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令b = a10-1,则 D=t)

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

杀菌锅的类型:间歇式或静止式杀菌锅:标准立式杀菌锅、标准卧式杀菌锅

1. 影响罐头食品中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及作用。

答:(1)热处理温度: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提高温度可以减少致死时间。(2)罐内食品成分:①pH :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pH 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死亡率越大。②脂肪: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③糖:浓度很低时,对微生物耐热性影响较小;浓度越高,越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④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含量到15%以上时,对耐热性没有影响。⑤盐:低浓度食盐(<4%)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高浓度(>4%)时,微生物耐热性随浓度长高明显降低。⑥植物杀菌素:削弱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可降低原始菌量。

(3)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①种类:菌种不同耐热程度不同;同一菌种所处生长状态不同,耐热性也不同。②污染量:同一菌种单个细胞的耐热性基本一致,微生物数量越大,全部杀死所需时间越长,微生物菌群所表现的耐热性越强。

2. 果蔬罐头食品原料护色的目的和方法?

答:目的:维持果蔬本身的颜色,防止变色;

方法:(1)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②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抽气充氮③钝化酶:热烫、食盐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防止非酶褐变的方法①选用氨基酸或还原糖含量少的原料②应用SO 2处理。对非酶和酶都能防止③热水烫漂④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低温

Z T t F 1

.121l g 10-=-

干燥贮存。

3. 罐头食品排气方法、原理及其特点?

4. 果蔬罐头原料热烫的目的及热烫方法?

答:(1)热烫的目的:a 破解酶活性,稳定品质,改善风味与质地;b 软化组织,脱去水分,保持开罐时固

形物含量稳定;c 杀死附于表面的部分微生物,洗涤作用;d 排去原料组织中的空气。

(2)热烫方法:a 热水处理:100℃或100℃以下,设备简单,物料受热均匀,但可溶性物质的流失量较

大;b 蒸汽处理:100℃左右,可溶性物质流失少;c 热风热烫:美国1972年开始用于生产。优点:①基本上

物废水,大大减少了污染;②成本低10%;③保持营养成分,提高了热烫质量。d 微波热烫: 无废水、内外

受热一致,快速。

(3)影响因素:水果或蔬菜的类型、食品的体积大小、热烫温度、加热方法

5. 微生物耐热性的表示

①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②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

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③Z 值:当 lg(t1/t2)=1 时,Z=T2-T1,为热力致死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单位为℃

(Z 值越大,一般说明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④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1.121(lg 10Z

T t F -=-; ⑤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以加热(恒温)时间为横坐标,以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

某一种特定的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温度下,其残留活菌总数随杀菌时间的延续所发生的变化;

⑥D 值:令 b = a 10-1,则 D = t ,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温度下杀灭90%特定的微生物所需

要的时间,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⑦F 0=nD

6. 杀菌公式

杀菌公式是实际杀菌过程中针对具体产品确定的操作参数。 杀菌公式规定了杀菌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压力。完整的杀菌公式为:p T

t t t 321-- 杀菌公式的含义:

t1--升温时间,即杀菌锅内加热介质由环境温度升到规定的杀菌温度T 所需的时间。

t2 --恒温时间,即杀菌锅内介质温度达到T 后维持的时间。

t3 --冷却时间,即杀菌介质温度由T 降低到出罐温度所需时间。

T --规定的杀菌锅温度。

P --反压,即加热杀菌或冷却过程中杀菌锅内需要施加的压力。

(杀菌公式的省略表示:如果杀菌过程中不用反压,则P 可以省略。一般情况下,冷却速度越快越好,因而冷却时间也往往省略。所以,省略形式的杀菌公式通常表示为:T

t t 21- 7. 罐头排气的目的?

答:排气目的:①降低杀菌时罐内压力,防止变形、裂罐、胀袋等现象。但真空度也不能太高,否

是大型罐易产生瘪罐现象。②防止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③减轻罐内壁的氧化腐蚀。④防止和减

轻营养素的破坏及色、香、味成分的不良变化。⑤有助于“打检”鉴别罐头真空度。

8. 根据食品的pH 值及微生物的耐热性,可将食品分成哪几类?(举例),其常见的腐败菌?杀菌要求?

答:

9.请以糖水梨子罐头为例,设计糖水水果类罐头生产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答:工艺路线:原料验收--分选----摘把去皮---切半去子巢---修整----洗涤----抽空处理----热烫----冷却

---分选灌装---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包装---成品

操作要点:糖水的配制、去皮与护色 热烫:热烫温度和时间 装罐、灭菌冷却、保温检验。

10. 罐藏工艺(要求)

答:食品原料经过预处理、整理后,应和辅料一起迅速装罐,装罐时要按产品的规格和标准进行。①装

罐要迅速;②食品质量要求一致;③保证一定的重量;④必须保持适当的顶隙;⑤重视清洁卫生。

11. 水分活度对食品的影响。

答: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 都在0.9以上,肉毒杆菌

在低于0.95就不能生长。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75以下,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若将水分降

到0.65,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低水分活度微生物生长受抑制。水分活度较高的情况下微生物繁殖

迅速)

水分活度对酶的影响:呈倒S 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

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

计算题: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 ): 1.设原始菌数为a ,经过一段热处理时间t 后,残存菌数为b ,直线的斜率为k ,则:lg b – lg a = k ( t

– 0 ) t = - 1/k ( lg a – lg b) 令 – 1/k = D ,则:t = D(lg a -lg b)

在某杀菌条件下,在121.1℃用1 min 恰好将菌全部杀灭;现改用110℃、10 min 处理,问能否达到

原定的杀菌目标?设Z=10℃。

解:已知:T 1=110℃,t 1=10 min ,T 2=121.1℃,t 2=1 min ,Z=10℃。

利用TDT 曲线方程,将110℃、10 min 转化成121.1℃下的时间t 2’ ,则t 2’ = 0.78 min < t 2

说明未能全部杀灭细菌。那么在110℃下需要多长时间才够呢?仍利用上式,得t 1’ = 12.88 min

2.某产品净重454 g ,含有D 121.1℃=0.6 min 、 Z=10℃的芽孢12只/g ;若杀菌温度为110℃,要求效果

为产品腐败率不超过0.1%。求:

(1)理论上需要多少杀菌时间?

(2)杀菌后若检验结果产品腐败率为1%,则实际原始菌数是多少?此时腐败率不超过0.1%需要的

杀菌时间为多少?

解:(1)F 0=D (lg a – lg b )

=0.6×(lg 5448 – lg 0.001)=4.042 min

F 110=F 0 lg -1[(121.1 – 110)/10]=52.1 min

(2)∵F 0=0.6×(lg a – lg 0.01)=4.042 min

∴lg a = lg 0.01 + 4.042/0.6

a = 54480,即芽孢含量为120个/g 。

此时,F 0=D(lg a – lg b)

=0.6×(lg 54480 – lg 0.001)=4.642 min

F 110=4.642 lg -1[(121.1 – 110)/10]=59.8 min

1. 食品干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

长期贮藏的过程。

2. 干燥:就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3. 脱水:就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脱水就

是指人工干燥。

4. 干制:利用一定的手段,减少原料中的水分,将其可溶性固形物的浓度提高到微生物不能利用的

程度,同时,原料本身所含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使产品得以长期保存。

5. 干燥曲线:就是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W )和干燥时间(t )间的关系曲线,即W =f (t )。

6. 干燥速率曲线:就是干制过程中任何时间的干燥速率(dt dw 绝

)和该时间食品绝对水分(W 绝)

的关系曲线,即=f (W 绝)。在干燥曲线各点上画出切线后所得的斜率即为该点食品绝对水分时的

p T

t t t 321--Z T T t t 1221l g -=Z

T T t t 12121lg -=-

相应的干燥速率。又因W 绝=f (t ),故有时在图中也可按照 dt dw 绝

=f (t )的关系画出干燥速率

曲线。

7. 食品温度曲线:就是干燥过程中食品温度(T )和干燥时间(t )的关系曲线,即T 食=f (t )。

1. 简述干制对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答: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干制后食品和微生物同时脱水,微生物所处环境水分活度不适于微生物

生长,微生物就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干制并不能将微生物全部杀死,只能抑制其活动,但保藏过程

中微生物总数会稳步下降。

干制对酶的影响:水分减少时,酶的活性也就下降,然而酶和底物同时增浓,使得它们之间的反应

加速。在低水分干制品中酶仍会缓慢活动,只有在水分降低到1%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

2. 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的优缺点

答:自然干制:优点:方法和设备简单,管理粗放,生产费用低,能在产地和山区就地进行,还能

促使尚未完全成熟的原料进一步成熟。

缺点:干燥缓慢,难于制成品质优良的产品;其次常会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食品常会因阴雨季节

无法晒干而腐败变质;同时还需要有大面积晒场和大量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极低;容易遭受灰尘、

杂质、昆虫等污染和鸟类、啮齿动物等的侵袭,既不卫生,又有损耗。

人工干制:优点:在室内进行,不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操作易于控制,干燥时间显著缩短,产品

质量显著提高,产品得率也有所提高。

缺点:需要专用设备,生产管理上要求精细,否则易发生事故,还要消耗能源,干燥费用也比较大。

3. 食品干燥过程的特征

答:(1)初期加热阶段:物料表面温度迅速上升,直至最高(湿球温度)。食品的干基含水量则沿着干

燥曲线逐渐下降,干燥速度则由零增大到最高值。

(2)恒速干燥阶段(CRP ):物料表面的温度恒定。热量都消耗于水分的蒸发,物料的含水量直线下

降,干燥速度达到最大值, 稳定不变。物料表面温度=水分蒸发的温度(湿球温度) 中心温度<湿球

温度, 物料内部也会出现温度梯度。

(3)降速干燥阶段(FRP ):干燥速度逐渐减小,当物料的含水量达到平衡含水量时,干燥速度=0,物

料的温度=干燥介质的干球温度,干燥就终止。物料的降速干燥最为常见。如新鲜水果、蔬菜、畜肉、

鱼肉等加工制品的干燥均以降速阶段干燥为主。有时甚至无恒速阶段。

4. 影响食品干燥的因素

答:①干燥介质的温度;②空气相对湿度③空气的流速④干燥室的压力或真空度⑤食品性质的影响。

5. 食品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答:物理变化: 干缩、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加热时会软化的物料如糖浆或果浆。

化学变化:(1)营养成分:蛋白质 高温长时间,变性、降解;碳水化合物 高温长时间,分解、

焦化、褐变;脂肪 高温脱水时脂肪氧化比低温时严重;维生素 水溶性易被破坏和损失;(2)色素:

色泽随物料本身的物化性质改变;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等易变化;褐变:糖胺

反应、酶促褐变、焦糖化、其他;(3)风味:引起水分除去的物理力,也会引起一些挥发物质的去

除;热会带来一些异味、煮熟味、硫味;防止风味损失方法:芳香物质回收、低温干燥、加包埋物

质,使风味固定。

6. 干燥的机理(干制基本原理)

答:水分梯度ΔM :干制过程中潮湿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有液态转化为气态,即水分蒸发,而

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扩散,此时表面湿含量比物料中心的湿含量低,出现水分含量的

差异,即存在水分梯度。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

方向移动。这种水分迁移现象称为导湿性。

温度梯度ΔT:食品在热空气中,食品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7. 干制的设备:空气对流干燥设备、真空干燥设备、滚筒干燥设备

8. 喷雾干燥的特点:①蒸发面积大②干燥过程液滴的温度低③过程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连续化生产④耗能大、热效低

1. 冷害:当冷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

2. 冻结食品的干耗现象:由于冻结食品表面与冻藏室之间的温差,使得冻结食品表面的冰晶升华,造成水分损失,从而使冻结食品表面出现干燥现象,并造成重量损失,即俗称干耗。

3. 冻结食品的T.T.T概念:是指冻结食品的品温变化与品质保持时间的关系,即冻结食品的品质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冻结食品的品温越低,优秀品质的保存时间越长。T.T.T概念还告诉我们,冻结食品在流通中因时间、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品质降低是累积和不可逆的,但与经历的顺序无关。

4. 冻结点:食品中冰晶开始出现的温度即所谓冻结点。

5. 最大冰晶生成带:在-1℃~-5℃内,食品内约80%的水分形成冰晶。

6. 气调贮藏:是调节气体成分贮藏的简称,指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通常是增加CO2浓度,降低O2浓度以及根据需求调节其气体成分浓度)来贮藏产品的一种方法。

1.食品冷却时变化有哪些?

答:①水分蒸发:食品在冷却过程中,表面水分蒸发,引起食品干耗和色降等变化。

②冷害:当冷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

③移臭(串味):具有强烈香或臭味的食品冷藏在一起发生串味,使食品原有风味发生变化。另

外,冷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臭味,俗称冷库臭,也会移给食品。

④发生一些生理变如果蔬的后熟,鸡蛋冷藏过程中蛋白质趋于碱性化。

⑤成熟作用:肉类在冷藏过程中,缓慢进行成熟作用,使肉变得柔嫩,并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

且持水性有所回复。

⑥脂类变化:冷却过程中,食品中所含有的油脂会发生水解,脂肪酸的氧化、聚合等,同时使

食品风味变差,味道恶化,出现变色、酸败、发粘等。

⑦淀粉老化:淀粉老化是指食品中以α-淀粉形式存在的淀粉在接近0℃低温范围中,α-淀粉分

子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迅速出现淀粉β化的现象。老化的淀粉不易被淀粉酶作用,所以不易被人消化吸收。

⑧微生物的增殖:低温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死全部的微生物。

⑨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生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

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种现象叫寒冷收缩。

2. 市场上销售的冷藏过的香蕉,表皮很快出现变黑成腐烂状,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①这种现象属于食品在冷藏过程中出现的冷害现象。②产生的原因是当冷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最明显症状是表皮出现软化斑点和心部变色。③有一些水果、蔬菜,在外观上看不出冷害的症状,但冷藏后再放到常温中,则丧失正常的促进成熟作用的能力,这也是冷害的一种。

3. 市场上销售的冷藏过的鸭梨,切开后发现其心部已经变黑了,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①这种现象属于食品在冷藏过程中出现的冷害现象。②产生的原因是当冷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

界限时,果蔬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最明显症状是表皮出现软化斑点和心部变色。

4.什么是食品的干耗,并分析影响干耗的原因。

答:(1)冻结过程中会有一些水分从食品表面蒸发出来,从而引起干耗。其能影响质量和外观,并造成经济损失。

(2)影响干耗的因素:①蒸汽压差大,干耗大;②食品表面积大,干耗大;③温度低,相对湿度高,蒸汽压差小,干耗小;④风速对干耗亦有影响。一般风速大,干耗小,但高温、低温即使风速大,干耗也不大。

5. 冻结食品在冻藏过程中,通常由于冰结晶的成长导致食品的质量下降,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冰结晶形成的原因?冰结晶的成长及其产生的危害?如何防止冰结晶的成长?

答:(1)冰结晶形成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蒸汽压差的存在。蒸汽压差的存在原因:①冻结食品中残留的水溶液的蒸汽压差大于冰结晶的水蒸汽压;②冰结晶中的粒子大小不同,其水蒸气压不同小冰晶的表面张力大,其水蒸汽压要比大冰晶的水蒸汽压大,水蒸汽压总是从蒸汽压高的一方向蒸汽压低的一方移动,因而小冰晶的水蒸汽压不断移向大冰结晶的表面,并凝结在它的表面,使冰结晶越长越大,小冰晶逐渐消失,但是这样的水蒸气移动速度是及其缓慢的,所以只有在冻结食品长期贮藏时才需要考虑此问题;③主要原因是冻结食品的表面与中心部位之间有温度差,从而产生蒸汽压差。由于温度的波动使得食品表面的温度高于食品中心部位的温度,从而表面的水蒸气压高于中心部位的水蒸气压,在蒸汽压差的作用下,水蒸气从表面向中心扩散,促使中心部位微细的冰结晶生长、变大,这种现象持续发生,就会使食品快速冻结生成的微细冰结晶变成缓慢冻结时的大冰结晶,给细胞组织造成破坏。

采用快速冻结方法的冻结食品。当储蓄过程中有温度变化时,细胞间隙中的冰结晶成长就更为明显。

(2)冰结晶成长的危害:①细胞受到机械损伤;②蛋白质变性;③解冻后液计流失增加;④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发生下降等。

(3)如何防止冰结晶的成长:①采用降温快速冻结方式,让食品中90%水分在冻结过程中来不及移动,就形成极微细大小均匀的冰晶。同时冻结温度低,提高了食品的冻结率,使食品中的残留的液相水少,从而减少冻结贮藏中冰结晶的长大。②冻藏温度尽量低,少变动,特别是要避免高于-18℃以上的温度变化。

6. 冻结与冻藏中的变化及技术管理

答:(1)冻结与冻藏中的变化:①体积膨胀,内压增加:冻结时表面水分首先成冰,然后冰层逐渐向内部延伸。当内部水分因冻结而膨胀时受到外部冻结层的阻碍,就产生内压,又称为冻结膨胀压。当食品外层承受不了冻结膨胀压时,便通过破裂的方式来释放,造成食品的龟裂现象。

②比热下降:水和冰的比热分别为4.2 kJ/kg.℃和2.1 kJ/kg.℃,即冰的比热仅是水的1/2。食品的比热随含水量而异,含水量多的食品比热大,含脂量多则比热小。

③导热系数增大:水为2.1 kJ/m.h.℃,冰为8.4 kJ/m.h.℃,冰的导热系数是水的4倍。在冷冻时冰层向内部逐渐推进,使导热系数提高,从而加快了冷冻过程。

④溶质重新分布:食品冻结时,理论上只是纯溶剂冻结成冰晶体,冻结层附近溶质的浓度相应提高,从而在尚未冻结的溶液内产生了浓度差和渗透压差,并使溶质向溶液中部位移。

⑤溶液浓缩:溶质结晶析出

⑥冰晶体成长:经冻结后,食品内部的冰晶体大小并不均匀一致。在冻藏过程中,细微的冰晶体逐渐减小、消失,而大冰晶体逐渐长得更大,食品中冰晶体的数目也大为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冰晶体成长。

⑦滴落液:动物性食品经冷冻/解冻后,不能被肌肉组织重新吸收回到原来状态而流失的水。

⑧干耗:在冷却、冻结和冷冻贮藏过程中因温差引起食品表面的水分蒸发而产生的重量损失。

⑨脂肪氧化: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组织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⑩变色:脂肪组织因氧化而黄变、肉类因肌红蛋白的氧化而褐变、果蔬的酶促褐变、虾的酪氨酸氧化黑变、红色鱼皮因类胡萝卜素氧化而褪色。

(2)冻藏技术管理:冻藏温度(正确选择、恒定)、冻藏间相对湿度(95%)、冻藏间空气流速(自然循环)、堆垛密度(越紧密越好)、包装或保护层(涂冰)、减少人员出入和电灯开启、用臭氧消除库内异味(2~6 mg/m3)

7. 低温保藏对酶、微生物等影响

答:①对微生物的影响:低温可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和促使部分微生物死亡的作用。冻结点以下,缓冻将导致剩余微生物的大量死亡,而速冻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较差。

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或死亡的原因:微生物代谢失调(酶促反应、生化反应);细胞内原生质稠度增加;冰晶体引起机械伤害也逐渐恢复。

②对酶的影响:酶作用的效果因原料而异(介质组成);酶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构象、亚基)冷冻的浓缩效应;完整组织与简单体系之间的差别,一般的冷藏和冻藏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8. 冻结速度与冰晶间的关系及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答:①冻结速度快,形成的冰结晶多且细小均匀,水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转移少,不至于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冷冻中未被破坏的细胞组织,在适当解冻后水分能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并发挥原有的作用,有利于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品质。②缓慢冻结过程中因冰核形成数量少冰晶生长速度快所以冰晶大大冰晶对细胞膜产生的张力大使细胞破裂组织结构受到损伤解冻时大量汁液流出致使食品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快速冻结的食品比缓慢冻结食品的质量好冻结速度从表面到中心速度明显减慢为提高食品质量冻结速度不能太慢。

1. 气调贮藏的优越性有哪些?

答:①保鲜效果好:很好的保持了新鲜果蔬产品的色泽、风味、质地和营养价值。②显著延长了保鲜期,在相同保鲜质量条件下,气调苹果是冷藏的2倍。③降低了贮藏损失,降低了由衰老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的发病率:活性氧代谢失调引起的病害。④对果蔬无任何污染。

2. 简述气调贮藏的保鲜原理。

答:(1)抑制呼吸作用呼吸是在果蔬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气调贮藏通过降低呼吸强度来达到延缓果蔬衰老的,是气调贮藏的基本原理;

(2)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乙烯是衰老激素;(3)抑制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发育。

3. 食品辐射有哪些优点?

答:食品受射线照射过程中升温缓慢,保持食品的感官特征;操作适应范围广,同一处理场可以处理多种体积、形态、类型的食品;安全剂量照射的食品无任何残留,射线不与产品化合;可以包装后接受辐射,防止再污染,节约材料;加工效率高,穿透度高,均匀,可以连续作业;节约能源。4.食品化学保藏的原理及特点有哪些?

答:化学保藏原理: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属于暂时性保藏。由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抗氧化剂也是如此,在化学反应尚未发生前。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质和氧化反应已经开始,则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特点:食品中添加少量的化学品后就能在室温条件下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与其它食品保藏方法相比,简便经济;许多化学制品须控制用量;通常只能控制或延缓微生物生长或只能在短时间内延缓食品的化学变化;存在化学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5. 食品防腐剂根据特性可以分为那些类别?各自抑菌机制如何?

答:氧化型杀菌剂:强氧化作用;过氧化物(H2O2):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新生态氧[O];还原型杀菌剂:消耗食品中的氧、破坏酶活性以及蛋白质中的二硫键,如SO2等;醇类:使蛋白质脱水变性凝固,75%乙醇杀菌,低浓度(>15%)的乙醇则抑菌;有机酸类:改变膜的透性,阻碍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6.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方式,食品辐射有何特点?

答:食品受射线照射过程中升温缓慢,保持食品的感官特征;操作适应范围广,同一处理场可以处理多种体积、形态、类型的食品;安全剂量照射的食品无任何残留,射线不与产品化合;可以包装后接受辐射,防止再污染,节约材料;加工效率高,穿透度高,均匀,可以连续作业; 节约能源。

不足:钝化食品中的酶比较困难;敏感性强和高剂量照射的食品,感官易发生不良变化;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相当高;辐射食品不易为消费者接受。

7. 腌制果蔬脆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可采取哪些保脆措施?

答:影响因素:果胶物质,细胞的膨压,组织变化。

保脆措施:选择成熟度适中,脆嫩而无病虫害的原料;腌制前用石灰水或明矾水浸泡,或腌制时加入CaCl2、CaCO3等;正确控制腌制条件(温度,食盐浓度,pH等)

8. 食品辐射的化学效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食品辐射的化学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溶液的辐射效应水是大多数食品的重要组分,高能电磁辐射或高能电子沿其在水中的径迹激发和电离水分子,产生正离子、激发分子和电子(H2O+·,H2O*,e-),这些活性粒子会引发食品的成分发生较大变化。(2分)

(2)蛋白质的辐射效应蛋白质分子随照射剂量的不同,会因硫键、氢键、醚键断裂,产生脱氨、脱羧、苯面和杂环氨基酸游离基氧化等反应而引起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变化,产生分子变性、凝聚强度下降和溶解度变化等。(2分)

(3)脂类的辐射效应辐射对脂类可产生三方面的影响:理化性质的变化、自动氧化性变化、非自动氧化性辐射分解。(2分)

(4)糖类的辐射效应低分子糖类在进行照射时,不论是在固态或液态,随辐射剂量的增加,都会出现旋光度降低、褐变、还原性及吸收光谱变化等现象,(2分)

多糖经照射后也会发生熔点降低、旋光皮下降、吸收光谱变化、褐变和结构变化。

(5)维生素的辐射效应脂溶性维生素中的维生京E和水溶性维生索中的B1、C对射线敏感,易与水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反应。维生索的辐射稳定性因食品组成、气相条件、温度及其他环境因京而显著变化,在通常情况下,复杂体系中的维生素比单纯维生素溶液的稳定性高。(2分)

1.腌制类型、典型产品

答:根据腌渍过程分类:非发酵性腌渍品-腌制品(没有乳酸发酵,用盐量较高),如:咸鱼、咸肉、咸蛋、蜜饯、咸菜、酱菜等,发酵性腌渍品-发酵食品(有乳酸发酵,用盐量较低),如:泡菜、酸黄瓜、发酵火腿、奶酪等;

根据腌渍的材料:盐渍(腌菜、腌肉等),糖渍(蜜饯、果脯等),酸渍,糟渍,混合腌渍。

2. 扩散和渗透理论成为食品腌渍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影响腌渍的因素:食盐的纯度、食盐的用量和浓度、温度、空气(密封)、腌制材料的大小(比表面积)

4. 影响食品发酵的因素及控制

答:酸度;酒精含量:12-15%;菌种的使用:一般而言人工发酵快于自然发酵,人工发酵往往菌种单一、与传统比品质会有差异;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不同菌不同,温度不同,通过控制温度,控制不同微生物的发酵;氧的供给量;⑥食盐用量:泡菜,一般腐败菌2.5%以上不能生长。

5. 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1)感官:风味:甜味下降、酸味上升,咸味、鲜味、香味等;

色泽:肉发色、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变化、产生新色素(褐变或微生物产生);

(2)营养价值:大分子的降解消化性提高;维生素的产生;其他产物的产生(损失与益处均有)6. 烟熏方法和装置

答:烟熏方法:①冷熏:制品周围熏烟和空气混合物气体的温度不超过22℃的烟熏过程称为冷熏。

②热熏:制品周围熏烟和空气混合气体的温度超过22℃的烟熏过程称为热熏。

③液熏法:液熏法又称为湿熏法或无烟熏法,它是利用木材干馏生成的烟气成分利

一定方法液化或者再加工形成的烟熏液,然后用于浸泡食品或喷涂食品表面,以

代替传统的烟熏方法。

烟熏装置:①自然空气循环式;②强制通风室;③连续式。

还有不少在这三种类型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型式。

7. 食品辐射的生物效应

答:(1)微生物直接效应:指微生物接受辐射后本身发生的反应,可使微生物死亡。

细胞内DNA受损,即DNA分子碱基发生分解或氢键断裂等。由于DNA分子本身受到损伤而致使细胞死亡-直接击中学说

细胞内膜受损膜内由蛋白质和脂肪(磷脂),这些分子的断裂,造成细胞膜泄露,酶释放出来,酶功能紊乱,干扰微生物代谢,使新陈代谢中断,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间接效应:(来自被激活的水分子或电离所得的游离基)

当水分子被激活和电离后,成为游离基,起氧化还原反应作用,这些激活的水分子就与微生物内的生理活性物质相互作用,而使细胞生理机能受到影响。

(2)病毒病毒是最小的生物体,它没有呼吸作用,是以食品和酶为寄主。通常使用高达30kGy 的剂量才能抑制。如脊髓灰色质病毒和传染性肝炎病毒据推测来自食品污染。用γ-射线照射有助于杀死病毒。

(3)霉菌和酵母酵母与霉菌对辐射的敏感性与无芽孢细菌相同。霉菌会造成新鲜果蔬的大量腐败,用2kGy左右的辐射剂量即可抑制其发展。

(4)昆虫处于幼虫期的昆虫对辐射比较敏感,成虫(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较小,高剂量才能使成虫致死,但成虫的性腺细胞对辐射是敏感的,因此使用低剂量可造成绝育或引起配子在遗传上的紊乱。

(5)寄生虫辐射可使寄生虫不育或死亡。

(6)植物①抑制发芽:植物分生组织被破坏,核酸和植物激素代谢受到干扰,以及核蛋白发生变性。②调节呼吸和后熟:在水果后熟之前呼吸率最小时用辐射处理,此时辐射能抑制其后熟期,主要是能改变植物体内乙烯的生长率(乙烯有催熟作用)从而推迟水果后熟。番茄、青椒、黄瓜、洋梨等。

8. 辐射保藏的优越性(意义、特点)

答:①食品在受辐射过程中温度升高甚微,因此,被辐射适当处理后的食品在感官性状如色、香味和质地等方面与新鲜食品差别很小,特别适合于一些不耐热的食品和药品;

②射线穿透力强,在不拆包装和解冻的情况下,可杀灭其深藏于谷物、果实或冻肉内部的害虫和微生物,也节省了包装材料,避免再污染;

③射线处理过的食品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与化学处理相比是一大特点。

9. 辐射类型

答:通常根据辐射的作用形式可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类型。

电离辐射:高频辐射线>1015,频率较高,能量大,有激发和电离两种作用,如紫外线(冷杀菌),X-,γ-射线;

非电离辐射:低频辐射线υ<1015,波长较长(频率较低),能量小,如微波、红外线。

10. 辐射源

答:(1)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在食品辐射时供电离辐射用的放射线主要为β-和γ-射线,经常采用人工制备的放射性同位素60Co(钴,半衰期5.26年)和137Cs(铯,半衰期30.3年);

(2)电子加速器:利用电磁场作用,使电子获得较高能量,即将电能转变成辐射能,这样仪器设备装置有静电加速器、高频高压加速器、绝缘磁芯变压器,直流加速器有两种方式:

①直接加高压,很高电压使电子获得动能如范德格拉夫加速器(静电加速器);

②不是直接利用高电压,但反复多次将电子加速,如回旋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

利用加速器使电子带电形成高能量粒子——人工β-射线源。

午餐肉工艺流程:原料验收→解冻→处理(分段、剔骨、去皮、修整)→分级切块→腌制→绞肉斩拌→真空斩拌→装罐→真空密封→杀菌冷却→揩罐入库

腌制采用干腌,混合盐配比:精盐98%、砂糖1.5%、亚硝酸钠0.5%。净瘦肉和肥瘦肉分开腌,2.25kg 混合盐/100kg肉。0~4℃腌制48~72h。腌制好的肉色应是鲜艳的亮红色。

西式香肠:原料→处理→腌制→绞肉斩拌→灌肠→烘烤→烟熏→冷却→包装→蒸煮→冷却→包装

腌制和烟熏是西式肉制品生产中最主要的技术。

西式火腿:原料肉预处理→腌制→嫩化→滚揉→装模→熏制→蒸煮→冷却→成品

特点:腌制:肉块较小用湿腌法,肉块较大则用盐水注射法。

嫩化:利用嫩化机特殊的刀刃切压肉块,破坏肌肉纤维、筋腱和结缔组织,从而有利于盐溶性蛋白的提取和筋腱中胶原蛋白吸水。

滚揉:通过翻动、碰撞机械摔打作用使肌肉纤维变得疏松,加速盐水的扩散和均匀分布,缩短腌制时间;促使肉中的盐溶性蛋白的提取,改进成品的粘着力和组织状况,增强肉的吸水能力,因而提高产品的嫩度和多汁性。

鱼糜:将鱼肉绞碎,经加盐擂溃,成为黏稠的鱼浆(鱼糜),再经调味混匀,做成一定形状后,进行水煮、油炸、焙烤、烘干等加热或干燥处理而制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水产食品,称为鱼糜制品。

凝胶化现象:肌动球蛋白被加热时,其高级结构发生松散,分子间产生架桥形成了三维的网状结构。由于热的作用,网状结构中的自由水被封锁在网目中不能流动,从而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填空题)

凝胶劣化:在凝胶化温度带中已形成的凝胶结构,在70℃以下温度域中逐渐劣化、崩溃的一种现象。60℃附近最易发生,即使在50℃以下,如放置时间长,也同样发生。其机制尚未有确定的说法。

凝胶形成能:红肉鱼凝胶形成能较弱,红肉鱼又比白肉鱼弱,淡水鱼的凝胶形成能比海水鱼弱;软骨鱼类比硬骨鱼弱。

(缺)食品工艺学复习提纲

食品工艺学考试 2014-2015第二学期12级食品工艺学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2 分,共 20 分) 三、判断改错题(5小题,共10分。每题2分,如何你认为正确请在括号内 打√,如果不正确请打×,并在每题下面空白处改正过来) 四、简答题(3 小题,共30分) 五、计算(共 1小题,共 10 分)或者工艺设计题(共 1小题,共 10 分) 各老师复习提纲: 黄玫恺老师的提纲要23号才有。 唐辉 焙烤类食品工艺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焙烤食品 揿粉 醒发 糖的反水化作用 油脂起酥性 面包冷冻面团法 饼干 蛋糕 月饼 广式月饼 问答题: 1.请解释糖的反水化作用含义。糖是如何影响焙烤制品感官质量的? 2.请解释油脂起酥性的含义。如何选择焙烤制品用油? 3.在面团发酵过程中,酵母可能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能无氧发酵,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4.简述面包的配方特点。 5.面包面团和制时的工艺要点? 6.面包面团发酵时的工艺要点? 7.面包烘烤的一般规程?面包烘烤时内部的温度和水分是如何变化的?会出现哪些主要的生化反应? 8.写出二次发酵法生产面包的工艺流程。

9.简述饼干的品种。 10.请对比韧性饼干、酥性饼干和苏打饼干的配方特点及其各自的面团特性。 11.论述韧性饼干的生产工艺要点。 12.论述苏打饼干的生产工艺要点。 13.请简要介绍蛋糕的基本配方。哪些成分将对蛋糕形成海绵组织作用重大? 14.简述蛋糕糕料的调制和烘烤工艺。 15.简述月饼的制作工艺 16.小麦面粉中含有哪些种类的蛋白质?哪些蛋白质与面筋的形成有紧密关系?我国面粉是如何划分的? 靳桂敏 看PPT,出2-3题选择题、1题判断。 廖彩虎 所教内容重点:1.紫外线消毒法和臭氧消毒;2.含铬废水的处理;3.水的净化处理。主要就是看PPT。 朱建华 果汁饮料 1.果汁饮料共性生产工艺(掌握) 2.果汁饮料共性生产工艺关键工序的设置目的(掌握) 3.混浊型柑橘汁饮料的工艺流程,及关键工序(掌握) 4.混浊果汁的特有工序(掌握)设置目的 5.果汁饮料决定口感和风味的主要因素(掌握) 6.果汁饮料适合普通人的口味糖酸比例(掌握) 7.果汁饮料脱气工序设置目的(掌握) 8.利乐包通常由层材料构成(掌握) 9.果汁生产过程,常使用到浓缩工序的优点(掌握) 10.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新版国家标准GB/T 31121-2014实施日期(掌握) 11.果汁饮料的营养特点(了解) 12.果汁饮料的常见问题及防控措施(了解) 茶饮料 1.茶饮料的定义(掌握) 2.茶饮料加工的含义(掌握) 3.茶饮料共性生产工艺(掌握) 4.茶饮料饮料共性生产工艺关键工序的设置目的(掌握) 5.茶乳酪的定义、形成原理及防控措施(掌握) 6.果汁饮料的常见问题及防控措施(了解)

食品工艺学导论—马长伟(复习题精华)

一、 1、什么是栅栏技术? 就是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活度、pH和防腐剂等,用多个障碍因子来抵抗腐败变质,使保藏处理更加温和,避免用单个和强烈的条件。(3分)还可以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等非热因素与传统障碍因子结合,将有利于提高保藏效果和食品质量。(2分) 其原理可归结为: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酸化(pH)、降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 2、商品保质期和保存期有何区别? 答:商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商品保存期长于保质期。(1分)保质期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保质期前商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未改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2分)保存期是指产品的最长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日期的产品失去了原产品的特征和特性,丧失了产品原有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不能购买食用。(2分) 3、说出食品保藏的四大基本原理。(每点1分,共4分) 答:①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如冷藏法、气调法。②假死原理—抑制变质因素活动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如冷冻、干藏腌制等。③不完全生机原理—运用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保藏方法。④无生机原理—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如罐藏、辐照保藏、无菌包装。 4、在食品工艺学中,食物和食品的区别? 答:食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者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这样一个食品的概念包含了食物和食品。 二、关于干制与脱水: 1、为什么干酪中会有很多孔? 答案:快速干燥时奶酪时其表面硬化,内部蒸汽压的迅速建立会促使奶酪变得多孔。 2、什么是干制食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答: 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3、自由水的概念:是指食品或原料组织细胞中易流动(1分)、容易结冰(1分)也能溶解溶质(1分)的之部分水,又称为体相水,可以把这部分水和食品非水组分的结合力视为零。(1分) 4、去除水分有浓缩和干燥两种操作,它们的区别是什么?P23 答: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食品中水的最终含量和产品的性质不同。(2分)浓缩得到的产品是液态,其中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1分)干燥产品是固体,具有固体特征,最终水分含量低。(1分) 5、为什么高浓度食盐溶液会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 答案:1%食盐溶液就可以产生0.830Mpa的渗透压,而通常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只有 0.3-0.6Mpa,因此食盐高浓度溶液(如10%以上)就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3分)P193 6、什么是食品干燥保藏,食品干藏的优点 答:食品干燥保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食品的方法。(2分) 食品干藏具有产品容易保藏,既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又可进行自然干燥,设备简单、可因陋就简,生产费用低,为得不到新鲜食物或不适合其他方式保藏的食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2分) 7、影响食品干制的因素?应写出具体因素 P40 答:(一)干制条件的影响 1.温度 2.空气流速 3.空气相对湿度 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 (二)食品性质的影响 1.表面积 2.组分定向 3.细胞结构 4.溶质的类型和浓度 8、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 答案: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如下:

食品工艺学考试题库附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罐藏部分 (1)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干制部分 (15)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冷藏部分 (19)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气调贮藏部分 (25)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辐射与化学保藏 (29)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腌渍题库部分 (37)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一 (43)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二 (45)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三 (49)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罐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就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 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 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铁溶出值(ISV): 指一定面积的镀锡薄板在一定温度的酸液中保持一定时间浸出的铁的数量。 4.酸浸时滞值:指镀锡板的钢基在保持一定温度的酸液中达到一定的溶解速度时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5.真空膨胀:食品放在真空环境中,食品组织间隙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的食品体积膨胀现象。 6.真空吸收:真空密封好的罐头静置20-30min后,其真空度下降(比刚封好时的真空度低)的现象。 7.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8.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9.D值:指在一定的条件与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10.Z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11.TDT值:(Thermal Death Time,TDT)热力致死时间,就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 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12.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 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13.顶隙:罐头食品上表面表与罐盖之间的垂直距离。 14.叠接率:指卷边内身钩与盖钩重叠的程度。 15.二重卷边:用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槽沟的卷边滚轮依次将罐身翻边与罐盖沟边同时弯曲、相互卷合,最后 构成两者紧密重叠的卷边,达到密封的目的。 16.临界压力差:杀菌时开始形成铁罐变形或玻璃罐跳盖时罐内与杀菌锅间的压力差。 17.假封:就是指盖钩自行折迭并紧压在折迭的身钩上,但两者并没有相互钩合起来形成二重卷边。 18.暴溢:就是采用高速真空封罐机进行罐头食品的排气密封时,因罐内顶隙的空气压力瞬间降低,罐内汤汁突 然沸腾,汁液外溢的现象。 1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 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20.硫臭腐败:就是由致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nigrificans)分解含硫蛋白质并产生唯一的H2S气体,H2S 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的FeS,沉积于罐内壁或食品上,使食品发黑并呈有臭味,此现象称黒变或硫臭腐败。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分) 1.根据原料类型,可将罐头食品分为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五种主要类型。 2.对罐藏容器的要求有对人体无害、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3.镀锡薄钢板的抗腐蚀性能包括:铁溶出值、酸浸时滞值、合金-锡电偶值、锡层晶粒度、锡层与合金层厚度等五项指标。 4.罐头内壁涂料中最重要的组分就是树脂与溶剂。 5.杀菌锅上排气阀的作用主要就是排除空气,它应在升温灭菌时关闭;泄气阀的作用就是促进蒸汽对流,它可在降温时关闭。 6.二重卷边的外部技术指标包括卷边顶部、卷边下缘、卷边轮廓;其内部技术指标中的“三率”就是指叠接率、紧密度(皱纹度)、接缝卷边完整率。 7.低酸性食品常以pH值4、6 来划分,低酸性罐头食品常用高压方式进行杀菌处理,并以肉毒梭菌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教学提纲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01 2008-12-16 00:24 一:填空题 1、食品按照其加工处理的方法可分为低温包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和辐照食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果蔬制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乳制品等。 2、食品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作为商品的食品需符合以下六项要求:卫生和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外观、风味、方便性、储运耐藏性。其中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营养和易消化性。 3、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4、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5、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和温度等。 6、在食品的加工与储藏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 7、目前已知参与酶促褐变的氧化酶主要是酚酶或多酚氧化酶,底物是食品中的一些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宁物质。 8、葡萄糖、果糖等还原性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 9、脂肪自动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诱发期、增值期和终止期,三者之间并无明显分界线。 10、食品的保藏原理有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不完全生机原理和完全生机原理等原理。 11、食品加工过程中热杀菌的方法主要有巴氏杀菌法、常压杀菌法、高压杀菌法。 12、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抑菌和杀菌。 13、根据辐射剂量及目的的不同,食品辐照有三种类型,即辐照阿氏杀菌、辐照巴氏杀菌、辐照耐贮杀菌。 14、在食品的加工与包藏过程中,食品将可能发生四种褐变反应,它们分别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抗坏血酸氧化和酶促褐变。 15、针对酶促褐变引起的食品败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亦即钝化酶活性和减少氧气的供应。 16、食品加工中酶活性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 17、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18、在食品加热过程中,通常用来钝化酶的方法有热水烫漂或蒸汽热烫等处理。 1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20、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三种类型。 21、在食品的冷却与冷藏过程中,冷却速度及其最终冷却温度是抑制食品本身生化变化和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决定因素。 22、在食品的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

畜产食品工艺学

畜产食品工艺学 一.名解(7~8) 1.腌肉制品:以食盐为主,并添加硝酸盐、蔗糖、香辛料等调味料,将这些物质配成溶液,将肉类浸泡在其中,并在10℃条件下放置数天,使肉制品达到防腐、增色、增香的目的。 2.肉的嫩度:指肉在咀嚼或切割时所需的剪切刀,表明了肉在咀嚼时柔软、多汁和容易咀嚼的程度。 3.肉的保水性:肉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水分的能力,或在向肉中添加水分时的水合能力。 4.自溶:肌肉达到最大僵直以后,继续发生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逐渐使僵直的肌肉持水性回升而变得柔软多汁,并获得细致的结构和美好的滋味,这一过程称为自溶或解僵。 5.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各方面性质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果蔬的解释)。 6.鲜乳的标准化:为使产品符合要求,乳制品中脂肪和无脂干物质含量要求保持一定比例,该含量随乳牛品种、地区、季节和饲养管理等因素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必须调整鲜乳中脂肪和无脂干物质间的比例关系,使其符合制品要求,这一过程称为标准化。 7.灭菌调味乳:是以牛乳(或羊乳)或复原乳为主料,脱脂或不脱脂,添加符合标准的辅料,经超高温瞬时灭菌、无菌灌装或保持灭菌制成的产品。 8.酸乳:是以牛乳或其他乳畜乳为主要原料,经杀菌后接种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经保温发酵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乳制品。 9.天然奶酪:奶酪是指在乳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凝乳酶,使乳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凝固后,排除乳清,将凝块压成所需形状而制成的产品。制成后未经发酵成熟的产品称为新鲜奶酪;经长时间发酵成熟而制成的产品称为成熟奶酪。国际上将这两种奶酪统称为天然奶酪。 10.DFD:如果肌肉中糖原含量比正常情况低,则肌肉最终PH会由于乳酸积累少而比正常情况高些。由于结合水增加和光被吸收,使肌肉外观颜色变深,产生DFD肉(百度解释:是因为肌肉pH下降过快造成,除了肉色发黑外,还有PH高、质地硬、系水力高、氧的穿透能力差等)。 11.UHT乳:即超高温灭菌乳,是在密闭系统连续流动中,进行130-150℃的高温及0.5-4.0s 的灭菌处理,杀灭乳中所有微生物,然后再灌装。 12.乳粉:以新鲜乳为原料,添用冷冻或加热的方法除去乳中几乎所有的水分而制成的干燥的粉末状产品。 13.乳的均质:在强力的机械作用下,将乳中大的脂肪球破碎成小的脂肪球,均匀一致地分散在乳中,这一过程为均质。 二、简答题(5~6) 1.简述肉制品干制的原理以及常用方法? 干肉制品是指将肉先经熟加工,再成型、干燥或先成型再经熟加工制成的干熟类肉制品,成品呈小的片状、条状、粒状、团粒状、絮状。根据干燥时的压力不同,肉制品干燥包括常压干燥和减压干燥,后者包括真空干燥和冷冻升华干燥。 (1)常压干燥是包括恒速干燥(去除大部分游离水)和降速干燥(肉温上升,表面开始硬化)两个阶段。 (2)减压干燥是指将食品置于真空环境中进行干燥的方法。随着真空度的不同,在适当温度下,其所含水分蒸发或升华。 1)真空干燥是指肉块在未达结冰温度的真空状态下水分的蒸发而进行干燥,真空压力为500~7000Pa。 2)冷冻升华干燥是将肉块急速冷冻至-30~-40℃,将其置于可保持真空压力为10~150Pa的干燥室中因冰的升华而脱水干燥。 2. 简述可以加快肉成熟的措施? 成熟:动物屠宰后,肌肉发生一系列与活体时不同变化,使肉变得柔软,多汁,并产生特殊滋味和风味。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复习完整版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 复习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 一、干藏 食品的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从新吸会水分的程度。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测定的水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p0)之比,Aw值的范围在0~1之间。 Aw = P/P。 导温性:由于水分梯度,使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即导湿现象。 导湿温性: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会促使固态和液态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微生物的影响;②酶的作用;③呼吸;④蒸腾与失水;⑤成熟和后熟;⑥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品质的关系。 2.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 影响因素:(1)微生物;(2)天然食品酶;(3)物化因素: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 ①若短时间保藏,有两个原则: (1)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2)如果必须终止生命,应该马上洗净,然后把温度降下来。 ②长时间保藏则需控制多种因素 (1)控制微生物:加热杀灭微生物、巴氏杀菌灭菌、冷冻保藏抑制微生物、干藏抑制微生物、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学保藏、辐射、生物方法。 (2)控制酶和其它因素 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也能控制酶反应及生化反应,但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比如:冷藏可以抑制微生物但不能抑制酶。加热、辐射、干藏也类似 (3)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3.干燥的机制是什么? 简单情况下,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及水分蒸发),而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中扩散,于是食品表面水分含量低于它的内部,随即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区间建立了水分差或水分梯度,会促使食品内部水分不断减少。但在复杂情况下,水份蒸发也会在食品内部某些区间或甚至于全面进行,因而食品内部水分就有可能以液态或蒸汽状态向外扩散转移。同时,食品置于热空气的环境或条件下。食品一与热空气接触,热空气中的热量就会首先传到食品表面,表面的温度则相应高于食品内部,于是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就会出现相应的温度差或温度梯度,随着时间延长,食品内部的温度会达到于表面相同温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存在也会影响食品干燥过程。 4.干制条件主要有温度、空气流速、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压和真空度、蒸发和温度。A温度:对于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时,提高空气温度,干燥加快。 由于温度提高,传热介质和食品间的温差越大,热量向食品传递的速率越大,水分外逸速率因而加速。对于一定湿度的空气,随着温度的提高,空气相对饱和湿度下降,这会使水分从食品表面扩散的驱动力更大。另外,温度高,水分扩散速率也加快,使内部干燥也加速。

食品工艺学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库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工艺学》课程组

一、名词解释16分 1.软饮料; 2. 果味型碳酸饮料; 3. 原糖浆; 4. 调味糖浆; 5. 碳酸化; 6.果肉饮料; 7. 混合果肉饮料; 8.果蔬汁饮料; 9. 乳饮料;10. 配制型含乳饮料;11. 发酵型含乳饮料; 12. 植物蛋白饮料; 15. 酪蛋白;16.酸乳;17. 异常乳;18. 乳粉;19.乳清;20.配制乳粉;21.灭菌纯牛乳;22.酸奶发酵剂;23.纯酸牛乳;24. 乳清蛋白;25.牛乳的滴定酸度; 26.巴氏杀菌乳;27.纯酸脱脂牛乳;28.灭菌脱脂纯牛乳; 29.焙烤食品;30中种发酵法; 31. 湿面筋;32.面包陈化;33. 面团醒发;34. 酶促褐变; 二、填空题20 分 1. 按软饮料的加工工艺,可以将其分为采集型、提取型、_____和_____四类。 2.天然水中的杂质主要包括_____、胶体物质和_____和_____三部分。 3.水的硬度分为____、____和非碳酸盐硬度。 4.总硬度是____硬度和___硬度之和。 5.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混凝剂是___和___。 6.离子交换膜按透过性能分为_____和_____。 7.目前常用的阳离子交换膜为_____型,阴离子交换膜为_____。 8.按所带功能基团的性质,一般将离子交换树脂分为_____和_____交换树脂两类。 9.常用的水消毒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10. 可乐型汽水使用的着色剂是____,酸味剂主要是____。 11.我国将含乳饮料分为____和____二类。 12.乳成分中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___,其次为,不易变化的为和。 13.速溶乳粉加工的两个特殊工艺是___和___。 14.全脂牛乳进行均质处理时,常需控制___和___两个条件。 15.乳清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 16.制备母发酵剂培养基所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或___。 17.正常牛乳的酸度为 _o T,密度(20℃)为。 18.脱脂乳加酸或凝乳酶处理可得到和 2部分。 19.脱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全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 20.乳房炎乳的值升高,降低。 21.加工巴氏杀菌乳时,当原料乳脂肪不足时要添加或分离。 22. 加工巴氏杀菌乳是时,当原料乳脂肪过高时要添加或分离。 23.当使用75%的酒精判断牛乳的新鲜度时,若呈阴性,则说明牛乳的酸度低于o T,牛乳的酸度与牛乳的和有关。 24.酸奶发酵剂按其制备过程分类,可将其分为、、中间发酵剂和。25果蔬取汁的方式有____和___。 26.果蔬浸提取汁的方法可以采用____法和___法。 27.粗滤的方式主要有____和___两种。 28. 导致果蔬汁混浊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____和___二类。 29 面筋含量在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以下的面粉适合加工。 30.为使面包膨松柔软,可在面包中加入、、碳酸氢氨及。 31. 小麦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非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球蛋白、糖类蛋白及核蛋白。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果蔬加工成熟度:是指果实已具备该品种应有的加工特性,又可 分为适当成熟与充分成熟。 2.均质:使不同粒度、密度大的颗粒进一步破碎成小颗粒并使之均 匀分布,不产生沉淀。 3.复原乳:以奶粉、奶油等为原料,加水还原而制成的与鲜乳组成、 特性相似的乳制品。 4.蹲脑:又称涨浆或养花,是大豆蛋白质凝固过程的继续。点脑结 束后,蛋白质与凝固剂过程仍在继续进行,蛋白质网络结构不牢固,只有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凝固才完成。 5.点脑:把凝固剂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到煮熟的豆浆中,使大 豆蛋白质溶胶转变成凝胶,及豆浆变成豆腐脑。 6.保持式灭菌乳: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 无论是否经过预热处理,在罐装并密封之后经灭菌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7.速溶豆粉: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高蛋白冲击式食品,营养丰富价 格低廉 8.压延比:面片进出同道压辊的厚度差与进入前的面片厚度之比。 9.发烊:硬糖透明似玻璃状无定型基本无保护地暴露在湿度较高的 空气中,由于自身吸水性,开始吸收水分,在一定时间后,其表面黏度迅速降低,呈现熔化状态而失去固有的外形。

10.润水:给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原料均匀而完全吸收水分充分 膨胀的工艺过程。 11.速冻p.p.p概念:即原料、加工处理和包装,即早期质量是由原料 的新鲜度、冻结前的预处理、速冻条件和包装等因素所决定。12.硬化处理:常用硬化剂消石灰、氯化钙等金属离子与果蔬中的果 胶物质生成不溶性的果胶盐类,使果肉组织致密坚实,耐煮。13.面团调制:又称调粉、和面或搅拌等,即处理好的原辅料按配方 的用量,根据一定的投料顺序,调制成适合加工性能的面团。14.组织化植物蛋白:指大豆经加工后,使蛋白发生变性,蛋白质分 子重新排列定向,形成具有同方向的新组织结构,同时凝固后形成纤维蛋白。 15.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 糊状溶液的过程。把β-化状态的淀粉变成ɑ-化状态的淀粉。16.充气糖果:这类糖果一般经机械搅擦在糖体内冲入无数细密的气 泡,或通过定向的机械拉伸作用形成充质构的甜体。 17.淀粉回生:淀粉基质从溶解、分散成无定型游离状态返回至不溶 解聚集或结晶状态的现象。 18.返砂:硬糖的返砂是指组成糖类从无定型状态重新恢复为结晶状 态的现象。

食品工艺学考试复习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 1.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关系? 答:(1)水分吸附等温线,BET吸附等温线,S形, 第一转折点前(水分含量< 5%), 单分子层吸附水( I 单层水分); 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 多分子层吸附水( II多层水分); 第二转折点之后,在食品内部的毛细管内或间隙内凝结的游离水( III自由水或体相水) 要会画书上图2-2 2.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答:对微生物:大多数新鲜食品的水分活度在0.98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都在0.9以上,肉毒杆菌在低于0.95就不能生长。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75以下,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若将水分降到0.65,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一般认为,水分活度降到0.7以下物料才能在室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贮存。对酶: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其他:氧化反应: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褐变反应:见书上p31 3.食品水分活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答:取决于水存在的量;温度;水中溶质的种类和浓度;食品成分或物化特性;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4. 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答: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 滞后现象的几种解释 (1)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 (2)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 5.简述食品干燥机制 答: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 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 6. 简述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干燥速率和食品温度的变化,画出曲线图 答:食品水分含量: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和干制时间的关系曲线干燥初始时,食品被预热,食品水分在短暂的平衡后(AB段),出现快速下降,几乎是直线下降(BC),当达到较低水分含量(C点)时(第一临界水分),干燥速率减慢,随后趋于平衡,达到平衡水分(DE)。平衡水分取决于干燥时的空气状态 干燥速率:食品被加热,水分被蒸发加快,干燥速率上升,随着热量的传递,干燥速率很快达到最高值;是食品初期加热阶段; 然后稳定不变,为恒率干燥阶段,此时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足够快,从而可以维持表面水分含量恒定,也就是说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的速率大于或等于水分从表面扩散到空气中的速率,是第一干燥阶段; 到第一临界水分时,干燥速率减慢,降率干燥阶段,说明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小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干燥速率下降是由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决定的;当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就停止。 食品温度:初期食品温度上升,直到最高值——湿球温度,整个恒率干燥阶段温度不变,即

研究生复试《食品工艺学》罐藏部分试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罐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 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 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铁溶出值(ISV): 指一定面积的镀锡薄板在一定温度的酸液中保持一定时间浸出的铁的数量。 4.酸浸时滞值:指镀锡板的钢基在保持一定温度的酸液中达到一定的溶解速度时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5.真空膨胀:食品放在真空环境中,食品组织间隙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的食品体积膨胀现象。 6.真空吸收:真空密封好的罐头静置20-30min后,其真空度下降(比刚封好时的真空度低)的现象。 7.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8.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9.D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10.Z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11.TDT值:(Thermal Death Time,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 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12.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 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13.顶隙:罐头食品上表面表与罐盖之间的垂直距离。 14.叠接率:指卷边内身钩与盖钩重叠的程度。 15.二重卷边:用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槽沟的卷边滚轮依次将罐身翻边和罐盖沟边同时弯曲、相互卷合, 最后构成两者紧密重叠的卷边,达到密封的目的。 16.临界压力差:杀菌时开始形成铁罐变形或玻璃罐跳盖时罐内和杀菌锅间的压力差。 17.假封:是指盖钩自行折迭并紧压在折迭的身钩上,但两者并没有相互钩合起来形成二重卷边。 18.暴溢:是采用高速真空封罐机进行罐头食品的排气密封时,因罐内顶隙的空气压力瞬间降低,罐内汤 汁突然沸腾,汁液外溢的现象。 1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 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20.硫臭腐败:是由致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nigrificans)分解含硫蛋白质并产生唯一的H2S气体, H2S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的FeS,沉积于罐内壁或食品上,使食品发黑并呈有臭味,此现象称黒变或硫臭腐败。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分) 1.根据原料类型,可将罐头食品分为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五种主要类型。 2.对罐藏容器的要求有对人体无害、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3.镀锡薄钢板的抗腐蚀性能包括:铁溶出值、酸浸时滞值、合金-锡电偶值、锡层晶粒度、锡层与合金层厚度等五项指标。 4.罐头内壁涂料中最重要的组分是树脂和溶剂。 5.杀菌锅上排气阀的作用主要是排除空气,它应在升温灭菌时关闭;泄气阀的作用是促进蒸汽对流,它可在降温时关闭。 6.二重卷边的外部技术指标包括卷边顶部、卷边下缘、卷边轮廓;其内部技术指标中的“三率”是指叠接率、紧密度(皱纹度)、接缝卷边完整率。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绪论 1 食物:供人类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 2 食品: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3 食品工艺学:是应用食品科学原理研究食品资源选择、加工、包装、保藏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卫生安全、营养丰富、品质优、品种多、食用方便的食品的一门科学。 4 食品科学:借用Food Science (Norman)的定义: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5 食品分类的方法 6.食品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food a.按加工工艺分 a.外观:即色泽和形态 b.按原料种类分 b.风味:即食品的香气和味感 c.按使用对象分 c.营养和易消化性 e.按产品特点分 d.卫生和安全性 f.按保藏方法分 e.方便性 f.储运耐藏性 7. 食品的三个功能和三个特性 三个功能: a.营养功能(第一功能); b.感官功能(第二功能); c.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 三个特性: a.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 b.方便性食用使用运输 c.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 8.食品科学主要容(五个基础框架) a.食品的基础研究领域(或者称之为狭义食品科学):包括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物化生化特点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 b.食品微生物领域:环境对食品腐败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食品本身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影响、微生物的检验、公共健康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c.食品加工领域:即研究食品原材料特点、食品保藏原理、影响食品质量、包装及污染的加工因素、良好生产操作及卫生操作的一门科学——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容 e.食品工程领域:即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及单元操作的科学,工程原理包括物料与能量平衡、热力学、流体、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等等。 f.食品分析领域:分析食品产品及组分的质量特点、化学边的原理

食品加工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食品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 食品特性安全性保藏性方便性 2.引起食品(原料)变质的原因。 (1)微生物的作用:是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2)酶的作用: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酶促褐变 (3)化学物理作用: 3.食品保藏途径。 (1)化学保藏:使用化学品(防腐剂)来防止和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2)低温保藏:低温可减弱食品内一般化学反应,降低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而在冰点以下,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 (3)高温保藏:食品经过高温处理,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破坏了酶之后,还须并 用其他保藏手段如密闭、真空、冷却等手段,才能保藏较长时间。通常引用的温度类别有两种:巴氏杀菌和高温杀菌。 (4)干燥保藏:降低食品水分至某一含量以下,抑制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物中毒的微生 物生长。 (5)提高渗透压保藏:实际应用主要是盐腌和糖渍。 (6)辐照保藏:是指利用人工控制的辐射能源处理食品或食品原料,达到灭菌、杀虫、 抑制发芽等目的。 4.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 食品中水分含量(M)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水分吸附等温线(MSI). I单水分子层区和II多水分子层区是食品被干燥后达到的最终平衡水分(一般在5%以内);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吸湿区;III自由水层区,物料处于潮湿状态,高水分含量,是脱水干制区。 5.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食品在脱水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水分解吸的过程,为解吸的吸附等温线;若将脱水后的食品再将这部分水加到食品中去即复水的过程,这就是吸附;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吸附和解吸有滞后圈,说明干制食品与水的结合力下降或减弱了。解吸和吸附的过程在食品加工中就是干燥和复水的过程,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复水性为什么下降的原因。 6.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多数新鲜食品水分活度在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不同群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AW的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大多数霉菌为~0,94,大多数耐盐细菌为,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为~。在适宜水分活度下,各种微生物繁殖迅速,在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令b = a10-1,则 D=t) 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 杀菌锅的类型:间歇式或静止式杀菌锅:标准立式杀菌锅、标准卧式杀菌锅 1. 影响罐头食品中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及作用。 答:(1)热处理温度: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提高温度可以减少致死时间。(2)罐内食品成分:①pH :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pH 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死亡率越大。②脂肪: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③糖:浓度很低时,对微生物耐热性影响较小;浓度越高,越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④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含量到15%以上时,对耐热性没有影响。⑤盐:低浓度食盐(<4%)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高浓度(>4%)时,微生物耐热性随浓度长高明显降低。⑥植物杀菌素:削弱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可降低原始菌量。 (3)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①种类:菌种不同耐热程度不同;同一菌种所处生长状态不同,耐热性也不同。②污染量:同一菌种单个细胞的耐热性基本一致,微生物数量越大,全部杀死所需时间越长,微生物菌群所表现的耐热性越强。 2. 果蔬罐头食品原料护色的目的和方法? 答:目的:维持果蔬本身的颜色,防止变色; 方法:(1)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②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抽气充氮③钝化酶:热烫、食盐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防止非酶褐变的方法①选用氨基酸或还原糖含量少的原料②应用SO 2处理。对非酶和酶都能防止③热水烫漂④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低温 Z T t F 1 .121l g 10-=-

食品工艺学(二十套)试题答案

食品工艺学试题一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原果胶、果胶、果胶酸。 2、单宁、色素、有机酸。 3、氮溶解指数(NSI )。 4、面筋蛋白。 5、凝胶结构、蛋白质所带净电荷的数量。 6、初溶解度、终溶解度、过溶解度。 7、加热排气法、真空排气法、喷蒸汽排气法。 8、自然解冻、解冻和烹煮。 9、返砂、流汤。 二、选择题(12分,每空1.5分) 1、C 2、C 3、D 4、B 5、A 6、C 7、D 8、B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局部腐蚀是指罐内壁气液交界部位发生的腐蚀现象,发生局部腐蚀的罐头,开罐后在顶隙和液面交界处可看到有一暗灰色的腐蚀圈。 2、市乳系指以鲜乳为原料,经标准化(或调剂)、均质、杀菌、冷却、灌装、封口等处理后制成的供直接饮用的乳。 3、无菌包装系指蒸汽、热风或化学试剂将包装材料灭菌后,再以蒸汽、热水或无菌空气等形成正压环境,在防止细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灭菌乳包装。 4、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经、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四、简答题(25分,每题5分) 1、答:单宁的加工特性为:(1)涩味。(2)变色:a 、酶促褐变;b 、酸性加热条件下,本身含量较高时,对变色有利;c 、金属离子引起变色,如单宁遇铁变黑。(3)单宁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2、答:杀菌工艺表达式为 )(3 21p t t t t -- 杀菌条件的合理性通常通过杀菌值下的计算来判别,杀菌值包括安全杀菌F 值和实际杀菌值Fo 。若实际杀菌值Fo 小于安全杀菌值F 值,说明该杀菌条件不合理,杀菌不足或说杀菌强度不够,罐内食品仍可能出现因微生物作用引起的变败,就应该适当提高杀菌温度或延长杀菌时间,若实际杀菌值等于或略大于安全杀菌,说明该杀菌条件合理,达到了商业灭菌的要求,若实际杀菌Fo 值比安全杀菌F 大得多,说明杀菌过度,使食品遭受了不必要的热损伤,杀菌条件也不合理,应适当降低杀菌温度或缩短杀菌时间。 3、答:冰淇淋产生收缩的原因:(1)膨胀率过高;(2)蛋白质稳定性差;(3)糖含 量过高。 4、答:在下列三种情况下需补充加热:(1)真空封罐机的性能不好,真空仓的真空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word资料20页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食品按照其加工处理的方法可分为低温包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和辐照食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果蔬制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乳制品等。 2、食品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作为商品的食品需符合以下六项要求:卫生和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外观、风味、方便性、储运耐藏性。其中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营养和易消化性。 3、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4、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5、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和温度等。 6、在食品的加工与储藏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主要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 7、目前已知参与酶促褐变的氧化酶主要是酚酶或多酚氧化酶,底物是食品中的一些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宁物质。 8、葡萄糖、果糖等还原性糖与氨基酸引起的褐变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 9、脂肪自动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既诱发期、增值期和终止期,三者之间并无明显分界线。 10、食品的保藏原理有无生机原理、假死原理、不完全生机原理和完全生机原理等原理。 11、食品加工过程中热杀菌的方法主要有巴氏杀菌法、常压杀菌法、高压杀菌法。 12、化学药剂的杀菌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抑菌和杀菌。 13、根据辐射剂量及目的的不同,食品辐照有三种类型,即辐照阿氏杀菌、辐照巴氏杀菌、辐照耐贮杀菌。

14、在食品的加工与包藏过程中,食品将可能发生四种褐变反应,它们分别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抗坏血酸氧化和酶促褐变。 15、针对酶促褐变引起的食品败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亦即钝化酶活性和减少氧气的供应。 16、食品加工中酶活性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 17、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18、在食品加热过程中,通常用来钝化酶的方法有热水烫漂或蒸汽热烫等处理。 1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20、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三种类型。 21、在食品的冷却与冷藏过程中,冷却速度及其最终冷却温度是抑制食品本身生化变化和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决定因素。 22、在食品的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 23、在食品冷却过程中,空气冷却法的工艺效果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速等。 24、在对海上的渔获物进行冰冷却时,一般采用碎冰冷却和水冰冷却两种方式。 25、在食品的冷藏过程中,冷空气以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的方式与食品换热,保持食品的低温水平。 26、在食品的冷藏过程中,空气冷藏的工艺效果主要决定于储藏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27、气调冷藏中,气体成分的调节方法主要有自然降氧法、快速降氧法、半自然降氧法和减压法。 28、果蔬原料在冷藏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冷害,其诱发因素很多,主要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