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蜱螨病

蜱螨病

蜱螨病
蜱螨病

昆虫学概论-2

昆虫学(Insecta)

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已知的Nearly a million species,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se are beetles

Over 50000 species of arachnids and ahother 30000 of crustaceans(甲壳动物) 危害:

1、本身作为病原体引起特异性疾病;

2、携带其它病原体作为疾病的传播者

一般形态结构

Have 3 pairs of legs,the head,thorax and abdomen are distinct

A single pair of antennae

♀♂异体。附肢分节。用气管呼吸

头部:有眼、触角和口器

眼:一对复眼(多二个,如蚊)或单眼(多三个,如虻),为视觉器官

触角:由许多节组成,着生于头部前面的两侧,至少有触觉、嗅觉及湿度感觉等功能。

口器:位前部腹面,是昆虫的摄食器官,由上唇、上咽、上颚、下颚、下咽或小舌及下唇6部分组成。兽医昆虫的口器主要有五种类型:①咀嚼式——毛虱;②刺吸式——蚊、蠓、蚋、吸血蝇;③刮舐式——虻;④舐吸式——家蝇、绿蝇、虱蝇

⑤刮吸式——螫蝇、角蝇等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三节,每节由背、侧、腹板构成。各胸节的腹面均有足一对, 5节/足——基、转、股、胫、跗节;跗节分1~5节,末节上有爪、爪间突(爪垫)。多数昆虫的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虱、蚤无翅。在前胸和中胸,中胸和后胸之间各有气门一对

腹部:分6~12节,多为11节。各节分界明显,无附肢。末端几节构成外生殖器。

第1~8节二侧各有一对气门

体被:体表有几丁质硬化形成的外骨骼(硬壳)

Life cycle and habit

昆虫的发育分为2种类型:

Complete metamorphosis完全变态:卵→幼虫larvae→蛹pupa→成虫adult,如虻、蝇、蚊、蚋、蠓、白蛉、蚤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不完全变态(半变态):卵→若虫→成虫:如虱

分类与描述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甲壳纲 Crustacea

昆虫纲 Insecta

虱目Phthiraptera

血虱亚目Anoplura:颚虱科、血虱科

食毛亚目Mallophaga:长角羽虱科、短角羽虱科、毛虱科

双翅目Diptera:蚊、蠓、蚋、毛蠓、虻、狂蝇、胃蝇、皮蝇、丽蝇、蝇、虱蝇、麻蝇科蚤目Siphonaptera(Aphaniptera):角叶科、蚤科、蠕形蚤科

半翅目Hemiptera:臭虫

一、虱目Phthiraptera

虱属永久性寄生虫。有严格宿主特异性。扁平,无翅。头胸腹分界明显。触角3-5节。胸部有足3对,粗短。发育属不完全变态。根据口器构造和摄食方式分为虱亚目和食毛亚目2大类。

血虱亚目以吸血为生。口器刺吸式,不吸血时缩入咽下的刺器囊内。头比胸窄。

食毛亚目以羽、毛等为食物。体长较虱亚目为小,咀嚼式口器。头比胸宽。

一)血虱亚目Anoplura

颚虱科 Linognathidae 、颚虱属Linognathus、牛颚虱 L. vituli、绵羊颚虱L. ovillus、绵羊足颚虱L. pedalis、山羊颚虱L. stenopsis

血虱科 Haematopinidae

血虱属Haematopinus:猪血虱H. suis牛血虱H. eurysternus水牛血虱 H. tuderculatus驴血虱 H. asini

(二)食毛亚目Mallophaga:

长角羽虱科 Philopteridae

长羽虱属Lipeurus:广幅长羽虱 L. heterographus鸡翅长羽虱L. variabilis 圆羽虱属Goniocotes鸡圆羽虱 G. gallinae

角羽虱属Goniodes:大角羽虱G. gigas

短角羽虱科 Menoponidae

短羽虱属 Menopon:鸡羽虱M. gallinae

毛虱科 Trichodectidae

毛虱属Damalinia:牛毛虱 D. bovis马毛虱 D. equi绵羊毛虱 D. ovis山羊毛虱 D. caprae

二、双翅目Diptera

蚊科 Culicidae:蚊属、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

蚋科 Simuliidae:蚋属、原蚋属、维蚋属、真蚋属

蠓科 Ceratopogonidae:库蠓属、细蠓属

毛蠓科 Psychodidae:白蛉属

虻科 Tabanidae:虻属、麻虻属、斑虻属

狂蝇科 Oestridae:狂蝇属、鼻狂蝇属、喉蝇属

胃蝇科 Gasterophilidae:胃蝇属

皮蝇科 Hypodermatidae:皮蝇属

丽蝇科 Calliphoridae:丽蝇属、绿蝇属、伊蝇属

蝇科 Muscidae:螫蝇属、家蝇属、血蝇属

虱蝇科 Hippoboscidae:虱蝇属、好望角虱蝇属

麻蝇科 Sarcophagidae:污蝇属

双翅目

→胸部只有一对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发育为完全变态

狂蝇科 Oestridae

狂蝇属Oestrus:羊狂蝇O. ovis

鼻狂蝇属Rhinoestrus:紫鼻狂蝇 R. purpureus宽额鼻狂蝇R. latifrons

喉蝇属 Cephalopsis:骆驼喉蝇 C. titillator

狂蝇科特点

?成蝇成虫口器退化。其大小、形状似家蝇、灰褐色。L一对口前钩。L3 12节,长20~30mm,棕褐色,背面拱起,腹面平;前端尖,后端齐平,似刀切,有二个明显的黑色后气孔。胎生

?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附近的腔窦内或咽喉部,亦可侵袭人的眼、鼻

狂蝇科三龄幼虫鉴别特征

→狂蝇L3 :虫体背面无刺,成熟幼虫各节背面有一几丁质深色的宽横带斑

→喉蝇L3 :背腹面均有刺,各节前缘均具1列圆锥形粗壮的大刺

→鼻狂蝇L3 :背腹面均有刺,虫体各节前缘均具排列十分完整的3-4列小刺,在刺列两侧均有一组小刺

狂蝇科生活史

胃蝇科 Gasterophilidae

胃蝇属 Gasterophilus

肠胃蝇(马胃蝇,普通胃蝇)G. intestinali

红尾胃蝇(赤尾胃蝇)G. haemorrhoidalis

鼻胃蝇(烦扰胃蝇)G. nasalis

兽胃蝇(穿孔胃蝇,东方胃蝇)G. pecoru

黑角胃蝇G. nigricornis

红小胃蝇G. inermis

胃蝇科特点

成蝇似蜂,全身密布短绒毛。口器退化,眼小,翅透明或有烟雾色。♀尾端有较长的产卵管。虫卵浅黄或黑色,前端有一斜卵盖。

成熟L3呈黄或红黄色,长约1~2cm,有一对发达的口前钩。L312节,每节前部有1~2排小刺,二排者,前排刺大,后排刺小。一对后气孔位于后端的凹窝内,每侧有背腹方向的三个纵隙

马胃蝇生活史

?成蝇突袭产卵于马匹头面部、颈部、四肢腹部毛梢上,一次可产卵1~4个,一个♀一生产卵600~700个。幼虫钻过面部皮肤主动侵入口腔或马啃痒被动吃入口腔,先在口粘膜、齿龈及咽部发育,后达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发育成L3。赤尾胃蝇、兽胃蝇L3后期,将排出时在直肠停留一段时间

皮蝇科 Hypodermatidae

皮蝇属Hypoderma

牛皮蝇H. bovis

纹皮蝇H. linneatum

中华皮蝇 H. sinense

鹿皮蝇 H. diana

成蝇长13~15mm,体表密生淡黄色绒毛,形似蜜蜂。口器不发达,无采食和叮咬功能。L

有一对发达的口前钩。成熟L3粗而肥,似大花生米,长2~2.8cm,棕褐色,二端钝圆,背面较平,腹面稍隆起,有许多扁平结节和小刺(钩)。身体分11节。一对气门及气门板位最后端。虫卵淡黄色,0.76~0.8×0.22~0.9 mm,长卵圆形,表面有光泽,后端有长柄附着在牛毛上

其他昆虫:

蝇、螫蝇、舌蝇、家蝇、绿蝇、金蝇、丽蝇、麻蝇、蜱蝇、蚊、虻、蠓、蚋、蚤、白蛉

蜱螨概论-1

基本发育过程

蜕皮:变态:

属不完全变态:卵→幼虫→若虫→成虫。有1~7个若虫期。

有一定的宿主和寄生部位特异性

吸血有时间性,硬蜱多在白天,软蜱、刺皮螨多在夜间

生活方式因种而异,有的营兼性寄生生活,有的为专性寄生虫(永久性寄生虫) 生活周期因种而异,螨类8~22天,蜱类1个月至一年左右,虫体发育速度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分类与描述

蛛形纲(蜘蛛纲)Arachnida

蜱螨目 Acarina 与人畜有关的主要有4个亚目:

1.蜱亚目Ixodides(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硬蜱科、软蜱科、纳蜱科。一对气门位躯体外侧。寄生于体表,吸血传播梨形虫病等。

2.疥螨亚目Sarcoptiformes(无气门亚目Astigmata):无气门。疥螨科寄生于真皮层;痒螨科寄生于体表;肉食螨科

3.中(气)门亚目 Mesostigmata(革螨亚目):躯体中部两侧有一对长形气门。刺皮螨科——体表;鼻刺螨科

4.恙螨亚目Trombidiformes(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一对气门位假头上或近假头部。蠕形螨科寄生于毛囊、皮脂腺;恙螨科;跗线螨科

硬蜱

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硬蜱科 Ixodidae

硬蜱属 Ixodes

血蜱属(盲蜱属) Haemaphysalis

革蜱属(矩头蜱属) Dermacentor

璃眼蜱属Hyalomma

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

牛蜱属(方头蜱属) Boophilus

花蜱属Amblyomma

盲花蜱属 Aponomma

异扁蜱属 Anomalohimalaya

蜱亚目已知约800种。其中硬蜱科的种类约700种,软蜱科约100种,纳蜱科仅有1属1种。我国蜱类已记载有110余种,其中硬蜱104种,软蜱科有6种。

硬蜱科包括13个属,我国发现9属104种,其中与兽医关系密切的有7个属,即硬蜱属、璃眼蜱属、血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牛蜱属和花蜱属。另外2个为盲花蜱属和异扇蜱属

外部形态: 芝麻大到大米粒大(2~13mm),饱血后呈椭圆或圆形,身体可增大几倍

到几十倍,♀可增大100~200倍达蓖麻粒大

头胸腹融为一体,仅按其外部器官的功能和位置区分为假头与躯体

假头:由假头基和口器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1对螯肢和1个口下板组成。

Morphology

Captiulum (False head)

The captiulum in hard ticks extends from anterior end of idiosoma躯体. It can be seen dorsally

The captiulum in soft ticks is situated on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anterior end of idiosoma. It can’t be obs erved at dorsal view. Morphology

Idiosoma All hard ticks have a dorsal plate, a shield or scutum盾板

Life and cycle

Egg→Larvae→Nymph→Adult

Long life cycle, it may last for several years

Tick change host in their life cycle (mouse, cow, human )

One host tick; Two host ticks; Three host ticks

Breeding sites

硬蜱的发育史类型

发育过程中吸血、蜕皮所需宿主数及其所处的部位分为一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三种类型

皮刺螨

皮刺螨科 Dermanyssidae

皮刺螨属Dermanyssus

鸡皮刺螨 D. gallinae

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

林禽刺螨O. sylviarum

囊禽刺螨O. bursa

?专性吸血种类

?虫体因吸血而呈淡红色或棕灰色

?长椭圆形,后部稍宽,背腹扁平,大小0.45~1.45㎜×0.4mm

?体表密布横纹及绒毛,假头长,刺吸式口器,一对螯肢长,呈细长针状或鞭状或剪状,以穿刺皮肤吸血

?雄螨螯肢演变为导精趾。四对足均长,每足末端一对爪及一个爪间垫

四. 疥螨

疥螨亚目(无气门亚目)Sarcoptiformes

疥螨科 Sarcoptidae

疥螨属Sarcoptes:人疥螨 S. scabiei 及其变种

背肛螨属Notoedres:猫背肛螨N. cati 兔背肛螨N. cati var. cuniculi

膝螨属Cnemidocoptes:突变膝螨 C. mutans鸡膝螨 C. gallinae

?主要特征为成螨小,呈圆球形,盾板有或无,

?假头背面后方有1对粗短的垂直刚毛或刺

?足粗短,足末端有爪间吸盘或长刚毛,吸盘位于不分节的柄上

?虫体寄生于宿主的真皮层内,挖凿隧道,引起患畜剧烈的痒觉和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

疥螨发育史

属不完全变态雄螨1个若虫期;雌螨2个若虫期。疥螨无R.S.,靠体表吸收HO.组织中的氧。疥螨离开宿主后,适宜温湿度下可存活3周左右。虫卵离开宿主后10~30天,仍保持其发育能力。

痒螨

痒螨科 Psoroptidae

痒螨属Psoroptes

马痒螨 P. equi 及其变种

足螨属Chorioptes

牛足螨 C. bovis 及马绵羊山羊兔足螨

耳痒螨属Otodectes

犬耳痒螨 O. cynotis var. canis猫耳痒螨 O. cynotis var. cati ?主要特征是成螨比疥螨大

?假头背面后方无粗短垂直刚毛

?足末端有爪间突、吸盘或长刚毛,吸盘位于分节的柄上

?雄螨有性吸盘和尾突.寄生于家畜体表

?具严格宿主特异性。刺吸式口器

痒螨属Psoroptes虫体大小0.3~0.9×0.2~0.52mm。

痒螨生活史

?属不完全变态

?痒螨寄生于皮肤体表,吸食患部渗出物和淋巴液,不在皮肤内挖凿隧道。

?痒螨整个发育过程约10~12天,寿命约42天

?痒螨在外界可存活1~2个月

蠕形螨

恙螨亚目(前气门亚目)Trombidiformes

蠕形螨科 Demodicidae

蠕形螨属Demodex

犬蠕形螨 D. canis猪蠕形螨 D. phylloides山羊蠕形螨 D. caprae绵羊蠕形螨 D. ovis牛蠕形螨 D. bovis马蠕形螨 D. equi毛囊蠕形螨 D. folliculorum

皮脂蠕形螨 D. brevis

?成螨虫体细长,0.17~0.44×0.04~0.065mm,半透明乳白色,腹部有明显的环纹?虫体分为头(颚体、假头)、胸(足体)、腹(末体)三部分

?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由1对细针状的螯肢、1对分3节的须肢及一个延伸为膜状构造的口下板组成,为短喙状的刺吸式口器

?4对足呈乳突状。虫卵棱形或梭形,长0.07~0.09mm

蠕形螨生活史

?虫体寄生于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内,产

卵、发育、蜕皮等均在宿主毛囊及皮脂

腺内进行,属永久性寄生虫

?各种蠕形螨均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其中以犬多发,马则少见

?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二个若虫期及成虫阶段。虫体生活周期14~15天

?蠕形螨多在夜间活动。成螨在耵聍内可存活4个月以上。通过皮肤感染

蜱螨昆虫病-3

疥螨病

概述:人兽公害种类2种:疥螨(Sarcoptes scabiei)和猫痂螨(Notoedres cati),人体疥螨引起的疥螨病又称疥癣、疥疮等。除寄生于人外,还可寄生于牛、马、羊、猪、兔等4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

生活史:疥螨寄生于人、兽宿主皮肤表皮角质层深处,以螯肢啮食角质层组织和取食渗出的淋巴液,并挖掘隧道,每隔一段距离有小孔道通至表皮上。从卵发育至成虫每代约需8-22天,平均为15天,主要因温度而不同

致病性:人多见于薄嫩皮肤处,指间、手腕屈面、腋窝、俯窝前后部等。成人头部一般不侵犯,女性可发生于乳房下,儿童可出现于颜面及掌跖等处 致病性:兽类,如马自头颈开始,逐渐蔓延至肩、背部甚至全身皮肤;牛多局限于头颈部;绵羊开始发生于口、鼻周围及耳根部,逐渐至头颈部,“石灰头”。猪多发于5月龄以下的猪仔,自头部延至全身,患部皮肤形成痂皮,出现皱褶和龟裂,被毛脱落。犬:幼犬严重,皮肤形成黄痂皮,皮下组织增厚,因擦痒而有严重脱皮现象

鉴定:疥螨成虫近圆形或椭圆形,足4对

诊断:病原学检查诊断方法是,用消毒针头的针尖从隧道挑出雌虫,用小刀刮取人和动物病变处皮肤,置玻片上镜检,或滴加10%氢氧化钠溶液、液体石蜡、50%甘油水溶液于标本上,镜检,发现疥螨即可确诊

流行:疥螨有3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中介物间接传播;昆虫携带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接触传播和间接传播;注意个人防护;定期检查动物群;

动物定期药浴

蝇蛆病

蝇蛆病(Myiasis)

概述:蝇蛆病是指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侵入人或动物的组织或腔道内所引起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根据蝇蛆的寄生部位可将蝇蛆病分为胃肠道蝇蛆病、皮蝇蛆病、鼻与副鼻窦蝇蛆病、创伤蝇蛆病、眼蝇蛆病、耳道蝇蛆病及肛门、尿道与阴道蝇蛆病等 专性蝇蛆病和兼性蝇蛆病两种类型

蝇蛆病(Myiasis)

专性蝇蛆病:引起这类蝇蛆病的蝇蛆必须侵入人或动物的活组织中生长发育,始能完成其生活史,它们对宿主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

1.皮蝇蛆病:皮蝇蛆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专性蝇蛆病,我国常见牛皮蝇和纹皮蝇两种,有时混合感染,除寄生于家畜外,还可寄生于人

皮蝇蛆形态:皮蝇成虫外形似蜂,全身被有绒毛,口器退化不能采食,飞翔交配或侵袭牛只产卵,纹皮蝇幼虫移至背部前端皮下,牛皮蝇移至背部皮下,在寄生部位引起血肿或皮下蜂窝织炎,皮肤隆起变为粗糙而凹凸不平,继而使皮肤穿孔,若化脓则形成瘘管

皮蝇蛆寄生于人体的报道:曾有青海地区5例皮肤蝇蛆病,蛆在躯干和肩部组织中移行,

常分批钻出;沈阳地区2例皮蝇蛆病例;西藏地区1例;内蒙古4例皮蝇蛆病例等,皮蝇蛆在人体的寄生部位以肩部较多,皮蝇蛆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并有痛痒,儿童患者常有体温反应2.狂蝇蛆病:

概述: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窦腔所引起的一种专性蝇蛆病,本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表现为流脓性鼻漏,呼吸困难和打喷嚏等慢性鼻炎症状,有时出现假性“回旋症”。主要危害绵羊,也侵袭人

形态鉴别:成虫形似蜜蜂,出现于5-9月间,成虫口器退化,不采食,直接产幼虫于鼻腔内,逐渐移行至鼻腔深部,鼻窦和额窦。成熟幼虫随喷嚏而落地化蛹,后羽化为成蝇

人体病例:眼蝇蛆症;结膜蝇蛆病;河南许昌1例人体结膜囊蝇蛆症。病例多见于东北、安徽、内蒙、宁夏、山西、西安、新疆、青海,多发于6-9月,临床症状为患眼流泪、发痒、刺痛和眼睑不能睁开。眼内发现均为第一龄幼虫

蜱病

蜱类与蜱瘫痪

概述:蜱属于蜱螨目蜱亚纲,其中最常见、危害性较大的为硬蜱科,其次是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硬蜱约700种,软蜱约100种,合计约800种

蜱不但吸食宿主大量血液,并由于它的叮咬可使宿主皮肤产生水肿、胶原纤维溶解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急性炎症反应

经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已知蜱是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氏体、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钩端螺旋体、鸟疫衣原体、霉菌样支原体、犬巴尔通氏体、鼠丝虫和棘唇线虫的媒介或贮存宿主

蜱的唾液可分泌毒素,使宿主产生厌食、体重减轻和代谢障碍。有些种的雌蜱在其叮咬吸血过程中,其唾液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我国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蜱瘫痪病例的记载

皮刺螨

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

概述:鸡皮刺螨寄居于鸡、鸽、家雀等禽类的窝巢内,吸食血液,有时也吸人血 形态:皮刺螨的发育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皮刺螨幼虫不吸血,成虫和若虫在夜间吸血,白天藏匿于巢窝的缝隙、垫料和尘土中

损害:鸡遭受皮刺螨严重侵袭时,可日渐衰弱,贫血,产蛋率严重下降,甚至死亡。

当人们接触染有这种螨的禽类或其窝巢时,螨也可爬到人体刺咬人,刺咬部位出现小红点,然后形成红色丘疹,并发生奇痒

病例:天津一住宅内,全家大小10人均遭受一种以鸡为宿主的革螨侵袭而发生皮炎。

被刺咬处发生直径1-2mm直径的丘疹,甚痒,一日后增大至3-4mm,奇痒,极易抓破。北京,上海等地均有报道

革螨中另一些螨类,如囊禽刺螨,柏氏禽刺螨等均可侵袭人类

概述:蚤类寄生于恒温动物。在已知的二千余种中,约有94%寄生于兽类,6%寄生于鸟类,危害人的约20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至少有9种,分2类:一类寄生于皮下,严重地危害人畜;一类寄生于在体外,成为疫病的传播媒介,叮咬人畜,发生过敏

内寄生蚤:钻潜蚤,是内寄生蚤,适于钻入宿主皮肤营固着寄生。主要危害猪、猴和人以及几种啮齿动物

内寄生蚤的危害:蚤为完全变态,雄蚤自由生活,雌蚤羽化后即从皮肤的柔软处钻入

体内,引起似线状排列的丘疹,直至死亡都留在宿主皮下。由于钻潜蚤的寄生,常引起宿主的继发性感染,形成溃疡,甚至使足趾坏死脱落,称为潜疥病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局部使用杀虫剂,该病分布美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已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

外寄生蚤:致痒蚤,又称人蚤。世界性分布。原系野生肉食兽身上的蚤,以后适应了狗猫等家畜,随之成为人蚤。宿主种类繁多

猫桎首蚤:世界性分布的多宿主型蚤。主要寄生于猫、犬、鼬等食肉兽,也寄生于人、各种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

犬桎首蚤:宿主除家栖和野生犬科食肉的动物外,亦偶然寄生于人和鼠类

治疗:蚤的预防措施是灭蚤和防蚤。含毒鱼藤酮或除虫菊酯的粉剂,可用于猫犬

舌形虫病Linguatuliosis

概述:

?舌形虫病又称五口虫病(pentastomiasis),是由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的舌形虫(Linguatula),又称五口虫(Pentastomids)

?寄生于终宿主的呼吸器官,幼虫、若虫寄生于中间宿主内脏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舌形虫是一类专性体内寄生虫,其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狼、狐等肉食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鼻道和上呼吸道中,但偶尔也寄生于绵羊,幼虫和若虫可见于很多个目(纲)脊椎动物的内脏器官。

?动物感染寄生一般很少或没有症状,但部分严重的可出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人感染主要是由于生食了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或感染性幼虫或若虫的野兔肉、蛇肉等而引起的,人感染舌形虫时,可表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鼻塞,头晕、头痛发热,咳嗽剧烈及咳嗽痰中带血丝等

?人类舌形虫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内脏舌形虫病或内脏幼虫移行症。主要是幼虫入侵脏器,若虫形成并发育导致舌形虫性肉芽肿病变和临床表现。其二是鼻咽舌形虫病(Nasopharyngeal linguatulosis或Nasopharyngeal pentastomiosis)?主要是锯齿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的若虫或成虫寄生在鼻咽部引起的临床症状。舌形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以非洲、亚洲和欧洲较多。我国广东、山东、广西和浙江等地都曾有病例报道

?坐立不安及流鼻涕

分类地位

?舌形虫目前有100余种(分9科l8属),分类位置尚有争议。通常认为舌形虫属节肢动物门、五口虫纲、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

?舌形虫应归于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纲

?分成2目:①头走舌形虫目(Cephalobaenida),下隶2科,头走舌虫科(Cephalobaenidae)和雷哈舌虫科(Reighardiidae)②孔头舌虫目(Porocephalida),下隶6科,瑟皮舌虫科(Sebekidae),亚三舌虫科(Subtriquetridae),萨姆舌虫科(Sambonidae),孔头舌虫科(Porocephalidae),蛇舌状虫科(Armilliferidae)和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有8种:大蛇舌形虫(Armilliferiasis grandis)、串珠蛇舌形虫(Armilliferiasis moniliformis)、腕带蛇舌形虫(Armilliferiasis armillatus)、尖吻腹蛇舌形虫(Armilliferiasis agkistrodontis)、蜥虎赖利舌

虫(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响尾蛇孔头舌虫(Porocephalus crotali)、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辛辛那体莱佩舌虫(Leiperia cincinnali)。

?人体舌形虫病99%以上是由锯齿状舌形虫和腕带蛇舌形虫引起的

?我国已报道病例中的虫种有锯齿状舌形虫、尖吻蝮蛇舌形虫和串珠蛇形虫

LIFE CYCLE

?卵被终宿主从呼吸道、唾液排出体外,或被咽下后随粪便排至体外

?由中间宿主吞食进入消化道,在胃肠道内孵出幼虫(长约75μm),幼虫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处,被包囊围绕,经6~9次蜕化后,发育成感染性若虫?终宿主嗅触或吞食了含有感染性若虫的内脏而被感染

?若虫通过何种途径到达鼻腔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若虫可直接通过鼻孔进入鼻道,也可从咽和胃进入鼻道

?若虫在鼻腔内经一次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可存活两年之久

?舌形虫的中间宿主寄生于爬行动物蛇、蜥蜴或犬、猫、虎等,终末宿主主要是肉食动物,常见于狗、狼、狐狸等,偶见于马、羊、人等。主要在兽类中传播流行LIFE CYCLE-ROUTE

?主要与民间吃蛇的习俗有关。如在浙江民间盛喝蛇血喝蛇胆汁。宰蛇放血时,感染性卵从呼吸道随血流入酒杯,以被卵污染的新鲜蛇血酒做饮料;吃未煮熟的蛇肉是可能发生感染的一种方式,吞食蜥蜴也是一种感染方式

?含感染性卵的蛇鼻腔分泌物和蛇粪,污染水体、蔬菜和草丛等而被饮用或摄入。也可能经胎盘感染或垂直传播

Prevention

?我国是近20年来全球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上一般采用驱虫、杀虫药局部灌注,杀灭成虫?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不要生食蔬菜及肉类

?避免喝以污染虫卵的新鲜蛇血酒、蛇血饮料或生水;减少生食、未煮熟、未将充满虫卵的肺取除或未清洗体腔的蛇肉

?禁止以肝、肺、淋巴结等绵山羊内脏生喂犬、猫、狐等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 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 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蜱分为硬蜱、软蜱和 纳蜱三大类。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长期以来, 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 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010年来,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 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这些事件再次警示 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 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 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 NO.1 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 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 14种细菌 (布氏杆菌) 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 18种螺旋体 (莱姆病)

32种原虫 (巴贝斯虫) 1种衣原体 1种支原体 1种巴尔通氏体 2种线虫 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 病原:立克次体 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莱姆病 病原: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 中国分布的蜱传疾病中,莱姆病分布最广。该病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首次报道。 蜱类从贮存宿主吸血获得螺旋体,螺旋体在蜱类的中肠增殖,待蜱类再次叮咬宿主时,螺旋体由中肠经唾液腺进入宿主体内。 一般来说,携带螺旋体的蜱叮咬宿主36~48小时才能有效传递该螺旋体至宿主,但如果螺旋体已经在蜱类唾液腺中存在,其感染宿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宿主感染莱姆病的概率随蜱类吸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蜱媒森林脑炎 病原:蜱媒森林脑炎病毒 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鸟类和家畜等。除通过蜱类传播外,食用感染脑炎病毒的羊奶制品包括黄油、奶酪及酸奶等也可致病。 该病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森林地区,在我国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至少9个省区也有发生。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 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致死率 3%~30%

蜱叮咬预防和叮咬后处理

蜱咬病真的那么可怕么,蜱是什么东西,以前好像没听说过,怎么防止被蜱咬,万一被蜱咬了可怎么办,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病了呢,得了病会死么,是不是不应该去野外游玩了…… 1、蜱是什么东西? 蜱是生活在草丛,灌木等处的一种深红色的样子和蜘蛛差不多的小虫子。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 蜱从卵孵化,然后发育成6条腿的幼虫,再发育成8条腿的若虫和成虫,每个阶段均需要吸血,对蜱而言寻找宿主吸血多次可能需要3年多才能完成整个生活过程,很多蜱因不能及时找到宿主而夭折。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圆滚滚的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葡萄干。 手指上的蜱,大小就是这个样子的

吸血后的蜱 2、蜱是新出现的物种么,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出现了 不是,蜱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都长,蜱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的树林、草地或灌木丛。蜱可以感知动物的呼吸,身体气味、温度和湿度以及走路时的震动,蜱活动能力有限,不能飞和跳,只能在路边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猎物”。它用后面的腿将自己固定在草叶上,伸出前腿等着,当人或动物拂过时快速的勾住。在某些蜱密度较高的地区,当地家畜的身上,特别是耳后多有一层蜱附着,令人作呕。 近几年,随着蜱传疾病监测的深入,蜱叮咬人引起了关注,好像是出现蜱增多了似的,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环境的改善,蜱生活区域扩大并接近人类生活或劳作的区域,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3、蜱吸血和蚊子一样么,叮咬后也会瘙痒么? 蜱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

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 它要饱食一顿多数会超过48个小时,甚至需要几天时间。它一般吸附在身体上不易被发现的位置,不容易找到。 蜱喜欢“细嚼慢咽”,吸血前准备活动就得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一旦抓牢后咬破皮肤,将管状口器插入,它可以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粘住,管状口器上也有倒刺,有助于固定身体,同时还可以分泌带麻醉剂的唾液,动物和人就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接下来就是缓慢的吸血,可能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蜱分泌的分泌物中有病原,就可以造成动物和人的感染,当然动物血中的病菌也能进入蜱体内,在他下一次叮咬时传播给另外一个。 蜱叮咬后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不适,很难被发现,好多人得了蜱传疾病都无法回忆起什么时候被蜱叮咬了。当然少部分被蜱叮咬后有严重的过敏反应,但往往不会去怀疑是蜱叮咬引起的。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草扒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我国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二、蜱及蜱传疾病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等。蜱能长时间保存病原体,并经卵传递,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多发生在3~11月,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森林脑炎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蜱媒回归热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区;莱姆病分布广泛,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毗邻本市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报道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Q热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此外,蜱还能传播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土拉杆菌病)。

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附件2、项目基本情况 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肉牛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们生活水平,我国南方有资源优势,由于本地黄牛体型小、生长慢,长期依赖国外引种改良,难以解决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蜱及蜱传性疾病等问题。自1983年开始,在引进澳大利亚产肉性能好的莫累灰牛杂交改良基础上,利用抗病、耐热性强的婆罗门牛开展三元杂交培育新品种研究。通过杂交、选育及技术创新,历时31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其产肉性能及肉品质达到国际知名牛种水平,打破了肉牛良种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从品种层面解决了我国南方肉牛生产的制约因素。 创新内容:1. 创新利用种质资源,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培育肉牛新品种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研究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南方黄牛效果的基础上,引进肉用性能突出的莫累灰牛改良云南黄牛,发现改良后代环境适应性差,进一步研究了国外热带优良肉牛品种,借鉴国内外育种经验,引进耐热抗蜱的婆罗门牛,开展杂交创新研究,从11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最优杂交组合模式,确立“云南黄牛♀×莫累灰牛♂→莫云杂♀×婆罗门牛♂→婆莫云→新品种”三元杂交育种路线和目标,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培育肉牛新品种模式。2. 创建了三元杂交高效定向选育技术体系,解决了多性状固定难、育种周期长的技术难题,选育出肉用性能突出的肉牛新品种,从品种层面解决了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创建了核心群、扩繁群和改良群三位一体的开放式选育模式,加快遗传进展,增加核心群的有效群体,有效控制群体近交系数,解决了传统育种周期长、繁育慢的技术难题;创建高效定向选育技术体系,解决了多目标、多性状的固定难的难题;创建耐热抗蜱定向选育技术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蜱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防制技术,解决了优良肉用性状与耐热抗蜱能力难以统一的技术难题,形成我国特色的蜱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防制技术。 3. 构建了云岭牛高效健康养殖及高档雪花牛肉生产技术与推广体系,实现了云岭牛高档牛肉生产的国产化。通过早期断奶、提前配种、一年一胎和一胎双犊的技术研究,创建母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肉牛繁殖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从品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和追溯系统,构建云岭牛优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与推广体系;结合云岭牛生产,建立了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开发利用体系;建立育肥和精细分割、分级、评价技术与标准,形成了云岭牛高档雪花牛肉生产技术体系及高档牛肉国产化。 应用及效益:项目累计推广种牛8892头,冻精506.45万剂,扩繁及生产杂交牛259.13万头,新增效益85.98亿元;培育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2家,云南省知名牛肉品牌4个;2016年,云岭牛被农业部列为“十三五”南方肉牛主推品种,云南省政府召开了云岭牛招商引资大会;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云岭牛及产业化进行了宣传报道。 知识产权:获肉牛新品种书1个;授权专利11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22篇;制定地方标准11个;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

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 近日媒体报道了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后致死。河南省卫生厅昨日通报称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1-2周,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早在2005年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今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发病年龄以40至70岁居多。据新华社消息,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地也先后有类似病例报道。 1、那么什么是无形体病呢? 无形体病又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我县近年来疑似病例也呈多发态势.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无形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 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能会导致传播. 3.无形体病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拦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4、无形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

蜱传班阳病毒感染及复制机制研究

蜱传班阳病毒感染及复制机制研究 蜱传病毒是一大类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病毒群体,包括多种具有感染致病性的病毒病原。2009年,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现和报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人导致严重疾病的疫情流行。 至2016年,SFTSV在我国已经感染超过7000病例,平均致死率为5.3%。此后不久,在美国报道了由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2例感染人致死病例,并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至今为止,在美国已导致超过30人感染,4人死亡。 2014年,从我国新疆分离到一种新病毒:古尔图病毒(Guertu virus,GTV),尽管目前尚无感染人致病的报道,但血清学调查与动物感染致病性提示GTV是一种潜在的致病原。SFTSV、GTV和HRTV都以蜱虫为媒介,亲缘关系接近,均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 本研究以班阳病毒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反向遗传操作体系,初步探索班阳病毒属的感染与复制机制,从病毒特性与蛋白质功能角度解析SFTSV、GTV和HRTV间的亲缘相关性;开展以核蛋白(Nucleoprotein,NP)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药效检测,进一步解析班阳病毒的感染复制机制;开展SFTSV的致病案例调查分析,揭示SFTSV可能的感染风险。本研究搭建起了班阳病毒属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基础体系,为未来开展以此为基础的病毒感染复制与转录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第一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简介了SFTSV、GTV及HRTV三种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包括这三种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等特征。

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6):107G111 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一收稿日期:2018G05G22 一基金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项目(2015T Q 01N 4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A 03031392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 020209075二2015A 030313561二2015A 020209073二2017A 020225027);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808440089)作者简介:李娟() ,女,河南信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学研究.通讯作者李一娟1,林栩慧1,陈志虹1,吴彩艳1,戚南山1,吕敏娜1,杨丽云2,胡俊菁1, 于林增1,张建騑1,廖申权1?,孙铭飞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农业部兽药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福建省晋江市农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福建晋江362200 )一一摘一要: 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引发人兽共患蜱传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侯鸟因其独特的飞行运动特性二集群性及广阔的活动范围,为蜱及蜱传病的散播提供有利条件.其传播作用既有生物性传播又有机械性传播,感染性媒介蜱可趁候鸟迁飞途中落地休息及食物补给之时重新寻找宿主并完成跨距离传播,促进新的自然疫源地产生.我国位于国际候鸟迁飞主要迁徙带上,然而有关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相关研究数据却非常缺乏.论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就侯鸟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二分布二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二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蜱传病的监测二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一一关键词: 鸟;蜱;蜱传病;分布;流行中图分类号:S 8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G5038(2019)06G0107G05 一一野生动物在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从1940年-2004年大约有 71.8%的新发感染性疾病(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Ge a s e s ,E I D s )来源于野生动物,而其中媒介传播疾病大约占30%[1] .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可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传播多种病原,其危害等级仅次于蚊而位居第二.蜱的发育过程主要经过卵二幼蜱二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其中幼蜱二若蜱的发育以及成蜱的产卵均需要饱食血液这一生物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小型动物或鸟类常常作为未成熟阶段蜱的首要宿主,而成蜱多以中大型动物作为寄生对象.据统计,全世界蜱种类约有650种,约60种硬蜱可以寄生于鸟类,其中有56种硬蜱以鸟类作为它们的主要宿主,而其余4种则可以同时寄生于鸟类和哺 乳动物[2] .野生鸟类因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二群居 性和地理扩散能力,对其所携带媒介及病原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是留鸟,亦可以轻松飞行50k m~100k m , 而迁徙鸟类则可以完成国际边境线上乃至几万公里的穿越.鸟类的迁徙活动实现了媒介蜱及蜱传病原的跨距离传播,打破原有的自然 疫源地[ 3] .如蜱传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分别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和俄罗斯波罗的海区域的迁徙鸟 类上被发现[ 4G5 ].而且不同鸟类在迁徙驿站上的停留二汇聚增加了与留鸟及其他生物的接触机会,为所携带蜱寻找新的宿主提供条件,同时为不同种类二不同来源的病原交汇二重组二变异提供可能,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如伯氏疏螺旋体二立克次体二粒细胞无形体二巴贝斯虫等更是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关于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广阔,样本难以采集,以及鸟类死亡以后尸体在自然界中的快速消失等特性,早期的研究往往只限于零星的描述.近些年,鸟类在蜱及蜱传病原散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并带动了其生物学二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伴随卫星遥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野生鸟类活动追踪记录瓶颈被突破,病原筛查技术有所提高,研究者对野生鸟类的活动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梳理二归纳,对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二分布二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二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一、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 三、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四、个人防护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