5 X0 0.2 0.25 0.3 0.35 0.37 0.4 0.41 0.43 0.5 注:表中R内一弯曲零件内弧圆角半径;t—板料厚度。 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公式表4—2 80圆角弯曲 计算公式 L 弧长 (R 内X o t) a 180 当90时, (R内x°t) n L 弧长 2 式中说明 L弧长一圆角部分展料长 t —板料厚度 x0—中性层位置移动系 数 R内—内弧圆角半径 —圆心角 L弧长 (R 外t x o t) n 180 当90时, L 弧长 (R外t x°t) 2 L 弧长 (R 中0.5t x°t) n 180 R中一圆角中心半径当90时, R中0.5t R内 L 弧长 (R 中0.5t x°t) 2 、 R外—外弧圆角半径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第一节钢板(扁钢、圆钢、钢管)弯曲时展开料长的计算 钢板、扁钢、圆钢、钢管的弯曲形式、展开料长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均以钢板弯曲零件为例,来说明它们之间计算料长的方法。 一.圆角弯曲零件展开料长的计算 (一)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 图4—1甲所示是一块准备进行弯曲的钢板,在它的侧面画上正方形网格,及Ⅰ—Ⅰ弯曲始线和Ⅱ—Ⅱ弯曲终线,然后通过一定的外力,使钢板弯曲成一个90°圆角零件(图4—1乙),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就不难作出如下几点分析: 1.钢板经过弯曲后,只在圆角部分产生变形,直线部分不产生变形。 2.圆角弯曲部分的变形,在O—·—O线的内侧与外侧是不相同的,内侧为压 缩缩短变形,外侧为拉伸伸长变形。压缩与拉伸时外层变形量最大,同时并向 O—·—O线逐渐减少。 甲 图4-1 板料弯曲过程 甲——未弯曲前的板料 3.钢板经过弯曲后,其中总有一层材料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即图中O—·—O线),这层叫中性层,这一层很重要。弯曲零件圆角部分的展开料长,即按此层材料的长度来确定。中性层位置的改变与弯曲半径R内和板料厚度t的 比值大小有关,若5 > t R内 时,中性层位置近似于板料厚度t的二分之一(即与板料中心层相重合),若5 ≤ t R内 时,中性层位置即向板厚中心内侧一边移动。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中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

0的数值列于表4—1。 4.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弯曲零件的弯曲半径及弯曲角度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标注方法:弯曲半径包括有内弧圆角半径(表4—2图例1)、外弧圆角半径(表4—2图例2)及圆角中径(表4—2图例3)三种标注方法。弯曲角度包括有α及β(表4—2图例3、4)两种标注方法。所以计算时须注意,切勿搞错。现将各种不同标注情况下圆角部分展开料长的计算公式列于表4—2。 中性层位置移动系数X0 表4—1 内

冲压件展开计算方法

冲压件展开计算方法 冲压件是常件的金属件,在冲压前,要对冲压件下料,这时,往往要对冲压件展开计算: 1 90?无内R轧形展开 K值取值标准: a. t≦,K= b. c. d. t>材料展开长度不易准确计算,应先试轧,得出展开系数后再调整展开尺寸. e. 软料t≦,K=(主要有铝料,铜料). 注意:无内R是指客户对内R无要求,或要求不高时,为便于材料的折弯成形,我们的下模做成尖角的形式.有时客户的部品图中有内R,一般客户没有特别指出的条件下我们均以尖角起模.

2 非90?无内R轧形展开 L=A+B+Kt(C?/90?) K值取值标准: a. t≦,K= b. c. d. t>材料展开长度不易准确计算,应先试轧,得出展开系数后再调整展开尺寸. e.软料t≦,K=(主要有铝料,铜料). 注意:无内R是指客户对内R无要求,或要求不高时,为便于材料的折弯成形,我们的下模做成尖角的形式.有时客户的部品图中有内R,一般客户没有特别指出的条件下我们均以尖角起模. 3 有内R轧形展开

备注:当客户部品图中没有特别要求做轧形内R时,我们尽量按尖角设计.有要求时按以上方式进行展开. 中性层系数确定: 弯曲处的中性层是假设的一个层面.首先将材料延厚度方向划分出无穷多个厚度趋于0的层面,那么在材料弯曲的过程中长度方向尺寸不变的层面即为材料弯曲处的中性层.由上述可知中性层的尺寸等于部品的展开尺寸. 1)铝料/ Al料中性层系数 角度( 0?角度( 90?角度 ( >180? ) R内/T S(从弯曲内 侧往外) R内/T S(从弯曲内 侧往外) R 内 /T S(从弯曲内 侧往外)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折弯等钣金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在钣金展开中,影响展开长度计算精度的因素有: 折弯内弧半径r下模V型槽宽,板料实际厚度t',和弯曲曲角度α。自由折弯板料在展开长度计算时,没有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弧半径的折弯系数。而内弧半径与加工工艺有关,使用不同的下模V型槽宽,内弧半径也不相同,导致无法获得折弯系数的准确性。一般是凭经验判断折弯系数,不同的人判断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 在钣金中折弯中,经常用到形式分为L折N折和Z折几种。下面我们对几种钣金的展开做个探讨。 1、L折,L折分90°折和非90°折。 在90°折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表

在非90°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 L=A+B+补偿量*仅供参考 T=0.8 R=0.5 120°≤q≤160° 补偿量为0.1 160°<q≤180° 可忽略不计 T=1.0 R=0.5 120°≤q≤145° 补偿量为0.2 145°<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T=1.2 R=0.5 补偿量与T=1.0相同 T=1.5 R=0.5 120°≤q≤130° 补偿量为0.3 130°<q≤150° 补偿量为0.2 150°<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180& deg;-q L=A+B+------ (2*∏*r) 360°

材料力学的基本计算公式-材料力学弯曲公式

材料力学得基本计算公式外力偶矩计算公式(P功率,n转速) 1.弯矩、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得关系式 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得计算公式 (杆件横截面 轴力F N,横截面面积A,拉应力为正) 3.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得正应力与切应力计算公式(夹角 a 从x轴正方向逆时针转至外法线得方位角为正) 4.纵向变形与横向变形(拉伸前试样标距l,拉伸后试样 标距l1;拉伸前试样直径d,拉伸后试样直径d1) 5.纵向线应变与横向线应变 6.泊松比 7.胡克定律 8.受多个力作用得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9.承受轴向分布力或变截面得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10.轴向拉压杆得强度计算公式 11.许用应力, 脆性材料,塑性材料 12.延伸率 13.截面收缩率 14.剪切胡克定律(切变模量G,切应变g )

15.拉压弹性模量E、泊松比与切变模量G之间关系式 16.圆截面对圆心得极惯性矩(a)实心圆 (b)空心圆 17.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一点切应力计算公式(扭矩 T,所求点到圆心距离r ) 18.圆截面周边各点处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 19.扭转截面系数 ,(a)实心圆? (b)空心圆 20.薄壁圆管(壁厚δ≤R0/10 ,R0为圆管得平 均半径)扭转切应力计算公式 21.圆轴扭转角与扭矩T、杆长l、扭转刚度GHp得 关系式 22.同一材料制成得圆轴各段内得扭矩不同或各段得 直径不同(如阶梯轴)时或 23.等直圆轴强度条件 24.塑性材料;脆性材料 25.扭转圆轴得刚度条件? 或 26.受内压圆筒形薄壁容器横截面与纵截面上得应力 计算公式, 27.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得一般公式 , 28.平面应力状态得三个主应力 , , 29.主平面方位得计算公式

钢板冷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

钢板冷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 集装箱吊具是码头港口机械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的重要搬运设备,此吊具设备的安全性是确保码头进行安全作业的重要保障。集装箱的主体结构是由以钢板为原材料,通过对钢板切割、冷弯曲成形、然后采用先进焊接工艺进行组装而成的钢结构设备。由于吊具的结构特点,此产品的好多结构型零件都是钢板的弯曲成形件,为了保证这些冷弯曲零件的板材下料时的准确性,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冷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满足生产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提高材料的合理利用率。文章详细简述了相关弯曲零件展开尺寸的计算方法。 标签:集装箱吊具;板材的冷弯曲成形;冷弯钢板弯曲件展开下料尺寸;冷弯曲半径R;板材厚度T;冷弯钢板弯曲件中性层;中性层偏移量;冷弯钢板弯曲件展开下料尺寸的计算 常熟众达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加坡独资企业,其投资人是新加坡众达公司,新加坡众达公司创立于1961年,是世界著名的钢铁工业和建筑业工程材料制造商。2005年,新加坡众达公司在江苏常熟沿江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独资工厂—常熟众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常熟众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位于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沿江工业园出口加工區,生产各种规格和吨位的码头港口集装箱运输吊具,产品主要销往亚太、中东和欧美地区。集装箱吊具(见图1)是码头港口机械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的重要搬运设备,此吊具设备的安全性是确保码头进行安全作业的重要保障。集装箱吊具的主要结构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1)集装箱吊具的箱梁结构(吊具的主体结构);(2)集装箱吊具的伸缩梁(臂)结构(以便满足吊运不同尺寸的集装箱箱柜);(3)电气控制和液压系统动力装卸;(4)驱动伸缩梁(臂)伸缩的牵引装置;(5)同集装箱柜连接的旋锁机构;(6)其他相关的附属设施机构。 图1 集装箱的主体结构是由以钢板为原材料,通过对钢板切割、冷弯曲成形、然后采用先进焊接工艺进行组装而成的钢结构设备。由于吊具的结构特点,此产品的好多结构型零件都是钢板的弯曲成形件,为了保证这些冷弯曲零件的板材下料时的准确性,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冷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满足生产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提高材料的合理利用率。 1 钢板弯曲时中性层位置的确定 板料弯曲,当变形较小时,中性层在板料中间;当变形较大时。中性层逐渐向内移动。通常当弯曲内半径R与钢板材料厚度T之比小于12,即R/T<12时,就必须考虑中性层向内的移动量。该移动量可以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计算出来,但是计算比较复杂。我们通常是借助试验的方法得到钢板中性层位置系数K(见表1)。

折弯计算公式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 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对于塑性更大的材料可 减至).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 里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二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三个材料厚度再加两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三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四个材料厚度再加三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材料力学的基本计算公式-材料力学弯曲公式

材料力学的基本计算公式 外力偶矩计算公式(P功率,n转速) 1.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式 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杆件横 截面轴力F N,横截面面积A,拉应力为正) 3.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计算公式(夹角 a 从x轴正方向逆时针转至外法线的方位角为正) 4.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拉伸前试样标距l,拉伸后试样 标距l1;拉伸前试样直径d,拉伸后试样直径d1) 5.纵向线应变和横向线应变 6.泊松比 7.胡克定律

8.受多个力作用的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9.承受轴向分布力或变截面的杆件,纵向变形计算公式 10.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公式 11.许用应力,脆性材料,塑性材料 12.延伸率 13.截面收缩率 14.剪切胡克定律(切变模量G,切应变g ) 15.拉压弹性模量E、泊松比和切变模量G之间关系 式 16.圆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a)实心圆 (b)空心圆 17.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一点切应力计算公式(扭矩 T,所求点到圆心距离r)

18.圆截面周边各点处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 19.扭转截面系数,(a)实心圆 (b)空心圆 20.薄壁圆管(壁厚δ≤ R0 /10 ,R0为圆管的平均半径) 扭转切应力计算公式 21.圆轴扭转角与扭矩T、杆长l、扭转刚度GH p的 关系式 22.同一材料制成的圆轴各段内的扭矩不同或各段的 直径不同(如阶梯轴)时或 23.等直圆轴强度条件 24.塑性材料;脆性材料 25.扭转圆轴的刚度条件? 或 26.受内压圆筒形薄壁容器横截面和纵截面上的应力 计算公式,

27.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的一般公式 , 28.平面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 , , 29.主平面方位的计算公式 30.面内最大切应力 31.受扭圆轴表面某点的三个主应力,, 32.三向应力状态最大与最小正应力, 33.三向应力状态最大切应力 34.广义胡克定律

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K因子是指钣金内侧边到中性层距离和钣金厚度的比值,通常板料在弯曲过程中通常外层会受到拉应力而伸长,内层则受到压应力而缩短,在内层和外层之间有一长度保持不变的纤维层,称为中性层。根据中性层的定义,弯曲件的坯料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由于弯曲时坯料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在变形较大时,中性层会发生内移,这也就是不能仅仅用截面中性层计算展开长度的原因。假如中性层位置以p表示(见图1),则可以表示为 式中,r为零件的内弯曲半径/mm;t为材料厚度/mm;K 为中性层位移系数。 钣金弯曲示意图如图2所示。按中性层展开的原理,坯料总长度应等于弯曲件中性层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长度之和,即 式中,L为零件展开总长度/mm;α为弯曲中心角/(°);L1和L2分别为零件弯曲部分起点和终点以外的直端长度/mm。 按照上面的公式,就能算出精确的折弯展开长度尺寸,可以看出,只要确定了参数K,即可计算出L,参数K则取决于钣金厚度t和内弯曲角r的大小。它们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般r/t分别为0.1,0.25,0.5,1,2,3,4,5,≥6时,K因子对应为0.23,0.31,0.37,0.41,0.45,0.46,0.47,0.48,0.5,-般零件的加工,r/t数值都在1附近,根据上述对应关系中K因子计算的钣金折弯展开长度还是很准确的。对于r/t≥6的情况,钣金折弯时板料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形,那么中性层也就等于中心层了,K因子也相应地变成了0.5,计算也相

对容易很多,唯一影响的就是折弯过程中的回弹问题,这种繁琐的计算最适合计算机来完成,随后出现的各种三维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NX,Pro/E,Catia等也引入了钣金模块,而K因子就成为了这些软件的首选参数,合理选择K因子大大降低了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改正版)

?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 ? ? ?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

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l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下模为5T L1+L2-2T+0.4*T=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 R=0.5时的展开计算 A+B+K=展开

K= 1800-2/900 ×0.4 a=所有折弯角度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L1和

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 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 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 300-650.

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l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

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 <1>直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下模为5T L1+L2-2T+0.4*T=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L1和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先用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300-650. 死边展开=L1+L2-0.5T <5>压U边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的小尖刀,下模根据SOP 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先根据U边间隙高度选用合适的R上模(选用上模时注意:U边间隙多大就选用与高度最接近的R上模),再用压平模压平,压平时U边间隙内垫与间隙高度一样的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