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

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

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蜱分为硬蜱、软蜱和

纳蜱三大类。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长期以来,

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

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010年来,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

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这些事件再次警示

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

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

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

NO.1 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

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

14种细菌 (布氏杆菌)

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

18种螺旋体 (莱姆病)

32种原虫 (巴贝斯虫)

1种衣原体

1种支原体

1种巴尔通氏体

2种线虫

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

病原:立克次体

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莱姆病

病原: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

中国分布的蜱传疾病中,莱姆病分布最广。该病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首次报道。

蜱类从贮存宿主吸血获得螺旋体,螺旋体在蜱类的中肠增殖,待蜱类再次叮咬宿主时,螺旋体由中肠经唾液腺进入宿主体内。

一般来说,携带螺旋体的蜱叮咬宿主36~48小时才能有效传递该螺旋体至宿主,但如果螺旋体已经在蜱类唾液腺中存在,其感染宿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宿主感染莱姆病的概率随蜱类吸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蜱媒森林脑炎

病原:蜱媒森林脑炎病毒

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鸟类和家畜等。除通过蜱类传播外,食用感染脑炎病毒的羊奶制品包括黄油、奶酪及酸奶等也可致病。

该病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森林地区,在我国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至少9个省区也有发生。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

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致死率 3%~30%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并能通过接触染病动物感染,或者通过患者血液或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人际间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我国又名新疆出血热,于1965年新疆巴楚县首次出现病例报道,随后在我国青海、四川、内蒙、安徽、海南、云南等地均有报道。

Q热

病原:贝纳柯克斯体,与立克次体形态相近,营细胞内专性寄生,对环境条件耐受性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同时以全身器官受累的急性或慢性症状为特征。

该病最早见于1935-1937年间的澳大利亚,目前已报道的Q热疫源地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所有国家。

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和自治区出现Q热病例报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四川、新疆、云南和西藏均有其暴发流行记录。

蜱媒回归热

病原:螺旋体

临床表现:周期性高热并伴有肌肉、关节等疼痛,肝脾肿大并具出血倾向,重症者出现黄疸。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至少 7 个省区存在蜱媒回归热感染。

土拉菌病

病原:土拉弗朗西斯菌

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的至少18个国家广泛分布,危害极大。该病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包括蜱、螨、蚊、苍蝇等吸血寄生虫的叮咬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空气等造成土拉菌病流行。

土拉菌病在我国又称野兔热,其主要在野兔和鼠类之间感染发病。人感染土拉菌病例首见于1957年内蒙古通辽地区。目前,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等地,均存在自然疫源地。通过人群和动物血清学检测证实,山东、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存在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噬吞噬细胞无形体

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

该病于199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首次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在我国于2006

年首先在安徽报道,以后的血清学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在我国至少7个省区有此病的发生。

人埃立克体病

病原:埃立克体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我国在1999年报道了首例人埃立克体病,随后又通过血清学和PCR等方法,在新疆、黑龙江、内蒙等7个省区监测到人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原:新布尼亚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症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是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见于我国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同时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均具传染性,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人际间传播。

目前我国至少有13个省份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且其感染范围仍在不断扩大,2013年韩国和日本出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死亡病例。

梨形虫病

病原:巴贝斯虫和泰勒虫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反刍动物及其他家畜最常见的血液寄生虫病之一。

首例人感染巴贝斯虫病例见于1957年的南斯拉夫,目前该病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新发寄生虫病。

泰勒虫主要侵染牛、羊等家畜,可引起感染动物高热、体表淋巴结肿大、贫血和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我国至少24个省和自治区存在梨形虫病,已发现的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约11种。

参考文献:《蜱传疾病及其媒介蜱类研究进展》于志军;《中国蜱传病主要流行趋势及防控科技对策》马广鹏

NO.2 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

草地,狗狗最喜欢的地方。

奔跑,打滚,尽情尽兴,不亦乐乎。

就在狗狗撒欢的时候,有一种虫子,也在等候宿主,伺机行动。

这就是危害仅次于蚊子的——蜱

它们在草丛穿行,高举前足,不停晃动。

在蜱的前足末端,有个叫“哈氏器”的嗅觉器官,可以感受动物的气息。

当人或动物经过,它就用游离的前足,抓住未来宿主,搭乘顺风餐车,去完成自己的生活史。

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成虫” 四个阶段。

硬蜱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数1100-8000个。

幼虫

卵经过2-4周,孵出六肢幼虫,幼虫没有呼吸孔和生殖孔,通过体表呼吸。

若虫

幼虫爬到宿主体上吸血,经2-7天,吸饱血后,落到地面,蜕皮变为若虫。若虫有四对肢,有呼吸孔,无生殖孔。

成虫

饥饿的若虫,再次侵袭各种动物,寄生吸血后,再落到地面,7-9天后蜕皮,变为性成熟的雌蜱或雄蜱成虫。

从卵到成蜱,历时3-12个月不等。除了蜕化和产卵,蜱虫一般不离开宿主。

雄蜱和雌蜱在宿主体上交配,一个月后,雄蜱死亡。

雌蜱吸饱血,体积可胀大100-200倍。落地后,在潮湿的缝隙或土块下,静伏不动。

待体内血液消化、卵发育成熟,就开始产卵,历时4-5天。随后,雌蜱萎缩死亡。

蜱在活动季节必须吸血,否则其生活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为了吸血,蜱装备了犀利的口器。

在蜱的头部,有个像挖掘机一样的东西,被称为“螯肢”。

在螯肢末端,有定趾(内侧)、动趾(外侧),上面有锯齿,用于切割皮肤。

螯肢下方是“口下板”,是穿刺和附着的重要器官。口下板的腹部,有成纵列的逆齿。螯肢与口下板之间是口腔。

就这样,慢慢挖掘,步步推进,直抵血管。

刺穿血管,贪婪吸血。

直到胀的走不动路。

蜱一般在白天寻找宿主。

去草地、灌木丛玩耍,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提前给狗狗喷洒驱虫水。

狗狗的颈部、腹部、背部、腿部、尾巴,都是容易被蜱虫侵袭的地方。

户外运动回来,检查是否有蜱,并及时清除。

但总有漏网之蜱,记得定期给宠物驱虫。

NO.3 如何预防?

1、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中的蜱虫,可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住房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用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

2、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表面涂擦药膏可预防蜱虫叮咬,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虫带回家。

另外现在是夏天,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好季节,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就是到野外游玩时,除上述两点要注意之外,别去尚未开发好的风景区、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这样我们就会避免蜱虫咬伤。

NO.4 如何处理治疗?

一旦被咬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

1.处理伤口,及时就医

去除蜱虫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切开取出。

2.局部封闭伤口,防止感染

在伤口周围用2%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盐水100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3.防止过敏昏厥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给予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左或皮质类固醇如:米乐松、强的松等。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如创面有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4.蜱虫叮咬切勿强行拔出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氯仿、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 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 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蜱分为硬蜱、软蜱和 纳蜱三大类。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长期以来, 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 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010年来,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 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这些事件再次警示 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 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 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 NO.1 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 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 14种细菌 (布氏杆菌) 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 18种螺旋体 (莱姆病)

32种原虫 (巴贝斯虫) 1种衣原体 1种支原体 1种巴尔通氏体 2种线虫 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 病原:立克次体 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莱姆病 病原: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 中国分布的蜱传疾病中,莱姆病分布最广。该病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首次报道。 蜱类从贮存宿主吸血获得螺旋体,螺旋体在蜱类的中肠增殖,待蜱类再次叮咬宿主时,螺旋体由中肠经唾液腺进入宿主体内。 一般来说,携带螺旋体的蜱叮咬宿主36~48小时才能有效传递该螺旋体至宿主,但如果螺旋体已经在蜱类唾液腺中存在,其感染宿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宿主感染莱姆病的概率随蜱类吸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蜱媒森林脑炎 病原:蜱媒森林脑炎病毒 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鸟类和家畜等。除通过蜱类传播外,食用感染脑炎病毒的羊奶制品包括黄油、奶酪及酸奶等也可致病。 该病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森林地区,在我国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至少9个省区也有发生。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 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致死率 3%~30%

一只蜱虫咬出的乡村公共卫生困境.doc

一只蜱虫咬出的乡村公共卫生困境-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商城县,今年夏天有多人被蜱虫咬伤后感染疾病致死,引发恐慌。8日晚,河南省卫生厅通报,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新华网9月8日) 蜱虫是一种黑色虫子,只有芝麻粒大,有八个爪,钻到人肉里,抠都抠不出来,吸血后会胀大几十倍,比黄豆还大。专家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蜱虫存在,蜱虫本身无毒,但跟蚊子一样,会携带病原体而让人畜染病。 蜱虫确实比较常见,笔者幼年在山村时就没少和这种虫打交道。我们叫它牛蜱,它喜欢趴在牛身上吸血,我们常用棍子将虫拨下来踩死,都是血。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虽然蜱虫咬人后导致的疾病可防可控,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与流感差不多,但村民谈之色变。毕竟,人命关天,1%%的可能对个体而言,就是100%%的不幸。 蜱虫也许不可怕,可怕的是乡村医疗条件的缺失和简陋,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层政府应急水平的低下。记者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可治疗此病的关键是不要误诊。只要不被误诊耽搁

的话,这病太好治了;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民往往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输液是村医赚钱的主要项目,不排除有村医为了赚钱,先挂几天水再说。不明真相的群众,不明就里的就医,让延误治疗的病例不断出现,人为加剧了蜱虫之害。 这就是乡村的现实困境。相较于城里对非典、甲流的抗击,每天实行疫情报告,查体温、隔离、免费治疗等措施,对蜱虫疫情的群防群治在河南农村就显得相形见绌。信息的闭塞,让群众缺乏应有的警惕与防治知识,外界无从知晓,也不能据此监督当地的疫情防控进展。同时,不能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当地失去了获得外来帮助的机会。 困难并不可怕,困境中的无助与看不到希望,才让人恐惧与绝望。小小蜱虫成为乡村的恐怖大王,正是其作恶后缺乏有效防护网所致。于是,这种担忧就会被放大,蜱虫就会被妖魔化。中国蜱虫病治疗专家郑元春说,他所在的医院每年收治1000多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但长久以来,一些医院对蜱虫致病并不重视,无形体病国外有分离到病毒,我们也在做,但是科研投入差。 对乡村潜在流行病重视不够,正是一只蜱虫咬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出现下一波的无妄之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一、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 三、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四、个人防护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

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

鼓楼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 一、居家防火 防止易燃气体泄漏引起火灾。使用煤气等可燃气体,室内应具备通风条件。发现漏气现象,切忌使用明火寻找漏源,也不要开灯、打电话,应迅速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二、安全出口 进入建筑物时先观察安全出口(紧急通道)位置,尤其是到达住地或下榻酒店时,应首先确认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位置,确认紧急通道畅通,以便紧急情况下自救和逃生。 三、预防触电 家用电器、电源设备等出现故障时,尽虽寻求专业人员修理,避免自行带电维修。勿用湿手更换灯泡、灯管,勿用湿布、湿纸擦拭灯管、灯泡。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切断电源。无法切断电源时,不能直接用手拉救,要用木棍使人和带电体脱离。 四、居家防宙 打宙时,应关闭电视机、电脑,更不能使用电视机的室外天线。雷电一旦击中电视天线,会沿电缆传入室内,威胁电器和人身安全。勿打手机或有线电话,应在雷电过后在拨打,以防雷电波沿通信信号入侵,造成人员伤亡。不要靠近窗户,或把头、手伸出户外,更不要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以防受到雷击。 五、野外防宙

若在路上、田野等处遇到雷雨天气无法躲避时,最好的应急措施是迅速蹲下,做到身体的位置越低越好,人体与地面接触越小越好,离铁路钢轨、高压线越远越好。迅速关闭手机,不拨打或接听手机。 六、中毒救治 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赴医院寻求专业救治,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饮水、催吐、导泻等方法进行自救。 七、遭遇有毒气体袭击 尽可能利用环境设施和随身携带的手帕、毛巾、衣物等遮掩口鼻,避免或减少毒气侵害。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裸露的皮肤。尽快寻找安全出口,迅速有序地撤离污染源或污染区域,尽虽逆风撤离。及时报警,请求救助,并进行必要的自救互助,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加快毒物排除。 八、地震时 在室内如何应对 (1)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煤气、自来水开关。 (2) 打开出入的门,随手抓个垫子等保护头部,尽速躲在坚固家具、桌子下,或者靠建筑物中央的墙站着。 (3) 切忌靠近窗户,以防玻璃震破。

蜱虫病

蜱虫病 蜱虫病 蜱虫叮咬人后症状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

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 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蜱叮咬预防和叮咬后处理

蜱咬病真的那么可怕么,蜱是什么东西,以前好像没听说过,怎么防止被蜱咬,万一被蜱咬了可怎么办,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病了呢,得了病会死么,是不是不应该去野外游玩了…… 1、蜱是什么东西? 蜱是生活在草丛,灌木等处的一种深红色的样子和蜘蛛差不多的小虫子。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 蜱从卵孵化,然后发育成6条腿的幼虫,再发育成8条腿的若虫和成虫,每个阶段均需要吸血,对蜱而言寻找宿主吸血多次可能需要3年多才能完成整个生活过程,很多蜱因不能及时找到宿主而夭折。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圆滚滚的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葡萄干。 手指上的蜱,大小就是这个样子的

吸血后的蜱 2、蜱是新出现的物种么,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出现了 不是,蜱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都长,蜱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的树林、草地或灌木丛。蜱可以感知动物的呼吸,身体气味、温度和湿度以及走路时的震动,蜱活动能力有限,不能飞和跳,只能在路边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猎物”。它用后面的腿将自己固定在草叶上,伸出前腿等着,当人或动物拂过时快速的勾住。在某些蜱密度较高的地区,当地家畜的身上,特别是耳后多有一层蜱附着,令人作呕。 近几年,随着蜱传疾病监测的深入,蜱叮咬人引起了关注,好像是出现蜱增多了似的,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环境的改善,蜱生活区域扩大并接近人类生活或劳作的区域,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3、蜱吸血和蚊子一样么,叮咬后也会瘙痒么? 蜱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

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 它要饱食一顿多数会超过48个小时,甚至需要几天时间。它一般吸附在身体上不易被发现的位置,不容易找到。 蜱喜欢“细嚼慢咽”,吸血前准备活动就得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一旦抓牢后咬破皮肤,将管状口器插入,它可以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粘住,管状口器上也有倒刺,有助于固定身体,同时还可以分泌带麻醉剂的唾液,动物和人就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接下来就是缓慢的吸血,可能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蜱分泌的分泌物中有病原,就可以造成动物和人的感染,当然动物血中的病菌也能进入蜱体内,在他下一次叮咬时传播给另外一个。 蜱叮咬后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不适,很难被发现,好多人得了蜱传疾病都无法回忆起什么时候被蜱叮咬了。当然少部分被蜱叮咬后有严重的过敏反应,但往往不会去怀疑是蜱叮咬引起的。

防震防火安全知识(2021)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防震防火安全知识(2021)

防震防火安全知识(2021)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为了能在地震、火灾面前更加积极、主动、科学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同学们应自觉学习各项防震防火安全知识,树立防灾减灾责任感,提高地震灾害、火灾中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卫生间等处暂避。如果你在教室里,要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躲过主震后,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各种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书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学校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金川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金川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

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

防火防灾安全常识

达川区银铁乡中心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安全意识,本着坚持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抓起,坚持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目标。我校今天下午举行防火防灾专题知识讲座,让孩子们在专业知识的引领下,对防火避灾、消防安全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以提高大家防火防灾的能力。 一、引起火灾的因素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有助燃物、有着火源。常见的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火星、电火花、强光等。 2、生活中引起火灾的因素主要包括:用火不慎、用电不慎、用油不慎、用气不慎、吸烟不慎、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 二、校园常见火灾隐患 1.教室火灾隐患 (1)门不畅通或只开一个门; (2)使用大功率照明灯或电热器具取暖靠近易燃物; (3)违反操作规程使用电子教具;(4)线路老化或超负荷; (5)不按照安全规定存放易燃物品; (6)在教室内吸烟、乱丢烟头。 2.实验室的火灾隐患 (1)实验室易燃易爆物品保存不当或打碎洒落; (2)实验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 (3)实验过程缺少专人指导;(4)实验项目缺少防火措施; (5)试剂混存。

3.图书馆的火灾隐患 (1)电线、电器设备发生短路; (2)火柴、打火机等意外点燃; (3)吸烟、乱扔烟头; (4)疏散通道不畅。 4.宿舍的火灾隐患 (1)使用劣质电器; (2)违章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使线路超负荷; (3)私接乱拉电线; (4) 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5) 手机充电器放在床上充电;(6)擅自使用煤油炉、液化气灶具、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7)焚烧杂物;(8)台灯靠近枕头、被褥。 5.食堂的火灾隐患 (1)电线老化: (2)乱丢烟头; (3)大功率照明灯靠近幕布或易燃装饰物; (4)违章使用明火; (5)安全门、疏散通道堵塞。 三、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这是一种消除可燃物的方法。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减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火源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或其他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迫使物质燃烧停止;或将水和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温度,避免火情扩大。 四、自救与逃生 1、临危逃生三原则 (1)保持镇定遭遇危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惊慌,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材料最新版本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三)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

防灾减灾安全常识

防灾减灾安全常识 防震安全 一、遇到地震怎么办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二、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二、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消防安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草扒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我国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二、蜱及蜱传疾病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等。蜱能长时间保存病原体,并经卵传递,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多发生在3~11月,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森林脑炎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蜱媒回归热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区;莱姆病分布广泛,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毗邻本市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报道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Q热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此外,蜱还能传播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土拉杆菌病)。

中小学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

中小学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的内容,具体内容:做好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预防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希望大家喜欢。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做好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预防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希望大家喜欢。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 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常见的灾难性天气有哪些? 主要有台风、暴雨、雷电、寒冷、冰雹、地震和高温等。 3、如何应对台风的来临?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应急措施:(1)在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以防被砸、被压、触电等不测;要搬移窗台上的花盘或者其他悬挂物品,及时加固室外容易被风吹动的物体;(2)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里游

泳或者驾穿出海;(3)在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的人员要停止作业,在危险地带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撤离;(4)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 移到安全住所。 4、如何应对暴雨?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对城市交通也会带来重大影响。应急措施:(1)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者堆砌土坎;(2)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掉入地坑、沙井等;(4)驾车经过深积水区,应尽量绕行。 5、如何应对雷雨天气? 雷雨天气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如果放电击中人员、建筑物或者各种设备,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措施:(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2)关闭家用电器,拉开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3)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如果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在低洼处躲避,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4)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6)如果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靠紧,以防被雷电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7)雷雨天气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8)对被雷电击中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 6、如何应对洪灾?

常见的传播疾病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传播疾病类型有哪些 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染性,人畜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均可造成感染传播。那么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传染病是什么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类型按类型分: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按传播途径的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

小学生安全防震防火自护小常识

小学生防火防震安全知识常识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 1、遇到火灾时怎样处理?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2、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3、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1)一旦身受火灾威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然后再离开火场。(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弯下腰前进,或匍匐前进,禁止吸入有害气体。

传染科见习报告

传染科见习报告 5月30日下午,我们全班又组织了一次医院见习活动,这一次我被分派到了传染科。传染科,一听就有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传染病顾名思义是有传染性的,刚开始分派到这个科室的时候心里很抵触。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了很多的传染病,现在要亲眼见识到那些可怕的疾病,心情很紧张。 刚进传染科,接待我们的是传染科的护士长。我们安静的等着护士长给我们讲解关于传染科的相关知识。刚开始的介绍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护士长先给我们介绍了病房的大致情况。传染科共有14位护士,77张床位数。按照1:4的护士与床位比的话,护士的配备显然还是不足的。通过护士长我们了解到此科室的病人所患的传染病包括肝病(以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多见),肺结核,麻疹,细菌性痢疾,水痘,手足口病,蜱虫病等,病种还是挺复杂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在非限制区内听老师跟我们讲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她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该科室的布置,外面有医生办公室,护士站,会议室,这些都是非限制区,经过一个半限制区的房间之后,才是病人的病房,即限制区。接下来护士长开始给我们具体介绍这个科室的相关疾病。她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蜱虫病与麻疹。蜱虫病并不是我第一次听说,虽然所学的书里并没有这种病的相关知识,但是在网上我有看到过这种疾病的健康宣教。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护士长也告诉我们相应的预防措施: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正确的方法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因为蜱虫是有倒刺的,要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找医生处理。这种寄生虫在狗身上也很常见,所以有养狗的人或是在户外见到野狗都要注意这种寄生虫的存在。 然后是麻疹的介绍。麻疹病人临床上分为三期,分别是前驱期,皮疹期,恢复期。前

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 近日媒体报道了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后致死。河南省卫生厅昨日通报称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1-2周,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早在2005年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今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发病年龄以40至70岁居多。据新华社消息,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地也先后有类似病例报道。 1、那么什么是无形体病呢? 无形体病又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我县近年来疑似病例也呈多发态势.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无形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 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能会导致传播. 3.无形体病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拦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4、无形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目前采油三厂地区已有30多人被蜱(pí)虫咬伤致病事故,其中一人病情比较严重。为保护员工健康和切身利益,请大家高度重视,及时将蜱虫危害和防治措施相互转告到每一名员工及家属。 一、蜱虫简介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隐翅虫、草蜱虫、狗豆子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蜱虫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和腹股沟等处。(详见下图)

二、蜱虫危害 1、蜱虫掉到人身上后会往身上钻,用头部钻入皮肤。 2、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3、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4、蜱虫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2011年前6个月,全国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三、处理措施 以下处理措施从网上搜索下载,仅供参考。 正确方法一:用乙醚、煤油、松节油、罗浮山百草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找不到酒精可用罗浮山百草油。同时,赶紧就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