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基础,最终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英语综合交际能力。近些年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大大地弥补了过去传统教学中轻听说重读写的不足,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小学阶段存在过分强调听说教学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导致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平衡,其读写能力较之听说能力比较薄弱。中学教师反映: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英语口语能力比以前大幅度提高,而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却相对滞后。

由于一些教师一味的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他们读写能力的培养,已经造成学生书面理解能力、英语书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现象。如:不会认读单词,写不出完整的句子,看不懂文章等,最终影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不能真正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文盲英语”。

由于教学的偏差,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目前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方面亦存在不足,从写来看,一是缺

乏写作素材;二是没有合适的写作方法;三是运用英语写作的意识微弱。从读来看,一是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二是无配套的阅读教材;三是运用英语写作的意识薄弱。

2、研究的意义:

阅读是和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读写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受教师的重视。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读写习惯和读写的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综合训练的要求,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起始阶段的教学中听说比重要大些,此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读写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有所侧重。在贯彻新课标中,我们应该按照课标的要求,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同时着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研究当前的教学现状,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理论假设

1、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通过对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和继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突出了以语言运用作为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学生则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样教”与“学什么,怎样学”的积极适应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英语运用习惯。

2、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3、充分重视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互促功能,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学生“听不懂,说不出”、“听得懂,读不懂”或“说得出,写不出”等“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而探求新的教学路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界定

(一)“读”的界定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读”的要求为: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在中,低年级阶段已经开始认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高年级英语在读的方面应逐渐过度到阅读故事,短文或者其他语言材料,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二)“写”的界定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的要求为: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书写基础,能够正确抄写单词和句子.写作是写的高级要求,用笔头表达意思。所以写作将作为小学高年级写的重要部分.

四、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读写是一个接受语言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技巧。读写的理解作为解码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书写的词与口头的编码匹配或从图形编码转为口头编码,不是音位与字母的匹配。阅读者是一个运用多种技能、策略来促进理解的主动计划、下判断的个体。只有当意义与书写符号联系以及作者欲与读者共知的意义被读者接受时才产生解码。读写也是一个感知过程,一个解释过程,一个理性的和思考的过程,它起始于作者将信息编译成语言的表层体现,终止于读者建立起来的意义。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不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理论上不再拘泥于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倾向于博采众长,有机地结合有关方面的有用部分。为外语读写教学提供了更现实可靠的心理学论据。

语言理解包括对语句、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是把字面上的语句转换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感知阶段,即对输入的书面信息的印象进行早期加工,识别字词;分析阶段,包括语句分析和语意抽取;使用阶段,理解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词语信息的意义制定应用的行动计划、组织中介反应。从语言信息输入的角度看,

阅读者是个主动者,他可以决定何时、何处、以何种模式输入或输出语言信息。从语言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读写中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可逆的,具有循环性和反复性。这是认知心理学对读写理解的基本理论陈述。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的获得是靠同化、顺应新知识,以达到平衡。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接受学习主要是靠分析思维和聚合思维,发现学习是靠直观思维和发散思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获得。

阅读理解过程既是信息的输入、传递、加工和存贮过程,又是高度复杂的可控制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于读者的控制之下。从学生阅读理解的环节看,首先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传递、浅层次加工与感觉存贮、中层次加工与短时存贮、深层次加工与长时存贮和信息的输出与文意重建。

二)图式论等

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图式论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认为阅读是一个对文章的意思进行积极预测、选择、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读者的语言知识,同时也涉及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以及头脑中对事物所固有的抽象观念。古德曼(K.S.,Goodman)指出,阅读是一个在读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图式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图式是记忆结构,具有层次性。大的图式中包含诸多小的图式,因而,图式本身就是一种结构,他们相互作用。图式论与奥苏贝尔(D.P.,Ausubel,1963)提出的“认知同化论”或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具有共通之处,都要求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而图式论更加结构化。就读写而言,高层次图式常由文章的标题、主题、主旨句等所激发,读者拥有包括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知识;低层次图式由主题的细节、常识、规程等所激发。图式不仅能使旧知识复现,产生刺激-反应过程,而且能描述认知中的概念,揭示由共性到个性,个性到共性的动态反应规律,所以具有创造性的能动作用。

综上,学生通过训练,基本达到阅读的主要目的;接下来,再经过创造性读写这一读写的升华阶段,使学生不仅深度理解读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是系统论的有序、整体、反馈原理的有机结合使用。

通过以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可以看出,语言不等于学科知识,而是技能。语言的学习即技能的培养。所以,反复的读、写训练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读得懂是听得懂、译得出的前提,写得出是说得出的基础。

五、实验变量

(一)自变量

自变量是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即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由学生主体参与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读写课堂教学模式。

(二)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在小学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学习态度的转变、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等。

(三)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是指自变量之外的其它影响实验效果的变量,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情绪、学生的学习动机、习惯和教育实验中的环境及教学条件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变量,这些因素都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中,要求按规定课时开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方法、知识,从而不加重学生负担,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六、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国家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研究在听说领先的基础

上,如何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研究激发小学生英语读写兴趣,形成读写策略,发展读写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分析、研究产生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差的原因,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英语读写方面的训练,我们将以一套专门训练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教材: IT’S TIME TO READ AND WRITE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读写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具体地说,我们试图通过研究,使学生大大以下目标: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7.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8.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9.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短文;

10.写句子和短文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七、研究方法

读写结合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河源中心校张启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写作能力差。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因此,我们应该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校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写分家、写作指导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农村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写作没有兴趣的问题及阅读面窄的问题。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作文教学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三、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研究,全国各地已研究了多年,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全国各地的语文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激发学

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广泛阅读继而提高作文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五、研究范围及对象 河源镇中心校小学 1-6 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目标 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 1.探索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探索读写结合,提高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 七、研究的内容 1.以读促说,培养学生写话兴趣。 2.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从“读”悟“写”,提过写作能力。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观察、调查研究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考查、问卷等形式,准确了解小学语文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研究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学生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教育,1997年第1版。 2、忠华:《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教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3、颂堂《.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A].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4、安恩平《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教师教育科研,2006(05):21 5、《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6、《语文课程标准》 7、《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8、《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王定铜教育 9、《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吴亚西师大学 10、《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汪潮华东师大学大学 5、研究容 1、通过课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1_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1_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 ___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 ___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 ___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 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 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 究方案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降低教学基点和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校本学习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校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校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期(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教研处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申请书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申请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 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 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读和写的教学基本上仍属于分离式的,而且有偏重阅读而轻写作的倾向,虽然已进入课改阶段,但观念行为仍有大部分停留于应试教学上。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逐年增多,随着本来课业负担就偏重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 年龄逐年老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探索农村小学语文教改新思路,促进农村语文教育的发展,开拓农村教育新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学好语文;解除外出务工农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论证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 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 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儿童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 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

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发表时间:2019-06-13T15:07:24.11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徐会娟余冰陈海燚曾鸣 [导读] 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仍然存在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其原因除了不够重视之外,还存在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仍然存在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其原因除了不够重视之外,还存在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 关键词:课题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内容;课题 1背景清 1.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介绍背景与意义,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本课题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背景,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明显,也可不写。⑵结合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说明理论价值(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教育理论。对于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可不写)和实践价值(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慎用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⑸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炼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⑹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如课题“关于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 1.3理论依据 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因此寻求已有理论的依据,可以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展。如要开展学生认知结构一类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以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当然,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指导实际操作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可以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但不要乱贴标签,不能为理论而理论。 2主题新 2.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应力求文字简洁而又能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让人一看就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课题名称中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的科研方法,则可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2.2变量界定 变量即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由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可能因人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变量的公共认知度也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使阅读者不会误解,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的思路,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目标变更、方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之,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如“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一谈。给变量下定义有两种基本方式。⑴变量的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说明,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课程标准、教材,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如果变量的含义不通俗,又查不到确切的定义,一般应该回避,另换别的概念。 3任务明 3.1研究假设 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能与已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当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 3.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么的问题,即区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基本要求是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内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习惯上的不同特点;⑵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⑶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⑷分类调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3.3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 成果表现的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

A小学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A小学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A小学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的目标 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的内容 1、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 2、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四、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班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升旗下讲话,班会,思品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 3、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 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 (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周会课,少先队活动。 (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 4、开展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5、发挥家庭,社区的行为规范教育作用。 五.养成教育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

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 二、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三、具体目标 1、让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课题,争取让所选的课题真正落实到位,扎扎实实的进行。

2、健全一个网络,即课题研究网络。努力提高各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培养课题组成员的敬业精神,有效实现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形成研究合力。 3、提高一个实效,即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广优秀教改成果。 四、主要措施 1、着眼实践,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完善 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成绩即成果”的科研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思考自已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思考,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进行剖析与探究,形成经验、论文、成果,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行列的跨越。 2、打造平台,推动教师在协作中发展。 研究的课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它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廓清认识;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与协作视为课题研究的标准和灵魂 3、外引内助,促使教师在引领中提升。

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方案设计者:孙迪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然而,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明知故问、重复提问、随意提问的现象十分普遍,它不仅造成了四十分钟课堂的低效,而且挤占了学生阅读品位文章的时间,失去了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就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无论是提问的策略还是“问题”本身都要具有有效性。只有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才能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探索、思考、归纳等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为此,我确立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个人课题。希望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自身课堂提问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课题核心概念。 课堂提问:《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我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向学生表述问题,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并作出回应或回答,从而提高课堂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 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其思考、探索,进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途径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课堂提问,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能力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柳园小学语文组田文君 一、课题的提出 在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是囫囵吞枣地读,不加思索,很多学生依赖于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学完课文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学生考试最怕做阅读题,每次检测完做试卷的分析时,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没有主动深入地去读文章,阅读方法不对。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生来说,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的学生却并不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就万事大吉了,一有时间便投入到精彩的电视节中,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的很少。 2、农村小学生阅读是勉强的,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更成为他们的负担,不愿意也不习惯做笔记,即使做笔记也只是完成任务,摘抄一些词语、句子,并没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3、阅读方法不正确,只读不思,思而不深,拿到书只凭兴趣凡有生动的情节或新鲜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我准备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曾经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的最高阅读境界。 二、研究对象和步骤 研究对象:小学4-6年级学生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04——2015.05) (1)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记录。 (2)设计课题方案、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5.06——2016.03)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深入课堂调研、指导。 (3)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 (4)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6将学生阅读所得写成的文章,编辑成册。 (7)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8)举行经验交流活动。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6.04)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在校内交流。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形成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三、研究内容: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课 题结题报告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刘粉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上学生不善表达,不愿表达,表达不清: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表达不清,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同时,习作课上,一部分学生,提笔无话可写,写作文成了他们的“老大难”。此种现状,促成了我此次课题研究“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感知、理解、积累、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最严酷的现实就是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平时一要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而许多教师还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上作文指导课,结果教师往往也只是靠自己的特殊的身份命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的作文。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老师要学生写,即“要我写”,而不是学生“我要写”。越是对作文没有兴趣,越是让学生写,学生就越是害怕、讨厌写作,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正因如此,坚定了我对小课题《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力图寻找在理论指导下的“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大面积进行的在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策略与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2.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如何制定小课题研究的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制定小课题研究的方案 如何制定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9.6)烟台市牟平区观水中学 1346888112 作者:丁彩琴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小型课题的设计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一、提出问题(即说明要研究的问题)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小课题?研究这个小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 1. 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 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的什么问题。 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言简义赅、点到为止。 2. 课题界定: 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 同时,还要对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3. 研究概况: 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 1 / 7

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的内容)也就是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 三、研究实施(怎样实施研究) 1、起止时间的规划。 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 最好安排到周次,明确结束的时间; 2、明确每段时间内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分别采取什么方法。 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 比如,先调查(调查法)然后反思设计(思辨法)接着实践行动(故事)总结反思(经验总结)四、成果及形式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1、过程性成果,课例、案例反思、故事; 2、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小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 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 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