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就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问题及中药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中药不良反应

1.中药安全性的进展

1.1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正以它神奇的魅力和功效征服着整个世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1.2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2.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2.1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中药安全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1]不仅如此,国外也常常报道中草药的严重毒副反应。

2.2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认为没有毒性的中药也发生了不良反应,如血栓通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重视。目前我国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解决了一些中药毒性问题、也澄清了一些对中药的误解。但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在中药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3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2]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文献记载的那些毒性药材上,必须吸收、借鉴、研究中医药的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科学的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扩大中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1我国自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9万份,中药占10%;2009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63.90万份,中药占13.3%;2012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20万余份,中药占17.1%;201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31.7万份,中药占17.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数不论从所占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呈急剧攀升趋势。[3] 国际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予以空前的关注。同时各国对中药也采取不同程度的禁用措施,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17制剂;新加坡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日本重新评估柴胡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等。

3.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3.1随着中药的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中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是相对片面的。这就需要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面认识。

3.1.1中药的品种繁多,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对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等方面尚由局限。中药改变剂型,特别是制成注射剂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各生产企业提取工艺技术的不同,许多中药制剂为我国独有,无法借鉴国外的评价经验,安全问题亟待在评价。

3.2中药安全性评价要首先明确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中药品种复杂、药材炮制或煎煮不当、新剂型不成熟、用药不规范等。其中,用药不规范是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首要因素。

3.2.1中药的使用应以辨证施治为依据,但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辨证不当、药不对证、疗程不合理、服法不正确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中药西用”的现象为中药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受“中药安全无毒”观念的影响,人们超剂量、长期使用中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有患者自服龙胆泻肝丸长达10余年,早已超过临床规定使用量,很难不发展成为肾损害。即便是无毒的中药,若是长期使用也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大剂量、长期用药会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而机体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的用量就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另外,不适当地使用中药注射剂、证据不明的中西药配伍应用也都是中药不良反应高发的主要诱因。

4. 加大中药安全性评价发展力度

4.1面对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安全性评价,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安全性评价道路。

4.1.1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的教育与宣传。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我们应加强科学普及宣传,使公众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并存,提倡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到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药。

4.1.2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人才,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办法和措施,并开展有毒中药和常用中药有毒成分的研究和开展辩证毒理学的研究。[4]

4.1.3规范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加强临床医师对中药合理安全应用的培训及中医药临床辨证理论的学习,提高处方用药水平。

总之,我们不可否认中药的有效性,但其安全性同样需要重视。我们必须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清晰地认识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本质,以中医药理论为根本指导原则,加强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与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起科学、客观、规范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才能让中药持续的发展,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莹、刘韬、梁蔚婷、魏雪;由16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报告分析看中药安全用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02期。

[2]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 368-371。

[3]中药安全性问题现状及监管方略,中国中医药报;第4149期。

[4]陈光晖,王迎寒;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J]中医药理论研究2008,6(3);126-128.

中药新药一般毒理试验及评价

中药新药一般毒理试验及评价(上) 2004-08-18 药品在防病、治病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品必须安全、有效。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必须进行其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在临床前阶段,药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采用动物体内及体外等方法进行预测,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重复性和可靠性难度很大,对动物的选择、模型的建立、试验的设计以及检测的技术,评价的方法都要有严格的要求。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差误,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可能使潜在危险的药品未能被检出,不能为上临床把好关。反之,不可信的甚至是错误的数据和结论,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使一个有很好临床应用和市场前景的新药完全被搁置、被屏弃,甚至被可惜地淘汰。现根据多年来从事新药一般毒理试验的研究实践和组建符合我国GLP要求的新药安全评价机构的经历,针对新药一般毒理试验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样品的接收 这是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往往可影响对该产品的评价。化学药有杂质的影响,生物技术产品有效价和保存条件的要求,中药样品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不同产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供进行毒理试验的样品应与药效学、质量标准制定用的样品属同一批,且供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的样品应一次性提供,决不能边进行试验边追加。另,样品接收时应详细记录与试验有关的一切信息(如化学药的性状、含量,生物技术产品的效价、赋形剂、载体,中药的处方、浸膏或药粉相当的生药量,以及各类药物的药效学资料、人临床拟用疗程及用量、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中药尤其应注意处方中有否含有毒药材及其含量,生物技术产品中若用病毒作载体的应注意活病毒的比例。试验结束时,把这些资料连同样品接收单位归档备查。 二、动物的准备 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及临床拟治疾病,选用敏感动物进行试验。一般毒理试验常采用年轻的小鼠、大鼠、狗或猴。化学药一般用小鼠、大鼠和狗;生物技术产品常用小鼠和猴;中药的临床拟用途径常为经口给药,胃肠道反应是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Beagle狗是进行这方面试验的敏感动物。由于费用上的原因,目前国内多用大鼠来进行中药复方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经常无法将胃肠道反应表现出来,造成似乎安全的假象。例如,壮骨关节丸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胃肠道反应、ATP升高等不良反应,但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未能观察到这些毒性反应,用Bergle 狗进行试验,则观察到明显的呕吐、稀便现象,ATP升高,胆汁量多,肝胆管有小胆栓等改变,与临床所见相当吻合。 目前国内的实验动物的检测标准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检测上,而不大注意对正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就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问题及中药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中药不良反应 1.中药安全性的进展 1.1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正以它神奇的魅力和功效征服着整个世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1.2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2.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2.1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中药安全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1]不仅如此,国外也常常报道中草药的严重毒副反应。

2.2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认为没有毒性的中药也发生了不良反应,如血栓通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重视。目前我国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解决了一些中药毒性问题、也澄清了一些对中药的误解。但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在中药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3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2]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文献记载的那些毒性药材上,必须吸收、借鉴、研究中医药的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科学的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扩大中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1我国自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9万份,中药占10%;2009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63.90万份,中药占13.3%;2012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20万余份,中药占17.1%;201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31.7万份,中药占17.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数不论从所占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呈急剧攀升趋势。[3] 国际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予以空前的关注。同时各国对中药也采取不同程度的禁用措施,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17制剂;新加坡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日本重新评估柴胡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等。 3.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宋昊 学号 W16101303313028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药学本科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伍小波 日期20170928

目录 摘要1 一、绪论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 1、引起中药性安全性问题的分析3 1、1 对中药存在认识偏差3 1、2中药自身存在的问题4銦钍纤吓繒釹擴萵痙竅禎杨鸠睁樣蕆须饲纰颁欤婵颍鲨鏑飼阐臥選龜膃譙內遺装僉项韃励棂嬌嘮紱视铝槠碭虏驁競让獭柵隨荣谔韫缪橋讹。 1、3在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过程中引起的质量问题 4 1、4不合理用药5 1、5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够深入 5 2、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6 3、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8沒躪锰誅鹞阎闷惯癇狹挞飽黿輊藶问繼谭繩曖资躡殘樱单骢绦丟碍窦椭賃殼甌責嬡損耸莧逊瀕

恸儲贸鋮潯鈳塊嚳鮫慚馳颼鳧癫诚穩蘋获劉。 3、1代谢组学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8駛飯夾辔黿芗釘榇鈄还嶸銨瘞跄伧浹鵪歟訊钏樁疯卢鯖閱拦鏑維淀綽脚奐华吓萬勋辞銑阂貼绠顷獺赵写飆忧來赖骘拟釓壯鲨帶获镭录頒铧。 3、2数据挖掘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8箫悭懸卢笼车設貯緱锉妫鲒飘漸鉴蠐驵崗訓鍥幫慘飨遺补镨颮脐錫訐奖軋赎鲡睜輥腡恸纠噸雛啭显蹤恻臘靥縶厍愛鋯册幘亂瘞挠浒缎胄许。 四、结论9参考文献11致谢12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发展

摘要 〔摘要〕通过对近10年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文献分析,总结引起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以及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评价;代谢组学;数据挖掘 Review on Research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Shuo1,2,LI Min1*,WEI Yi fang1,LI Chengyi2 ChengduUniversi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 2.Gansu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reviewing more than 37 papers concerning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n the recent 10 year,our article here covers;1) possible reasons contributed to theTCM safety issue;2)the major tasks in the evaluation of TCM safety;3) methodology and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审评一部朱家谷 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长期毒性试验,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实验管理和操作规程,同时应对 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及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申报资料中有关试验结果及分析内容,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应加强对长毒试验指标的观察 纵观现有新药长毒试验的申报资料,对试验指标的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观察的指标不全面 一个受试物的长毒试验,少则需给药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长毒试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与前期投入比较,进行相关的指标检测成本并不高,在未检测之前,我们对其结果是未知的,但每多检测一个指标就多一份对受试物的安全性认识。现有的多数申报资料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个指标的检测,而不根据长毒试验的目的进行试验指标的检测,如脏器系数和病理检查只有心、肝、脾、肺、肾,血液生化只测肝、肾功能各两项指标等。当然,这是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指南》中要求的必做项目,但该指南并未不同意进行更多指标的观察,作为研究者,如果有对自已开发品种的责任心,有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性责任心,就应自觉地进行更多指 标的检测。 2、观察的指标针对性不强 长毒试验的检测项目应具有针对性,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不放”,不能忽视“偶 然现象”。 一方面,我们要在长毒试验中注意发现“偶然现象”并加以解决。如有一受试物,在试验中

观察到了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降低,但不进行网织红细胞及骨髓的检查,结果无法分析其结果可能的危害程度及产生的原因。再如有些试验中血液生化检测中观察到了肌酐或尿素氮的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未再进一步地进行更敏感的肾功能指标的观察,很难对其结果作出正确 判断。 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受试物的处方组成特点、有效性试验中观察到的可能毒性问题、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相应的指标观察。如某些含有毒性药材的复方制剂,应根据这种药材的毒性靶器官、靶组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某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在药效学试验中可能可以观察到某些对心血管及血液学方面的影响,在长毒试验时应增加一些更敏感的检测指标,观察在大剂量下的毒性反应的暴露情况。再者,曾经有一药物,由于未重视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在视神经的异常分布,在长毒试验中未对相关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导致上市后引起许多受试者的失明。 再者,长毒试验一般要求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要进行全面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很多试验单位无论高剂量组检查结果如何,都仅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检查,而不对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进行检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如高剂量组未出现病理改变的,一般可以不必进行更低剂量组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只需取样保存,但如果高剂量组出现病理学改变,则必须对更低剂量组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药物的安全范围,寻找量毒关系,并考虑是否应进行更进一步的毒性研究。 3、对已观察指标在资料中表述不明确 多数试验单位一般都报送了所观察的试验结果,但是对于计量资料,只在表格中将“均数±标准差”列上,并说明在正常范围内,而我们在评价时发现,有许多结果标准差很大,均数虽在正常范围,但根据所提供的标准差,应有不少数据在正常范围以外,这时如果不将正常范围外的数据另外列上并进行分析,很容易导致可能的安全性问题被掩盖。对于计数资料,如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宋 昊 学 号 ??????????????? 类 型 网络教育 专 业 药学本科 层 次 专升本 指导教师 伍小波 日 期 ???????

目 录 摘要 一、绪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引起中药性安全性问题的分析 ? 、 对中药存在认识偏差 ? 、 中药自身存在的问题 ? 、 在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过程中引起的质量问题 ? 、 不合理用药 ? 、 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够深入 ?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 、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 ?

、 代谢组学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 ? 、 数据挖掘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发展 摘 要 〔摘要〕 通过对近10年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文献分析, 总结引起中药

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药安全性评价 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以及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并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 为中药安全性 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评价; 代谢组学; 数据挖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作者笪红远 部门药理毒理学部 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 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国家制定政策从中药资源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利用,支持科研从中药化学物质研究逐步扩展到对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学、对成分标准化、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对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对质量控制等方面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应用研究。 回顾从198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迄今的二十六年,随改革开放恢复了药品管理体系,我国药事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新阶段,中药新药研发从起步阶段、适应过程进入到发展时期。1985年卫生部颁布和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使开展新药注册申请的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始按国家规定来建设实验机构,完成各项必须的研究工作。《新药审批办法》实施是我国新药审批工作走向正规、新药技术评价工作步入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药品由地方省、市、自治区地方各自为政管理归口到国家统一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质的变化;1988年卫生部颁发《关于新药审批管理若干补充规定》,1992年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 由于成分复杂、物质基础研究不清楚、临床存在普遍不合理用药等因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给中药注射剂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甚至被逐步淡化到辅助治疗领域。在此背景下,用现代手段研究清楚,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降低临床风险,自主开展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是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不良反应频发呼唤再评价 日前发布的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与2012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17.0%,高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2.3%,与总体严重报告增长率基本持平。 从临床表现来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常累及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如突发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皮肤瘙痒等;发热,以中度及高热为主;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等;血液系统损害,如出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 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损伤、血压骤升或骤降;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腰背剧痛、肌肉震颤及关节肿胀疼痛等运动系统反应;还有急性肾衰竭、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等。 不良反应/事件的频频发生,令中药注射剂的发展遭遇了巨大的挑战,甚至逐渐由急重症治疗不可或缺的产品被逐步淡化到辅助治疗领域。而究其根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物质成分复杂、物质基础研究不清楚、临床存在普遍不合理用药等关系密切。

众所周知,中药注射剂药味数越多,研究难度越大,工艺越复杂,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也越多。此外,中药注射剂普遍基础研究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质量标准可控性较差,这给中药注射剂研究与质量控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与此同时,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表述不规范、描述过于简单或含糊不清的情况非常普遍,如用法用量太泛、配伍禁忌不明等。而这,也是造成临床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相关研究机构对71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根据CFDA 发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及《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对于中药制剂药品说明书的要求,23项规定项目中,重点参考项目最低标注率为0。 其中,不良反应、紧急、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人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药物过量等项目平均标注率低于37%。 除此以外,中药注射剂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如药材品种来源混乱、原药材加工炮制不规范、药味成分复杂、制剂工艺不规范(比如加入稳定剂、助溶剂等添加剂)、质量标准不完善、使用操作不当及个体差异等。如上所言,诸多负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高发。 然而,中药注射剂是中医学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是中医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疗效确切,因此在基层医疗市场很受欢迎。并且,由于具备疗效确切、起效快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重症患者,临床使用较广泛。在此背景下,中药注射剂开展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安全性再评价须找准焦点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宋昊 学号W161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药学本科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伍小波 日期20170928

目录 摘要1 一、绪论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 1、引起中药性安全性问题的分析3 1、1 对中药存在认识偏差3 1、2中药自身存在的问题4 1、3在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过程中引起的质量问题 4 1、4不合理用药5 1、5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够深入5 2、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6 3、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8 3、1代谢组学在中药安全性中的作用8 3、2数据挖掘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8 四、结论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发展 摘要 〔摘要〕通过对近10年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文献分析,总结引起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以及新技术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评价;代谢组学;数据挖掘 Review on Research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Shuo1,2,LI Min1*,WEI Yi fang1,LI Chengyi2 ChengduUniversi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 2.Gansu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论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论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徐媚雀古思思 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早已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可是近来有个别人对中医药中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仅表示怀疑,而且采取完全否认的态度,认为中医是骗子,中药是垃圾、是毒物,没有疗效,没有安全保障,作为告别中医药的最主要理由。究竟中医中药是有效还是无效,其安全性有多大,与西药比较有无优势, 如下分析。 一中医中药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西医传入我国还不到2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用中草药治病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如以每人一生只看一次病计,使用中草药治病的人次至少达千亿以上。如果中医中药无效,它绝对不可能延续至今天,并获得大多数人的信赖与接受。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遇到过无数次温疫大流行,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次就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中医药制服了一次次温疫,挽救过无数的生命,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使我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其中的主要功绩,都归功于中医中药.1959年发生在广州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参与救治,经统计学处理,中医中药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造成31万人感染,中医全面介入治疗。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年至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就是说,同样的病,不同的治疗方法,美国死234人,而中国才死一个人。显而易然,哪种方法更好,更科学,大家都可以辨别得出. 2002年非典世界大流行,中国内地感染者占60%以上,全球非典病死率为9。5%,香港和新加坡为17%,中国内地为6。5%,广东为4%,广州中医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多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中医小组治疗16人,均无一例死亡。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医参与治疗的3089例患者,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且无后遗症,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治愈。而西医由于大量便用抗生素和激素,病人患肺部纤维化与股骨头坏死的超过三分之一,患有糖尿病的占三分之一,且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中医治疗非典的作用与意义,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医药抢救了大量的非典患者的生命,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是安全的,潜在的效益很大。 广义而言,万物皆是药,就看你会不会用。如当你患有低血糖,进食含有糖类的食物,病就治好了,此时此物便是药。中药既称为药,那有不能治病之理?其实这世界本无药品,只是人们发现某些物质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便称为药罢了. 二中医中药的安全性 众所周知,中药就是自然界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天然药物,人们在还没有学会耕种以前,都是以它们为食物的。其中的大多数是安全无毒的。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清楚地知道了那些是安全无毒的,那些是有毒的,其毒性的大小,中了毒如何去解救。那种对人体有好的作用,那种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这种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天然物质便称为中草药。人们还发现复方药物的使用更有效,于是又总结出了处方用药原则:君臣佐使、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使中药的应用达到有效、安全、无毒等要求。具有毒性的常用中药只占5%左右,中医能将其化毒为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光晖, 王迎寒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承德,067000 刊名: 承德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25(4) 参考文献(22条) 1.张陆勇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2003(01) 2.黄芝瑛中药新药l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IP[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2(01) 3.袁伯俊新药评价基础 2002 4.陆国才;袁国俊;黄矛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02) 5.袁伯俊;陆国才新药评价与GLP 2002 6.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 1998 7.马伟;刘启德;邹移海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 1999(02) 8.王宁生借鉴现代药品管理方法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察 1997(04) 9.李连达;靖雨珍积极开展中药毒理学研究 1997(04) 10.叶忠斌;陆国才;凌昌全中草药肾脏毒性研究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2000(08) 11.叶志斌;陆围才;于光广防已肾脏毒性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2(03) 12.陈希琛甘草反甘遂及其分子复合物 1984(05) 13.唐自明苫参、藜芦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 1998(zk) 14.楼朱雄;杨建国;王健生HPLC法测定藜芦配丹参后丹参酮ⅡA含量的变化 1993(05) 15.杨波;胡光甘草与甘遂配伍毒性成分分析 1996(06) 16.李庆虹;山丽梅;任永申中药毒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05) 17.孙蓉;张丽美;尹建伟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中国药物警戒 2006(06) 18.笪红远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06) 19.陈学习;彭成试论病证动物模型在中医方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1) 20.彭成;曹小玉试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技术[期刊论文]-成部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9(03) 21.邹世洁;陈小野;佟彤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肝脏病理学研究[期刊论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0(02) 22.崔家鹏;李德新脾阳虚证大鼠心、肝、脑组织MAPK活性变化及温补脾阳方药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5(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攻戍中药新药临床安全性评价[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1) 2.陈可冀从实验和临床探讨中药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评价[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2) 3.黄芝瑛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 GLP[期刊论文]-中药材2002,25(1) 4.周建芳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探讨[会议论文]-2007 5.陆国才.袁伯俊.黄矛.颜天华.姜华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15(2) 6.杨茂春.杨哲.YANG Mao-chun.YANG Zhe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监护方法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药物警戒2007,4(1) 7.林飞毒代动力学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意义及应用[期刊论文]-毒理学杂志2005,19(3)

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摘要 本文就目前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指中药新药长毒实验及其资料整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 新药长毒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周期、实验剂量、观察指标、动物数和恢复期观察,实验资料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新药长毒实验结果的自我评价”等内容的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各项问题存在的焦点和解决的办法,为做好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比较关键的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的急性毒性实验和长期毒性实验等,其中长期毒性实验是最难把握而出问题最多的内容之一,长毒实验因研究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加之实验设计复杂而有难度,多少年来许多研究者一直为此而困惑和疑虑,处于敢想而不敢为、不愿为的状况。特别惧怕因实验设计不合理而造成实验重做,或进行了实验,却不能给临床提供更多安全有用的信息,对实验新药难以做到自我评价,也就是研究者本身对所研究新药的毒性程度把握不准,这样既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亦影响了新药研发的进程。为了能让更多的从事新药研发的人员解除困惑、消除疑虑,针对中药新药长毒实验及其资料整理中常见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讨论意见,以便有关工作者参考。 1. 新药长毒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新药的长毒实验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新药审评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能给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而更重要的决定着新药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了解和掌握新药长毒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坚定了对成功研发新药的信心,而且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1.1 实验目的 1.1.1 观察反应程度 指在反复给药情况下,实验动物对受试物出现的毒性反应、剂量毒性效应的关系、毒性反应的性质和损害程度及可逆性等。 1.1.2 观察耐受剂量 指实验动物能耐受的剂量范围,无毒反应的剂量、毒性反应剂量及安全剂量范围等。 1.1.3 观察毒性时间 指受试物毒性产生时间、持续时间、可能反复产生毒性反应的时间、有否迟发性毒性反应、有否蓄积毒性或耐受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