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例如

“大和”这个词,音读是“tai wa”,有一点点像汉语;训读是“yamato”(玩过星际的都知道)。

以上是汉语→日语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改革维新,使国家走上了富强扩张的道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渐超过了清朝的中国。这个时代有很多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通过日本传播到中国。有很多新鲜的词语也由日语转换成汉语而被中国文化吸收,比如“铁道”,“政治”,“资本主义”等等(记得不全,可能有误)。这个时候的汉语也吸收了日语的一些先进词汇,对中国的民主维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是日语→汉语的过程,基本上是日本领先中国的时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后,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文化风靡中国大陆,又有很多新鲜词汇融入汉语,比如“亲子”,日语是“亲子”,指父母和孩子。还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出现的新情况,一些日语里没有的词汇也被照搬进来。比如“和谐社会”,被翻译成“调和を取れた社会”。还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ばんいく)等等。

当前的时代,汉语和日语呈现了紧密地互动,这和当前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也有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在日本的女仆店,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这些源自日本动漫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总之,中日两国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用客观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日语言的关系,正确对待两国与日俱增的文化和平关系,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外交的和谐发展。

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

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 篇一: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 日语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其中日语音读汉字是根据古代汉音、吴音、唐音以及宋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由于时代变迁,古汉语随着朝代更迭,加之对其进行多次改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汉字发音与‘汉音’、‘吴音’等等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汉字的发音变得更加复杂。虽说如此,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拨音、长音 一、韵母以“n”结尾的汉字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关系 现代汉语中以韵母“n”结尾的汉字,在日语音读词中有拨音。拨音发生在「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五段之上。 如: 管(guan)、版(ban)、段(duan)日语分别读为「かん」、「はん」、「だん」 因(yin)、銀(yin)、民(min)日语分别读为「いん」、「ぎん」、「みん」 運(yun)、軍(jun)、君(jun)日语分别读为「うん」、「ぐん」、「くん」

県(xian)、善(shan)、年(nian)日语分别读为「けん」、「ぜん」、「ねん」 本(ben)、音(yin)、損(sun)日语分别读为「ほん」、「おん」、「そん」 只有像“肯(ken)”等极少数汉字的日语读法「こう」例外。 含有“ian”、“uan”等韵母的汉字,其读音大多为「え」段的拨音。如: 鉛(qian)、炎(yan)、塩(yan)、延(yan)、沿(yan)、演(yan)、煙(yan),其日语都读「えん」 顕(xian)、賢(xian)、件(jian)、券(quan)、権(quan)、健(jian)、研(yan)其日语都读「けん」 面(mian)、免(mian)、棉(mian)、綿(mian)其日语都读「めん」 偏(pian)、変(bian)、編(bian)、片(pian)、篇(pian)、遍(bian)、辺(bian)其日语都读「へん」 便(bian)、弁(bian)其日语都读「べん」 縁(yuan)、園(yuan)、苑(yuan)、援(yuan)、媛(yuan)、宛(wan) 其日语都读「えん」源(yuan)、元(yuan)、原(yuan) 其日语都读「げん」 船(chuan)、選(xuan)、専(zhuan)、川(chuan)、宣(xuan)、泉(quan) 其日语都读「せん」但也有少量汉字读音比较例外,如:院(yuan)、員(yuan) 其日语都读「いん」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例如

日文中的汉字文化

日文中的汉字文化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一衣带水,割舍不断的联系。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本文主要探讨日文中的汉字所具有的特点,与中国汉字相比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中国汉字与日本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日文,中国文化,汉字文化,现代汉语 都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衣带水,源深流长,无论是建筑上的亭台楼阁,还是生活中的茶道文化,无不被深深打下了中国文化的印记。日本与中国在文字上的互通,更是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一衣带水”,什么是“渊深流长”。 2008年5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的时候,奈良县是其中的一站。中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请他谈中日友谊。荒井正吾指着话筒上的“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即兴发挥说:“每一个日本人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字——我想,这一点就生动地表明日中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始于一千多年前。那时候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遣隋使”前来中国,回国时把中国的汉字也带到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用文字记录语言。最初,日本官方正式的文章用的都是汉字,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叫停“脱汉运动”,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两千多个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本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字,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汉字的输入填补了日本文字历史上的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汉字的内涵,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汉字表达。 日文中的古汉语印记 因为日语中的汉字是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传入的,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影子。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比如在《战国策燕策三》中,“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这里的“走”就是“跑,逃跑”的意思。在日语中“走”同样是“跑”的意思,“歩”才表示“走”的意思。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谢”字。在古汉语中,“谢”是“道歉,认错”的意思。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记叙的,“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这里的“谢”便是“道歉,认错”的意思。日语中的“谢”也同样是“道歉,认错”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谢谢。如果想要表示“谢谢”的意思应该写作“感谢”。 日文中还有很多词看起来具有倒装的意味。比如“绍介”一词其实就是“介绍”的意思。洗手也不写作“洗手”而是写作“手洗”。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如果中国举办个“新词奖”的话,“人气”肯定能入围。这个词近几年迅速窜红,使用频率很高。其实“人气”这个词来自日本,进入大陆之前在台湾的“人气”也一直很旺。近些年来进入汉语的日语词汇还有:写真(照片)、料理(饭菜)、便当(盒饭)、欧巴桑(老女人,贬)、艺能界(娱乐圈)、花火(烟火)、攻略(游戏流程)、暴走族(飞车党)、量贩(大量购买)、女优(女演员)……这些词大多由台湾香港传入大陆。不过日语的“々”中国人几乎无人不晓,并在写字时夹在汉字中使用,不伦不类;日语中“美国”写作“米国”,一些人说美国人是小米,出处应该在此。 不过若真将汉语中的日语词汇剔除干净。那今天所有的报纸、书籍都没法印刷,你我肯定也无法交谈。为何?因为下面这些词也来自日本:平等、革命、经济、文化、客观、有机物、服务、方针、申请、解决、理论、商业、干部、健康、法律、共和、美术、抽象……。举例来说,“平等”本是个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相反,儒家文化极为重视君臣、父子、夫妻这些等级关系。西方虽然也有国王,但由于基督教的伦理准则认为上帝面前人人一律平等,加上基督教在欧洲强大持久的影响力,平等观念首先在这里诞生。平等首先诞生于佛经,是个宗教性很强的词汇,日本人接触西方文化时,借用来表示equality 这一概念。明治维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翻译外来术语时多参考中国古书:“革命”:《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revolution这一术语。 “经济”:《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经济”原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economy这一术语。 日本人老瓶装新酒,使得我们如今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很难察觉到词语本来的意思了。还有的术语翻译基于日语本身的读音和意思,比如手续、取消等,但这类词的数量没有前者多。据说汉语70%的社会人文方面的名词、术语是从日本传入的!这么多的词汇竟然来自日本,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但因为这些名词术语的符合汉字规则,中国人使用时也察觉不到外来语的感觉。讲到“外来语”,这也是汉语受日语影响的一个例证。日语没有“词”、“语”之分,(“词汇”翻译成日语是“语汇”,“单词”翻译成日语是“单语”)所以日

日语和汉语的关系

日语和汉语的关系 日文和汉语不属于一个语系,日语属于粘着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日语如果想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必须要借助助词,而汉语则不需要。其次句子结构就不同,汉语是:主+谓+宾。日语则是:主+宾+谓。但是他们还有一定的联系。 一 从如何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同属一个语系,在语言学里一般是通过辨别各语言中数字读音相似与否来确定的。在当今世界语言中还没有发现与日语数字训读音相似的数字读音,即使与日语相近的朝鲜语、阿伊努族语的数字读音与日语亦不相似,因此在世界语言中,日语可称得上是孤立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恩。卡兹纳在他著述的《世界的语言》一书中将日语列为独立语系,中国学者黄长著则将它列在“系属不明的语言”许多人尤其是日本学者不满于日语的这种孤立性,千方百计地想找出它的所属语系来。于是有人把日语同太平洋诸岛语言相比较,也有人把它与南美语言比较,但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能明确证明和日语同系的只有冲绳话,过去日本本上听不懂冲绳话,所以直到明治时代(1868~1911年)还将它视为外国语言,称作“琉球语”。所以与其说冲绳话与日语同系,不如说是日语的一种方言。从日语的语法结构来看,为主——宾——动型结构,且属粘着型语言,辅音系统很简单,有元音和谐现象,这与朝鲜语相似,也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特征,由此推断可能和阿尔泰语系相连结。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将证明日本人祖先的一支来自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平原,经库页鸟、北海道或千岛群岛、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本土。 日语的发音很简单、只有五个母音音素和为数很少的辅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种发音总共只有不超过100个。和日语发音类似的有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日语的辞汇十分丰富、数量庞大、大量吸收了外来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而两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合作,友好交流,正是因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翻译在这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语言的转换,其实质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要想汉日翻译顺利的进行,就必须对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对两国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乃至对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不同的文化很好的传达给不同的民族。本文将从中日语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汉日转化。 关键词:中日两国;语言差异;文化差异 一、日语语言的特点 (一)暧昧性 1.ちょっと的用法 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 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 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ちょっと??してきます。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礼します。 我稍有点儿事儿,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x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听一下,这一带有姓有田的人家儿吗? 是一种用于会话的较婉转的表达方式。其数量少的意思不强烈,而只是按时程度比较轻。用于表述自己的行为或向对方提出某种请求时,加上「ちょっと」 2.用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意思 下了单的商品可以发过来吗?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k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田中は仕事が忙しい状?r。 田中:いいけど。 女同事邀请男同事一起去喝酒,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田中无法赴约,但是因为是同事的关系,田中没有直接拒绝木村,而是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使对方为难。“いいけど”也是日语中常用暧昧的表现手法。

日语促音与汉语入声的关系

日语促音与汉语入声的关系 摘要: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曾在各个方面对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有所交流,日本在各方面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可以说汉语对日语 文字和语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日语长音和促音 与汉语入声的特点,进而探讨两国语言发音体系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长音;促音;入声;关联 一、古代汉语的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音韵学根据韵尾不同,把 古韵分为三类,即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的是没有韵尾的韵和以元 音结尾的韵。阳声韵指的是以鼻音[m][n]等结尾的韵。入声韵则是指以[p][t][k]结 尾的韵。如今在现代汉语中只有粤语、客家方言以及部分闽南方言中保留有这些 古汉语的音韵。在中古汉语音韵体系中的入声韵分别为p尾、t尾和k尾。 二、日语的特殊音节 日语的语音体系中有几个特殊音,即长音、促音、拗音、拨音,它们有着日 语固有语音所不具备的发音特点。这四种语音在日语固有体系中原本并不存在, 它们都是在古汉语音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日语的促音是入声韵进入日语后慢 慢演变而成的。上古汉语时期,入声韵就已经传入日本,不过当时对入声韵的处 理就是简单截取,即以不表记的方式吸收。到中古汉语时期,传入日本的入声韵 的韵尾才出现了各种表记形式。古代汉语入声韵的发音非常类似于日语的促音, 且促音又是在对译入声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这点看,古汉语的入声韵对日语促 音影响重大。中古汉语时期,入声韵尾在日语体系中得以体现,促进了日语促音 的形成。 受古代汉语音韵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日语音节有以下六种: 1.由单一元音构成的音节,即V结构。例如日语的五个元音「ア、イ、ウ、エ、オ」。 2.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的音节,即CV结构。例如五十音图除元音外的 各行。 3.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的音节。例如拗音音节。 4.由长音构成的独立音节。 5.由一个拨音(ン)构成的独立音节。 6.由一个促音(ッ)构成的独立音节。 对比古今日语两种音节结构可知,日语的语音结构逐渐由简单到复杂,但是 其根本结构(V结构和CV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与之相对,汉语的音节结构由 复杂向简单发展,例如切韵音系的声母39位演变为现在北京音系声母22位。 三、汉语入声字在日语中的发音及其与促音的关系 在中古汉语体系中存在三个塞音:双唇塞音[-p]、舌根塞音[-t]、舌尖塞音[-k]。但是由于日语属于开音节语言,在音节末尾不会出现辅音结尾的现象,因此在与 汉字词组合时只有在后面加上高元音[i][u]。下面列举出一些入声字,分析其在日 语中的单子音节发音。 1.咸深摄入声字(-p尾)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 ∙~团。例:工团、法团 ∙~力。例:购买力、 ∙~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举凡“电话”、“社会主义”、“资本主

浅谈汉语对学习日语发音时的几点影响

浅谈汉语对学习日语发音时的几点影响 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发音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尤其汉语和日语具有一定的近缘关系,日语当中有很多汉字,且发音相近。但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系统有很大差别。日语是典型的节奏语言,音拍是日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而音节是汉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所以汉语是音节节奏,日语是音拍节奏。因此本文将从发音的角度,探讨汉语发音对日语发音是如何影响的,由此产生的日语发音的问题和原因,并借此寻找到规律和解决的办法。 一、从音节构造的不同看日语的音拍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在发音方面出问题的往往是学习者对音拍感觉的欠缺造成的。不仅是中国人,大部分的外国人在最初学习日语时,都很难把握日语音拍的节奏。特别是一些特殊音节,促音、拨音、长音的节奏让很多人头疼不已。这些主要是由于语言的音节构造的差异而造成的。 说到音节,在日本的传统解释是这样的:自身内部没有停顿,前后允许有停顿的单音的连续或者单独的一个单音。在语言学上我们也称为读音的基本单位。日语的音节分为短音节和长音节两类。长音节是含有特殊音拍促音、长音、拨音及二连元音的音节。由于日语存在长音节、短音节的对立,因此在音节之下另外设立一个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音拍。从时长的角度来说,一个长音节大体相当于两个短音节的长度;从音拍的层面来看,一个短音节与一个音拍等值,一个长音节分为两个音拍,短音节就兼有音节和音拍的双重身份。音节是汉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音拍是日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所以汉语是音节节奏,日语是音拍节奏。 音拍在日本的国语辞典《大辞泉》上的解释是音韵论上的单位,实际上是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学术上也称为音韵的音节。因为音拍是最小的节奏单位因此是认识日语的跟本,也是掌握发音节奏的基础。因此将母语和日语的节奏单位的构造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找出迅速掌握日语发音的诀窍。首先来看日语的音拍构造。日语只有五个元音,所以音拍的结构比较简单,一共有五种类型。 元音拍(V)ア行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现特点。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文化传达方面的差异,探讨中日语言表现特点的异同。 一、词汇表现特点对比 1. 影响词汇表现的因素 中日两种语言的词汇表现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中文源于汉字文化,对于形象的描绘更加注重意象的传达,而日语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 2. 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 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象征性上。中文词汇经常通过运用比喻、拟声、拟态等手法,增强意象表达,使文章更有情感共鸣。例如,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事物。 3. 日语词汇的表现特点 与中文不同,日语中的词汇表现更加注重细节和客观性。日语通过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助词和词缀的运用,表达出更加准确的细微差别。例如,日语中有多个词来表示颜色的不同层次,如红色可以表达为“赤い”、“朱色”、“红色”等。

二、语法表现特点对比 1. 影响语法表现的因素 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表现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中文语法相 对简单,注重语序和词组的搭配,而日语的语法结构复杂,注重词尾 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2. 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 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语序和词性的灵活运用上。中文的 语序自由而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中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如“一边...一边...”、“既...又...”等。 3. 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 相比之下,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更加依赖于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日语中的动词变位、名词格、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变化等都对语义的 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变化词尾,可以表达出不同的 态度、语气和语境。 三、文化传达特点对比 1. 影响文化传达的因素 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达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中文注重人 际关系、礼貌和尊重,而日语则注重团体意识、细节和文化共享。 2. 中文文化传达的特点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19279998.html,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作者:朱庭婷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3期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交流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等,日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就是语言。历史上中日语言交流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汉字单边的向日本输入的阶段,另一个是日语对中文逆输入的时期。 明治维新之时,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对西洋文化的学习,翻译了大量的外语著作,很多日本文人参考了外语本身的意思,利用汉字造出了很多新汉语名词,于是大量的新汉语名词也传入了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很多中国有志青年到日本留学,将大量的日本翻译的新汉语名词带回了国内,直到现在,日语的学术名词在中国使用的依然十分普及。例如场景、地点、厕所、夹具、武士道、舞台、储蓄、准备、帝国、工具、服从、兵役、审查、派出所等等。 自古以来,大陆文明一直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文化,而中日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一直是中国单方面的向日本输出。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成为了一个潮流,由此,伴随着留学生回国,将日本著作翻译过来,就形成了大量日语对中国的反哺。就和以前日语中古代汉语的存在一样,很多日语也大量的出现在了中国文学乃至现代汉语的使用上。这些变化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清代末期,中国的国力开始急速衰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侵略对象,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中国人在亡国的危机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寻求救国道路。看着邻国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走资本主道路而变得富强,他们也发布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完全是按照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张提出来的。可以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完全受到日本影响的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也在近代中国改革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横滨创建了报纸《清议报》和杂志《新民党报》,继续对中国改革进行探索和宣传。他的报纸杂志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情况,大量的日语词汇得到了使用。梁启超还在《论日语学习的好处》这篇文章里呼吁国人多学习日语,直接读日语书,以期获得更多的启示。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虽然在西方留学的也很多,但是日本的距离更近,相比西方生活费也低很多,风俗习惯也比较相似,所以选择在日本留学的人很多。除此之外,日本所谓的亚洲同文同种,其实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很多形似“同文”却意思差距非常大,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对汉字使用的不同之处。但是即便如此,在明治时期还是有大量的同义汉字被使用着。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