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紫禁城三大殿何以变小

如今,人们游览参观三大殿,都为其宏大而惊讶,咋一看这个“三大殿是如何变小”的题目,一定会觉得纳闷儿。其实,现在的三大殿比起明初的三大殿,确实是小得多了。

明永年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当时皇宫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落成后的第二年,即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殿雷击起火,很快蔓延到华盖殿,三殿齐焚被毁。正统六年(1441年)照原样修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又因雷击起火,三大殿连同东西配殿,文武二楼,均被化为灰烬。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三大殿仍照原样修复。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失火,齐焚被毁。

三大殿为什么三次火灾都是一殿着火三殿俱亡呢?后人研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原来是三大殿面积过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彼此之间距离过近,明万历以前的三大殿,据史籍记载,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四面出廊。华盖殿,长十五丈,宽十五丈。谨身殿广三十丈,深十三丈,也是四面出廊。三大殿的总共建筑面积约为9100平方米。那时三大殿之间距离是10米左右。

早在三大殿第二次失火齐焚的时候,一些明智的大臣,就看出了三大殿在建筑设计上的弱点,除木质构架防火性能不佳外,三大殿面积过大,三殿之间距离太近也是一大不足之处。为此,曾有人奏议缩小三大殿的面积,扩大三殿之间的距离。这原本是大火的经验总结,

实为良策。但当朝宰相大学士严嵩不允,他说:“作室筑基为难。其费数倍于木石,若旧基丈尺稍一移动,则一动百动,从新更改,俱用筑打,重费财力,久稽岁月,完愈难矣。”(《明世宗实录》)因此,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其尺寸仍照原样未改。

明万历年间,三大殿失火齐毁之后,天启年间重修三大殿。这时,工部尚书薜凤翔向皇帝提出奏议,他主张,三大殿建筑面积必须缩小;三大殿之间的距离必须加大,以免再发生三大殿齐焚之灾。他的奏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三大殿缩小尺寸变成了事实。他在原来巨大的三大殿旧基上,分别另建三座殿基和台阶。南边的皇极殿向南缩,北边的建极殿向北缩,中间的中极殿四面向里缩。这么一来,皇极殿缩小为2380平方米,中极殿缩小为580平方米,建极殿缩小为1240平方米。三大殿总共建筑面积缩小为4200平方米。比明初三大殿的建筑面积减少一半还要多。三大殿之立的距离,留出了三十多米,比明初时的三大殿之间的距离加大了三倍。

明末,农民运动领袖李子成攻进京城,放火烧宫,三大殿中的皇极殿、中极殿、皆毁于火,唯建极殿幸存。专家们认为,这与三大殿面积的缩小以及三殿间距加大是分不开的。

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三大殿,仍依明天启年间缩小了的三大殿的尺寸施工,至三年(1646年)竣工。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御善房失火,一阵狂风袭来,火延及配殿,顺着斜廊竟然殃及太和殿。此时的太和殿斜廊竟

然居了一条导火索。康熙三十年重修太和殿,工部郎中江藻奉旨把太和殿东西两侧通往配殿的斜廊全部拆除。筑起了两堵高大的防火墙。

清雍正皇帝对防火格外重视,在他执政时,又命工部把三大殿东西配殿的舌檐,改为封火檐。其封火檐的长度约有2000米,形成了一个防火保护圈。使三大殿的防火措施不断加强。

三大殿的缩小与加大防火间距,拆除斜廊与加设防火墙,修筑防火檐,是三大殿防火建设的“三步曲”。是经历五场大火之后,陆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对今天我们安全界的朋友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掌故。但愿人们游览故宫之余,但愿能从中引出值得借鉴之处。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考试实用影评范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相遇时的交融,纪录片以紫禁城和卢浮宫的今夕为背景,以拿破仑和乾隆这两个都曾站在东西方顶峰的人物为题材,深刻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一次动人的邂逅。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历史上,两座代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人的邂逅。 1拿破仑一世展是由中法双方竭力促成的一次艺术文物交流展出活动。本片着重记录了以伊莎贝拉为首的卢浮宫筹展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这次展览,是当代历史中两座博物馆真正的平等的相逢,也是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创作灵感之源。 2本着东西方比较思维来回溯历史,

纪录片创作者首先来比较两座博物馆的过往与今夕。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回望与记录中,可以发现同由帝王宫殿变为平民博物馆的经历,同因帝王的个人爱好和政治理想而获得蓬勃发展的助力。远隔时空的遥望有着惊人相似的前史,驻足当下的审视也有彼此交汇的今生。紫禁城的现代转型借鉴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博物馆的诸多经验,当代卢浮宫建筑格局的变化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慧心灵感息息相关。 3在历史的具象比较中,去探寻抽象的艺术思维的异同,《遇见》这样来总结思考的结论:“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他们留给后代的是一尊尊形象各异的雕像,而东方人偏爱文字,留下一幅幅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警示后人。”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影响到艺术类型的不同偏好与思想诉求。 紫禁城,以他的宏伟和华丽枕居在东方的大地上;卢浮宫,以她的优雅和现实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 感作文五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一 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 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

不错啊。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 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梭罗的画了。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件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 一次不可错过的艺术盛宴;两部精典《故宫》、《台北故宫》的姊妹篇;三方强强联手出品良友SMG 中央新影;四年时光探索东西方文明对话;五度进入卢浮宫全面纪录世界级艺术经典;上百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遇见》 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 它们拥有相同的历史:从皇宫宫殿开放为博物院;它们都见证着个人的成就:拿破仑和乾隆皇帝。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 第二集:《逐荡两河》 巴比伦是一片在历史的迷雾中闪光的神秘土地,与古老中国同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与华夏文明在六千年里遥遥相视。 故宫收藏着甲骨文和彝文钟鼎,卢浮宫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和人类已知第一部完整法典,汉莫拉比法典石碑。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显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在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第三集:《永恒天沙》 这是关于两条大河流域的纪事,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孕育了古华夏文明,商王的青铜器、法老的金字塔,深奥的帛画,神秘的木乃伊……这些幸存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两大文明古国的讯息。 让我们与中国艺术史学家巫鸿一起去探寻两种文明的起源。这是关于生与死、权力、宇宙以及永恒的故事,也是一次对人类艺术起源的探究。 第四集:《典雅千古》 卢浮宫,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依旧雄浑深沉,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断臂维纳斯、自由翱翔的胜利女神,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征,她们的地位好似三希堂之于故宫,书法之于中国艺术。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形象的巨大差异是否正映射着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径?而在当代艺术家隋建国的手中,希腊雕塑又会品读出怎样的意味? 第五集:《铁血长风》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称霸整个欧洲;与此同时,在它的东方,也有一个伟大帝国傲然于世,那就是大汉。一条丝绸之路使古罗马与汉王朝在人类历史上有了第一次相遇。尽管他们的交流只限于民间用器、琉璃丝绸,但帝国的神韵却传扬千年——直到乾隆与拿破仑的梦想。卢浮宫的凯旋门,紫禁城的午门,成为胜利的象征。这一次汉画专家朱青生将带我们回望盛世,展望将来。 第六集:《神圣无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掘出卢浮宫中世纪的基石,让我们开始了在卢浮宫的中世纪之旅。圣像画里,一张张冰冷的面庞为何透出神圣的光芒?而在紫禁城,梵华楼、雨花阁里的唐卡中,一尊尊佛像神圣而恬静,是什么样的艺术,长久以来一直抚慰着人类的心灵。 台湾禅者林谷芳向我们讲述宗教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形式直诉人类的心灵。 第七集:《完美人生》 2009年,卢浮宫邀请艺术家严培明在《蒙娜丽莎》相邻的展厅举办画展,题为《蒙娜丽莎的葬礼》。这种安排暗藏什么样的寓意? 随着这条线索,我们进入文艺复兴,也让达芬奇与倪瓒相遇。同样画树,一个科学、理性,一个清逸、幽

《心依恋》教案2

《心依恋》教案 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内容: 欣赏电视连续剧《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尾曲《心依恋》。 教材分析: 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于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广为传播,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心依恋》是电视连续剧《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主题歌曲,音乐婉转,主要表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本节课着重欣赏中国作品,采用听、看、议、创、唱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融入音乐里,在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感受体验银屏之歌。 教学重、难点: 对歌曲《心依恋》的欣赏。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学生能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作品,通过讨论,学生说出各首歌曲的情绪、音乐风格及与各剧内在的关系。 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尾曲的讨论分析,学生能说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音乐片段,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1)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片段。 (2)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片段。 (3)电视剧《金粉世家》主题曲《暗香》片段。 (4)电影《宝莲灯》插曲《爱就一个字》片段。 生:都是影视剧中的歌曲。 2、揭示课题——《银屏之声》 二、欣赏《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电视剧片尾曲 1、学生介绍这部电视连续剧。 2、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首歌曲。

3、连续播放片尾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三、讨论。 1、每组学生各选择一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四、巩固与拓展——“音乐擂台赛” 1、介绍比赛规则。 2、各小组代表选题。 3、答题 第一组:a b 第二组:a b 第三组:a b 第四组:a b 五、课后延伸——“点唱机”“荐歌单”。 六、师生小结。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不仅包括主题曲,还有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你就会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丰富和美好。

4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四集典雅千古

第四集:典雅千古 卢浮宫,遥远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古老东方文明依旧博大神秘,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让我们一同探寻。 这是哪里,蔚蓝的海水向晨曦驶去的船炽烈的阳光下,海边白色的岩石,岩石建成的庙宇,岩石雕塑她的身体。两千多年以前,她站在萨莫色雷斯岛祭坛剧场的上方,面向大海,她在这里庇护海员免于海难。她也是一次盛大海战胜利的纪念碑。 第四集:典雅千古 而今天这胜利的女神在卢浮宫,1863年从神庙的废墟中被发现后就移到了这里。她不像别的雕塑那样被放置在展厅,她独自站立在达鲁楼梯的高处。 是的,她必须被独尊在此仿佛神庙之巅大声的宣示:“我永是胜利之象征”她迎着海风让衣裙紧裹着身躯,她站在船头引导着舰队破浪前行,她张开羽翼庇佑脚下的土地和人民。她很伟大,可这座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何止千件,为什么她能被成为镇馆之宝让卢浮宫甘愿把她放到最高处。在胜利女神的故乡希腊这样一座神庙以这几根女像柱闻名,她们的姐妹很容易就能在卢浮宫找到。在这件摆放希腊雕塑的展厅,因为入口的四根廊柱更是被俗称为女像柱厅。 卢浮宫希腊罗马馆馆藏研究主任:“确实西方文化法国文化接近希腊文化,因为她选择希腊文化作为参照。还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窗口看出去,街道上,所使用的建筑语汇,即便是那些法国建筑,也都是科林斯柱式,爱奥尼亚柱式,都与希腊的艺术创造紧密相联。” 05:30自从皇宫变成了博物馆,希腊成了这里最重要的宝藏,凝望着它们,可以追溯远古的历史,凝望着它们,遥远的时间那头就仿佛亮了一盏灯光。这些浮雕残片,正是来自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如果它们仍在希腊我们会看到一座更完整的建筑。可随着希腊的衰落,它们被掠夺到各处却让希腊文明随之散播。征服者征服希腊又被希腊的美所征服,那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正是今天西方文明之源。几乎所有的西方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希腊的影子。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中国画和油画的绘画工具、相关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和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大声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乾隆遇见拿破仑。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两种绘画表现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呢?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1. 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底下或讲台前)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出两个代表,凭感觉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 2. 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代表队介绍毛笔、墨汁、宣纸、国画色、调色盘、清水。(教师演示:中国画是用水来调和的,一笔就能分出浓淡,笔墨变化微妙,画面效果轻灵。)定义:中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绘制出来的,是东方绘画的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3.doc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三、教学建议 (一)引言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大声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乾隆遇见拿破仑。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两种绘画表现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呢?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

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与评述》

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景虎小学王惠萍 教材分析: 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

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平时呢最爱看中央台的纪录片,最近发现个特别好看的片子想分享给大家——《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今天呢,就给大家看看它的部分片段,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 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我们走近了一个距我们很远的职业--文物修复师。看罢,只觉得三集太短,仍想继续看那些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体验那种精致与从容。 古时的风起云涌变成了现在的云卷云舒,历史的风沙经过时间的沉淀变成灰尘停留在古老的物件上。北京那种大都市的喧嚣到了故宫这儿似乎沉静了不少。暗红色的宫墙对外显示着它作为皇帝居所的庄严与高贵,而宫墙内有一个文物修缮部门,他们每天八点上班五点下班,轻轻拂去历史的灰尘做着文物修复工作,昔日紫禁城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场所。宫墙上的日影移动着,院里的树叶子黄了又绿,文物修复师的时间在穿越古今的文物间流转。 从这群文物修复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匠人精神,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文物修复”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技艺,所需的时间与精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文物修复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不去破坏原有文物,通过自己的技艺让破损陈旧的文物展现往日风采,如同再次赋予文物以生命。正因为带着这种使命与责任,文物修复师在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压力也很大。 记忆深刻的是,为了修复“开门见喜春条”这一文物,织物组是陈杨采用与古时相同的缂丝技艺。缂丝是一项极耗时费力费眼睛的一

门手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但职业的责任感推动她去承担。细密的线在织机上排开,梭子小心翼翼地在竖线中穿梭,眼神在细线上流动,一切都是那么细致谨慎。漆器组的漆器修复要用到原生大漆,他们就亲自去房山,在天未亮之前就上山割漆,而一个早上下来往往仅有七八两的收成。之后制漆时还有忍受难闻的气味和漆气过敏的症状。书画的装裱,玉石的打磨与镶嵌,木纹的雕刻……一种种古老的手艺无不展现着文物修复师的艰辛与细致。 木器组的屈峰的一番话让我了解了文物修复师内心的想法。屈峰一边雕刻佛像一边说:“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文物修复的工作必然是枯燥清苦的,这群技艺高超的文物医生的生活是否也是这般无趣想反,工作之余的他们十分平易近人也很幽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1

这是一个帝国的梦,被怀想和记忆,无论杀戮与牺牲,代价容易忘记,而荣耀总被歌颂,这个帝国叫罗马。西方历史上最强的政权之一,它已经消亡了两千年。但某些气质,仍然连续至今,这是另一个帝国的梦,通过另一栋门楼延续,征战与扩张,征服然后融合,这个帝国是东方历史上最繁荣的盛世之一,他留下了许多伟大的遗产,但最伟大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名字——汉。 2009年5月,卢浮宫举办了一场特展,那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格尔特意向法王路易十五定制的铜版画的样稿,乾隆皇帝也许想借此向他的法国同行炫耀他的文治武功,炫耀他的帝国之梦。他心中的帝国一定有一个模板,那就是汉唐,内治繁荣,国富民安,外征强掳,万邦来朝。似乎这才是帝国的象征,乾隆的献俘一定会在这里进行—午门,他是皇宫的门户,更是帝国门户的象征,有功之人从午门进,犯罪之人推出午门斩首,午门守护的是帝国政治的中心,卢浮宫对面也有一座门楼—凯旋门,得胜归来的皇帝从下面穿过接受欢呼与朝拜,有什么能比国家的胜利更令他的人民自豪呢。凯旋门的名字就是它的意义,它就是帝国威严的象征。 2008年4月,一座凯旋门的模型被搭进了故宫午门的展厅,这里正举办拿破仑一世展,展示着这位法国皇帝的帝国之梦,他戎马一生,东征西战,把法兰西共和国变成了法兰西帝国,而他心中早就有个帝国的模板,那就是罗马。罗马最初只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下游由拉丁人建立的一个小城邦,因为建在七座小山之上便得了一个别号—七丘之城。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它却又一个非常确切的建城奠基日,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它的得名来自于一个由母狼抚养大的男孩,英雄罗慕路斯,最早的罗马人大都是一些男人战士,罗慕路斯说服他们如果要建立国家必须要有孩子,有孩子就要有女人,于是,他们决定去抢劫自己的邻居,萨宾人积蓄着复仇的力量,他们发誓要抢回自己的女人,三年,他们等了三年,终于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可当他们全副武装回到罗马发现事情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切都变了,那些女人都是罗马人的妻子,他们的孩子都是罗马人,她们夹在丈夫与父兄中间。他们把孩子放在刀上,高高举起来来阻止这场屠杀,阻止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婴儿的啼哭软化了双边的人,最后两个部落决定趁此联合,卢浮宫里收藏的这两幅画诉说了部落的命运,人性的复杂,情感的交失,这些都成为后人对罗马的怀想。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

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评析 摘要: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本文对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进行分析。 关键词:题材选定,结构分析,细节刻画, 这一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浮宫要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作为整个展览的独家纪录者,他们慢慢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展览,它实际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于是,刚刚拍摄完《故宫》的创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能否将两座博物院放在一个片子中,通过它们馆藏的文物对比整个中西文明。而第一集《遇见》,以鲜亮的题目透视出两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的碰撞、相见以及擦出的火花。 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卢浮宫同为世界著名博物馆,也是两国最大的博物馆。2004年,故宫和卢浮宫开始进行接触,并于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署了“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2005-2010年合作协议”。 2008年卢浮宫将在故宫举办一场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展览,这是卢浮宫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行专场展览,故宫也希望此后能找到合适主题在卢浮宫举办展览。故宫与卢浮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曾经都是皇宫,都有丰富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发展和弘扬各自国家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游客。 影片的题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与历史和现实有直接的关系。符合时代的特色,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现在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益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以故宫午门的“拿破仑大展”作为题材,但主题并不是以故宫与卢浮宫、拿破仑为主,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告诉、传递给观众,通过东方人的视角去深度探索西方的文化与文明。展现出以艺术为线索,挖掘历史的传递与沈思。使得内容深刻,哲理渗透。讲述的内容都以主题为主,为主题服务,让这部影片的思想性比较集中。以独特的视角,比如,采访人物镜头表达;影片开始时的对比等。让这部影片在表述内容的同时,显得有张力,有新颖。 第一集《遇见》,用线性的表达结构,讲述故事。通过法国卢浮宫,中国故宫这两条明显可见的线索。虽然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构成了一种对比的关系。达到一定的共识。叙述出了故宫与卢浮宫的相同与不同。找到了两个国家两个最大博物馆的契合点。烘托主题,依附主题,渗透思想,贯彻主旨。为以后的十一集埋下伏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比这一手段在艺术的领域中是最富有表现活力的,也是最有效的法则。对比的运用可以使原有的卢浮宫与故宫在内涵上更突出。用历史进程,时间的排比,加速了对内涵这一重点的描述。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

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和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五、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将若干幅形式各异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布置在黑板上。 2、投影展示(使课堂中教师及学生展示的绘画作品以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呈现出来,贯穿整个教学与展示过程)

中西交融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中西交融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论文摘要:《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一部展现了东西方审美交流与艺术探索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以艺术史为线索,根据卢浮宫的馆藏分类,分别演绎了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的历史演进,在宏大的视觉飨宴中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从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角度对东西方审美与艺术进行解读,探索了艺术史的传承与反思。 关键词:中西文化国际视野跨文化传播 2011年2月17日至28日,刚刚开播1个半月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22:00点隆重推出与其频道传播宗旨极其吻合的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也是第一部用实际创作来探索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纪录片。其全球化视野展现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包容与差异,也体现在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国际化传播之中,其纪录理念与表达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对当下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以及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与借鉴。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钟,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她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国人的眼光、现代的立场来叙述艺术与历史。面向东方与西方,包容共同与差异,展现交流与碰撞。从文物看文化,从文化思考文明,力图呈现一座媒体的世界艺术馆,建造一条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各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这对于中国观众或者西方观众而言,都将是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思想碰撞。尽管它们来自于一次偶然,而中国人相信机缘,这让我们确信此时、此处,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分集介绍 第一集:遇见 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它们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第二集:逐荡两河 故宫内收藏着甲骨文、卢浮宫内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汉莫拉比法典,通过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揭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第三集:永恒天沙

《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12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2班曹亚男之前从未像这样坐下来看纪录片,总觉得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风马牛不相及,可观看影片时,却如身临其境,被一件件的艺术,震撼了。欣赏艺术不一定非得到场,艺术的美就在那里,对我们不离不弃,只待我们与他们见面。 “这一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浮宫要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它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 东西方文明发端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虽路不同,给后人留下的财富却妙不可言。 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如今800多岁了。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是它们时代留给我们的礼物。 故宫,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一类建筑,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作为皇宫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地,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庄严、肃穆,也充满神秘感。

法国的卢浮宫与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是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代表符号,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会发生什么呢? 2009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展厅的背面,法籍华人艺术家严培明正在举办一场《蒙娜丽莎的葬礼》。随着这条线索,我们走入文艺复兴,也让达芬奇与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倪瓒相遇。东西方两座博物馆此时隔空对话。 午夜十二点,卢浮宫里的博物馆之夜已接近尾声。镜头中的巴黎转向北京北京。九千公里之外,北京早晨六点,两个小时后,这里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客人。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相映益彰。一个结束,一个开始。一个夜晚,一个白天。简单的语言,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跨越了千山万水,两座宫殿相接,东方和西方,接艺术相互对望,卢浮宫和紫禁城,由此相遇 一种辉煌遇到另一种辉煌,这是一条文明对话的道路,也是一种重新创造意义的可能,让我们领略到了东西方辉煌的艺术,体会出不同文化各自浓厚的意义,看到了多种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文艺复兴的辉煌灿烂,来到法国艺术之林,卢浮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的照耀下,西方不断自我更新,创造出现代文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王羲之,王维,米芾,徐渭,八大山人,赵孟頫,倪瓒,董其昌,他们呈现着中国艺术的脉络和精髓,与卢浮宫如此不同,担又如此伟大深厚,履行着人类历史与弘扬的使命,保存的只是历史过程的一些片段,而不是艺术的全部面貌,源头不同,发展历程各异,世界的分享,是我们更增对世界的深切认识,用当代艺术的创造,去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在一个世

卢浮宫观后感3篇

卢浮宫观后感3篇 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卢浮宫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卢浮宫观后感(一)今天参观的是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它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我已经去过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而且还看过好几遍《卢浮魅影》和《博物馆奇妙夜》,所以我们对卢浮宫充满了期待。 一进博物馆,我们首先要找的就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最出名,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过这幅画,我们在油画展区寻寻觅觅,终于在一个非常拥挤的大厅找到了这幅画。为了看得清楚一点,我从里三层、外三层的屁股堆里终于挤到了最前面,但是说实话,我有一点失望,因为那镶嵌在玻璃下的画比我想象得小多了! 由于博物馆展出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却非常有限。来不及欣赏数不胜数的油画和雕像,我们又去寻找我最感兴趣的埃及馆和中国馆。在埃及馆,我最想看的是木乃伊,但是我们在卢浮宫只找到一具放在角落里的木乃伊,感

觉有点失望,没有大都会博物馆的多,更不如大英博物馆,那个木乃伊还带着头发呢! 三大博物馆都有中国馆,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奇珍异宝,大大小小、各种类别、历朝历代的都有。妈妈小声告诉我,这些宝贝大多是从我们中国抢来的,这让我想起了圆明园,想起了故宫里那些满是划痕的铜缸,真让人痛心!等以后我们国家强大了,一定要让这些宝贝回到中国去。 卢浮宫观后感(二)法国巴黎不仅是时尚之都,还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在巴黎市区,有着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今天我们进来到了,巴黎举世闻名的卢浮宫。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以前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扩建和整修逐渐成为了王宫。弗朗索瓦一世在这里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使卢浮宫有着大量收藏。后来,法国政府又将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一个博物馆。 我们从卢浮宫的车库,走进去。检票处旁有一个正入口,整个正入口是一个金字塔形,在旁边还有一个倒金字塔,没想到这竟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 一进卢浮宫,我们就看见了中世纪时期卢浮宫的城壕,上面还有投影了那时候人的生活。在进二楼的楼梯的旁边,还有着埃及的狮身人像。进入二楼,就看见了希腊神话中各

设计素描结课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设计素描结课心得 篇一:素描课课程感想 素描课程感想 素描课程接近尾声了。从开始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的欣赏到现在,从对中西文化的探讨,到落实到真正的绘画中,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其中大部分不仅仅是素描课程本身。 本来觉得8周的素描课应该挺漫长的,可是一眨眼就过了,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素描课应该会轻松一点,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但原来比想象中要累好多,光是速写作业就让人觉得好痛苦。 我们有一个特别的老师。我觉得他是我们的第一个“大学老师”。因为直到现在我才懂得所谓大学教育的含义。那 不同于以前中学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只有我们主动去学才能学到东西。而老师再也不是那个监督我们拼命做作业的保姆,它和图书馆一样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其实我现在觉得反而图书馆才是我们的老师。以前我们习惯了所谓“不懂就问”,

一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还没有思考够就马上去问老师,其实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去尝试去思考来解决的,因为这样往往比直接问麻烦的多,所以我们都懒得去想,想用最直接的方法来获得答案。但是我们的“大学老师”可没有这么好说话,所以我就只好跑去图书馆,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去想,去尝试。我明白了我们是可以偷懒,但是不应该在这些地方偷懒,有些懒可以偷,但是有的一旦偷了,以后再要用到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毕竟老师不可能跟着我们一辈子,如果是我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然后想办法,那我就有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不用怕了。 速写,也是不能偷懒的。老师说,其实我们的素描课程最后最有用的就是速写。一开始的时候我想做设计的话 速写有什么用,我们以后画画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怎么会有用。后来老师说了我才想到,在以后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展现自己的方案,靠的就是速写。电脑不是到处都有,用口说很多时候也说不清楚,而用手画永远是最直接明了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就只有把手头功夫练好,以后用起来才会更方便。 在速写的时候有很多偷懒的方法,但不能偷懒的就是认真的观察。因为老师要求要画细节,画结构,不认真看真的就发现不了。认真看了以后,还发现其实我们身边还有挺多美的东西,都很值得我们仔细的观察和利用。这对我们以后的设计也很有帮助,因为很多设计都是从生活中的不起眼的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11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11集生于浪漫 2013-01-26 21:28:12| 分类:精彩分享●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题记:本想偷懒,在网上遍寻解说词不着。以下解说文字由雅音根据视频字幕整理于2012年2月5日。写得很精彩,整理出来,谨是出于喜爱和欣赏!——2013.01.26雅音 这些是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里最著名的女人,她们和爱情、高雅、纯洁、嫉妒、青春、享受、母性等女性角色息息相关。然而,她算是个例外,这个半裸的女人是革命者,她站街头战争队伍中最耀眼的地方冲锋陷阵。作者是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罗瓦,他曾经掷地有声地抛下一句话:没有极大的冒险就没有美。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明朝画家徐渭的《墨葡萄》。这些信手拈来的水墨,承载着画家徐渭极端残酷的一生,看似随意涂抹的葡萄和卢浮宫里激战的女人相去甚远。为什么在对这两个博物馆的历史回望中被同样提起,这两个人和他们的绘画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了解法国的浪漫派绘画,要从卢浮宫里这个人的肖像开始,这是1829年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画像,他画下了心中的自己,这个人给我们直观的感觉是他长得的确有点儿浪漫。他是后人笔下的明朝画家徐渭,一眼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有些焦虑,带着历尽沧桑的憔悴。德拉克罗瓦和徐渭犹如两位明星,分别被看作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和中国明朝浪漫主义的代表,没有他们的艺术和精神,这两个宫殿会黯然失色如同黄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迥异的人,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旅程... 在徐渭曾经生活过的江南,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画家许江一直想从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中寻求一种跨时空的对话:“那么,中国的晚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显然就是徐渭,法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如果要取一个的话,那肯定是德拉克罗瓦,徐渭和德拉克罗瓦有着绝然不同的地方,这个绝然不同恰好是我们两个民族、他们的文化表达、他们的文化思考、他们的文化品位深刻的不同。” 1830年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这张画的正中间画了一位女性,她半裸着,拿着带血的刺刀,后面跟着一群真人大小的人物,街头上面手工业者、士兵,拿着枪和大砍刀冲过来,地上倒着一地的死尸,鲜血还没有凝固,有趣的是,画家德拉克罗瓦把自己也画在里面,一个大学生,但看上去更像是青年冒险家。这幅作品高二米六,宽三米二,挂在卢浮宫的绘画厅,取材于1830年法国大革命巷战场,难道这只是真实的再现吗?那么它的浪漫究竟在哪里? 同样的问题也来自于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画上,这是我们日常见到的葡萄,绘画工具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毛笔、宣纸和水墨,不是专业的人,很难看

艺术史概论讲义2017年秋季学期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史?当我们完成《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纪录片时,觉得艺术史的问题必须反省和清理。当我们完成《詹森艺术史》的翻译,更觉得艺术史是西方开始的概念,其所针对的艺术,并不涵盖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更不包括未来的艺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对艺术史的反省已经有了一个迫切的任务。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史? 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艺术。那什么是艺术呢? 这是一个关于本质的追问。这个问题是关于艺术的本体。很多现代科学对于此类的问题都表示了极度的警惕和怀疑。某些事情未必有它固定的性质,而有些事情即使有其固定的性质,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和理解的,比如“人是什么?”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作为一个科学的问题被提出来,或者即使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能作为一个学术的课题去进行研究。 但是如何回答“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却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如何回答?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和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艺术品,有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这样,在历史上对于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的界定和变动,都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史。这些问题都不足以回答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却在回答的过程中间使得我们可以加以研究。 一旦我们对人类的文明有史以来存在的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回顾,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艺术有两种。一种是“美丽的东西”,也就是说美术品,是一个美丽的作品。第二种是某种物品或者形象,它未必美丽,但是却具有意义和作用。 “美丽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为了审美的需要专门创作的作品,这种作品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也即当它创造出来的时候,作者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他是在制作一件作品,它是为了制作给人观看和欣赏来从事的专门的活动。我们在卢浮宫,在世界各个重要的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都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艺术品。 第二种,这些作品当时是一个人工制品,但是这些作品做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用途现在已经被我们忽视了,因为它形式美丽,所以只是被作为艺术品保存了下来。其实人类的各种文明都有很多重要的活动和重要的人工制品留了下来,起初都是有各自专门的用途,但是后世把它当作珍宝,欣赏其美丽的形式。从而当这样的一些器物、物品失去了原来的用途之后,因为它的美丽被当成了艺术品。当时它的美丽,可能是出于有意,也可能出于无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